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ajan
Mahler: Symphony 4; Ruckert lieder; Das Lied von der Erde / Karajan; Giulini 豆瓣
卡拉扬/朱利尼指挥柏林爱乐
发布日期 2001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DG
CD1:
【作品】:马勒:第四交响曲/5首吕克特歌曲(Mahler:Symphony No. 4/Five Song on Poems by Friedrich Ruckert)
【女高音】:EDITH MATHIS,soprano(Symphony)
【女中音】:CHRISTA LUDWIG,contralto/Alt(5Ruckertlieder)
【乐团】:柏林爱乐乐团(Berliner Philharmoniker)
【指挥】: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
【录音】ADD,1975(Ruckert Lieder);1979(Symphony)
【CD号】469 304-2|G|P2|
CD2:
【作品】:马勒:大地之歌(Mahler: Das Lied von der Erde)
【女中音】:BRIGITTE FASSBAENDER,contralto/Alt
【男高音】:FRANCISCO ARAIZA, tenor
【乐团】:柏林爱乐乐团(Berliner Philharmoniker)
【指挥】:朱利尼(Carlo Maria Giulini)
【录音】DDD,1984
【CD号】469 304-2|G|P2|
专辑介绍:
马勒:第四交响曲:
虽说马勒的音乐绝大部分可谓"挣扎于狂喜和绝望之间",但他的NO.4 symphony却没有那么多戏剧性,没有那么多的心理状态,更多的是动人的抒情。马勒的第四号交响曲是在他置身于乡间的美好情境中完成的,他把对那美丽境界的喜爱和钟情全部流露在此曲之中。
马勒的第4交响曲,C大调,作于1899-1901年,1902年11月29日在慕尼黑首演,马勒这部作品的音乐基础,是他的《少年的魔号》中的一首《整个天国的欢乐属于我们》的歌曲,它是为《少年的魔号》诗集中《天堂充满小提琴》一诗而作的。马勒曾对这部作品作过如下解释:在前面三个乐章终,笼罩着一个较高境界的沉静肃移气氛,这个境界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使人莫名其妙地不寒而栗,甚至毛骨悚然。在最后的乐章《天国的生活》中,孩子(他在前生中就已属于这一较高境界)告诉我们它意味着什么。这部作品包括四个乐章:1.缓慢的,从容不迫地,由长笛和雪橇铃奏出清静般的鸟鸣开头,在庄严的主部发展结束后,又以鸟鸣引入一段尾声。2.舒缓地运动,这个乐章及谐谑曲、回旋曲与变奏曲的特色于一身,多少有些阴沉,马勒以“死神领奏此曲”来说明这种情调。3.充满深沉的宁静,瓦尔特又一次曾问过马勒,这个乐章的宁静意味着什么?马勒解说,这是他看到一座教堂后的墓葬后有感而作,那座坟墓上雕着亡人的石像,身上横卧着,“两臂交叠胸前,安详的长眠。”4.非常愉快舒适,马勒说,这个乐章的基调是“晴空万里一片蔚蓝。它有时也会阴暗下来,变得阴森森,甚至使人不寒而栗。这并不是天空本身变得晦暗了。相反,它仍是那么闪耀着,一片苍碧无垠,只是我们对它的反映有时突然带上了一种恐怖心情,就像在晴朗的日子,树林沐浴在阳光之中,而我们却往往会感到一阵无谓的恐惧那样。这个乐章是女高音和合唱团,共八节,二、四、七节之后都插入鸟鸣,构成了他作品中少有的透明、单纯与温暖。
马勒:5首吕克特歌曲
吕克特(Riedrich Rackert,1788—1866),德国诗人,马勒为其5首诗谱曲,
1.《我呼吸菩提树的馥郁芳香》(Ich atmet' einen linden Duft),作于1901年,歌词大意为:“我呼吸着馥郁的芳香,在房间里有一枝菩提,一件礼物,来自亲密的手掌,多么可爱,那菩提的芳香,多么可爱,那馥郁的芳香,那菩提的嫩枝,你轻轻折下来,我轻轻地呼吸,呼吸那菩提的芳香,亲爱的,那馥郁的芳香。”
