画册
史蒂夫·麦凯瑞:印度 豆瓣
Steve McCurry: India
作者: [美] 史蒂夫·麦凯瑞 / Steve McCurry 译者: 后浪艺术编辑部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7
享誉世界的摄影大师史蒂夫·麦凯瑞专注拍摄印度近40年,精华作品首度结集出版
近百幅超大图片展现你从未见过的动人景象,见证一个古老国度的坚守与变革
………………………………
※编辑推荐※
▲国内少有的以印度为主题的摄影画册,为你展现一个色彩浓烈、文化多样、充满独特风情的国度。
这里是妹尾河童笔下随性有趣的国家,是V.S.奈保尔笔下黑暗绝望的土地,史蒂夫·麦凯瑞则让我们透过他的镜头,直接看到一个色彩浓烈、文化多样、充满独特风情的国度。本书是国内少有的以印度为主题的摄影画册,近百张作品让读者认识并爱上这个熟悉而陌生的地方。
▲世界摄影大师、玛格南图片社成员史蒂夫·麦凯瑞,记录越过地理与文化障碍的、从容而真诚的人性。
史蒂夫·麦凯瑞近40年间往来印度数次,怀着赤诚之心入沙漠,进雪山,涉洪水,走遍城市、乡野、古迹和宗教圣地,甚至差点在孟买的海中溺亡,为这个他至爱的国家拍下尤为动人的摄影作品。本书是麦凯瑞的首部印度摄影作品集,它们记录了印度迷人而混乱的真实面目,有着麦凯瑞作品中不变的灵魂——越过地理与文化障碍的、从容而真诚的人性。
▲大幅面彩色图片让读者身临其境,触碰印度的壮美自然与日常生活。
难得一见的大开本让读者饱览壮丽的喜马拉雅山景色、茫茫的塔尔沙漠风光、城市的热闹街景,观看印度人的日常生活——人们蹚过及腰的雨季洪水去上班;妇女在独具印度特色的梯井中行走;游牧家庭在泰姬陵后的荒地安营扎寨;锡克教徒在金碧辉煌的金庙前祈祷;乘坐火车的人们在车厢外挂上自行车;富豪坐在华丽的摆满猎物标本的家中;小女孩浑身涂满蓝色颜料,扮成湿婆乞讨……
▲值得收藏的用心之作
本书采用布面精装、专色环衬和封面照片贴片的设计融合了现代与典雅之美,内页使用高端无光铜,完美呈现大师之作的鲜丽色彩,无论是对于摄影爱好者、研究者还是对印度的风土人情抱有好奇心和兴趣的读者来说,都值得收藏。
………………………………
※内容简介※
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摄影大师史蒂夫·麦凯瑞多次去往印度——这个他以自由摄影师的身份第一次踏足的、他至爱的国家——全情投入地拍摄,足迹遍布这片土地。这一系列饱含深情的作品首次以本书的形式出版,我们能看到摄影师向我们叙述的别样的视觉故事:印度样貌独特的世俗生活、多元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鲜明的贫富和城乡差距,与迷人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这近百张作品以巨大的幅面和鲜艳的色彩凝固了直击人心的瞬间,让我们感受这个我们觉得熟悉但并不了解的国家的魅力。
………………………………
※媒体推荐※
“揭示了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中的巨大反差,诙谐与悲惨、粗俗与灵性并存于此。”
——《泰晤士报》
“这些惊人的摄影作品改变了我们看这个世界的方式。”
——《星期日泰晤士报》
“对摄影的诗意,对色彩、形式、混乱和人间戏剧的诗意的赞美。”
——《悦游》(Condé-Nast Traveller)
“色彩丰富的图片呈现了印度次大陆上各处的人物、地点与事件。”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网
“麦凯瑞精彩的作品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我们从未见过的印度。”
——《时代周刊》官方网站
“麦凯瑞40年间往来印度拍摄了……标志性的图片,将地球上最信仰宗教的一个国家的人与非凡的场景展现在我们面前。”
——《卫报》官方网站
“令人陶醉的印度:这些惊人的图片拍摄了世界上最为生气勃勃的次大陆上的色彩与混乱。令人难以置信……这是对这个摄人心魄的国家的摄影情书……开本有咖啡桌大小,印刷质量绝佳,史蒂夫·麦凯瑞的这本书是奔向这个迷人国家的最好方式。”
——《每日邮报》官方网站
心靈之眼 豆瓣
