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
Paganini for Two 豆瓣 Spotify
9.3 (43 个评分) Gil Shaham / Göran Söllsch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3年12月1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整张唱片充满了轻松, 浓醇又香甜的旋律, 小提琴与吉他的合奏是那么的优美, 散发出缕缕不绝的espresso咖啡香, 曲目中的"摩西"变奏曲, 常动曲更是令你陶醉。而韩剧"沙漏"更相中了此CD中令人难忘的旋律----第八,九首帕格尼尼的小提琴与吉他奏鸣曲第六号, 为"沙漏"剧的主旋律
德国 DG 公司的"4D"录音张张优秀,但这张又是"王中王"。沙汉姆的小提琴演绎绝妙、动听,将帕格尼尼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用的意大利名琴高频纤细、透亮,琴声共鸣异常宏厚,而索谢尔的吉它声如玉珠落盘,虽然只有二把乐器,但音场却非常之宽阔。此碟发烧友应人手一张!
这张唱片录制于柏林著名的耶稣基督教堂,在此曾完成过不少出名的唱片,如卡拉扬60年代的贝多芬交响乐、库贝利克和柏林爱乐乐团的德沃夏克交响曲全集等。
阿甘正传电影原声带 豆瓣
9.1 (78 个评分) Various Artists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1994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Sony
如果说好莱坞拍摄的《阿甘正传》是一部美国人二十世纪下半叶生活的一个轻松自嘲式的历史传奇,那这张双CD中收录的影片中展现时代背景的摇滚流行歌曲,也就相应地为片中的生活通俗史作上了一份精彩而鲜活的注脚。
全部31首歌曲可以说照顾到了多方面的要求,一方面紧扣片中的时代背景和情境氛围;另一方面也展示出美国流行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听这样一张多元化的作品选集合成的原声CD,实际上是在怀旧的同时,考察选曲者的选曲原则和品位。从摇滚乐早期偶像猫王到70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蓝领摇滚歌手鲍勃·西格,电影中选用了20多年流行乐历史中的众多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像贝兹、迪伦等人的民谣;沙滩男孩、水牛春田的加州和声、大门、杰弗逊飞艇的迷幻乐、格林威治村的爸爸妈妈乐队、三狗之夜乐队的流行曲;蓝迪·纽曼、杜比兄弟的蓝领摇滚等等,基本上都是名动一时的榜首经典。任何一首作品入选,都有它充足的理由,但更多的是满足电影的需要,因为这并不是一本“摇滚流行乐指南”。
不过,仍然要提出并引起一定非议的是,这样一部以摇滚乐为主,凸显历史文化气息的影片,居然放弃了一些甚至是在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著名歌手和作品。这与影片轻松、自嘲的风格和情节有关,但也不能不说是个遗憾。鲍勃·迪伦能以一首失去冲击力的“雨天女人12和35号”献给关注他的人们,甚至没有“The Time Is Changing”这类的时代力作;大门乐队也被迫放弃了“The End”中充满反叛的刺激性历史心态,而以隐喻味道的“Break On Through”代之。更令人不满的是,选曲人太过于重视美国本土文化而放弃了披头士等曾经产生极大影响的外国乐队和歌手。
从整体上听这套唱片,给人的感觉是流行重于品质、旋律重于内涵,使得这套“不完全”的美国流行乐历史选本成了肤浅的、走马观花式的通俗手册。正如影片中对迪伦“Blowin''In The Wind”意念的庸俗处理,这些歌曲的选择也体现出这种好莱坞式的懒散与放任。
而另一个重要感觉就是整套歌曲的基调,如果过于浪漫华丽,对于美国当代史这一主题无论如何是轻率的,而选曲原则准确定位于轻松、开朗,略带些许自嘲。31首歌曲的最后一首是80年美国中西部著名蓝领摇滚乐手西格同名专辑中的名作“Against The Wind”,稍稍呆板的节奏、起伏不大的旋律、带着激励色彩的歌词、平淡而不失开朗的歌声,成了最能代表影片品质和这套原声CD的歌曲。
除了31首老歌之外,专门为影片创作的一组音乐被收录到了最后。随着轻柔的钢琴声响起,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影片开头那一根经典的羽毛随着清风在城镇上空飘荡。而随后的弦乐部分是典型的好莱坞大片品味,几乎是这套CD中最令人难以忍受的部分。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这仍然是一张优秀的选集,众多动听的老歌在经受过时间的洗礼之后仍然焕发出奇异的光彩。影片中把生活比作一盒巧克力的散漫安逸的态度也正适合选曲人的心意:美国好听的流行乐太多了,也许这31首歌曲并不是最佳选本,但也绝对是值得珍藏的一份记忆.
相信每个喜欢这部影片的影迷都会记得这句经典名言。大部分影迷都把它作为一部历志影片看待,从漂落的羽毛让我们看到命运的变幻莫测,还有阿甘永不停歇的脚步让我们看到人生道路的曲折和漫长……
也有人说,这是一部出色的带有人文主义关怀影片,它呼唤人们保持心灵的纯洁,以宽容和真诚待人。阿甘虽然先天弱智,但他有一颗单纯正直、不存半点邪念的心。而且在他成长过程中,母亲给予了他伟大的爱,青梅竹马的珍妮以纯真的少女情怀温暖着他,使他一步步走向人生的旅程……
还有人说,这是一个关于地球那边的国家一段历史和整整一代人的故事。作为一个普通的美国人,阿甘历经美国6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重大事件,用评论家的话说,阿甘是美国近代历史的一面镜子。
几年之后,在深夜里当我重温这部经典的影片时,才发现除了那个憨憨的阿甘外,同样感到亲切的还有里面以前不曾听懂的音乐!对于一个摇滚乐迷来说,里面的歌声太熟悉不过了:猫王屁股,杜安·艾迪的吉他;贝兹、迪伦的民谣;沙滩男孩、水牛春田的加州和声、大门、杰弗逊飞艇的迷幻、格林威治村的爸爸妈妈乐队、三狗之夜乐队的流行曲;蓝迪·纽曼、杜比兄弟的蓝领摇滚……
据说《阿甘正传》的电影音乐专辑唱片的制作人罗伯特·加美克斯、乔·西尔和格兰·布鲁曼,在研究了各个时期的音乐后,从成千上万首歌曲中选出了31首,而后又请作曲家艾伦·西尔维斯蒂谱写了《阿甘组曲》,合起来,就是影片中所有的音乐,也是唱片的全部内容。
但是当我细细的“听”了好几遍《阿甘正传》后,发现并非如此。影片中还有许多歌曲,有的只是一闪而过,有的歌曲则是从影片中的电视和电台中放出……等等。整个《阿甘正传》里面的摇滚乐我听过的没听过的远远不止这31首,而且导演在对这些歌曲在片中出现的时间地点处理的非常巧妙。不过要在这里强调的是,里面任何一首歌曲,更多的是满足电影的需要,而不像某些人做的广告,是一本“美国摇滚流行乐指南”。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听听导演是如何用摇滚乐来向世界讲述美国二战后的历史吧……
阿甘的成长
关键字:羽毛
音乐人:alan silvestri
镜 头:影片一开始,天空中出现一片羽毛,随着清风在城镇上空缓慢飞扬。
命运是这部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一生的命运,就象这只羽毛一样,飘飘荡荡,无法自主。但是,每个人都能画出生命中的不同曲线……而伴随着慢慢落下的羽毛,便是alan silvestri创作的弦乐组曲。对于alan silvestri我就不多说什么了,这位配乐大师过去一向被视作大型交响配乐的典型作者,但在对《阿甘正传》的处理,却有一种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的单纯色调,反而展现清新怡人的温暖气质。
注:闪电猪曾写过一篇非常好的《阿甘正传原声解析》,对alan silvestri的配乐有详细介绍,大家可以看看。
关键字:猫王
音乐人:猫王(elvis presley)
镜 头:在阿甘家里,一位年轻的房客弹着吉他,而为治驼背装了矫正器的小阿甘正在拿了把扫帚随着节奏跳起了蹩脚的舞步。
解 读: S&W
当时看到这里好笑之余,感到老美的幽默真是无处不在,历史和现实的冲突在导演显得很随意的安排下却显得那么自然。后来,小阿甘在街上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这个当初和自己学舞步的房客在电视上扭着屁股时,母亲大惊失色:这个不适合你看。妈妈当然不知道,是小阿甘造就了这个被称为“猫王”的埃尔维斯.普雷斯利,而他那标准的扭胯动作,也成为摇滚乐的标志。在这里,导演把“扭胯”这一时代标志与影片情节很巧妙的结合起来,影片在描述这段情节的时候选用了节奏强劲的《猎狗(hound dog)》。
音乐人/乐队介绍:
我们的“猫王”全名叫埃尔维斯·阿伦·普雷斯利(elvis aaron presley)。作为20世纪流行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elvis或许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有生命力的音乐人,但没人可以否认是他第一个把摇滚以音乐的形式普及到千家万户。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他创作了数以千计的全球性的畅销单曲,甚至在他去世之后他的任何再版唱片都能保持极其稳定的销量。毋庸置疑,他是流行音乐历史上唱片销量最高的艺人。同时,他也是第一个真正的摇滚偶像,他在50年代的作品创造了摇滚乐的基本语言体系,而他在舞台上张狂性感的表演为日后摇滚乐的狂野属性奠定了基础。
对了,其实真正的扭胯动作来源是他最早的音乐方面的经历:当初在教堂的唱诗班演唱时,教堂里布道者和做礼拜的人们情绪激昂的摇摆晃动、载歌载舞的情形,给埃尔维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为后来普雷斯利那著名的胯部扭动动作提供了基础。他的这一动作是全国亿万电视观众对他产生争议的焦点之一。因为在五十年代,扭扭屁股也是惊世骇俗的。也许就是在那些一次次的争议之中,离经叛道成了摇滚乐的灵魂。
关键字:run forrest,run!
音乐人:duane eddy
镜 头:阿甘上学了,在校车上他认识了珍妮,他小时候唯一的朋友,他生命中的天使。在学校里没有人帮他,除了珍妮。当他的同学们用石头仍他,骑自行车追他,身边为一的声音就是珍妮的这句“run forrest,run!”。于是,阿甘开始跑,不停的跑……
跑成为这部电影里重要的一个主题,因为阿甘的跑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就是珍妮的这句话,让阿甘挣脱了他的铁腿;也正是珍妮这句话,让他进了大学,入选了全明星,越战捡回了性命……当一群学生开着车追他,珍妮大叫:“run forrest,run!”而这时,也是duane eddy的《反叛唤醒者(rebel rouser)》响起的时候,我们明显感觉到了导演的寓意:是珍妮唤醒了阿甘的潜意识,而让阿甘在不停的跑步中成长……
