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与解释
霍布斯的宗教批判 豆瓣
Die Religionskritik des Hobbes: Ein Beitrag zum Verstndnis des Aufklrung
作者: 【美】施特劳斯 译者: 杨丽 等译 / 黄瑞成 校 华夏出版社 2012 - 11
《霍布斯的宗教批评:论理解启蒙》是青年施特劳斯致力研究的哲学问题“理解启蒙”,施特劳斯意识到,要真正理解霍布斯的政制设计,首先必须理解霍布斯对宗教传统的批判。尽管是施特劳斯放弃了的研究成果,对我们认识自由民主制的应然之理仍然具有重大启发。
柏拉图与古典乐教 豆瓣
作者: 娄林 主编 译者: 何源 华夏出版社 2015 - 1
本书是经典与解释辑刊第42期,论题为“柏拉图与古典乐教”,讨论了音乐在以柏拉图为核心的古典传统中的位置与角色,涉及乐理、音乐政治学、音乐与教化的关系等层面,其中弥漫着一类明显的暗示,即认为,受过良好教育的灵魂,归根结底,应是那种具有乐感的灵魂,音乐教育塑造人的个性,使人获得健全的感受和洞察能力,让人的言谈举止变得优雅,质言之,“人类生活处处皆需节律与和谐”。
施特劳斯与现代性危机 豆瓣
作者: 刘小枫选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
目 录
刘小枫
编者前言
尤多夫
论施特劳斯(乔戈译) /
格布哈德
施特劳斯:困惑时代中追寻真理(张双利译)/
丕平
施特劳斯的现代世界(张新樟译) /
捷米诺
马基雅维利思想的再思索(贺志刚译)/
曼斯费尔德
施特劳斯之马基雅维利(田立年译)
吉尔丁
现代性的第一次危机(叶晓璐译 洪涛校) /
贝兰德
《自然权利与历史》中所引用的卢梭作品(罗志达译)/
伯恩斯
前科学世界与历史主义(徐英瑾译 成官泯校)/
伯恩斯
海德格尔和施特劳斯(娄林译)/
梅耶斯
施特劳斯与海德格尔(徐英瑾译 成官泯校)/
佩鲁肯
施特劳斯与基督教 (程宇译 蒋鹏校) /
格 林
现代犹太思想流变中的施特劳斯(游斌译) /
吉尔丁
施特劳斯对政治上更好和更坏的理解(蒋鹏译) /
施拉姆
施特劳斯在自由教育中的位置(李永晶译) /
附录
施特劳斯生平及主要论著年表(阮元编译) /
施特劳斯主要著作缩名表 /
现代性与现代中国 豆瓣
作者: 刘小枫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7
本书源于作者刘小枫出版于20年前(即1998年)的旧作《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的后半部分。修订版延续了旧有的观点,修改了一些语词、句子和标点,使得表达更为准确,注释方式也尽可能符合现在的格式规范。
本书力求通过进入现代性问题的纵深来讨论迄今的社会理论的问题性。作者具有非常明确的问题意识,其思路是带着中国问题进入西方问题再返回中国问题。
20年前此书初版时,在学界引发极大反响,甚至有人评论说:“本书无疑是刘小枫最具有创造性的著作,他似乎揭开了为所有中国学者所热切关注的现代性的真正本质。”20年后,在当今中国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全球化背景下,此书的学术意义愈加彰显。
哲学如何成为苏格拉底式的 豆瓣
How Philosophy Became Socratic : A Study of Plato's "Protagoras," "Charmides," and "Republic"
作者: (美) 朗佩特 华夏出版社 2015
柏拉图将其对话作品散布于苏格拉底一生的时间跨度之中,这样一幅时间地图也描绘了苏格拉底思想的时间进展,也即苏格拉底如何成为苏格拉底的转变过程。在此过程中,苏格拉底与世纪之久的哲学传统决裂,转向自己的探询之路,并在历经岁月之后,步入对自然的最深刻理解,而此后又逐渐学会在哲学所面对的威胁面前(柏拉图重点展现了这种威胁),以恰当方式掩盖并传递这种理解。苏格拉底是哲学史上“独一无二的转折点和漩涡”——对于政治哲学史也同样如此,而政治哲学是哲学由以庇护并发展哲学的准哲学式的手段。柏拉图对苏格拉底成为其自身的历时性记载具有一种重要意义,这种意义远远超越了哲学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时代的存在,因为它是对哲学转变为苏格拉底式哲学的持续记载,而这种记载采取的形式最终主宰了西方世界的精神生活。