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华
病非如此 豆瓣
作者: 刘绍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 - 7
《我的凉山兄弟》作者、人类学家刘绍华
“把自己作为田野”,跨越边界书写疾痛、记忆与新生
母亲失智,女儿患癌,两代人的身心风暴
一段共同下坠又相互承托的关系变奏
经历生死后反思自我、家庭与社会的照护之道
学会向生命示弱,献给终将直面老病死苦的你我
——————————
【内容简介】
2018年7月,母亲确诊阿尔茨海默病初期,而我被查出淋巴癌。母女各自遭逢生命剧 变,家庭也作为共同体承托着照护重担。如何接住下坠中的脆弱之人?如何重构身心、自我与关系?治疗与康复的“过渡仪式”是一段往复旅程,其间既有毁减、疼痛与绝望,也有重建、愈合与新生。
病后五年,宛如一场经历、遗忘与重构的奇遇。或许因为我们都在生命动荡转型时,跨越身心边界,默默调整了与自己和彼此的关系。生平第一次,我如此渴望理解母亲在想什么、经历了什么。在认知的渡口,全家都和母亲一起上船,携手度过记忆与失忆的边界。我也从重病中毕业新生,学会向生命示弱,也决心将自己交托,在人生下半场继续照护的实践与探索。
——————————
【编辑推荐】
🍃 人类学者“把自己作为田野”,跨越边界书写疾痛、记忆与新生
两种“世纪之症”,一场生命的过渡仪式,一次重生。
知名人类学家刘绍华与母亲接连确诊癌症与阿尔茨海默病,人生中场,重症罩顶,她以学者与病者的双重身份,记录了母女这段生命旅程。在患病与照护中,重构身心、自我与关系,领悟活在当下与示弱的美德。、
🍃 从共病到共生,一段母女共同下坠又相互承托的关系变奏
母亲原是照顾全家、运动样样精通的健身达人,女儿原是闯荡天下、关怀社会弱势的人类学者。两代女性跨越身心伤痛,在生命动荡转型中重新看见彼此。
“如今,母女之间指点与被指点的界线愈来愈模糊。亲子在生命的不同阶段换位交流,所联结起的生命关系,宛如合力画一个圆,共构完满。”
🍃 打破疾病禁忌与刻板印象,叩问生命伦理与关怀照护之道
如何与衰老、失忆、病弱和解?如何将照护负担转化为陪伴?病人需要怎样的关怀?
重病,如一面关系与人性的放大镜。体会人情冷暖后,作者无意于书写创伤,也并非美化疾病历程,而是着眼病人常被忽略的心理处境与关系重构,反思缺乏的生命哲学与伦理教育。
照护,不仅是个人之事,更是全社会之责。呈现由病患、家属、医疗人员、照护机构、政策法规等多方共同构建的照护网络。
🍃 虚实交织,跳脱学术框架,以日常细节钩沉生命体悟
每章以小说笔法开头,描述母亲“小美”与女儿“小华”的日常故事,也是二人的生命史。母亲因失忆闹出的乌龙、亲友因食物串起的联结、“我”在康复途中习得的身体技艺……
超越自身苦痛与自我叙事的局限,追忆后辈对上一代人生命历程的体认,召唤读者共情共感。
🍃繁体中文版豆瓣9.1分,读者感动落泪,医学教授王一方、照护者胡泳、作家于是、医生王兴 诚挚推荐
——————————
【各界推荐】
如何走出家庭“共病”的泥沼?刘绍华女士以人类学家的视角与笔触详尽而细腻记录了母女共病境遇中的丝丝酸楚与救疗、拯救、救赎历程,其内涵大大超越了医疗技术服务,而拓展到身心钝击煎熬,社会关系缩限,灵性彷徨张望的回应与抚慰。这不仅是对慢病时代社会照护体系的挑战,更是对人类迎击苦难时精神韧性的考验。值得一切遭遇或同情生命颠簸、人生变故的读者细读、细品。
——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
老病死苦,恰似出生一样是个过程。接受贯穿生命的每一段历程,就是丧失意义和重获意义的交替循环。真正的照护完全可以成为巨大的意义源泉,因为枯萎几乎和成长一样重要。
