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
Marc Anthony 豆瓣
Marc Anthony 类型: 拉丁
发布日期 1999年9月28日 出版发行: Sony
Marc Anthony自幼即随父母移居纽约,他的本名是Marco Anthonio Muniz。他的音乐生涯是在他10几岁时便已开始,当时Marc在纽约舞厅里驻唱时,他的固定到场歌迷就已超过一百人,除了以英语演唱、担任自由即兴舞曲音乐界的合音外,亦已开始为多位艺人谱写歌曲。他最擅长的是必须要一遍又一遍重覆演唱一段副歌,鲜少有变化,节奏部份预先录在DAT上的极限主义(Minimalism)浩室舞曲(House)。他也固定为一支叫做The Latin Rascals的合唱团担任唱片中的合音,该团的制作人Little Louis Vega在1991年时获得一纸Atlantic唱片的制作合约,于是他邀MarcAnthony为他所制作的唱片担任主唱;虽然两人的合作并没有引发立即的成功,但其中一首“Rebel”成为舞厅热门播放曲,现在偶尔在曼哈顿二手唱片行里,还可以找到这张唱片的踪迹。19岁时,马克安东尼便已进驻卡内基厅演唱,同年稍晚,他亦参加了在麦迪逊广场所举办为庆祝“King Of Salsa Music骚沙乐之王”、拉丁爵士传奇乐团Tito Puente的领导者Tito Puente的第一百张专辑发表的致敬演唱会,担任开场艺人。
托斯卡纳的天空 豆瓣
安德烈.波切利 / Andrea Bocelli 类型: 古典
出版发行: 黑龙江音像出版社
2001年波切利推出了全新的跨界专辑《Cieli Di Toscana》,英文名称为《Tuscan Skies》,中文直译为《托斯卡纳的天空》。通过这张唱片,波切列再次展现了他那无与伦比的漂亮嗓音,而在演唱这类流行与跨界作品时游刃有余的技巧表现,更让唱片获得良好的口碑和销量。显然高难度的正歌剧并不完全适合波切利的声音条件,听众更喜欢演唱跨界作品时的波切利。整张专辑充满着浓重的意大利风味,配器结合了电子合唱器与小型管弦乐团,虽然是两支名不见经传的乐团,但对于这样一张充满着通俗气息的音乐专辑而言应该已经足够。主打歌曲《Melodramma》充满着拿波里民歌特色,波切利深情动人的演绎让这首主打作品得以成为其演唱生涯中的经典力作之一,而着名乐团U2的主音歌手Bono在《L'Incontro》一曲前深情朗诵波切利亲自创作的诗句,更为专辑增光添彩。环球公司为这张专辑投入了巨大的资金,甚至专门出版了DVD影碟,将唱片曲目的MTV视频、制作花絮等等统统收罗其中,只等波切利忠实歌迷们收藏。
The Best of Andrea Bocelli: Vivere 豆瓣
9.8 (12 个评分) Andrea Bocelli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7年10月30日 出版发行: Decca Records
典藏不凡 精选一生 安德烈波伽利
全球累积6000万张销售天量;全世界最畅销古典跨流行、媲美上帝嗓音。
1996-2007奇蹟人生一次典藏:精选莎拉布莱曼合唱原曲Time to Say Goodbye、席琳狄翁合唱金球奖作品The Prayer、气势磅礡Sogno,到奥运主题曲Because We Believe等生平最重要经典。
超值加收五首全新作品、世界级音乐大师共同合作:义大利罗拉普西妮、中国钢琴家郎朗、与葛莱美奖得主肯尼吉、全球知名金奖製作人大卫佛斯特。
1996年,德国拳王亨利马克斯,精心筹备个人拳击生涯的告别赛,然而就在现场以及全球观眾面前,他输了这场比赛,此时灯光暗去,计划中的压轴歌手携手登台缓缓唱出:“time to say goodbye,告别的时刻到了…”这是波伽利与莎拉布莱曼的经典演唱,也是波伽利歌声横扫全球的经典时刻。
