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史
武则天研究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孟宪实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 - 8
【编辑推荐】
※武则天为何只获得了唐太宗的才人称号?
武则天真的杀死了小公主吗?
武则天为何要为李君羡平反?
如何正确评价永徽政治?
※武则天称帝有哪些舆论准备?
武则天的“内宠”,代表了女皇生活的荒淫?
武周政权为何短命?其症结在哪里?
女皇的故事,为什么武则天成了绝唱?
--------------------------------------------
【内容简介】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历史个案研究无疑蕴藏着丰富的政治与文化的解释空间。然而,梳理武则天的研究史我们会发现,这个聚讼不休的话题,在相当大程度上透视出我们史学的一种基本状况:对武则天的评价,专业史学内部纷争不止,而在“公共史学”领域内几乎一面倒,武则天的形象似乎从来就没有脱离过《新唐书》《资治通鉴》。
◎然而,《新唐书》《资治通鉴》中关于武则天的某些表述,似乎会受到某种政治正确的影响,对于武则天的形象,会根据某一说法、一点影子进行放大,直到事实的性质完全发生改变。而本书以新史学的研究路径,突破了传统史学的藩篱,从另一种视角展示了不一样的武则天。
◎本书不是武则天的传记,每一章的讨论皆是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从武则天出生地与故乡的考证,到武则天归葬乾陵,一代女皇的出生到落幕,中间有着哪些精彩纷呈的故事?女皇的故事,为什么武则天成为了绝唱?在本书中,作者用最详实的史料,与古今学者展开对话,抽丝剥茧,力图向读者还原最真实的武则天。
2022年3月15日 已读
武则天和历史上很多“关键人物”一样,其个人形象与围绕其产生的叙事在各种层面上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变形、建构,从而与其“真实形象”相距甚远。本书以新史学的视角与方法展开讨论,以重要的几部传世文献作为史料基础,对武则天以及围绕武则天的几个重要政治事件进行了抽丝剥茧般的研究,逐渐剔除掉依附于文本表象的成见,让读者能逐渐靠近历史的本相(当然这一过程并未最终完成,但是基本的路径已经被开辟出来),很多荒诞不经的说法得到了更加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此书也是将象牙塔里枯燥的历史研究推向公众的一次有益尝试,简洁流畅的表达应该会让大多数读者都感到友好,不过大段的史料估计也会影响阅读。整体来说这是一部扎实、易读且引人深思的历史研究著作。
2021 中国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史
唐代城市乐人研究 豆瓣
作者: 欧燕 2016
乐人是与城市关系非常密切的群体,他们的身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生变化,而在唐代,乐人群体经历了由半自由依附民向平民身份的转化。乐人与其他城市人口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是城市乐舞百戏娱乐文化的提供者。唐代乐人的乐艺表演从为宫廷上层服务向为城市普通民众服务演化,唐代戏场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出现便是这一趋势的反映,他们在城市戏场的乐舞百戏的表演引导着城市娱乐文化的趋向,成为城市世俗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促进因素之一。
太原功臣与唐初政治 豆瓣
作者: 张耐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8 - 5
作为唐代建国过程中的重要政治力量,太原功臣这一群体在唐初的政治际遇,反映了武德时期的政治模式与权力关系。本书以这一群体为切入点,对晋阳起兵至李渊称帝这一过程中体现的政治关系与唐初政治结构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梳理,并对陈寅恪提出的“关陇集团”“李武韦杨婚姻集团”等中古史研究中的理论命题有所回应。此外,有关太原功臣的历史叙事,是唐初修正建国模式、重新塑造开国史的重要文本,本书以此为个案,对唐初政治实践对历史观念与国史编纂的影响也略有分析。
盛唐政治制度研究 豆瓣
所属 作品: 盛唐政治制度研究
作者: 吴宗国 主编 / 刘后滨 副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 - 5
各种制度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是唐朝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这种变动不仅涉及一些具体制度,而且牵涉到从三省体制到中书门下体制这样重大的政治体制的变革。本书着眼于唐前期政治制度整体的发展变化,着重研究各个时期实际运行的制度,而不是停留在有关制度记载的条文上,以便真实地掌握唐前期政治制度的实际情况和政治体制发展变化的脉络。在体制演进的视野下,重点论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运行机制、官僚队伍的选拔机制、政务文书以及对文书进行具体操作的胥吏等。另外,还探讨了制度变化在法律体系及律令条文中的反映。
山居存稿续编 豆瓣
作者: 唐长孺 中华书局 2011 - 5