2.《如果你爱美人》(Liebst du um Schönheit),作于1902年,歌词大意为:“如果爱美人,就请别爱我,去爱太阳,那披着金发的太阳,如果你爱青春,就请别爱我,去爱春光,那年年依旧的春光,如果你爱财富,就请别爱我,去爱美人鱼,它身上有无数珍珠,如果你爱爱人,就请来爱我,永远爱我,就像我永远爱你一样。”
3.《别在歌中看我》(Blicke mir nicht in die Lieder),作于1901年。歌词大意为:“请不要偷听我的歌,我低垂双眼,就像让你看见了我行事荒唐,我根本不相信自己,敢做出像样的歌,你的好奇是你的不忠诚,蜜蜂在筑蜂房,不愿让别人看到,也不愿把自己打量,当那秘密的蜂房,在白天被你发现,你才能第一个品尝蜂蜜。”
4.《我不再在世上存在》(Ich bin der Welt abhanden gekommen),作于。1901年。歌词大意是:“我成了世上陌路人,失去了太多好时光,人们再也听不到我的歌,他们说我已经死亡,可这并不能让我终生牵挂,就让人们说我已经死
亡,我对世人再无话可说.我真是已经死亡.永别了这喧嚣的人世,安息在一个宁静的地方,我独自生活在我的天国中,伴着我的爱情,我的歌唱。”
5.《午夜》(Um Mitternacht),歌词大意为:“在午夜,我醒来,抬头望天空,天上没有一颗星星,向我微笑的星星,在午夜,在午夜我的心走出黑夜的边界,那里没有光的灵魂,能给我们抚慰,在午夜,在午夜,我感觉,我心脏的跳动,每个痛苦的跳动,都像火焰,在午夜,在午夜,我搏斗,为那人的忧伤,我尽了我的力,但不知何去何从,在午夜,在午夜,我把我的力,交在你手中,上帝,你掌握着生与死,上帝呵,你掌握着生与死,在午夜。”
马勒:大地之歌
有个有趣的迷信故事,是有关于作曲家创作交响曲时,如果写了9首以上,就会去见上帝了,譬如说贝多芬完成了9首交响曲,舒伯特、布鲁克纳、德沃夏克也都是完成9首交响曲后去世,而最相信这种说法的是作曲家马勒,马勒一直很害怕写了9首交响曲会犯这个忌晦,所以他的第9首交响曲就不敢称为第9号交响曲,而是叫做《大地之歌》,然后,马勒猜他应该可以免除掉这个厄运,所以完成了他的第十部交响曲,称为第9号交响曲,说也奇怪,再接下来的第10号交响曲只写了一个乐章,马勒就逝世了,这应该算是一个巧合,并不是真的有这样的诅咒,但是,事实上也真的是有很多位作曲家的交响曲只写到了第九号。
《大地之歌》作于1908年。 三年后初演于慕尼黑,当时作者已经去世。作品用女中音 (或男中音)、男高音演唱加上乐队演奏。作者称之为“交响曲”,但未排入其交响曲的编号,这部作品完成于作者的第八交响曲之后,据说是马勒认为按顺序将之排为“第九交响曲”不吉祥,因为贝多芬、舒伯特、德沃夏克都是在写完自己的第九交响曲后去世的,所以最后定名“大地之歌”,然而这竟也成为马勒的绝笔之作。这部交响曲是作者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作品采用了七首中国唐诗的德文版为歌词写作完成, 这在西洋音乐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作品的副标题为“一个男高音与一个女低音(或男中音)声部与管弦乐的交响曲”。 共分六个乐章:
第一乐章:“愁世酒歌”, 原诗为李白的 《悲歌行》, 在暗淡中藏有无限的憧憬和美感。
第二乐章:“秋日孤人“,据说原诗作者是钱起。此曲虽然具有普通交响曲的慢乐章性格,但是却并非形式音乐,而是一种内容很深的诗。
第三乐章:“青春”, 被认为是李白的原诗。 音乐表现了马勒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借酒消愁,设法逃避尘世的一种厌世思想。
第四乐章:“美女”,原诗是李白的《采莲曲》。中国风味的木管旋律与歌曲互相交缠,乐章末尾则留下了神秘性的大提琴与竖琴的泛音。
