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l
尼罗河上的惨案 豆瓣
Death on the Nile
8.8 (179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译者: 宫英海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5
林内特·里奇维被一颗子弹打穿了头颅,尼罗河之旅的宁静也因此被打破。这位年轻,美丽,时尚——拥有一切的女孩,最终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赫尔克里·波洛的耳边回响着早先一位旅伴的话语:“我真想用我那把亲爱的小手枪顶着她的头,扣动扳机。”然而在这异国他乡的场景中,一切并不像表面显示的那样平静……
傲慢与偏见 豆瓣
Pride and Prejudice
8.6 (62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简·奥斯汀 译者: 王科一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Jane Austen 1775~1817年)的代表作,是一部描写爱情与婚姻的小说。这部小说以男女主人公达西和伊丽莎白由于傲慢和偏见而产生的爱情纠葛为线索,共写了四起姻缘:伊丽莎白与达西、简与宾利、莉迪亚与威克姆、夏洛蒂与柯林斯。伊丽莎白、简和莉迪亚是贝内特家五个女儿中的三个姐妹,而夏洛蒂则是她们的邻居,也是伊丽莎白的朋友。男主人公达西与宾利是好友,且与威克姆一起长大,而柯林斯则是贝内特家的远房亲戚。
贝内特夫妇五个女儿待字闺中,没有子嗣,依照当时法律,他们死后家产须由远房内侄柯林斯继承,因此把五个女儿嫁到有钱人家,成了贝内特太太最大的心愿。宾利,一位未婚富家子弟,租赁了贝内特家附近的内瑟菲尔德庄园,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和谈论的话题。不久,宾利就与美丽贤淑的大小姐简相爱了。宾利的朋友达西对聪明直率的二小姐伊丽莎白颇有好感,却因在一次舞会上出言不逊使伊丽莎白对他心存偏见。品行不端的威克姆告诉伊丽莎白,他是达西庄园已故总管的儿子,与达西一起长大,达西的父亲先前许诺给他的教职,被达西无端剥夺了。而达西则因为伊丽莎白的母亲及其他妹妹的缘故,劝说宾利中止与简的关系,结果四人不欢而散。威克姆对达西的诋毁,以及达西的劝说对简造成的伤害进一步加深了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
柯林斯为心安理得地继承财产,决定从贝内特家五个漂亮的女儿之中挑选一个“妻子”,于是向伊丽莎白求婚。遭到拒绝后,他马上转向尚未婚配急于找到“归宿”的夏洛蒂小姐,竟然得到应允。伊丽莎白应邀到新婚的柯林斯和夏洛蒂夫妇家中做客,不期遇见前来探望凯瑟琳夫人的达西。达西为伊丽莎白所倾倒,向她求婚,但因其言辞的傲慢,遭到伊丽莎白的愤然拒绝。同时,伊丽莎白指责达西对威克姆冷酷无情,更不应该破坏宾利同简的爱情。事后达西写信为自己申辩,令伊丽莎白的偏见逐渐消除。
伊丽莎白随舅父舅妈出游时经过达西的庄园,以为达西不在,进去参观,不料达西突然归来,伊丽莎白感到十分窘迫。然而,达西丝毫没有以往的傲慢,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们。此时,伊丽莎白突然接到家信,得知威克姆带着妹妹莉迪亚私奔了!匆忙回家后,全家一筹莫展,不料达西暗访到两人的行踪,出资促成他们的婚事并安排了他们的生活,为贝内特一家保全了尊严。此事使伊丽莎白与达西尽释前嫌,宾利也和简重修旧好,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阿格尼斯·格雷 豆瓣
作者: [英国] 安妮·勃朗特 译者: 薛鸿时 译林出版社 1994 - 7
少女格雷因家道中落被迫外出,担任富人家的家庭教师。她怀着美好的理想和满腔的热诚踏上社会,然而势利的主人和调皮的学生使她屡遭难堪。寄人篱下的生活使她尝尽人间辛酸。格雷小姐并不因此而消极颓废,凭着坚定的信念和百折不挠的毅力,终于赢得纯正的爱情、开拓了成功的事业。本书系英国文坛勃朗特三姐妹中小妹妹安妮·勃朗特的代表作,有很强的自传性,全书以女主人公第一人称的叙述语气写成。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一部很有深度的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文笔细腻,曲折动人。
白衣女人 豆瓣
