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史
重刊洛阳伽蓝记 山涛论 豆瓣
作者: [北魏]杨衒之著 / 徐高阮 重别文注并校勘 中华书局 2013 - 6
《重刊洛阳伽蓝记》系作者受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合本子注”之说启发,重别《洛阳伽蓝记》正文和子注,并校订《洛阳伽蓝记》的讹脱衍倒。是诸多《洛阳伽蓝记》整理本中较有特色的一种。此书完成于上世纪40年代,陈寅恪先生亲为作序,广为揄扬。此后作为中研院史语所集刊专 刊在台湾出版,受到学界重视。
《山涛论》钩沉发抉魏晋之际政治史的线索,讨论山涛、羊祜等清流名士阵营代表在魏晋时期政治演变中的角色和地位。以清流名士阵营与贾充阵营的争衡这一主线,解释魏末晋初的政治变迁。
山涛论 豆瓣
8.0 (8 个评分) 作者: 徐高阮 海豚出版社 2014 - 1
文章以极长的篇幅(全文三万余字)和丰富的史料(注释多达七十三条,六千余字)论证了山涛——竹林七贤的一份子——在魏末晋初的政坛无比强大的影响力,从而进一步说明了竹林七贤并不是“一群只爱清谈的文人”,相反,他们在政治上有着积极的目标,而背后有一股鲜明的政治力量。
作者认为山涛实际上是竹林七贤的代表,其倾向也代表了魏末入晋的许多名士的倾向。作者认为山涛在“新朝(指西晋)的争衡里,显出一个有决定性影响力的先进者的地位,一个名士阵线的长老和组织者的地位”。为了论证这样的观点,作者又举出了贾充和羊祜二人,并认为山涛正是二人争衡中羊祜背后的支持者,“是一个比争衡两方的主角都还更重些的人物,是一个不凭政府中的地位而能够企图左右政治大局的人”。
魏晋之际司马氏与礼法之士政治思想研究 豆瓣
作者: 李毅婷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司马氏家族与魏晋礼法之士的政治思想对魏晋官方儒学影响颇深,但在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研究中却很少人关注。本书从思想理念、制度建设及政治斗争三个层面系统地分析该利益集团的政治思想,指出杂糅道、法之学的儒学思想主导了他们在政治实践中的思想特征,从而更为全面地揭示官方儒学在这一时期的理论特点、演变过程与历史意义。
汉唐历史变迁中的社会与国家 豆瓣
作者: 牟发松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10
本书揭示汉唐历史变迁中地方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有裨于破解世界政治史上的一个奇迹,并将国家权力触角有效地延伸至基层。全书运用大量文献资料,揭示了汉唐间地方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演变发展大势,指出汉唐统一帝国的瓦解与重建,与地方社会势力长期发育成长和演变有着不可分割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 豆瓣
作者: 唐长孺 中华书局 2011 - 4
本书共收作者20世纪50年代中期撰写的8篇论文,对魏晋至唐代之经济及阶级关系、工匠身份的变化、南朝寒人的兴起、拓跋族的汉化过程、科举制的萌芽诸问题详加论证和阐发,获得一系列重要结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则收入作者1958至1982年间论文15篇,分别对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社会阶层。中西交通、宗教等专题,详为论证。两书均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此次一并收入《唐长孺文集》。
平城历史地理学研究 豆瓣
作者: (日) 前田正名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 8
本书为已故日本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前田正名先生在中国历史地理方面研究和北魏史研究方面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正篇共分七章,分别从北魏桑干河流域的自然地理、居民结构、都市景观的发展情况,以及平城周围的交通路线、商业贸易等方面入手研究;另附三篇论文作为附篇,以表格的形式梳理了北魏建国以前的拓跋部历史及建国后至迁都洛阳为止的北魏历史,并揭示了沿太行山脉东麓的交通路是东亚极为重要的一条南北交通线。
此书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者及日本东洋史研究学者的必读之书,许多观点可为相关研究提供重要启示。
