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测量世界 (2012) 豆瓣 TMDB
Die Vermessung der Welt
6.7 (17 个评分) 导演: 德特勒夫·布克 演员: 弗洛里安·大卫·菲茨 / 大卫·克劳斯
其它标题: Die Vermessung der Welt / 丈量世界
德国导演Detlev Buck也在本土筹备一部新片,把德语作家Daniel Kehlmann连续37周占据《明镜周刊》畅销书榜首的《测量世界》搬上银幕,并且使用3D技术拍摄。这两部作品论起共同点的话除了畅销之外都有着交叉的人生和激动人心的探险故事。《测量世界》主人公是18世纪末德国的两位古怪天才,分别是博物学家洪堡与数学家高斯,用着各自的方式在进行着“测量世界”,直到最后两人的生活才有了交集。写该书时的Daniel Kehlmann只有30岁。《测量世界》与迈克尔·哈内克的新作《爱》(伊莎贝尔·于佩尔出演)等片一起获得了今年Berlin Film Board的资助,目前由Detlev Buck在打磨剧本,具体开机时间未定,但毫无疑问,它将成为德国迄今制作规模最大的3D影片。
2016年7月3日 看过
理论与探索 理性与感性 冷静与激情...科学的精神在两条路上前进 并不止息 高斯与洪堡都以自己的行动给出了答案 没有对错 都是辉煌的。「忙碌是再好不过的事 我们还有永无止境的好奇心」
2012 biography german science
你干吗在乎别人怎么想 豆瓣
What Do You Care What Other People Think?
8.3 (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理查德·费曼 译者: 李绍明 / 李超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 5
《你干吗在乎别人怎么想》:因为已经有《“别逗了,费曼先生!”》问世在先,所以这里要解释几句。首先,虽然《你干吗在乎别人怎么想》的主旨一仍旧贯,说的仍然是“一个怪人的种种冒险”,可是,这里所述的冒险经历与前书不同:有的轻松,有的悲情,可是,大多数时间里,费曼先生无意玩闹——虽然往往也很难说。其次,《你干吗在乎别人怎么想》里所讲的故事,比起“别逗了”讲的那些,彼此的联系更其松散。那本书里的故事系以年月,排成一部流水帐,貌似有些条理。(结果有的读者把“别逗了”当成是费曼的自传。)我的动机很简单:自从听到最初的费曼故事,我就有了强大的欲望要跟别人分享。最后,这里的故事大多数不像从前那样,罗里罗嗦凑满差不多长的篇幅。关于这一方面,我要简单地说明如下。
第一编,“怪人”,开头写的是那些对费曼影响最大,终于造成了费曼个性的人们:他的父亲摩尔,还有他的第一位爱妻阿莲。第一个故事是根据BBC的一个节目改写的,那篇故事叫做“发现的乐趣”,制作人是克利斯多佛·萨克斯。阿莲的故事——《你干吗在乎别人怎么想》的书名即来自这个故事——要费曼讲述那是痛苦的。有过六个不同的故事。这次的故事是历时十年把那六个故事拼装起来的。终于拼装完成的时候,费曼特别喜欢它,很愿意跟别人分享。
第一编里的其他故事,虽然总的来说调子轻松,可我还是认真的把它们收进《你干吗在乎别人怎么想》,因为不可能再出一本“别逗了”。费曼特别引为自豪的是那篇“就像数一、二、三……那么简单”。有时候他曾打算把它写成一篇心理学论文。此编最后一章收入的通信,是蒙了格温妮丝·费曼,弗里曼·代森和亨利·贝蒂所惠,在此要表示感谢的。
第二编,“费曼先生在华盛顿”,不幸成了费曼的最后一次冒险。这个故事特别长,因为故事的内容还没有过时。(较短的版本已见《工程与科学》和《今日物理学》两杂志。)这篇故事没有发表的更早,是因为费曼在罗杰斯委员会服务以来又作了第三次和第四次大手术,外加放疗、过高热疗和别的治疗。
费曼与癌症长达十年的战斗于1988年2月15日结束了。那是他在加州理工学院讲完课之后两星期的事。我决定收入他一篇最雄辩、最引人入胜的讲演作为《你干吗在乎别人怎么想》的尾声,演讲的题目是“科学的价值”。
Science Ink 豆瓣
作者: Carl Zimmer Sterling 2011 - 11
Body art meets popular science in this elegant, mind-blowing collection, written by renowned science writer Carl Zimmer. This fascinating book showcases hundreds of eye-catching tattoos that pay tribute to various scientific disciplines, from evolutionary biology and neuroscience to mathematics and astrophysics and reveals the stories of the individuals who chose to inscribe their obsessions in their skin. Best of all, each tattoo provides a leaping-off point for bestselling essayist and lecturer Zimmer to reflect on the science in question, whether it's the importance of an image of Darwin's finches or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uranium atom inked into the chest of a young radiologist.
