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星球大战7:原力觉醒 (2015) 豆瓣 Min reol TMDB Eggplant.place
Star Wars: The Force Awakens
6.9 (852 个评分) 导演: J·J·艾布拉姆斯 演员: 哈里森·福特 / 马克·哈米尔
其它标题: Star Wars: The Force Awakens / 星球大战:原力觉醒
自从银河帝国衰败之后,正邪轮回再度开始,第一秩序的黑暗力量蔓延滋长,重新为银河系带来威胁。与此同时,对于凯洛·伦的堕落深感内疚的天行者卢克宣告失踪,而围绕卢克下落的一份星系地图,则引起敌我双方的争夺。不愿成为战争机器的第一军团士兵芬恩(约翰·波耶加 John Boyega 饰)协助反抗组织成员波·达摩龙(奥斯卡·伊萨克 Oscar Isaac 饰)逃到蛮荒星球贾库,寻找藏有地图的机器人BB8。两人失散后,芬邂逅拾荒者蕾伊(黛茜·雷德利 Daisy Ridley 饰)和BB8。他们乘坐破旧的千年隼号躲过了军团的追杀,此后更遇到千年隼号的主人汉·索罗(哈里森·福特 Harrison Ford 饰)。
第一秩序制造了破坏力远超死星的弑星者基地。宇宙和平危在旦夕,某人体内的原力则悄然苏醒……
2016年1月9日 看过
2016
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上下) 豆瓣
作者: 罗贯中 岳麓书社出版社 2006 - 6
古典名著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确立,首先当然是这些名著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所致,但是也与这些小说刊刻之后,一大批眼光独到的小说批评家们极力批点评说有极大的关系。像李卓吾、金圣叹、毛宗岗、脂砚斋等名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与《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密切相连的。他们不仅开创了中国古典小说批评史的新局面,也使更多的读者通过他们的批评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些古典名著的精髓和魅力。《三国演义》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除了它本身的魅力外,毛宗岗对《三国演义》的评改也功不可灭。毛宗岗将罗贯中的原本加以修订,整理回目,削除论赞,修改诗文,增删琐事,改订文辞,从而形成了今日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毛宗岗的评语虽然有些迂腐之论,但也有很多独到见解,如他在《读三国志法》中连用十二个《三国演义》一书有什么什么之妙来夸赞该书,就指出了《三国演义》的精妙所在。他提出的《三国》之中有大关目、小关目以及前后呼应等有关结构的问题,也在中国小说批评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6年3月31日 已读
悲情人物太多,而姜维最叫人感慨。批注和文本相得益彰,看起来非常过瘾,文字,情怀,笔法都是高树悲风,文人趣味,戏谑处也有周郎顾曲而雅歌知意之风。看到最后几页居然产生小时候见到书页渐薄时那种生怕故事就此打住的心情,非常久违的滋味。
2016
最好的我们 豆瓣
流水混账
8.3 (137 个评分) 作者: 八月长安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3 - 8
你总是说青春从不曾永远,而那时候的我们,就是最好的我们。
这一次,我们和整个青春做告别。
八月长安全新力作。
你还记得高中时的同桌吗?那个少年有世界上最明朗的笑容,那个女生有世界上最好看的侧影。高中三年,两个人的影子和粉笔灰交织在一起,黑白分明,在记忆里面转圈。本书以怀旧的笔触讲述了女主角耿耿和男主角余淮同桌三年的故事,耿耿余淮,这么多年一路走过的成长故事极为打动人心,整个故事里有的都是在成长过程中细碎的点点滴滴,将怀旧写到了极致,将记忆也写到了极致。
2016年3月26日 已读
愿你万事胜意,一切都比你的期待好上那么一点点。
2016
西游记(全二册) 豆瓣 Goodreads
9.1 (230 个评分) 作者: 吴承恩 / 校注 黄肃秋 译者: 黄肃秋 注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 8