经典的来临,并非一蹴可及。出生於义大利托斯坎尼,12岁失去视力,但他却从比萨大学法律系毕业,并成为获得国家资格的辩护律师。虽可执业,但他心醉於歌剧与传统义大利音乐,拜师於义大利传奇男高音Franco Corelli门下,学习声乐。92年帕华洛帝初闻波伽利歌声,对世人推荐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伟大男高音的诞生;次年,波伽利以破纪录高分赢得义大利 Sanremo(圣雷莫歌唱节)比赛冠军,自此奠定了波伽利的音乐地位。
从1996年百万单曲开始,《Romanza》、《Sogno》、《爱慕Amore》的倍数累积专辑千万销售,迄今突破6000万总销售天量,波伽利成为史上最成功之男高音。金球奖最佳歌曲、葛莱美奖与奥斯卡奖的提名、世界音乐奖等多项荣耀下,波伽利的歌声也开始响彻国际盛会,从梵蒂冈的新年礼讚,在艾菲尔铁塔、自由女神像、埃及金字塔等著名地标所举办的慈善义唱,还有世足赛、雪梨奥运、悼念911遇难者的音乐会、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纽约感恩节大游行、Live 8义唱会到2006年义大利冬季奥运盛典,世界上的每个角落都能听到他那感人至深的歌声力量。
波伽利从不是个畏惧挑战的人,他对生命所展现出的热情,让他能一再的创造奇蹟,就如同他所说:“我最渴望的、我最想做到的,是和聆听我的人沟通;去感动他们,如同我在孩提时代被我所喜爱的歌手们感动一样,他们让我流泪,也让我对生命充满梦想”。西洋天后席琳狄翁曾说:“如果上帝会唱歌,听起来应该就像波伽利。”这个上帝般的嗓音,以及奇蹟般的人生,在2007首度交集,成为安德烈波伽利个人生平首张精选天碟“Vivere生命奇蹟”,一次囊括撼动人心经典代表以及五首全新作品,全新合作对象从中国钢琴家郎朗、葛莱美奖得主肯尼吉、到义大利女歌手罗拉普西妮。告别的时刻尚未来临,但可以肯定的是,波伽利的经典珍藏,已经降临。
ref:
豆瓣
9.4 (7 个评分) Andrea Bocelli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9年4月6日 出版发行: Insieme Srl
Celine Dion说过,如果上帝也能够歌唱,那么Andrea Bocelli便是上帝。

Celine Dion和Andrea Bocelli合作了一曲《The Prayer》,Andrea Bocelli如丝绸般顺滑的声线犹如太阳的光辉一般光芒四射,温暖听者的心田,同Andrea Bocelli比起来,Celine Dion甚至显得有些生硬和黯淡了。媒体称Andrea Bocelli时,使用的是这样的赞美词:“被上帝亲吻过的嗓子”。

Luciano Pavarotti和Zucchero Fornaciari的门徒Andrea Bocelli曾被冠以世界第四大男高音的美誉。这位著名盲人歌唱家1999年偏向于流行的专辑《Sogno》因百万的白金销量而获得了金球奖,以及格兰美奖的提名。可见他在流行音乐方面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全球经济不景气,唱片市场迫切需要制造新偶像以求刺激。流行乐坛需要,古典乐坛同样需要。来自意大利的盲人歌手安德烈·波伽利躬逢其时,横跨古典、流行两界,近年来成为在欧美人气最旺盛的男歌手。

唱片公司对波切里的包装可谓极其成功。古典歌唱家出身的他,已不再是为一席小众唱唱咏叹调,他的歌声已突破古典与流行的藩篱,既博得艺术界的交口赞誉,亦倍受普罗歌迷的大声喝彩。其个人专辑每张均有超过百万的销量,并在德国、意大利、美国和日本先后打入流行排行榜的榜首。过去的两张专辑《浪漫情事》和《真爱情声》在“壁报”大碟榜上分别有66周和47周的记录,去年更获得跨界类及古典类艺人双料冠军。

今年,波切里更因一曲《 The Prayer 》再获葛莱美与奥斯卡的提名,歌声触动了亿万人心

此张全新流行专辑《 Sogno 》除收录有他和天后女歌手塞琳。迪翁合唱《 The prayer 》;更有十多首作品,首首散发男性魅力与温柔情调,那浓浓而有回味的歌声仿佛令人尝到一杯上等的意大利“卡布基诺”咖啡,意犹未经,如果您正徘徊在古典与流行之间,如果您一直追求梦一般的音乐享受,不认识波切里,没有这张《 Sogno 》必将抱憾三生!
