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
厭女的資格 豆瓣
Entitled: How Male Privilege Hurts Women
作者: 凱特.曼恩(Kate Manne) 译者: 巫靜文 麥田 2021 - 5
最難解的父權模式從不在檯面上進行,
它是一套關於男性特權的潛規則,叫「我有資格」。

醫療研究內的性別不正義|照護體系內的性別不正義|家務勞動裡的性別不正義
政治場域中的性別不正義|知識資格感的性別不正義|身體自主權的性別不正義

被譽為「21世紀的西蒙‧波娃」、康乃爾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凱特‧曼恩
繼近年最具突破性的女性主義經典論著《不只是厭女》後,又一重磅新作
犀利剖析「男性資格」如何作為社會潛規則,全面打壓女性的應有權利!
陸品妃(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與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副教授)│審訂
劉亞蘭(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學系副教授)│專文導讀
尤美女(前立委、人權律師)、王曉丹(政治大學法律系特聘教授)、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退休教授)、陳宜倩(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康庭瑜(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游美惠(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楊婉瑩(政治大學政治學系教授)│一致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在《不只是厭女》中,道德哲學家凱特‧曼恩大刀闊斧地為厭女情結給出了一個前人未曾明確定義過的分析框架。而在新作《厭女的資格》裡,她則延續前書的論述骨幹,將觸角探入女人日常,不僅深入前作尚未提及的多重面向,並更進一步清晰描繪出厭女情結與其他壓迫體系交織運作的內在邏輯。透過不同領域的案例分析,曼恩犀利地指出在家務勞動、男人說教、性暴力與身體自主權等議題上,父權機制如何暗中運作,並造成實際壓迫。
關於醫療研究內的性別不正義▶▶▶醫藥實驗與醫學教育往往以男性生理為「基準」或「預設值」,女性病況則被歸類於「非典型」或「不正常」,導致女人更易錯過治療黃金期。
關於照護體系內的性別不正義▶▶▶早在社會化過程有可能讓男孩考慮到男性氣概、不願充分表達自身疼痛之前,人們就已經比較認真地看待男性喊痛,遠勝過女性疼痛。人們也預設男人過少使用照護資源、暗示女人使用過多,在假設男人更能忍耐疼痛之餘,他們又比女人容易獲得止痛藥物。
關於家務勞動內的性別不正義▶▶▶據統計,在二○○○年,全職母親承擔家中三分之二的育兒責任,男性伴侶則負責餘下三分之一,而過去二十年間,這些數字毫無改變。此外多項研究發現,工時長的父親擁有負責更多育兒照護工作的妻子,但工時長的母親則擁有睡眠時間較長且花很多時間看電視的丈夫。
關於政治場域內的性別不正義▶▶▶人們往往假設,女性政治人物勢必缺少合群性格,亦即體貼、滋養關懷,與支持社會的品質。但是這類條件只會拿來要求女性政治人物,男性則可豁免。
關於知識資格感的性別不正義▶▶▶即使在女人自身精通的領域,她也無法免於被男人說教;即使她身為該領域權威,仍無法完全掌握該主題的正當話語權,而且時常可能遭到外行人再三確認、質疑,甚至反駁。
關於身體自主權的性別不正義▶▶▶反墮胎和反跨性別運動的真實邏輯,都是對女人身體的管制。性,與生殖勞動,皆是女人應該付出的商品;與此相反,跨性別女人因為無法提供真正的商品或服務,所以並無資格將自己的身體呈現成女人樣貌。另外,透過「同理他心」這類想像投射,強暴犯罪往往被視為意外,或因女方酒精攝取過多所導致,有時甚至扭轉成男方才是受害者的情境。
在前作中,凱特‧曼恩把厭女情結看作父權社會裡的執法部門,用來規範、監督女性行為,並懲罰不符合規範的女性。曼恩指出,這個執法機制建立在一個父權社會的基本原則上:男性作為取用者,女性則是付出者。父權社會裡的男性被認定為有「取用」的權利,理所當然可獲得來自女性的情感、注意力、性,以及打從內心發出的愛。
在《厭女的資格》中,凱特‧曼恩則延伸其論點,把這種理所當然的心態稱為一種「資格」,並進一步討論這份資格/理所當然的權利會具體表現在哪些層面上:
■ 相對於女性,男性有哪些優先資格?
■ 這些資格導致他們向女性索取什麼?