《西游记》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吴承恩也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大文学巨著。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人。约生于明弘治十三年至正德初年之间(1500—1510),约卒于万历十年(1582)。吴承恩的曾祖父、祖父都是读书人,任过县学的训导、教谕。但到了他父亲吴锐这一辈,由于家贫困,出赘徐家,“遂袭徐氏业,坐肆中”,当起了小商人。尽管如此,吴家却不失读书的传统。据说其父吴锐虽为商人,不仅为人正派,而且好读书,好谈时政,这自然对吴承恩产生较大影响。吴承恩从小就很聪明,很早入了学,少年得志,名满乡里。天启《淮安府志》卷十六说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成年后的吴承恩却很不顺利,在科举进身的道路上屡遭挫折,到四十多岁才补了一个岁贡生,五十多岁任过浙江长兴县丞,后又担任过荆王府纪善,这是同县丞级别差不多的闲职。吴承恩创作《西游记》大约是中年以后,或认为是晚年所作,具体时间无法确定。除《西游记》外,他还创作有长诗《二郎搜山图歌》和《禹鼎志》。现存《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包括诗一卷、散文三卷,是吴承恩逝世后由丘度编订而成。 《西游记》全书一百回,从大的结构上看,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回至第八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孙悟空出世、拜师、大闹天宫,这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热闹非凡,孙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顿折腾,将他的反抗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回至最后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写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了真经,修成了正果。 《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亦不例外。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又说:“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确如此。 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如在孙悟空的形象创造上,就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孙悟空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奋起金箍棒,横扫一切妖魔鬼怪的大无畏气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表现出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又如取经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或是自然灾难的幻化,或是邪恶势力的象征。他们的贪婪、凶残、阴险和狡诈,也正是封建社会里的黑暗势力的特点。不仅如此,玉皇大帝统治的天宫、如来佛祖管辖的西方极乐世界,也都浓浓地涂上了人间社会的色彩。而作者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态度也颇可玩味,在《西游记》中,简直找不出一个称职的皇帝;至于昏聩无能的玉皇大帝、宠信妖怪的车迟国国王、要将小儿心肝当药引子的比丘国国王,则不是昏君就是暴君。对这些形象的刻画,即使是信手拈来,也无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西游记》不仅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但我认为,《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他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决不放过一个妖魔,如意金箍棒下决不对妖魔留情;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退却低头。