L'imaginaire d'après nature 所属 作品: 思想的眼睛
作者: [法] 亨利‧卡提耶-布列松 译者: 張禮豪 / 蘇威任 原點 2014 - 8
20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家之一,被譽為「現代新聞攝影之父」的亨利‧卡提耶-布列松,他如詩歌般雋永的黑白攝影作品,一幕幕見證著時代重大變革的黃金比例構圖,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攝影人,直至今日。1947年,他與戰地攝影師羅伯•卡帕等人,共同創辦馬格蘭攝影通訊社,透過他最愛的萊卡135旁軸相機與50mm的標準鏡頭,我們跟隨著他的視角,直抵歷史上重大事件與人物現場——西班牙內戰、古巴的卡斯楚與切•格瓦拉、中國共產黨勝利前夕、甘地遇刺前的數個小時,他也是冷戰期間第一位進入蘇聯的西方攝影記者⋯⋯奠定了這位攝影大師在攝影史上不可抹滅的地位。
本書是布列松迄今唯一攝影精華文字集結,完整收錄他在1952年寫下的經典〈決定性瞬間〉一文,此文當年出版後,儼然成為報導攝影界的BIBLE:從如何透過影像說故事、攝影主題、構圖、色彩、技術、客戶⋯⋯等全面性思考,今日讀來依然深富啓發性,是布列松留給後代攝影人最偉大的遺產。
在書中,他也回顧了動盪時代的第一手採訪報導:1948年共產黨勝利前夕的中國、1963年第一手採訪古巴革命領袖切˙格瓦拉,以及1954年首度進入蘇聯等歷史片段。書中更收錄他寫給雕塑家賈克梅第、電影導演尚˙雷諾、攝影家安德烈˙科爾提茲、卡帕、恩斯特˙哈斯等友人的短信與評論,溫暖的筆調、機智的思考,是歷史雲煙和時代刻痕環繞下,以心靈之眼緩緩道來的洞見。
中国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英]迈克尔·肯纳 2014 - 4
国际著名摄影师迈克尔·肯纳的风景摄影作品以其静谧的影像、精致丰富的黑白影调而攫获观众的感动。他擅长选择日出日落时分的微妙的光影瞬间,以简洁空灵的构图,传达一种浸润了东方式智慧的意境,这也是他发自内心的对于自然的真挚赞美。当我们看到肯纳的这些充满了东方风韵的作品,可以充分感受到他在美学上努力契合东方文化的“气韵”的企图。
本书收录了肯纳近八年来在中国各地所拍摄的黑白摄影作品。书中不仅精选了肯纳早在2006年拍摄的桂林漓江系列、2008年~2010年拍摄的黄山系列等经典画面,还收录了他2011年在黑龙江雪乡、2013年在云南元阳、大理等地拍摄的最新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同时本书也是肯纳第一本中国题材摄影作品的合集。
著名摄影评论家、复旦大学教授顾铮为本书撰写序言。
上海 豆瓣
Shanghai: A History in Photographs, 1842-Today 所属 作品: 上海
作者: [美]刘香成 / [英]凯伦·史密斯 译者: 金燕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2010 - 5
“上海,是一个充满了美妙的矛盾与奇异反差的国际大都会。她俗艳,然而美丽;虚荣,但又高雅。上海是一幅宽广壮阔、斑驳陆离的画卷,中国与外国的礼仪和道德相互碰撞,东西方的最好与最坏在这里交融。”
1934年出版的《上海大全》(All about Shanghai and Environs)是上海最早的旅游指南之一。那本书中这样描述鼎盛时期的上海:19世纪中期到来的西方冒险家和商人,已经成功地在这片黄浦江边的淤滩之上创造出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对于外国殖民者来说,上海最初是作为鸦片贸易中转站发展起来的;对于清政府来说,上海则标志着民族被奴役的屈辱。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由此在上海等地获得领事裁判权。领事裁判权对历届中国政府来说都是国家的耻辱,也是他们后来竭力斗争以期甩掉的帽子。
在过去的近170年间,虽然历经了外敌入侵、民族解放战争、内战以及自然灾害,上海始终是中国最著名的城市,充满着相反相成的对立与矛盾。今天,正如对19世纪的冒险家和创业者而言的那样,“上海”依然是时尚、文化、商业和机会的代名词;只不过,现代上海是由当代中国企业家和各方汇集此地的人民而不是外国投机者所创造的。