杜安.艾迪(duane eddy) 电吉他的“鼻祖”创始人之一。在他的制作人,也是音响玩家lee hazlewood的协助下,他人创造出一种奇特的电吉他效果,像得了重感冒的人说话一样,这种被称作“twangy”的声音,使duane eddy也得到了mr.twangy的外号。rebel rouser是他58年发行的同名专辑的单曲,也是duane eddy出头的一年。在这首歌里,我们听到浓重的鼻音音色是由他的格里奇空体低音弦上所奏出的旋律、逐渐加强的蛙音,和在一个500加伦水箱中制造出很重的颤音、混响及回音所组和而成的。而史蒂夫·道格拉斯冒烟的萨克斯成了完美的陪衬。
在1963年他的演奏生涯开始衰落之时,杜恩已卖出了一千二百万张唱片,并在榜上比任何其他摇滚演奏家都要成功,而其他的演奏方法影响了许多吉他手。
关键字:梦想
镜 头1:一天阿甘去女子学校找珍妮,由于下雨珍妮把冒失的阿甘领进了她的宿舍,在她的床头贴着joan baez的海报,并给他讲述将来自己的梦想…………
镜 头2:阿甘毕业后当了大兵,而此时珍妮却因为给花花公子拍照被学校开除,以跳脱衣舞为生,一有时间阿甘就去看珍妮演出,在一次演出中,珍妮正在演唱《blowin"" in the wind》,阿甘看着她说:“也许她梦想成真了”
当初在珍妮曾经问及阿甘的梦想时说:“我要出人头地,将来要做像琼.贝兹一样的歌手,整个舞台只有我的声音和吉他。”珍妮的床头也贴着琼.贝兹的画像。鲍勃.迪伦著名的《答案在风中飘荡》曾被琼.贝兹翻唱过,而在那次演出中,珍妮唱了这首歌,所以阿甘就天真的以为珍妮“梦想成真了”然而等待珍妮的却使一个破碎的梦。痛苦的童年让她自小就在外面漂泊,长大后不安的心使她加入嬉皮行列,但是却漫无目的;受人影响加入到政治团体,但是她又不懂政治;接着便是放纵、流浪的生活……等她明白了,却是青春已逝,来日无多。在这部戏里面,珍妮的命运是整个60年代的美国青年某一个侧面的缩影。
在这个镜头里面还有一幕让我记忆尤新:舞台上,刚刚加入嬉皮行列的珍妮唱着反战歌曲,而台下阿甘一身戎装,却马上就要上战场,真是对当时美国社会的一个绝妙的讽刺。
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道路,才配称做是大丈夫。
一只白鸽要飞越多少海洋,才能安眠于沙滩上。
炮弹要掠过天空多少回,才能永远的停火。
一个人要抬头看多少次,才能见蓝天?
多少人死去他才能知道,已经有太多的死亡。
这答案,我的朋友,答案在风中飘荡,答案在风中飘荡。
一座山峰屹立多久,才会被冲刷入海。
那些人要活多少年,才能最终获得自由。
这答案,我的朋友,朋友,答案在风中飘荡,答案在风中飘荡。
现在已经是老头的鲍勃.迪伦(bob dylan)41年5月24日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得鲁斯市(duluth.mn)。他对流行音乐的贡献是无法形容的。当年他仅仅二十二岁,拿着一把木吉他,口琴挂在脖子上,操着一副仿佛六十岁的沙哑喉咙,唱了这首“在风中飘荡/blowing in the wind”。从此,他的名字也开始在全世界飘荡。作为歌曲创作者,他引领了流行歌曲创作的数个阶段和潮流;作为歌手,他破除了那种旧的观念,就唱歌的人一定要有传统意义上的好嗓子;作为音乐家,他激发出了电声化的“民谣摇滚”(folk rock)和“乡村摇滚”(country rock)。没有他,beatles估计还在甜蜜的爱情歌曲里畅游,根本不会在60年代中期将歌曲的创作方向转向自省。他迄今创作超过五百首歌曲,47个专集,销售额超过五千七百万套。 他在六十年代被人称为“出色的诗人、尖刻的社会评论家、反主流文化的勇敢旗手”。然而到了九十年代的今天,他所代表的文化,已然成为新的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他的歌词被编如入美国大学教材,美国总统卡特在竞选时把他的诗句当作格言来大量引用。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音乐家……
琼.贝兹(joan baez) 1941年1月9日出生于美国纽约staten岛上。是与“民谣皇帝”bob dylan齐名的“民谣女皇”。在当时,joan baez绝对是青年男女的偶像。baez作为民谣界女性权威演绎者的地位是在1959年newprot民谣节上的演出后奠定的。她对民谣音乐的理解加上天生的近乎完美的嗓音使得她成为50年代之后民谣音乐中的一棵奇葩。joan baez的歌喉被公认为是一个奇迹,未经正规训练,朴实无华,不时以***传神,音质柔和,令人过耳不忘,有种“清水出芙蓉”的感觉。她的声音是我所听过的最好听的女声之一。音乐之外,joan baez的人生也是相当精彩,投身民权运动、因为反战两次入狱,创立国际***社等等。不过,创作一直是baez的弱项,这就是为什么她有dylan一样的名声却没有dylan那样出色的歌曲。(看来老天就是公平,相反dylan有出色的创作才能却让他有个破锣嗓子,呵呵)
镜 头3:当阿甘冒冒失失的找到珍妮,却只是为了送珍妮一盒巧克力,被珍妮领进宿舍后,却又颤颤禁禁。这时候响起“屋顶歌手/the rooftop singers”的《walk right in/闯进来》。
解 读:
说起来这首歌挺有意思,演唱者之一erik darling有一天听到一张由rca唱片公司1930年录制的一套老专辑,里面就有这首由gus cannon和jugstompers演唱的《walk right in》。erik说:“当我听到那首歌时,我对自己说,这肯定能成为一首热门曲。”于是他改动了部分歌词,召了吉他手bill svanoe和爵士女歌手lynne taylor,组成了the rooftop singers与他一起演唱。
而这首歌不仅使他们一炮走红,在1963打上了排行榜榜首,而且还救了这支歌曲的原作者、79岁的gus cannon。gus当年穷的为了买煤过冬而典当了伴随他50年的班卓琴。gus不仅从《闯进来》一曲中赢得了出版利润,还与stax唱片公司签定了一份录音合同。“屋顶歌手演唱组”还有两首上榜歌曲分别是《tom cat-雄猫》和《mama don""t allow-妈妈不让》。erik坦白的说,“我们这个组合仅仅是为了演唱《闯进来》而成立的,所以有点问题,唱别的都不怎么好…… 我们再也唱不出同样精彩的歌来了。”
但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一起合作了四年半。
The Lion King: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豆瓣
9.5 (47 个评分) Elton John / Tim Rice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1994年5月31日 出版发行: Disney
2004 reissue includes a newly remastered version of the 1994 soundtrack with one new song written & recorded by Elton John & Tim Rice ('The Morning Report') as well as a remixed version of the Elton John hit '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 The bonus disc ('Rhythm Of The Pridelands') features songs written by Lebo M that were inspired by the original 'Lion King', many of which have gone on to become part of the stage show. Bonus tracks, 'Circle Of Life', 'He Lives In You', 'Hakuna Matata', 'The Lion Sleeps Tonight', 'Kube', 'Lea Halalela (Holy Land)', 'It's Time', 'One By One', 'Warthog Rhapsody', 'Lala', 'Busa', & 'Noyana'. 26 tracks in all. Disney.
辛德勒的名单 豆瓣
9.6 (92 个评分) John Williams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1993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Mca
John Williams 为 1993 年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创作的配乐,此条目为 1993 年 MCA 原版。
这份原声带由小提琴大师 Itzhak Perlman 连同 John Williams 常年指挥的波士顿通俗管弦乐团(Boston Pops Orchestra)演奏。作为 Williams 的杰作之一,这份作品充沛的力量和悲伤的基调在他的众多配乐中是非常特别的,值得原声爱好者收藏。(罗伊)
BAAD 豆瓣
9.0 (6 个评分) BAAD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94年2月23日 出版发行: ZAIN RECORDS
低俗小说原声碟 豆瓣
9.3 (125 个评分) Original Soundtrack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1994年9月27日 出版发行: MCA Records
1998 reissue on Simply Vinyl of MCA's smash soundtrack toQuentin Tarantino's 1994 film starring John Travolta, SamuelL. Jackson, Uma Thurman and Bruce Willis. Contains classicslike Urge Overkill's cover of 'Girl, You'll Be A WomanSoon', Dusty Springfield'
Speed 豆瓣
Mark Mancina
发布日期 1994年8月30日 出版发行: Arista
Mark Mancina's score to the hit 1994 thriller starring Keanu Reeves. 19 tracks. Warner Music. 2003.
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Music From The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豆瓣
Original Soundtrack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1994年1月25日 出版发行: Island
这张原声大碟汇集了爱尔兰音乐人的精英,U2,光头妹。

