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l
让我去那花花世界 豆瓣
6.5 (8 个评分) 作者: 苗炜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 - 11
《让我去那花花世界》是苗炜在《三联生活周刊》“花花世界”专栏的结集。
在巴黎的丁香咖啡馆,他(作者)闻到了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的余香;莫斯科的列宁墓面前,则感慨了十月革命的“伟大成就”;波兰和欧洲的交界处,他用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看法;而在人来人往的慕尼黑机场,他对吸烟室进行了煞有其事的评论……
拥挤的机场、下榻的旅店、鲜有人去的街道、左岸的咖啡馆、嘈杂的酒吧……这些旅途中我们会忽略的地方,成了他发现的乐园,他用幽默的笔触表达了发现的乐趣,同时,也用感慨的态度对人生这码事进行了恰当的评价。
寻路中国 豆瓣 豆瓣
Country Driving: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from Farm to Factory
9.2 (36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彼得·海斯勒 译者: 李雪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我叫彼得·海斯勒,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这本书讲述了我驾车漫游中国大陆的经历。
2001年夏天,我考取了中国驾照,在此后的七年中,我驾车漫游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这七年也正是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期,单在北京一地,每天申领驾照的新人就有一千多,其中有好几年,乘用车销售额的年增长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中国政府在乡村所铺设的公路里程数,就超过了此前半个世纪的总量。
《寻路中国》一书有几条不同的线索。它首先叙述了我由东海之滨沿着长城一路向西,横跨中国北方的万里行程;另一条线索集中讲述了一个因中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乡村,在这里,我特写了一个农民家庭由农而商的变化经历;最后,则是中国东南部一个工业小镇的城市生活场景。书中所描述的这种由农而工而商、乡村变身城市的发展,正是1978年改革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
《寻路中国》是我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它探讨经济,追踪发展的源头,探究个人对变革的应对。如前两本书那样,它研究中国的核心议题,但并不通过解读著名的政治或文化人物来实现这个目的,也不做宏观的大而无当的分析。它相信通过叙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来展现中国变革的实质。我经常在一地连续呆上数月、甚至数年,跟踪变化。我不会仅仅听主人公自己讲述,我会睁大眼睛,看着他们的故事在我面前一点点展开。
这三本书横跨了我的中国十年,从1996至2007。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处于世纪之交的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关键的时期之一。正是在这十年中,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力开始增大。更重要的是,这是邓小平去世后的第一个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历史的面貌开始变化,大规模的政治事件与强力领袖开始从中退却。相反,中国巨变的推动者变成了普通人——走向城市的农民、边学边干的企业家,他们的能量与决心是过去这十年中的决定因素。从《江城》到《甲骨文》再到《寻路中国》,我所讲述的都是他们的故事。
2012年2月10日 已读
很珍贵的一次体验 无论对何伟亲历的长城探险 边塞幽居 都市游荡或者工厂巡回 还是对我的阅读 以及在文字中看见与理解当下时代的中国社会 家庭的发展 变迁及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描绘的生活因视角的不同而折射出荒诞性 但反倒为这一切增添了真实感
ca essay society travel
万里无云 豆瓣
作者: 书云 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4 - 10
旅居英的中国电视制片人主导演书云,只身跋涉千里,沿着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取经的足迹,印证了被我国、印度和东亚国家倍中尊崇的传奇僧人玄奘的不朽功绩,感悟了佛教文化的真谛,也被中国盛唐时期的丰富博大的文化所深深震撼。
这不是一本简单的游记,
它是两个生命、两个旅程的故事
这是一次艰辛的体验,又是一次心路的历程,
身体力行的万里追寻使作者走进玄奘,经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和升华。
一本“精彩的、让人不得不读的游记。”
这是一本对最终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
她穿越了凄凉、壮阔的景观,
她在途中遇到超凡脱俗的人物,
为此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她把这些经历栩栩如生地告诉给我们,
使我们对她的内心、佛的内心和中国文化、世界文化有了一个独特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的英文版本一经出版便在西方世界引起极大的轰动。
2013年2月7日 已读
千禧之年 一個女子踏上漫漫西行路 依照《大唐西域記》 沿玄奘西行求法之路 由故都長安出發 穿行當年的西域各地 直到遍走印度佛陀所行經的重要地方。一年的時光 用來追尋一個故人過去的足跡 由歷史的幽冥與亮色的現實中映照并澄澈自己的內心 也是夠奢侈的事情。
c history travel
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 豆瓣 Eggplant.place
6.8 (41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新井一二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4
人为什么要去旅行?是要忘记现实?还是要面对自己?