上述的資格,也解釋了以下現象:
■ 反墮胎和反跨性別運動有何共通之處?
■ 為何在家庭裡很大程度上仍舊是女人負責「第二輪班」(second shift)?
■ 為何某些特定男人總能在性侵女人之後逍遙法外,彷彿例行公事?
■ 為什麼男人說教(mansplaining) 如此屢見不爽 ?
繼《不只是厭女》一書後,凱特‧曼恩輔以更多的例子,更細緻地說明了男性特權和厭女情結如何在當代社會運作,尤其在看似男女平權的西方社會裡,為什麼這些不平等的性別規範和懲罰機制反而更積極穩定地運行。和《不只是厭女》相較,本書更專注於具體而豐富的實例之上,對前作做了更詳細的補充。曼恩援引事例來自於當代社會文化、新聞與政治事件,是女性主義者對於這個時代最立即也最強而有力的回應。
╱╱╱
「當我寫下這些話語時,我無法想像自己可以成功地教導女兒這每一件事。
我們的文化中有這麼多的反向訊息,我有這麼多的事情要教導她,但我自己卻從未學習過它們──沒有適當、充分地學習過。
我還是很難想像一個世界,在那其中,女孩和女人可以確實主張自己有資格獲得什麼,更別提去想像她們確實能夠在這個世界裡獲得這些事物。
這是一場漫長而可能永無止盡的戰役,但是為了她,我能夠說:
我加入。」──凱特‧曼恩
|名家推薦|
《厭女的資格》精采地分析了男人如何僅僅因為身為男人就享受到系統性的優勢和特權。本書中對現實案例的深刻討論、優雅文字,與具有說服力的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修正鏡頭,使我們得以藉此檢視世界,並讓我們可以擺脫自己未能察覺的模糊與扭曲。這是我們所居住的世界,而儘管清晰可能使人痛苦,曼恩也為我們帶來保持希望的理由。
──麻省理工學院,哲學與女性和性別研究教授,莎莉.哈斯藍爾(Sally Haslanger)
我希望本書沒有必要存在。我希望我們不需要目光如此清晰、如刀片般銳利地解構男性資格感的概念,還有這種被賦予的資格感是如何殺害我們。但這本書是必要的,凱特.曼恩正是那位我希望可以來書寫這個主題的知識庫。
──《她的身體與其它派對》(Her Body and Other Parties)作者,卡門・瑪麗亞・馬查多(Carmen Maria Machado)
富挑戰性、充滿爭議、主題廣泛,且論證有力,凱特.曼恩這位出色的年輕哲學家以一連串當代議題來說明,她針對父權體制與厭女情結所提出的知名理論強而有力地證明了父權體制和厭女情結無所不在,從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對話、醫療體制,再到選舉過程,皆遍地可見。
──How Fascism Works作者,傑森.史丹利(Jason Stanley)
凱特.曼恩是二十一世紀的西蒙.波娃。她在《厭女的資格》一書裡,極具說服力地展示了如今仍帶有性主義的文化規範背後,有哪些僵化的社會假設。曼恩的文字銳利而堅定,但與此同時又輕鬆好讀,本書將為每一個對抗父權體制的人提供繼續奮鬥時所需要的彈藥。
──Troll Nation作者,亞曼達.馬寇特(Amanda Marcotte)
若我們想要理解這個世界,曼恩對男性資格感的精采分析不可或缺。針對這個關鍵又複雜的主題,她的思考一如往常鋒利、敏銳、深刻。此刻更甚以往,《厭女的資格》絕對是必讀之作。
──Rage Becomes Her作者,索拉雅.切梅利(Soraya Chemaly)
在《厭女的資格》一書中,曼恩直擊性別、權力和不平等的中心:男人認為他們應該獲得什麼,女人又學習到自己應該給予什麼。最後的成果是,她對當代生活中幾乎每一塊面向裡的男性資格感提出堅定的控訴。《厭女的資格》正是我們在理解當代並想像更好的未來時所需要的作品。
──The H-Spot作者,吉兒.菲力波維奇(Jill Filipovic)
儘管本書主題令人沮喪,曼恩卻帶著振奮程度毫不遜色的洞見,著手分析男性資格感千變萬化的表現形式。她的思路如此優雅,她指出,在某種道德經濟裡,女人永遠都虧欠了男人,而男性被賦予的資格感正是症狀之一。這套理論具有突破性,本書勢必能夠鼓勵並啟發其他女性主義作者。《厭女的資格》是這個世代難得一見的智慧之作,且一如以往,曼恩成功地為女性主義留下更豐富並堅實的果實。