Cieli di Toscana 豆瓣
10.0 (6 个评分) Andrea Bocelli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1年10月16日 出版发行: Philips
Exclusive UK version of Bocelli's third pop release includes the exclusive bonus track 'Tornera La Neve' and CD-ROM. The album also features 'L'Incontro' a duet with Gerard Depardieu. David Foster co-composes some of the tracks on this album as well. 2001.
美国往事 豆瓣
9.7 (64 个评分) Ennio Morricone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2003年3月31日 出版发行: Restless Records UK
以拍摄意大利西部片成名的意大利籍导演塞吉欧里昂,带领观众横跨四十余年,以纽约的犹太社区为背景,叙述四个从小一起长大的童年玩伴之间纠葛的恩怨情仇。金奖影帝罗伯特·德尼罗(Robert De Niro)饰演面条,是四位主要人物中的主角,本片以艾隆索与其伙伴的犯罪生涯为主轴,是一部描写友谊与对立、忠诚和背叛等人性冲突的黑帮史诗电影,时代背景跨越经济大恐慌、禁酒令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等美国史上的重要大事。 演技派演员詹姆斯 伍兹(James Woods)也在片中出饰一角;本片当年曾入围金球奖最佳导演,而曾为多部脍炙人口的电影配乐,堪称意大利国宝级大师的颜尼欧莫利克奈(Ennio Morricone)也以本片获得金球奖的最佳原著音乐提名,颜尼欧以忧伤怀旧的配乐,将观众带回多年前纽约的犹太人区,重温昔日风情.
音乐在缓慢的节奏中展现出的是时代的变迁,人岁月的流逝,在饱尽风雨之后的一种外表上的宁静和内心里的动荡。她没有多少大气磅礴的气势,但在绵绵中透露出人间的种种风云变更,那流淌不息的音乐像是一位经历了各种世态炎凉的老人回顾着自己所走过的坎坷一生,充满了悲凉与孤寂。
Ennio Morricone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音乐对心理的的启示作用,每一个跳动着的音符都蕴藏着一种生命趋向,让你漫步于生命的巷道中,朝着深巷里那无边的尽头走去,虽然天空是一片晴朗,虽然生活仍在继续,但这路没有尽头,只有无尽的彷徨和对生命的迷惑,这恰与影片中几位主角的生存状态相吻合,他们是混迹于世间,但没有任何的结果,在最后只是曲终人散,以前曾经有过的辉煌现在已经不在,只能在残烛中萧萧地回忆着、回忆着...... 纯洁的少年时光在如流水般的音乐声中渐渐消逝掉....
Malena 豆瓣
9.1 (28 个评分) Ennio Morricone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2001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Virgin Records Us
The Longed-For Season 豆瓣
8.0 (7 个评分) When The Clouds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2010年4月20日 出版发行: Drifting Falling
When The Clouds这张精致的专辑轻柔自然清新华美,就和专辑同样惹人喜欢的封面一样。六首风格优美的小曲可能会在很长的时间内成为你忠实的伴侣,陪你度过好多个孤单的夜晚。 When the Clouds 是艺术家以及音乐制作人 Franceso Galanoartist 的一个音乐项目,美丽的自然和令人回味无穷的自然彻底征服了他。而When The Clouds这个名字相信每个人而言都有着不同的理解。When The Clouds带来的是夏日日出时的一场风暴或是冬日蓝天下的一次分离,这一切美妙的画面都通过了When The Clouds来精心勾勒。 喜悦或悲伤,希望或忧郁
Amore 豆瓣
9.4 (17 个评分) Andrea Bocelli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6年1月31日 出版发行: Decca
Celine Dion曾说:“若上帝也有歌声的话,那声音就是Andrea Bocelli”。

从Andrea Bocelli与Sarah Brightman合唱《Time To Say Goodbye》开始,全球乐迷似乎找到一种映照心灵的歌声,一道照亮心灵的曙光,一份对生命的热情礼赞。生于1958年9月22日的Andrea Bocelli,来自距离意大利比塞塔不远的莱亚提柯市的小镇农庄,六岁开始学钢琴,接着又学了横笛与萨克斯风,之后转而对歌剧的兴趣,大学念法律的Andrea Bocelli,当了一年的辩护律师,偶遇传奇男高音Franco Corelli,拜师学唱。