The Woman in White
6.7 (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威尔基·柯林斯 译者: 叶冬心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3
《白衣女人》主要内容:青年画家哈特赖特应聘去费尔利家当家庭教师,路上邂逅一个身穿白衣的女人,从谈话中得知她是从疯人院里逃出来的,出于同情,他帮她躲过了追踪她的人。哈特赖特发现,自己的女学生劳娜很像那个白衣女人。劳娜的父亲临终前将女儿许配给了帕西瓦尔爵士,但是,爵士看中的只是她的巨额财产。他与意大利的秘密革命团体中的一个叛徒福克斯合谋,害死了知道真相的白衣女人,并把她的尸体当作劳娜下葬,又把劳娜当作白衣女人送回疯人院,劳娜于惊吓之下患上失忆症。与劳娜真心相爱的哈特赖特挺身而出,开始了营救劳娜、揭穿帕西瓦尔阴谋诡计的行动……。
2010年12月19日 已读
读得有点乱 或许以后可以重温下
mbl reasoning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豆瓣
8.5 (27 个评分) 作者: [英] 威廉·莎士比亚 译者: 孙大雨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收入莎翁四部最重要的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斯》,是我国著名教授孙大雨先生多年潜心于莎土比亚戏剧研究和翻译的重要成果。孙先生是我国第一位用诗体翻译莎士比亚诗剧的学者。他的译本以他本人所创建的音组体制的五音组素体韵文移译原文的五音步索体韵文,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2011年5月9日 已读
翻译不是很对味 说是诗人的诗化语言 有时看得人石化了都
mbl play 莎士比亚
零时 豆瓣
Towards Zero
7.8 (19 个评分) 作者: [英]阿加莎·克里斯蒂 译者: 叶刚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10
《零时》讲述了一场未遂的自杀,一女生遭受偷窃罪名的诬告,一著名网球选手的浪漫生活,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对于漫不经心的旁观者来说,它们之间显然没有什么联系。然而,当聚会在一个年迈寡妇的海滨别墅“海鸥角”进行时,早先的事件达到了一个戏剧化的高潮……巴特尔警长发现,这是精心策划的一个报复方案——目的是为了谋杀。
2010年11月26日 已读
零時 走向決定性的時刻 謀殺是整個故事的結局 故事在那之前就開始了 人物們聚集起來 為著各自的原因 從各個地方 聚合在一個地方 等待那個時刻的到來 零時
agathachristie mbl reasoning
杀人不难 豆瓣 Goodreads
Murder Is Easy
7.2 (24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译者: 叶刚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 11
平克顿小姐说在英格兰平静的乡村威奇伍德发生了一起连环杀人案,并且推测说下一个被害者将是当地的医生。卢克·菲茨威廉不相信她的话,认为那只是她的胡思乱想。
但是,数小时后,平克顿小姐死于一场车祸,车辆肇事后逃逸。仅仅是巧合吗?卢克倾向于认为如此——直到他几天后在《泰晤士报》上读到亨伯比医生意外死亡的讣告……
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 豆瓣
作者: 莎士比亚 译者: 朱生豪 译林出版社 1999 - 3
《哈姆莱特》是莎士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首,讲述了古老麦宫廷的神秘血案。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从大学回家,发现父王突然逝去,叔父继承了王位与他新寡的母亲结了婚。家庭和王国的重大变故使王子陷入了悲痛、迷惘和疑惑中。
在黎明前的古堡顶,父王鬼魂显现,向他提示了可怕的事实;他的叔父以阴险的手段弑兄、篡位、娶嫂。他必须报仇。但他面对的是强大的故手。
于是有了“生存还是毁灭”的千古咏叹,有了奥菲利娅深沉而无望的爱,有了血溅宫殿的悲惨结局。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最为人熟知的爱情悲剧。这一出西方的“梁祝”故事让世世代代、千千万万的读者感叹不已。