第五乐章:“陶醉于春天的人”。原诗为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德译文与原诗很接近,马勒也完全依照原德译文使用,是全部六个乐章中最忠实于原诗的部分。这个乐章以音乐华美而著称。
第六乐章:“告别”,原诗为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与王维的《送别》。这是全部六个乐章中最长大,而且最优美的音乐。也可以说是马勒对现世的告别。 这是一首悲观主义者对现世的厌倦, 对彼岸的憧憬,和赞美大地的最后的颂歌。
Richard Strauss: Metamorphoses; Death and Transfiguration / 施特劳斯 - 变形和死与净化 豆瓣
9.3 (6 个评分) 柏林爱乐乐团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卡拉扬 Herbert von Karaj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3年12月1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专辑介绍:
施特劳斯最感人的交响诗恐怕要算用23件弦乐器演奏的这首《变形》了。1945年春,纳粹正处于崩溃之际,希特勒的疯狂挣扎给德国带来一场浩劫。已经是80高龄,处世淡泊的施特劳斯,此时却极度绝望,无比痛心于他所热爱的德国文化的毁灭。慕尼黑毁了,德累斯顿被夷为平地。那些曾经是莫扎特、贝多芬、瓦格纳以及施特劳斯本人青年时代首演作品的歌剧院和音乐厅,都消失了。如果说早年的《死与净化》只是一个虚构,那么,此时他所感到的这场悲惨的“变形”,却是实实在在。乐曲在一片阴郁中开头,低音弦乐器奏出四个沉重的令人感到窒息的和弦。由此导出的第二主题令人想起贝多芬《英雄》的“葬礼进行曲”,而乐曲末尾对贝多芬原主题所作的变形,则将老施特劳斯要说的都说了。
理查.施特劳斯早期交响诗杰作之一是《死与净化》。此曲描写一位卧床的病人照施特劳斯的想法是一位毕生追求崇高理想的人,或者是一位艺术家在奄奄一息的弥留之际,一会儿迷糊不醒,一会儿与死亡作抗争,一会儿贪生地回想起童年的欢乐,一会儿又觉得天国或许真是个好去处而更值得迷恋------可分四段的乐曲连续演奏,一气呵成,大体上就是这番过程。(李杭育)
Beethoven: Symphony No. 3 "Eroica"; Egmont Overture 豆瓣 Spotify
8.9 (11 个评分) Karaj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3年10月12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详细内容: 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Symphonie Nr.3 Es-dur op.55 >>Eroica1.Allegro con brio [14'10]2.Marcia funebre.Adagio assai [16'07]3.Scherzo.Allegro vivace [6'09]4.Finale.Allegro molto [12'18]5.Egmont op.84 [8'05]广告语: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艾格蒙特序曲》/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环球金装版,“企鹅”评价三星保留一星
费加罗的婚礼 豆瓣
9.7 (7 个评分) Erich Majkut / Irmgard Seefried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9年9月21日 出版发行: EMI Classics
(转自维基百科)

