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记忆的性别 豆瓣
The Gender of Memory:Rural Women and China's Collective Past
9.4 (75 个评分) 作者: [美] 贺萧(Gail Hershatter) 译者: 张赟 人民出版社 2017 - 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集体化给中国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后世著作也对此多有研究论述。然而,中国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却对此鲜有发声。本书开创性地从性别研究和集体记忆的角度切入了中国当代史研究。作者用历时15年收集的口述史资料,向我们描述了陕西省某农村的72位老年妇女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生变迁。通过深入分析这些被访者的人生故事,作者从女性视角出发,记载了农村社会变迁对于妇女生活产生的影响。作者让我们看到,在集体化的过程中,中国农村女性突破了小家庭的范畴,*次走向社会,融入社会。不少女性通过扫盲,获得初步知识文化,甚至获得成为农村助产士的工作机会。也有不少农村女性在集体化过程中,突破家务劳动的小圈子,进入集体劳动过程,甚至成为劳动模范,在其中获得自尊与自信的提升。集体化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社会逐渐走向男女平等,提升妇女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作者通过性别差异这个权力轴线,切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的集体化,探讨了社会主义的性质以及性别在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作用。著作通过女性视角,丰富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史,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客观地认识那一段历史。
2019年10月3日 已读
关于口述史可信度的展开非常有意思,人们对所记得的事情的理解总是不断地重新排列,记忆的色彩也相对会改编。代与代之间、男人与妇女之间的差异提醒我们,只有将运动所牵涉的不同的人所持的各异的认识理解考虑在内,加之考证,才能理解真正的活动。
通篇下来,毛时代的农村女性碰上性别、时代、阶级的多重压迫,已经不能用一个惨字来形容了。文中提到记忆年份的方式,你可能靠的是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单位,信息时代可能是更大的社会事件,但毛时代的很多农村女性靠的却是孩子的生肖。
接生员一章看着忒可怕了。
头尾删减较多,感谢贺萧教授公布的未删全文。
女性主义 海外中国研究 社会学 贺萧
人行道王国 豆瓣
Sidewalk
9.0 (46 个评分) 作者: [美]米切尔·邓奈尔 译者: 马景超 / 刘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3
社会学界最高奖项 赖特·米尔斯奖
《洛杉矶时报》年度图书
全球各院校社科课程 阅读书目
《街角社会》作者 威廉·怀特力荐——
“《人行道王国》延续了参与式观察的最佳传统。如果我仍在教书,我会让我所有的学生读读这本书。”
·
一部深刻、复杂、感人的纪实作品
猛地将你从自己 的生活经验中拉出来,然后扔向另一个世界。
充满社会道义的关怀、顾虑和尊敬。
·
⊹内容简介⊹
人行道的秩序、安全来自何处?怎样的人行道,才能维系个体的尊严,让人们拥有更好的城市生活?
·
本书关注在街头讨生活的人。他们在街上摆摊、睡觉、捡垃圾,游走在法律边缘,看似制造了混乱和威胁。但社会学家米切尔通过长达5年的参与式观察,深入街头人的生命世界,解释了人行道生活的社会结构和日常互动的逻辑。他提出,在街头谋生的人,实则借由在人行道上创造性地寻求生存空间,生成了一套非正式社会控制体系,维系着人行道的秩序和安全;而他们也得以“诚实谋生”,扭转自己的人生。米切尔提醒城市治理者,以及任何一位想要理解城市复杂生活的人,非正式经济和社会生活有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价值,同时也不必然在审美上令人不悦。这有助于我们反思社会治理的局限,和城市生活更人性化的可能。

《人行道王国》作为一个关于街道精神生活的重要研究,还包含了
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详细说明和深刻反思
普利策奖得主奥维·卡特70余幅田调照片
街头书贩,一位研究对象,亲自书写的后记
·
这部迷人的研究揭示了今日都市生活的复杂性:它的活力、它的秩序和矛盾,以及它为陌生人提供共情的神奇可能。
·
⊹学界和媒体界力荐⊹
