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
异类 豆瓣 Goodreads
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
7.3 (43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译者: 季丽娜 中信出版社 2009 - 6
在《异类》一书中,作家格拉德威尔对社会中那些成功人士进行的分析,让读者看到了一连串颇感意外的统计结果:
英超联赛大部分球员都在9月至11月出生;
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都出生在1955年;
纽约很多著名律师事务所的开创者竟然都是犹太人后裔,并且他们的祖辈大多是在纽约的服装行业谋生。
为什么对那些成功人士进行的统计结果会这样一致“意外”?这是因为:
英超球员注册时间是9月。在同龄的球员中,9月份出生的人实际上比8月份出生的人几乎大了一岁,一岁的差距对他们的职业生涯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1955年前后正是计算机革命的时期,如果你出生太早,就无法拥有个人电脑,如果出生太晚,计算机革命的好机会又被别人占去了;
犹太人律师事务所的成长,是因为他们正赶上企业重组的法律诉讼出现革新的时候,而他们移民到美国的祖辈们的经历又让他们出色地掌握了抓住机遇的能力。
因此,那些奇才异类,他们之所以神奇,得感谢机遇的眷顾。不过,除了机遇之外,他们的成功还需要上辈人的文化熏陶:中国人的数学之所以比西方人的数学成绩优秀,得意于中国人根植水稻的勤劳精神和汉字读音的简洁明了。韩国人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较高的飞机失事率,也是因为韩国上下级之间过于严格的等级制度造成的,韩国较为严格的等级制度使得机长的助手发现险情时,无法第一时间向上级明确地汇报。
如果不听听性格比较张扬的格拉德威尔怎么说,绝对不会想到我们对成功的理解还那么原始。正如格拉德威尔在另外一个例子所说的,如果没有机遇和环境的熏陶,即便是世界上智商达到195的人(爱因斯坦的智商是150)也只能做一份年收入6000美元的保安工作。
因此,从《异类》一书中,你能体会到机遇对成功是如此的重要。格拉德威尔为读者指出了成功之路的方向,但怎样把握这份机遇,每个人都需要仔细思考,毕竟,不同人拥有不同的机遇。
下一个社会的管理 豆瓣
作者: 彼得·德鲁克 译者: 蔡文燕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 7
一部为未来而写就的著作。
人口因素与信息革命的巨变,制造业的衰微,劳动力的裂变,知识工作者的崛起,这些变化对社会带来的冲击,就是本书的主题。
变化已经出现,下一个社会已经到来,这是不可逆转的。在未来的10—15年,甚至可能在更长的时间内,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将是应对这些造就下一个社会的重大变化。管理者必须利用这些变化,并将之转变成企业的机会。

《下一个社会的管理》是德鲁克后期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什么是下一个社会?
德鲁克所说的“下一个社会”并不是人们常说的“新经济”。无疑,“下一个社会”是德鲁克发明的新名词。德鲁克以他特有的句式说到:“新经济可能会出现,也可能不会出现,但是毫无疑问,下一个社会将很快来临。……”在德鲁克看来,下一个社会出现的时间,大约在2030年左右。他认为,下一个社会将是知识社会。
德鲁克在书中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有限责任公司能够幸存下来吗?如果你的公司举步维艰,你应系统地审视公司的五个假设。下一个社会中能够生存的公司必须拥有“领导改变的能力”以及打造熊彼特所主张的“创造性破坏”的能力,即创新的能力。需要强调的是,创新的目的是有效利用资源、提高生产力、创造价值,进而提供政府和非营利机构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旨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下一个社会中,要成功地进行管理,管理者应当铭记德鲁克的忠告:“社会变化对于组织和管理者的成败而言,可能比经济事件还要重要。”这就是下一个社会的管理。身为一名管理者,你是否曾经这样思考过?为此,你将采取什么行动?