波峰与波谷 豆瓣 谷歌图书
9.5 (24 个评分) 作者: 阎步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4 其它标题: 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本书采用“制度史观”,着重从“政治制度”与“政治势力”两方面叙述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历程。阐述了战国至秦中央集权的官僚帝国体制的创立,入汉之后的各项制度发展,魏晋以下的政治“变态”,北朝官僚行政的再度振兴等等;阐述了此期文吏、儒生、宗王、外戚、宦官、门阀、军人、寒人、部落贵族等各种势力的此起彼伏。对“制度”与“势力”的相互关系亦予提示,如文法吏与律令体制的关系,儒生与复古改制的关系,士族门阀造成的制度变态,鲜卑军功势力对官僚体制的振兴等。对“政治文化”也给予了充分关注,阐述了法家、儒家、黄老、玄学及北朝的“功绩制的政治文化”的政治影响。
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 豆瓣
7.4 (8 个评分) 作者: 侯旭东 商务印书馆 2005 - 11
《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县与村里》内容简介:中国历史分期问题,迄今尚无定论,这是坏现象,也是好现象。这正好促使中国历史研究者,特别是中国社会和政治史研究者,对中国社会历史作更深入的研究。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古代史学科建设与发展,我们策划组织了《中国中古社会和政治研究》丛书,并把它作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社会史和政治史,是中国历史发展演变的主流,研究中国社会和政治史应该是研究中国史的主流。
隋代佛教窟龛研究 豆瓣
作者: 梁银景 2004
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佛教,开窟、建寺、写经和造像等活动非常兴盛。隋代窟龛均分布于中原北方地区,可分为东西两个区域。一是以邺城为中心的中原北方地区,即东部地区;一是敦煌莫高窟。
东西部窟龛在发展阶段上大体同步。第一阶段,各个地区仍沿袭南北朝晚期特点。第二阶段,二者基本上还承袭第一阶段,但新出现许多特点,这一点上莫高窟比东部地区更明显。第三阶段,二者还沿袭第二阶段,新出现向唐过渡的特点。
隋代佛教窟龛的特点是:第一,隋代佛教窟龛承前启后的特点很强。基本上仍沿袭了南北朝因素,北齐、北周的特点融合,有的因素还影响到唐初。而且隋代还出现新的因素,沿袭到初唐。第二,隋代佛教窟龛仍然存在地域性。东西部地区仍保留南北朝晚期特点。山东和晋冀豫两个地区之间互相影响并产生变化与发展。莫高窟受两京地区影响较大,变化很明显。第三,造像样式的本土化、现实化。佛像交领式袈裟着衣方式,钩钮式袈裟,菩萨像裙腰上升到胸部高处,菩萨像下身佩戴大佩或小佩,均模拟当时僧人、妇女的常服。第四,佛教的民间化。隋代参与开凿洞窟、摩崖龛的供养人老百姓逐渐增多,这种现象在东部地区更显著。
古代中国与皇帝祭祀 豆瓣
古代中国と皇帝祭祀
8.3 (6 个评分) 作者: [日] 金子修一 译者: 肖聖中 / 吳思思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7 - 7
本书是金子修一先生在皇帝祭祀研究方面的通论作品。从郊祀、宗庙、明堂、封禅及即位礼仪等具体制度入手,对汉唐间的皇帝祭祀进行了通贯性的考察。重视汉唐间各王朝对皇帝祭祀的不同运用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如西汉后期郊祀与宗庙制度的成立,南北朝时期在郊祀方面突出的正统之争,唐代皇帝祭祀中祝典性质的强化等,均显示了皇帝祭祀与时代传统之间的密切互动。作者自1970年代以来致力于从国家祭祀和礼制层面,探究中国古代皇帝制度乃至东亚王权的特质所在,在日中学界均有深远影响。
2018年6月11日 已读
对皇帝祭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大致能够形成逻辑,不过未能在更深层面研究祭祀作为一种仪式的政治含义,以及祭祀仪式对政治秩序的塑造和强化。
古代史 日本汉学 海外中国研究 礼制 礼学
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 豆瓣
7.0 (6 个评分) 作者: 逯耀东 中华书局 2006 - 9
