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fl
诸神的传说:希腊神话故事 豆瓣
作者: [德] 古斯塔夫·施瓦布 译者: 戴欢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3 - 2
诸神的传说:希腊神话故事(插图本)
想要了解人类文明,我们必须追根溯源回到他们的源头,通过他们最初的神话,史诗,经籍,我们就能把握这个文明的价值准则,从而洞见文明社会的行为内在规范。
西方文明在整个人类文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西方文明的核心是由“两希”构成的,一个是希伯莱文化,也就是犹太人创作的《圣经》,它是西方文明进程的灵感源泉之一;另一个是比希伯莱文化更为古老的古希腊文化,辉煌灿烂的希腊文化成就很多,但这众多成就的种子都包孕在它的神话史诗中。
1984 Goodreads 豆瓣
Nineteen Eighty-Four
9.6 (757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译者: 刘绍铭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0 - 4
★村上春树以《1Q84》向本书致敬
★著名学者刘绍铭经典译本内地首次出版
★62种文字风靡110个国家,全球销量超过5000万册
★《时代周刊》“最好的100本英语小说”
★兰登书屋“100本20世纪最佳英语小说”
★入选英美中学生必读书书目
1936年以来,我所写的每 一部严肃作品,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反对极权主义,支持我所理解的民主社会主义。 ——乔治•奥威尔(《我为何写作》)
《1984》是一部杰出的政治寓言小说,也是一部幻想小说。作品刻画了人类在极权主义社会的生存状态,有若一个永不褪色的警示标签,警醒世人提防这种预想中的黑暗成为现实。历经几十年,其生命力益显强大,被誉为20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学经典之一。
绞刑架下的报告 豆瓣
作者: 伏契克 译者: 徐伟珠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5 - 7
一代英雄,惨遭杀害,但他们是一座座高大雄伟的雕像,矗立在大地上,鲜花环绕,阳
光沐浴,人们把最崇敬的感情献上。一伙魑魅魍魉,蝇营狗苟,虽生犹死,都是些朽木雕成
的木偶,人们投之以冷眼、蔑视与嘲笑。捷克民族英雄伏契克在他举世闻名的《绞刑架下的
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部不朽的作品里,深刻地揭示了人的伟大与渺歇—雕像与木
偶的根本区别。读了它,使我们深深热爱那些为了人类社会的前进而献出自己一切力量乃至
宝贵生命的英雄们,憎恨那些集卑鄙、残暴和可耻于一身的丑类。
伏契克是捷克劳动人民的忠诚儿子、捷共中央委员。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法西斯
军队于一九三九年三月占领了捷克后,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伏契克毅然留在布拉格领导斗
争。一九四一年春,党的第一个地下中央委员会被破坏不久,他又以坚强的毅力和无畏的精
神,主动与另外两位中央委员一起,建立了第二个中央委员会。那些年月,希特勒的盖世太
保疯狂搜捕共产党地下领导人。数以千计的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被逮捕,受酷刑,遭屠杀。
由于叛徒的出卖,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四日,伏契克在布拉格被捕了。《报告》就是他在庞
克拉茨盖世太保监狱里迭遭酷刑、备受折磨、随时都有被送上绞刑架的处境中,得到一个捷
