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
Karajan Forever - The Greatest Classical Hits 豆瓣
9.7 (43 个评分)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Herbert Von Karaj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3年6月10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详细内容: 目录DISC 1 01 VIVALDI SPRING02 ADAGIO 03 VALSE FROM STRING SERENADE04 MENUETTO05 OMRNING MOOD06 SYMPHONY NO.40 MOLTO ALLEGRO07 VALSE TRISTE08 SYMPHONY"FROM THE NEW WORLD"09 NOTRE DAME:INTERMEZZO10 CARMEN SUITE:PRELUDE I 11 BOLERO12 THE SLEEPING BEAUTY:VALSE13 LA TRAVIATA:PRELUDE TO ACT III14 SYMPHONY"ORGAN":MAESTOSODISC 201 AISO SPRACH ZARATHUSTRA02 CAVALLERIA RUSTICANA03 EINE KLEINE NACHTMUSIK:ALLEGRO04 SWAN LAKE05 AN DER SCHONEN,BLAUEN DONAU06 BRANDENBURG CONCERTO NO.3 ALLEGRO07 THAIS:MEDITATION08 BADINERLE09 BARCAROLLE10 PLANO CONCERTO NO.1 ALLEGRO11 SYMPHONY NO.5 ADAGITTO12 SYMPHONIE CLASSIQUE FINALE13 DANCE OF THE LESSED SPIRITS14 NUTCRACKER:DANSE DE LA FEE DRAGEE15 NUTCRACKER:VALSE DES FLEURS广告语: 卡拉扬超级精选2CD:收录《卡拉扬纪念典藏套装》精华曲目,包括:维瓦尔第、柴可夫斯基、马斯卡尼、格里格、西贝柳斯、德沃夏克等作曲家代表作。从一九五0年代到八九年,这一段期间,卡拉扬录制下无数经典的录音,留给后代无数的音乐宝藏,据一项保守估计,卡拉扬的录音,在全世界至少卖出了一亿张CD,这是非常惊人的数字,至少目前还没有什么人能和他相互媲美。做为一位指挥家,卡拉扬对乐坛的影响就像他所说的:「我的笔在乐团团员的身上,留下痕迹……」而现在,我们则透过录音,捕捉到卡拉扬瑰丽深刻的音乐世界。
Simply Anne-Sophie 豆瓣
9.2 (5 个评分) Anne-Sophie Mutt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7年10月16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Universal)
安娜-苏菲・穆特(1963年6月29日-),德国女小提琴演奏家。
Diabolus in Musica - Accardo interpreta Paganini 豆瓣
9.6 (53 个评分) Salvatore Accardo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2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专辑收录了10余首帕格尼尼的作品,有名的大概都在其中了。
早年的阿卡多火爆生猛,手中名琴迸发出的琴声华丽雄壮,光辉甜美,令人难以忘怀。
这是DG皇牌录音师Gunter Hermanns亲自所录的杰作之一。碟中独奏部分音色通透,琴声细节分明、空气感强,片中小提琴和打击乐的高频泛音极为丰富,足以试出音响系统中的任何瑕疵。
帕格尼尼的作品并没有出版得太多,很多作品他只作给自己演奏而没有正式出版。原因是没有多少人能够演奏他的作品,他的作品实在太难演奏了。传说中帕格尼尼的演奏技巧非常特别,最快可一秒拉16个音。他在演奏会中,小提琴琴弦常常会被预先设计突然“意外”地拉断,一根接着一根,而帕格尼尼依然用高超的技艺演奏,甚至到最后小提琴只剩下一根弦线。
此碟收录12首帕格尼尼作品的节录曲,但凡有名的作品均在其中。意大利小提琴手阿卡多,是当今举世无双的诠释帕格尼尼的不二人选,他那高超的技巧,疾风般的演奏,令人相信帕格尼尼这魔鬼琴手依然在世。录音将弓弦的摩擦质感,流水般贯穿全曲的急板,空间中自然的堂音,通透亮丽的琴声,甜美的音质和名琴的音色尽收其中。这一切无疑令此张CD为最多人激赏。
本碟收录了1975年至1977年阿卡多演奏的帕格尼尼小提琴协奏曲和随想曲12段精华选段,此时正是阿卡多艺术生涯的颠峰期,演奏充满了十足的信心,既有炫目技巧,又有美妙动人的乐曲,伦敦爱乐乐团的协奏更是锦上添花。DG公司的王牌录音师Gunter Hermannsf负责摆放录音话筒,数码翻录技术处理使琴声通透亮丽,细节纤毫毕现,音色真实自然。
此碟也被广大音响发烧友用作专门测试音响系统对小提琴音色的重放标准,在欣赏时,你可留意在小提琴高把位时的发音是否变尖,此时的弓弦摩擦质感还能否保持?如果听起来像是细小笛子般的声音,表明缺乏质感,无疑是系统缺乏解析力。假如听起来觉得琴音太薄太尖,则表明你的音响系统中频以下的声音不够丰润。
卡拉扬1987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 Neujahrskonzert in Wien 1987 豆瓣
9.6 (22 个评分) Herbert Von Karajan & Wiener Philharmoniker & Kathleen Battle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8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1987年元旦的金色大厅属于卡拉扬(Karajan),这是指挥皇帝辉煌一生中唯一一次执棒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年近80的卡拉扬(Karajan)以他对斯特劳斯舞曲无比优雅、华丽的诠释,以他君临天下的气度与独特幽默感,赋予了这场音乐会太多值得人们留恋的地方。后人更评价这是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次经典演出!