房龙地理 豆瓣
7.7 (10 个评分) 作者: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 11
《房龙地理:关于世界的故事》主要内容:为什么丹麦人沉溺于静谧的书斋,而西班牙人则热衷于广阔的天地?为什么日本在近代要向外扩张,而国土同样狭小的瑞士却保持中立?一个国家的民族性格和历史发展与其地理环境有何关联?在房龙这本生动、风趣的地理书中,您也许能找到答案。在简要地介绍了基本地理知识之后,作者按国别分别讲述了各国的地理环境,侧重于分析地理对国家的历史演变、人群性格的形成的影响,因此这是一本关于“人的”地理书。
少有人走的路 豆瓣 Goodreads
The Road Less Traveled
8.0 (23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斯科特·派克 译者: 于海生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7 - 1
这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正如开篇所言:人生苦难重重。M·斯科特·派克让我们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他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他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
不抱怨的法则 豆瓣
作者: [美] 威廉·克瑙斯 译者: 杨睿韬 2009 - 10
《不抱怨的法则》内容简介:忧虑、悔恨、愤怒、自责、非难……每一天,你我都有可能在灰色情绪的包围中,把快乐烧成灰烬……
每个人的心灵都遵循强大的吸引力法则,负面的吸引力也一样——
发出的抱怨和牢骚越多,吸引到的负面因素也就越多。灰色心理不断堆积,负面情绪郁积于心,难以宣泄,难道非得憋到休假的那一天到海边倾吐?
不抱怨,将为你的生命注入全新的能量。
这是一次由心出发的静修之旅,这是一堂把梦想和宁静归还与你的课程,这是献给奔忙之中都市你我的心灵馈赠。
抱怨,一种吞噬快乐的精神病毒,都市人群深陷其中的心理牢笼。
点击链接进入英文版:
Take Charge Now!: Powerful Techniques for Breaking the Blame Habit
垮掉的一代 豆瓣
6.2 (3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杰克·凯鲁亚克 译者: 金绍禹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垮掉的一代》是杰克·凯鲁亚克的一部剧作,它久被封存而今又首次被发现。
作品写于1957年秋天,正是凯鲁亚克的经典小说《在路上》发表的同一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位生前过着颠沛不定生活的作家,其未发表的剧作的节选却被登载在一份男性时尚杂志《最佳生活》上。
剧作叙述了凯鲁亚克文学作品中的著名人物,也是他的另一个自我——杰克及其朋友们酗酒、赌马与吸毒的一天,最大程度,最接近真实地体现了“垮掉的一代”当时的生活写照,真实、自然又不乏颓废,全剧本穿插着对宗教的讥讽和对现实的反叛。“《在路上》出版后,凯鲁亚克在回到佛罗里达家中的一个晚上写就了这个剧本”,凯鲁亚克的传记作者和朋友杰拉德·尼科西亚说。
虽然这个剧本从来没有出版或上演过,不过垮掉派经典电影《采雏菊》正是以其中的第三幕为基础而拍摄的。他的作品代理人斯特林·洛德说凯鲁亚克曾把这个剧本交给好几个制作人,不过都被退了回来。但斯特林觉得这个剧本“极其完美地传达了时代的气氛,其中的角色都依据真实人物而来。”
凯鲁亚克甚至把这个剧本交给当时的影帝马龙·白兰度,希望他来出演,但最终遭到对方的回绝。在《垮掉的一代》剧本被拒绝之后,凯鲁亚克要求把它封存起来。这样,这个剧本在仓库里一直被搁置了几乎50年。
《垮掉的一代》读起来像是一首爵士乐曲,有着快速转换的节奏。这也许不是凯鲁亚克最好的作品,但绝对是他的杰作之一。
对凯鲁亚克来说,没有出版的作品是罕见的。在他生前,他的许多杰作都没有出版,但是过去10年来他的作品大量出版乃至再版,以至成了一种热潮。虽然有《在路上》的成功,但凯鲁亚克死时,口袋里只有91美元。他生前曾经有一段辉煌,但是右翼保守势力对他发起了攻击。他们把他看做是对美国社会价值观的严重威胁。将近50年之后的今天,凯鲁亚克以及他的同伴们,已经成为美国文化中一个不可缺乏的部分,而这部名为《垮掉的一代》的剧作,所以没能在垮掉派当年最活跃的时期上演,但仍不失为一份迟来的文化遗产。
够了!创意 豆瓣
作者: 里奇·戈尔德 译者: 王卓 2009 - 8
一辈子只做五样东西的设计奇才的宣告风靡网络;设计大师;私家创意经典;遗世之作
梁文道《开卷八分钟》推荐台湾文案天后 李欣频 推荐
当设计、创意满天飞,我们为何还需要更多设计?尤其在讲究节约物资、爱惜地球的时代,大量的产品真的能为我们带来幸福?创意,是不是够用就好?我们生活于丰富的物质条件之中,比如一般的厨房里堆满各种物品,而每个工具、用品、每件事物都是复合体——由数十、上百成千的其他物品所构成。虽然每个东西都满足我 们的需求,却也创造出渴望更多东西:麦片需要汤匙,电视机需要遥控器。作者将此一紧密交织的人造物生态为繁荣世界。在这本既是图像教科书、卡通式论文的小书里,作者提出了有趣的观点:创意人为何产生出垃圾?设计更多产品真能让生活更好?