——胡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病首先敦促病人学习,继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再而调整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恰是在病中,后代似乎才会对上一辈人的生命历程有更深的体认。照护最先带来的必定是混乱,最终却总能帮我们确定爱的存在。本书从母女共病说起,最终抵达的是母女共生,因为从照护出发,我们可以抵达人类文明的核心,成全人性的终极尊严。
——于是,作家、译者
同时作为患者和照护者,作者从一个极特别的身份视角告诉每一位可能去探望患者的亲友,患者最需要的并非勇气,而是活在当下的领悟和示弱的美德。
——王兴,医学科普作家
2024年8月9日 已读
并不是看到母女“共病”就想象到的境遇,虽然共病,但双方不是互相照顾的角色。读完此书,“人需要照顾他人,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句话的感受倒是颇深,只是无论兄弟姐妹情谊、婆媳关系、科学认知、经济条件以及健保体系都太和谐太好了,反而见不到常见的大病家庭矛盾讨论,美好到不真实中带点遗憾。
刘绍华
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劉紹華 春山出版 2018 - 10
我不僅從麻風患者身上學到生命的韌性,也從醫師與救助者身上學到可貴的人性。在漫長的研究與書寫過程中,我發展出了一種信仰,我不知道它與宗教是否相似。我將自己當成一座橋梁,練習彎腰、承擔與跨越,因緣際會扮演起連結過去與現在、隱微與清晰、底層與公眾之間的研究書寫者角色。我有幸被人接納、聽其述說、見識歷史、體驗生活。既然幸運如我,無論有再多困難,我都得負重盡責地把這本書寫出來。
──摘自本書〈跋:黑暗中的熒熒燭光〉
人類學者劉紹華繼《我的涼山兄弟》,再次以廣受歧視誤解的疾病為鑿,敲開一段被遮蔽的歷史。
一般人聽到麻風,少有不覺駭然,此疾在患者外觀上造成的損害,有時令人怵目驚心,因此即使傳染力很低,卻仍長期背負沉重汙名。
一九四九年中共建政前,中國原是麻風流行之地,卻在三十年後達成世界衛生組織的防治標準,擺脫疫情威脅。這項成就得來不易,彼時苦難叢生的社會主義中國,究竟是如何辦到?這是作者試圖解開的謎團。
劉紹華的漫長解謎旅程,始自二○○三年,她在四川進行《我的涼山兄弟》時,第一次踏入麻風村。此後十餘年,她走訪中國各地的麻風聚落和防治機構,一共正式訪問四十五位不同世代的麻風醫生。麻風醫生的身影穿梭全書,如同當年他們奔忙於國家政治與底層苦痛之間。他們的生命故事,交織出社會主義中國麻風防疫運動的後臺樣貌、乃至人道理想與革命現實難以兩全的矛盾掙扎。
單數、大寫的歷史敘事,往往充滿虛構和流失真相。何況,從一九五○年代毛澤東展開極權統治,到一九八○年代鄧小平實施改革開放,其間巨變中國傷痕累累,官方對這段過往諱莫如深,更是緊控論述的詮釋權。本書以人類學民族誌方法為主,文獻爬梳為輔,勉力將歷史還諸沉默眾人,為時代留下複數的重要證言。
2020年3月24日 已读
消灭污名化的麻风在彼时的帝国论述下具有社会道德与政治的动员力,作为政治任务投入了史无前例的资源,为集体牺牲个体,正如获中共嘉奖医生所说:这是集体干的事,不是个人的。
二十世纪下半叶,科技、医药和人权意识的进步,全球逐步废止了隔离政策,但似乎在新冠面前并不是。
比较有意思的是亲美时期专业地位是比较高的,转向苏联化后迅速又开始整治主导专业,现在都不亲了,但谁主导谁还是一目了然。
03年SARS的爆发全方位的侵入隐私和自由,现如今有技术加持隐私更无处谈起,透明的机制也好,尊重个人的治理也好,都是梦。
回到作者开篇提出的几个问题:疾病防治是人道主义还是政治计划?抑或两者皆是,但孰轻孰重?何种人道,如何政治?以何评断成效。几个月后再回顾各国交的答案。
人类学 刘绍华
人類學活在我的眼睛與血管裡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劉紹華 春山出版 2019 - 9
書寫是我理解這個世界與介入不平的方式。只希望不是發洩自我的主觀與情緒,而期待記錄自己理解差異後的感想與反省,才不負我曾大言不慚地說過:「人類學活在我的眼睛與血管裡。」──劉紹華