《上海:1842—2010,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Shanghai: A History in Photographs, 1842-Today)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全世界最重要的私人收藏以及当代杰出摄影师的作品,讲述了现代上海如何由各种力量塑造而成的故事。同时,这一过程也可以被视作现代中国形成的缩影。本书编著者为上海这座极富魅力的城市提供了一部完美的视觉历史。
毛以后的中国1976-1983 豆瓣
China After Mao 所属 作品: 毛以后的中国1976-1983
8.9 (29 个评分) 作者: 刘香成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1 - 2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视觉记录。
本书收录了刘香成自1976年到1983年间驻留北京时拍摄的照片200余帧,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视觉记录。彼时的中国,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结束了,意识形态不再铁板一块;工业化、现代化的时代悄然拉开序幕:西方的物质文化进入中国,人们接受着新鲜的生活方式。
刘香成的镜 头抓住了社会变革的初现,许多来自日常生活中幽默与感人的画面体现了时尚与保守、舶来品与原生态并存的情景。政界领导人、知识分子、文艺界的个体影像,普通老百姓的特写,也被一一定格在画面中。这些合在一起,展现了摄影师通过8年的拍摄所显示的中国从“文革”中逐渐复兴的令人震惊的证据。这些照片拍摄的时间距今已将近30年,当时画面中的人们尚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而今改革已不可逆转地将中国推向现代国家,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本书最早于1983年由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1987年由香港Asia2000出版社再版,同年由米兰Jaca Book出版意大利文版,第四版于1997年由M. Photo图片社修订再版。本书是在之前几个外文版本的基础上,增加了相当数量未发表的照片,编辑制作首个中文版——《中国:1976—1983》。因部分读者反映《中国:1976—1983》定价较高,我们又重新制作了小开本的普及版《毛以后的 中国1976-1983》,在前一个版本的基础上,做了一些修订,添加了几幅照片。
“刘香成也拍政治人物,没有颂扬,也没有贬低,没有隔膜,他把人当作是人,认识的准确,会有一种辛辣钻到人心里,但又被幽默和寻常化解了,看他拍开会照片,中国人会有一种菀尔一笑的亲切。”
——柴静
“我多么珍视他对人民和土地的脉脉深情。他的作品朴素得像面包,明澈如水,有益如盐,新鲜如山风,勇敢如鹰,自在如无限远云。”
——黄永玉,画家、作家、诗人
“刘香成的北京之行似乎一举终结了此前西方的中国影像:他追踪这个巨大国家在毛泽东逝世之后的庞然骚动,这骚动,不但大幅度改变了中国,目下正以未知的方式与能量,改变世界。”
——陈丹青,自由艺术家
“对刘来说,中国不只是一个值得发现的真相,更是一种尚待阐明的爱。”
——帝奇亚诺·坦尚尼(Tiziano Terzani),前《明镜》(Der Spiegel)周刊北京分社社长
“刘香成怀着对中国人民的忠诚,给予我们的不是明信片式的中国,而是真正艺术家的敏锐、感人和真实的刻画。”
——包德甫(Fox Butterfield),前《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北京分社社长
“刘抓住了多重矛盾的幽默与讽刺,这些矛盾使得中国的现代化有趣而难以捉摸。这个集子使得刘足以与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和马克·吕布比肩。”