这就是孙悟空,一个光彩夺目的神话英雄。说到猪八戒,他的本事比孙悟空可差远了,更谈不上什么光辉高大,但这个形象同样刻画得非常好。 猪八戒是一个喜剧形象,他憨厚老实,有力气,也敢与妖魔作斗争,是孙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满身毛病,如好吃,好占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难,常常要打退堂鼓,心里老想着高老庄的媳妇;他有时爱撒个谎,可笨嘴拙腮的又说不圆;他还时不时地挑拨唐僧念紧箍咒,让孙悟空吃点苦头;他甚至还藏了点私房钱,塞在耳朵里。他的毛病实在多,这正是小私有者的恶习。作者对猪八戒缺点的批评是很严厉的,但又是善意的。他并不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因此人们并不厌恶猪八戒,相反却感到十分真实可爱。唐僧的形象写得也不错,但比起孙悟空、猪八戒来,则要逊色得多。沙僧更是缺少鲜明的性格特点,这不能不说是《西游记》的缺憾。尽管如此,《西游记》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仍是十分惊人的,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
2016年3月16日 已读
八戒有文化,经常作诗。悟空悟性高,参禅最有味。沙僧没存在感,偶尔小心机。唐僧最脓包,除了戒色外,其余几门功课指标都败下阵来:三个徒弟挨个给他讲经的人生抹不去的黑历史。金蝉子除了后台硬,看不出有什么过人之处,不怪大师兄时时冷笑他。
2016
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施耐庵 岳麓书社 2006 - 6
古典名著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确立,首先当然是这些名著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所致,但是也与这些小说刊刻之后,一大批眼光独到的小说批评家们极力批点评说有极大的关系。像李卓吾、金圣叹、毛宗岗、脂砚斋等名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与《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密切相连的。他们不仅开创了中国古典小说批评史的新局面,也使更多的读者通过他们的批评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些古典名著的精髓和魅力。金圣叹腰斩《水浒传》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说法,自从金圣叹推出他的贯华堂本《水浒传》后,有近两百年人们不知道世上还有一百回和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浒传》。自郑振铎们挖掘出所谓全本《水浒传》后,金圣叹的七十回本《水浒传》又很少有人见到其庐山真面目了。那么,金圣叹的批评本《水浒传》是不是被腰斩的,他为什么要腰斩《水浒传》,七十回本的《水浒传》和金圣叹的批评究竟是什么样子,他所批评的七十回本《水浒传》究竟有没有独特的魅力。这些问题,相信读者在读完这个批评本之后会找到答案,也会由衷地佩服金圣叹的胆识和才华。而金圣叹那些见解独到、语言独特的批评文字,也会让读者耳目一新。他所提出的人物"性格"说,在中国小说批评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2016年3月7日 已读