「同溫層」、「平行世界」,今日網路上的常見用語。網民(我們)自嘲老愛在同溫層中取暖,也嘲諷他人彷彿生活在平行世界。笑罵之餘,或許更該思索的是,如何同情地理解我們與他者、這個與那個世界之間的差異?

人類學家劉紹華提出了她的答案:以移動做為生命的方法。

一九九八年,劉紹華加入「臺北海外和平服務團」柬埔寨工作隊,展開了生命中首次的大跨度移動。當時的她,曾任記者、尚非學者,單純渴望以受過人類學訓練的雙眼,深入凝視異文化的日常。兩年旅居,她為這三千大千世界的一隅,寫下珠玉般的小小文章,連串成本書第一部「柬埔寨旅人」。她以筆攝影,捕捉生存現實的斷片,凝固具有張力之瞬間。她的文字鏡頭下沒有奇觀,只有激發物傷其類同理之心的隱隱盼望。

第二部「後柬埔寨時期」收錄的散作,則是作者成為學者、田野轉至中國後留下的紀錄。其中可見《我的涼山兄弟》民族誌番外、隱藏在當代中國高度發展表象下的魔鬼細節、旁觀他人之苦的掙扎。文章議論增多,但令人動容的情感、害人嘴角失守的幽默感,字裡行間並無缺席。

《人類學活在我的眼睛與血管裡》,這是作者的人生態度與思維調性,也是她二十年來行旅歷程的中場回顧。本書末尾,她說,「散文會幫我記住,我和我的時代。」新的時代一直來,作者允諾探索不歇。她的下一次生命移動,必將繼續幫我們記錄,我們和我們同類的故事。



作者簡介

劉紹華

人類學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領域主要從愛滋、毒品與麻風(漢生病)等疫病的角度切入,分析國際與全球衛生,理解當代社會變遷的本質與傾向,以及身處變遷中的個人生命經驗與轉型。此外,亦從自然資源的治理變遷,研究環境、社會與政治經濟角力等議題。英文專書Passage to Manhood: Youth Migration, Heroin, and AIDS in Southwest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及其譯寫而成的醫療民族誌《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群學,2013),獲得臺灣、中國、香港等地的諸多獎項肯定。新著《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後帝國實驗下的疾病隱喻與防疫歷史》(衛城,2018),為二○一八年臺灣Openbook中文創作年度好書、二○一九年香港文藝復興非虛構寫作獎得主。
 
2019年12月19日 已读
柬埔寨半本挺水,比较早期的田野调查了。后半比较有价值:凉山兄弟的补充,延伸到两岸关系,人类学者的反思。
人类学 刘绍华
我的凉山兄弟 豆瓣
Passage to Manhood:Youth Migration,Heroin,and AIDS in Southwest China
8.6 (76 个评分) 作者: 刘绍华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 - 9
“这是一个关于探 险 玩 耍、为 非 作 歹、吸 毒 勒 戒、艾 滋 茫 然、世 代 差 异、文 化 冲 击 和兄 弟 情 谊的故事。”人类学者刘绍华详细记录了诺苏人的生活经验和个人口述历史,呈现出现代化转型时期一个边缘群体的遭遇、认知、思索、接受与挑战。作者更深层的关 注,在于透过表面的社会问题,洞见当代中国卷入的全球化变迁中人的行为与福祉,并试图理解一个非主流群体在社会、文化、历史变迁中脆弱性形成的时代过程,以及未来何去何从。这正是医疗民族志的精髓。
◆(刘博士)的分析将贯时性研究与现时性研究两种方法交织在一起,生动地勾勒出一个完整图像,让我们了解诺苏人所面临的时代动荡与困境。本书应会成为人类学经典著作。
——黄树民,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作者的媒体经验和人类学知识一并融合在其细腻的文笔之中,展示了诺苏人面临内外政经巨变之时的艰难选择,他们的刚烈与信奉、悲情与踯躅均一览无余。
——庄孔韶,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教授
◆作者聚焦于彝族男性青年到城里打工与凉山地区艾滋病流行的关系,她没有忘记将艾滋病问题在凉山地区的出现纳入历史文化以及全球化的维度加以分析。在优美细腻的叙述中,读者不仅看到人类苦痛,还可以发现一个民族的自尊。本书完全可被视为一部医学人类学经典著作。
——景军,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
2015年12月14日 已读
值得一读,了解不少。但是作者的满篇的“现代性”强调让人略不舒服,恰是这一个缘由不够撑起太大的凉山问题。
另外吐槽下居然有四个序……结果瞅了下台版更是六个序orz……
人类学 刘绍华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