电影讲述的是英国一个真实的案例:当年爱尔兰共和军反抗英国,到处炸毁公共汽车,制造恐怖气氛。警方迫于社会压力急于破案而徇私枉法,一爱尔兰青年和他的家族成了刑讯逼供的牺牲品。在监狱中,青年与爱尔兰共和军成员以暴力对抗狱警,而他的父亲整日写信上诉,走的是一条和平对抗的道路。父子居于一室,在长期的监狱生活中,儿子逐渐理解了父亲。父亲终因旧病复发去世,而儿子秉承父亲遗志,继续上诉。最后在10 多年后,他的女律师偶尔在档案中发现了警方舞弊的证据,但最终获得的却是女王的特赦,罪魁祸首却不受惩处,他继续为伸张正义而努力……

影片以爱尔兰共和军和英国当年的暴力对抗为背景,描写战争背景下平民的悲哀、无助与挣扎,中间又穿插着父子二人由对立到相互理解的过程,表现人类最本质的亲情之爱。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当父亲去世时,监狱黑黝黝的墙壁上落下燃烧的纸片,在U2 沉重的鼓声与爱尔兰风琴忧伤音乐交织的背景下,Sinead 内敛而蕴涵着汹涌情感的歌声响起。此时,观者已完全化入电影的意境之中。