费加罗的婚礼(Le Nozze di Figaro)是莫扎特最杰出的三部歌剧中的一部喜歌剧,完成于1786年,意大利语脚本由洛伦佐·达·彭特(Lorenzo da Ponte)根据法国戏剧家博马舍(Beaumarchais)的同名喜剧改编而成。

作品背景
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礼》是他在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创作了总称为"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于1784年4月27日在巴黎法兰西剧院首演,其时法国正处于大革命的前夕,这部喜剧对揭露和讽刺封建贵族起了很大的作用。虽然这部喜剧在整个欧洲都获得好评,但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却禁止在维也纳上演这一剧目。莫扎特所请的脚本作家达·彭特是当时的宫廷诗人,由于他多次出面争取,最终皇帝于第二年为了缓和国内的一些冲击而口头批准改编后的歌剧可以上演。莫扎特用了两年时间谱曲,他在创作这部歌剧时保留了原作的基本思想,那愚蠢而又放荡的贵族老爷同获得胜利的聪明仆人之间的鲜明对照即为整个剧情发展和音乐描写的基础。

《费加罗的婚礼》的序曲部分短小精致,可算是名曲之一。莫扎特采用了交响乐的手法,歌剧中的音乐主题虽然没有出现,但是总的风格保持-致,都是以奏鸣曲式写就的。由管弦乐带出的两个主题一快一缓,很好的交待了全剧幽默、机智、快活的基调。也因其完整,充满活力而且效果显著,颇能调动气氛,这段序曲常常脱离歌剧而单独演奏。

费加罗这一角色是全剧的亮点,莫扎特以传统的喜歌剧手法为其谱曲,在急口令式的歌唱同时又赋予了人物坚定机智的性格,他在第一幕第八场中送凯鲁比诺去当兵时所唱的咏叹调“从军歌”最有名,因其曲调轻松活泼,耳熟能记,所以广为传唱。罗西娜这个角色不同于其在《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是花腔女高音,此处她属于抒情女高音,优雅而矜持,因为这个人物的矛盾复杂的心理,所以较难把握,如在第二幕中的摇唱曲。与她相对的是苏珊娜,其相当于歌剧中丫鬟的角色,因此莫扎特给出的唱段比较活泼质朴,其中还用了大量的宣叙调。此剧中另一个女高音是童仆凯鲁比诺,她的咏叹调比较天真可爱。莫扎特用轻快跳跃的旋律、简洁明快的乐句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那不安定的心态。在《费》中有着多处重唱,对于剧情的展开及人物性格的刻画都启着重要的作用。在第三幕的第十场,罗西娜与苏珊娜写信时的两重唱不仅曲调,歌词也极为优美。做着同一件事的两个人所怀着的不同的感情在重唱中的到了充分的体现。另外,在第二幕中有一段很长的重唱,一重一重的把剧情推向戏剧冲突的高潮。从伯爵怀疑夫人的房间里藏有男人而开始的两重唱,到门打开后苏珊娜出现的三重唱,接着园丁加入成为四重唱,最后以七重唱结束。

1786年5月1日,《费加罗的婚礼》于维也纳奥地利国家剧院首演,由莫扎特本人亲自担任指挥。由于此剧题材敏感,上演期间国内的贵族大为愤慨,皇帝个人虽然很欣赏这部作品,但迫于压力,曾多次要求莫扎特删改内容。德语版本于1790年在柏林上演。

剧情大纲
十七世纪中叶,西班牙Seville近郊

第一幕:
今天晚上,费加罗(Figaro,男中音)将和苏姗娜(Susanna,女高音)结婚,婚礼就在他们的主人阿尔玛维瓦伯爵(Count Almaviva,男中音)家里举行。这个时候,两个人正在他们的新房里忙碌,苏姗娜坐在镜子前面梳妆打扮,而一旁的费加罗则苦思冥想如何安排伯爵送的大床。
费加罗打量着房间的每一个角落,比划着适合放置新床的位置。苏姗娜转头叫他看看自己装扮得是否得体。见费加罗不置一词,苏姗娜便对他说老爷把这间离他卧室不远的屋子给他俩很值得怀疑,他们要当心。说完,苏姗娜被人叫了出去。费加罗想着如果老爷真的不怀好意的话,他也有办法对付。

