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ent
娱乐至死 童年的消逝 豆瓣 谷歌图书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
8.8 (4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尼尔·波兹曼
译者:
章艳
/
吴燕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5
《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指出,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这是一份精彩、有力、重要且难以辩驳的控诉书。在《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非常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且颇具独创的论题,即童年的诞生,是因为新的印刷媒介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而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攻击下分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转变为娱乐,新闻和广告定位在10岁孩子的智力水平。这也是一份内容翔实、令人震惊的警世书。
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年》中预占人们将会遭受外来压迫的奴役,失去自由,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肯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外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作为新闻与传播学被广泛参阅和引用的经典,《娱乐至死》与《童年的消逝》想告诉人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年》中预占人们将会遭受外来压迫的奴役,失去自由,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肯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外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作为新闻与传播学被广泛参阅和引用的经典,《娱乐至死》与《童年的消逝》想告诉人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后窗看电影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卫西谛
/
黄小璐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1
“后窗看电影”论坛,是网络社区“西祠胡同”中最早的一个电影论坛,也是国内最老牌的电影论坛之一,由卫西谛创建于1998年12月。
自创建以来“后窗看电影”一直是人气最旺兼质量最高的电影论坛,《南方周末》等全国数十家著名平面媒体都曾有过报道和介绍,“电影是生活的一扇后窗”、“影像沉淀为文字”等版内口号也广为流传。“后窗看电影”涌现出的数批写手,目前是全国大小媒体中影视片评论者中的中坚力量,包括许多知名电影人和电影学院专业人氏在内圈内人氏也都长年蛰伏的版内。
“后窗看电影”成立的这六年,正是网络影评崛起、发展、成其规模的六年。而后窗网友这些文字,基本代表了这些年来的民间电影评论的正果,《后窗看电影》这本书集结其中的精华篇目,不讲求专业、机械,是观影者直接的观感,具有浓厚的电影气质。
自创建以来“后窗看电影”一直是人气最旺兼质量最高的电影论坛,《南方周末》等全国数十家著名平面媒体都曾有过报道和介绍,“电影是生活的一扇后窗”、“影像沉淀为文字”等版内口号也广为流传。“后窗看电影”涌现出的数批写手,目前是全国大小媒体中影视片评论者中的中坚力量,包括许多知名电影人和电影学院专业人氏在内圈内人氏也都长年蛰伏的版内。
“后窗看电影”成立的这六年,正是网络影评崛起、发展、成其规模的六年。而后窗网友这些文字,基本代表了这些年来的民间电影评论的正果,《后窗看电影》这本书集结其中的精华篇目,不讲求专业、机械,是观影者直接的观感,具有浓厚的电影气质。
电影的力量 豆瓣
作者:
霍华德·苏伯
译者:
周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 10
《电影的力量》改变你看待电影的方式,甚至会因此改变你看待人生的方式。是什么让一部电影令人难忘、成为经典?哪些主题在广受欢迎的经典电影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你手中的这本从A到W的手册既不是一本标准的一板一眼的电影批评,也不是为编剧或作家、导演新手们制定的愚昧武断的创作章程,它凝聚了作者多年授课生涯积累的大量概念、理念和洞察,浓缩着组成令人感动的电影内容的关键性元素。以《电影的力量》为工具,你会和才华横溢的霍华德·苏伯一同跳脱窠臼、挣开桎梏重新考察电影,洞悉一部电影好坏究竟奥妙何在。罗塞塔石碑引领人类破解古埃及神秘文字,霍华德·苏伯为我们破译经典电影故事的神奇密码。因为他让我们明白,构思故事的智慧跟生活的智慧一样,创造经典电影的法则和创造意义非凡的人生的法则一样。
魏晋风度二十讲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冯友兰
/
李泽厚
华夏出版社
2009
- 1
《魏晋风度二十讲》所编选的一系列文章是近几十年以来学界对魏晋风度的研究成果的一小部。范围大致限定在三个领域内:对魏晋风度的总体论述,对名士诸如清谈、任诞、纵酒等生活方式的分梳以及对具体人物的评价。由于这些文章的作者专业不一,情性有别,环境有别,因此视角各异,彼此观点难免有抵牾处。譬如宗白华先生在其脍炙人口的名文《论 和晋人的美》中把晋人描绘得风神潇洒,简直达到了人生境界的极致,令人神往无限。而鲁迅先生在其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则添加了些调侃,扯下名士们潇洒的外表而露出虚浮的内面。不过这也并不矛盾,风流又岂是一语可以言尽的?正是这些不同侧面累积成我们关于魏晋风度的整体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