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e
殡葬人手记 豆瓣
THE UNDERTAKING:LIFE STUDIES FROM THE DISMAL TRADE
7.1 (9 个评分) 作者: [美]托马斯·林奇 译者: 张宗子 新星出版社 2006 - 4
“在我们这个小镇,每年我都要安葬大约两百名死者。”
诗人林奇在这样的句子中开始了他的个人见证。像所有诗人一样,他以死亡为主题,但林奇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是一个密歇根小镇的殡仪馆业者,受雇埋葬和焚烧死者。工作之中,他始终敏锐地聆听着透过死亡传达的爱和悲伤的话语。
这是见证者和当事者的双重声音。林奇站在“生者和曾经生活过的死者”之间,带着愤怒,带着惊讶,带着畏惧,带着平静,试图一瞥我们所有人都会懂得的死对于生命的意义。这是对已故的父母,对活着的子女的敬礼。
这里有在墓畔挥杆的高尔夫球手,有美食家兼疑病患者,有情人,还有自杀。有的葬礼令人欢欣,有的婚礼则催人泪下。这是一本充满罕见的优雅和机智的书,充满强烈的对比,处处是幽默和同情,这是死者对生者的告诫。
2011年10月31日 已读
一个职业殡葬师眼中 一个小镇之上覆盖的生死画卷。奇特的是 作者还有另一个身份 诗人。在他 死亡除了是生活的常态 估计也还是有诗意的事情。当然 更多的 还是面对 那些与死者近距离的接触 那些护送 那最后的陪伴。在生活冗杂的背景音里 保留对那些逝者的敬畏之情。
culture death essay ma
追忆 豆瓣
Remembrances: The Experience of Past 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8.3 (2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宇文所安 译者: 郑学勤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作为一个含蕴丰富的思想和艺术行为,追忆不仅是对往事与历史的复现与慨叹,也寄寓着儒家知识分子追求“不朽”的“本体论”的焦虑;更体现了“向后看”这一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传统和思维模式。
全书不按年代排序,也不求分类阐述,作者通过新颖独到而又论证充分的阐述与分析力图为我们建构一个一追忆的殿堂:“诗、物、景划出了一块空间,往昔通过这块空间又回到了我们身边。”
2012年7月28日 已读
回忆代表的是一种眷恋 还有执著于自己存在的一种探寻 借以抗拒的是消逝 毁灭引发的恐惧及遗憾。文学在时间的川流外 创造出一个个独立的 具有坚韧生命力和个性特征的小小世界 即使有时那些抵抗的努力也只是虚妄 而构筑本身就容易让人陷入悲伤
cal culture han poem
魏晋风度二十讲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冯友兰 / 李泽厚 华夏出版社 2009 - 1
《魏晋风度二十讲》所编选的一系列文章是近几十年以来学界对魏晋风度的研究成果的一小部。范围大致限定在三个领域内:对魏晋风度的总体论述,对名士诸如清谈、任诞、纵酒等生活方式的分梳以及对具体人物的评价。由于这些文章的作者专业不一,情性有别,环境有别,因此视角各异,彼此观点难免有抵牾处。譬如宗白华先生在其脍炙人口的名文《论 和晋人的美》中把晋人描绘得风神潇洒,简直达到了人生境界的极致,令人神往无限。而鲁迅先生在其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则添加了些调侃,扯下名士们潇洒的外表而露出虚浮的内面。不过这也并不矛盾,风流又岂是一语可以言尽的?正是这些不同侧面累积成我们关于魏晋风度的整体印象。
2013年4月22日 已读
魏晉風度研究經典論文選集 主要涉及名士的清談 縱酒之風 竹林之游 魏晉人的審美與風流儀態等主題。雖然主題所限 所選文章篇數也不多 但內容相當豐盛 不止於研究 喜歡魏晉文學和風尚的 都可以一讀。
comment culture
乡土中国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From the Soil: 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Society
9.2 (280 个评分) 作者: 费孝通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4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本书推出的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和《皇权与绅权》四篇著作,可供社会学工作或教学、研究者参考。
2014年9月16日 已读
費孝通先生關於中國鄉土社會研究的論著 這是在中國現代化對於地域傳統秩序的衝擊之前 抽絲剝繭的梳理與分析 於今看來 有極為珍貴的價值 也助於我們理解我們所身處的鄉土文化和生活狀態。簡明精道 字字如金。
culture society
逝去的武林 豆瓣