2010年12月10日 已读
觉得朱生豪的翻译 的确还是比较让人喜欢的
mbl play 莎士比亚
鲁滨逊漂流记 豆瓣
8.0 (28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丹尼尔·笛福 译者: 马静 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2 - 1
《鲁滨逊飘流记》是18世纪英国作家达尼尔·笛福的代表作品,也是一部具有广泛的世界性影响的作品。
小说以1704年一名苏格兰水手亚历山大·薛里基洛克航海遇险,飘流在一个荒岛上,并且单独留居了四年才被救回了故事作为素材,加工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鲁滨逊是一青年,性喜冒险。他不顾父亲的劝阻,决心要过海上生活。开头号几次航海以商颇为顺利,但有一次为土耳其海盗所俘,幸而不久脱脱逃,至巴西经营蔗田和糖厂。四年后,因获暴利又往非洲反卖黑 八股中于大海中遇险,船上全部船员葬身鱼腹,仅鲁滨逊一个脱难,飘流至一荒岛之上。从此,他孤独一个在岛羊、造船等。后来。他救了一个野人俘虏,取名礼拜五。鲁滨逊在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最后一艘英国船航经荒岛,他才有机会搭船回国。
圣诞奇案 豆瓣
Hercule Porirot's Christmas
7.7 (26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译者: 叶刚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圣诞前夜,李家先是传出震耳欲聋的家具撞击声,接着是尖叫哭嚎。楼上,专横的老李躺在血泊中,喉咙被割断了。家庭团聚就此破碎了。波洛发觉现场的气氛不是哀伤,而且相互猜忌。似乎每个人都有理由憎恨这位死去的老人……
阿加莎特别为她的姐夫而作的真正的“血淋淋的暴力谋杀”,因为他总嫌其作品过于精致文雅而使谋杀事件变得太“贫血”了。
莎乐美 道林·格雷的画像 豆瓣
作者: [爱尔兰] 奥斯卡·王尔德 译者: 孙法理 译林出版社 2002 - 10
2011年9月14日 已读
唯美主义 是否在加个前缀 黑色。印象深刻的自然是道林·格雷 他最终还是没有战胜罪恶的诱惑 却也害得自己死亡。美丽自然是魅力 青春也让人渴望 即使多半不可求 但以灵魂换取 终究只是远离幸福而求了浅薄的快乐。另外呢 一个好的朋友和引导者 可以让人的生命更有意义 却不是谁都可遇 或者懂得珍视
leave mbl wilde
圣诞欢歌 豆瓣
作者: [英] 查尔斯·狄更斯 译者: 苗时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 2
狄更斯所有作品中再版次数最多的作品。
金庸最喜欢的一部圣诞故事集。书中的一些情节已经成为欧洲圣诞节的固定风俗,而主人公斯克鲁济(scrooge)的名字也被收入字典,成为“吝啬鬼”的同义词。
本书精选狄更斯两部短篇小说,《圣诞颂歌》于1843年问世,是最受推崇的一部短篇小说。主人公斯克鲁济是一位商人,他成天与钱柜、账本和发票打交道,一生只知道攒钱,毫无人性。他克扣员工的工资,拒绝外甥的问候和祝福,不施舍分文给穷人。然而,平安夜出现的三个精灵带领他回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些生活情境,并让斯克鲁济从自制的陷阱和枷锁中解脱出来,领悟到圣诞节的意义和生活的意义。他在圣诞颂歌奏响时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
《教堂钟声》于1844年问世。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托比的脚夫。此人因为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而认同了富人对他们“天生就是坏人”的看法。铜钟精灵让他在新年钟声敲响之前做了一场噩梦。他终于认清了富人的伪善和自己应处的立场。作者抨击了压迫者,鼓舞了被压迫的民众。当教堂钟敲响的那一刻,他终于摈弃了谎言而投奔了真理。
圣诞颂歌奏响了,教堂钟声敲响了,让我们翻开书页寻找灵
2011年9月20日 已读
善良需要诱导 只有懂得罪恶为何 才会抵制罪恶。善良不一定是最初让人改过自新的缘由 但却让人心得以软化 成为成长善良的土壤。狄更斯老爹喜欢说教啊 虽然现在还是不反感的
mbl 狄更斯 节日