这首6分多钟的歌曲,绝对是一次激动人心的音乐体验。
Bach: The Art of Fugue / Musical Offering 豆瓣
9.5 (22 个评分) Neville Marriner / 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4年10月17日 出版发行: Philips
企鹅评荐三星唱片。“奈维尔·马里纳爵士在他和安德鲁·戴维斯精心制作的版本中以其才智运用各种不同的织体,在管风琴、羽管键琴等键盘乐器上给赋格与卡农曲予以均衡区分。每一个例子都可以找出适合特定乐章的乐器编配。速度合适,乐句自然而不做作、节奏富有弹性,马里纳的演奏风格极其符合作品要求;1974年的录音更是精雕细琢。与此相似,在《音乐的奉献》中马里纳采用了他自己为乐器的编配的版本:弦乐包括3把独奏小提琴、3把独奏中提琴、1把独奏大提琴以及长笛、管风琴和羽管键琴。此曲的演奏质素很高,他们演奏起来都举重若轻。唱片的录音好极,总而言之,此碟应该排列在此作品最成功的录音作品中。”
J. S. 巴赫的《赋格的艺术》,BWV1080,作于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大约是1749—1750年。1749年,巴赫将要失明,身体也日见衰退,这部作品可看作是他的音乐遗嘱。这部曲集共包括22首赋格与卡农,但其编号只有19首,原因是16、17、18各号均含两曲,而第十九号未完成。在第十九号中,巴赫想把自己的姓名作成 B—A—C—H4个主题组成的四声部赋格,可惜未完成:他的手迹停止的地方就是这位大师要将他的名字的第四个字母填上去的地方。这部作品被看成是高级对位的教科书,全曲分为;1.对位法第一,4声部赋格;2.对位法第二,4声部赋格;3.对位法第三,4声部赋格;4.对位法第四,四声部赋格;5.四声部赋格;6.法国型的四声部赋格;7.扩大与缩小的四声部赋格;8.3声部赋格;9.12度的4声部赋格;10.10度的4声部赋格;11.4声部赋格;12.8度卡农;13.反行的扩大卡农;14.在3度对位上的10度卡农;15.在5度对位上的12度赋格;16.对位法第十六,4声部赋格(正反两首);17.3声部赋格(正反两曲);18.两台古钢琴赋格曲(正反两首);19.3个主题的赋格曲,实际出现BACH4个主题。这部作品,巴赫只对第十八号两首作品注定了使用的乐器,早期研究,认为此曲集应由附有踏板的古钢琴或管风琴演奏。自20世纪后 由指挥家卡尔·斯特劳贝(K.Straube,1873—1950)1927年第一次以管弦乐的方式演奏,编曲是格拉萨(W.Graser,1906—1928)。他在18岁时改编了这部作品,22岁时自杀身死,现在这部作品的演奏,基本使用古钢琴。
J. S. 巴赫的《音乐的奉献》BWV1079,作于1747年。1747年巴赫到柏林看望他的爱子卡尔·菲利普·艾曼纽·巴赫(Carl Philip Emanuel Bach),当时柏林的腓德烈大帝请他到宫中献艺,他根据腓德烈大帝所给主题,即兴创作演奏寻求曲(Ricercare,略长的赋格),使大帝赞叹不已。从柏林回莱比锡后,巴赫根据腓德烈大帝所给主题作成一套作品,献给大帝,他自己亲笔作了献词,这部作品共包括:1.三声部寻求曲,乐器配置:古钢琴独奏;2.无终卡农曲,乐器编制: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3.各种卡农曲:a.二声部卡农(两把小提琴);b.由小提琴演奏的二声部同度卡农(两把小提琴和一把大提琴);C.二声部反行的;d.二声部扩大与反行的(两把小提琴和一把中提琴);e.每次升高一全音,变调的二声部(小提琴、大提琴、中提琴各一把);4.卡农型赋格,乐器编制:长笛(或小提琴)、古钢琴;5.六声部寻求曲(古钢琴独奏);6.二声部卡农(中提琴与大提琴);7.四声部卡农(3把小提琴和大提琴);8.三重奏(长笛、小提琴、古钢琴);9.无终卡农(乐器与8同)。
Disc: 1
1.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Contrapunctus 1
2.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Contrapunctus 2
3.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Contrapunctus 3
4.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Contrapunctus 4
5.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Canon alla Ottava
6.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Contrapunctus 5
7.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Contrapunctus 6, a 4, im Stile francese
8.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Canon alla Decima, Contrapuncto alla Terza
9.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Contrapunctus 7, a 4, per Augmentationem et Diminutionem
10.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Contrapunctus 8, a 3
11.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Canon alla Duodecima in Contrapuncto alla Quinta
12.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Contrapunctus 9, a 4, alla Duodecima
13.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Contrapunctus 10, a 4, alla Decima
14.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Canon per Augmentationem in contrario motu
15.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Contrapunctus 11, a 4
16.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Contrapunctus 13, a 3 (rectus)
17.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Contrapunctus 12, a 4 (rectus)
18.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Fuga a 2 Clav.
Disc: 2
1.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Contrapunctus 13, a 3 (inversus)
2.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Contrapunctus 12, a 4 (inversus)
3.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Alio modo Fuga a 2 Clav.
4. The Art of Fugue, BWV 1080: Fuga a 3 Soggetti (unfinished)
5. Musical Offering, BWV 1079: Ricercar 1 (a 3)
