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
中国石窟寺研究 豆瓣
作者: 宿白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1
宿白先生是中国佛教考古的开创者和权威,《中国石窟寺研究》这部书正是他在石窟寺考古方面的典范性研究。本书一共收录了二十三篇文章,主要是宿先生从50年代起陆续写就发表的,内容包括对克孜尔、敦煌、云冈、龙门等著名石窟的造像形象、窟龛形制、艺术风格进行的比较分析,进而确定各窟的开凿年代、发展变化、阶段特征等,用语科学谨慎,论断明晰有力。
宿先生的石窟寺研究不仅长于考古方法充分、科学利用,更善于把考古事实与文献材料、历史宗教结合在一起,这种研究方式不仅开创了历史考古学的研究道路,也充分体现出人文性和综合性。也正因如此,《中国石窟寺研究》虽然是以石窟寺为主要研究主体的,却能也在各个方面渗透出历史、文献、宗教、版本等方面的知识。
《中国石窟寺研究》曾于1996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这次三联的再版是作为“宿白集”中的一种推出,旨在向学界整体呈现宿白的学术成就,亦能满足一般爱好者对于考古知识的需求。
中国石窟寺研究 豆瓣
作者: 宿白 文物出版社 1996 - 1
宿白先生是中国佛教考古的开创者和权威,本书正是他在石窟寺考古方面的典范性研究。本书一共收录了二十三篇文章,主要是宿先生从50年代起陆续写就发表的,内容包括对克孜尔、敦煌、云冈、龙门等著名石窟的造像形象、窟龛形制、艺术风格进行的比较分析,进而确定各窟的开凿年代、发展变化、阶段特征等,用语科学谨慎,论断明晰有力。
美好中华 豆瓣
作者: 首都博物馆 2017 - 10
本书是一本图录,配合在首都博物馆展出的新中国六十年重要考古发现成果展览,该展览集中展出了1949-2016年中国重要的考古发现及相关考古成果,是对中国文物考古事业的一次巡礼。
逝者的面具 豆瓣
作者: 郑岩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2
古人对于死后世界种种的假设,见于制度、宗教、仪式和书写,更直接呈现于墓葬之中。墓葬既是安置死者肉身的处所,又是建筑、绘画、雕塑和工艺品的集合体,还可以被理解为人们在生死这个最大的、最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命题下,以物质的材料、造型的手法、视觉的语言,所营造的具有终极价值的艺术作品。本书综合采用考古学与美术史的方法,从各个角度描述和阐释两汉至唐宋时期的墓葬材料,力图使这个幽暗的角落在中国艺术史上展现出特有的光芒。
中国自古就有一种观念——视死如生,即侍死如侍生。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彻底完结,而是在另一个世界得以延续,由此留下众多的墓葬艺术,构筑起纷繁的地下世界。它们在千百年的岁月里绵延至今,又不断变迁。本书以两汉至唐宋时期的墓葬艺术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考古学与美术史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众多墓葬所包含的丰富信息,试图揭开那些逝去的面具,向读者展示出不同地域的人们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先民对自我灵魂的深刻认知。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徐旭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 10
本书主要从古代文献和考古发掘两方面入手,并结合相关民间传说,力图考证有文字记载历史之前的中国社会状况,包括当时的部落分布、彼此之间的关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着重对于学界聚讼纷纷的我国古族三集团、太古洪水、三皇五帝等问题进行独到的剖析。廓清了中国古史时代的迷雾,将古史传说时代的华夏民族的起源、发展、兴旺之路形诸纸上。
墓葬与生死 豆瓣
作者: 蒲慕州 中华书局 2008 - 1
墓葬形制的转变与死后世界观的发展是社会结构转变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相应表现。中国古代墓葬形制从战国末期开始的大转变,可以反映出中国人死后世界观在这一段时期中的发展,而两者均与秦汉编户齐民社会之形成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本书结合文献材料与考古材料推测,从战国末期开始,中国人对于死后世界的面貌有了比较具体的想法,也有了具体表达这种想法的墓葬方式。这种想法的出现很可能早于现有文献和考古材料所能印证的年代,但现有的各种证据至少显示,在经过战国时代的大变动之后,中国的社会迈向一个新的阶段,墓葬制度的演变是此次大变动中的一环,不但反映出这一变动所触及的文化层面的深度,也反映出远在佛教进入中国之前,中国人对于人死之后的归宿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想法。
文明对比手册 豆瓣
作者: 上海博物馆 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 - 6
《文明对比手册》,通过对比“大英博物馆100件藏品中的世界历史” 中部分展品与我国的遗物、遗存,旨在提供一些线索和想象。给予我们一个机会去理解人类的不同文明,甚至能尝试发现人类在不同的境遇下面对某一挑战时采取的不同应对策略。建筑、墓葬、名物、壁画、宗教、史诗……以此发现基因,剖析文明碰撞与包容的过程,认识文明的演进之路,解释其内在因素与发生的机理。
从希腊到罗马的古典构建
从埃及到中国的海上交通
从沃伦杯到霸王别姬
从亡灵书到T形帛画
从iPhone到景德镇瓷器
从尘世乐园到清明上河图
......