外面,巴尔托洛医生(Bartolo,男低音)和他的女管家玛赛琳娜(Marcellina,女高音)来了,她拿出一张字据,上面写着:我借了您的钱,如无力偿还,便和您结婚,费加罗。这老女人很喜欢费加罗,听说他今晚要结婚,所以着急的想请医生帮忙,以此为理由来阻止。医生曾是罗西娜的监护人,以前由于费加罗的干预使他在无奈之中把罗西娜嫁给了伯爵,所以一直怀恨在心,眼看着报仇的机会来了,感到非常痛快,答应玛赛琳娜的请求后便立刻离开去办理。

苏姗娜进房间的时候看到自己的情敌玛赛琳娜,心中有气,但两人都十分克制。表面上看起来温文尔雅,可不久便互相指责,争吵到最后,玛赛琳娜认了输,苏姗娜笑着看她离开。

此时,童仆凯鲁比诺(Cherubino,女高音)愁眉苦脸的来找苏姗娜,他说老爷看到他和园丁的女儿巴巴丽娜(Barbarina,女高音)昨天晚上幽会很愤怒,并要把他赶走。现在他正为这事担心,希望能找女主人帮他求情。凯鲁比诺处于情窦初开的年龄,一看见女人就不知所措,苏姗娜安慰他。

正说着,伯爵来了,凯鲁比诺吓的藏在一条被单下。不知情伯爵以为只有苏姗娜一个人在屋里,便放肆的向她求爱。突然门外传来了音乐教师巴西利奥(Don Basilio,男低音)的声音,伯爵急忙也躲起来。

巴西利奥喜欢在人背后议论,他兴奋得说着伯爵夫人罗西娜(Rocinna,女高音)与凯鲁比诺之间有点是非。藏在椅子后面的伯爵听得气愤,跳出来大骂凯鲁比诺,没想到他一边说一边随手提起被单,当他看到凯鲁比诺的时候简直要发疯了。

就在这时,费加罗与一大群农民涌进房间。人们捧着鲜花大声赞扬伯爵废除家奴结婚时主人享有的"初夜权"。当着众人,伯爵尴尬地表示这是他应该的。于是可怜的凯鲁比诺成了出气桶,伯爵罚他去当兵。看到凯鲁比诺丧气的样子,费加罗则鼓励他,要他放下爱情,勇敢的到战场上去开创远大前程。


第二幕:
这一边,伯爵夫人罗西娜独自带在房中。今天晚上这里将有一场婚礼,但是她却感到无比的空寂。多么忧伤啊,她也有过美好的日子,可是现在爱情在哪里。

苏姗娜领着费加罗来到伯爵夫人的房间。他们决定联合起来对付伯爵,首先要伪造一封密告夫人与人幽会的信,然后由苏姗娜出面约伯爵晚上在花园里幽会,但其实是凯鲁比诺假扮的苏姗娜,用这个办法使伯爵感到羞愧。

身穿军装的凯鲁比诺来向夫人和苏姗娜告别。他们告诉他费加罗的计划,请他帮助。伯爵夫人仔细地查看那张从军令,她发现伯爵由于匆忙忘了盖印,因此还可以挽回。
门外传来伯爵的声音,穿着女装的凯鲁比诺赶紧藏到隔壁的休息室里,苏姗娜也藏在了窗帘后面。罗西娜打开门,伯爵气急败坏的进来。看到妻子脸色有异他便疑心房间里是否藏了男人,夫人一口否认,伯爵拿着一封告密信,他说自己都知道了。伯爵追问休息室的门为何锁上,夫人说是苏姗娜,但是钥匙掉了。伯爵不相信她,便拉了她一起去拿工具开门。趁他们还没有回来,苏姗娜与凯鲁比诺交换,苏姗娜让他从窗口跳出去。