魏晋处于汉唐帝国之间,是一个解构与重组的时代。在解构与重组的过程中,许多矛盾现象杂呈,最显著的是儒家思想失去其原由的权威地位,原来在经学笼罩下的其他学术,纷纷脱离经学的羁绊而独立。但由于史学和经学的关系过于密切,所哟史学独立的步履缓慢而迂回。但在史学主流的编年和纪传二体之外,却出现了一系列非儒家价值体系的新史学写作形式。不过,这许多新史学写作形式的思想根源与社会基础,都深植在魏晋时代之中。逯耀东教授以其多年治魏晋史学的经验,结合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与流变,对这个问题作了较深层次的探讨与分析。
逯耀东教授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工作四十馀年,范围集中于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史学史、现代史学、中国饮食文化史。擅长历史随笔、文化散文的写作,一生勤于著述,笔耕不辍,历年所撰史学论集、散文集二十馀种。本书为逯耀东教授研究魏晋史的代表作,广为学界所知。该书着重考察这一时期史学主流之外出现的一系列非儒家价值体系的新史学写作形式,并结合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流变,探讨这些新史学写作形式的思想根源和社会基础。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知识阶层 豆瓣
作者: 楼劲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7 - 10
本卷系统讨论了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知识分子的构成及其生存状态和社会作用。全卷以魏晋南北朝隋唐历史发展为背景,把此期知识阶层分为4组7个群体加以分析,着重探讨了各知识群体的养成体制、出路与登进、生计与生活方式、社交与社会关系,梳理了他们的知识活动及其社会作用和地位。
本卷的讨论并不限于少量知识精英或部分代表人物,而是突出了其所处阶层和群体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其中下层成员作了较为详尽的研究;本书的讨论亦不限于知识分子的政治言论和思想状态,而是着重就知识活动来揭示其社会作用和地位;本书的讨论特别关注各知识群体的生存状态,注意围绕此来建立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知识分子研究的问题序列和资料序列。这3点构成了本书内容和结构上的主要特色。
中古时代的历史书写与皇帝权力起源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徐冲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 - 9
《中古时代的历史书写与皇帝权力起源》主要讨论“(历史)知识的生成与表达”与“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旨在揭示这一历史时期各种形式的历史书写在正当化王朝权力方面所承担的功能,解明中国古代王朝在构建政权正当性方面所进行的多种实践。
2017年12月31日 已读
很有启发性的中古史研究著作。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现代历史研究对于新出史料的迷恋,回到传世文献,挖掘前人研究没有注意到的历史细节,对中古史研究中的经典问题进行了重新反思。贯穿全篇的对“历史书写”的重视体现出作者对后现代史学理论的吸纳。美中不足的是语言稍显冗杂,重复性表述较多。
中国历史 历史 历史书写 历史种种 徐冲
魏晋南北朝史 豆瓣
作者: 张鹤泉 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 2017 - 10
《魏晋南北朝史:分裂与融合的时代》为“新编中国史”中的一卷。
魏晋南北朝上承大一统的秦汉,下启开明开放的隋唐,而这却是分崩动乱的近四百年。皇权衰弱,门阀世家在朝野扩张;南北政权分裂,中国的地理疆域被重新划分;战祸频仍,无数北方人口南渡,塞外之胡族文化和尚武精神,注入华夏衰颓腐朽之躯。
那是一个名城被毁、人口锐减“乱世”,也是风流竞逐、异彩纷呈的时代。陶渊明的诗文,王羲之的书法,云冈、龙门石窟的造像……在粗犷与纤细、入世与隐遁、分裂与融合的影响之下,诞生了独一无二的魏晋风度,其中也孕育着即将到来的隋唐盛世。
《魏晋南北朝史:分裂与融合的时代》全书四篇,讲述了从三国时期至南北朝时期的方方面面。前三篇以时间为线索,分别梳理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兴衰,西晋、东晋与十六国的发展与征战,南北朝政权的兴亡与融合。第四篇则将目光从大局延伸进市井风情、文化风俗,讨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与社会生活。《魏晋南北朝史:分裂与融合的时代》中旁征博引,推敲史料,让这段动荡而丰富的历史历历在目。