6. Musical Offering, BWV 1079: Canon perpetuus super Thema Regium
7. Musical Offering, BWV 1079: Canones diversi super Thema Regium: Canon 1 a 2 (Canon cancricans)
8. Musical Offering, BWV 1079: Canones diversi super Thema Regium: Canon 2 a 2 violini in unisono
9. Musical Offering, BWV 1079: Canones diversi super Thema Regium: Canon 3 a 2 per motum contrarium
10. Musical Offering, BWV 1079: Canones diversi super Thema Regium: Canon 5 a 2 (Canon circularis per tonos)
11. Musical Offering, BWV 1079: Sonata For Flute, Violin And Continuo: Largo
12. Musical Offering, BWV 1079: Sonata For Flute, Violin And Continuo: Allegro moderato
13. Musical Offering, BWV 1079: Sonata For Flute, Violin And Continuo: Andante larghetto
14. Musical Offering, BWV 1079: Sonata For Flute, Violin And Continuo: Allegro
15. Musical Offering, BWV 1079: Sonata For Flute, Violin And Continuo: Canon a 2 quaerendo invenietis (Canon contrarium stricte reversum)
16. Musical Offering, BWV 1079: Sonata For Flute, Violin And Continuo: Canon a 4
17. Musical Offering, BWV 1079: Sonata For Flute, Violin And Continuo: Canon perpetuus
18. Musical Offering, BWV 1079: Canones diversi super Thema Regium: Canon 4 a 2 per augmentationem, contrario motu
19. Musical Offering, BWV 1079: Canones diversi super Thema Regium: Fuga canonica in epidiapente
20. Musical Offering, BWV 1079: Canones diversi super Thema Regium: Ricercar 2 a 6
东邪西毒 豆瓣
9.6 (100 个评分) 陈勋奇 / Roel A.Garcia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1994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Rock Records
陈勋奇作品
豆瓣
8.6 (38 个评分) Matthew Lien 类型: 轻音乐
发布日期 1994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Festival Records
这是一篇以美国育空河流域狼群为主题的音乐史诗。
1992年,加拿大育空地方政府施行了一项名为“驯鹿增量”的计划,以变相扑杀狼群的方式,让原本因人类过度猎捕而数量锐减的驯鹿迅速繁殖。这种起因于人却怪罪到狼的思考逻辑引发了Matthew Lien创作《狼》的动机,为此,Lien和其他29位音乐家,经历了2年的时光,完成了这张揉合哈尔特民谣、古典乐、轻爵士、摇滚的专集。强烈的节奏,是狼群在原野上奔跑的身影;溪流、风声,衬托出自然界的空旷、自由以及起起落落的生命;而长笛、德西马琴、钹、大提琴与法国号等乐器,使音乐更加赋有活灵活现的神韵;狼群在风中奔放出热烈,无所系绊的生命,若隐若现的溪流声,开启了以钢琴为主奏的序幕;绚丽的苏格兰乐风,纪录着飞鼠溪与雪特兰岛的悲情,上演着一出狼的音乐祭。
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1 & Violin Concerto op.35 豆瓣
9.6 (10 个评分) Martha Argerich / Nathan Milstei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4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DG
专辑介绍:
《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柴科夫斯基协奏曲中的颠峰之作,也是西方音乐中上同类体裁创作中的佼佼者,在音乐会中久演不衰,是许多演奏家的保留曲目。乐曲中包含了许多著名的旋律,忧伤与欢快,躁动与不安,美丽的沉静和四溢的激情相互交织,其蓬勃的朝气和高贵的底蕴令人难以忘怀、堪称古典协奏曲中的镇山之宝。
演奏家生平简介:
马尔塔·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1941-)是少数真正属于天才型的钢琴演奏家。1941年6月5日生于阿根廷布宜诺艾丽斯,父亲是外交官,她三岁开始学琴,八岁和布宜诺艾丽斯管弦乐团同台演出,一鸣惊人,阿根廷总统为了让马尔塔·阿格里奇接受最好的音乐教育,刻意下令调动,命她父亲派驻维也纳。马尔塔·阿格里奇在当地跟随钢琴大师古尔达(Friedrich Gulda)学了一年半,古尔达也是乐坛怪胎,经常不按常理出牌,但对艾格丽无论在人格及技巧上意义重大,俱深远影响。
十六岁那年,在波臣(Bozener Busoni)及瑞士日内瓦钢琴大赛中夺魁后,开始她的演奏事业,1965年又在华沙肖邦钢琴大赛中得奖。和阿巴度(Claudio Abbado)合作灌录的-颇可菲夫(Prokofiew)第三号钢琴协奏曲大受欢迎,从此打开她在唱片界的市场。马尔塔·阿格里奇的专长在室内乐及诠释李斯持、舒曼、拉威尔、史特拉汶斯基等人作品。她那特殊的诠释法,知名指挥家杰丽毕达克(Cellibidache)并不欣赏,曾当众批评:「这女子弹出来的东西根本毫无音乐性可言。」
无可厚非,天才通常有一些怪癖,马尔塔·阿格里奇一方面得天独厚俱有异于常人的才华,另方面,对于在大庭广众之下献艺这件事,深恶痛绝。心理学家分析,她是那种有自我摧毁倾向的人。偏偏,从小在父母严格的管教下,又养成叛逆个性,例如,在她未成年前,旅行演奏时,就喜欢自己一个人,不愿父母跟随。后来,多次的婚姻关系,带给她三个来自不同父亲的女儿。
世上众多的爱乐友,可以通过阿格里奇品种繁多的录音作品,去品聆阿格里奇那铿锵有力、气势磅礴、同时又甜蜜温柔、细腻柔美的钢琴之声。不过,能亲眼欣赏阿格里奇演奏的幸运者毕竟不多。阿格里奇天生讨厌成为关注的中心,这就是她喜欢室内乐多于少数的独奏音乐会的原因之一。然而她在观众面前表演又有些害怕。不但如此,她还是出了名的难伺候,这位永远蓬松着头发、衣着随意的大牌钢琴家,常常演出不守约。她有一个嗜好,每次上台前一定要用随身带的镊子,拔掉前额上的几根多余的头发后才能找到感觉。有一次,阿格里奇在某个国家演出,由于没有找到镊子,一赌气取消了音乐会。 不过这不会丝毫影响她作为20世纪十大钢琴家之一的地位。
不多说了,好好听吧
米尔斯坦(Nathan Milstein,1904-1992)   美国小提琴家,生于俄国敖德萨,7岁起正式拜师学琴,10岁开始公演。他也是奥尔的学生,还曾师从小提琴大师伊萨伊进修。20年代米尔斯坦与钢琴家霍洛维茨联袂在苏联各地同台献艺,曾是乐坛一段佳话。1925年米尔斯坦开始在欧洲和南美巡回演出,获得巨大成功。1929年由斯托科夫斯基指挥费城管弦乐团,为米尔斯坦在美国举办了首演,听众立即为之风靡。此后米尔斯坦便定居美国。