Andrea Bocelli从小就生活在一个热爱音乐的农业家庭中。家中人口众多,以种植葡萄和橄榄为生,安德烈的父亲桑德罗至今仍在自制他那小产量的“Chianti Bocelli”葡萄酒。拉亚蒂科靠近具有悠久音乐传统的名城塔斯卡尼,拉亚蒂科人都非常热爱音乐。波切利从6岁时开始学钢琴,随后又学长笛、萨克管,并且显露出惊人的音乐天赋,尤其在歌唱方面,小小年纪就对歌剧特别感兴趣。值得一提的是,波切利自小是一个弱视儿童,12岁时,一次踢足球的意外,使他双眼全盲,但他不自暴自弃,坚持学唱。

中学毕业后,波切利离开家乡,进入比萨大学法律系。成为法学博士之后,他当了一年的执业律师。童年的梦想似乎越来越远了。就在他30岁的时候,机会来了,有消息传出弗兰科·科瑞利将在都灵招募学生,公开授课,他欣喜若狂,立刻报名投考,并顺利地成为了大师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帕瓦洛蒂在歌唱上也给过他重要的意见:“记住要唱得柔和,不要强迫用嗓……”,至今波切利他那像说话似的歌唱就是受到帕瓦洛蒂的启示。那时候为了交学费,波切利白天当律师,晚上去酒吧弹钢琴,并在期间遇到了一个叫尤瑞卡的姑娘,两人情投意合,幸福生活至今。

1992年开始,一连串的机遇使波塞利从一个酒吧钢琴师一跃成为国际巨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意大利着名摇滚歌手佐凯洛听到波切利的演唱,大为欣赏,立即联同他唱《求主怜悯歌》。这让波切利随即获得1993年圣雷莫音乐节最佳新人奖。之后他签约总部设在米兰的着名的Sugar唱片公司。不久之后推出的首张个人专辑《宁静的夜海》,并再获得圣雷莫音乐节大奖,打进了意大利流行榜十大之一,他与莎拉·布莱曼灌唱的《告别的时刻》一曲,更是盛兴一时,成为欧洲流行榜冠军歌,奠定了他的国际流行歌手的地位。1994年,他应邀参与在摩德纳举行的帕瓦洛蒂与流行群星音乐会的演出,大大提高了他的知名度。继《意大利之旅》之后,1997年他推出《浪漫曲》,以崭新的演绎方法突破了古典、流行的界限,雄踞荷兰、比利时、瑞典、法国、奥地利、德国、意大利流行榜。其实,波切利是学Bel Canto的,却以Pop闯进乐坛,而且搞出了名堂。

“我认为流行音乐在我的古典音乐事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即使如卡鲁索、吉利等伟大的男高音歌唱家也曾唱过流行歌曲啊。通过流行音乐,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进入剧院观赏歌剧。”波切利如此说,也是如此做的。1998年波切利推出的《咏叹调》是国际上发行最成功的歌剧专辑,在多个国家的古典音乐排行榜上遥遥领先。 波切利在这张专辑中充分展示了他的大胆与能力,所选唱的曲目都是传统男高音中最难唱和最富于技巧性的咏叹调,有普契尼“冰冷的小手”、奇妙的和谐、“今夜星光灿烂”、“再见吧,可爱的家”;威尔第的“美女如云”;比才的“花之歌”等,一个新秀能将这些沉重的咏叹调“啃”下来已算不错,唱法也比较正统、自然、舒服,始终保持着柔和的音色和稳定的声音,不过重也不太冲,听来令人放心。他高声区的CLOSE是采用母音变圆变暗的唱法,有很强的穿透力,混合共鸣使用得很好,也就是说他的CLOSE给人的感觉声音是从胸、腹中发出的。如他带有胸声唱出9个HIGH C的"多么快乐的一天",有着帕瓦洛蒂的影子。

如今,被万千歌迷喜爱的波塞利已经实现了童年的梦想,但事业的巨大成功并没有破坏他内心的宁静。他依然是一个喜欢冒险、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除了音乐,他还喜欢文学,尤其是俄法作家的作品,他喜欢朋友,喜欢做菜,经常占领家中厨房,兴致勃勃地搞出几道拿手的意大利名菜。他并不介意自己是一个盲人的事实,他坚信法国作家安东尼·德·圣·尤伯瑞的话:“心灵是通向世界的唯一窗口。”

2006年冬奥会将在意大利都灵市举行,波切利也将在闭幕式上表演,同时情人节也临近,波切利适时推出了他个人新专辑《Amore》。唱片仍然由老朋友及着名制作人Tony Renis操刀制作。
Nightbook 豆瓣
8.5 (33 个评分) Ludovico Einaudi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2009年10月5日 出版发行: Decca (UMO)
Ludovico Maria Enrico Einaudi OMRI is an Italian pianist and composer. Trained at the Conservatorio Verdi in Milan, Einaudi began his career as a classical composer, later incorporating other styles and genres such as pop, rock, folk, and world music.