这本书是根据作者的演讲稿而写成的,主要内容是他在创意、创新和物质丰富方面的思考和建议,提出了四顶创造力帽子: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和7个创新模式,以及对时下的客户至上主义的积极面和消极面的分析。这本书是作者的遗作。 Plenitude是作者对目前为满足客户需求无限生产的经济现状而提出的,意思是因为客户不断提出需求,人们就不断地生产东西,因而又产生了新的需求,如此反复导致无限地生产造成物质的过度丰富。
梁文道《开卷八分钟》推荐《够了!创意》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3xcgYU8-bNo/
殡葬人手记 豆瓣
THE UNDERTAKING:LIFE STUDIES FROM THE DISMAL TRADE
7.1 (9 个评分) 作者: [美]托马斯·林奇 译者: 张宗子 新星出版社 2006 - 4
“在我们这个小镇,每年我都要安葬大约两百名死者。”
诗人林奇在这样的句子中开始了他的个人见证。像所有诗人一样,他以死亡为主题,但林奇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是一个密歇根小镇的殡仪馆业者,受雇埋葬和焚烧死者。工作之中,他始终敏锐地聆听着透过死亡传达的爱和悲伤的话语。
这是见证者和当事者的双重声音。林奇站在“生者和曾经生活过的死者”之间,带着愤怒,带着惊讶,带着畏惧,带着平静,试图一瞥我们所有人都会懂得的死对于生命的意义。这是对已故的父母,对活着的子女的敬礼。
这里有在墓畔挥杆的高尔夫球手,有美食家兼疑病患者,有情人,还有自杀。有的葬礼令人欢欣,有的婚礼则催人泪下。这是一本充满罕见的优雅和机智的书,充满强烈的对比,处处是幽默和同情,这是死者对生者的告诫。
2011年10月31日 已读
一个职业殡葬师眼中 一个小镇之上覆盖的生死画卷。奇特的是 作者还有另一个身份 诗人。在他 死亡除了是生活的常态 估计也还是有诗意的事情。当然 更多的 还是面对 那些与死者近距离的接触 那些护送 那最后的陪伴。在生活冗杂的背景音里 保留对那些逝者的敬畏之情。
culture death essay ma
房龙讲述建筑的故事 豆瓣
作者: 谢伟 /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译者: 谢伟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3
房龙讲述建筑的故事,ISBN:9787541022821,作者:(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龙原著;谢伟编译
2012年2月3日 已读
看到石头构筑出的教堂、华厦、居所 那些永恒的侧脸 就有些感动。存在这个词在那些建筑身上 就是那样绽放的姿态 一种凝固于岁月的美 从遥远时光中 一直将那种力量持久地传递到现在 实在不容易 何况还风格鲜明呢
art ma
第56号教室的奇迹 豆瓣
Teach Like Your Hair's on Fire: The Methods and Madness Inside Room 56
8.2 (8 个评分) 作者: 雷夫•艾斯奎斯(Rafe Espuith) 译者: 卞娜娜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9
这是一个普通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这也是一本值得每一位关心孩子成长的父母和教育同行用心品读的教育书。 雷夫·艾斯奎斯,一位美国的传奇教师,他三省其身,教学更育人,他结合理论创新了简单而有效的教育方法,他设立的“终身阅读”,“生活中的数学”、“以运动为本”等课程不仅可以在课堂上立刻实践,而且在家庭教育中也同样实用。 此外,与铁腕管理相反,他提倡的是“没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与“小红花”奖励不同,他反复强调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优质的教学成绩,谦逊有礼、诚实善良的学生,这样的成就,追溯其根源是雷夫老师运用了“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近25年的教育实践,雷夫老师深信:着力于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对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 第56号教室感动了整个美国,而且还被拍成纪录片,雷夫老师的这本《第56号教室的奇迹》也成为美国最热门的教育畅销书之一,但他仍然坚守这间不断创造奇迹的第56号教室。
2013年9月8日 已读
對於教育來說 需要的是耐心 愛心與同情心。新意 無疑是心意 但使對了力 更要信賴和理解做底色 讓孩子成為善良 有責任心 並且有力的人。其次才是激發創造力 才是培育多才多藝的能力。好老師真的沒法奢求 無法複刻 奇跡無法移植。但還是感動 為那份持久的認真 為對夢想的執著 面對著世界的天真。這是可以依循的。
education 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