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王小波思想小品 豆瓣
作者: 王小波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3 - 11
上世纪90年代,王小波在写作小说的同时,开始杂文随笔的写作。这些文字从社会批判到文化论争、从写作自白到文学评论、从日常生活到传媒艺术……论域广阔,语言犀利,思想深湛独特,行文幽默有趣,洋洋洒洒,蔚然大观。他尤其提倡思维的乐趣,热爱智慧,倡导理性,倡导科学,张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以及人的自然本性的人本主义思想,推崇罗素、卡尔维诺等西方文学、哲学大师的言论;他的思维活跃睿智,他的视野开阔,这些都得到青少年读者等广大读者的深深喜爱。王小波的夫人李银河亲手编定王小波的杂文、随笔代表作五十余篇,并为本书选用的十余帧王小波的往照亲笔作注。
2014年7月4日 已读
我只能告诉你,只有两篇没有被沉默的大多数收录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901880/
杂文 王小波
沉默的大多数 豆瓣
9.3 (55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7
《沉默的大多数》作者王小波,他所虚构的艺术之美,以及他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批评所传播的自由主义理念,已经在这个世界的文化和思想宝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小波批评的对象有些还活得好好的。而到今天,这些话语、这些思想仍是我们的社会所需要的。我们从王小波的长盛不衰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自由主义理念的传播还任重而道远。王小波的作品一直盛行不衰,王小波的小说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创造出属于他的美,这美就像一束强光,刺穿了时间的阻隔,启迪了一代又一代刚刚开始识字读书的青年的心灵。
2014年6月30日 已读
这就是一本随手翻开一页就能再看一遍的妙书
杂文 王小波
退步集 豆瓣
8.2 (130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1
《退步集》是陈丹青归国五年来部分文字的结集,三十余篇文章,话题兼及绘画、影像、城市、教育诸方面,自云“退步”,语涉双关,也可理解为对百年中国人文艺术领域种种“进步观”的省思和追问。
零下一度 豆瓣
6.4 (5 个评分) 作者: 韩寒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2 - 11
《零下一度》是韩寒的随笔、杂文和短篇小说的合集。这些作品,有的回忆童年生活,有的记述校园生活,还有的是读书笔记,反映了一个18岁青年的人生视野和感悟。韩寒的文风机智泼辣,语言幽默、诙谐,充满奇特想象,真实地反映了韩寒的喜怒哀乐,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韩寒自己认为,“《零下一度》更能代表韩寒”。
2013年10月17日 已读
所谓要好,就是你要我的好东西我要你的好东西。早期的文字带着稚嫩和自傲,倒也有趣。
杂文
我为什么没有成为江洋大盗 豆瓣
作者: 卢小波 上海三联书店 2013 - 7
随笔集,主题涉及情感、职场、家庭、社会等领域,语言简洁漂亮、很有质感。他的随笔散见于京沪杭的报刊杂志。更多文字,是在朋友圈里流传,在网上被一再转发。
一个文艺中年男,加上夜班编辑的职业,把睿智、孤傲、清新、黑暗等元素熔于一炉,值得你读!
推荐语:
阅尽人间百态,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凭多年老报人的精准与敏感,卢小波拿捏
现代读者的穴位,让我们捧腹,让我们羞赧;让我们郁闷纠结,让我们疼痛酸软。
心比天高的卢小波,业余写作时却很红尘很入世;很是那个,仗剑走江湖的飘逸书生。
即便能够背诵卢小波的所有精彩,不如与他在秋阳温熙的傍晚,喝一杯暖暖的茶。
—— 舒 婷
它们就像夜色中忽然冲出原野的火车,裹挟着大量的人头和行李、厚重的历史记忆、丰富的情感、古怪的心机、纷呈的杂趣、别致的感觉、独出心裁的评判,还有些亦正亦邪、充满小说质感的鬼斧神工, 当然,还有他抹不掉的——一点黄色透墙来。
—— 须一瓜
很有趣的人情世象笔记,时时可见作者对文字、生活的自我期许。当下社会仍是材料的时代,不少人却活在虚幻的形式中。这本书立足于社会百态的生存坚实,观看并出入其中,如此感应,虽不免受到污染,但能自净其意其心。
—— 余世存
2013年8月31日 已读
最喜欢随笔集杂文集什么的了。这本随笔集还是挺有意思的,一朵很有意思的中年男子
杂文 随笔
飄移中國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韓寒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0 - 7
《時代》周刊給韓寒戴上「桂冠」後,媒體網絡前所未有的掀起對「韓寒現象」的反思,或炮轟韓寒或批評社會。有人叫我們要「警惕韓寒」,因為「韓寒根本沒有獨立思考,他所有的文章都是在迎合大眾的情緒」。有人則言辭犀利地將矛頭指向了當下社會,「與其說這是韓寒的勝利,不如說是庸眾的勝利,或是整個民族的失敗。」
韓寒只是一個八○後的壞孩子嗎?