2014年2月18日 已读
Geek們的紋身也是相當有范兒 讀此書還能夠一覽物理化學的經典與前沿知識 也是神了。
beautiful science
冷浪漫 豆瓣 Goodreads
7.6 (57 个评分) 作者: 科学松鼠会 中国书店 2011 - 3
X射线分析发现兵马俑上的蓝色颜料并非埃及蓝的“后代”,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决定了一个女人会不会爱上一个男人,非主流的自平衡地球控制理论点出了和谐二字的精髓,计算机和进化论比化妆品更能决定一张脸美不美,宅男遇见媳妇的几率大小取决于是否身处德西特时空,有人会因为拥有灵敏的味 觉而不喜欢喝酒,宇宙中正在发生和已经发生的恒星核反应为新生命到来提供了可能,放弃种种玄学信仰之后用逻辑来研究艺术就是一种顺理成章的尝试。科学松鼠会那些充满文艺情怀的理工博士们,在一年里用八个关键词写就了一本作业,为你呈现这个既有理性之冷酷又有感性之浪漫的世界。
这本书精选科学松鼠会多位作者的作品,包括色、爱、和、美、宅、酒说、新生、艺术8个主题。在每一章中,各位松鼠们从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音乐等不同的学科视角出发,用专业化的知识、通俗化的语言对主题展开了别开生面的诠释,从颜色的味道到基因与爱情的关系,从护肤品、保健品中隐藏的秘密到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呈现在你面前的是一个剥去了严肃外壳之后的异彩纷呈的浪漫科学世界。
2014年7月21日 已读
中規中矩之外有驚喜。大學時候借過一次 還是那會兒讀到的片段最好 許是對於往日的懷戀麼?最喜歡的那篇 是沒有顏色的奇妙世界 講黑白色盲的 其次 是愛人進化論的。封面有趣 希臘字母中的Σ(sigma) 西格瑪 意思是 “求和” 略冷的浪漫。
essay science 果壳
人为什么会淹死在沙漠里? 豆瓣
7.8 (9 个评分) 作者: [日] 高木徹也 译者: 翁晓敏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 - 8
★没有比人更容易死掉的东西了。
★★在我们认为最安全的地方,以我们最想象不到的方式,有超出我们想象的人正在经历死亡。
★★★东野圭吾御用法医监修,日本第一法医高木徹也带你一起研究死亡,探访那些最真实•最恐怖•最不可思议•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死亡现场!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什么百分之一百会成真的预言, 那么这个预言一定是:“现在活着的人,终有一天一定会死。”
死亡的一头是去世的死者,另一头,则是活着,而且还要继续活下去的生者。本书作者以自己几十年参与刑事案件的经历和曾经亲手解剖过的近万具离奇死亡的尸体为基础,向我们展 示了通过与尸体的对话还原死亡现场的详细论证过程,用严谨的专业态度和幽默轻松的笔调向我们呈现了一个纷繁复杂的死亡世界。从自杀到日常生活中的离奇死亡,死亡的世界其实蕴含了比我们想象中多得多的信息,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像“淹死在沙漠里”这种“不可思议”的死亡,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而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习惯、智慧,也正是由于有了对死亡的研究和了解才会存在。
2014年8月15日 已读
法醫眼中的死亡真相 揭示死亡陰影之下的人們 也給活著的我們以啟迪。蠻有意思的一冊科普小書
science
怎样把仓鼠变成化石? 豆瓣
作者: 米克·奥黑尔 译者: 周长青 2008 - 10
《怎样把仓鼠变成化石?》主要内容:不想回答人类生存有什么意义与奥秘这样重大的问题,却要告诉你怎么测量脑袋的重量;书里也找不到另一个星系是否有生命的答案,不过却可以给出生物体死后变成化石的一箩筐妙方!科学不是只属于那些在实验室里钻研的家伙,它也属于在随心所欲的地方使用触手可及的什物进行实验的人。读过《怎样把仓鼠变成化石?》后,你就会明白高深的科学是如何通过实验获得的。
2014年8月25日 已读
很有意思的科普讀物 對大人算得上簡單 而於小孩子又未免難了 或許一起讀 一起做其中的實驗 會是很棒的體驗。而這本書給我的最大啟發是 不要丟掉自己那難能可貴的好奇心和折騰勁
science
未来在现实的第几层 豆瓣
6.7 (9 个评分) 作者: 猛犸 印刷工业出版社 2011 - 8
人可普遍分为两种:一种人认为科学无所不能,另一种人害怕科学无所不能。 所有的想法、梦想、问题和疑虑都纷纷涌向未来时间维度。你处在现实世界的第几层?我们在以怎样的姿势逐层而上、迈向未来?未来在现实的第几层,是敌托邦还是美丽新世界?