──《衛報》(The Guardian)專欄作家,莫拉.多尼根(Moira Donegan)
《厭女的資格》是一本令人痛苦,卻讓事情回歸正軌的書籍。曼恩引領我們穿過某些我們的文化所帶給女人的、最暴力的創傷;從#MeToo運動揭發的小人,到行兇的「非自願性守貞者」,曼恩由此出發,帶我們走過女性地獄的每一層。然而,曼恩在面對這些不可思議的問題時驚人地清晰和冷靜,她習慣用幾句簡單卻讓你經年難忘的句子,清楚呈現一些難以言說的問題,這讓她成為探索這間鬼屋時最值得信賴的嚮導。她是我們這個時代最不可或缺的聲音之一。
──Dead Blondes and Bad Mothers作者,莎蒂.多爾(Sady Doyle)
曼恩以清晰易懂的文章說明了男性資格感──包括獲得性、權力、知識,以及女人的關懷、醫師的注意力和被假定無辜的資格──如何強化了厭女情結。曼恩檢視了敵意行為如何促使所有女人和非二元性別者「安分守己」,以及厭黑女情結和厭跨女情結造成的特殊效應,並完整(甚至詳盡)說明,我們如何以世界上另一半的人口為代價,優先對待順性別男人的需求和欲望。
──Asking for It作者,凱特.哈汀(Kate Harding)
凱特.曼恩利用優雅的文字和令人無法反駁的證據,表達出二十一世紀的憤怒。《厭女的資格》以曼恩過往的著作為基礎,討論父權體制的力量,以及世世代代的女人年復一年為了最基礎層面上的平權奮鬥之後所感受到的永恆挫折感。曼恩是當代最像預言家、最有才華的女性主義之聲,她的作品就如同陽光一般不可或缺。你的憤怒可能不會因為本書的結尾而減輕,但至少你不會覺得如此孤單。
──No Visible Bruises作者,瑞秋.路易絲.史奈德(Rachel Louise Snyder)
2022年6月20日 已读
案例为主,从事件入手更好切入话题,但也比较泛泛。致谢的最后一句让人内心复杂……据说简体版无删减,不知真假。
女性主义 美国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豆瓣 Goodreads
上野先生、フェミニズムについてゼロから教えてください!
8.8 (606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 [日] 田房永子 译者: 吕灵芝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9
◎日本女性主义理论第一人、《厌女》作者上野千鹤子 面向普通读者的女性主义普及课
◎女性为何如此艰难?女性如何奋斗至今?又该如何奋斗?
◎工作、婚恋、育儿,该如何以女性主义的角度思考?
——————
【编辑推荐】
※去年东京大学入学演讲《等待着你的是即使努力也无法获得回报的社会》引发热议,使上野千鹤子成为了明星学者与作家。本书是继《厌女》《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在中国出版之后,她备受期待的新作。
※本书也是上野千鹤子的第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女性主义普及读物。不像她比较艰深的学术著作,本书语言幽默平实、通俗易懂,在轻松的对谈形式中向大众普及女性主义的内涵、历史,以及如何以女性主义角度思考日常中的工作、婚恋、育儿问题。
※本书内容触及现代女性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揭示了在当今社会中女性仍然面对的诸多不公与困境。上野千鹤子从自身的经历着手,将女性主义放置在个人生活的背景中,告诉我们女性主义不仅仅关乎女性,更关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本书辅以日本人气漫画家田房永子的漫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一次女性主义的洗礼。
——————
【内容简介】
女性主义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女性主义?如何用女性主义进行思考?