看不见的城市 豆瓣 Goodreads
Le città invisibili
9.1 (269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张宓 译林出版社 2006 - 8
《看不见的城市》的第一版是在1972年11月由都灵的埃伊纳乌迪出版社出版的。在这本书出版的时候,从1972年底到1973年初,卡尔维诺曾在多家报纸的文章和访谈中谈到它。
下面用卡尔维诺1983年3月29日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写作硕士班的一次讲座中的文字,来介绍“奥斯卡”丛书中的这个新版。讲座原为英文,这里用的是意大利文本,它是以1972到1973年的两次访谈为基础的,并且大部分在意大利没有发表过。(这篇讲稿后来以“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里”为题,发表在美国的文学刊物《哥伦比亚》1983年第8期上,第37页到第42页;意大利文本的一些部分以“幸福的和不幸的看不见的城市”为题,发表在1972年12月的《意大利时尚》第253期上,第150页到第151页。)
在《看不见的城市》里人们找不到能认得出的城市。所有的城市都是虚构的; 我给它们每一个都起了一个女人的名字。这本书是由一些短小的章节构成的,每个章节都应提供机会,让我们对某个城市或泛指意义上的城市进行反思。
这本书每次只产生一小段,并且间隔的时间也长,就像是我跟随着各种各样的灵感而写在纸上的诗。我是以系列的方式进行写作的: 我有许多文件夹,里面放着我根据那些在我头脑中萦绕的思绪而偶尔写出的纸页,或者只是我想要写的东西的简要记录。我的文件夹中有一个专用于物体,一个专用于动物,一个专用于人物,一个专用于历史人物,还有一个专用于神话中的英雄; 我有一个关于四季的文件夹和一个关于五种感觉的文件夹; 我在一个文件夹里汇集了有关我经历过的那些城市和风景的纸页,而在另一个文件夹里则是那些超越于空间和时间的想象的城市。当一个文件夹渐渐被纸装满时,我就开始思考我能从这里提取出来的那本书了。
就这样,最近这些年里我一直都把这本书带在身边,断断续续地写,每次一小段,经历了一些不同的阶段。有的时候我只想象悲惨的城市,有的时候则只想象幸福的城市; 曾有一个时期我把这些城市比做繁星密布的天空,而在另一个时期我总免不了要谈到每天从城市中泛滥出来的废物。它差不多变成了一本日记,记录下我的心情与思考;所有的一切最后都转变成了城市的图像:我当时读的那些书,我参观的那些艺术展览,与朋友们的那些交谈。
但是所有这些纸页合在一起还没有形成一本书: 一本书(我相信)是某种有开始有结尾的东西(即使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小说),是一个空间,读者必须进入它,在它里面走动,也许还会在它里面迷路,但在某一个时刻,找到一个出口,或许是多个出口,找到一种打开一条走出来的道路的可能性。你们中的某个人会对我说,这个定义能够适用于一部有情节的小说,却并不适用于一本像这样的书,人们应该像读诗、散文或至多是像读短篇小说一样读这本书。那么,我想要说,即使是一本这样的书,由于要成为一本书,它就应该有一个结构,也就是说人们必须在其中发现一个情节,一个旅程,一个结论。
