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出版社
艺术与诸众 豆瓣
Art et multitude.Neuf lettres sur l'art suivies de Métamorphoses: art et travail immatériel
7.6 (9 个评分) 作者: [意] 安东尼奥·奈格里 译者: 尉光吉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 - 11
- 编辑推荐 -
意大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帝国》作者安东尼奥·奈格里阐发他20来年对后现代艺术之本质的思考的新著作。
作者采用致友人书信的形式展现其思想。奈格里的这些朋友广布艺术、哲学、文学、政治等多领域,呈现出一个思想于其中生发的多元视角。
九大主题再现奈格里与九位友人之间的思想交锋,这些主题汇集了奈格里在不同时期的思考点滴,呈示出一条清晰的思想演进的路径。
- 内容简介 -
本书包含的九封论艺术的信,是作者在1980年代流亡法国期间写给朋友的。从早期唯物主义的艺术理解出发,奈格里把艺术生产和各历史时期特有的社会生产结构联系起来。这使得他能够定义后现代和后福特时代(奈格里称之为非物质劳动的时代)的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的本质。
奈格里试图界定这个新时代的艺术之美,为此,他使用了其思想中的根本概念:独一性、诸众、抽象、集体劳作、事件、生命政治、共产。艺术是活生生的劳动,因此是独一性的发明,是独一形象和对象的发明。但这一表达行为,只有在它借以表达自身的符号和语言转入共同体时,只有当它们被一个共同规划所包纳时,才实现了美。美不是想象的行为,而是一种成为了行动的想象力。艺术,在此意义上,就是诸众。
导读福柯 豆瓣
Michel Foucault
7.1 (18 个评分) 作者: [英]萨拉·米尔斯 译者: 潘伟伟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7 - 4
-编辑推荐-
通过《疯癫与文明》和《知识考古学》等文本,米歇尔•福柯确立了自己作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理论革命中最重要人物之一的地位。福柯的影响力不仅在于其后期出版的作品,更在于福柯1984年去世后,围绕其作品的争论从未间断。
这是一本简单易懂的导读书,介绍了福柯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它们的背景以及被各种批评家引用的方法。通过剖析一些关键概念,如权力、话语、知识、性、主体性和疯狂,本书作者引导读者了解那些奠定了今天多个学科领域基础的理论作品。她还提供了作品到作品的阅读指南,包括福柯的主要文本和进阶阅读书目,以帮助那些想在更高水平上从事研究的人们。
如果你想要理解福柯及其作品引发的复杂争论,这本书是重要的第一步。
-内容简介-
本书没有专注于福柯主要理论文本的特定章节,而是关注了福柯在不同时期的职业、访谈和论文,以及作品中他所关注的问题。
在第1章,作者回顾了孕育福柯思想的智识和政治环境。
在第2章“权力和机构”中,作者考察了福柯关于权力和反抗的作品,特别是关于社会结构和机构的作品。
在第3章“话语”中,作者讨论了福柯关于话语的自治规则和功能的作品。
在第4章“权力/知识”中,作者考察了福柯关于挑战知识和真理的常识性地位的作品,以及他关于这两个概念运作方式的理论作品,这两个概念被广泛运用于各种机制中,其目的是排除其他信息。
在第5章“身体和性”中,通过考察福柯关于性的作品,作者关注了福柯理论中权力在身体中被建立和抵制的方式。他记述了性的历史,引发了对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女性主义理论化的广泛研究。该作品不仅对性理论具有影响,而且还对文学中个体本质和再现个体形象具有影响力。
在第6章“质疑主体”中,作者分析了福柯对主体或个体,特别是关于疯癫与理性概念的作品。
在最后一章“福柯之后”,作者考察了使用和阅读福柯的方式,并勾勒出在不必严格遵守他所写的一切的情况下,使用福柯的方法。
视阈与绘画 豆瓣
Vision and Painting: The Logic of the Gaze
作者: [英]诺曼·布列逊 译者: 谷李 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9 - 9
-编辑推荐-
★1970年代艺术史酝酿新的变革之际,布列逊创作了“新艺术史三部曲”,本书正是其中的第二部,它于1983年问世后,对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三部惊世之作,布列逊史无前例地将“法国理论”引入艺术史研究,为艺术史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本书中,布列逊大胆地批判了贡布里希的“感知论”,也就是“一个对绘画符号的物质本质予以认可,但尚未深入理论化的过渡性美学”。
★借助《七柏图》、《溪山兰若图》、《酒神与阿里阿德涅》、《画室中的艺术家》等中外名画,布列逊再次强调绘画的社会维度,避免符号学研究的形式主义,从而走向一个“真正历史的”艺术史学科。
-内容简介-
本书涉及视觉研究和艺术史研究中的一系列重要的议题,布列逊一方面立足于艺术史的传统问题,另一方面大量借用法国新理论对问题进行重新的梳理和反思,对被视为经典或者被认为自然而然的习见给予批判性的考察,对观者与绘画的关系做了重新审视。
视觉文化面面观 豆瓣
Visual Culture:The Study of the Visual after the Cultural Turn
作者: [加] 玛格丽特·迪科维茨卡娅 译者: 李芳 / 肖伟胜 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9 - 8
-编辑推荐-
★什么是视觉研究?