——夏伟(Orville Schell),美国亚洲协会中国部负责人
“刘通过镜头把标准的‘西方的思索’带到了中国,却又不失中国气息,还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关心政治,这样的纪实摄影在当时的中国可谓独一无二。”
——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当代艺术评论家
“这样一个摄影师,和用他的相机所解读的那个时代,对于中国来说,有多么的稀缺和重要……因为他的普遍性和独特性,我以为,他成为了迄今为止对中国一个时代的最完整、最深刻和最彻底的记录者,以前没有,以后也很难有。”
——连清川,FT中文网
拉斐尔 豆瓣
RAPHAEL 所属 作品: 拉斐尔
作者: [奥]威廉·E·苏伊达 译者: 北寺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8 - 4
奠定百年费顿历史地位的经典画册,收藏级的印装质量
重新定义艺术出版的标杆之作
...................
※编辑推荐※
☆ 出版于上世纪的经典艺术家专著全新再版。本书设计独到,细节考究,接近原作的高质量全彩图片画幅可观,是读者的收藏之选。
☆ 甄选百余幅拉斐尔的重要作品——从圣母像、祭坛画和肖像画,到湿壁画、挂毯和素描,印刷质量卓越。
☆本书作者苏伊达师从维也纳艺术史学派,治学严谨,撰述鞭辟入里且富有启发性,将带领读者走近艺术大师拉斐尔丰富的作品与意气风发的一生。
...................
※内容简介※
拉斐尔(Raphael,1483—1520年)的绘画近五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它们具有神奇的魔力,激发着观者的想象力,带他们进入一个理想的世界。无论是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像所具有的那种迷人而优雅的美,或是那些古典形式的完美无瑕,还是他描绘的叙事性场景的巨大魅力,拉斐尔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和环境都令人目眩神迷和心服口服。
为赞美这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这部华丽的巨著以豪华的大画幅图片,生动地展现了拉斐尔笔下的绚丽色彩与优美笔触。每一幅重要作品都在本书中复现——从《美惠三女神》和肖像画,到《雅典学院》和在梵蒂冈的其他湿壁画。艺术史学者苏伊达为这些图片撰写了专业的注释,与之相配的是拉斐尔的研究者、文艺复兴研究学者贝特·塔尔瓦基亚写就的新序言,它们为新一代的艺术爱好者阐明了拉斐尔的艺术之美。
大国志(画册) 豆瓣
作者: 严明 译者: Dave Haysom 2015 - 11
本书是摄影家严明继畅销书《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之后,代表摄影作品“大国志”的首度全面精美呈现。
书中,严明提出了“决定性气氛”的摄影理念,引申了布列松“决定性瞬间”概念,把摄影的要义和理论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全书为双语版,中英文对照。
全书百余幅作品全部为黑白胶片拍摄,包括摄影家大量近年来从未发布过的作品,所有图片皆为诚意之作,诚意之选。
全书内外每个细节均出自著名设计师陆智昌之手。寒来暑往,本书历时近一年,从开本到版式更换数次,封面纸张的顺纹与否、侧边刷黄的深浅色值、精装堵头布的选择,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的推敲。
全书每一张图片,都经过摄影家本人的亲自挑选,并亲赴雅昌印刷厂,历时数日,确认每一个页面印刷的深浅明暗。
每一本画册,都有其亲笔签名。
本书采用雅昌最精良的印制技术,全体人员倾注了大量心血。本书定价约为行业定价的一半,希望喜欢的人都有机会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