围绕上述种种问题,日本著名学者上野千鹤子与知名漫画家田房永子,开始了一场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课堂。她们用幽默的语言、传神的漫画,回溯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畅谈母女关系、性、工作、婚恋、育儿等日常生活中的议题,驳斥关于女性的刻板偏见。
这堂课不仅开启了一趟全新的旅程,更告诉我们:女性主义,不仅仅关乎女性,更关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2021年12月6日 已读
相对上野千鹤子的另外两本确实非常好读,两位的表达能力都相当出色,且坦诚。自身经验对个人认知的限制太大了,尤其限于现今大数据的精准投喂,明明信息源遍布但又普遍一叶障目。
牛仔裤印象深刻,私生活和个人观点的不一致也是合理的。
上野千鹤子 女性主义 日本
科技渴望性別 豆瓣
作者: 吳嘉苓 / 傅大為 群學 2004 - 1
本書與《科技渴望社會》為台灣第一套 STS讀本。 台灣 STS 研究者群策群力, 透過 精選、譯介西方 STS 文獻的菁華,引領台灣讀者進入 科技與社會這個活力十足的新興研究領域。 每篇選文都附有台灣 STS 學者所撰寫的導讀,提綱挈領,同時也點出在台灣閱讀這些 STS 經典譯文的意義。
STS經典譯叢作者群
Londa Schiebinger,Michel Foucault,Ruth Schwartz Cowan,David Edgerton, Sandra Harding,Emily Martin , Steven Epstein,Thomas P. Hughes, Bruno Latour, Langdon Winner ,N. J. Jewson ,David Arnold,Karin Garrety
台灣科技與社會網絡計畫群
吳嘉苓、成令方、傅大為、雷祥麟、吳泉源、陳恆安、李尚仁、王秀雲、蔡麗玲、林崇熙、劉士永、林宜平、林宗德、楊佳羚、周任芸、傅憲豪、方俊育、曾凡慈、蔣竹山、余曉嵐、周雅淳、顧彩璇、程雅欣為什麼哺乳動物最多只有其中一半有能力哺乳,卻要命名為 「哺乳類」,起碼也可以叫「吸奶類」啊?家用科技越來越普遍,家庭主婦居然越來越像忙不完的老媽子,科技難道不一定減輕家務勞動的負擔?精子穿透卵子,是很客觀的科學描述吧,怎會有研究把這種科學描述說成是租書店那種一本十元的羅曼史?這些女性主義 STS 研究,揭露了性別如何作為科技社會的組織原則,探索了科技如何成為性別關係的生成來源, 翻轉我們對於世界的理解。 科技與性別怎麼相互形塑,渴望性別的科技社會為什麼會更友善與民主,本書提供了一些線索。
2021年4月13日 已读
为什么哺乳动物最多只有其中一半有能力哺乳,却要命名为哺乳类?为什么家电产品推陈出新家庭妇女反而越来越忙不完?性别体制对科技发展的影响,科学研究中性别预设的存在,习以为常的东西背后往往伴随着潜移默化的规训。
台湾 女性主义 社会学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家父长制と资本制 ― マルクス主义フェミニズムの地平
9.1 (210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译者: 邹韵 / 薛梅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0 - 3
什么是父权制?当代女性又是如何遭到父权制压迫和剥削的?女性解放道路在何方?
本书是作者历经十年完成的重要作品,是其在第二波女性主义接近尾声,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酷儿理论兴起之初,对女权主义各个派别,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再次思考。近代社会在“资本主义”支配的“市场”和“父权制”支配的“家庭形态双重控制下,以无偿的女性劳务等为中心,形成了女性地位低下的历史根源。 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刻批判,并就如何改善女性的社会地位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本书尽管论述的是日本女性的地位问题,但其观点在相当大程度上适用于当下中国的国情。因而对于任何思考女性地位与男女平等问题的人都有着莫大的启发。
女性面對的戰爭:及那些敢於抵抗的勇者 豆瓣 Goodreads
The War on Women: And the Brave Ones Who Fight Back
9.5 (17 个评分) 作者: 蘇‧勞伊德•羅伯茨(Sue Lloyd-Roberts) 译者: 謝濱安 自由之丘 2018 - 1 其它标题: 女性面對的戰爭
BBC戰地女記者──蘇.勞伊德.羅伯茨是英國最傑出、知名度最高的電視記者之一,以勇敢揭發人權議題、挑戰女性記者限制著稱。她在2015年十月不幸病逝前,寫完最後也是唯一一本書,獻給世界各地的受難女性與她們堅強的反擊。

1973年,羅伯茨以實習生身分進入英國獨立電視新聞網,開啟她非凡的新聞記者生涯,往後成為英國第一位在蘇聯、中國、伊朗等環境嚴峻的新聞站獨立編採報導的女性記者。在長達三十年生涯中,她走遍全球,深入危機四伏的戰亂地區,目睹各種對女性最殘酷不仁的暴行。然而除了第一手見證這些苦難,她也記錄下這些女性不可思議的反抗決心。

《女性面對的戰爭》述說羅伯茨自己令人難以想像的危險經歷,也道出眾多令人心痛憤怒的女性故事。被囚禁在惡名昭彰的都柏林「抹大拉洗衣廠」的瑪麗.梅里特;被人口販賣到波士尼亞被迫從事性工作的莫妮卡;取代母親擔任村落割禮執行者,又因不忍殘割的不人道而逃亡的甘比亞女性麥穆娜;六歲稚齡便被迫嫁人十三歲又被莫名休妻的印度女孩曼內瑪。

從英國的性別薪資差距,到喀什米爾的強迫婚姻,從以強暴當作戰爭武器到「榮譽殺人」,羅伯茨帶領我們檢視人類的歷史,再分析女性今日的生存狀態。更重要的是,她不惜一切為那些勇於挑戰錯誤暴行,不論多害怕仍竭力反擊的女性發聲。羅伯茨寫完本書不久便不幸病逝,她被視為同世代最傑出的電視記者之一,因為她鞠躬盡瘁燃燒的非凡一生得以被聽見的女性聲音,也將持續迴盪!