【编辑推荐】
※一套写给21世纪中国人的中国史※
如何在世界中看中国?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已不必在他者的眼光中自轻,也不需要急于摆脱他者眼光的自负,而是可以带着建基于悠远历史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体认中国何以成为今日之中国,我们如何成为今天的我们。
于是,我们更需要中国史学家探求历史的真实,亲切自然地呈现史学成果,来满足大众对历史知识的渴求。中国史领域新一代领军学者怀着敬意与温情,重建中国历史进程,呈现了这套中国通史读本。我们这些21世纪的中国人,正需要这样一套扎实亲切、兼收并蓄的通史,来全面了解自己身上承载的家国历史。
※反映学术和社会演进现状的中国史,国内史学界中坚力量的诚意力作
“新编中国史”是少有的当代中国学者联合撰写的中国通史,王子今、王小甫、游彪、张帆等国内史学界中坚力量倾力襄助。在他们看来,重新创建整个中国史叙述的结构框架,写出一套反映学术和社会演进现状的中国史,是整整一代学人的责任。融会吸收国内外已有的诸多研究成果,反映迄今为止中国史研究的新进展,向社会大众提供关于中国史的全面和正确的知识是“新编中国史”首先追求的目标。
※传统中国史学学风与现代世界眼光相结合
“新编中国史”各卷著者均为中国史领域的领军学者。这一批中国历史学人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封闭与开放,他们的学术训练扎根于中国传统史学,又吸收了欧美史学的问题意识。传统史学的史料工夫,使他们的研究细密扎实,文字沉静内敛,句句以史为据;欧洲史学的学风、方法和论点,则让他们不拘泥于特定史观,具备世界眼光。二者结合,为我们呈现出一套严谨扎实而有新思创见的中国通史。
※用学界共识构建框架,融入学人观点以启发新知
作为面向大众的通史著作,“新编中国史”建基于学界通识,凸显学术整体走向,尝试为读者提供认识中国的基本框架。同时,各卷著者亦在书中融入相对独立的学术观点和前沿视角,以期与读者一同读史知新。
•《魏晋南北朝史:分裂与融合的时代》梳理动荡纷乱时代的历史,不仅将“乱世”中的角逐一一阐明,还注意到征兵制的变化、依附人口对社会的明显影响。
※展现中国历史的宏大与精微,呈现中华文明的全景画卷
朝代更迭,政治兴衰,这是历史的大走向;日用常行、思想情感,这是历史的动人细节。“新编中国史”各卷作者既留意中国传统王朝社会的周流演变,通过各个朝代的政治发展把握宏大的历史脉络,又不忘关注衣食住行、民间礼俗、精神气象等历史的细微之处,展现出一幅中国历史鲜活的全景图。
※一套面向社会大众、雅俗共赏、人人爱读的通史著述
“新编中国史”意在为大众提供全面、有据的历史知识,因而行文严谨却不刻板,文字晓畅,娓娓道来。丛书还特别设计了“人物小传”“历史术语解说”等栏目,对于一般读者也有辅助之功。无论是希望建立历史认知的年少者,想更深洞察历史的年壮者,还是愿意温故知新的年长者,这套通史都能有所助益。
※两岸合作,历时10年,精心打造21世纪中国史新典范
“新编中国史”由台湾三民书局组稿,从成稿刊行,到修订编校,直至中信出版社大陆版问世,历时10年有余,凝结两岸学人、出版人心血,代表两岸文化交流成果。两岸面向未来,共同书写历史,竭力打造属于21世纪中国人的国史新典范。
※设计精美,制作考究,典藏之选
“新编中国史”全套以精装呈现,装帧设计精美考究,各卷封面中融入了不同时代的精神气象,体现传统中国的美学底蕴,相当适合个人和家庭典藏。
神文时代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孙英刚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 6
本书围绕中古著述中的纬书内容,以及具体政治活动中所体现的纬学思想,探讨中古时代知识、信仰与政治合法性的关系。"纬书"相对"经书"而言,主要指"七纬",包括《易纬》、《诗纬》、《乐纬》、《尚书纬》、《春秋纬》、《礼纬》、《孝经纬》及《论语谶》,其将经义的解释与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结合,诡为隐语,预决吉凶。在王者仁政学说随宋明理学兴起之前,以天人感应和五德终始学说为基础的纬学思想,始终是中古政治理论的核心。与之相关的符瑞、灾异、德运、占候、天文、历法、音律、堪舆等内容,是古人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严密的内在逻辑,并且在当时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没有现代政治学说可以凭借的背景下,"太平"、"祥瑞"、"灾异"、"天命"等等,是主要的政治语言。而"龙图"、"凤纪"、"景云"、"河清"等,是主要的政治符号。本书所涉课题,不仅为中古知识、信仰世界的重要一环,又事关政治起伏与思想跌宕之关系,进而以中古为样本,对理解整个人类历史中政权合法性的塑造也有一定思考。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的基本问题 豆瓣