克看守的帮助,用铅笔头在碎纸片上写成的。这是一个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用鲜血凝成的一
部壮丽的诗篇。
死,对于怯懦者来说,具有无比的威胁力量。然而在英雄们面前,它却是那样地简单、
平常。伏契克跟他的同志们就是这样:“我们对死亡有足够的估计。我们都知道:一旦落到
盖世太保手里,就不会再有生还的希望。在这里我们正是根据这一点来行动的。”伏契克从
被捕的那天起,就受到极其残酷的拷问和毒打,处于死亡的边缘,难友们都为他做了临终祈
祷。但他却以坚强的毅力,忍受着一般人难以忍受的折磨,从死亡的床上醒来了。敌人见棍
子和镣铐未能制服伏契克,便从精神上来折磨他:带来他的爱妻跟他“对质”,当着他的面
毒打他的战友,带他去“逛”他所热爱的金色布拉格……这一切手段,无非是想诱使他产生
一分钟的动尧一瞬间的犹豫、一闪念的恐惧,从而毁灭他毕生的信念。然而,敌人的鬼蜮伎
俩落空了,伏契克不曾闪现过一丝杂念,他对人民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活一天就同敌人斗
争一天。他组织并领导“狱中集体”向纳粹匪徒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为了把铁窗里的今
天和自由的明天连接在一起”,他也用笔作刀枪,在狱中坚持写作。
伏契克在《报告》中怀着热爱和感激之情,谈论“狱中集体”。受尽折磨的人们的兄弟
般的友爱,具有一种向心力,能把大家凝结成一个整体。伏契克在《报告》里用许多生动的
事例,说明这种友爱的威力,它能穿透墙壁,拥抱所有牢房。这是一种用鲜血和生命换来
的、不可征服的力量。伏契克在《报告》中,怀着极其深厚的爱,写出了这个集体里众多的
英雄人物的真实特征。如工人阶级出身的共产党员叶林涅克夫妇,平时显不出是英雄人物,
可是在敌人面前却坚强如钢。当盖世太保闯进他们的家时,他们并肩站着。妻子问丈夫:
“现在怎么办?”丈夫回答:“我们去死。”她没叫喊一声,也没摇晃一下,而是面对瞄准
他们的枪口,用一种十分优美的姿势把手递给他的丈夫。她以往是爱哭的,可是在狱中却不
曾流过一滴泪。她最后的遗言是:“请转告外面的同志,不要为我难过,也不要被这件事吓
祝我做了工人阶级要求我做的一切,我也将按照它的要求去死。”
伏契克向那些经过这场灾难而活下来的人们提出一个要求:不要忘记这些好人,要热爱
这些为他人、也为自己而牺牲了的人。他以全部热情赞颂:“每一个忠实于未来,为了美好
的未来而牺牲的人都是一座石质的雕像。”是的,人们热爱、崇敬他们。伏契克在《报告》
里雕塑了一座座高大的英雄雕像。他冒着生命危险,以火一般的热情,忠实地记录下这些肝
胆照人的英雄。他笔下的英雄人物朴实无华,个个都表现出真金不怕火炼的坚强性格。他们
的英雄主义是无私的、谦逊的。他们真正当得起大写字母的“人”的称呼。
伏契克也要求人们警惕那些“妄想阻挡革命洪流的腐朽过时的人”——那些大大小小的
木偶。他们是些出卖灵魂、丧尽天良的禽兽,用别人的生命来保持自己的地位,用别人的鲜
血来填塞自己的欲壑。有奶便是娘,苟且偷安就是他们的处世哲学。伏契克那双无比敏锐的
眼睛,从死亡中复活而被唤醒的感官,最能觉察这伙败类。像叛徒米列克,这个曾经冒过枪
林弹雨的人,现在却在盖世太保的皮鞭下,丧失了勇气,于是用出卖组织、同志以及自己的
恋人来保全自己的生命。他终于被集体所摒弃。伏契克在《报告》里痛斥了那些不配作捷克
人的刽子手。这些把灵魂出卖给魔鬼的人,变得比魔鬼更可恨。他们都是些极为阴险、狡
猾、凶残的木偶,受法西斯和各种反动势力牵动的木偶。正是这些木偶构成纳粹反动统治的
支柱,是黑暗时代的灾星。
伏契克英勇就义已经五十年了。《报告》不仅是捷克无产阶级文学中的经典著作,也是
全世界进步人民的共同的精神财富,自一九四五年在捷出版以来,已被译成九十多种文字,
在世界各国人民中广为流传。在我国,早在五十年代,就先后发行过两个根据其他文字转译
的版本,对我国读者起了极大的教育和鼓舞作用。今天,当我重读自己于一九七九年根据捷
克原文本译出的这部闪耀千秋的著作时,耳际好似又响起了伏契克被押赴刑场时高唱的《国
际歌》歌声,眼前呈现出一座座巍然矗立的高大的英雄雕像,但同时,也瞧见了正在地球上
一些阴暗角落晃动的一只只木偶的黑影。我想,所有读过或将要读到伏契克这本《报告》的