无不渗透着中西文明间的交融与碰撞
大都无城 豆瓣
作者: 许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5
“大都无城”的说法并非标新立异,而是对中国古代都邑遗存显现出的某种现象的一个提示,对都邑发展阶段性特质的归纳和提炼。作者从考古材料出发进行独立的分析思考,宏观两千余年都邑动态大势,解读上古历史大都无城时代。
古代墓葬美术研究(第一辑) 豆瓣
作者: 郑岩 / [美国] 巫鸿 文物出版社 2011 - 9
《古代墓葬美术研究(第1辑)》主要内容简介:墓葬美术是传统中国历时最久、植根最深的一个礼仪美术传统,无论是时间的持续还是地域的伸延,都在世界美术史上无出其右。它也是考古信息最为丰富的一个综合性艺术系统,包涵了建筑、器物、绘画、雕塑、装饰、葬具、铭刻书法以及对身体的处理。《古代墓葬美术研究(第1辑)》所收论文从美术史学和考古学等不同的学科背景入手,既有宏观观察,也有个案分析,展现出多元的解释方法,显示这一新的学术领域广阔的研究前景。《古代墓葬美术研究(第1辑)》由巫鸿和郑岩主编。
古代中国考古学 豆瓣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
作者: 张光直 译者: 印群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1
本书对于从旧石器时代的遗存到中国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再到中国文明相互作用的范围和基础,以及夏商周三代和三代以外的文明做了详细阐释,作者在理论和方法上确立起一个视野宏阔的中国古代考古学分析框架,并着意描述出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及其朝着高度复杂化和等级化的社会发展的脉络,力图揭示中国古代文化相互作用演进的动态图景。
中国青铜器 豆瓣
作者: 马承源 主编 2003 - 1
《中国青铜器》(修订本)由著名学者、青铜器研究的专家、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马承源先生主编,初版于1988年出版,是国家文物局主持编写的文物博物馆系列教材之 一。该书初版受到了文博专业人员和广大业余爱好者的广泛好评,先后多次重印。这次修订,补充了近年的一些重大发现和最新研究成果,同时更正了多处错误,并对插图作了较大调整。修订本比之初版本叙述更清楚,讲解更明白,配图更美观。《中国青铜器》(修订本)对于青铜器研究者、学习者和爱好者而言,可谓案头必备的参考资料。
考古学(第六版)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英]科林·伦福儒 / [英]保罗·巴恩 译者: 陈淳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 7
这是一本享誉世界的考古学名著,这又是一本信达雅的考古学译著,这还是一本作者和译者奉献给中国考古学界的学术经典。
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编著的《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第6版全彩)》这部当代世界考古学发展最权威、最全面、最简明扼要的通识性著作,对我国学生和学者的启迪是巨大的。全书涵盖了考古学的历史、理论、方法、技术和实践等多个方面和多个层次。100多个专题专栏文字涉及从水下考古到碳14测年、从农业起源到文明衰退等诸多领域,并简要总结了30个有影响的发掘实例,展示了考古学理论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每章节后附有深入阅读资料指南,书后附有考古学专业名词解释及大量的参考文献,方便有兴趣的读者按图索骥。
无论是考古学的初学者还是资深教授,本书都是一部不可替代的、有指导性的必读书。
此次翻译主要针对原著增补和修改的部分,并纠正第三版中翻译的不当之处。其中涉及专业性较强的章节,如断代、食谱和动植物考古的特定内容,将请原来翻译该章的学者把关校阅,以进一步保证翻译质量。
满天星斗 豆瓣
作者: 苏秉琦 中信出版社 2016 - 11
探寻中国文明的起源,提出新石器时期中国大地呈现古文明“满天星斗”的分布格局。
本书旨在从宏观角度探讨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同时提纲挈领地梳理几大区系文化的渊源、特点和发展道理,介绍划分和界定文化区系的考古实践工作中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方法。作者在大量扎实的考古实践工作基础上提出区系类型学说,认为中原地区只是独立发生发展但又互相影响的六大区系之一,从而对历史考古学界根深蒂固的古中原中心、汉族中心、王朝中心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并将新石器时期的中国文明状态传神地描述为“满天星斗”。
中国青铜时代 豆瓣
9.4 (7 个评分) 作者: 张光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3
所谓青铜时代,在中国即指上古的夏商周三代。以青铜冠名,可见青铜器是贯穿三代文化的核心内容。
从青铜器的产生到大量制造与使用,再到逐渐消失,构成了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的青铜时代。它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视角,不仅是技术史角度的研究,从政治、经济到战争、祭祀,从礼仪、艺术到巫术、饮食……作者试图以各个侧面的探究还原一个立体的时代模型。
中国考古通论 豆瓣
作者: 张之恒 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中国考古通论》内容简介:1991年我们曾组织几位从事考古学教学和研究的同仁编撰了一本《中国考古学通论》。时至今日,中国考古发掘和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新的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不断增多,原来出版的《中国考古学通论》一书已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因此,我们重新组织了一批在考古学教学和研究方面颇有成就的同志编撰了这本《中国考古通论》。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豆瓣
作者: 苏秉琦 人民出版社 2013 - 8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文化类)》一书,从考古学的视角出发,对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考证。本书所采取的,基本上以考古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主,对考古遗址、器物(文献)、地理分布等情况进行分析。再结合数十年来,著者自己的历史考古经验,提出了“三历程”“三部曲”“三模式”“区系类型”等文明起源及发展,考古文化分类的观点。苏秉琦先生的这些理论和观点,在考古学界、史学界、文化界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也为“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论题,开创了一条新的途径。
考古学导论 豆瓣
作者: [美]温迪·阿什莫尔 / 罗伯特·J·沙雷尔 译者: 沈梦蝶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1 - 9
《考古学导论》介绍当代考古学技术、方法和理论框架的简洁的导论性著作,遵循与作者另一本教材《考古学:发现我们的过去》同样的写作原则,但更为言简意赅。在不到300页的篇幅中,详略得当地全面介绍了考古学的方法和理论。说明案例和个案研究体现了新旧大陆考古遗迹的时空平衡。《考古学导论》还提供了大量的学习帮助,包括考古区域的地图、广泛的例证、章介绍和摘要、每章结束时的深入阅读指南、词汇表、参考书目和索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