蝇王 豆瓣 Goodreads 博客來
Lord of the Flies
8.0 (50 个评分) 作者: (英)威廉·戈尔丁 译者: 龚志成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10
《蝇王》是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是一本重要的哲理小说,借小孩的天真来探讨人性的恶这一严肃主题。故事发生于想象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一群六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撤退途中因飞机失事被困在一座荒岛上,起先尚能和睦相处,后来由于恶的本性的膨胀起来,便互相残杀,发生悲剧性的结果。作者将抽象的哲理命题具体化,让读者通过阅读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激动人心的争斗场面来加以体悟,人物、场景、故事、意象等都深具象征意义。
2011年11月4日 已读
一群身陷荒岛的孩子 在恐惧之下 由团结面对困境而走向分裂 酿出多次惨剧。理性的声音不够响亮 还是人嗜血和残暴的阴影欢叫得太尖刻?而当文明的曙光再次来临 忱于幻想中的孩子们又如何面对 哭 又挽回得了什么
island mbl society
儿子与情人 豆瓣
作者: [英国] D·H·劳伦斯 译者: 陈良廷 / 刘文澜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 3
通常人们把《儿子与情人》看做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因为故事内容取材于劳伦斯的早年生活。本书贯穿了劳伦斯三点主要思想:一是哀叹和抗议由于工业发展造成自然环境的污染;二是对社会地位的强列自卑感,决心挣脱所属阶级的枷锁;三是因不能正确对待婚姻与性生活的矛盾而感到苦闷。
虚构的贝斯伍德矿区位于德比群和诺丁汉群边界,自从十九世纪工业发展到资本家对工人进行大规模剥削以来,这个小矿村的矿工越来越多,因而建造了许多居民区,虽然房屋构造结实,还有小院子,但是后院却杂乱无章,垃圾成堆。
小说的后半部环绕着保罗、他的母亲、米丽安和克莱拉这四个主要人物的矛盾冲突发展。保罗这个生性腼腆、不合群的少年无意中认识了莱佛斯一家,居然同他们相处融洽,经常去做客聊天,和他家男孩子在田间一起劳动,并教他家女儿米丽安学法语。米丽安生性羞怯,从母亲那受到宗教影响,又沉迷于传奇小说,一心向往纯洁的精神恋爱。
本书在写作技巧方面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是作者对自然景色,尤其是对花鸟的描写特别集中,而且经常出现。这是因为作者把自然景色的描写看成叙述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方法,所以不厌其详,不惮其烦。仔细阅读的话,我们可以看到书中有些片段是写得比较成功的,堪称情景交融,对刻画人物心理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书中这类描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有的如恬静的田园诗,有的如素朴的风景画,读来回味无穷。
尽管如此,本书也不是尽善尽美的艺术精品,有些人物性格的刻画首尾不一,矿工瓦尔特·莫雷尔的心理变化就不能令人信服。小说结构也不平衡,这是因为劳伦斯写作时并不遵循十九世纪伟大前辈那种合情合理的方式,而是独民辟蹊径,所以小说情节脉络不清,场景不匀。故事平铺直叙,没有高潮,虽然有些头绪,但重复太多,文字也不够精练。然而,瑕不掩瑜,本书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不失为英国现代小说中一部重要著作,在一九一三年出版时,英美还没有一个作家的作品能与之匹敌。
2011年12月5日 已读
蛮漫长的 时间跨度也是 但是除了感情的波澜 也没什么别的故事。读到最后几十页才有了兴致 保罗和克莱拉的倾谈真的很受启发。对于保罗这种的决绝 没有任何意外 只是很怨恨 这样的人真的把那些女孩子害惨了 不过女孩们倒也争气 冰雪聪明地了悟他的心无法托付。真的蛮难过的 家庭教育很重要 母亲过分的爱只是害孩子无法承担那些付出而永远都心觉亏欠 而不自由的人 又怎么去爱 即使是对母亲也一样 到头来不过是彼此折磨罢了
mbl 劳伦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