本书所讨论的三篇对话——《普罗塔戈拉》《卡尔米德》和《王制》——都涉及苏格拉底对哲学公共外观的关切。按照柏拉图设定的戏剧时间,《普罗塔戈拉》是时序上最早的一篇对话,苏格拉底正是在这篇对话中登上了公共舞台,苏格拉底在此前后的哲学政治有一种更加公开的政治意图。柏拉图将《卡尔米德》设定在苏格拉底从波提岱亚返回雅典的当天,此时的雅典城邦已经因为饱受战争和瘟疫而发生了改变,而苏格拉底也在离乡期间学到了某种非常重要的东西,他认识到,自己要采取全新的方式来传达哲学。《王制》设定在《卡尔米德》发生几周之后,《王制》同样是一篇苏格拉底在经历了长期的在外征战、重返家乡后的对话,在远离雅典期间,苏格拉底学会了某种重要的东西,并返回到一个已然变得不同的城邦。通过在《普罗塔戈拉》与《王制》之间设定一道鸿沟,在柏拉图的笔下,苏格拉底认识到,相比于自己在《普罗塔戈拉》中为哲学做的辩护,自己必须更为彻底地保护哲学。在《卡尔米德》与《王制》中,在返回雅典时已经发生改变的苏格拉底已经是这样一位苏格拉底——从此开始,他至少在公开场合将会始终保持不变,“总是在同样的东西上讲着同样的东西”(《高尔吉亚》490e)。
《政治学》疏证 豆瓣
作者: [意大利] 托马斯·阿奎那 译者: 黄涛 华夏出版社 2013 - 9
本书是阿奎那针对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卷一到卷三前六章的著名疏,解,也是阿奎那留存于世的少数几种政治学著作之一。它反映了阿奎那的政治思想同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之间的亲缘关系,是两位伟大哲人有关政治与基督人生的隐秘对话;它也是中世纪政治思想史上的华彩篇章,是亚里士多德主义在中世纪的复兴的重要证据,从此,分裂既久的政治学与伦理学开始再度结盟。
古典学与现代性 豆瓣
作者: 刘小枫 译者: 陈念君 / 丰卫平 2015 - 8
《古典学与现代性》是关于西方古典学的一个编本,编者为刘小枫教授。全书包括三篇文章,分别是:莫米利亚诺的《十九世纪古典学的新路径》,戈斯曼的《欧维贝克和巴霍芬的反现代论》,莱因哈特的《我与古典学》。
古希腊修辞学与民主政制 豆瓣
作者: 刘小枫 译者: 冯庆 / 朱琦 等 2015 - 5
20世纪末期,西方学界曾发生过两场涉及西方古典文史的论争:一次关于古希腊修辞学,一次关于古典隐微论。这两场论争之间没有直接关系,却牵涉相通的问题——即公共言辞、公民教育与民主政制的关系。
本书选编了古人论述修辞学、民主政制、隐微写作等主题的论文七篇,连同作为附录的论文两篇,共同构成这本《古希腊修辞学与民主政制》。与如今语言学意义上的修辞学不同,古希腊的修辞学实际上是因应民主政制而出现的一种政治理论。
情节中的论辩 豆瓣
作者: 伯纳德特(Seth Benarde) 译者: 严蓓雯 / 蒋文惠 2016 - 1
《情节中的论辩》选择了著名的施特劳斯派传人伯纳德特三十年来从对《伊利亚特》的研究到对柏拉图的《泰阿泰德》、《智术师》与《治邦者》的重新思考之后所作的多篇重要研究文章。本书关注的主题丰富,不同论文讨论了从荷马史诗到柏拉图思想等内容,逻辑严谨且极富说服力。这些对古典学的重新思考,为经典文本研究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评注和参考。
《理想国》汉译辨正 豆瓣
作者: 王扬 2014 - 3
王扬博士的《理想国》汉译是中国第一部按照西方古典学传统自希腊文以及相关各种语言版本全文翻译的《理想国》的本子,在学界引起高度关注。《<理想国>汉译辨正》可视为《理想国》汉译的姊妹篇,是近三十年来中国学者研究西方经典的力作,也为《理想国》研究提供了范式性的文本,是阅读柏拉图《理想国》的基本手册。
《<理想国>汉译辨正》依托西方学界大量的研究资料和翻译成果,旨在详尽比较现有《理想国》汉译本译文的词句、段落、文体等各个非常细节方面与希腊原文本的差异、疏漏和不足,以及汉译本在翻译上的创进与可以发扬的地方。
本书是国内第一次在严肃的古典语文学意义上推动《理想国》译本的格义工作,为今后《理想国》的汉译和理解柏拉图思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试论古今革命 豆瓣
Essai Sur Les Revolutions Anciennes Et Modernes
