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
云冈石窟(第二期) 豆瓣
作者: [日]水野清一 / [日]长广敏雄 译者: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2016 - 3
云冈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在中国石窟寺雕塑艺术中占有突出的地位。20世纪50年代,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水野清一、长广敏雄系统地整理了1938~1944年云冈石窟的调查实测资料,完成了16卷32册大型考古研究报告,惜当时未公开发行。今观之,该报告内容虽存在一些遗憾,但其独有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迄今尚无大型石窟寺报告与之比肩。鉴于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决定联合整理、编译为中文版、日文版《云冈石窟》(中文版主编王巍;日文版主编冈村秀典)。该书不仅完善了上世纪50年代的16卷32册,还新增加17~20卷,形成共20卷的大型学术全集。1~16卷还附有英文译文。
20卷本的《云冈石窟》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是历史学、考古学、美学、宗教学,以及美术史、建筑史学习研究的重要资料。
《云冈石窟(第二期 8-16卷 套装18册)》是20世纪50年代整理的云冈石窟考古调查资料,包括大量图片及现场实测图,京都东方文化研究员水野清一、长广敏雄撰写的研究报告。其中的图片是20世纪30~40年代在石窟现场拍摄的,十分珍贵。这些资料在云冈石窟研究方面具有开拓性意义。
中国石窟寺研究 豆瓣
所属 作品: 中国石窟寺研究
作者: 宿白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1
宿白先生是中国佛教考古的开创者和权威,《中国石窟寺研究》这部书正是他在石窟寺考古方面的典范性研究。本书一共收录了二十三篇文章,主要是宿先生从50年代起陆续写就发表的,内容包括对克孜尔、敦煌、云冈、龙门等著名石窟的造像形象、窟龛形制、艺术风格进行的比较分析,进而确定各窟的开凿年代、发展变化、阶段特征等,用语科学谨慎,论断明晰有力。
宿先生的石窟寺研究不仅长于考古方法充分、科学利用,更善于把考古事实与文献材料、历史宗教结合在一起,这种研究方式不仅开创了历史考古学的研究道路,也充分体现出人文性和综合性。也正因如此,《中国石窟寺研究》虽然是以石窟寺为主要研究主体的,却能也在各个方面渗透出历史、文献、宗教、版本等方面的知识。
《中国石窟寺研究》曾于1996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这次三联的再版是作为“宿白集”中的一种推出,旨在向学界整体呈现宿白的学术成就,亦能满足一般爱好者对于考古知识的需求。
中国石窟寺研究 豆瓣
所属 作品: 中国石窟寺研究
作者: 宿白 文物出版社 1996 - 1
宿白先生是中国佛教考古的开创者和权威,本书正是他在石窟寺考古方面的典范性研究。本书一共收录了二十三篇文章,主要是宿先生从50年代起陆续写就发表的,内容包括对克孜尔、敦煌、云冈、龙门等著名石窟的造像形象、窟龛形制、艺术风格进行的比较分析,进而确定各窟的开凿年代、发展变化、阶段特征等,用语科学谨慎,论断明晰有力。
中国石窟艺术·云冈 豆瓣
作者: 张焯 编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1 - 8
《中国石窟艺术:云冈》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中国石窟艺术(云冈)》从石窟造像的分布区域、主要内容、历史发展阶段来分析这些丰富的文化财富。
隋代佛教窟龛研究 豆瓣
作者: 梁银景 2004
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佛教,开窟、建寺、写经和造像等活动非常兴盛。隋代窟龛均分布于中原北方地区,可分为东西两个区域。一是以邺城为中心的中原北方地区,即东部地区;一是敦煌莫高窟。
东西部窟龛在发展阶段上大体同步。第一阶段,各个地区仍沿袭南北朝晚期特点。第二阶段,二者基本上还承袭第一阶段,但新出现许多特点,这一点上莫高窟比东部地区更明显。第三阶段,二者还沿袭第二阶段,新出现向唐过渡的特点。
隋代佛教窟龛的特点是:第一,隋代佛教窟龛承前启后的特点很强。基本上仍沿袭了南北朝因素,北齐、北周的特点融合,有的因素还影响到唐初。而且隋代还出现新的因素,沿袭到初唐。第二,隋代佛教窟龛仍然存在地域性。东西部地区仍保留南北朝晚期特点。山东和晋冀豫两个地区之间互相影响并产生变化与发展。莫高窟受两京地区影响较大,变化很明显。第三,造像样式的本土化、现实化。佛像交领式袈裟着衣方式,钩钮式袈裟,菩萨像裙腰上升到胸部高处,菩萨像下身佩戴大佩或小佩,均模拟当时僧人、妇女的常服。第四,佛教的民间化。隋代参与开凿洞窟、摩崖龛的供养人老百姓逐渐增多,这种现象在东部地区更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