卡拉扬(Karajan)在音乐会上指挥的约翰·施特劳斯著名序曲《蝙蝠序曲》堪称典范之作,而与当时著名的青年女高音演唱家凯瑟琳·芭特尔 (Kathleen Battle)合作的《春之声圆舞曲》更是这场盛会所有曲目经典中的经典!《蓝色多瑙河》同样是风情万种、惹人留恋,其他诸多波尔卡小品与进行曲也各具风韵,气势逼人。
这张唱片系获得企鹅三星戴花评价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实况录音。
Schubert - Trout Quintet, Death and the Maiden - Amadeus Quartet 豆瓣
9.1 (14 个评分) Emil Gilels / Rainer Zepperitz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7年6月10日 出版发行: DG
《鳟鱼五重奏》:
一、《鳟鱼》五重奏的创作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在他短短的一生中,曾经创作完成了许多室内乐作品。舒伯特的室内乐中,被认为艺术成就最高的是弦乐五重奏,而这首《鳟鱼》五重奏(OP.114号),则是他所有的室内乐作品中最著名、最受人喜爱的一首。这部作品旋律优美,充满明朗靓丽的光泽,洋溢着生命的无限活力,令聆听者难以忘怀。
由于作品的第四乐章是根据舒伯特创作的歌曲《鳟鱼》的主题而写成的变奏曲,所以这部作品被世人称为《鳟鱼》五重奏。《鳟鱼》五重奏写于 1819年,当时舒伯特仅仅22岁。
1819年夏天,舒伯特与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福格尔去奥地利北部阿尔卑斯山区的施泰尔小镇演出。福格尔的年龄已可作为舒伯特的父辈,当时享有很高的名望。但他非常欣赏还默默无闻的青年舒伯特的作品,并且不停地在各种场合演唱和介绍舒伯特的作品。两人演出时钢琴伴奏常常是年轻的舒伯特亲自担任。
停留在施泰尔期间,舒伯特应当地矿业经理、大提琴手潘加纳的委托,用他的歌曲《鳟鱼》的主题,创作一首室内乐。舒伯特常常徜徉徘徊在阿尔卑斯山区林木葱茏的山野之间,优美的景色,清新的空气,爽朗的夏日时光,为舒伯特带来了满怀的青春欢乐。这些快乐的回忆,化作新颖明丽婉转的乐思,出现在这部无比美好的钢琴五重奏中。作为抒情诗人,肖邦更多的是情感,舒伯特更多的是情趣。就情趣而言,我喜欢《鳟鱼》。
二、作品分析
第一乐 章是活泼的快板,奏鸣曲式。钢琴奏出了以分解和弦出现的引子,接着小提琴唱出了优美宁静、朴素安详的主部主题。主题稍作扩展后,钢琴奏出了颇富抒情风格的副部主部。在较严谨的展开部和再现部后,音乐以短小的尾声结束。这个乐章具有温婉明快清澈的感觉,乐思优美而浪漫。
第二乐章是行板,二段曲式。整个乐章静谧轻柔,钢琴奏出缕缕飘弥着奥国北部阿尔卑斯山岳地带气氛的歌谣风的旋律。中提琴抒情的吉普赛风格曲调交织着既温柔又忧愁的情感。二段音乐在反复后结束。这个乐章形式单纯,但相当妩媚而可爱。
第三乐章是一首谐谑曲。急速、轻快而精神充沛的主题以及弦乐与钢琴的问答显示出诙谐的情绪。中段是维也纳舞曲风的恬静而又愉快的音乐。
第四乐章是变奏曲式。脸炙人口的旋律描绘了深山溪流中自由悠游的小鳟鱼。小提琴优美的主题后,钢琴弹出第一变奏。第二变奏由中提琴主奏。第三变奏是借大提琴和大提琴演奏的浑厚的主题,沉重的音乐似乎令人感到了渔夫的脚步声。第四变奏是强大的和弦和阵阵的哀伤,好像是渔夫投网和小鳟鱼的挣扎。第五变奏大提琴奏出同情和忧伤。尾声中优美的主题再现,诉说着自由欢乐的永恒和美好终将到来。
第五乐章最快板,二段曲式。华丽而充满力感的音乐充计表现了作者在夏季愉快的旅行中明朗而宽阔的胸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音乐在欢乐的情绪中结束。
这部作品有两个独特之处。通常五重奏的编制都是钢琴加上一组弦乐四重奏(即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也称为钢琴五重奏。而舒伯特的这部作品,却是由钢琴与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构成。减少了一把小提琴,增加了一把倍大提琴,使作品的低音声部浑厚、深沉。强大的低音使人倍感过瘾。特别是现代的爱乐者,有了出色的聆听器材对低频的上佳表现,加之人们对低频的偏爱,在此曲中便可尽情地享受了。这部作品的另一个独特之处是整部作品由五个乐章构成(一般为4个乐章)。全曲便形成了一首规模较大的室内乐作品。
