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年🛏天天躺 - 标记
Waiting to Be Arrested at Night 谷歌图书
9.1 (8 个评分) 作者: Tahir Hamut Izgil Penguin 2023 - 08
A poet's account of one of the world's most urgent humanitarian crises, and a harrowing tale of a family's escape from genocide

One by one, Tahir Hamut Izgil's friends disappeared.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brutal persecution of the Uyghur people had continued for years, but in 2017 it assumed a terrifying new scale. The Uyghurs, a predominantly Muslim minority group in western China, were experiencing an echo of the worst horro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mplified by China's establishment of an all-seeing high-tech surveillance state. Over a million people have vanished into China’s internment camps for Muslim minorities.

Tahir, a prominent poet and intellectual, had been no stranger to persecution. After he attempted to travel abroad in 1996, police tortured him until he confessed to fabricated charges and sent him to a re-education through labor camp. But even having endured three years in the camp, he could never have predicted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radical solution to the Uyghur question two decades later. Was the first sign when Tahir was interrogated for hours after a phone call with a fellow poet in the Netherlands? Or when his old friend was sentenced to life in prison simply for calling for Uyghurs' legal rights to be enforced? Perhaps it was when the police seized Uyghurs’ radios and installed jamming equipment to cut them off from the outside world.

Once Tahir noticed that the park near his home was nearly empty because so many neighbors had been arrested, he knew the police would be coming for him any day. One night, after Tahir’s daughters were asleep, he placed by his door a sturdy pair of shoes, a sweater, and a coat so that he could stay warm if the police came for him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It was clear to Tahir and his wife that fleeing the country was the family's only hope.

