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本
阿拉·古勒的伊斯坦布尔 豆瓣
Ara Güler's Istanbul
9.2 (16 个评分) 作者: [土耳其] 阿拉·古勒 摄影 [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 序 译者: 邓金明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11
阿拉•古勒之于伊斯坦布尔,如海伦•莱维特之于纽约,罗伯特•杜瓦诺之于巴黎,森山大道之于东京。
古勒是启迪奥尔罕•帕慕克书写伊斯坦布尔的摄影师。帕慕克说:“每次我细细观看古勒的伊斯坦布尔照片时,我都会有一种奔回书桌去书写这个城市的冲动。”
酒馆里出神的客人、贫穷但快乐的渔民、雾气迷蒙的街道、在天空摇曳生姿的煤烟……全书精选古勒拍摄的153张有关伊斯坦布尔的黑白照片,记录上百万人的城市记忆,见证半个世纪间的日常生活和不朽诗意。
-----------------------------
本书包含153张照片,是对1940年代到1980年代伊斯坦布尔日常生活的生动记录。透过“伊斯坦布尔之眼”阿拉•古勒精确的镜头,这个城市的忧郁之美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发生震荡。作为欧洲和亚洲的交汇之处,伊斯坦布尔的性格和它的历史一样层次丰富,而古勒的照片就传达了这一切。
在这些无与伦比的黑白照片之前,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撰写的详细而深情的序言。这位作家和摄影师古勒一样,都生于伊斯坦布尔,他们年轻时都曾渴望成为画家。二人各自用自己的方式描绘了他们的故乡,通过图像和文字,捕捉了伊斯坦布尔的灵魂。
历史学家的技艺 豆瓣
Apologie pour l’histoire ou Métier d’historien
10.0 (7 个评分) 作者: [法]马克·布洛赫 译者: 张和声 / 程郁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9 - 7
“武士弄墨,尚可附庸风雅,学者扛枪,只能归咎于命运的残酷。1944年6月16日,年鉴学派的一代宗师马克·布洛赫因参加反法西斯运动在里昂市郊被枪杀,噩耗传出,西方历史学界为之震惊。
布洛赫并非著作等身的历史学家,而屈指可数的几部专著,如《法国农村史》《封建社会》等,都堪称别开生面的扛鼎之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国便沦入敌手,在这极其困苦的时刻,布洛赫开始了此书的写作。在此书的卷首,他痛苦地写道:“国难当头,谁不感时伤世,草此小书,聊以排遣胸中的忧愤。”这是一部愤世之作,同时也是他一生史学思想的总结,可惜,书未杀青,作者却赍志而殁了。战后,布洛赫的好友费弗尔将残存的遗稿整理成书,这部遗作方流传于世。该书译成汉语仅10万余言,其中颇多精义,为后代年鉴学派发扬光大的总体史思想、长时段理论等均可在此找到源头,为此,有人将它称为“年鉴派历史学的宣言书”。用他本人的话来说:“我所呈献给读者的,只不过是一位喜欢推敲自己日常工作的手艺人的工作手册,是一位技工的笔记本,他长年摆弄直尺和水准仪,但绝不至于把自己想象成数学家。”话虽出于自谦,可也使人感到亲切,书中没有令人望而却步的理论体系,只是些娓娓道来的治史心得。”
高老头 豆瓣
作者: [法] 巴尔扎克 译者: 陈静 2019 - 10
要想发财,就得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否则就去骗……人生就是这样,不比厨房更洁净,两者同样腥臭。要想捞油水,不弄脏手是不可能的,只需懂得事后洗净就行。这便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所有道德。
——《高老头》
“我的朋友,千万别结婚,也别要孩子!您给了他们生命,他们却盼着您死……钱会带来一切,甚至女儿……”向资本主义转型的法国巴黎,回荡着高老头的呐喊。贵族的没落,新兴阶级的兴起,对名利的渴望和追求,交织着高老头绝望的父爱。各种人情世相,在这部“人间喜剧”中轮番上演。巴尔扎克的人物不只是一个人物,更是时代的典型。
艺术精神 豆瓣
The Art Spirit
作者: [美] 罗伯特·亨利 译者: 孟宪平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9 - 1
【编辑推荐】
◎ 推特CEO杰克·多西(Jack Dorsey)真诚推荐,著名导演大卫·林奇(David Lync)的枕边书,美国艺术院校常年推荐书,影响了近百年绘画者的艺术启蒙经典。
◎ 收录美国著名艺术教育家、现实主义先驱罗伯特·亨利100年前的信笺笔记、艺术评论, 真实再现20世纪欧美艺术界观念流派与历史脉络。
◎ 完整呈现罗伯特·亨利的艺术观念、技法、鉴赏与研究,小到对笔触、线条的技法钻研,大到对绘画、音乐、雕塑、诗歌、哲学与时代审美的思考,从技法到心法,指引你的艺术之路。
◎ 艺术学生、文艺爱好者、绘画学习者、创意工作者获取灵感的宝藏之书。
【内容简介】
罗伯特·亨利,
一位与雷诺阿、塞尚同时代的大师,
一位于天才辈出的19世纪,桃李满天下的艺术引路人。
他曾在纽约艺术学生联盟传道授业,
也曾在给绘画学子的回信中谆谆教导。
在他身后,遗留下的浩繁笔记、书信、讲稿和文章,在此汇集成册,
璞玉不琢,完整呈现一百年前的原始篇章。
书中涵盖了他对美的全部认知,
对线条、块面、明暗、色彩、笔触、背景的独到见解,
对伦勃朗、提香、马奈、雷诺阿、塞尚的批评,
对绘画、音乐、雕塑、诗歌、哲学的共时思考,
对时代审美的反思,对艺术个性的鼓励,对永恒艺术的追寻……
透过他的只言片语,你将抵达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那个瑰丽而伟大的思想所在。
那就是艺术精神。
【媒体推荐】
“它帮我顺利过渡难关,帮我开始,也帮我完成了很多事。它为艺术学子讲述创造力,但我认为,对于所有那些即将面对挑战的人来说,它依然非常具有说服力,希望你也能成为这本书的读者之一。”
——杰克·多西 Twitter(推特)创始人
“每个人都有过在生活中动些巧思的经历,让各种事物更好、更美、更有效率或趣味。《艺术精神》就是这样一座充满智慧的宝山,永远指引着你真诚的方向,它会占据你的床头,读它百遍也不嫌多。”
——简忠威 国际知名水彩画家
“35年前我就买了这本书,当时某些段落我根本读不懂。后来我重读了一遍,发现同样的段落居然展现出了不同的意义。罗伯特·亨利将艺术家们试图表达的东西都写了出来。这是一本鼓舞人心的书,它可以帮助艺术家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创造精神。”
——凯文·麦克弗森(Kevin Macpherson)美国著名油画家,《油画的光与色》作者
“在我的书房里,被我看得最破的书有两本,一本是罗伯特·亨利的《艺术精神》,一本是梅约的《手册》。”
——理查德・施密德(Richard Schmid)世界知名画家、教育家
“我还记得当时在纽约联合广场,听到学生热烈讨论亨利晚课的讲话。那次讨论相当激烈,也许没人会相信,这些年轻人白天做苦力,晚上却来画室作画数小时。他们聊完天后就在长椅上倒头大睡,因为他们连租一间房过夜的钱都没有。那些尊重表达自由的男男女女,从未忘记也无法忘记亨利曾给予他们的如此宝贵的一课。”
——福布斯·沃森(Forbes Watson) 纽约艺评家
“《艺术精神》之于艺术学生,犹如《圣经》之于基督徒。”
——美国亚马逊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