★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对于艺术史家来说,视觉文化存在着哪些关联?
★艺术史家如今对视觉研究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艺术史研究同视觉与文化研究之间有什么关系?
★视觉文化需要运用明显不同于艺术史与文化研究的阐释方法吗?
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对马丁•杰伊、尼古拉斯•米尔佐夫、W. J. T. 米歇尔等众多学者的访谈,为我们梳理了视觉文化研究的谱系与对象,勾勒出这一新领域跨学科、跨媒介的驳杂面貌。
-内容简介-
近年来,视觉文化已经日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跨学科研究领域。视觉文化认为图像在表征世界中的意义上占据中心地位。它不认为所谓的“高级”文化的地位更高。但是,尽管目前视觉文化研究和项目的数量激增,但该领域本身似乎没有就其范围、目标、定义和方法达成共识。在本书中,迪科维茨卡娅概述了这一新的研究领域,以便调和不同的理论立场,并了解其进一步研究的潜力。她的目的是说明视觉文化如何避免她所谓的威胁它的斯库拉(Scylla)和卡律布狄斯(Charybids):前者指的是因为它偏离了传统的艺术史层面,所以缺乏特定研究对象;后者指的是因为它似乎包含了与文化和视觉有关的一切,所以将这一领域扩展到不相干的田地。
迪科维茨卡娅对视觉文化进行了考古学的追踪,研究了艺术史的“文化转向”和视觉研究的兴起。基于问卷调查、口述史以及对这一领域主要学者的访谈,她首先讨论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历程、理论框架及研究方法,然后研究了视觉文化的四个项目课程,它们分别位于罗切斯特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纽约大学石溪分校。通过对这些项目的理论和实践的分析,迪科维茨卡娅描绘了视觉文化项目在21世纪的未来。
阿多诺:关键概念 豆瓣
Theodor Adorno: Key Concepts
作者: [加]黛博拉·库克(Deborah Cook) 编 译者: 唐文娟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7 - 4
- 编辑推荐 -
阿多诺说过,为了确保世界不会毁灭,他有关这个地狱般人间的信息,既不是留给大众,也不是留给软弱无力的个人,而是留给一位假想的证人,这个证人能够将他的理论洞见转化为解放性的社会实践。
由于这个证人还没有显现,因此对阿多诺影响的盖棺定论就还不到时候。但他的工作确实足够丰富以至于能证实如下预言:它将会继续影响未来的哲学和社会科学。
就此而言,本书撰稿人完成了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阐明阿多诺的思想,但却没有简化它。他们为读者提供了诸多关键概念,这些概念对译解阿多诺往往令人望而生畏的著作和文章来说是极为必要的。
- 内容简介 -
本书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对阿多诺的思想遗产作了概览,并且深入地讨论了阿多诺思想所带来的影响和冲击;第二部分,则以各关键概念为线索,对阿多诺的思想进行了条分缕析的阐释,涉及逻辑学、形而上学、本体论与认识论、道德哲学、社会哲学、政治哲学、美学、文化哲学和历史哲学诸方面,是对阿多诺思想全面而细致的讲解。
此书有助于阿多诺思想入门,同时,它也有助于相关研究者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阴影 豆瓣
Shadows: The Depiction of Cast Shadows in Western Art
8.0 (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E·H·贡布里希 译者: 王立秋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 - 10
1995年,为了向著名艺术史家、《艺术的故事》和《世界小史》作者E. H. 贡布里希爵士致敬,英国国家美术馆特别邀请他来策划一次展览。贡布里希将此次展览的主题锁定在艺术史中非常有趣的一个议题:阴影。而且,在此次展览中,他尤其关注阴影中的一个类别:投影。本书即是贡布里希亲自为此次展览所写的导览。在其一贯具有亲和力又不失专业水准的精彩文笔引领下,我们可漫步踏入西方艺术史中“投影”这一较少为人窥察的区域。恰如作者所说,这部导览主要是为了“能够鼓励参观者制订自己的观展路线”,去收获属于自己的艺术认知。在这一点上,此书“起着引导宏大主题的宝贵作用”。同时,本书配有71幅高清画质精美插图,由大英博物馆馆长、伦敦国家美术馆馆长亲自作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