这首《鳟鱼》篇幅将近40分钟。我把整个作品看作对溪水、鱼、渔夫以及三者关系的表现。第一、第二乐章我设想渔夫还没出现,所以是鱼与水在那样一种幽静而美丽的自然里的美妙交融。第一乐章钢琴表现的鱼的戏水,我简直能感觉到尾鳍在水中舒展和它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呈现出丰富的色彩。而当弦乐表现水流的交叉融合之后,钢琴反过来再表现溪水的清澈与晶莹,弦乐变成鱼儿在水中像箭一般穿梭。这种戏水的神妙只有在舒伯特音乐中才可以听到。
舒伯特的音乐常常是围绕一个极抒情的舞蹈化音型不断地通过轻重变化处理,变化出一连串精致的趣味。比如这个作品的第三、第五乐章。 我常常觉得这些自然的、不是刻意得来的趣味中有太多的神秘性。这也是舒伯特音乐中甜美的舞蹈性可以甜而不腻的真正原因。
听这部作品要注意低音的效果,注意大提琴低音提琴与钢琴的对比,别忘了舒伯特是为大提琴演奏家所作。
——文章来源网络
作品《死神与少女》赏析:
宛如一部小型的音乐戏剧:在钢琴前奏中,死神踏着沉寂的脚步走向少女。低沉的音区和阴暗的和声,是死神的写照。面对死神步步逼近的威胁,少女发出了惊叫:伴奏奏着急促的节奏,体现了少女内心的惊慌、恐惧。在她唱到“我还年轻”的时候,旋律中出现两个小二度的进行,表现了少女对死的厌恶、对生的祈求。可是,她的抗拒是微弱的。冷酷的死神接着以丧钟般同音反复的音调,唱出了诱惑她长眠的歌声,特别是最后走向低八度的主音结束,更充分体现出死神的残忍、阴险。无辜的少女不得不向死神屈服。这是一篇对死的抗议书,也反映出在舒伯特所处的时代,软弱的市民阶层尽管力图抗拒,也无法摆脱那强大的封建黑暗势力。因此,这也是一出特定时代的悲剧,仿佛是舒伯特本人一曲自传式的悲歌。
这首四重奏,D小调,D816,因第二乐章主题旋律与舒伯特1817年创作的歌曲《死神与少女》类似而具标题。作于1824-1826年,1826年2月1日在维也纳约瑟夫.巴尔特家中首演。共4个乐章:
第一乐章
1.快板,D小调,奏鸣曲式。先是第一主题群的呈示,第一主题群有AB两个主题,两个主题中都有A的主导动机。然后第二主题群呈示,第二主题形成高潮,小结尾以第二主题断续表现而成。发展部以第二主题及A动机组成,第二主题以卡农方式展开处理。再现部以第二主题中的前半部旋律始,第一主题二度再现,第二主题转为D大调,然后以第一主题部的两个主题构成尾奏。
第二乐章
2.流畅的行板,G小调,由《死神与少女》的主题、6段变奏及尾奏组成。第一变奏中,第一小提琴转为分散音,第二小提琴的旋律宛如主旋律。第二主题以下,都以相当自由的创意作成,尾奏主题由各乐器分开演奏,孕育出梦幻情趣。
第三乐章
3.谐谑曲,很快的快板,D小调。谐谑曲主部突出了切分音效果,中段则保持一种美妙的流畅。
第四乐章
4.急板,D小调,回旋曲式,其主题类似于贝多芬的《克莱采奏鸣曲》。
吉列尔斯+阿马杜斯四重奏团版(DG 2530 646)。这个版本对比钢琴,小提琴,大提琴之间轮转翻覆,把整个曲子中大量的回旋和变奏表现得十分流畅,清新,隽永,层次分明但是又能相互烘托。钢琴家吉列尔斯不管是表现极细的水花,还是爆出来的低音部都富于变化,装饰音的处理随着情绪的不同有微妙的变化。
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第四十一"朱庇特"交响曲》 / 伯姆指挥维也纳爱乐 豆瓣 Spotify
9.3 (6 个评分) Karl Böhm /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4年12月17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01 Symphony No.40 in G minor, K.550 - 1. Molto allegro
02 Symphony No.40 in G minor, K.550 - 2. Andante