2016年3月7日 评论 才子书,才子评 - 一边看一边记读书笔记。 先给了三星。等看完后再改评分。 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多是记录琐碎想法,不成线,只有点点顿顿罗列几个。 【楔子——十一回】    又鲁林十回。 金圣叹点评本唤水浒作第五才子书,是说施耐庵是第五才子。这个系列一共有六大才子书,顺序为《庄子》《离骚》《史记》《杜工部集》《水浒传》,最后一部是王实甫的《西厢记》。 《庄子》为奇思妙想,嬉笑怒骂,快人快语,读起来往往拍案叫绝:亏他想得如是。特特是有事无事讽刺孔老二一番,有时倒是记录实事,有时做寓言编排。想想时代背景更觉可叹可爱。去年又读流沙河的批评本,说这样的好文章,竟然出自几千年前一个河南穷汉之手!想想乖觉可笑。庄子彼时是看菜园子的,鲁达也曾看管菜园子——大概这菜园子看门人,和我朝图书馆管理员一样,都是出通达晓畅明白人的地方。 《离骚》为工丽文采。后人爱堆叠辞藻的勾当,在屈原时已玩到彻底,至汉赋又另一高峰。后来历代文学审美都与这一路不靠。我也不爱《离骚》。更不爱屈原。 《史记》是春秋笔法,史海钩沉。后代凡著书立说,便是写小说话本,也都以有“史家文风”为荣。金圣叹批水浒,便有意拿《史记》与之对比。有高人说:笔法好,文采好,心肠好,情操有,所以是好文章的写法。 《杜工部集》,杜甫写诗,诗歌的好处最难写。倒想去看金圣叹如何说杜甫。杜甫以七律为一绝,七律之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前面后面的,都没有写得比他更好的。初则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晚时“老去诗篇混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西厢记》,西厢起自元稹版,后有王西厢,董西厢不同版本。元稹的雏形倒是无甚滋味。董西厢没看过。王西厢很小时候读,现在尽忘了。日后有机会再看了。 --------------------------------水浒分割线-------------------------------- 一、作者布局 金圣叹说,子弟读史记也只记得故事,不知道写法,何况水浒?于是才作此书告世人水浒写法之妙。大概我国长篇小说实在起步晚,发展少,批语标注的好处,现在也见得多,不觉得有多好。 譬如写故事串联,写楔子的作用: 楔子是一长串文章,瘟疫楔出洪太尉,洪太尉楔出天罡地煞。其实不止楔子如此,后面也是一路楔子写法,王进楔出史进,史进楔出少华山三人。少华山三人又楔出鲁达。以此往后。 但如今看来,人物群像小说,这样几回写固定人物的布局,已经是力拙的表现。其实不必去找西方当代小说,就看红楼梦,已经是布局错落有致,全篇星星点点散作罗盘阵仗,然一根线提起来又浑作一团。——所以脂砚斋才有话:若金圣叹多活几年,能给红楼梦写批注,才是才子相见恨晚。 二、作者的小心思 又一着好处,楔子也不纯为了楔出人物,楔出故事,也是要有始有终,托义于言。 所以才有: 一个王进,一个史进。 王进是王道之失,史进是稗史之笔。——水浒不是红楼梦,从名字解说有来由否? 王进如神龙首尾不见,来也无影,去也无踪,王道失自高俅发迹起。 落草第一人是地煞朱武,所以是逆天而行。 楔子中有一龙一蛇遇洪太尉,后少华山亦有一龙一蛇,前后呼应。 天罡地煞是为洪太尉放出——作者谓造反是事乃自上而起。 高俅发迹看得心惊。世人皆不容,一路为人嫌弃,最后成了徽宗的亲信。可见王道失矣。 三、作者炫技 后人学不来的技法,是施耐庵故意犯做文章的忌讳。 比如史进鲁莽,鲁达鲁莽,李逵鲁莽,样样写来,各个不同。 比如事事都往丛林里面写,不嫌累赘絮烦?可他偏偏这样写。中间夹杂一节宵金帐故事,又觉得不过瘾,终于又写丛林——如今写文章,都怕前后写得雷同,可见是施耐庵艺高人胆大——后来南美更有艺高人胆大的,那人写了本《百年孤独》。 比如一样事情几样写法,所以有林冲配军,杨志配军;鲁达杀人,林冲杀人;林冲买刀,杨志卖刀。花样繁复,笔法炫然,勾勒得色彩大不相同,然细究之下,怜爱之心贯穿始终。譬如两口宝刀,牵出两个没落可怜人,英雄气短,可叹可叹! 又有鲁达两次大醉,第二次就掣出禅杖,也是不同。鲁达遇两位禅师,智真智清,禅意亦有天渊之别。 四、作者不炫技 炫技是视之眼花缭乱。不炫技是藏之讳莫如深。 一个人物,就有一个人物的完法。为保故事干净利落,小人物都找死法,可以不再写。大人物亦有头有尾(写法上有头有尾,不是形迹有头有尾),一笔不落,时间线上件件补齐。 典型的,鲁林买刀一别,再次相聚已是林冲被押至野猪林,鲁达救下林冲后,中间失联天数内发生事体样样不少地交代来,并不落下一环。 大人物如此,小人物也桩桩件件地不落,道具也不落,提了刀来,酒来,葫芦来,都少不了。 记得金圣叹一回夹批“漏了锦儿”。锦儿是林冲娘子一丫鬟,因为写了来时,没写去时,金圣叹就批了出来,可见施耐庵写文精细,其余处和笔下林冲一样把得牢,熬得住,是一处不肯有失落的,所以才叫金圣叹只好去挑这个出场寥寥的锦儿。 五 、作者钩象 李忠器小,史进横阔。镇关西处拿银子爽利不爽利是对比。后待鲁达亲疏亦是对比。 史进王进是开场的重头彩,王进孝子如画,儒雅斯文,史进鲁莽天真,年轻心热。 记得金圣叹一句批语,史进树下纳凉:史进亦有做得静时! 人物好的地方太多。不罗列了。——再提一句,红楼梦人物绝对写得更好。