2021年1月31日 已读
苏是一位英雄,历尽艰辛、冒着生命危险把割裂的世界完整地残酷地展现给我们直面,即使只是文字便已让人不忍卒读。救救女性。
女性主义 社会学 苏·劳伊德·罗伯茨
如何抑止女性写作 豆瓣 Goodreads
How to Suppress Women's Writing
8.9 (165 个评分) 作者: [美]乔安娜·拉斯(Joanna Russ) 译者: 章艳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11
◆雨果奖、星云奖得主 女性主义科幻小说家 乔安娜·拉斯
◆悉数女性写作遭遇的重重阻力
◆一举揭穿文学界的厌女症传统
···
【内容简介】
本书是女性主义者乔安娜·拉斯的著名文论,她在书中模仿文学评论中的惯用论调,以反讽的方式写了一份“抑止女性写作指南”,以此尖锐地指出和批评那些施加在女性作者身上,阻止、贬低和无视女性写作的社会阻力。同时,这又是一部主流视野之外的文学史,它重新搜罗了那些被认为不值得了解的作品,并对那些文学史上鼎鼎大名的作者指名道姓:狄更斯、海明威、伍尔夫、桑塔格、勃朗特姐妹——有人曾贬抑女性写作,有人是被贬抑者,而有人两者皆是。
这是一部愤怒又锐利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它直指女性书写所面对的结构性暴力,带领读者重新认识那些被贬抑的声音。
···
言辞犀利、精彩至极!
——《纽约书评》
如果还没读过这本小书,你真应该找来看看:它依然惊人地紧贴当下......拉斯告诉我们,如果不先问问是谁在评判,基于何种标准,我们就没法明智地讨论哪些作品最重要、质量最高。如果我们不先思考是什么价值主导了文学,以及几百年来文学准则的形成,我们就无法理解真正的文学价值。
——《卫报》
这是一部风格奇特的作品,它蔑视传统,打破成见。书中罗列了所有会导致我们漠视甚至抛弃女性艺术作品的错误态度和观念。拉斯如此清晰简洁地界定了这些模式,如同将一面镜子放在我们面前,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
——安妮特·克洛德内,美国文学评论家
···
【编辑推荐】
◆鼓舞一代人的女性主义宣言、里程碑式的文艺批评。新增由美国批评家、《我才不是女性主义者:一部女性主义宣言》作者杰莎·克里斯宾(Jessa Crispin)撰写的导言。
◆后Metoo时代值得回顾的经典作品:乔安娜·拉斯带领读者在书中重拾一种被埋葬的文学传统,她那深具独创性与反思性的文字今时读来仍然铿锵有力,丝毫不过时,甚至出人意料地关照当下。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时候重识那些被遗忘的作家,重思那些充斥偏见的评判标准。
◆这是一部献给所有边缘群体的激励之作,除去女性,拉斯也鼓励读者拥抱所有曾是或依然是文学正典之外的“圈外人”——黑人艺术家、同志作家、“地方主义小说家”,等等。拉斯真诚地指出,“只有在边缘地带,发展才有可能。”而把目光投向所有曾被贬抑过的边缘艺术家,事关我们能否真正地面对彼此,关注他人的境况。
◆金牌译者、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章艳翻译。文字流畅优美,最大程度还原拉斯原作的锐利与愤怒、幽默与力量。
◆本书英文版于2018年再版上市后,封面随即在社交平台上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中文版封面延续原版的创意思路,由屡获“中国最美的书”殊荣的设计师周伟伟操刀,通过罗列那些充满敌意的陈词滥调,直面女性写作所遭遇的重重阻力。
2021年1月21日 已读
歧视无处不在,种族歧视、贫富歧视、学历歧视、阶级歧视、性取向歧视,但性别歧视无疑是最常见的也最容易忽视的,一种根深蒂固无意识的歧视。
乔安娜·拉斯 女性主义 社会学 美国
记忆的性别 豆瓣
The Gender of Memory:Rural Women and China's Collective Past