一部读起来鼓舞人心,细看之下观点饱满的作品。在民族志被陈词滥调所威胁的当下,《人行道王国》重新燃起我们对民族志的热情,打开崭新的可能。 ——乔治·E.马库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写文化》合著者
·
《人行道王国》延续了参与式观察的最佳传统。如果我仍在教书,我会让我所有的学生读读这本书。 ——威廉·怀特,《街角社会》作者,美国艺术和科学研究院院士
·
对都市生活问题的探究方式令人激动且深具原创性,信息量以长年累月密集的参与观察和对社会科学的深入理解为支撑。没人能如此成功地融合理论和关于城市街道的私密知识。田野调查中的大师之作。 ——霍华德·S.贝克,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和标签理论的代表人物
·
邓奈尔绝对是这个时代杰出的民族志作家之一:他向我们呈现一个通常不为人所知的街道世界。这是一部深刻的、复杂的、感人的著作,猛地将你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拉出来,然后扔向另一个世界。 ——萨斯基雅·萨森,著名人类学家
·
人行道将会彻底改变我们对“公共空间”的想法。 ——罗宾·D.G.凯利,美国历史学家
·
我认为这部具有示范意义的民族志会成为一代又一代读者的读物。整本书显示出充满社会道义的关怀、顾虑和尊敬。邓奈尔用理论来理解和阐述他的观察,而非为了自己。就像所有经典的田野工作者那样,他心胸开放,会学习,会改变,而这正是民族志经验所带来的。 ——琼·卡塞尔,美国人类学家,执教于华盛顿大学
·
《人行道》是一场学识盛宴,会激励每一个学生。我将它用作我都市研究课程的阅读书目,并作为社会学入门的关键阅读材料。——哈维·莫罗奇(Harvey Molotch),美国著名社会学家
·
一部关于纽约格林尼治村贫穷街头摊贩的研究著作,细致入微……加深我们对种族、贫穷的理解,以及让我们明白我们都是如何对待他们的。 ——《科克斯书评》
———————————————————————————
《人行道王国》在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大学等一系列课程中均属优秀的延伸教材:
·
社会学入门:这本书能告诉你如何在微观和宏观之间创造重要的联结;如何做一个研究项目;社会学如何能改变常识。
·
都市研究:公共空间如何被男人和女人、黑人和白人、富人和穷人利用且争夺,以及街头生活和政治经济结构如何交互发生作用。
·
研究方法:民族志如何书写;本书附有一份对方法论的详细说明,并以研究对象之一哈基姆·哈桑的文章作为后记。
·
越轨行为:针对无家可归者的处理方式如何成为标签化的过程;质问政策中的“破窗”理论。
·
法律和社会:近距离检视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控制之间的关系。
·
文化人类学:《人行道王国》纳入了当下对方法发展中的丰富命题,包括再现、书写和正当性;延续艾略特·列堡的传统,讨论了亘久不衰的问题:不平等的社会和文化经验;一部对美国边缘群体文化的生动研究。
·
文化研究:摊贩和拾荒者如何利用文化知识在公共空间中生存。
2019年9月1日 已读
用破窗型社会控制取代人行道上的自愿型社会控制是很傲慢的,也是相当偷懒的一种方式,但恰好是中国最普遍的方式,尤其以前两年北京小摊小贩的处理和招牌的统一,以破窗理论治理街道也许能快速地达成一个表面有效的结果,但埋下的根呢,可能与他们无关吧。
作者提出的修缮窗户理论很美好,但必须在有着信任他人的社会才会有所施展,如今大城市愈发疏离的陌生人肯定是与这条道渐行渐远的。
书中描述的人大概对标国内低端人口中的低端人口,这么一看米国还是很温和的。
附录的研究方法陈述非常值得学习,即使已经如此贴近这些边缘人士,作者依然认为并没有完全融入他们,也说无法抛开对研究者的感情,谦虚、真诚。
哈基姆写的后记真好。
似乎必须读一下《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了。
社会学 米切尔·邓奈尔 美国
尋路中國 豆瓣
Country Driving
9.0 (8 个评分) 作者: 何偉 译者: 賴芳 八旗文化 2011 - 2
榮獲2010年度
經濟學人十大好書。
亞馬遜書店百大好書。
紐約時報百大好書。
通過什麼來了解中國?何偉(Hessler)這一次選擇了汽車。嘟嘟——這個紐約客記者租了一部美國產的切諾基吉普車,開始了他的尋路中國之旅。在第一部裡,他選擇了沿古代中國橫貫東西的城牆而行(沒錯,它今天被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者塑造為長城),這裡崎嶇難行,本非道路,古老頹敗的城牆承載了古今殊途的意涵:古代它是中國抵禦胡人的工具,今天抵禦胡人的城堡沒落荒廢,人們沿著新修的路去了南方尋找機會。第二部裡,汽車潮和旅遊熱沿著新開的道路湧向了長城腳下作者居住了二載的一個鄉村,他透過這個叫做三岔的村莊,具體而微地呈現了新興商業力量和傳統政治力量如何左右它,如何左右這裡的村民。第三部裡,他沿著十車道高速公路來到一個個南方雨後春筍般混亂成長的工業城市,圍繞著一台山寨版胸罩調節扣機器發生的諸多有趣故事,他明白了什麼是中國版本的工業革命。還有什麼比這更不可思議呢?一座座山被削平變成了工廠,種植柑橘和小麥的手開始給女人做胸罩,成功就在眼前,如果不沿著路往前走,就無法抵達,而更主要的是,他們已經無法返回。
