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齐泽克的笑话 豆瓣
Žižek‘s Jokes: Did You Hear the One About Hegel and Negation?
7.7 (46 个评分) 作者: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于东兴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 - 1
好的笑话本身就是出色的哲学。在这本结构紧凑的笑话集中,齐泽克拿出他最擅长的语言装配形式,举重若轻地将读者引入他的哲学空间:他反复玩味着那些又猥琐又好笑的段子,分析它们背后的逻辑,用笑话的荒谬去对冲某些常识结构或理性情境。通过笑话,人们将了解到这些情境的可笑,它们不再必然合理,甚至是可以抛诸脑后的东西。“笑声,在这种意义上,就是革命。”
不可言明的共通体 豆瓣
La Communauté inavouable
7.9 (11 个评分) 作者: [法] 莫里斯·布朗肖 译者: 夏可君 / 尉光吉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 - 5
编辑推荐:
•本书是当代法国最为著名的思想家之一莫里斯•布朗肖的晚期代表作。
•在这本小书里,布朗肖直面“共通体”(又译“共同体”)这一貌似简单、实则繁复的思想,他紧随南希、巴塔耶和杜拉斯等人的思考,以其一贯的幽晦风格对此展开了最为澄澈的言说。
•如其标题所言,此书保持着某种不可言明的特点。如若必须对此展开言说,我们该使用什么样的言语?布朗肖认为,“这是这本小书托付给其他人的问题之一,与其指望他们做出回答,不如让他们选择把它带在身上,或许还拓展它。”
•它物理体量上的小,与它思想容积上的大,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此意义上,这本小书同时也是一本“大书”。
内容简介:
一方面,《不可言明的共通体》所回应的共通体的迫切要求正在这个世界里遭到遗忘,甚至这一遗忘的后果也难以察觉;另一方面,它本身就源于一个隐秘的共通体,那既是书文的共通体,也是爱的共通体。阅读共通体的书写,首先就面对着共通体的缺席。然而,至少为了试着在黑暗中没有方向地向着这一共通体接近,有必要倾听几个不愿言明自身的模糊的声音。
本书由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为“否定的共通体”,下半部分为“情人的共通体”。如同布朗肖的绝大部分写作,这本书表面上也充当了另两位作者及其作品的评论:让-吕克•南希的哲学论文《非功效的共通体》和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记述《死亡的疾病》。但根本的问题,共通体的问题,就像在南希那里,首先指向了乔治•巴塔耶。在这场无形的谈话中,巴塔耶首先以隐晦的姿态,提出了共通体的要求。在“二战”期间的“无神学大全”的写作里,巴塔耶再次提出了与迷狂体验有关的“交流”的问题,并在手记里留下了让南希和布朗肖着迷的关于共通体的明确定义:“否定的共通体”。虽然南希对巴塔耶的研究重新点燃了共通体之思的火花,但这个可以说从巴塔耶文本的裂隙中寻得的定义依旧神秘。围绕着这一定义的晦暗光芒,布朗肖再次把共通体引入了外部的黑夜。
杜拉斯的记述就被这个黑夜笼罩、包围,并且,男人和女人达成的情人的共通体,就暴露在这夜晚的时间下。布朗肖试图在此证实的,恰恰是这个浸没了共通体的黑夜所具有的力量,因为这力量在消解个体成员之间关系的同时,也让他们成为了巴塔耶意义上的真正的共通体:共通性的丧失也是共通体的铸成。为了理解这看似悖谬的论断,为了进入共通体的这极为陌异的关系,有必要唤起列维纳斯的观点,恢复自我与他者之间的根本的不对称性。只有他者的死亡能让“我”走向共通体的敞开,只有走向绝对他异的外部,把自身交给无限的黑夜,“我”的有限的孤独才不会一个人承担。
共通体总在铭写秘密的友谊。巴塔耶的友谊,他自己最早为《有罪者》一书定下的副标题,纪念着他同那些没有记录名字的朋友们的友谊;布朗肖的友谊,他为1971年的文集所定的标题,向包括巴塔耶在内的朋友们发出了敬意(并且,正是纪念巴塔耶的文章决定了这个题目)。而这本小书,凭借其批评的工作,再一次召唤了布朗肖同巴塔耶、同杜拉斯、同列维纳斯、同南希的多重友谊。情人(amants)的共通体,不也是友人(amis)的共通体吗?因为共通体就是爱(amour)的见证,虽然这爱也飘散在逝者的笑容和生者的泪水当中,在缺席的沉默者和到场的言说者之间,触摸那不可穿透的永恒之夜的界线。
