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巴塔耶
天空之蓝 豆瓣
Le Bleu du Ciel
6.8 (20 个评分) 作者: [法] 乔治·巴塔耶 (Georges Bataille) 译者: 施雪莹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11
巴塔耶的小说《天空之蓝》写于1935年,但直到1957年才由让-雅克•珀维尔(Jean-Jacques Pauvert)出版。故事发生在二战前夕,以主人公亨利·托普曼(Henri Troppmann)为第一人称,讲述了这个青年迷茫、绝望、耽溺酒色的黑色流浪生活。托普曼与三个女人纠缠不清:嘟蒂(Dirty),是位富有、轻佻、神经质又酗酒无度的美丽女郎;拉扎尔(Lazare),相貌丑陋的犹太女人,共产主义者、激进分子,随时愿为坚定信仰而献身;还有年轻、温顺的歌泽妮(Xénie)。故事开场于伦敦一家妓院,托普曼和多蒂一夜狂欢。随后,场景转向巴黎,托普曼向拉扎尔坦白多蒂的故事,以及自己种种不齿的痛苦与欲望。日复一日,醉生梦死,他在一夜宿醉后偶遇格泽妮,重病的托普曼得到格泽妮无微不至的照顾。康复之后,托普曼前往巴塞罗那,西班牙已在内战边缘,一场罢工正在孕育,战争的阴霾笼罩都市。托普曼收悉嘟蒂来信,得知她即将前往巴塞罗那与自己汇合;拉扎尔则谋划着向监狱发起进攻;格泽妮与托普曼的好友米歇尔相识……接二连三的动荡之后,嘟蒂和托普曼动身前往德国。故事最后,嘟蒂也离开了托普曼,主人公一个人在法兰克福,看着少年纳粹游行,预示着时代的剧变即将到来。
整个故事都沉浸在压抑、阴沉而绝望的氛围之中。托普曼在欧洲城市间酗酒、狂欢、流浪、哭泣、追寻死亡。巴塔耶说:“……《天空之蓝》中所有骇人的失常之举都源于当时撕扯我的痛苦折磨。但我从未觉得单单这个理由有足够分量,所以1935年书写完后,我放弃了出版计划。而现在,1957年,读过手稿并为之动容的朋友们希望我能发表这部作品。我最终决定相信他们的判断。”
大天使昂热丽克及其他诗 豆瓣
L’Archangélique et autres poèmes
6.7 (18 个评分) 作者: [法] 乔治·巴塔耶 译者: 潘博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7 - 4
乔治·巴塔耶的诗歌作品一直保持偏离,并不是因为它们质量不足,而更肯定地是因为它们对于诗歌来说代表了一种危险。它们不只对诗歌的矫饰提出质疑,它们撕碎诗歌的矫饰,弄脏诗歌的矫饰或者说让诗歌的矫饰变成转瞬即逝的。——贝尔纳·诺埃尔

诗歌是诗歌仅仅在它是一种不法行为的条件下,在它是性放纵的淫秽特征的条件下;仅仅在它是一种罪行的条件下:在(美丽的、高贵的、讲究的)语言中的屠夫的刀。祭司的刀。诗歌在语言中,或者说应该在语言中,正如低贱的事物,从不希望成为除了低贱之外的事物,正如背叛语言的事物,是语言的破烂衣服。——米歇尔·苏利亚

诗歌的深刻的重要性,正是词语的牺牲,意象的牺牲,并且基于这种牺牲的苦难的事实(在这方面仍然是诗歌和任何其他的牺牲),它使其从客体的无力的牺牲滑到主体的牺牲。兰波所献出的不仅仅是诗歌客体也是诗人主体。——可憎的幸存却比死亡更大大地令人震惊。——通过作品置作者于死地。——乔治·巴塔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