8.2 (30 个评分) 作者: 李仲轩 口述 / 徐皓峰 整理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 - 11
武侠小说和武侠影视多年来高温不退,而真实的武术和武林到底是什么样子?始终浓雾重重,一般民众难有概念,甚至会觉得武侠文化仅是想象和虚言。《逝去的武林》这本书则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武林。
真实比想象更精彩,清朝灭亡后,民间习武的禁忌被打破,为解救民族危机,孙中山、冯玉祥等政界领袖提倡武风,甚至直接在武馆任职,中华武学呈现出一个高峰期,其中形意拳一门风光无限,代表着武术实战的最高水平。
李仲轩先生年轻时,拜入三位形意拳大师门下,后退隐几十年,未曾受过武术表演化和商品化潮流的侵扰,他所见证的三位大师的生活、功夫造诣,令人窥见了原汁原味的中华武学。
李仲轩先生生于书香门第,被唐维禄悉心培养,后又被尚云祥、薛颠破例收于门下,三位大师着重的是他的文化素质。果然,一个甲子过去,人间经过又一上轮回,当三位大师的徒弟一辈人尽数凋零的时候,李仲轩凭借他的文化素质,给世人留下了三位大师的言行和武学。
收李仲轩为徒,是三位大师早有的深意。老一代拳师多因文化水平所限,即便武功修为很高,却深陷无法表达之苦,李仲轩能留下文章,是中华武术的一次险胜。
书中有武林事件,老一辈武者的思维意识,更有区别于西方技击、为我中华所独有的训练体系。武术来源于道家文化,但当今往往练武是练武、道学是道学,武术失去了上通道学的途径,此书则把两者联系在一起,道出了武术的无限进境。
这不单是给武术界看的书,更是一本给普通人看的书,此书有着具体而微的种种细节,滴水映月,反映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2014年12月5日 已读
曾經的意思是 存在過。武林中的一代人在時代的翻滾浮沉中 漸漸被湮沒被遺忘。從本書對形意拳的傳承與武術解析中 多少可以感受到一點 在斜暮餘暉之前的往日 一代人對於武術的熱血與熱忱。
culture history
士与中国文化 豆瓣
8.4 (15 个评分) 作者: 余英时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 1
士在中国史上的作用及其演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决不是任何单一的观点所能充分说明的。但是无可争辩的,文化和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自始至终都是士的中心任务。从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角度出发,《士与中国文化》所企图观察和呈现的是: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精神风貌。不用说,这当然只能是一种宏观的历史。但宏观若不能建筑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之上则将不免流于空泛而武断。因此《士与中国文化》不取通史式的写法,而是一系列的史学专题的研究。作者余英时在各历史阶段中选择了若干有关“士”的发展的中心论题,然后对每一论题进行比较具体而深入的分析。希望能通过这一重点的研究方式以展示“士”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
2016年7月22日 已读
士 以及由此生发的士人 士族群体 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之一。
culture history
为什么是以色列 豆瓣
6.4 (5 个评分) 作者: [美] 米切尔·巴德(Mitchell Bard) 译者: 文奕 / 荣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3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优秀而通俗的以色列百科全书,将政治争端、文化冲突和普通人的伦理困境交织在一起,还原出一个三维立体的犹太民族国家。或许很多人不曾亲临哭墙,聆听犹太人的祷告,但本书将犹太历史文化的冰山一角展现在读者面前:精彩纷呈,充满挑战。
·
为何以色列总是与悲伤相伴?犹太人的日常生活如何? 每章开设专栏“以色列面孔”讲述以色列青年的日常生活;“进一步了解”探讨文化背后的学术意义;“你可知道”介绍以色列各界知名人物;“直击史料”指向与犹太人有关的历史时刻。读过本书,你会得到一张属于自己的以色列全景图。
·
快速了解以色列的历史、现状,
·
打破媒体和教科书造成的刻板印象;
·
为何犹太国家如此重要?
·
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真实的以色列!
2018年3月10日 已读
封面很好看...内容来说 很中规中矩的资料汇编集 从历史到地理到宗教均有所涉及 把犹太人与以色列的由来 发展历程中的诸多转折节点和与领国及巴勒斯坦的纠纷问题 大体讲明白了 体例上有一些新意可言 阅读体验尚可 不过估计是为外国人所作的缘故 所失在太浅了点 几无深度可言...