新井一二三,从14岁搭上第一趟长途火车开始,有机会就想往外闯,往外飞。
离乡背井踏上北京遍游中国,进入中欧迷宫、见识古巴、越南,
甚至移民加拿大,到香港工作,她游走异地十年,得到了什么?
一个道道地地的东京人,日文是她的母语,中文写作是她疗伤自我的方式,
在香港被叫“文化杂种”,在台湾出版了十七本书,在东京朋友笑她穷,
她目瞪口呆,为什么理想生活不能就是,旅行,旅行,再旅行?
当年勇敢无惧的少女,单枪匹马,像一颗孤独的行星,
走向国境边界,走向流亡者的故乡,布拉格是昆德拉的,古巴是海明威的,香港是张爱玲的,
花费最多机票钱,说最多外国话,多少次飞越太平洋……
其实真想要明白的是,幸福与自由。
现在全家的护照换了一本又一本,下厨的料理有各国菜色,行李箱贴满入境贴纸,
年轻时的远走高飞换成了家庭组织,照样推婴儿车携家带眷跨洋飞,
生活什么都可以变,但不可改变的初衷,
必定是,下一趟旅程,要去哪里?
2013年10月4日 已读
旅行書遍地的時下 這本書還是有獨特的味道 無論為著什麼樣的原因離家 勇敢地出發 去四周 去遠方 去看不同的人們 體驗別樣的生活 用異國他鄉的經歷來灌注自己 以他國的文字來書寫自己 還有 多年以後的回歸 心的返鄉與安定 都是難得的。另 藉此領略了下日本作家的中文書寫與八十年代的他者視野。
essay travel
失败之书 豆瓣
8.2 (35 个评分) 作者: 北岛 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4 - 10
《失败之书》是诗人北岛的散文集,这本散文是诗人在流浪的路上的一些采撷。诗人北岛说,散文和漂泊之间,按时髦的说法,有一种互文关系:散文是文字中的漂泊,而漂泊是地理与社会意义上的书写。在一九八九年到一九九三四年间,他曾住过七个国家,搬了十五次家,这就是一种散文语境。北岛自80年代末移居国外后,就开始了其漂泊的一生,在流浪中不断进行创作……
2013年10月29日 已读
漂泊 在那一片浩大的天地間漂泊 遇見 在觥籌交錯和言語駁雜中遇見 孤獨與自足。中文是數十年間唯一未曾放下的行李 而詩歌 在種種飄忽不定裡 又何嘗不是一個浮標呢?失敗不見得頹喪 書寫卻足見光榮。
essay travel 北岛
黄河之旅 豆瓣
6.7 (9 个评分) 作者: [美] 比尔·波特 译者: 曾少立 2012 - 4
《黄河之旅》是比尔•波特继《空谷幽兰》和《禅的行囊》之后再次为广大读者带来的充满文化底蕴的行走笔记。书中记录了比尔于1991年春进行的一次追寻中国母亲河——黄河源头的旅行,在这次旅行中,他探访了黄河沿岸的重要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凭借着对中国文化的执著与热情和对黄河之源的强烈好奇,比尔从黄河入海口出发,战胜重重困难,最终到达了约古宗列盆地的黄河源头。
2014年2月12日 已读
沿著黃河的脈動由終點往源頭去回溯 作一次跋涉 把漫漫五千里奔流的旅程漸次抵達 將五千年歲月所銘刻的痕跡一一目睹 真是一次偉大的壯游。而更讓人稀奇的是 帶著如此的熱望 完成這樣一件事的 還是一個美國人 又不免一陣唏噓。
essay history travel
二十五岁的世界 豆瓣
LA Volta dels 25
7.2 (10 个评分) 作者: [西] 马克·塞雷纳 译者: 吴娴敏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5
25个国家,25个年轻人,25岁的世界。在25岁那年,马克·塞雷纳决定放下一切,到世界各地旅行。这本书想要描写的是不久后将领导世界的一代人,25个人帮助我们认识他们祖国的现状,并猜想其未来。这样的信息对马克·塞雷纳而言,和当权者做决定时所考虑的诸多宏观经济因素同等甚至更为珍贵。
在这本书里,你将见识到真正的时代精神。
这是25个令人启发的世界故事。这是25个跨越了15万公里的章节,它们在寻找最本质的东西。所有的主角都要回答相同的问题:是什么让他们微笑和哭泣?他们是谁?他们想成为谁?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祖国的未来?
