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中国文化里的情与色 豆瓣
7.3 (6 个评分) 作者: 王溢嘉 新星出版社 2012 - 3
《中国文化里的情与色》是一部讲述中国传统两性文化的作品。性是人类与动物所共有,但也是亟欲与动物划清界限的一种本能。为了和动物划清界限,几乎所有的民族都尝试对性施以各种文明调教。但具有猖狂生命力的性却也一直在抗拒这种调教。每个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性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本能与文明互相拉锯、矛盾、冲突与妥协的历史。作者正是从这点出发,从明清笔记小说着手,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又有趣的故事,叙述了在矛盾和冲突中翻滚浮沉的男男女女曾有过的快乐和苦痛、好奇与兴奋、羞愧和愤怒、圣洁与卑污。从而为我们揭开人类的性帷幕,解密隐藏在不同文化和背景下的性图像。从某一方面说,这本著作,可以说是我们理解中华民族在“性”字这条路上,有过什么“心路”和“生路”历程的珍贵材料和最好诠释。
2014年3月22日 已读
又是种草书记…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梵天庐丛录万历野获编……求各种为删明清笔记!
历史 性学 情色 文化
娱乐至死 豆瓣 Goodreads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8.2 (24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尼尔·波兹曼 译者: 章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性史1926 豆瓣
8.0 (9 个评分) 作者: 张竞生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4 - 2
本书收录有七篇真实的性经历,投稿者皆为大学生。他们所描述的內容,有懵懂的性启蒙、青春期的冲动与自慰的心情等,相当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性观念。在每篇文末,则有张竞生撰写的按语,提出中肯的评论。本书的记录,取摘了每个人真实的经历和回忆,现身说法,是最实际的教育。
2014年2月25日 已读
“少年人最易犯的是过度的手淫及种种不正当的出精,北京某著名医生他不知亲手诊过了多少少年死于摧残自己的性害之下。每见少女春消,弱男神倦,痨疾袭来,肺病之下,可叹有用的青年,便葬丧于五指之中。”读完这本书,病都好了!
张竞生 性学 文化
孤独六讲 豆瓣
7.3 (239 个评分) 作者: 蒋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美学大师蒋勋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从情欲、语言、革命、思维、伦理、暴力六个面向阐释孤独美学,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可以说,蒋勋在本书中,创造了孤独美学: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自序
情欲孤独
语言孤独
革命孤独
暴力孤独
思维孤独
伦理孤独
性学五章 豆瓣
7.0 (8 个评分) 作者: 江晓原 海豚出版社 2013 - 8
《性学五章》是关于中国性学史研究,分为《诗》《书》《画》《药》《人》五个篇章。
西方有《古罗马风化史》《欧洲风化史》《古希腊风化史》,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来研究“性学”,堪称“中国性学史”“中国风化史”。
江晓原先生除了在学术领域成绩突出,且自谓好古成癖,对历史有特别的感情,性的历史归根结底也是历史的一部分,自然也在其感兴趣的范畴之内。他想要将其推进到“学术研究”的层次上去,于是利用空闲时间(硕士答辩结束后),“发奋”研究起中国古代的房中术,结果写成论文∶《中国十世纪以前的科学性初探》,并于1986年在《大自然探索》杂志上发表;遂又写了几篇“学院派”的性史论文在《中国文化》《汉学研究》(台湾)等刊物上发表;继而又出版了《性在古代中国》《中国人的性神秘》以及《性张力下的中国人》等书。可以说,性学研究,已然成为江晓原先生的第二专业。
这样一本学术与大众兼具的著作,实在值得读者一探究竟。
2014年1月19日 已读
这本书令我爱不释手,一是装帧极好,二是讲述了诸多艳情诗。对于用词隐晦却又辞藻华丽的古代艳情诗,实在是把持不住。
另外这书是种草利器,看完这书已经把一堆艳情诗集加入购书单,可惜不少书籍出版较早不易买到了。
从此我将走上抄录艳情诗练字的不归路了……(说好的好好练字呢!