2017年1月21日 已读
很精妙的书,但是引用了很多南希和巴塔耶的文字,在我没读过原文的前提下囫囵吞枣实在不该
哲学 法国 莫里斯·布朗肖
这不是一只烟斗 豆瓣
7.6 (10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邢克超 漓江出版社 2012 - 10
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René Magritte)著名的烟斗系列,在绘有一只烟斗的画中写着“这不是一只烟斗”的句子,展现了图形和语言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哲学和绘画领域引发了诸多兴趣和讨论。福柯在本书中从图形诗的角度入手,对马格利特这组烟斗画进行解读,在显示出他强大的哲学思辨力的同时,也展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以及幽默有趣的一面。这是本书第一次以简体中文单行本在国内出版,同时收入马格利特致福柯的两封信,以及国内学者关于福柯和马格利特的两篇研究文章。
2016年11月18日 已读
你说过度解读???教教你什么叫真的“过度解读”。读得真是痛苦……
哲学 法国 米歇尔·福柯
伊西斯的面纱 豆瓣
Le voile d'Isis: Essai sur l'histoire de l'idée de Nature
8.8 (15 个评分) 作者: [法]皮埃尔·阿多 译者: 张卜天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
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出那句著名的箴言“自然爱隐藏”到20世纪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以“存在”和“解蔽”的方式对这句话进行解释,《伊西斯的面纱》对自然的秘密这一概念的讨论涵盖了近2500年的历史,从揭开面纱这一隐喻的角度追溯了人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阿多以头戴面纱的女神伊西斯这一寓意形象为线索,追溯了思想家们对赫拉克利特箴言“自然爱隐藏”的诸种解释。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两种对待自然的态度:一种是普罗米修斯态度或实验探索的态度,主张用技术揭开自然的面纱,揭示她的秘密;另一种是俄耳甫斯态度或沉思的、诗意的态度,认为像这样去掉地球的遮掩是一种严重的侵犯和罪过。而从18世纪末开始,伊西斯的面纱渐渐不再指自然的秘密,而是指存在的神秘,这一传统一直持续至今。
2016年4月1日 已读
不敢说都看懂了,只能说文字真是流畅有趣,张先生的译笔没得说,适合放在床头反复品味。很契合丛书“轻与重”。
哲学 法国 皮埃尔·阿多
你会杀死那个胖子吗? 豆瓣
7.6 (11 个评分) 作者: [英]戴维·埃德蒙兹 译者: 姜微微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 10
电车难题是伦理学领域中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哲学家与社会学家透过这个问题的思辩来探讨进退两难的道德问题,诸如堕胎、战争、牺牲少数成全多数的各种议题。电车难题最早是由牛津大学哲学教授菲利帕•富特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功利主义。著名哲学家戴维•爱德蒙兹用幽默的文笔透过历史上类似电车难题的事件,如二战期间,伦敦饱受德国V1、V2导弹威胁之苦,然而德国的飞弹因为是无人驾驶,绝大部份掉落于伦敦市中心的南方,死伤虽没那么严重,但是死亡的市民大部分是较穷困的劳动阶级。作者就“生命的数量或生命的质量能否做为利益衡量之标准?”“少数服从多数真的是最正确的答案吗?”发出追问。作者在书末写到他不会选择将胖子推下桥,但他问了读者“你们会把胖子推下桥吗?”