正直的人们,都会永远记住伏契克用鲜血和生命发出的谆谆嘱咐:“人们,我是爱你们的。
你们可要警惕埃”是的,一切为人类进步事业而献身的人们,都无不感谢伏契克真诚的提
醒: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警惕那些公开的和隐藏的、残忍的和阴险的、形形色色的木偶。
伏契克,这位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革命的新闻工作者、作家和评论家,一九○三年二
月二十三日出生于布拉格的斯米霍夫工人区的工人家庭。从少年时代起,他就过着工人阶级
的苦难生活,立志为无产阶级事业奋斗终身。在伟大的十月革命的鼓舞下,他积极参加革命
活动。他刚满十八岁就加入了诞生不久的捷克共产党。一九二一年他进入布拉格查理大学文
学院学习;同时为了维持生活,当短工和街头广告员。
在学校期间,他就为党的报刊和其他进步刊物撰写文章。后来他被党指派为文艺与政治
评论周报《创造》的总编辑和党中央机关报《红色权利报》的编辑。他曾两次到过苏联,写
了许多报告文学作品,满腔热情地歌颂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此,曾被捷克
反动当局逮捕入狱。出狱后他又积极参加了一九三二年春捷克北部矿工大罢工,报道了矿工
斗争的真相。一九三六年以后,捷克的独立日益受到纳粹德国的严重威胁。慕尼黑协定出卖
了他的祖国。伏契克以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写了许多政论文章、传单、宣言和告人民书等,
揭露国内外敌人的叛卖行为及纳粹匪徒的侵略野心,号召人民起来斗争。
一九三九年三月十五日捷克全部被希特勒德国占领。伏契克一面积极参加并领导地下斗
争,一面继续研究捷克十九世纪的文学。他对捷克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如聂姆曹
娃、扬·聂鲁达等都著有专论。这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写成的文学研究著作,为捷克
无产阶级文学评论事业作出了贡献。
由于叛徒出卖,伏契克于一九四二年四月不幸被捕。敌人用尽各种酷刑,软硬兼施,但
他经受住了肉体上和精神上最严峻的考验,毫不动摇自己的信念。他在布拉格庞克拉茨纳粹
德国盖世太保监狱里被监禁了四百一十一天,一九四三年九月八日被杀害于柏林的勃洛琛斯
狱中。
伏契克光辉的战斗的一生,将永远铭刻在捷克人民心上,成为捷克民族胜利的象征,也
将永远鼓舞着人们为自由、民族独立和美好的未来去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
流动的盛宴 豆瓣
7.9 (1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欧内斯特·海明威 译者: 蔡静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本书记录了海明威在上个世纪20年代,以驻欧记者身份旅居巴黎的一段生活。书中描述了作者记忆中巴黎的一幅幅图景。《流动的盛宴》是指巴黎历久长青,人才荟萃,一些献身艺术的人来到这里奋斗也在这里成名,文人沙龙、歌台舞榭,年复一年而岁岁不同,像一席流动的盛宴。
2010年9月21日 已读
巴黎 是一个流动的盛宴 讲述海明威在巴黎的青年岁月 他的朋友 他的经历 他的写作 他恣意又有些许诗意的生活 带着些许幽暗 还有 幽暗里的光芒。因为那不可重复的时代 那不可重复的青春
leave mfl paris prose us
青鸟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比利时] 莫里斯·梅特林克 译者: 肖俊风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8 - 3
阳光里,
空气里,
时间的流转里,到处充满着人们没有发现的幸福。
生命的本身就是幸福的,
幸福一直就在你的身边。
西线无战事 豆瓣
Im Westen nichts Neues