9.4 (75 个评分) 作者: [美] 贺萧(Gail Hershatter) 译者: 张赟 人民出版社 2017 - 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集体化给中国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后世著作也对此多有研究论述。然而,中国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却对此鲜有发声。本书开创性地从性别研究和集体记忆的角度切入了中国当代史研究。作者用历时15年收集的口述史资料,向我们描述了陕西省某农村的72位老年妇女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生变迁。通过深入分析这些被访者的人生故事,作者从女性视角出发,记载了农村社会变迁对于妇女生活产生的影响。作者让我们看到,在集体化的过程中,中国农村女性突破了小家庭的范畴,*次走向社会,融入社会。不少女性通过扫盲,获得初步知识文化,甚至获得成为农村助产士的工作机会。也有不少农村女性在集体化过程中,突破家务劳动的小圈子,进入集体劳动过程,甚至成为劳动模范,在其中获得自尊与自信的提升。集体化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社会逐渐走向男女平等,提升妇女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作者通过性别差异这个权力轴线,切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的集体化,探讨了社会主义的性质以及性别在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作用。著作通过女性视角,丰富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史,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客观地认识那一段历史。
2019年10月3日 已读
关于口述史可信度的展开非常有意思,人们对所记得的事情的理解总是不断地重新排列,记忆的色彩也相对会改编。代与代之间、男人与妇女之间的差异提醒我们,只有将运动所牵涉的不同的人所持的各异的认识理解考虑在内,加之考证,才能理解真正的活动。
通篇下来,毛时代的农村女性碰上性别、时代、阶级的多重压迫,已经不能用一个惨字来形容了。文中提到记忆年份的方式,你可能靠的是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单位,信息时代可能是更大的社会事件,但毛时代的很多农村女性靠的却是孩子的生肖。
接生员一章看着忒可怕了。
头尾删减较多,感谢贺萧教授公布的未删全文。
女性主义 海外中国研究 社会学 贺萧
厌女 豆瓣 Goodreads
女ぎらい
9.1 (766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译者: 王兰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 1
《厌女》不是一部纯理论性著作,而是运用女性主义理论针对日本当代的各种社会现象的实践性分析。《厌女》处理了广泛的日本题材,其中既有文学性的,比如谈到小说家吉行淳之介、永井荷风、林真理子等,更多的则是社会性的。上野千鹤子谈到的许多现象,尤其是家庭的、婚姻的,在中国也有很类似的情况。知性的读者会从这些论述中获得强烈共鸣并得到理论上的指引。
2019年7月2日 已读
确实是一本读来令人不太舒服的作品。关于各种不同的厌女症谈论得算是比较全面了,到现在其实相当多男性的厌女症已经逐步在批评中,但依然还有很多无意识的厌女症,而在女性的厌女症方面,至少在国内社交媒体上的认知还处于相当目盲的状态,潜意识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而不是“女人”还任道重远。
很喜欢母亲与女儿的厌女症一章,这是遭受不同厌女症侵害的女性非常需要警惕的一点。当然,我们男性是最需要反思的。
书本身由于是杂志连载的原因,篇幅展开都不算大,而“社会学”性也比较薄弱,有些许以偏概全。
上野千鹤子 女性主义 日本 社会学
欲望与尊严 豆瓣
8.0 (25 个评分) 作者: 肖索未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10
本书以婚外包养关系为棱镜,考察市场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亲密关系及其背后的情感逻辑与伦理实践。基于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作者细致描绘与分析了包养关系对于商人阶层和工薪阶层男性的不同意涵,以及本地女性和外来打工妹在这些关系里的不同轨迹和经历。通过一个个耐人寻味的个人故事的讲述,本书将私人生活的选择和体验嵌入阶层变迁、城乡流动、消费文化和性别关系等社会文化背景中,探讨亲密关系如何成为人们实践“欲望”和获得“尊严”的重要方式。