作者: (法) 夏多布里昂 译者: 王伊林 2015 - 1
《试论古今革命》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的第一本著作,全书52章,1797年初版于英国,1826年再版于法国。作者从古希腊,到中世纪,再到宗教改革,主要是针对法国大革命而联系古代历史发表了自己的议论,在这部充满灵感的作品中,作者将革命和天文学术语联系起来,认为政治制度、人物和事件就像行星那样以固定周期交替出现,所遵循的科学规律是可以总结归纳的。同样的命定论统领着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他认为我们甚至有可能画出一张表格,以一种数学般的精确,历数某个国家历史上所有可能发生的事件。当某个民族的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会走向腐朽、陷于专制,然后落入混沌无序,回归野蛮状态;而另一些民族,腐败和启蒙程度都较低一些,它们将从先前民族的废墟上崛起,再因自己的纷争和堕落而沦丧;这时,之前沦为野蛮人的民族便会再度振兴,夺回自己的世界地位;如此形成一场渺无尽头的革命。历次动荡与永不满足的人心始终相伴相随。某种空洞的焦虑,“使我们既厌倦于幸福,也厌倦于不幸,于是,我们从一场革命匆匆赶赴下一场革命,直至世界末日”。人们相信,事件是他们自己发起的,殊不知自己仅仅是在经受它。人们相信,每个事件是偶然的,殊不知它们相互联结。法国大革命只不过是持久的革命状态中的一个片断。《试论古今革命》是一个天才的灵魂不带伪装的告白,也为夏多布里昂后期的写作预备了笔墨。这部作品是他常用以汲取灵感的素材。在这里我们已经听得到波士顿姑娘在哈德逊河上的歌声;尼亚加拉大瀑布已经遥遥轰响;弗蕾达已经出现在凯尔特人的国度(以上均为夏多布里昂代表作中的情节)。
古代世界历史地图集 豆瓣
Historischer Atlas der antiken Welt
作者: Anne-Maria Wittke / Eckart Olshausen 译者: 葛会鹏 / 古原驰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8
《古代世界历史地图集》(Historischer Atlas der antiken Welt)是西方古典学界、古代史权威百科全书“新宝利”(德国)(Der Neue Pauly)系列的一种。《古代世界历史地图集》沿袭了“新宝利”丛书严谨的学术研究风格,累积了世界古代史各专业领域最新且最高水准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其深入浅出的扼要论证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被学界誉为是目前最具专业性和学术性的一本关于古代世界历史的地图集,是世界古代史研究最具匹配专业地图集,为读者提供了传统的和新兴的具有史地前沿性的学科成果,从中能看到西方史学界对古代世界的认知和探索的基本历史观以及这种史观对今天古代世界史研究的深刻影响。
作为迄今为止最具专业性和学术性的一本关于世界古代历史的地图集,本书的最大特色在于全书共收录161幅彩色地图与44幅插图,时间跨度从公元前3000年(古代近东)至公元15世纪(拜占庭帝国),涵盖了包括希腊、罗马、美索不达米亚、埃及、赫梯、巴比伦、腓尼基等在内的诸多古代文明地区,聚焦于古典时期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往和冲笑,不仅了展现了古代世界的地缘政治和军事历史,同时也构勒了古代世界的经济、宗教和文化等诸领域在古文明形成和发展的轮廓。特别是学界之前所忽略研究的,如爱琴文明早期、地中海中部和西部地区、古代晚期的历史发展状况。
较之西方世界之前出版的一些世界古代史地图集而言,本地图集特征鲜明:以直观的地图(插图)为经,以重大的历史事件为纬,辅之以专业且简明的文字阐述,把历史事件的时序投影到具体的地理空间,且通过合理的设计布局使“历史”和“地理”得以联姻,呈现完美结合。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在体例规模、研究深度更为精确、立体、详实的一部古代历史地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