《唐长孺文集:山居存稿续编(繁体竖排版)》内容简介:唐长孺先生(一九一一年七月四日--一九九四年十月十四日),江苏吴江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一九三一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文科,后于浙江南浔中学、上海圣玛丽亚女子中学等多所学校任教,讲授中国史地、国文、政治制度等课程。一九四。年任上海光华大学历史系讲师,一九四二年春转任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史地系副教授,一九四四年受聘为迁至四川乐山之国立武汉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一九四六年晋升为教授,此后长期执教于武汉大学。历任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主任、历史系主任、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暨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哩出版规则到小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唐史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中国史学会会长,湖北省考古学会理事长、六朝史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顾问等学术职务,亦曾担任武汉市人民政府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暨武汉分社副主委等职。他学识渊博,精通文、史,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古籍整理、敦煌吐鲁番文书整理与研究等领域皆有卓越贡献,被海内外学术界公认为二十世纪杰出的史学大家之一。
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 豆瓣
Power Structures and Cultural Identities in Imperial China:Civil and Military Power from Late Tang to Early Song Dynasties (A.D.875-1063) 所属 作品: 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
作者: 方震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4
【内容简介】
本书从描述文官与武官政治权力自唐末至北宋中期的消长过程入手,分析导致双方在文化认同上由模糊转变为严重对立的因素。权力争夺是导致文、武官之间关系紧张的主因。为了争取君主的重视,文士将武人描述为贪婪无知,而强调自身具有学养、道德的重要性。随着文官权力自后周、北宋逐步扩张,文士对武官的歧视日益加深,并透过制度的规范,阻止文、武官身份的转换。文、武官对立因而成为宋代政治上无解的难题。
【编辑推荐】
作者用法国年鉴学派的方法论,对安史之乱后唐代文、武势力的消长,以及文士对军队、战争的态度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从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的角度对唐宋之际的文武关系做了深入分析。
唐朝与东亚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冯立君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5 其它标题: 唐朝与东亚
“东亚”正如“亚洲”一样,是一种来自外部建构的概念,中国古代与“东亚”概念最为接近的一个词是“海东”。大唐作为一个巨型政治体,其与周边世界内容丰富的文化交流和多元复杂的政治关系构成了半部全球史。处于极东位置的东亚诸国,背靠地球上面积最大的海洋,其主要甚至唯一的面向就是唐朝,这就构成了唐朝与东亚的关系。
唐代中央重要文官迁转途径研究 豆瓣
作者: 孙国栋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 5
本书是孙国栋先生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研究唐代文官迁转情况的力作。唐代的文官制度旧史所述太疏略,尤其是职官迁转的情况,新旧《唐书·志》、《唐会要》、《唐六典》、《通典》、《册府元龟》诸书几乎不着一字,只能在两《唐书》的列传中略窥辙迹。职官的迁转,与吏治的优劣关系密切,因此是文官制度研究中的不可忽略的方面。孙国栋先生通过对《旧唐书》列传的梳理,制作出唐代中央重要文官个人的官历表,然后以之与《新唐书》、《文苑英华》以及《全唐文》的碑、铭、墓表相比较研究,对唐代文官迁转问题作出了较的总结。该书资料翔实,分析精到,加上作者精心制作的各类统计图标,可谓唐代文官制度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历史地理研究 豆瓣
作者: 张文华 2013 - 11
《汉唐时期淮河流域历史地理研究》选取了湖沼、河流、灾害、农业和军事五个要素展开研究,其中前三个属于历史自然地理的内容,后两个属于历史人文地理的内容。湖沼的研究主要是以《水经注》为中心,并旁搜他籍,将汉唐时期见诸文献记载的各类湖沼如数辑出,并讨论其地理分布特征、自身特点及价值所在。河流的研究亦以《水经注》为中心,对淮河干流及其一级支流逐一进行考索,初步探明了其源头、流经所在、流向、流程、尾闾等基本情况。研究湖沼与河流,主要是试图复原这一时期淮河流域自然地理面貌的总体情况。自然灾害的研究是在全面搜集灾害史料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的总体特征及各别灾害的时空分布情况。本书由张文华著。
隋唐五代史(上下) 豆瓣
所属 作品: 隋唐五代史(上下)
作者: 王仲荦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 4
已故著名历史学家王仲荦先生继《魏晋南北朝史》之后又一部经典力作。全书分上下两册,共百余万字。对隋唐五代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对外交流、民族交融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盛况作了详尽的阐述,并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尤以较多篇幅叙述了隋唐时代空前繁荣的文化思想和文学艺术,为同类著作所不及。充分反映了国内隋唐五代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隋唐五代史(上下) 豆瓣
所属 作品: 隋唐五代史(上下)
作者: 吕思勉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 11
本次新版《隋唐五代史》(上下),按作者原稿重新作了校订,全书包括“总论”部分共分十五章,章节顺序,章节标题及删节的正文叙述,均按原稿加以恢复补全。除将原书的繁体直排、雙行夹注必为繁体横排、单行夹注外,还改正了原书的一些讹误,其他如习惯用语、行文遣句、概念术语等,均未予必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