2014年3月9日 已读
一個西班牙青年在他的25歲 奔赴世界25個國家 和25個同齡人相遇相處的故事。最新穎的無疑是創意 行文和行動本身也因而難免不讓人懷疑這一切是流於形式主義的浮光掠影。可作為同齡人 依然欽佩他的勇敢與堅持 那麼多簡筆劃一般落下紙上的身影們 各自迥異的生活與志趣 每一面依然是難能可貴的。無論理念清晰 困惑 還是身處困境 負壓重重 每一個人都在調整著自己 適應和努力 過自己那無法由人接收的生活。
travel
生命沙伐旅 豆瓣
作者: 〔美〕约翰·施特雷勒基 译者: 金宇 南海出版公司 2010 - 8
《生命沙伐旅》主要内容:
“沙伐旅”:
原文Safari,源自东非斯瓦希里语,指“原野上的探险旅行和猎游”,更有“用眼去看,用心体会”的延伸含义。
杰克,一个眷恋行走的美国年轻人,忙忙碌碌中,却总是梦想去非洲行走、观赏野生动物和自然美景。
贡贝妈妈,一个充满智慧的非洲老妇人,只身行走了半个地球,仍念念不忘一个可以坐看万物渐渐苏醒、静观世界沉沉睡去的万物出生之地。
两个旅人偶然相遇,开始了一场“生命沙伐旅”。
2014年3月21日 已读
“人生五大事” 又一個值得思索的觀念。Life Safari 斯瓦西裡語中原野上的探險旅行和獵遊 引申開來是用眼去看 用心體會之意。人生中的挑戰 選擇去接受 我們在人生的遊樂場上能玩得更開心 更有意義。還有提及一個關於貴人的觀點 事實上也蠻準確。
travel
高迪 豆瓣
作者: 蒂博 2005 - 7
《高迪:富于幻想的建筑师》作者安东尼·高迪(AntonioGaudi)-科尔内特1852年6月25日诞生于离巴塞罗那不远的加泰罗尼亚小城雷乌斯。高迪的建筑被认为是20世纪世界最有原创精神、最重要的建筑,是现代建筑艺术的代表。东方伊斯兰风格、新哥特主义以及现代主义、自然主义等诸多元素都被他“高迪化”后,统一在了他的建筑中。高迪崇尚大自然,自然是他灵感的泉眼,他从不挖空心思地去“发明”什么特别的形式,只想着仿效大自然,像自然那样去建筑,他说:“只有疯子才会试图去描绘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因此,在高迪的建筑中,绝少运用死板的直线,因为高迪认为自然界没有直线存在,如果有,也是一大堆曲线转换而成的。高迪是个疯狂的建筑师,他把巴塞罗那当作自己挥洒的舞台,尽情地放纵他一个个天才的设想,为巴塞罗那,更是为世界留下了格尔公园、米拉之家、巴特略之家、圣家堂等18件不朽的建筑杰作。
2014年10月19日 已读
據高迪創作階段很詳細地介紹了他的代表作及風格變化 印象深刻的還是那斑斕色彩與優美線條所融匯而成的空間和形態。一個人與一座城 巴塞羅那因高迪而更有奇美的夢境和那神秘的氣息。
c cal cc cjl essay
希腊 豆瓣
8.0 (9 个评分) 作者: 李欣频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8 - 5
《希腊:一个把全世界蓝色都用光的地方》是一本与众不同的旅游文化书,抛开实用主义的攻略秘笈与千篇一律的景点介绍,以一个广告创意人的独特视角,向人们展现出一个文明古国别样的魅力与人文风貌。全书分为三部分:历史与文明的典范雅典,满艺术与浪漫气质的圣特里尼岛,适合狂欢享乐的米克诺斯岛。
2016年4月27日 已读 在一本速朽的书中 遇见永恒。希腊的蓝白色的确让人印象深刻。
photography travel
孤旅 豆瓣
作者: [英] 尼古拉斯·托马林 / [英] 罗恩·霍尔 译者: 丁宇岚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10