诗的书我从来没有写过,但短篇小说的书我写过多本,当时我发现自己面对要给那些单独的篇章排序的难题,这有可能成为一个令人烦恼的难题。这一次从一开始我就在每页纸的顶头加了一个系列标题:“城市与记忆”,“城市与欲望”,“城市与符号”,第四个系列我曾经起名为“城市与形式”,这个标题后来显得太普通了,于是最终被分配到另外三类里去了。有一段时间,在继续往下写的同时,我在增多系列、或是将系列减到极少(最前面的两个系列是基本的)、或者使它们全部消失之间举棋不定。有许多片段我不知如何将它们归类,于是我寻找新的定义。我将那些有点抽象的空幻的城市编为一组,后来我称这一组为“轻盈的城市”。有一些城市我将它们定义为双重的城市,后来我认为最好还是将它们分到其他的组里。另一些系列,在开始时没有预见到, 到最后跳了出来,我把按别的方式分类过的、特别是像“回忆”和“欲望”那样的片段进行重新分配,例如“城市与眼睛”(其特点是其视觉属性)和“城市与贸易”,这是以交换为特征的: 记忆、欲望、路程、目的地的交换。“连绵的城市”和“隐蔽的城市”,这却是我“故意”写的两个系列,也就是说,在我已经开始明白应该给予这本书以形式和意义时,就带有一个明确的意图。正是在我堆积的材料的基础上,我研究最好的结构,因为我想要这些系列相互交替,相互交织,而同时,这本书的旅程又不过多地脱离时间的顺序,那些单独的片段都是按这个时间顺序而写的。在结尾时,我决定将自己固定在十一个系列,每系列五个片段,这些片段被重新组合进由不同系列的片段构成并且有着某种普遍气氛的章节里。各个系列进行相互交替的方式是尽可能最简单的,尽管有人在这里做过大量的研究以解释它。
我还没有说出我在一开始就应该说的话:《看不见的城市》就像是由马可·波罗向鞑靼人的皇帝忽必烈汗所作的一系列的旅行汇报。(在真实历史中,成吉思汗的后裔忽必烈是蒙古人的皇帝,但可马·波罗在他的书中称他为鞑靼人的大汗,而这在文学传统中保留了下来。)我并不打算追寻这位幸运的威尼斯商人的旅程,他在十三世纪一直到达了中国,然后从那里作为大汗的使者访问了远东的很大一部分地区。现在,东方是一个已经留给专业人士的主题,而我不是这样的人士。但是在所有的世纪里,有一些诗人和作家从马可·波罗的游记中获得启发,就像从一个幻想性的异域情调的舞台背景获得启发一样: 柯勒律治在他的一首著名的诗中,卡夫卡在《皇帝的圣旨》中,布扎第在《鞑靼人的沙漠》中。只有《一千零一夜》能够肯定自己有一个相同的使命:这部书变得就像是一些想象出来的大陆,在这里,另一些文学作品找到它们的空间;这是些“别处”的大陆,在今天,“别处”可以说已经不再存在了,整个世界趋向于变得一致。
这个忧郁的皇帝,他明白他的无边的权力并无多大价值,因为整个世界正在走向毁灭,一个幻想的旅行者在向他讲述一些不可能存在的城市,例如一个微小的城市,它越来越大,最后成为由众多正在扩张的同心城市构成的城市,一个悬在深渊上的蜘蛛网城市,或者是一个像莫里亚纳一样的二维城市。
在这本书每一章的前面和后面都另有一段文字,马可·波罗和忽必烈汗在这里进行思考和评论。马可·波罗和忽必烈汗的第一个片段是我为第一章而写的,只是到后来,当我面对那些城市时,我才想到其他那些章的这种片段。或者不如说,第一个片段我付出了很多劳动,并且剩余了很多材料,于是到了某个时刻,我将这些剩余材料(使节们的言语,马可的手势)的各种变体继续进行下去,于是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谈话。随着我继续写城市,我展开了关于我的劳动的思考,也就是马可·波罗和大汗的评论,而这些思考每个都是来自其自身;于是我试图让每一篇谈话自己进行下去。这样我就有了另一批材料,我努力使它们与别的材料平等地进展下去,并且在这里,我做了一点在这样一种意义上的蒙太奇,这就是,某些对话中断,然后重新开始,总之,这本书是同时在辩论和诘问中进行的。