水浒人物是二维如画,红楼人物至少四维,时间、厚度均如生栩栩。 六、作者大心思 人生其实多偶然,很多走向都在一瞬间改变。 但人读故事则喜欢看必然。如果故事推动纯粹依赖巧合,就觉得作者投机取巧。比如金圣叹笑西游记,弄不来时就找菩萨了结残局。 这里借之前知乎看过的一篇分析说,写得最好,必然中有偶然,偶然背后又是必然,当推风雪山神庙一节故事。 风雪大,所以才有陆谦趁风大放火害人的计策。 风雪大,才有草料场被压塌,才有林冲去山神庙过夜。 风雪大,才有推石头去堵山神庙的门。 有了石头堵门,陆谦三人才不能破门而入,才在门口聊天,以至于被林冲听破,才有林冲的报仇。 风雪大,才有人来害林冲。风雪大,林冲才幸而得救。 看着是偶然的故事,实则是必然的笔力。 话外一句,巧合不是不能有。若用得好,就是水入热油,炸开辉煌一片。颠颠倒倒,真真假假,最后还想夸作者奇思妙想,倒不嫌他偷懒,盖因这样的巧合却不是偷懒来的。写个南海菩萨是偷懒,但小心布局大胆破局,就是头脑有之,气力有之,哪里能说偷懒? 又要拿我最爱的红楼梦举个栗子,王善保家的非要蛊惑着抄家,结果抄出了自家亲戚司棋。这就是巧合,打脸立刻。但作者喜欢,一是巧合背后亦有情深深的活人(司棋之真),二是故事勾勒巧妙(凤姐之慧),三是错综关系朗然可见(王夫人、邢夫人、凤姐,三人关系从此处一管窥豹)。 ------------------暂封--------------------- 【十二回——二十一回】 写晁盖,刘唐,公孙胜,阮家三兄弟上梁山,杨志鲁智深落草二龙山,宋江投奔柴进,林冲火并王伦。 都是收尾之笔,比如给鲁智深杨志找落脚处,比如宋江被张三咬着不放,为了拽出下文,琐碎处颇多。 金圣叹似乎挺喜欢此类用笔。 比如宋江杀死阎婆惜后,张文远一意要拿宋江,金圣叹批:不是张文远薄押司,实在是为下文武松。 类似看法还有很多。作者的写法,批注不喜从人物性格分析,只从故事走向需要分析。故事需要一个人死,需要一个人如何立场,就如此写成。 抛开作者如何构思不谈,金圣叹这般说法对走过场的喽啰酱油也太无情。 现代小说阅读,也是喜欢从蛛丝马迹找微言大义。纯粹为推动故事走而罔顾人物形象的情节,应该是不大推崇的。即便和人物形象有所贴合,也是匠气而不灵气。这样的人物即是棋子,为人所用,全无灵气。 金圣叹说一百八人就有一百八人形象,各个不同。可惜这人物塑造在小人物上还是棋差一着。 另外,看批注本果然适合二周目再尝试,第一次看,一边看正文一边看批准十分影响体验,被批注带着走。而且金圣叹的批法,重技法轻内核,其实读起来,容易读得细,但不易读得深。边边角角都记得,但无全局观。只记得一个好故事如何构造,但忘了故事连接故事的全体样貌,有买椟还珠之嫌。 不过已经读到这种程度,骑虎难下,还是往下看, 再往下看就是武十回了。 【二十二——三十五回】 这段手机更新。 武十回掺了半拉宋江回目。 先说武十回。 施耐庵真爱武松! 前面二十回,鲁林二人最下功夫描摹。然而写鲁达,捎带写史进,李忠,少华山几个,张青两口子,柴进。写林冲也是和鲁达搅在一起交待。且在林冲正式登场后里又给鲁达安排了野猪林这么一场重头戏,偏偏让鲁达救林冲。 其余人就更不必说,都是几个一起出场,或夹在主角后面捎带着写。 武松这种大笔如椽的写法是独一个。从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夜行蜈蚣岭,笔墨高度集中,全拿来写他一个。 水浒写女性极少。武松出场偏偏处处离不开妇女角色,潘金莲,玉兰,孙二娘,蜈蚣岭妇人,而几乎都涉风情。作者偏爱武松,给他这么几个女人做撩拨用,而他又傲然站在鄙视链最上游,勾引他的不得,倒贴的不得,只有他撩拨别人的分,其余人来撩拨他都是飞蛾飞蛾扑上大火。 因为偏爱武松,武大潘金莲西门庆一节故事,又特特费笔墨写了几回。期间武松因公出差两个月,这两个月故事里就一个梁山好汉没有,单表武松家亲戚这件家事。一共才几回的故事!这样花费心思给武松从性到暴力的开窍,施耐庵苦心。 看其他人物,只想看笔法如何。看武松,就少不得看人情,看道理。武松其人醉人深矣。如何醉?改篇单独写吧。 再说宋江。宋江撩男大法:拉着手。只看了几回,已经拉着晁盖的手,拉着刘唐的手,拉着武松的手。见的没见过的,都叫他哥哥。妹子该学此人御男术。可怜花荣英姿朗朗,有妻有小这么一个又直又美的好男子,也被宋江迷得晕晕沉沉。 武松夜行蜈蚣岭,为试戒刀杀人可以解:鸳鸯楼一事后武松杀戒打开,再杀一个也不错。 但花荣宋江用计骗秦明上山,还害秦明一家妻小,深仇大恨岂不比林冲高太尉之尴尬嫌隙?偏偏秦明又奉这几个兄弟一般,可怜其妻小,白白送命,做了鬼还要见丈夫和仇人混在一处。 巧合太多。武松在蜈蚣岭,林冲在山神庙之后,鲁达在十字坡,宋江无数次,都是要死。偏偏不死。这样的巧合就无趣。偶然一次是好戏,太多了,就成了弄不来搬救兵,突然来救他们的,与西游记里菩萨何异? 越读越觉得,古代长篇小说技法确不发达。