culture history mid-east
想象中国 豆瓣
作者: 周宁 中华书局 2004 - 10
西方文化曾经两度——17-18世纪与20世纪60-70年代——在传统的乌托邦视野内构筑与利用中国形象。第一次中国是“孔教乌托邦”,寄寓着西方开明君主专制理想,其“现实性”有可能将理想国渡入历史;第二次,中国是“毛主义乌托邦”,寄寓着西方知识分子的激进想象,证明革命可以完成历史的进步与道德的完善。在这两次社会政治期望乌托邦化中国的思潮之间,中国形象一度成为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审美教育的乌托邦。西方现代乌托邦化中国形象,从一个侧面证明,世界现代化的进程是一个多元发展、相互作用的系统进程。现代文明形成于跨文化或文明之际的“公共领域”或“公共空间”中。不仅西方塑造了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中国形象也作为文化“他者”参与塑造西方现代文化的“自我”。
2019年5月6日 已读
本书所探讨的是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思想文化 在近代西方社会思想的变革 尤其是启蒙运动 乌托邦理想的落地过程中所进行的传播 发扬及其带来的影响。比较玩味的是 对于西方文明来说 发现异域 终究也只是一个印证当下自我的过程 而发现 离破执还远 于后来的中国亦然。而对于双方而言 要相互成全 就很难了。「让乌托邦永远作为乌托邦存在下去 它就时刻为现实保存一种理想的尺度。如果你相信哲人王 你就只能在千年的漫长旅程上好言相劝 将自己的命运交付给君主不可靠的个人品行 明主清官 千年等一回 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祈祷与歌颂。」
cc culture history
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 豆瓣
マンガはなぜ面白いのか
7.4 (14 个评分) 作者: [日] 夏目房之介 译者: 潘郁红 新星出版社 2012 - 3
日本漫画为什么能够吸引众多读者?故事魅力自不必说,表现结构也似有秘密。漫画研究十载之际,夏目房之介以其敏锐的感受性和洞察力,解读线条、对话框、格子的结构和功能等等漫画家想出的种种点子,阐述其趣味所在。
什么是“形喻”?什么是“间白”?
这些新术语用来说明的是什么问题呢?
夏目房之介的“漫画表现论”必将带给你不一样的漫画体验。
荒诞医学史 豆瓣
Quackery : A Brief History of the Worst Ways to Cure Everything
7.8 (44 个评分) 作者: 莉迪亚•康 / 内特•彼得森 译者: 王秀莉 / 赵一杰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 - 9
通过放血来治愈失血,水银蒸气浴治疗梅毒,用发烫的烙铁烧掉痔疮,“爆菊法”拯救溺水的人,镭辐射水包治百病,吃土让你药到病除……
作为一本讲述西方医学史上疾病荒谬治疗方法的著作,《荒诞医学史》采用故事性的叙述方法,将西方医学史上荒诞不羁的疾病治疗方式娓娓道来,分享了来自各个阶段的令人着迷的医学故事,包括我们所处的时代。这让人惊讶于病人曾经被以“健康”的名义做过的一些事情。不难想象,有一天我们会以同样的震惊来回顾过去。
2021年9月16日 已读
猎奇向. 近代以来的人类为了健康而各种作死的简史. 医学 当然 旧时代的医学也有文化层面的因素影响. 比较好玩的是 即使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 西医瞎折腾的野路子也与中医差异挺大 在药物领域的治疗 更多是基于特性(当时)未必清晰但物质本身明确的东西 而非性质本身就含混的药材. 一个原因也在于西方在历史上对科学 对实验的路径依赖吧. 而这样看 中医的现代化进程 也真不是参考西医就能落地的事...
2018 culture health history
论语 豆瓣
8.7 (11 个评分) 作者: 杨照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1
《论语:所有人的孔老师》以《论语·先进篇》为主,配合部分其他篇章作为选读的内容,通过对这些篇章的阅读,力图显示出这样一个价值和倾向:与其将《论语》当作抽象的道理来吸收、背诵,还不如藉由《论语》看到特殊的“春秋”时代状况,看到极有个性的孔子在面对时代变局时,提出的种种主张,以及这些主张所赖以统合的基础信念。孔子以独特而高远的眼光看待人生、理解世界,留下许多充满智慧的语言。
2021年9月17日 已读
基于《先进篇》的相关内容 解读孔子的思想主张 从文本中还原他真实的生活面貌. 视角独特 阐发入微 文雅晓畅 读来如沐春风
cl culture people taiwan 杨照
荀子 豆瓣
作者: 杨照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1
中国文化经常和儒家被等同看待。不论称赞还是批判中国文化,很自然都会拿儒家的主张、信念作为代表。更进一步,儒家往往也就和孔孟画上等号。儒家相信什么、主张什么,也就理所当然认为是孔子和孟子所说、所主张的。这种常识态度,在历史上不只不精确,而且带着许多误会。那些想当然对儒家的种种说法,其实里面来自《荀子》的部分可能多过来自《孟子》的。孟子名气大,和孔子并称,荀子的名字往往被湮没在背景里,但若从思想内容及表达形式上来看的话,荀子对于后世建立的儒家传统,影响恐怕大过孟子。
2021年9月30日 已读
对荀子的解读很别开生面 很有一番拨开迷雾见真实历史的状态之感. 开篇选取的荀子以汪洋恣意的文笔抨击政敌的文论 也让人印象深刻. 作为承接儒家 并启发法家的大儒 荀子的一些观点也很理想主义 而与孟子的理想主义相较 则又更为现实和冷峻. 颇有一番帝王师的气概.
culture mind taiwan 杨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