本書最打動讀者的是對眾生深入到本質的刻畫,何偉真實再現了這個時代裡很多中國人特有的空洞感:周遭變化太快,應接不暇,為之所累,而迅速的變化也帶來了太多的不確定。簡言之,這不是一個關於汽車和道路的故事,而是一部處於瘋狂移動狀態中的國家的浮世繪,更是一部中國如何被莫名快速的力量所驅動和駕馭的深入記錄。是的,在中國,每個人都在路上。
「誰能弄明白這樣一個世界?」
我們向正在努力尋找答案的何偉表示感謝。
2019年8月20日 已读
距离读完《甲骨文》居然已经五年之久,也许因为拖延症的这些年读了诸多非虚构作品,寻路中国带来的感触远不及当年读甲骨文,也可能相对平实的叙述我更喜欢私人化的记录。
何伟 海外中国研究 社会学 纪实
厌女 豆瓣 Goodreads
女ぎらい
9.1 (766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译者: 王兰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 1
《厌女》不是一部纯理论性著作,而是运用女性主义理论针对日本当代的各种社会现象的实践性分析。《厌女》处理了广泛的日本题材,其中既有文学性的,比如谈到小说家吉行淳之介、永井荷风、林真理子等,更多的则是社会性的。上野千鹤子谈到的许多现象,尤其是家庭的、婚姻的,在中国也有很类似的情况。知性的读者会从这些论述中获得强烈共鸣并得到理论上的指引。
2019年7月2日 已读
确实是一本读来令人不太舒服的作品。关于各种不同的厌女症谈论得算是比较全面了,到现在其实相当多男性的厌女症已经逐步在批评中,但依然还有很多无意识的厌女症,而在女性的厌女症方面,至少在国内社交媒体上的认知还处于相当目盲的状态,潜意识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而不是“女人”还任道重远。
很喜欢母亲与女儿的厌女症一章,这是遭受不同厌女症侵害的女性非常需要警惕的一点。当然,我们男性是最需要反思的。
书本身由于是杂志连载的原因,篇幅展开都不算大,而“社会学”性也比较薄弱,有些许以偏概全。
上野千鹤子 女性主义 日本 社会学
動物化的後現代 豆瓣
動物化するポストモダン オタクから見た日本社会
6.9 (42 个评分) 作者: 東浩紀 译者: 褚炫初 大鴻藝術股份有限公司 2012 - 6
次文化研究的根基經典名著
你真的理解「御宅族」是什麼意思嗎?
從「理想的時代」到「虛構的時代」,人類將走向什麼樣的未來?
御宅族的消費行為的變化,為日本社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欲了解當代日本社會,必先了解御宅族系文化的來龍去脈!
御宅系文化研究第一把交椅──東浩紀,帶你一探究竟。
御宅族的消費行為的變化,不只對日本,對世界其他國家也造成了很大影響。御宅族一向被賦予負面的意義,但是當這個族群所形成的影響力已經不只限於一個小圈圈內時,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了解這個族群對於動漫甚至當代文化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而且這些被誤解的族群,其行為模式是文化的脈絡之一,也正在改變著人類的整個歷史文化。
作者以其豐富的文化論述內涵,概要而精闢的分析御宅族文化影響下的日本社會和日本思想,並從中理出御宅族文化的形成與未來的可能性。
2019年6月25日 已读
对御宅族的消费行为研究算比较好,而其中写到抛弃大叙事,而以个人演绎的小叙事解构世界很精确。但写得真的太散了。。。
日本 社会学
袍哥 豆瓣 Goodreads
Violence and Order on the Chengdu Plain:The Story of a Secret Brotherhood in Rural China, 1939-1949
7.0 (45 个评分) 作者: 王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10
袍哥是1949年之前活跃于长江中上游的秘密社会组织,其影响力与青帮、洪门不相上下。当其最盛时,川省约有70%成年男子加入,影响力及于各个角落,在川军、湘军中影响巨大,也是清末革命中的重要力量。
·
本书从一桩1939年的杀人案和一本尘封七十多年的报告出发,结合丰富的图文资料,细致入微地考察了袍哥组织及近代基层社会的权力运作,审视了袍哥成员及其家庭在动荡的大时代下个人命运的沉浮,揭开具有神秘色彩的袍哥世界的“日常”面目,呈现出一幅饱满、立体、生动的近代川西社会图景。
2019年6月15日 已读
算是一篇70年前论文的考证和扩写,作为一本社会学著作太单薄了。
王笛 社会学
上瘾五百年 豆瓣
Forces of Habit: Drugs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7.5 (57 个评分) 作者: [美] 戴维·考特莱特 译者: 薛绚 中信出版社 2014 - 8
【内容简介】
写给容易上瘾、关注瘾品,对瘾品的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早起喝一杯咖啡,疲倦时点一支烟,聚会时来一瓶可乐,你对这些习惯上瘾吗?