2016年1月24日 已读
电车问题俨然已经变成道德哲学的一个分支了,例子也越来越复杂。道德愈发重视的现代社会可能需要更多的考虑这个问题了。
伦理学 哲学 戴维·埃德蒙兹 英国
福柯 / 布朗肖 豆瓣 Goodreads
8.5 (13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 [法] 莫里斯·布朗肖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4 - 3
HardCover. Pub 2014-03-01 henan university press This book mainly michel foucault my imagination Maurice shaw brown;The outside world thought michel foucault;Theory of friendship Maurice shaw brown. etc.
解体概要 豆瓣
Précis de décomposition
8.8 (69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E·M·齐奥朗 译者: 宋刚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 9
本书是萧沆的代表作,以片段写作的方式,呈现了真实的人生经验,它会破坏你我所有的信念,从心灵到肉体、从宗教到哲学、从出生到终结,任何既定想法,都会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全面解体。本书是萧沆的第一部法文作品,被认为“足令法文增辉”,并获法国里瓦罗尔(RIVAROL)奖。
2015年10月5日 已读
一个人所忍受的痛苦,若具备明确的特质,他就无权抱怨:他毕竟还有事可做。大痛大苦的人从不会倦闷:病痛占据着他们,就如同悔恨滋养着罪人一般。
哲学 法国 萧沆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豆瓣
8.1 (68 个评分) 作者: 林欣浩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11 - 5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内容简介:这是一本有趣的哲学简明史,也是人类最厉害的天才们自我折磨的历史。哲学家们只想在思考中寻找终极真理,但在他们的争吵中,世界却意外地被改变。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走进这些天才们的精神世界,做一次轻松幽默的哲学之旅吧。
从苏格拉底到笛卡尔,从休谟到康德,两千多年的哲学史,一代代哲学家不断思考,并对我们的世界做出形形色色的阐释,而哲学却并没有所谓的终极真理。那么,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他们在重复没有意义的活动吗?显然不是。
这本《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从哲学家们庸常或天才的生活轨迹入手,为我们呈现了绝大多数人惰于思考却不得不一直面对的问题: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我如何才能获得最大的幸福?
哲学家们的探索过程与他们自身的行为相映成趣,在哲学家们享受纯粹“思维的乐趣”的同时,也为我们充分展现了哲学的真正旨趣所在。
适用于:哲学爱好者,对哲学史有浓厚兴趣的各年龄、各阶层读者。
2015年8月5日 已读
可读性六星,专业性三星。相当顺溜地捋一遍西方哲学史顺便讲了一堆八卦。不足的是太主观了。
哲学 林欣浩 科普
眼泪与圣徒 豆瓣 Goodreads
Lacrimi și Sfinți
8.7 (54 个评分) 作者: [法] E. M. 齐奥朗 译者: 沙湄 商务印书馆 2014 - 1
罗马尼亚,1930年代中叶,齐奥朗已然是新生代知识分子心目中的明星作家。他长时间泡在一座特兰西瓦尼亚图书馆里孜孜研读圣徒传记。这位当代的圣徒传作者,“梦想”自己是“这些坠落于天堂与地狱之间(圣徒的)年代记编者,他们内心激情的知己,为上帝而失眠者的历史学家”。在尼采《善恶的彼岸》启发之下,齐奥朗“探寻眼泪的起源”。他自问是否圣徒“会是眼泪那苦涩之光的源头”。
本书于1937年首次出版于罗马尼亚。“有谁知道?”他在书中第一段写道,“可以肯定的是,泪水是他们的踪迹。泪水并非透过圣徒进入这个世界,但若没有圣徒,我们就永远不会明白自己是因为渴念失乐园而哭泣。”“一个人是怎样弃绝自己并走上成圣之路的?”这是齐奥朗的疑问,也是《眼泪与圣徒》这部记录的起点。