作者: (日) 谷川道雄 中华书局 2010 - 10
本书集合了日本当代著名学者对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若干重要问题所进行的论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了解日本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研究状况亦有所助益。 全书包括了中华世界、唐代的对外贸易与在华外国人的相关问题、论胡族国家等。
2017年10月1日 已读
中古史领域极有启发性的论文集。在很大程度上,中古史领域的研究都跳不出几代日本学者构筑出的框架和基础,在大部分乾嘉学者还在醉心于西来的兰克史学带来的新鲜感中继而进行着永无止境的考证之时,日本学者已经开始考虑更根本的问题,个中差别不言自明。
历史 日本 日本汉学 海外中国研究 谷川道雄
三国史 豆瓣
作者: 何兹全 人民出版社 2011 - 3
《三国史》是1984年原教育部约定的一本高等院校文科教材。当时写了一大部分,没有写完,因为赶别的工作,就放下了。这两年又拾起来写,断断续续,现在才算写完了。时过境迁,这几年文科教材似乎不怎么提了。但不管如何,《三国史》,是我作为教材写的,而且是作为高校文科教材写的。虽然拖拖拉拉写了十来年,但我确实是费了一番心思的。如何写好一本高校的教材,也确实并不容易。
作为历史教材,应当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基本历史事实;一是对这些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认识。
叙述历史事实,就不容易。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只有一个。但一经人心反映、入手叙述,只有一个的历史事实会变成多个。秦始皇,只是一个人,他的一生经历也只有一条线,但自古及今历史家手下写出来的秦始皇,却有千百个,大别之也可以分为好的、坏的两个。又如曹操,只有一个,而历史家手下的曹操便有多个。
中国古代社会及其向中世社会的过渡 豆瓣
作者: 何兹全 商务印书馆 2013 - 1
本书是何兹全主编的《中国上古社会和政治研究丛书》之一。内容包括:东汉末年城乡经济的破坏,依附关系到隶属关系、贫富对立到贵贱对立的过渡,国有土地的扩大化和国领民户的依附化,皇权、豪门强宗矛盾斗争的又一轮, 空虚无救中找解脱等,是何先生多年研究古代社会向中世纪演变的重要成果。
出土文献与汉唐典制研究 豆瓣
作者: 孟彦弘 2015 - 5
《出土文献与汉唐典制研究》充分利用张家山汉简、长沙走马楼吴简、敦煌吐鲁番文书以及天圣令等新发现的材料,对汉唐间的法典编纂、土地制度、赋役制度、驿传运输及过所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解读颇富新意,深化了相关认识。同时,还对历史文献的校勘、辑佚等提出一些有益的新见。
中国古代社会 豆瓣
作者: 何兹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9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部研究古代中国社会的专著,是我校历史学家何兹全教授集几十年研究的心得,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剖析古代中国社会历史的力作。全书时限上自原始社会末期,下至魏晋。著者依据大量的史料,从国家形态、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诸方面的发展变化综合论述了中国社会从原始氏族部落、早期国家到封建社会的发展和衍变的历程。《中国古代社会》作者是持中国社会在汉魏之际进入封建时代的。但《中国古代社会》研讨的范围,远超出汉魏之际社会分期问题。封建社会有它的来龙,也有它的去脉,不了解它的来龙去脉,也就很难透彻的了解封建本身。《中国古代社会》就是研究论述中国封建社会的来龙,中国古代社会的书。它从中国部落国家或叫作早期国家的产生,西周春秋早期国家形态,中国的古代社会和古代社会到中世封建社会的转变,都有自成一家、有创新之义的独到见解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