酒精、烟草、咖啡因、鸦片、大麻、古柯叶,瘾品已经深深渗入了我们的生活。本书综合了心理、药物、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的研究,详细介绍所有能让人类成瘾的物品,以及瘾品背后的经济、文化和战争。瘾品在历史上的力量有多大?它们为何有合法与违禁之分?是什么力量将瘾品的流行推动为规模庞大、模式各异的商品贸易?作者从瘾品的功能用途到它们的发现,到全球贸易的流通和经济政策,全面介绍精神瘾品的文化,追踪出大众化瘾品进入全球贸易主流的来龙去脉,内容有趣,视野广博,令人眼界大开。毫无疑问,它是一本关于瘾品文化史的经典著作,也是一本横跨世界史与药物史的杰作。
---------------------------------------------------------------------
关于瘾品,你知道吗?
瘾品贸易盛行于一个饥渴心灵取代了饥饿肚皮的世界。
医学研究证明,服用让人上瘾的东西都会侵蚀人大脑的判断机能,所以烟鬼和酒鬼十有八九都喜欢撒谎,不光是心理问题,还有一定程度的生理原因。
幸福感与解脱感都是化学分子凑巧产生的结果。身体机能在快感方面很是吝啬。诱发幸福感的神经传导素分配得非常俭省,而且大都发给对于求生或繁衍后代有益的表现。瘾品会蒙骗这个发送系统,促使这些诱发快感的神经传导素暂时增多。
日子过得无聊痛苦的人比忙碌满足的人更容易想要转换精神状态。近代早期90%的人口陷于痛苦贫穷之际,正是烟草等新兴瘾品成为大众消耗品的重要时机。这些东西是对抗难堪处境的意想不到的利器,是逃离现实桎梏的新手段。
现代资本主义特有的催吐天才是:教我们为了某一类产品或服务而违背自己的理智判断,然后再卖给我们另一批东西来应付已经造成的伤害,以便我们能够回过头来消费更多造成最初伤害的那些商品。
2019年5月30日 已读
题材非常棒,但写得太松散了
社会学
香港重庆大厦 豆瓣 豆瓣
Ghetto at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Chungking Mansions, Hong Kong
7.5 (54 个评分) 作者: [美] 麦高登 译者: 杨旸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1 其它标题: 香港重庆大厦:世界中心的边缘地带
位于香港尖沙咀的重庆大厦,看上去十分老旧,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闹市如同孤岛一般,但它是世界各地背包客的 廉价落脚点,是非洲、南亚商家的重要 交易场所。据估计,从重庆大厦出货的手机,大约占撒哈拉以南手机交易的20%。这种与中环所代表的香港全球化枢纽角色反差极大 的角色,被作者麦高登 称为“低端全球化”。本书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现了大厦居民与国际商品、金钱、理念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
--------------------------------------------------------------------------------------------------------------------------------
这座被评为”全球化最佳案例“的大厦,收容的住客来自百多个不同国家,这些住客在这座“小联合国”如何互动,亦可成为一个“另类联合国”的田野调研。虽然重庆大厦就在香港的闹市中心,但内部运作自有其规律,和尖沙咀仿佛属于两个世界,成了特区中的特区。在重庆大厦活动的人,缩影了三千宇宙,那些寻求庇护的人,自然各有其传奇出处;慕名而来找廉价旅馆的游客,会发现香港对第三世界最包容的地方;依靠重庆大厦地下经济生存的异乡人,则往往有着比狮子山下更励志的故事。这些背景,令不同学科近年都对“重庆大厦学”趋之若鹜,令这座大厦在王家卫的《重庆森林》后,得到另一个身份被重构的契机。
——沈旭辉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副教授暨全球研究课程主任
重庆大厦是全球化的一个缩影,但有种不同的味道:它收容和养育了生存在跨国资本主义底层的微不足道的玩家。香港仍然是手提箱商人的平台,他们环游世界以牟取利益和业务联系。在经营香港的巨头们眼中,这栋大厦也许看起来危险破旧,但正如麦高登指出的,这是一个人们以最低预算进行商务旅行的天堂。任何想要探索全球资本主义软肋的人都应该阅读此书。
——詹姆斯•华琛,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2019年4月5日 已读
值得书写的选题,可读性虽然不错但也太碎片化了,最后两章尤其莫名其妙。
海外中国研究 社会学
欲望与尊严 豆瓣
8.0 (25 个评分) 作者: 肖索未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10
本书以婚外包养关系为棱镜,考察市场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亲密关系及其背后的情感逻辑与伦理实践。基于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作者细致描绘与分析了包养关系对于商人阶层和工薪阶层男性的不同意涵,以及本地女性和外来打工妹在这些关系里的不同轨迹和经历。通过一个个耐人寻味的个人故事的讲述,本书将私人生活的选择和体验嵌入阶层变迁、城乡流动、消费文化和性别关系等社会文化背景中,探讨亲密关系如何成为人们实践“欲望”和获得“尊严”的重要方式。