1969年7月10日,人们在大西洋中部发现了一艘三体帆船。当时,这艘船正以每小时不到4千米的速度如鬼影般飘荡,船上空无一人。留在船上的航海日志证明,它的主人是金球杯环球帆船赛的参赛者——唐纳德·克劳赫斯特。
赛前,克劳赫斯特面临着公司破产的危机。他赌上所有资产,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英雄梦”,反转人生。航行的困难超乎想象。为了赢得比赛,克劳赫斯特不惜违规上岸修船。但是接踵不断的困难让他产生了放弃的念头。他一边向媒体谎报自己的位置,一边寻找坦白的时机。所有人都以为他在比赛中遥遥领先。在浩瀚无垠的大洋深处,他祈求自己接受现实,但又心存侥幸。阴差阳错,其他选手相继退出比赛,克劳赫斯特真的要“赢得”这次比赛的第一名。在英国他的家乡,一场欢迎英雄的盛大庆典正等待着他。媒体的兴奋、赞助商的期待、妻儿的热盼,还有最终将被戳穿的谎言,这一切都让克劳赫斯特无法面对。
1969年6月29日,唐纳德·克劳赫斯特停止了无线电传送,从此消失在苍茫的海上,成为航海史上永恒的谜团之一。
2018年10月10日 已读
偏纪实文学。读的时候 多多少少会联想到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 但到底是一个不一样的故事。这是一个近乎注定失败的冒险 却依然称得上是一段海洋传奇。「怀着真诚 努力找到最好的道路 然后不断追寻。」在此间他未曾抵达过光辉的路途 甚至一度在虚假与伪装中航行 但最终他选择了真诚 过往种种 便不必去苛责。
travel uk
叫醒布拉格 豆瓣
作者: [日]菅泽佳代 译者: 连雪雅 黄山书社 2011 - 11
《叫醒布拉格》内容简介:捷克是世界文化遗产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无论自然风光还是人造景观都令人神往。《叫醒布拉格》中菅泽佳代从布拉格到乡间小镇,绘本、杂货、木偶剧、啤酒、音乐、咖啡时光中带领读者展开手绘轻旅行,探索布拉格的传奇。循着手绘地图的脚步,眺望阳光下的美丽尖塔与闪闪发亮的彩绘玻璃,让心漫步在童话国度的街头,发现妙趣横生、宜古宜今的布拉格。
泛若不系之舟 豆瓣
8.3 (38 个评分) 作者: 傅真 中信出版社 2014 - 8
《藏地白皮书》作者 “最好金龟换酒”博主傅真
迷失于世俗标准,困惑于一眼能看到头的生活,傅真决定为自己的人生按下暂停键。她与丈夫毛铭基从英国飞往墨西哥,由北至南游历了拉丁美洲数十个国家,写成兼具爱恨情仇与人生思考的《最好金龟换酒》。
在《泛若不系之舟》里,傅真与毛铭基行走于印度、泰国、缅甸、老挝等亚洲国家,最后回到二人初见的拉萨。这本书的文字跟随他们颠沛流离,在记事本、电脑、夜车、小旅馆和咖啡店中辗转漂泊,诚实地记录着他们一路的见闻故事,探索着信仰、精神与内心价值,也见证着普通小人物身上顽强的生存本领。无论生活多么沉重、艰辛或不公,他们奋力向前,笑着流泪,珍视情感,保有尊严。
全民发呆的澳洲 豆瓣
In a Sunburned Country
作者: [美]比尔·布莱森 译者: 张颖 / 叶子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9 - 8
2022年4月17日 已读
依旧风趣 依旧深刻和博学 一路读下来对澳洲有了更形象生动的认知 当然在国民性的解读上 和现今澳大利亚的国家形象还是有点不太一样了.
travel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