还有一个词……“非法出精”,看得我笑出眼泪
性学 文化 江晓原
我执 豆瓣
7.8 (156 个评分) 作者: 梁文道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0
本书为梁文道先生所撰写的散文随笔集,是以香港《成报》文采版专栏“秘学笔记”的文字为主,谈及爱情婚姻、日常生活、疾病经历、信仰感悟、城市文化、文学艺术、历史记忆等个人生活体验和人生感受诸多方面。读来清新自然,体贴入微,在淡雅简约的叙述中往往给人意外的启迪。
2013年12月23日 已读
这是一个不一样的梁文道。和菜头在评论里说梁文道是在左右互博,出版《常识》之后又推出一本《我执》。左右互博真是形容的太好了。
散文 文化 梁文道 随笔
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 豆瓣
作者: 杨念群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0
历史并不重复,只是押韵而已。——马克•吐温
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就是,人们从来都不知道汲取历史的教训。——黑格尔
本书是历史学者杨念群的专栏随笔结集。书名虽为“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作者之意并不在讨论历朝历代之得失,而是由历史延宕开去,杂议藏匿于史书中的历史暗面,以及耳闻目睹之当下种种怪现状。
在作者看来,当下社会种种病症,并非晴天霹雳,凭空而来,而回溯历史,有如雾里看花,绝非教科书所灌输的那般简单清晰。历史上称盛世者所在多有,若细究起来,所谓“盛世”,并不等于升斗小民的幸福生活。拿康乾盛世而言,虽曰国力强大,远人来朝,但也是文字狱最盛之时,自上而下全方位的思想规训及控制,终导致文人集体思想自宫,万马齐喑。生活在这样的“盛世”,不免会有些郁闷吧?
收到这本小册子里的文字杂七杂八,无法归类,大致不出“览史”“阅世”“观人”等等碎思臆想。在我的记忆里,读史纯为娱己者毕竟是少数,我读史读出的更多是伤心郁闷的往事回放,哪怕史书中满纸记下的都是盛世妖娆、遍地王道,我却极易读出苦涩、嗜血和谋杀。人们总是会热心询问,历史上到底哪个朝代更好或更坏?这个问题实属见仁见智,没有统一答案……史事世事如棋局,观棋常语与观棋不语者也许都会自作聪明,却未必能勘破弈棋之妙,更别想做解说史谜的春秋大梦了。现如今欣逢盛世,心情应该舒畅才对,可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于是才有了“生活在哪个朝代最郁闷”的发问。
——杨念群
日本AV影像史 豆瓣 Eggplant.place
アダルトビデオ革命史
6.7 (33 个评分) 作者: [日] 藤木TDC 译者: 陈涤 新星出版社 2013 - 8
中国内地第一部有关AV发展历史的读物。以文化角度,系统全面地阐述AV的人和事。把AV在中国人心中的位置重新定义——不要觉得你懂AV,其实你什么都不知道。
日本每年流通的成人视频超过一万种,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色情影像生产国。通过互联网,日本制的无码AV流向世界各地,其质量之高堪与动漫相比肩,是日本的代表性文化。可是另一方面,AV属于地下状态的边缘文化,至今未能有一部详尽的历史。本书通过熟知业界的作者之手,首次多方位地展现了AV的发展历程。
认得几个字(普及本) 豆瓣
作者: 张大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8
著名小说家张大春温馨逗趣的家庭小品,作为父亲的张大春,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们说文解字,谈古论今妙趣横生。原为教导小儿女的家庭课堂,却引申出巨大的文化意蕴与深刻的社会内涵。
本书简体版于2009年出版,荣获年度“十大好书”称号,作者本人获得新浪2009网络盛典“年度文化人物”奖项。最新普及本,内容充实扼要,更富阅读质感,深入体味鲜活的文字与世界。
2013年10月29日 已读
印象比较深的是1.梗乃是哏的错别字,一直误用 2.让不只是让步的意思,还有责备,谴责 3.匸和匚的区别 4.乖,古时本义指背离、违背、不和谐 网络泛滥的一代,文字书写越来越被冷落,识字更不必说,看起来是本小学教科书,其实是本成人书。此书围绕作者、作者父亲、儿子女儿四人小故事为主,详解了近百个字/偏旁,字义的演化其实很有趣。像很多字词现在引申义都无法直视了,如小姐、插嘴、菊花、捡肥皂、小姐、干爹等等,若干年后会不会也不记得以前的原义了呢。 另外我多希望我学的是繁体字,又美又有意义。
台湾 张大春 文化 汉字
书淫艳异录(全二册) 豆瓣
6.9 (11 个评分) 作者: 叶灵凤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3 - 1
“书淫艳异录”是现代著名作家叶灵凤在上海《辛报》和香港《大众周报》所开的专栏,内容主要是对世界性风俗和性文学相关知识的介绍。在这个专栏里,叶灵凤以性学为中心,旁及中外文学、艺术、宗教学、医学、心理学、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众多领域,所记性学奇闻趣事,或介绍,或译述,或摘录,所述古今中外之书达数百种,既新奇又猎艳,而且文字清通优美,文学性强,极具知识性、趣味性和学理性。
本书即此专栏文章的首次结集,甲编收录上海《辛报》发表的106篇,乙编收录香港《大众周报》发表的54篇。文章皆是一篇篇独立的小品文,文字短则五六百字,长则两千余字。这些文章文字幽默中见风致,趣味中合知识,可读性极强。本书的结集出版既有增加知识,开阔眼界之功,亦能使读者倍增阅读乐趣。
2013年10月10日 已读
此书可以适当了解一些奇怪的癖好、奇怪的风俗、种种妙事、种种不好意思讲的知识、各种xxx。算是本很不错的科普书
性学 文化
东京不热 豆瓣
作者: 蒋涛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3 - 7
(AV导演讲述的东京秘密生活;热不热,你懂的!114篇热辣随笔,134幅珍贵照片;当下日本的方方面面,高清无码忠实呈现)
一个AV导演讲述的东京秘密生活,涉及到当下日本的方方面面,“发熊黑鹭鸶”、“歌舞伎町一番街”、“女子高生”……来自东京,内部资料。热不热,你懂的!