我相信这本书所唤起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与时间无关的城市概念,而是在书中展开了一种时而含蓄时而清晰的关于现代城市的讨论。从某个身为城市规划专家的朋友那里,我听说这本书涉及到了许多他们的问题,并且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因为背景是相同的。但并不是仅仅到了快要结束时,“人口众多”的大都市才在我的书中出现; 那似乎是对一个古老城市的回忆的东西,只是因为被与眼前的今天的城市一同去想和写,才有了意义。
对于我们来说,今天的城市是什么?我认为我写了一种东西,它就像是在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做城市来生活的时刻,献给城市的最后一首爱情诗。也许我们正在接近城市生活的一个危机时刻,而《看不见的城市》则是从这些不可生活的城市的心中生长出来的一个梦想。今天人们以相同的顽固谈论着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巨大的技术体系的脆弱,这种脆弱有可能制造连锁故障,使各个大都市整体瘫痪。过于巨大的城市的危机是自然危机的另一面。“特大城市”,也就是正在覆盖全世界的连续的、单一的城市图景,也统治着我的书。但是,预言灾难和世界末日的书已经有很多了,再写一本将是同义重复,再说也不属于我的性格。我的马可·波罗心中想的是要发现使人们生活在这些城市中的秘密理由,是能够胜过所有这些危机的理由。这些城市是众多事物的一个整体: 记忆的整体,欲望的整体,一种言语的符号的整体; 正如所有的经济史书籍所解释的,城市是一些交换的地点,但这些交换并不仅仅是货物的交换,它们还是话语的交换,欲望的交换,记录的交换。我的书在幸福城市的图画上打开并合上,这些幸运城市不断地形成并消失,藏在不幸的城市之中。
几乎所有的评论都针对这本书的最后那句话:“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由于这是最后的几行,所有的人都将它视为结语,“寓言的寓意”。但这是本由多面构成的书,几乎在所有的地方都有结语,它们是沿着所有的棱写成的,并且也有不少简洁或简明的寓意。当然,如果这一句是在书的结束时发生的,这并不是偶然,但我们开始说,这最后的小章节有一个双重的结语,它两方面的组成部分都是必不可少的: 关于乌托邦的城市(即使我们没有发现它,我们也不能放弃寻找它)和关于地狱的城市。另外: 这只是大汗地图册上“斜体字”的最后部分,这种一直被评论者们所忽视的文字从第一个片段到最后一个片段,所做的只是向这整本书推荐各种可能的“结论”。但是还有另一种途径,这种途径认为一本对称的书的意义要在书中寻找: 有一些心理分析的批评家在马可·波罗对威尼斯的回忆中找到了这本书的深深的根,而马可·波罗的回忆就像是对记忆的最初原型的回归; 而结构符号学的研究者们则说应该在这本书的正中心点寻找: 他们找到了一种不存在的图像,名叫宝琪的城市。在这里有一点是清楚的:作者的意见是多余的。这本书,正如我解释的那样,差不多是自行完成的,只有文字本身能够允许或排除这种或那种阅读。第五章在这本书的中心展开了一个轻的主题,它与城市主题奇异地联合在一起,作为和其他读者一样的读者,我可以说在这一章里有某些片段,我认为是较好的,就像是幻想的物象,也许这些更加纤细的形象(“轻盈的城市”或其他)是这本书最为闪光的地带。我不能再说什么了。
2011年9月28日 已读
一个令人惊叹的世界。卡尔维诺用奇思和妙笔将现实与想象的界限抹得干净。当一个个各具风采的城市 穿越过遥远的距离 在文字里在脑海中构筑而成 真的只有赞叹个没完。有的阅读 是没有终点的 因为 有的世界 本没有界线。
fantasy 卡尔维诺 意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