猛犸(geek宅男一枚)专业又精准地在这资讯汹涌的次元里捕捉到新科技的一举一动,分享思考和发现的乐趣:那些代表着信息时代技术的科技产品,正在某处的实验室里缓缓成型,它们延展了人类身体,浓缩了时代面貌,预告了未来的多立面。
---------------------------------------------------------------------------------------------
本书用生动的笔触展现了一幅IT 技术在近未来的绚丽画卷,比科幻小说
更精彩更有趣,但却不是幻想,而是正在变成现实的蓝图,是我们在有
生之年就能看到和得到的奇迹。此书让我们看到即将成真的梦想,让我
们对即将到来的生活多了一份期待和向往。
——著名科幻作家 刘慈欣
++++++++++++++++++++
我们似乎很了解现实世界的构成方式,但是,对于越来越渗透进我们生
活的那个由0 与1 构成的数字世界,我们了解吗?你的物理存在跟你的
数字身份,一定会跟肉身与镜像那样,只存在不可融合的两个世界吗?
我们未必像电影Matrix 那般会被宣告:欢迎来到真实的荒漠。但在猛
犸为我们展现的这个未来图景前,错过是值得忏悔的。因为,那种感觉,
正如你第一个来到真实世界的尽头,纵目四望,无处不是令人激赏的新
发现。而这本书,就是在最恰当时机,递交给你的、一把进入新世界的
密匙。
——《城市画报》执行主编 黎文
++++++++++++++++++++++++++
虽然我觉得Matrix 那样的未来很可怕,但我们无法阻挡技术统治世界,
猛犸的书就是一个先期宣言。不过有意思的是,在惶惶的心态下进入它,
越看却越镇定起来,因为未来也没见得那么不可理喻—只要,有人带
你读懂即可。
——创新工场联合创始人 汪华
++++++++++++++++++++++++
2016年8月1日 已读
猛犸老师的科普书。大学晃图书馆时所读。未来并非遥远不可及的存在 而是扎根于现实的 预测不见得有效 但带来多大的启发才是最值得去关注的。观察的视角和认知的深度都重要 也都将起很大的作用 而推动力依然是那些心怀激情去想象并付诸实施的人。所以未来可能就是在同一层 只是有些地方是高地 有些地方是洼地 分布也并不均匀。
science
工作細胞 1 豆瓣
はたらく細胞
8.6 (8 个评分) 作者: 清水 茜 译者: 張紹仁 東立 2016 - 4
在一個人的身體中,約有60兆個細胞,每種細胞都有各自的任務……冒失又慌張新人紅血球小姐,在她差點被肺炎鏈球菌襲擊時遇到了冷酷的白血球先生。白血球不僅在她差點被肺炎鏈球菌襲擊時,救了她一命,還順道幫她帶路到肺部……當遇到擦傷時,就需要可愛的血小板妹妹幫忙讓傷口癒合……本書將細胞及病菌擬人化,以深入潛出的方式介紹人體細胞的功能!!
2018年8月10日 已读
看到第五卷。一部寓教于乐的漫画 这只是基础 难得的不止是科普性很强 概念设定出奇而讨巧 人设异常萌呆(啊 血小板们!)真是萌死我了 这样的糖衣药丸 给我来一打!
2016 comic japan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