03 Symphony No.40 in G minor, K.550 - 3. Menuetto (Allegretto)
04 Symphony No.40 in G minor, K.550 - 4. Finale (Allegro assai)
05 Symphony No.41 in C, K.551 - "Jupiter" - 1. Allegro vivace
06 Symphony No.41 in C, K.551 - "Jupiter" - 2. Andante cantabile
07 Symphony No.41 in C, K.551 - "Jupiter" - 3. Menuetto (Allegretto)
08 Symphony No.41 in C, K.551 - "Jupiter" - 4. Molto allegro
普罗科菲耶夫-灰姑娘组曲 & 拉威尔-鹅妈妈 豆瓣
Martha Argerich / Mikhail Pletnev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4年9月14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阿根廷女钢琴家玛尔塔.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无需过多介绍。1957年,16岁时在意大利波尔萨诺举行的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中获第一名,同年又在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一等奖。1965年在华沙第七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中获一等奖,波兰唱片公司在现场录制了她演奏的肖邦e小调钢琴协奏曲的唱片,在世界各地被抢购一空,令其名扬全球。只要是她的演奏会,音乐厅内便座无虚席,到处是鲜花和掌声,她录制的唱片也受到热烈欢迎。
集钢琴家、指挥家、作曲家于一身的普列特涅夫(Mikhail Pletnev),精通7国语言。16岁被派往参加1973年巴黎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赢得了他的第一个冠军。参加1977年第五届全苏钢琴家比赛,和1978年第六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荣获两项的钢琴一等奖。1990年苏联解体不久,已有10年指挥经验的普列特涅夫,在艰难中创建了俄罗斯国家乐团。
能把当今琴坛上的两位钢琴名家Pletnev和Argerich拉拢在一齐录音,看来只有DG公司才最有可能实现的了,因为两位都是DG旗下的签约艺员,这样的一个录音是一次难得的盛会,也是世界首度录音。Pletnev与Argerich都以高超的技巧而闻名,在《灰姑娘组曲》快乐章中,我们听到的是绝妙甚至叫人透不过气的合奏,那些梦境般充满炫目色彩及旋律的乐章中更令人迷醉。另一首《鹅妈妈》同样展示出了两位钢琴家超凡描绘及想象力。
2018年1月9日 听过
两位大师的双钢琴曲啊...还有 拉威尔的《鹅妈妈》组曲 演奏得很明亮
2004 classical dg piano us
Mozart: Piano Concertos Nos. 20 & 25 豆瓣
9.0 (8 个评分) 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9年11月13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在莫扎特所有协奏曲中,这首完成于1785年2月10日的第20号作品,最受浪漫乐派作曲家喜爱。它表现出的骚动不安及抒情风格,让十九世纪人视莫扎特为前浪漫乐派的革命先锋,也是贝多芬及其他突显自我风格的音乐巨人之先驱。但如果不以十九世纪的观点,而以独特的纯熟技巧与集当日音乐风格之大成等特色来评断莫扎特的音乐,这首作品确实是革命之作,与莫扎特先前任何一首协奏曲相比,无论是严肃性或主观性,都大不相同。从此曲开始,莫扎特在两年之内,以同样的形式创作出六首杰作,在器乐作曲上攀上另一座新的高峰。

d小调第20钢琴协奏曲,K.466