★《东京不热》全书114篇热辣随笔,134幅珍稀照片。一个中日混血男人,留学日本、求职日本、工作日本、生活日本。他做过调 酒师、艺人经纪人、AV导演,入职过艺神集团等日本大公司,也去过小餐馆调酒、端盘子。在这段独特的经历中,他深入日本民间,写出了与别人不一样的日本——一个隐秘的、万物生长的日本。
★日本这个国家时刻出现在我们的文化和生活中。但细想之下,面向这个对我们有这么大影响的国家,感觉却多么陌生!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这个脱下了“衣服”的日本——真实袒露的日本。
★本书作者蒋涛在日本做过AV导演,也做过艺人经纪人、调酒师等各种职业。最奇特的,就是他做AV导演的经历。AV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产业,有什么样的流程,背后有怎样的拍摄花絮,女优们为何会进入这一行业,等等,无不令人好奇。
★蒋涛是中日混血,生在中国,大学毕业后才去日本留学,读的是流行娱乐专业的修士(硕士)。居住日本的10年间,他亲身经历了一个旅人不可能见识到的日本:各种隐藏在角落里的奇特小店、歌舞伎町一番街,各种怪人、奇事,以及学校、职场、人情等等。我们恍若跟随他穿街过巷,被引领着一步步走入日本深处。
★本书114篇热辣随笔,134幅珍稀照片,使阅读轻松、立体,信息量大,覆盖日本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要说去经历,很多事物是我们前所未闻的。
★因为学的是流行娱乐,作者曾进入日本的艺神公司就职,担任过艺人的经纪人。也因此近距离接触过不少明星名人。其中就有他们的故事。
★年轻时的孟京辉和廖一梅夫妇,曾在去日本东京时找过本书作者,书中纪录了几段他们之间交往的趣事,并存照为证。
★著名出版人、磨铁图书创始人沈浩波先生推荐此书,认为蒋涛第一次在书中脱下了日本的衣服,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赤裸的日本,同时也是更真实可信的日本。
★这样写日本私密处的书,只有蒋涛写得出来;而写日本的私密处能写这么好的,也只有这个在日本做过AV导演的蒋涛。《东京不热》是一本独一无二的书。至少这样一个万物生长的日本,我相信才是真正的日本。面对这个神秘的邻居,我们都看得太复杂,只有蒋涛是脱掉她的衣服看她。
——沈浩波(著名诗人、出版人,磨铁图书创始人)
★我住丹羽先生家,他是推动日本小剧场运动的一个可爱老头,他和西川住一起,我记得我第一次带蒋涛一起看戏,将蒋涛介绍给了丹羽先生,也不知道蒋涛和丹羽先生说了些什么,回到丹羽家后,丹羽严肃地跟我说:蒋桑 is very dangerous !
——孟京辉(著名实验戏剧导演)
★处于东京的繁华世界,谁能依然守心如玉。面对飘泊在东京的蒋涛兄弟,狗哥问:东京到底热不热?