伯爵与夫人回来,他立刻奋力橇门。不知情的伯爵夫人十分害怕,说话都语无伦次了,伯爵更是怀疑。但门橇开来,看出来的果然是苏姗娜,两个人都大吃一惊。如此,伯爵只得向妻子道歉。可是园丁这时却跑来报告说刚才有一人从阳台上跳下去,把花盆打碎了。罗西娜正感为难,幸好费加罗及时赶到,承认刚才是他与苏姗娜在休息室中相会,为怕伯爵责备便跳下窗台。
事情解释清楚,婚礼将要开始,而医生带着马赛利娜来宣布:费加罗必须按照约定同马赛利娜结婚。瞬间,个人的心情转变。伯爵心中暗喜,苏姗娜却急得不知如何是好,费加罗则感到无奈,而玛赛琳娜笑容满面。最开心的要数医生了,看到费加罗也有今天他几乎要欢呼了。

第三幕:
众人离去后,伯爵独自留在客厅里,对于之前所发生的事情仍感困惑。不久,他们带了一位法官回来,审判开始。马赛利娜表示她不要费加罗还钱,只要娶她为妻。问题看似简单却又复杂,结果意外的查出了费加罗的身世,他是马赛利娜与医生巴尔托洛的私生子。这样一来,事情出现转机,原本紧张的气氛被重逢的喜悦代替,只有伯爵一个不太满意。

第四幕:
趁着混乱,苏姗娜把信塞进伯爵手里,而伯爵不小心遗失了发卡。黄昏时分只见巴巴丽娜提着灯在地上寻找发卡,费加罗正巧经过便询问她,巴巴丽娜据实回答,说是老爷要他找苏姗娜给他的一跟发卡。听完,费加罗的心中起疑,难道所有的女人都是不忠实的,他向自己的母亲抱怨。而玛赛琳娜却不相信。

费加罗前去找医生及音乐教师,他要他们藏在花园中等待他的暗号,如果苏姗娜真的背叛他,他将会报仇。费加罗心中痛苦万分,他几乎要诅咒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女人,她们都是魔鬼。
夜色渐深,苏姗娜和罗西娜对换了服装,在一片昏黄朦胧中无人能辨。这个时候苏姗娜已经发现了躲在一边的费加罗,但她并不点穿,心想捉弄一下他也不妨。

晚风清凉,花园中静悄悄的,看上去似乎只有扮作苏姗娜的罗西娜一人,她有一点矛盾也有一点紧张,她所等的人是自己的丈夫,那个人期盼的却不是她。伯爵兴高采烈的来的花园,现在苏姗娜终于要属于他了。

花园的暗处,费加罗也看明白了。可是他对此感到生气,便将错就错,对身边假装伯爵夫人的苏姗娜表示爱慕的心意。这下,苏姗娜气得撕破了伪装。费加罗笑着吹起了口哨,躲在暗处的人都跳出来,人们手里的火把把花园照得灯火通明。拥抱着自己妻子的伯爵羞愧万分,他向夫人认了错。

变心的人回心转意,相爱的人可以自由的结婚,失散的人团聚。

EMI世纪伟大录音。明星荟萃的版本,几乎把当时最出色的莫扎特歌手一网打尽。Karajan风华正茂,录音也达到了单声道的较高水准……莫扎特迷不可不听啊。
Figaro …… Erich Kunz
Susanna …… Irmgard Seefried
Il Conte d'Almaviva …… George London
La Contessa d'Almaviva …… Elisabeth Schwarzkopf
Cherubino …… Sena Jurinac
Bartolo …… Marjan Rus
Marcellina …… Elisabeth Hogen
Don Basilio & Don Curzio …… Erich Majkut
Barbarina …… Rosl Schwaiger
Antonio …… Wilhelm Felden
Due ragazze …… Anny Felbermayer & Hilde Cezska


MOZART
Le nozze di Figaro
Elisabeth Hogen, George London, Sena Jurinac, Elisabeth Schwarzkopf, Irmgard Seefried, Erich Kunz
Chor der Wiener Staatsoper
Wiener Philharmoniker
Herbert von Karajan
Great Recordings of the Century
7243 5 67068 2 8 (2CD)
Angel version: 7243 567142 2 9

Awards: Gramophone, Diapason d'Or & Choc du Monde de la Musique, France

"The casting and Karajan's direction are both admirable, the orchestral playing is of the highest possible quality, and the recording is practically flawless" Gramophone

This famous recording from 1950, with its incomparable cast of young singers, presents Karajan's brilliant, fiery and almost symphonic reading of Mozart's great score in a superb mono recording, digitally remastered at Abbey Road Studios for this reissue.