金圣叹批评角度也有很多不赞同处。也不说了。后面还会吐槽。 一处新见解:今日批宋江,多骂他一心要招安,忠孝洗脑。金圣叹却说此人不忠不孝,只是奸诈。似乎挑战常识。细想也不然,黑胖矮的公明哥哥,确实不忠不孝不义,每一步都只为着自己一个虚名。招安也非对赵家老爷多敬爱,只为自己封妻荫子的那点想头。 落草是不忠不孝,招安是不义。两面三刀,可恨。 【三十五回——七十回】 金圣叹这个本子,和他所称的俗本最大区别就是七十回止。金圣叹觉得宋江忠义是假,所以一百八将聚齐后就戛然而止,而后写卢俊义一场大梦,梦醒复如书初:天下太平。 除了删了后面的回目外,中间也有增减,增是用来恶心宋江,减是减去不少细部描写。比如最经典的从石秀眼里看潘巧云那段,后来又被兰陵笑笑生改动几个字借鉴到《金瓶梅》里,不知出于什么考虑,也一并删去。仔细看下来,删外貌描写删得最多。 说到外貌描写,就不得不提宋江,施耐庵经常写“宋江大喜”“宋江暗喜”“宋江一喜”“宋江心下喜欢”,用笔十分猥琐:我看了看,宋江开心大多时候不是又打赢了谁,而是看见XX“如此样貌”“一表人才”“仪表堂堂”“仪表非凡”。宋江只要见了那个帅小伙,心下就开始嘟噜噜地转,要骗了人家上山来。 后半部极力写宋江如何恶心。中间又衬一妙人,曰李逵。 李逵风评不好,哪里提起来都说是人渣,不过拿来恶心宋江真是神器。宋江推让不肯坐头把交椅,李逵说:大宋皇帝哥哥也做的,头把交椅如何做不得?气得宋江鼻孔出气,李逵正说中他心思:这个人天天打着忠义的旗帜,心里却哪里把大宋皇帝放在眼里?别人不说破,比如吴用,比如武松,可铁牛偏要说破,他如何不气?宋江于是大骂,铁牛又说:我又不是不叫你做,我是叫你做头把交椅,你如何气我?——宋江又被气煞。 武松吴用也是两个鬼精灵。后来卢俊义捉了史文恭,按照约定,谁捉了史文恭谁坐第一把交椅,这会子宋江又在那里假惺惺地让。吴用当然跳出来劝,一边还给众头领使眼色,武术意会,立刻跳出来跟着劝。后半部武松正传已完,如何神勇读者早已知道,所以篇幅多留给其他将领显露身手,但也在这些小地方细节上处处给武松精细处露脸。 论精细,后半部细细去写的还有两个人。天慧星石秀,天巧星燕青。 石秀自然是心术险绝,撺掇着杨雄杀老婆处,金圣叹对比石秀与武松:武松自恃如冰如玉,所以遭嫂嫂污蔑也磊落走开。石秀自问如冰如玉,偏要抓着杨雄,叫了嫂嫂一一问清。武松杀嫂是为哥哥报仇,石秀杀嫂是自证清白。都是精细汉子,心机却各个不同。一百八将都是草莽枭雄,惟写石秀用笔戾气十分重,别人陷落都是狼狈落泪,石秀陷落却更显精神十足——大名府为救卢俊义陷落一段,换别人是折了威风,换石秀却是显足了威风。 另一个是燕青。燕青除了和卢俊义不能说的秘密,还有和李固一段叫人看不破的尴尬仇怨。其他人有细解的,也不说了。 水浒里边,写兄弟情深的,多有个整日打熬气力/打筋熬骨的哥哥,也多有个心思聪慧还特喜欢给哥哥捉奸的弟弟。——好健身又不近女色,偏偏和兄弟你侬我侬,老婆跑了也不怪。 一天十回,七十回就是一星期。终于看完了。。。。下一本看西游记吧,就不写了- -太累。
2016
迦陵论诗丛稿 豆瓣
作者: [加拿大] 叶嘉莹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 7
叶君生长燕都,少承家学,卒业名痒,其后在国内外各大学讲授中国古典诗词者垂三十年,所著书已刊行者五种。博览今古,融贯中西,含英咀华,冥心孤往,以深沉之思,发新创之见,评论诗歌,独造精微,自成体系。
2016年3月3日 已读
后半部分过得匆忙。叶老师讲文学史很好,细致周全,清白明了。不过在读诗上和我评价体系不大相同,特别是以作者个性去论谢灵运和王摩诘,我不大能接受。最后,叶老师的风格最适合讲李义山,非考据党不可为之。燕台四首罢了,海上谣考得好。干货。迦陵系列最后一本,其他几本不看了。
2016
清词丛论 豆瓣
作者: [加拿大] 叶嘉莹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 9
《迦陵著作集:清词丛论》主要内容包括:百年激荡的中国一直苦苦追寻现代化的道路。一次次的变革焕发了这个古老民族的活力。 如果说中国在毛泽东时代是通过革命获得了解放,在邓小平时代是通过市场获得了解放,那么,在江泽民时代中华民族则是要通过知识获得解放。 第三次解放的实质是生产力的彻底变革。伴随着这一变革,中国新兴的知识分子——靠意识创新获取财富的知本家已恰登上历史舞台,从而一改'臭老九'的历史梦魇。 这《迦陵著作集:清词丛论》可能会给大家一个意外:原来在人们的视野之外,还有这样一个围绕着信息生产力的主线:中国从工业现代化走向信息现代化过程中的思想交锋。
2016年2月27日 已读
太啰嗦,大概是拿西方文论来赏析诗歌的通病吧。夏济安说西方文学鉴赏是拿读者当钝人才费那么大力气说。云间、浙西、常州几个派别的介绍还能读。后来摊出《人间词话》简直没眼看,词话说词话,高下对比太明显。拿西方符号学和接受美学来解析诗歌,和拿解构云云弗洛伊德云云解析明清小说一样膈应。
