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豆瓣
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
9.7 (23 个评分) 作者: [英]特雷·伊格尔顿 译者: 伍晓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5
伊格尔顿是国际文学理论界的领军人物,极富创造力和批判性。本书是作者向普通读者系统介绍和评论西方20世纪文学理论的一本专著。作者将起自俄国形式主义的纷繁复杂的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革命梳理出从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从现象学、诠释学到接受美学以及精神分析理论三条主要的发展脉络,对其产生和流变、问题和局限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次新版,作者新增了一篇“二十五周年纪念版序言”,对文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新的反思。
中国历史研究手册 豆瓣
Chinese History: A New Manual
8.8 (5 个评分) 作者: (英) 魏根深 译者: 侯旭东 / 孙迪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8
2014年儒莲奖得主。
魏根深的《中国历史研究手册》不仅仅介绍了中国史研究中的主要资源和困难,同时还在详尽研究的基础上,提供了20个辅助学科的权威指南,涵盖了从历史语言到人物传记,从古代文书到统计数据的广泛内容。我强烈推荐这部反映了国际视野下最新学术成果的指南。
——傅高义(Ezra Vogel),哈佛大学荣休教授
这是一部对于中国历史巨细靡遗的指南,涵盖了从中国人的命名习惯到当今学术出版信息的方方面面;同时它也绝非仅仅一部参考书目,而是对中国历史研究的所有课题做出了清楚、流畅的考察与讨论。
——席文(Nathan Sivin),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名誉教授
独一无二的指南。每一位严肃的中国历史、文化研究者不可或缺的案头书。
——梅维恒(Victor H. Mair),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
《中国历史研究手册》多年来一直被用于哈佛大学的研究生教学,不仅是因为它在这一领域中出类拔萃,而且因为作者始终与时俱进,紧跟世界范围内的学术潮流。
——包弻德(Peter Bol),哈佛大学教授、副教务长
《中国历史研究手册》是百科全书式的学术指南,是欧美研究生的必读向导,也是资深学者重要的案头书。作者既是中国研究的引领参与者,也是对于丰富知识门类的全面观察者、对于学术研究脉络的冷静思考者。本书是严肃厚重的读物,却又洋溢着幽默与灵动。相信中文读者在阅读查询中,会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新鲜体验,既可享受知识的盛筵,也会沉浸于比较与反思。
——邓小南,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煌煌巨著……博大精深。
——《纽约书评》
《中国历史研究手册》旨在向读者介绍自史前时代到21世纪中国历史的基本情况,以比较的方法审视她在世界历史中的独特地位;呈现传世资料、考古发掘和人工制品资源,以及与生态环境变迁有关的资料等,考察它们产生、保存和被接受的背景,检讨相关研究及解释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最优秀和几乎最 新的中、西、日文研究成果。对语言、地理、文献、经贸、法律、文学、艺术、科技、思想、信仰、农业等诸多领域的重要学术成果均进行了详尽搜罗及点评,成为相关学者从事研究的便利出发点。
可视的艺术史 豆瓣
作者: 李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1
什么是博物馆?什么是艺术史?什么是可视的艺术史?
什么是图像和图像的自主性?图像在表现内容的同时,又如何表现自己?
《可视的艺术史:从教堂到博物馆》以作者在欧洲研究和工作期间实地考察、采集的大量**手资料为基础,尝试以跨媒介艺术史的视野、细腻的图像分析和充分的个案讨论,穿越历史迷雾,在现代博物馆体制、现代艺术史叙事与前现代的教堂体制和空间布局之间,建构起鲜为人知的因果联系。
《可视的艺术史:从教堂到博物馆》:二百多幅彩图的精美呈现,十九个个案的细密讨论,四大文化领域的纵横交错,一次引人入胜的图像阅读。
2020年7月14日 已读
前半部分的博物馆研究还不错,后面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我对瓦萨里在艺术史上价值的发现”,重复未免太多了,恐怕这也是学术界的通病,发现一个颇有心得之处,就围着这个主题不断发覆,感觉也是挺无聊的
*北京大学出版社* Art&Museum 人文-艺术史 博物馆 李军
大都市 豆瓣
作者: [比] 斯特凡·赫特曼斯 译者: 张善鹏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6
独行天下,法眼观世。独处异乡,自得其乐。——译者
《大都市》是一部内容丰富、饱含哲理的散文集,收录了作者游览维也纳、德累斯顿、的里雅斯特、威尼斯和悉尼等地的游记。该书的书名简单明了,无法体现作者充满激情地力图揭示他游览的每座城市的面貌背后的内涵,以及这些故事的核心中所包含的智慧力量。在赫尔特曼斯的旅行中,他始终围绕着世界文学之旅。在维也纳他踏着卡夫卡的足迹散步,在的里雅斯特他遇到了斯维沃、乔伊斯和温克尔曼,在重建的德累斯顿市中心他遇到了哈里·穆里施小说中的主人公。作者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长途旅行的传统,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在作者的旅行快要结束时,他到访的城市的印象在他脑子里融合在一起并互相映衬,最终在理智的理解与个人的印象之间达到美好平衡。他的超人之处在于他的观察能力以及实现旅行意外的惊喜,创造一个“无意寻景而景自现”的意境。
董其昌和他的江南 豆瓣
作者: 上海博物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6
明代杰出的书画艺术家董其昌集前人之大成,融会贯通,洞察画坛时弊,明智地提出画分“南北宗”的画学审美观,并以创作实践充分印证其理论
所达到的文化高度,足以与“元四家”及唐宋各大家相媲美,无可争议地被载入中国杰出文人画家的史册,同时也是文人画理论史上的又一个高
峰。尤其是董其昌“笔墨论”的提出,翻开了文人画史的新篇章,清四高僧、四王吴恽、金陵画派、新安画派,乃至晚清近三百年的画坛,大都在
其理论影响下,形成了一个群体性的文人画创作高潮。
本书以“董其昌和他所处的江南社会”为切入点,邀请来自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美术学院、复旦大学、南
京大学等国内知名博物馆与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撰文并配以百余幅精美书法、绘画作品,内容主要涉及时代背景、地域环境到董其昌的交游、鉴
赏、艺术理论与创作,以及董其昌的后世影响等,全方位呈现出董其昌的生平与艺术成就,有助于引领读者从多角度深入了解董其昌的艺术成
就,并进而了解中国传统书法、绘画艺术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