齐奥朗关注的并非传统圣徒传中因德性而受崇拜的殉道者和英雄,而是以灵性高度著称的神秘主义者,——首先是女性神秘主义者,他们拥有关于上帝的私密知识,导致又一场“绝对在历史中爆发”。他们中的许多人都留下了经典之作,如埃克哈特大师,圣加大利纳·锡耶纳,圣女大德兰和圣十架约翰。
《眼泪与圣徒》是齐奥朗“在朝圣路上半途而废的挣扎记录”。在对宗教与信仰反复的拷问下,齐奥朗完成了对自己的精神放逐。
西西弗神话 豆瓣 Goodreads
Le Mythe de Sisyphe
9.2 (111 个评分) 作者: (法)阿尔贝·加缪 译者: 沈志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8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2015年2月16日 已读
荒诞,不能靠荒诞的行为去逃避,唯有抗争。
加缪 哲学 法国
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 豆瓣 谷歌图书
Shop class as soulcraft:an inquiry into the value of work
7.0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马修·克劳福德 译者: 粟之敦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 - 5
[内容简介]
● 这是一部为工匠精神正名的作品,一部探讨机械化生产时代如何重拾工匠精神的作品。它颠覆了鄙视体力劳动者的传统教育价值观,以一个新的视角重新探索和思考人类生活与工作的意义。
● 本书作者是拥有哲学博士学位的摩托车修理工。他对现代的工作场所进行控诉,细数它让我们麻木不仁、死气沉沉的种种罪行,令人震撼。在书中,作者描述了教育体制如何摧残我们的天性,并向我们揭示了一种更丰富、更充实的生活方式。
● 本书作者认为,大学是一张通往广阔未来的门票,但并不是通往美好生活的唯一道路。如果你有学习的天赋,愿意将时间花在钻研学问上,那么,就带着工匠精神去上大学,深入地学习。如果你对上大学没有兴趣,那你要知道,要过上体面的生活,并不一定要经历那些磨难。即使你必须要上大学,也可以在暑假期间再学习一门手艺。你应该成为一位独立的工匠,而不是一个待在格子间里、在信息系统前软弱无力的、或低级别的“创造者”。
[编辑推荐]
● 出版以来,本书先后荣获《出版人周刊》年度畅销书、《纽约时报》年度畅销书、《名利场》年度十佳作品、《旧金山纪事报》年度畅销书、《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年度畅销书、《华尔街日报》假日好书推荐、《金融时报》编辑推荐奖等奖项。
● 用自己的手去制造和修理东西本来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现在似乎在社会上销声匿迹了。幸好,这本书将这种精神重新带回我们身边。坐办公室的人经常觉得和物质世界脱节,感觉不到自己工作的意义。有很多不想读大学却被逼着读,接着又进办公室做白领的人,对他们来说,生活似乎无法按照自己希望的轨迹前行。这本书让人们见识到手工行业与工匠精神的荣耀回归。它告诉我们,手工业一样可以让我们过上体面的生活,是一条值得选择的人生道路。
● “后工业化”时代,我们是否还需要手工劳动,是否还需要工匠精神?克劳福德用第一手的实践知识和经验告诉我们,手工劳动在认知、社交和心理等方面都有具有积极的意义,认为手工劳动即将消失的观点不仅荒谬,而且存在问题。工匠精神为我们提供了真实的满足感。无论做什么,只要带着工匠精神全心投入,你就能够感受到工作真的是有意义的,而你也绝对不只是一个待在格子间里,在信息系统面前显得软弱无能的“创造者”。
● 湛庐文化出品
老子道德经注 豆瓣
9.6 (7 个评分) 作者: [魏] 王弼 注 / 楼宇烈 校释 中华书局 2011 - 1
《老子道德经注》由魏朝王弼注,由楼宇烈校释。《道德经》包罗了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以及立身处世、治国安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本书对《道德经》进行了注释,使有些古奥难懂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适合广大读者阅读、鉴赏。
2014年8月1日 已读
道德经读起来总有一种要神功大成的错觉,看我天—下—溪—山—指!(快吃药
哲学 老子 道家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