9.0 (27 个评分) 作者: [德国]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译者: 李清华 译林出版社 2007 - 8
一九二八年雷马克在《福斯报》上发表了《西线无战事》,翌年单行本出版。该书使他一举成名,蜚声世界文坛,同时也使他遭受到法西斯的迫害。雷马克是“人们读得最多、受赞扬最多和受攻击最多的当代作家”。这个评价已经普遍得到各国文学批评家的认同。雷马克的这部著作使世界文学宝库变得更加丰富充实,他已经成了二十世纪享有世界声誉的大作家之一,他的名字和著作将会继续流传下去。
明室 豆瓣
Camera Lucida: Reflections on Photography
7.9 (24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兰·巴特 译者: 赵克非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3 - 1
《明室:摄影纵横谈》分为上下两篇,有照片的特性、难于归类的摄影、以感动为出发点、摄影师、幻象和看照片的人、被拍照的人、看照片的人:趣味混乱、摄影如奇遇、不受拘束的现象学、二元性、“STUDIUM”和“PUNCTUM”、“STUDIUM”、传递信息、绘画、出其不意地拆除照等。
茶花女 豆瓣 Goodreads
La Dame aux camélias
7.8 (40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小仲马 译者: 王振孙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茶花女》为我们塑造了一些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而其中最突出、最令人难忘的自然是女主人公茶花女玛格丽特。读者们切莫把玛格丽特和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小姐混为一谈,阿尔丰西娜的身世固然值得同情,但她的的确确是个堕落的女人,用小仲马的话来说,她“既是一个纯洁无瑕的贞女,又是_个彻头彻尾的娼妇”。但玛格丽特却不同,她美丽、聪明而又善良j 虽然沦落风尘,但依旧保持着一颗纯洁、高尚的心灵。她充满热情和希望地去追求真正的爱情生活,而当这种希望破灭之后,又甘愿自我牺牲去成全他人。这一切都使这位为人们所不齿的烟花女子的形象闪烁着一种圣洁的光辉,以至于人们一提起“茶花女”这三个字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什么下贱的妓女,而是一位美丽、可爱而又值得同情的女眭。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为人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不朽的艺术形象,而玛格丽特则完全可以跻身其间而毫无愧色。
2011年6月9日 已读
读得有点纠结 但眼泪真的掏不出来 对不住吧 当爱情建立在错误的地带 伤心就不可避免 尤其 当那场爱情不单单是两个人的事 我想要是当初阿尔芒义无反顾地和玛格丽特私奔了 他们兴许真的可以拥有幸福的生活 而不是像结局一样 一个在放纵中难过 一个在伤害中悔恨不已
france mfl
岁月的泡沫 豆瓣
L'Écume des Jours
8.1 (15 个评分) 作者: [法] 鲍里斯·维昂 译者: 陈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9
法国第一才子书。
被一代年轻人奉为经典的作品。
这是一部纯粹至极的爱情小说,是对青春与纯真的一次缅怀与肯定。
玫瑰色的云团会裹着恋人散步,小灰鼠会追逐着阳光碎末嬉戏,钢琴会根据不同的音乐调制出不同的鸡尾酒,而爱人的胸口却会长出一朵不能根除的睡莲。在维昂的笔下,万物皆有灵,而各种爱情都不完美,各种爱情甚至都很危险。
————————
这是我最爱的小说之一。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我也许比沉浸在丧妻之痛的科兰还要难过。我不知道能有什么办法让我留在维昂的童话世界里,不走出来。