2016
中国古典诗词感发 豆瓣
顾随
9.1 (16 个评分) 作者: 顾随 / 叶嘉莹(笔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6
20世纪国学大师顾随学术研究与学术普及的巅峰之作。本书由国学大家叶嘉莹珍藏60多年,第一次全部公之于世。本书作者站在较高的人生境界,把中西文化熔于一炉,把文化艺术学术文化融会贯通,把人生社会文学融为一体,感悟中国诗词的大境界,阐发中国古代传统的大智慧。给大众人群提供人生的智慧、生活的启迪是做人治学、为官经商、出世入世等不可或缺的宝典。作者以沉稳舒缓、优美凝炼的语言,讲述以其博学、锐感、深思所体会到的中国古典诗词的真正的精华妙义。他学文与学道、作诗与做人相提并论,使读者不仅在学文作诗方面得到很大的启示,而且在立身为人方面得到很大的激励。他所讲的中国古典诗词的精微妙理既有能“入”的深心体会,又有能“出”的通观妙解具有真正的启迪感发作用。他讲述的方法是飞扬变化、一片神行,使读者在深造自得、左右逢源、极富启发的讲解中,学到最可贵的诗词及人生的妙理。作者学贯中西、融汇古今,是有广泛影响的学术大师,也是著名作家、剧作家、诗人,他在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国古典诗词中谈出不同凡响之处。本书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好意境中,让读者潜移默化地感受中国传统人生的境界,是情与理的有机结合,散发着诱人的独特魅力,激励人们追求高境界的人生。
2016年2月21日 已读
大概是课堂笔记的缘故,造句啰嗦。但虑及是课堂笔记,又觉得其实不啰嗦。可转念一想别人的课堂笔记,相行之下仍是显啰嗦。其他倒能忍啰嗦,偏偏顾氏言必称“表现”而抑“说明”,如此啰嗦,点到为止的简白洒脱气和诗话的载体就不衬了。
2016
國史大綱(上下) 豆瓣 Goodreads
國史大綱
9.4 (56 个评分) 作者: 钱穆 商務印書館 2013 - 8
這是一部中國通史,因用大學教科書體例寫成,不得不力求簡要,僅舉大納,刪其瑣節。內容於學術思想,政治制度,社會風氣,國際形勢,兼有顧及,惟但求其通為一體,明其治亂盛衰之所由,聞其一貫相承之為統,以指陳吾國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至其人物之詳,事業之備,則待教者讀者之自加參考,自為引伸。本書主旨則在發明其相互影響,及先後之演變發展,以作國人如何應付現時代之種種事變作根據之借鑒。
2016年2月19日 已读
不喜黄老之术,魏晋南北朝中不喜南朝世家,不喜陶诗。钱老的立学之本一以贯之。
2016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豆瓣
作者: Neil Postman Penguin Books 1986 - 11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85, Neil Postman’s groundbreaking polemic about the corrosive effects of television on our politics and public discourse has been hailed as a twenty-first-century book published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ow, with television joined by more sophisticated electronic media—from the Internet to cell phones to DVDs—it has taken on even greater significance.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is a prophetic look at what happens when politics, journalism, education, and even religion become subject to the demands of entertainment. It is also a blueprint for regaining controlof our media, so that they can serve our highest goals.
