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ety
奇石 豆瓣
Strange Stones : Dispatches from East and West
7.7 (61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4
如果你不认识何伟,就请从这本《奇石》开始。
如果你已经读过《江城》、《寻路中国》,甚至是《甲骨文》,那么,更不应该错过何伟的这颗“奇石”。
一个作家的笔,要如何赶上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
从2000到2012,3个国家,12个家,24个故事。
终于,在何伟的笔下,你不仅能读到奇形怪状的中国。
徒步长城,甲骨冰冷。从江城到新城,当年的艾米莉,已然成了大姑娘。
美国的西部,日本的黑道,尼泊尔的和平队,埃及的清真寺。
十二年来,何伟用心记录的,不止是中国。
2019年3月22日 已读
无主题文集 以刊载过的专栏文为主。灵光与见解 都曾在三部曲中领略过 整体编排失于零散。不过关于返回美国前后的故事 那几篇写的蛮好 带着异域的眼光乃至还在以异域生活者的身份重新适应自己家园 发现往日未曾注意到的生活形态 想来也蛮有趣的。古老国度埃及的身影也已出现在篇章叙述之中 下一本书也很期待。目前而言 还是江城最喜欢。
cn essay society us
愤怒的葡萄 豆瓣
The Grapes of Wrath
7.9 (23 个评分) 作者: 约翰·斯坦贝克 译者: 胡仲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3
斯坦贝克(1902-1968),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愤怒的葡萄》是他的代表作。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经济恐慌期间,大批农民破产逃荒,作家曾跟随俄克拉何马州的农民一路流浪到加利福尼亚,沿途所见使他震惊不已,“五千户人家即将饿死,情势尖锐紧迫。“他以写实的笔触,在书中详尽透彻地展现了美国历史上那一段令人无法忘怀的特殊时期。作品一问世便引起当时各州权贵阶层的恐慌,许多州禁止小说发行,甚至有一本名为《快乐的葡萄》的小说出版以示针锋相对。这一切都无法改变《愤怒的葡萄》的巨大影响,时至今日,它仍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
2019年7月17日 已读
刻画了一个以大萧条时代为背景的家庭故事 主要篇幅都聚焦在这一段漫长的流浪之路 从无望 迟疑 希冀到清醒 一个家也随之陷入分崩离析的边缘。有人死去 有人受伤 有人挨饿 悲观 逃离 有人心怀希望 奋力抗争 或是在被压榨和侮辱中徒然地坚持 但终究是 继续着生活 在异域他乡 在美好的土地与绝望的境地之中。斯坦贝克的这部小说 在叙事上 以精炼 克制而冷淡的文字为主 即使是刻画死亡 背叛种种 也往往是近乎极致的那种轻描淡写。但那番冷淡之中 也分明看得到他内心对于那个时代陷入绝望生活的农民们的热忱 以及由此而起的不平与愤怒
novel society us usn west
无缘社会 豆瓣 Goodreads
無縁社会
8.1 (190 个评分) 作者: 日本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译者: 高培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3
本书系NHK电视台资深采访记者作品合集。采访主题是“现代人的孤独老死”。高龄、少子、失业、不婚、城市化,造就了这样一批人,他们活着,没有人和他们联系,他们没有工作,没有配偶,没有儿女,也不回家乡;他们死了,没有人知道,即使被发现,也没有人认领他们的尸体,甚至无法知道他们姓甚名谁,他们的人生被总结为寥寥几个字的遗骨认领布告,他们被称为“无缘死者”,他们所在的社会也会渐渐从“有缘社会”变成“无缘社会”。日本每年3万2千人走上“无缘死”的道路。他们中间,有在公司20年没有迟到请假,可是一夜之间变成街头流浪汉的工薪阶层,有一个人旅行的旅者,有一生未婚的女性,有儿女远离自己的空巢老人,有从来只在网络上交友的年轻人,社会联系日益脆弱,连一般家庭的30-40岁的人也感受到了孤独死去的阴云笼罩。日本NHK电视台特别节目录制组,节目热播后将记者的真实采访手记合成此书,将当今社会中那些不受关注的人们的临终惨景呈现到大家面前,呼吁社会的警醒和反思。
2021年10月15日 已读
NHK 特别节目的实录. 虽说是影像的文字化 编著者还是挺用心编排和撰写的 内容选取以及采访阐释等方面也颇见用心. 从搜寻独自死亡的老者身后的故事开始 再受观察到各地为数众多的无缘死和骨灰无人认领的现象震动 以及一连串的设问和调查推动 进而深入去了解那些黄昏年岁的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态. 无论是脱钩社会 选择独存 无所依靠 背井离乡 还是投奔城市作「靠儿老人」 再到探讨中年乃至年轻一代人的生存现状 那种孤独寂寥 乃至冰冷死寂之感在字里行间都挥之不去. 无缘感 无缘死到无缘社会 这还远非是遥远之事 某种程度上也是现代化和都市化之后的一个通病 返身诸己 对中国未来数十年的情状而言 也须郑重视之吧.
society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