2019年3月29日 已读
核心观点还是在说包养关系中钱色交易只占一部分,这是一种不同于交易性性关系的亲密关系。
受访者几乎都避开了“二奶”这个称呼,通过强调自己进入包养关系的情感性与“真心”来完成“去污名化”的过程。
在包养方男性这边,对待婚外情,“这是正常的”几乎是所有男人的第一反应,把婚外亲密关系视作“正常的”很大程度上是他们的自我辩解。
作者提出最好的一点应该是包养双方,其实都是为了追求一种尊严,可能是群体承认,可能是自我价值感,通过“虚伪”的“夫妻”关系达成尊严的保障。

但缺点也很明显,样本太单一且少,比如女包男就没有,而差不多十五年前的访谈已经有较大时差了,在当今消费主义大肆虐的时代,钱色交易在包养关系中的比重想必也有巨大变化。
女性主义 社会学
妇女的力量与社会翻转 豆瓣
The Power of Women and the Subversion of the Community
8.0 (8 个评分) 作者: 玛利亚罗莎·达拉·科斯特 / 谢尔玛·詹姆斯 译者: 马新 / Orpheus instance 2017 - 10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家务劳动已经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迅速商品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输出了大量的以妇女为主的劳动力从事再生产劳动。家务劳动以商品化的方式实现了“有偿”。
而当一个全职的家庭主妇已经变成了中上阶层的特权,绝大多数妇女需要外出打工,面临工作与家务劳动的双重负担。同时,在中国从事照顾性劳动的妇女群体也发生了变化。很大一部分再生产/照顾性劳动转嫁到了退休老人、留守老人的身上。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母职变得愈发神圣化、崇高化。二胎开放后,职业妇女被期待生育更多的孩子。抚育下一代劳动力的代价依然要求这些妇女一并承担。
“家务劳动有偿化”这个曾经广泛地动员了欧美妇女的号召,似乎不再能让今天的中国妇女感同身受。但是在这场运动中发挥中心作用的马克思主义女权分析并没有过时。只要关于男女的性别劳动分工还没有打破,只要社会再生产的代价依然由个人家庭以及家庭中的妇女(无论是老一辈妇女,还是雇来的家政工)承担,家务劳动依然会是当代女权运动需要面对的重要维度。(吴碧莲)
2019年3月23日 已读
家务劳动的非社会契约属性使得家务劳动不是工作成为重要的武器防止妇女展开斗争,很鸡贼了。
女性主义 社会学
危险的愉悦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7 (31 个评分) 作者: [美] 贺萧 译者: 韩敏中 / 盛宁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 7
《危险的愉悦》是一部上海娼妓业史话,但它是产生于后结构主义时代的史学著作,得益于20世纪后半叶丰富的理论探索、思想对话与多重视角,作者尤其受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与社会性别研究、后结构主义、后殖民研究中“下属群体”概念等的影响,将“史料”和自己所生产的“历史”都看作是无比生动的、复杂的、开放的“过程”中的对话、商谈、记忆、建构、创造活动。《危险的愉悦》分五大部分,共15章,论述从晚清到20世纪90年代初100年间,“娼妓”问题在各个层面上如何扭结了民族意识、政治权力关系、商业和经济利益、强国方针、社会改革、民族心理、欲望和恐惧、社会性别构造等等的丰富的语义场,成为相当核心的中国政治、经济、历史和精神文化的象征符号。《危险的愉悦》获得美国历史学会琼·凯利妇女史著作纪念奖,这是历史学会首次将此奖项授予写美国以外地区妇女历史的作者。
2018年12月24日 已读
作者采用了数量极其恐怖的但质量又非常低下的史料,当然,这是有原因的,一来缺乏官方靠谱的文献,二来关于娼妓的记录,一些边角料是不可或缺的补充。也许能查到相当多的数据,但具体到妓院内部系统、嫖娼的步骤,则非这些嫖娼指南书不可了。
上世纪初是娼妓定位的一个转折点,在之前,高等妓女是有着相当的社会及自身认可,但之后因为民族危机的升温,娼妓也被用来表现各种互有关联的社会弊病的喻体,逐渐失去认同感,逐渐商品化。
作者的记录足够详实了,关于低俗史料的择别也做了详尽的说明,但开篇自己提出的诸多问题却没有怎么解答……略显虎头蛇尾。
女性主义 海外中国研究 社会学
女性贫困 豆瓣 Goodreads
女性たちの貧困:“新たな連鎖”の衝撃