2019年3月29日 已读
核心观点还是在说包养关系中钱色交易只占一部分,这是一种不同于交易性性关系的亲密关系。
受访者几乎都避开了“二奶”这个称呼,通过强调自己进入包养关系的情感性与“真心”来完成“去污名化”的过程。
在包养方男性这边,对待婚外情,“这是正常的”几乎是所有男人的第一反应,把婚外亲密关系视作“正常的”很大程度上是他们的自我辩解。
作者提出最好的一点应该是包养双方,其实都是为了追求一种尊严,可能是群体承认,可能是自我价值感,通过“虚伪”的“夫妻”关系达成尊严的保障。

但缺点也很明显,样本太单一且少,比如女包男就没有,而差不多十五年前的访谈已经有较大时差了,在当今消费主义大肆虐的时代,钱色交易在包养关系中的比重想必也有巨大变化。
女性主义 社会学
妇女的力量与社会翻转 豆瓣
The Power of Women and the Subversion of the Community
8.0 (8 个评分) 作者: 玛利亚罗莎·达拉·科斯特 / 谢尔玛·詹姆斯 译者: 马新 / Orpheus instance 2017 - 10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家务劳动已经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迅速商品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输出了大量的以妇女为主的劳动力从事再生产劳动。家务劳动以商品化的方式实现了“有偿”。
而当一个全职的家庭主妇已经变成了中上阶层的特权,绝大多数妇女需要外出打工,面临工作与家务劳动的双重负担。同时,在中国从事照顾性劳动的妇女群体也发生了变化。很大一部分再生产/照顾性劳动转嫁到了退休老人、留守老人的身上。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母职变得愈发神圣化、崇高化。二胎开放后,职业妇女被期待生育更多的孩子。抚育下一代劳动力的代价依然要求这些妇女一并承担。
“家务劳动有偿化”这个曾经广泛地动员了欧美妇女的号召,似乎不再能让今天的中国妇女感同身受。但是在这场运动中发挥中心作用的马克思主义女权分析并没有过时。只要关于男女的性别劳动分工还没有打破,只要社会再生产的代价依然由个人家庭以及家庭中的妇女(无论是老一辈妇女,还是雇来的家政工)承担,家务劳动依然会是当代女权运动需要面对的重要维度。(吴碧莲)
2019年3月23日 已读
家务劳动的非社会契约属性使得家务劳动不是工作成为重要的武器防止妇女展开斗争,很鸡贼了。
女性主义 社会学
礼物的流动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The Flow of Gifts: Reciprocity and Social Networks in a Chinese Village
8.7 (30 个评分) 作者: 阎云翔 译者: 李放春 / 刘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2
天上下雨地上滑,
各人摔倒各人爬。
亲戚朋友扶一把,
酒换酒来茶换茶。
美国亚洲学会列文森奖得主 文化人类学教授 阎云翔 成名之作
生育、婚礼、拜寿、丧礼;定情、求助、付酬、拍马
世界上所有的社会都逃不开礼物交换。
从每个家庭都有的“礼单”出发,
一路洞察“人情”与“面子”,处于关系网络中的中国社会。
----------------------------------------------------------------------------------
《礼物的流动》是阎云翔根据其博士论文而改写的专著,主要关注了人类学领域中一个十分经典的研究问题,即礼物交换。作者在黑龙江省一个农村生活了七年,并为撰写本书又两度回访。通过参与观察、深描等人类学方法,关注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礼物交换及其文化意义。阎云翔在更新了传统人类学关于该问题的经典解释理论的同时,也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非制度化”的特点,并探讨了农村社会的社会结构。
2019年2月11日 已读
中国的“礼尚往来”“博大精深”。但不同地域其实还是有挺大不同的。
社会学作品的序言似乎与文学类作品有相当大的差异,每每看到的都是作者自述调查的不足、研究的缺憾,这其中的真诚非常触人。
社会学 阎云翔
全球“猎身” 豆瓣
8.3 (48 个评分) 作者: 项飚 译者: 王迪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
为什么印度的整体社会发展缓慢,而软件出口却独领风骚?为什么美国的IT公司不断裁人,同时又引进外国雇员?作者基于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长达两年的人类学实地调查写作此书,指出其中关键在于IT产业中的“猎身”体系。它是指一个以印度为中心的全球化劳动力配置和管理体系。