指挥家生平简介:
迪图瓦(Charles Dutoit,1936-):瑞士指挥家,他先后毕业于瑞士洛桑和日内瓦两所音乐学院,在做指挥之前,专攻过小提琴、中提琴、钢琴、打击乐。23岁起,先担任两个合唱团的指挥,然后才正式接手交响乐团,时年已经30岁。
谈迪图瓦,人们乐道津津于他和女钢琴家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的一段婚姻经历。阿格里奇比迪图瓦小5岁。在和迪图瓦成婚之前,她曾嫁华裔指挥家陈亮声为妻,并生有一女。和迪图瓦再婚时阿赫丽希25岁,俩个一见钟情,坠入爱河。婚后,夫妻常常同伴或同台演出于南美各地,被人传为美谈佳话。虽然后来俩人因故离异,并各自再婚,但关系一直不错,依然俩个同台共演,并合作录有多款唱片。1996年4月,阿格里奇的访华演出也是在迪图瓦的力邀下,她辞掉原有日程而成行的。不成夫妻成朋友,迪图瓦和阿赫丽希是很好的一对例证,同样成为人们的佳话美谈。
阿巴多(Claudio Abbado,1933-)   生于意大利米兰,父亲是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的小提琴家兼教师,母亲是钢琴家。自威尔第学院毕业后,阿巴多1956年赴维也纳音乐学院专修指挥(与祖宾?梅格同学),两年后首次登台即获成功,同年并获“库塞维茨奖”,1962年又获“米屈风普洛斯国际指挥竞赛奖”,并由此而获得资格进入纽约爱乐乐团成伯恩斯坦和乔治?塞尔的助手。卡拉扬听了阿巴多在柏林的指挥后,邀其参加1965年萨尔茨堡音乐节指挥马勒第二交响曲,从此声誉鹊起,同年起指挥米兰斯卡拉歌剧院,1968年升任常任指挥,1971年再升艺术监督,掌握了这个世界数一数二的歌剧院。这一年,阿巴多还有幸被任命为维也纳爱乐乐团首席指挥,次年又受聘为伦敦交响乐指挥,1982年又出任芝加哥交响乐团首席客座指挥。1977年阿巴多还创建欧共体青年管弦乐团(后改名为欧洲室内乐团)并担任音乐总监。最终,当卡拉扬于1989年逝世,阿巴多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接管了柏林爱乐团。
名曲溯源:两首协奏曲的命运
柴可夫斯基的《b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他所为独奏乐器所写的大型器乐曲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两部作品。这两部作品充满着青春的光辉和温暖,具有巨大的艺术说服力。其中虽有繁多的艺术形象,但每一形象都成为整个艺术构思中有机的组成部分。情绪的高涨和低落象大海海潮一样起落着,紧紧抓住听众的心,得到人们深深的喜爱。
可是这两部作品刚刚诞生的时候,却遭厄运,受到与现在截然相反的对待。《b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874年,题献给著名钢琴演奏家、莫斯科音乐学院院长尼古拉.鲁宾斯坦。作品完成后,柴可夫斯基拿着原稿征求鲁宾斯坦的意见。在音乐学院的一间教室里,柴可夫斯基为他弹完了协奏曲的第一乐章,鲁宾斯坦始终一言不发,实际正准备大肆抨击!柴可夫斯耐住性子弹完了整个作品,结果还是沉默!
“怎么样”柴可夫斯基实在忍耐不住了,把钢琴盖上并站起来。鲁宾斯坦终于开口了。他说这一首协奏曲毫无价值可言,简直无法演奏!有些片段写得非常陈腐、拙劣,整个作品琐屑卑微而又俗不可耐!很多段落都是东抄一句,西抄一句,只有两三页还有些意义,其余只好完全作废,彻底重写!他越说越激动:“你看看,这段算是什么东西?这有什么意义可言?” 鲁宾斯坦边说边在钢琴上夸张地弹奏着。
鲁宾斯坦苛刻的指责,深深地伤害了柴可夫斯基的自尊心。因为柴可夫斯对基鲁宾斯坦十分尊重,不仅因为他是自己所在学院的院长,更主要的是因为他还是一个造诣很深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需要的是友谊的忠告和善意的批评,更具体点说是希望对这一作品在钢琴技术方面提供一些意见,那知得到的竟是这样的大肆抨击!柴可夫斯基愤怒的说不出话来。鲁宾斯坦跟在他身后上楼来,把他叫到另一间屋里,对他说这个钢琴协奏曲确实无法演奏的,并指出许多需要修改的地方,而且表示,如果改好了将公开演出这一作品。但柴可夫斯基坚定地回答:“我一个音符也不修改的!我要照现在这样原封不动地把它出版。”
柴可夫斯基抹去了献给尼古拉.鲁宾斯坦的题辞,把在一协奏曲献给钢琴家封.彪罗。封.彪罗很赏识这一作品,他高兴地说:“它很难,但难能可贵。”1875年10月他在美国波士顿第一次公演,大受欢迎。末乐章尤受赞赏,每次全曲奏毕,都要因听众的要求而把末乐章再演奏一次。
几年过后,鲁宾斯坦在巴黎和欧洲其他大城市也演奏了这首协奏曲,获得了极大成功。实践证明了:《b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正象柴可夫斯基自己说的那样,是他心爱的宠儿,一部真正的、不朽的作品,鲁宾斯坦当初的指责是错误的。鲁宾斯坦在几年过后主动去演奏他过去认为不可能演奏的作品,并获得成功,已说明了一切。
著名的《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现在几乎成为世界上所有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当初的命运也和《b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一样,柴可夫斯基写完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后,把它题辞献给当时杰出的小提琴家,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奥尔,可是奥尔却认为这一作品在技术上有许多困难,不适合小提琴演奏,并且和声太古怪,效果难以想象,所以干脆拒绝演奏。1881年维也纳“知音乐队”也认为它配器太笨重,和独奏小提琴不相称,因此预演之后就拒绝正式演出。小提琴家布鲁德斯基征得柴可夫斯基同意,将协奏曲个别地方稍加改动,于同年12月4日由维也纳“知音乐队”协奏演出。
这第一场演出,博得了热烈的掌声,也引来了倒彩。维也纳某些批评家攻击道::“整个作品是不对称的、粗糙的、不成熟的、淡而无味的。小提琴不是在演奏,而是在殴打、怪叫。”某批评家说:“从有些图画中可以看到臭味,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协奏曲后,也有可以听到臭味的音乐作品。”
多么怪诞的批评,多么恶毒的攻击!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在维也纳演出后,柴可夫斯基就把它献给了勇敢的小提琴家——布鲁德斯基。
摘自——上海文艺出版社:《外国音乐家漫话》(初旭编著)
赤裸裸 豆瓣 Spotify
8.6 (153 个评分) 郑钧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94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红星音乐生产社
1994年6月发行。是郑钧的首张专辑,其中《回到拉萨》《赤裸裸》《极乐世界》《灰姑娘》等作品至今在国内广为流传。同时也是很多郑钧迷最喜欢的一张唱片,被列为中国摇滚史上的经典唱片。《赤裸裸》曾经横扫中国五十家电台排行榜榜首,而专辑正版发行量也超过50万张, ……
郑钧这张专辑主要面对的听众层是从18岁到30岁之间,其中包括高中生、大学生,以及走出校门步入社会时间不久的年轻人,郑钧本人也正是其中的一份子。他曾经对生活、事业和爱情都有着美好的憧憬,但现实生活往往使他的梦想化为泡影,时常自我矛盾的他徘徊于希望与失望,成就与失落中的感受,正是这一代人中十分典型的心态。郑钧把他这份真实的感受,大胆、质朴地流露在他的音乐中,相信会在年轻人中间产生强烈的共鸣。
现在以后 豆瓣
童安格
发布日期 1994年6月1日 出版发行: 宝丽金
童安格的最新专辑《现在以后》几乎是不声不响地来到了我们中间,虽说随着时间流逝而淡忘本是商品文化的特征,可对于这位创作型歌手,我们所寄予的希望难免要多些。从《爱与哀愁》开始,他的风格正处于艰难的转型之中,结果如何呢?