他說,「所謂的影響力,我經常非常的慚愧,我只是一介書生,也許我的文章讓人解氣,但除此以外又有甚麼呢,那虛無縹緲的影響力?在中國,影響力往往就是權力,那些翻雲覆雨手,那些讓你死、讓你活、讓你不死不活的人,他們才是真正有影響力的人。但是不知道是因為他們怕搜呢還是不經搜,往往在搜索引擎上還搜不到他們。我們只是站在這個舞台上被燈光照着的小人物。但是這個劇場歸他們所有,他們可以隨時讓這個舞台落下帷幕,熄滅燈光,切斷電閘,關門放狗,最後狗過天晴,一切都無迹可尋。我只是希望這些人,真正的善待自己的影響力,而我們每一個舞台上的人,甚至能有當年建造這個劇場的人,爭取把四面的高牆和燈泡都慢慢拆除,當陽光灑進來的時候,那種光明,將再也沒有人能摁滅。」
本書是韓寒寫到2010年6月中的最新的雜文精選,讓讀者和賽車手韓寒一起飄移中國。
2013年8月1日 已读
3.我军的重大情报:敌不动,我不动,敌一动,我不中。
4.在打炮的时候,炮友不能乱动,否则容易射歪。
5.真有打仗的感觉
杂文
全世界人民都知道 豆瓣
7.6 (18 个评分) 作者: 李承鹏 新星出版社 2013 - 1
《全世界人民都知道》是中国第一博客李承鹏首部杂文集,也是他自己非常珍视的最具穿透力的文字集结。
他对这个民族充满希望, 所以始终不停下批评与反省的笔。
他爱这个世界,爱这个国,所以他的批评与反省充满温情。
他为尊严写作,智力的尊严、记忆的尊严、亲情的尊严、表达的尊严、生育的尊严……因为他不相信一群没有尊严的国民,能建起一个强大的国家。
个人有尊严,国家才美丽,且看大眼如何用幽默、辛辣而温情的笔触诠释这全世界都知道的道理。
常识 豆瓣 Goodreads
8.1 (268 个评分) 作者: 梁文道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1
梁文道先生近两年来撰写的时评文字结集,谈及政治、民主、民族、教育、新闻自由、公民道德等社会诸多方面。文字风格犀利,文章主旨清晰、论述简洁有力,往往一针见血命中问题之要害,其文字在带给读者阅读快感之余,还催人省思,给人启示。本书名曰《常识》,正如梁氏自言:“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2013年6月8日 已读
看到这本书第一印象就是封面大喜,当然,书名也是很喜欢的。书的前半部读得很畅快,后半部由于我个人对世界政治、民族等的不了解,看得有点乏味。
好书。
时评 杂文 梁文道 社会 随笔
杂的文 豆瓣
7.2 (10 个评分) 作者: 韩寒 万卷出版公司 2010 - 11
韩寒最经典的杂文,包括有“论王朔”“论徐志摩”“脆弱的教师”等文坛评论,以及最受人关注的“韩白之争”言谈全纪录
可爱的洪水猛兽 豆瓣 Goodreads
7.9 (11 个评分) 作者: 韩寒 万卷出版公司 2010 - 11 其它标题: cute scourge (kraft paper)
韩寒最新杂文,对于奥运会、汶川地震等举国瞩目的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代表了年轻一代发自内心的最真诚的呐喊。
豆瓣
7.6 (10 个评分) 作者: 韩寒 万卷出版公司 2010 - 11
本书从《一座城池》《光荣日》《他的国》《杂的文》中选取经典段落和语句,这些段落发人深省、让读者印象深刻、并且津津乐道。这是中国当代青年作家中唯一出版语录文摘收到千万读者热烈追捧的。
青春 豆瓣
作者: 韩寒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3 - 2
《韩寒:青春》内容简介:韩寒2011年杂文精选集。特别收录韩寒对于中国年内重大活动和事件的精辟言论。包括“倒钩案”“荆州挟尸要价”“城市,让生活更糟糕”等杂文。同时也收录韩寒在最近一年里的赛车、创作动态,以及他的生活真实记录。包括“必须竖中指”“生活像跳楼一样往下延续”等随笔。
通稿二零零三 豆瓣
6.3 (7 个评分) 作者: 韩寒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3 - 1
《韩寒:通稿二零零三》是21岁时的韩寒写的一本关于中国教育现状的杂文集。他用17个问题集中针对现行教育体制下出现的各种现象,从学生视角出发,提出了自已的看法,观点鲜明尖锐,文笔幽默老辣。首本修订版《韩寒:通稿二零零三》中,为原书中17个问题大幅度新增1万字内容,直观韩寒10年来对这些关心话题的思考轨迹。
豆瓣
6.4 (5 个评分) 作者: 韩寒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3 - 1
韩寒《长安乱》《像少年啦飞驰》《三重门》《零下一度》语言段落精选和9篇韩寒随笔。
我所理解的生活 豆瓣
7.4 (110 个评分) 作者: 韩寒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3 - 1
★韩寒新作《我所理解的生活》,三十岁的韩寒,第一次自我剖析。
★韩寒所有作品中,删减幅度最小!收录韩三篇: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
★少说,多做,不解释。
第一次向读者展示生活中最真实的韩寒。
在《我所理解的生活》中,韩寒讨论民主自由、针砭时弊,谈及感情、家庭、偶像,分享个人成长经历,诚恳地剖析自己。
收录著名韩三篇,“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
在韩寒迄今为止所有作品中,《我所理解的生活》删减幅度最小。
三十岁,韩寒争议不少,成绩更多。
诚恳之作《我所理解的生活》,韩寒想说的都在这里了。
2013年3月18日 已读
出门再匆忙,裤子拉链还是得拉好。
杂文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