——张悦然
当代最凄美动人的爱情小说。
——雷蒙•格诺(法国作家)
维昂已被整整一代激进的年轻人经典化了。这部纯洁得令人难以忍受的幻想作品,是对青春和纯真的一次肯定。
——美国《新闻周刊》
我不认为还会有哪一个作家,能像维昂那样隐秘地感动我。
——胡利奥•科塔萨尔(阿根廷作家)
在20世纪50年代的巴黎,鲍里斯•维昂意味着一切:诗人、小说家、歌手、破坏分子、演员、音乐家和爵士乐评论家。他是我的朋友,我很佩服他如此激情地醉心于折衷主义、毁灭性的反讽,以及对挑衅的偏爱。
——路易•马勒(法国导演)
2011年6月21日 已读
奇想的生活 灿烂和忧郁并存的日子 谁也没有办法解救谁的爱情 如果说可以 只是用心 或者任性地爱 非凡的是让人诧异的种种情节 那追逐阳光的小灰鼠 播放着能让房间膨胀的唱片 根据不同曲子调制出口味各异的鸡尾酒的钢琴 还有 爱人胸口那朵生长着的花 那里 有爱不可得的伤悲 有无法守护住心爱的苦楚 还有面对跨越阶级婚姻的手足无措
france leave love mfl
诺阿诺阿 豆瓣
Noa Noa
8.6 (7 个评分) 作者: [法] 高更 译者: 马振骋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9
高更是法国后印象派大师级的画家、雕塑家、陶艺家及版画家,与塞尚、凡•高合称后印象派三杰。他先是毅然放弃收入丰厚的股票经纪人工作,专心画画,最后更是弃绝整个文明社会,只身隐遁到塔希提岛,铸就了彻底脱去文明的外衣,赤裸裸地置身于伟大自然的高更传说。塔希提岛就是他的精神家园,他的灵魂归宿。《诺阿诺阿》是高更在塔希提岛书写的散记,被认为是高更晚年的艺术文化宣言。
《诺阿诺阿》好像是高更唯一不用绘画来表达的一段幸福时光。阴影与阳光,地狱与天堂,高更总是更接近前者,也许因此,本书写的既明快又粗糙,使我们深深感动。然而,长久流传的版本却是画家的朋友诗人夏尔•莫里斯大肆修改过的。直到一九八七年,根据高更原始手稿和卢浮宫博物馆图画室收藏的高更原始插图,法国出版了《诺阿诺阿》手稿影印本,才恢复了本来面目——这时距离高更逝世已八十四年。
本书是国内首次根据高更原始手稿影印本翻译的,更是收入了高更所有的原始插图以及高更本人全部的文稿手迹,全彩印刷,以期为读者原汁原味地呈现伟大的艺术家高更绘画与创作的真相。
2012年6月17日 已读
高更 塔希提 野蛮人的生活。那颗渴望自由的心 无疑在那个小岛 在丛林与天空之间 在那股芬芳散发的时刻 被点燃了。才华?对于那些奇怪的人体绘画 真的看不出所以然来 而在他那些色彩浓郁的风景画 却也多少感受到了那种极强的生命力 如同他本人一般 粗粝的 又不乏温柔的生命质感。
essay france mfl
高迪 豆瓣
作者: 蒂博 2005 - 7
《高迪:富于幻想的建筑师》作者安东尼·高迪(AntonioGaudi)-科尔内特1852年6月25日诞生于离巴塞罗那不远的加泰罗尼亚小城雷乌斯。高迪的建筑被认为是20世纪世界最有原创精神、最重要的建筑,是现代建筑艺术的代表。东方伊斯兰风格、新哥特主义以及现代主义、自然主义等诸多元素都被他“高迪化”后,统一在了他的建筑中。高迪崇尚大自然,自然是他灵感的泉眼,他从不挖空心思地去“发明”什么特别的形式,只想着仿效大自然,像自然那样去建筑,他说:“只有疯子才会试图去描绘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因此,在高迪的建筑中,绝少运用死板的直线,因为高迪认为自然界没有直线存在,如果有,也是一大堆曲线转换而成的。高迪是个疯狂的建筑师,他把巴塞罗那当作自己挥洒的舞台,尽情地放纵他一个个天才的设想,为巴塞罗那,更是为世界留下了格尔公园、米拉之家、巴特略之家、圣家堂等18件不朽的建筑杰作。
2014年10月19日 已读
據高迪創作階段很詳細地介紹了他的代表作及風格變化 印象深刻的還是那斑斕色彩與優美線條所融匯而成的空間和形態。一個人與一座城 巴塞羅那因高迪而更有奇美的夢境和那神秘的氣息。
c cal cc cjl ess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