7.5 (161 个评分) 作者: [日] 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译者: 李颖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9
本科毕业又如何? “其实助学金也是负债。如果说我欠债六百多万,男人听了会怎么想呢?”——二十四岁的小爱
结婚也摆脱不了贫困 “二十几岁的单身妈妈们人际关系薄弱,容易封闭在自己的空间里。有的人是受丈夫虐待,衣服都来不及换,身无分文就逃了出来。”
——“东京都爱心单亲家庭援助中心”工作人员
色情店成为“救命稻草” “这种工作工资高,如果女儿将来说想干这一行的话,我觉得我会同意。”
——二十一岁的小花
本书由日本NHK电视台特别报道组所制作的《看不见明天--越来越严重的年轻女性之贫困》等节目集结而成,重点关注女性与儿童贫困、单亲母子家庭及贫困的代际传递等在日本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非常值得中国读者了解、反思并引以为戒。
2018年9月1日 已读
切入视角很好,但内容比较浅。家庭的影响和个人过于乐观的计划都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折射到国内,未来的很多中年人怕是也会陷入这样的困境,背着巨额房贷,养着大开销的孩子,乐观的稳定生活自然可以一直按计划走下去,但这社会哪来的勇气让你这么乐观?
女性主义 日本 社会学 纪实
单身女性的时代 豆瓣 Goodreads
All the Single Ladies: Unmarried Women and the Rise of an Independent Nation
7.9 (63 个评分) 作者: [美]丽贝卡·特雷斯特 译者: 贺梦菲 / 薛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5
理想国外文纪实001,《纽约时报》年度选书,美国名记丽贝卡·特雷斯特直击单身女性群体。
★一部单身的通俗史,三十位女性的故事——单身并不是我们这代人的“发明”。特雷斯特将单身女性纳入美国近代史的脉络中: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们投身医疗救护、工业生产,女权运动浪潮中她们积极争取投票权、堕胎权益。长久以来,单身女性的故事就是这个国家的故事。
★“勾搭”文化、“波士顿婚姻”、冻卵……时代变迁,(单身)女性“见招拆招”,发出自己的声音——为什么在十九世纪的美国会有大量女性之间缔结伴侣关系的现象?现代女性为何选择情爱上的“小打小闹”,而拖延/拒绝进入婚姻?单身女性又要在何时生育、如何生育?她们的快乐烦恼,她们的生活经历,都在这本书里。
★不是“独身宣言”,也不为向传统婚姻“抖机灵”——特雷斯特提醒我们:女性命运不再是简单的“二选一”(不结婚就养猫),在她们面前会有更多的选项、更出彩的人生。结不结婚,女性都需要一种保持单身的能力,在思想上自主、经济上独立。由此我们将无可避免地迎来一个单身时代。
【内容简介】
《我的孤单,我的自我:单身女性的时代》是一部关于21世纪美国单身女性议题的纪实作品。作者特雷斯特聚焦这一群体,从近百个原始访谈中选取了约三十位女性的故事。当中有叱咤职场的女强人,有兼两份零工的单亲妈妈,有敢爱敢恨的女大学生。尽管她们的肤色、族裔多样,生活环境与教育背景不尽相同,但这些单身女性积极争取自身权益(选举权、堕胎权益),影响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单身女性正在这个本不是为她们设计的世界里,逐渐占据一席之地,是时候开启一个“单身时代”了。
【媒体推荐】
这本书来得正是时候。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美国历史进程中这一关键时刻的人——而不仅仅是单身女性——它都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发人深思的作品。
——《纽约时报》
从阶级、种族和性向等视角切入,辅之史料、访谈与趣闻轶事;特雷斯特向我们展现了美国当代单身女性的生活群像。
——《波士顿环球报》
对于那些整日唠叨女性何时结婚的好事之人,用这本书让他们保持安静!
——英国《卫报》
2018年6月15日 已读
一本很棒的书,想推荐给无论未婚还是已婚的女友邻们。有些想说的又不敢说(互联网上的性别政治正确可太恐怖了),那就说一点吧:希望大家都能经济独立!
女性主义 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