Waiting to Be Arrested at Night is the story of the polit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destruction of Tahir Hamut Izgil's homeland. Among leading Uyghur intellectuals and writers, he is the only one known to have escaped China since the mass internments began. His book is a call for the world to awaken to the unfolding catastrophe, and a tribute to his friends and fellow Uyghurs whose voices have been silenced.
2023年8月14日 想读
背叛指南 豆瓣
A Map of Betrayal
作者: 哈金 译者: 湯秋妍 時報文化 2014 - 11
「他是中共間諜--蓋瑞.尚,他是個背叛者。」
《等待》、《戰廢品》十年之後,
美國國家書卷獎得主哈金最新長篇小說
與北美同步上市,特別收錄台灣版作者自序
《出版人週刊》星級書評推薦秋季十大重點新書
2015年2月台北國際書展,哈金訪台與讀者見面
扣人心弦,關於一名潛伏在美國中情局內最高層級的中國間諜;
如何拉扯在兩個國家和兩段家庭之間;在難分難解的歷史糾葛中,
一步步走向悲劇性的宿命。
哈金融合史實與寫實小說技巧,呈現出歷史時空下的道德難題
審視絕對忠誠背後盲目的愛國主義,及其所造就的寂寞與瘋狂。
自小在美國出生長大的華裔女子莉蓮,在母親過世一個月後,她意外收到父親生前情婦趙蘇西寄來一本日記,記載的內容令她震驚。莉蓮所知道的父親,是數十年前美國所逮捕到中情局內層級最高的中國間諜。這本日記不僅鉅細靡遺地紀錄「蓋瑞.尚」為中國共產黨政府年復一年的情報工作,也揭露父親長期臥底在美國所承受的痛苦與思念──連莉蓮的愛爾蘭裔母親奈麗都不知道,原來父親一直有個中國妻子,名叫劉玉鳯。為了找到素未謀面的家人,莉蓮依循日記上的線索走入中國內陸,往返間她逐漸體會父親當年在夾縫中的悲慘處境:效忠祖國的同時,也漸漸在生根落地的新國度裡感受到真實的愛和依戀。莉蓮更發覺到,一步步淪為背叛者的父親,也是個被別人背叛了的人,如今她將採取必要的手段,才能終止這場悲劇帶來更大的傷害…
名人推薦語
「《背叛指南》有自己獨特的主題。這個故事比較集中地表現了個人與國家的矛盾。這個話題是當代中國文學最重要的主題。實際上,國家比普通人更容易犯錯誤,更可能橫行霸道,更會無視它的公民的利益和福祉。任何一個國家隨時都可能成為惡棍,都必須由它的公民精心地來管理和約束。二十幾年來,這個故事一直沈沈壓在我心底。由於本書備這樣一個重要的主題,它也許就有了硬朗的脊樑。」---- 哈金,作者自序
2022年7月27日 想读
他們說我是間諜:人類學家與她的祕密警察監控檔案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2 (5 个评分) 作者: Katherine Verdery / 凱薩琳.韋德瑞 译者: 梁永安 衛城出版 2022 - 6
「本書是有關被監視的效應,而被監視已經成為了人皆有之的經驗。我們現在全都處於監視之下,但我們大部分人對這究竟意味著什麼幾乎毫無概念。……在每天都有新監視方法誕生的今日世界,我希望本書能夠讓某些監視方法和它們的效應曝光。」——本書作者凱薩琳.韋德瑞
一九七三年,來自美國的人類學博士生凱薩琳.韋德瑞到羅馬尼亞進行田野調查。她生活在外西凡尼亞一個小村莊,漸漸和當地村民培養出家人般的感情。她以研究當地寫出的著作,更開啟西方國家東歐研究領域先河。然而,隨著九○年代羅馬尼亞共產政權垮臺,她卻從解密檔案中發現:自己曾被當成間諜,受到嚴密監控。國安局中有關她的祕密檔案,多達兩千多頁。
韋德瑞決定深入研究自己的監控檔案,藉以了解監控體制與線民文化。她回溯過去、找出線人,甚至訪問到當年負責監控她的國安局軍官。
然而揭開真相並不容易,甚至令人難堪。過程中,她曾看見自己被偷拍的影像,也曾發現過往深信不疑的人際關係,其實充滿陷阱。有人懷著目的接近她、更有朋友因她而身陷危險。而她與監控軍官的面對面,更是出乎意料之外的經歷。
韋德瑞以自身經驗為田野,發揮民族誌學者的敏銳,引領我們思考:
★ 國家安全的機器如何運作?如何吸收線人,編織陷阱?
★ 國家如何為自己製造敵人? 被監控者如何被創造出邪惡分身?
★ 祕密監控如何與社會關係網絡交織在一起?
★ 冷戰的社會氣氛,如何孕育監控文化?
★ 「加害者」是甚麼樣的人?
★ 身為被監控者,認識真相令她備受衝擊,她如何深入反思,重拾對人的信賴,進而從檔案中剖析出整個監控文化與機制?
這是一本對監控體制極為難得的深入剖析之作。不僅曝光監控機制,也讓我們看見體制下的人性。
2022年6月19日 想读
中國西征 谷歌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濮德培 衛城出版 2021 - 1