平心而论,《现在以后》基本属于原地踏步的层次,少有的亮点来自大陆作者填词的“游戏人间”和“心动”,前者流露的心态颇受争议,但就音乐本身来说却不失大家风范;而“心动”则透露些许悠远的意味,颇耐一听。除此之外,整张专辑的风格过于整齐划一,纵然音乐做的婉转圆熟,歌者演绎能力不凡,可它已全无当年《我曾经爱过》、《跟我来》、《梦开始的地方》等的缤纷色彩,音乐动机也嫌雷同。很难判定这是安格过渡之中的暂时困境,还是想象力穷乏的征兆。

童安格早年的成功与他的经历不无关系。父亲童叟是知名漫画家,家庭艺术气氛浓郁。少时的他即入天使合唱团,曾在全台比赛中获第2名。服完兵役后,便从宝丽金的制作做起,于流行乐的操作有了较充分的认识。几年前,初成名的童安格有一种难得的天真烂漫气质,虽然一般都认为《其实你不
懂我的心》是其风格其正成熟的代表作,但他早期一些不太为人所知的作品亦相当别致,而为港台歌坛所少有。像“柔情”、“奥斯汀的诡计”的童话情调,“少年路”、“流逝的”的少年忧伤,描摹亲情,乡愁的“我曾经爱过”、“离家225.6海里”,体味人生的“夜色”、“沙漠之足”等等,既有深沉、真挚,又有轻快,流利,写意地传达出台岛一代少年人的青春心绪,就音乐本身来说,既有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慢歌“星月”,又有喜气洋洋的快节奏“不是普通的笨”,兼之坦荡的嘹亮小号,撩人心绪的吉他弹拨,与安格那高昂飞扬的声线互得其妙。