2019年1月3日 已读
前几天看了关于项飙《悬浮:流动、期望和社会成长》讲座的一篇文章,提到了三个词“悬浮、流动、秩序”,这本和之前的浙江村都是围绕它们展开的田野调查,但很明显,即使有对东亚民族的认同感依然还是有巨大的国别隔阂,又受限于时间语言金钱等因素,日常生活的叙述比之浙江村少了太多,对于印度本身存在的阶级、文化、宗教方面的思考也不够深入。
序言一如既往的精华,甚至还有一篇拼命黑自己的序二,实在是太可爱了。
社会学 项飚
危险的愉悦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7 (31 个评分) 作者: [美] 贺萧 译者: 韩敏中 / 盛宁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 7
《危险的愉悦》是一部上海娼妓业史话,但它是产生于后结构主义时代的史学著作,得益于20世纪后半叶丰富的理论探索、思想对话与多重视角,作者尤其受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与社会性别研究、后结构主义、后殖民研究中“下属群体”概念等的影响,将“史料”和自己所生产的“历史”都看作是无比生动的、复杂的、开放的“过程”中的对话、商谈、记忆、建构、创造活动。《危险的愉悦》分五大部分,共15章,论述从晚清到20世纪90年代初100年间,“娼妓”问题在各个层面上如何扭结了民族意识、政治权力关系、商业和经济利益、强国方针、社会改革、民族心理、欲望和恐惧、社会性别构造等等的丰富的语义场,成为相当核心的中国政治、经济、历史和精神文化的象征符号。《危险的愉悦》获得美国历史学会琼·凯利妇女史著作纪念奖,这是历史学会首次将此奖项授予写美国以外地区妇女历史的作者。
2018年12月24日 已读
作者采用了数量极其恐怖的但质量又非常低下的史料,当然,这是有原因的,一来缺乏官方靠谱的文献,二来关于娼妓的记录,一些边角料是不可或缺的补充。也许能查到相当多的数据,但具体到妓院内部系统、嫖娼的步骤,则非这些嫖娼指南书不可了。
上世纪初是娼妓定位的一个转折点,在之前,高等妓女是有着相当的社会及自身认可,但之后因为民族危机的升温,娼妓也被用来表现各种互有关联的社会弊病的喻体,逐渐失去认同感,逐渐商品化。
作者的记录足够详实了,关于低俗史料的择别也做了详尽的说明,但开篇自己提出的诸多问题却没有怎么解答……略显虎头蛇尾。
女性主义 海外中国研究 社会学
给无价的孩子定价 豆瓣
PRICING THE PRICELESS CHILD:The Changing Social Value of Children
8.1 (14 个评分) 作者: 维维安娜·泽利泽(Viviana A. Zelizer) 译者: 王水雄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1
1985年美国社会学界最有权威性的赖特·米尔斯(C.Wright Mill)奖年度作品
===========================================================
二十年前,泽利泽的著作在社会学、历史学和经济学的交叉点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美国,“泽利泽视角”(Zelizerian perspective)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社会学的复兴。泽利泽的著作深深地鼓舞了新一代学者,他们通过研究那些之前不被认为是“严肃的”经济现象,重新定义了经济社会学领域的界限。除了公司、网络和市场之外,研究重点转向家庭生产、日常货币交易、身体用品、护理工作和艺术等方面。
如今,泽利泽的影响力越出了美国。2005年在法国,她的作品由皮埃尔·布迪厄收入到Le Seuil系列中出版,受到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的欢迎。同样地,在阿根廷,2001年经济危机之后出现了一种研究日常货币交易的显著趋势。2010年,泽利泽的作品被翻译成西班牙语……总的来说,这些作品引发了对经济生活中的价值和评价问题的重新讨论,给大西洋两岸智识生活带来了持久影响。
——《思想生活》( La Vie des Idées)
===============================================================
本书关注的是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关于儿童的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过程,即经济上无用而情感上无价的孩子的出现过程。通过透视儿童问题的巧妙视角,作者细腻探讨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儿童死亡的态度的改变、童工立法的斗争、儿童工作的分化过程、儿童保险的推行、儿童意外死亡的赔偿以及儿童的领养与买卖等。它们共同指向一个深刻的理论话题,这就是:孩子的社会文化属性,他们在道义上的“无价性”如何在市场机制的重重包围中穿越而出,形成一个非常规的市场,由非经济的标准来规则?从而最终指向一个更为深切的理论关怀:社会如何“大于”市场?