——孔二狗(著名作家,《黑道风云二十年》作者)
★蒋涛一看就是没被污染过的人。他的《东京不热》,从摇滚乐队经纪人的视角、AV导演的视角、法国餐厅调酒师的视角和诗人视角,都能让读者看得舒服,觉得美妙。
——伊沙(著名诗人、作家)
2013年8月6日 已读
书名、简介,甚至封面的码都在借某热吸引眼球,内容嘛,文笔嘛,两星都算多
文化 日本
味道·味觉现象 豆瓣
7.8 (26 个评分) 作者: 梁文道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2013 - 1
假如食物注定要被人吃掉,假如食物真是一种艺术,那么我们欣赏这种艺术的唯一方式便是毁灭它。
想象一下烟花,特别是蔡国强那些爆炸艺术。当你目瞪口呆地看着它们在半空绽放的同时,可曾意会得到那是一个消失中的艺术?我们总是把毁灭与创造视为相反的过桯,又总是把艺术和创造联系起来,觉得艺术绝对不是毁掉什么,而是在创造一些东西。可爆炸难道不是一种终极的毁坏吗?烟花难道不就是一连串的破坏与消亡吗?我们欣赏烟花,其实就是在欣赏损毁的壮美。
同样的,饮食也是如此。我们有时候会用“干掉”去形容进食,比如说“干掉一碗面”,“把整桌菜干掉”;那个“干”字正正是最粗暴的破坏。形容一顿吃完的饭,我们会说那场面真是“狼藉”;这岂不是一桩惨案的遗留现场?
只有透过吃的动作,我们才能完整体验食物之美,才能领会食物作为一种艺术的精髓。可是吃的动作同时也就是一种破坏、吞没与消化。食物一生的高潮在于它的死亡,不消灭食物,我们就无从欣赏食物。饮食艺术乃是一种关于毁灭和败亡的残酷的黑色艺术;最美的刹那,就是崩解朽坏的一刻。
2013年7月4日 已读
看这套书的时候着实为难了我一下,书的背面写着味道三书“味觉现象 人民公社 第一宗罪”,然而细看ISBN,却发现顺序是反过来的,书上也没有说个顺序,于是我还是按照ISBN的顺序看了。在味觉现象的最后看到后记的时候,突然很开心,应该是读对顺序了。
文化 梁文道 美食 随笔 饮食
味道·人民公社 豆瓣
7.7 (26 个评分) 作者: 梁文道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2013 - 1
作者自云:我这些偶尔被人误会为 “美食文字”或“食经”的烂货,其实是另一种想得太多的成品。正因为自己写吃,所以又丢不开老毛病地开始联想关于饮食书写的种种,想它在今日获得崇高地位之奇怪,想读者和市场对它之渴求的原因,当然更想到了它的前世今生。一边想,一边写,便写成了这副模样。
本书为梁文道食评文集《味道》系列之一,主要谈论“吃”的社会意涵,挖掘不同场合、不同人群、不同社会、不同时代人们“吃”的不同内容与逻辑,引出“吃”作为不可或缺的社会纽带的意义,正是“吃”联结或区隔了不同的个人与群体。
味道·第一宗罪 豆瓣
7.4 (26 个评分) 作者: 梁文道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2013 - 1
在西方文化传统中,“贪吃”被列为七宗罪之首。当饮食成为人类过分沉溺的欲望,其他一切淫邪的罪错便随之而来。在梁文道笔下,吃喝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而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切片,它与音乐、民族、教养、情色甚至善恶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远去,喧嚣升起,品味变成炫耀的资本,饕餮之徒化身为美食家——人类因贪吃被驱除出伊甸园,背负起原罪,却为自己创造了另一座天堂。
2013年7月2日 已读
一些有关吃的文化。其实梁先生提到的鸡蛋仔、车仔面老是在港片、tvb里看到,真想尝尝,反倒对新马泰的菜没什么大兴趣,说明我的口味还是属于小清新范畴的
文化 梁文道 美食 随笔 饮食
读者 豆瓣
8.1 (46 个评分) 作者: 梁文道 法律出版社 2009 - 9
本书谈论书缘,读书的方法,对阅读的看法;谈因书而结交的朋友的聚散离合;谈政治书籍中的政治花边;谈论作者心中的经典书籍,还有谈论散发着文艺味道的书籍或相关作者的故事;再次谈论“常识”,这些常识是作者从阅读中感受到的。
书中文章属于书评与散文相结合的“书话”,字句间无不显露了梁文道先生的真性情。同时也是梁文道先生继《常识》之后,推出的与他工作生活最为密切的书籍。
本书读者对象比较广泛,以青年学生、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工薪阶层、对文化与阅读感兴趣的人为主。
送你一颗子弹 Goodreads 豆瓣
8.2 (521 个评分) 作者: 刘瑜 上海三联书店 2010 - 1
这本书里记录的是作者2005—2009年左右(尤其是2006—2007年)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在这本书里,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由于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出发点并不是写一本书,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风格迥异,长短不一,质量不均,随着社会形势、荷尔蒙周期以及我逃避生活的力度而起伏。
2013年5月26日 已读
一切低俗的东西,在高雅的东西面前,有它自己的奥妙。
非常喜欢这本书。
刘瑜 文化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