Piano Concerto No.20 in D minor
第一乐章以带着不详预感的主题揭开序幕,而这个主题既是伴奏也是旋律,其中心则是压抑的切分音音型,由小提琴及中提琴奏出,具体地将恐惧的感觉表现出来。从一开始,乐曲就传达出不安感,到达高潮时,汹涌的D小调暗示了歌剧《唐乔万尼》的阴影。随着暴风雨过去,钢琴登场——这段钢琴的表现也是非常特别的,在抒情的气氛中传达出一股深沉的焦躁不安。旋律方面大幅度的变化,突显出强烈的情感。整个乐章中,莫扎特都以上述的手法来表现。大调及小调微妙穿插,营造出一种焦虑难安及强大的张力,知道乐章终结。

第二乐章的浪漫曲,开端的特色就是一种与上述乐风成强烈对比的纯真感觉,如歌似的主题先由钢琴唱出,然后再由乐团延续。旋律本身的单纯无邪,与莫扎特编曲偏爱木管营造出来的温顺和缓,让听众得以放松。但是钢琴又弹奏出旋涡似的三连音,完全破坏了这种悠闲的气氛,所幸随后又回到开头时的旋律,让第二乐章平静地结束。
第三乐章回旋曲登场,像晴天霹雳似地——正确的说法应该是钢琴弹出“曼海姆火箭”(Mannheim Rocket),而乐团在一边唱和——让乐曲回到第一乐章的情绪与气氛。弦乐奏出热烈如火的乐段,预示了《唐乔万尼》倒数第二幕如魔鬼般的气氛,即使是钢琴奏出的抒情第二主题,亦在大幅的音程表现中遭扭曲。莫扎特在最后的乐段中,让D大调取代d小调,顿时让紧绷的情绪舒缓下来。不过即使如此,终乐章仍然是充满爆炸性地嘎然而止。

莫扎特与贝多芬的音乐,是音乐古典期和浪漫期的代表。这两时期的音乐有重大的改变。莫扎特《第25钢琴协奏曲》和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创作年份只相隔二十年,但音乐风格已由保守矜持转为个人激情的表达。C大调第 25钢琴协奏曲,莫扎特在这部作品中少有地表现了他的英雄气概、他对人生和艺术成就的自豪感。有音乐评论家誉之为莫扎特最雄伟堂皇的钢琴协奏曲;这虽然可能是个人喜好,但亦反映此曲有其吸引人之处。

C大调第25钢琴协奏曲,K.503
Piano Concerto No.25 in C major

第一乐章的快板类似于《第41号交响曲》。主旋律具有号召性,激情飞扬,神思悠远,乐队奏出的辅助旋律内涵非常丰富。这个乐章构思庞大,演奏时间长达15分钟 ,但丝毫没有重复累赘的感觉,而显得感情充沛,厚积薄发,这一点,只有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能比拟。这个乐章贯穿始终的主题,令人想起他第41交响曲第四乐章里那个反复出现的固定音型。二者确有异曲同工之妙。由于有这种构思,两个乐章虽然规模宏大却都显得前后一贯,流畅而且简洁。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恐怕也是借鉴了这种写法。

第二乐章的构思宽广宏大,意境高远,具有他晚期协奏曲不事雕琢的技艺和流畅风格,旋律就像凝神冥想中的思绪绵绵不绝,节奏也非常自由。讲究旋律“可听性”的莫扎特在这里出格地发挥了一回,主旋律如果你想要跟着哼下去,恐怕都不可能。在内容上,带有哲学沉思的意味,自由而自在。过去在他慢板乐章中常见的那种忧郁被一扫而空。相对其他乐章而言,这个乐章的创造力稍弱。

第三乐章稍快而活泼的旋律又恢复了极具“可听性”的莫扎特风格,沉着、节制、欢快、灵巧,但旋律变化丰富,如中国江南园林,移步换景,美不胜言。中部加入的管乐器,大管、双簧管、长笛,在主旋律的背景上,划出了几道蓝色的弧线,灵动飘逸,漂亮极了。可以想象:在创造这个乐章、特别是写到这一段时,莫扎特内心该充满着怎样的狂喜!对人生快乐不敏感的人,不可能很好地演奏这个乐章。布兰德尔和乐队演奏得棒极了。这个乐章表现的灵性、才情,在莫扎特音乐中属于上品之列。
这首协奏曲情绪如此喜悦,与刚创作不久的第24号钢琴协奏曲简直是有天壤之别。莫扎特在同一人生时期,用不同作品表现他不同的感情,具有如此多的身手,真让人不可思议。
2018年1月9日 听过
钢协 K.20 及 K.25 现场录制 演奏得很平稳有力 要说可能存在的不足 当然 莫扎特应该更灵动一些?
classical concerto dg mozart pia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