2018年9月12日 已读
孩子价值的变化是巨大的,然而无论作为怎样的议题孩子自己的声音几乎无法发出,这是与其他运动相当不一样的一点,所以孩子的价值转变几乎都是随着大人们的需要,是需要能定价的经济价值还是经济无用而无价的情感价值,其实都只是社会的需要罢了。未来孩子会变成一种负资产么?还是说其实已经是了。 行文有点啰嗦。
社会学 美国
老后破产 豆瓣 谷歌图书
7.2 (65 个评分) 作者: 日本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编著 译者: 王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8 其它标题: 老后破产: 名为 "长寿" 的恶梦
《老后破产:所谓“长寿”的噩梦》是NHK特别节目录制组的采访过程全记录,也是已经有良好口碑的“译文纪实”系列的第28本。NHK特别节目录制组以“金钱问题”为主轴,揭露“老后破产”在居住、生活、医疗、人际关系等面向中的各种影响。“老后破产”在日本是热门话题,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养老也成为避不开的话题。
有存款,有房子,有年金,为什么还会“老后破产”?
长寿,这个幸福社会的象征,将成为压垮老后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
建筑公司的老板娘在独子过劳死、丈夫病逝之后顿失依靠,有病痛不敢看病,只求节省开销……
宠物店老板关掉店铺专心护理重病的母亲,送走母亲后却无法再次就业,只能卖掉与母亲共同生活的房子以维持生计……
中年失业的子女,仰赖双亲的养老金过活,最后却两代人双双破产……
NHK特别节目录制组以“金钱问题”为主轴,揭露“老后破产”在居住、生活、医疗、人际关系等面向中的各种影响。案例中的每一位老人,年轻时都与你我一样认真工作,做好了退休后的储蓄计划,却从没想过老后生活如此孤独辛苦,甚至失去求生欲望。
“老后破产”问题不只冲击65岁以上的老人,更进一步蔓延至工作人口。经济衰退、收入减少、物价上涨的危机纷至沓来,年轻人就业困难,中年失业的上班族难以再次进入职场……如果不能认清现状,寻求解决之道,那么,不管你现在几岁,都将成为“老后破产”的预备军。
2018年9月2日 已读
老年最可怕的还是意外支出,而对老年人来讲这其实是必然支出,恰好够生活的收入是无法维持老年生活的,这是和年轻人最大的区别。在中国更可怕的是,不要指望养老金这笔温饱收入,所以他们说的想早点死了算了会成为多年以后很多人的想法吧。
社会学 纪实
女性贫困 豆瓣 Goodreads
女性たちの貧困:“新たな連鎖”の衝撃
7.5 (161 个评分) 作者: [日] 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译者: 李颖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9
本科毕业又如何? “其实助学金也是负债。如果说我欠债六百多万,男人听了会怎么想呢?”——二十四岁的小爱
结婚也摆脱不了贫困 “二十几岁的单身妈妈们人际关系薄弱,容易封闭在自己的空间里。有的人是受丈夫虐待,衣服都来不及换,身无分文就逃了出来。”
——“东京都爱心单亲家庭援助中心”工作人员
色情店成为“救命稻草” “这种工作工资高,如果女儿将来说想干这一行的话,我觉得我会同意。”
——二十一岁的小花
本书由日本NHK电视台特别报道组所制作的《看不见明天--越来越严重的年轻女性之贫困》等节目集结而成,重点关注女性与儿童贫困、单亲母子家庭及贫困的代际传递等在日本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非常值得中国读者了解、反思并引以为戒。
2018年9月1日 已读
切入视角很好,但内容比较浅。家庭的影响和个人过于乐观的计划都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折射到国内,未来的很多中年人怕是也会陷入这样的困境,背着巨额房贷,养着大开销的孩子,乐观的稳定生活自然可以一直按计划走下去,但这社会哪来的勇气让你这么乐观?