2016年2月1日 已读
Best seller肯定不会讲太深。结尾好天真。
2016
乡土中国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From the Soil: 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Society
9.2 (280 个评分) 作者: 费孝通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4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本书推出的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和《皇权与绅权》四篇著作,可供社会学工作或教学、研究者参考。
2016年2月1日 已读
深入浅出。
2016
酒后 豆瓣
作者: 凌叔华 2005 - 1
《酒后》是凌叔华的成名作,也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在读过她发表在《现代评论》上的《酒后》、《绣枕》之后,鲁迅对她的评价是:她……大抵很谨慎的,适可而止地描写了旧家庭中的婉顺的女性。即使间有出轨之作,那是为了偶受着文酒之风的吹拂,终于也回复了她的故道了。这是好的——使我们看见和……所描写的绝不相同的人物,也就是世态的一角,高门巨族的精魂。
2016年1月26日 已读
2016
故事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Story: Substance, Structure, Style, and the Principles of Screenwriting
9.4 (4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罗伯特·麦基 译者: 周铁东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1 - 8
《故事》不同于其他流行的讲述银幕剧作手法的专著,它所论及的是形式而不是公式。麦基以一百多部影片作为示例,向读者传授了一种银幕剧作的原理,它超越僵死的教条,发掘出名品佳作中那些使其卓越超群却又常常被人忽略的组成部分。麦基从基本概念入手——何谓节拍?场景?场景序列?幕高潮?影片高潮?——不仅精辟地阐释了标准的三幕戏剧结构的奥妙,而且还揭开了非典型结构——如两幕、七幕、甚至八幕影片——的神秘面纱,指出了每一种类型的局限性,强调了主题、背景和气氛的重要性,以及人物和人物塑造作为一对相对概念的重要性。
2016年1月15日 已读
这种模式磨练出来的手艺和我的心理曲线走势丝丝入扣。
2016
时有女子 豆瓣
作者: 匡匡 2005
我一生渴望被人收藏好
妥善安放,细心保存
免我惊,免我苦
免我四下流离,免我无枝可依
但那人
我知
我一直知
他永远不会来......
2016年1月11日 已读
看这种书最尴尬的永远是书评,半文半白地想和作者一样来些期期艾艾、落拓、烟视媚行的段子。结尾语气词喜好用“呢”,以为自己也变温柔缱绻,燕语呢喃。忍不住笑,忍不住劝君抄字典去。
2016
茶经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陆羽 / 沈冬梅 中华书局 2010 - 9
“茶經”是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由中國茶道的奠基人陸羽所著。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茶經”聞名於世,對中國茶業和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茶仙”。
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共十個部分其主要內容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 ;九之就;十之圖。它是一部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它不僅是一部分精闢的農學作作又是一本闡述茶文化的書。以後茶書皆本於此。
2016年1月10日 已读
2016
胡適文選 豆瓣
作者: 胡適 遠東圖書公司 2000 - 8
這本是胡適自選集。
2016年1月9日 已读
感人处颇多。有槽点的地方,想想书成于白话文革命伊始就觉得没什么可谈了。最喜欢文学进化一篇,和红楼梦考证一篇。后世以为是常识的都是胡适哼哧哼哧从故纸堆里考证出来的。
2016
中国文学史 豆瓣
作者: 钱穆 天地出版社 2015 - 6
2016年1月8日 已读
16年看完的第一本书。被豆瓣那个年底观影报告打动了,今天开始标记吧:D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