Once again, Walter Legge was responsible for bringing together a supreme cast - headed by Schwarzkopf, Seefried, London, Kunz and Jurinac - and for combining them with the chorus and orchestra from the Vienna State Opera.
Mozart: Eine kleine Nachtmusik 豆瓣
10.0 (6 个评分) Herbert von Karaj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2年12月15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诞生在萨尔兹堡,是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伤口中洋溢着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迸发出在巨大社会压力下的明快、乐观情绪。莫扎特广泛采用各种乐曲形式,成功的把德、奥、意等国的民族音乐和欧洲的传统音乐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为德国民族歌剧奠立了基础,创造出一种现实主义音乐剧的新体裁。莫扎特在创作上以其不倦的努力和探寻,把18世纪的音乐艺术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为西方音乐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对后世音乐创作产生极大的影响。
诺贝尔奖得主罗曼·罗兰曾说:他的音乐是生活的画像,但那是美化了的生活。旋律尽管是精神的反映,但它必须取悦于精神,而不伤及肉体或损害听觉。所以在莫扎特那里,音乐是生活的和谐表达。不仅是他的歌剧,而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他的音乐,无论看起来如何,总是指向心灵面非智力,并且始终在表达情感或激情,但绝无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
G大调弦乐小夜曲是18世纪中叶器乐小夜曲的典范,最早为弦乐合奏,后被改编为弦乐五重奏和弦乐四重奏,是莫扎特所作十多首组曲型小夜曲中最受欢迎的一首。
里赫特: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豆瓣
9.5 (66 个评分) Sergey Rachmaninov /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6年2月13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柴科夫斯基一共有三首钢琴协奏曲,当然就是属第一号最有名了。在这首钢琴中,作者深深情地、热情洋溢地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光明的渴望,钢琴与乐队的协奏成功地实现习了真挚的感情抒发与强烈的、激动人心的交响化效果的高度和谐与协调,从而使产生极其巨大的音乐感染力。

1963年由卡拉杨指挥维也维交响乐团、闻名世界、脾气怪异的前苏联钢琴大师演奏钢琴的"大禾花"版被众多乐评称为无出其右。李希特+卡拉扬+维也纳爱乐,这样的组合,精彩绝对可期。

而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可以算是20世纪音乐家创作的钢琴协奏曲中最受欢迎的。这一乐曲被公认为拉赫玛尼诺夫的“最高杰作”,广受世人的喜爱和欢迎。在所有俄罗斯作曲家所作的钢琴协奏曲中,本曲为首屈一指的名作。

里赫特的这一版本充满梦幻色彩,可以说是最接近拉氏原意的演绎,当然成为“拉二”的首选版本!
Anton Bruckner: Symphonie No. 8 豆瓣
8.7 (9 个评分) Herbert von Karajan / Wiener Philharmonik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9年9月13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Prizes
- 1990: MRA Award, London
- 1990: Penguin Rosette Award


Press Quotes:

Recorded the year before he died, this might stand as a spiritual testament to Karajan's relationship with this work.
Record Review / James Jolly, Gramophone (London) / 01 December 2005
TCHAIKOVSKY:PIANO CONCERTO NO.1/ ROCOCO VARIATIONS 豆瓣
Herbert Von Karajan / Richt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7年10月26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Two of Karajan's bestselling recordings with great soloists. Karajan's rare collaborations with Soviet musicians in the 1960s resulted in exceptional recordings that have become classics - including the ones presented here: "a performance of astonishing intimacy and refinement" from Richter in Tchaikovsky's First Piano Concerto (October 1962), and "a deft and stylish account" of the Rococo Variations with Rostropovich (September 1968) Citations from R. Osborne, Herbert von Karajan: A Life in Music (London,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