女性主义 日本 社会学 纪实
明亮的对话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8 (52 个评分) 作者: 徐贲 中信出版社 2014 - 1
说理是文明的产物,人是慢慢才变得开化和文明的。学习说理既是教育又是自我启蒙的过程。人们需要说理,因为说理比不说理更能找到真实和公正的东西,而真实和公正的东西在本质上来说是优于虚假和不公正的,是比较容易证明而且比较容易说服人的。更为重要的是,人有足够的天生能力接受真实和公 正的东西,这种能力就是“理性”。
“理性”不仅指明晓事理、辨知是非,而且是在说服别人时,提供敞亮、清晰、恰当的理由,并倾听别人的合理之言。这是一种公共理性,它离不开说理,也离不开适宜的社会和政治环境——社会必须拥有公民说理可以诉求、依据的普遍价值;政治必须尊重和保护他们自由、平等交流的公民权利。在这样的环境中,说理可以成为明亮的对话,一种因自由、理性而可持续的公共交谈。
——徐贲
2018年8月24日 已读
这才是真正的“必读书”啊……
徐贲 社会学
性趣探秘 豆瓣
Why Is Sex Fun: The Evolution of Human Sexuality
7.8 (13 个评分) 作者: 贾里德·戴蒙德 / [美国] 贾雷德·戴蒙德 译者: 郭起浩 / 张明园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 5
《性趣探秘:人类性的进化》力图解释人类的性行为是如何演变为现在的模式,包括女性的绝经期、人类社会中男性的角色、离群性交、为取乐而非传宗接代的性交,以及女性乳房早于发挥喂乳功用时的隆起等。
鱼翅与花椒 谷歌图书 Eggplant.place 豆瓣 Goodreads
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
8.2 (379 个评分) 作者: [英] 扶霞·邓洛普 译者: 何雨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7 其它标题: 鱼翅与花椒
扶霞是我的好友,也是我认识的所有外国人中,非常了解中国烹饪的一位。这本屡获殊荣的《鱼翅与花椒》无疑是很多外国人写中国食物的书籍里极为鲜活有趣和精准的 。——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
这里是中国,一个奇妙的饮食大国。
这是关于中国菜的故事,也是一个英国女孩的中国历险记。
扶霞一九九四年前往中国长住。打从一开始她就发誓不论人家请她吃什么,不管那食物有多么古怪,她一律来者不拒:第一次与四川料理相遇时的神魂颠倒、亲眼目睹鸡鸭被宰杀时的惊吓、体验千变万化的刀 工、对养生饮食的叹服、品尝珍稀野味时内心的道德两难……
透过扶霞的眼睛,我们得以用全新的角度来了解熟悉的中国菜。不同地方的食物拥有其独一无二的气质:川菜的辣带着一丝丝甜,就像悠闲的四川人,总是带着甜甜的体贴;湘菜直接又毫无妥协余地,就跟那里培养出来的领袖人物一样;扬州菜则是太平盛世的食物,温暖而抚慰人心。
从四川热闹的市场到甘肃北部荒僻的风景,从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扬州古城,书中呈现了中式料理让人难忘的美妙滋味,也深刻描绘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且兼具人文观察与幽默趣味。
2018年8月9日 已读
译文纪实里最有趣的之一了,忠告大家不要在午夜阅读。中国的“奇葩”美食文化接受过程其实对每个在他乡的人应该都会感同身受,作者的寻味之旅也显出是为真正的美食爱好者,但对文化的批评还是有点浅显了
海外中国研究 社会学 纪实
最后的熊猫 豆瓣
The Last Panda
9.3 (18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治·夏勒 译者: 张定绮 译 / 胡锦矗 校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3
熊猫,作为众所周知的中国国宝,世人皆爱其憨态可掬;但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这一珍稀动物在其所生存的狭窄空间里,在孤独无言的日子里,面临着怎样的艰难和危险。
作者夏勒博士以特聘专家的身份,参与了世界自然基金会与中国政府合作的“熊猫项目”,从一九八〇年开始,在四川山区进行了长达五年的熊猫研究。他观察到熊猫各种动人的真实生活,同时也目睹了无知愚氓贪猎熊猫的可怕行为。在本书中,他以科学家和参与者的立场,首次向全世界公布了这项史无前例的“熊猫项目”之内情;又以哲人的心灵与诗人的笔触,描绘了那一隐秘世界的美丽与哀愁;同时,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之后首批进入中国大陆进行研究的外国专家,夏勒博士以外来者的角度,将其当时与国内科学工作者和老百姓的来往以及各种生活小故事娓娓道来,为今天的读者重现了那个改革刚刚起步、思想开始解放的特殊历史时期。
一九八〇年,中外顶尖专家齐聚卧龙。
熊猫项目能否改变熊猫命运?
外方代表乔治•夏勒亲笔披露往事。
“熊猫教父”胡锦矗为中译本修订作序。
熊猫会被奉为环保偶像,其实毫不足奇。这动物有一种与生俱来的魔力,能打动和改变所有看见它的人;只要有它在场,气氛就焕然一新。对熊猫而言,自由就是在山林环绕的竹海中平静的生活。它不能调整自身来迎合我们,它的需求无法妥协。如果任凭熊猫灭绝,那么所有的高尚情操、人道关怀,所有使它们永垂不朽的企图,都没有意义。
熊猫没有历史,只有过去。它来自另一个时代,与我们短暂交会。我们深入丛林追踪它的那几年,得窥它遗世独立的生活方式。本书就是那段短暂光阴的实录,而非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