基于他较全面的音乐素质和一流的感悟力,后来《跟我来》、《其实你不懂我的心》等几张专辑一炮打响是很自然的事。这位“音乐才子”也可谓多产,仅在大陆正式发行的专辑就已有8、9种之多,兼之他亦有相当的社会意识,先后写了“梦开始的地方”、“把根留住”这样意蕴不俗的公益性歌曲,更在演唱中别出心裁地引入新的发声技巧,如“忘不了”、“香水城”,使他的歌声表现力十足。

然而才华横溢的安格,也不免有智穷思乏的时候。从《花瓣雨》开始,安格亲自参与制作,技巧上进一步趋于成熟,但音乐风格却渐显老套。他在港台演艺圈里堪称淡泊者,演出不多,身为大牌歌星也无唱片公司太多压力。然而从风光如画的荷兰携爱妻拍MTV归来之后,安格似乎已经自己给自己作了形象定位,挥之不去的怀旧情结渐渐成了创作中的当然契机。从《花瓣雨》、《爱与哀愁》到《现在以后》,一张比一张重复,纵如“香水城”、“好日岱”引入了新的音乐元素,但唱来亦多有雷同之感。

童安格本人似乎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便花样翻新,在《一世情缘》中翻唱旧作,像姜育恒唱的“一世情缘”、杨峻荣首唱的“伤感列车”、费翔首唱的“沙漠之足”(注:“沙漠之足”首唱应该是黄茑茑)都是他的原作,虽是一律翻新,可惜仍给人印象不深,有“亦不过了了”之感。

近来,初期流行音乐拓荒者们也大略如此,正如齐秦翻唱“外面的世界”(《柔情主义》一辑中)给人换汤不换药之感,童安格的新专辑也只见“改”的努力而无大的成效。他也想到换点新的法子,近来多次在公开场合声称将尝试演唱大陆作曲者的作品,并欢迎大陆词曲作者寄词,曲由他谱出。一下子唤起了大陆众多业余作者们的创作激情,却也显示出安格创作能力的退步。

究竟是什么阻碍了童安格呢?

许多人从流行乐本身来看待这个问题:流行乐是否应和商业因素保持一定的距离呢?音乐不可避免地先是一种精神产品,但现代流行乐的运作机制从一开始就制约了歌手的自我发展,使他们遵循一种过于功利、实用的创作观念,这就导致审美情趣的平庸化。

也有人认为这与童安格对社会文化改变的适应力有关,为什么黄舒骏、罗大佑、苏芮能较长时期地保持高水准,而童安格却不能及时调整自己,跟上潮流呢?

最近,常见发福的安格抱着儿子笑得很温馨的样子,也许他的生活重心已经转移了。
拉赫曼尼诺夫演奏拉赫曼尼诺夫:四部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 《钢琴协奏曲no.1-4》《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豆瓣
9.3 (26 个评分) Sergei Rachmaninoff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4年8月16日 出版发行: Rca Victor Gold Seal
Amazon.com

Editorial Review:

Unlike most composer/pianists, Rachmaninoff's instrumental prowess was fully commensurate with his creative gifts. He embraces his youthful First Concertos as if he had encountered an old lover, consumating his passion with stupefying fingerwork in the first movement cadenza. Conversely, the composer seems bored in the Third. He laconically dispatches its torrents of notes, opts for the easier ossias in difficult passages, and makes cuts in the first and third movements. And pianists like Arturo Michelangeli and Earl Wild have recorded more incisive, demonic Rach Fourths. No question about the Paganini Rhapsody and Second Concerto, where Rachmaninoff's fierce authority and luscious, molten tone permeate every bar. RCA's transfers, however, could have been better. --Jed Distler
幽兰 豆瓣
史志有 类型: 世界音乐
发布日期 1994年11月2日 出版发行: 台湾风潮有声唱片公司
☆ 「花中君子」之簫聲如泣如訴,「空谷佳人」裡空靈的女聲吟唱,均屬畫龍點睛的神來之筆。
等待 豆瓣
8.0 (11 个评分) 张信哲 类型: 流行
发布日期 1994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巨石
《张信哲jeff等待》是一张经典的专辑,其中《别怕我伤心》可能是阿哲流传最广的歌曲,正是这张专辑使阿哲有了情歌王子的称号!情伤之后、等待好歌、365天的等待、等待张信哲;张信哲继爱如潮水之后又一力作,“别怕我伤心”94年夏天全世界同步发行。



张信哲推出的这张专辑,确实如同歌名一样,让大家苦苦“等待”了一阵,但没有人会认为这种等待是不值得的。虽然摘掉了眼镜,虽然包装了外型,但他并没有走偶像派的路线。专辑中歌曲的实力,让他从此站稳了亚洲歌坛一级歌手的位置。

《别怕我伤心》、《有一点动心》这些卡拉OK厅至今仍然热唱的歌曲,把张信哲情歌王子的形象永固在歌迷的心中。《别怕我伤心》同样以高亢的声线与悲情的歌词赢得了所有歌迷的心,随同《别怕我伤心》与《有一点动心》等曲目的MTV充斥着街头巷尾,他顺利地在年尾成为了民生报的“十大偶像”并获邀主唱《三军官校》招生主题曲。但从本专辑开始,阿哲的歌就开始变得更加高音,喜欢他的FANS就很难在卡拉OK演唱了。不过尽管如此,阿哲的歌曲依旧是大受欢迎,百听不厌!

星路历程:一个很古怪的声线,而且妩媚得令人生疑,被人称作“情歌王子”。台下的他博学、健谈又很谦虚。因为从小受家庭的影响,他热爱文史、艺术、古董和古代建筑。直到现在,他在唱情歌的闲暇,仍不忘来潘家园和他的古董商朋友“谈古论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