為何十八世紀準噶爾帝國滅亡,
會讓新疆、蒙古與西藏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新清史宗師挑戰民族主義的經典之作.全球唯一中譯本   ★大清盛世的輝煌篇章,卻是大草原游牧史上最黑暗的一頁 今天的中國版圖,其實是清帝國在1600-1800年間向西擴張的產物。中國西征,征服了「中央歐亞」──也就是歐亞大陸的中心地帶,將現今的新疆與蒙古納入版圖,牢牢控制西藏。乾隆皇帝誇耀大清盛世的「十全武功」,泰半都是這場西征的成果。 然而,清帝國並非佔據一塊無人地帶。清帝國摧毀了當地另一個同樣也想成就自身霸業的帝國:準噶爾蒙古帝國。透過一系列野心勃勃的外交策略、軍事行動與經貿進逼下,準噶爾帝國曾經存在過的痕跡,幾乎遭到連根拔除。 「中國西征」雖然開啟大清歷史的偉大篇章,奠定中國版圖的疆界基礎,卻也終結最後的草原游牧帝國,終結數百年來的無邊界時代,更埋下日後宗教與種族衝突的種子。   ★七種語言、三方視角.首次完整呈現 要全盤檢視中國西征的歷史,就不能只有清帝國的單一視角,也不能僅仰賴中文史料。本書以「中央歐亞」為歷史舞臺,並將西征的大清帝國、東進的俄羅斯帝國,以及意欲匡復成吉思汗霸業的準噶爾蒙古帝國,同樣視為此一舞臺上的主角。
    為了處理本書驚人的時空跨度與多方視角,本書除了中文與英文史料,還嫻熟兼採蒙文、滿文、俄文與日文等多達七種語言的史料。唯有藉由過去中文世界較少企及的多方視角,既關照帝國征服者塑造歷史的方式,亦挖掘歷史失語者的低聲呢喃,才可能完整描繪三大帝國彼此相爭、橫亙兩百年的精采史詩。   ★地理環境、外交戰略、軍事後勤、全球比較.面面俱到分析 所謂「中央歐亞」,西起烏克蘭大草原,東至太平洋沿海地區,北從西伯利亞森林的南緣,一路向南延伸到西藏高原。此區自然環境多變、語言文化與民族複雜,廣袤千里且缺乏明顯邊界。 當大清、俄羅斯與準噶爾三大帝國在此交會,環境如何形塑其經濟、貿易模式與社會文化?如何影響三方之間的國際關係與合縱連橫?任何稱霸此一區域的帝國,又是如何克服山川地貌對軍事後勤與政治統治造成的障礙? 本書不只跳脫征服者與民族主義的單一視角,更將清帝國與歷史上其他殖民帝國進行比較。《中國西征》看似從中國史出發,卻整合了政治、經濟、環境、軍事等面向,並將中國西征的歷史,重新放回全球史的脈絡。   ★中國西征的故事,改變理解中國、帝國與殖民歷史的方式 在十八世紀以前,游牧民族也曾是歷史舞臺上的主要參與者。中國西征以後,最後的草原游牧帝國終結,也終結了自由來去的無邊界時代。世界史上的偉大篇章翻過新的一頁,游牧民族卻永遠喪失與定居農業社會競爭的機會。但是,中國西征的歷史從未遠去。 清帝國摧毀準噶爾,寫下征服者的故事。不只改變了世界對中央歐亞的認知,也改寫了「中國」的定義。這樣的敘事,也被日後的中華民族國家繼承。新疆、蒙古與西藏自此被視為中國領土,中國也自認各族皆統一在多民族國家之下。 《中國西征》的歷史,反映了「中國」被建構與詮釋成中國的過程。本書透過豐富多元的史料,帶領讀者穿透當代的民族國家框架,重新省思歷史上變動的「中國」定義與不同可能。 清帝國征服中央歐亞後,如何掌控今天的新疆、蒙古與西藏?後代史家如何將這種控制正當化,影響後世的中國(華)民族主義?又是如何改變中國對伊斯蘭世界與蒙古的關係?當今中國政府在這些地方的治理政策,又與當年清帝國的作為有何呼應?
  清帝國征服中央歐亞的歷史,至今仍深刻影響當代中國
蒙古帝國的最後輓歌,是否仍在歷史失語者的耳邊迴響?  
作者簡介 | 濮德培(Peter C. Perdue) 新清史重要領軍人物,過去曾任教於麻省理工學院,現為美國耶魯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博士畢業於哈佛大學歷史和東亞語言學系,研究領域為現代中國與日本社會經濟史、邊疆史與世界史。涉略與精通語言高達14種,包括中文、蒙文與滿文。著有《疲憊的大地:1500-1850年間國家與湖南的農民》。2006年以《中國西征》一書獲得美國亞洲協會最高學術榮譽的列文森獎。 譯者簡介 | 葉品岑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碩士。專職翻譯。譯有《廣場與塔樓》《凱因斯對戰海耶克》《午夜的佩拉皇宮》《時光的製圖學》《古蘭似海》《我的應許地》等書。 蔡偉傑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學士、碩士,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中央歐亞學系碩士、博士。現任深圳大學人文學院歷史學系助理教授。研究方向為蒙古時代以降的歐亞世界史及內亞與中國關係史,著重於帝國、族群、移民與法制史領域。近年來除了從事學術研究以外,也透過網路媒體,積極推廣蒙古及內亞的相關歷史知識。 林文凱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領域為臺灣社會經濟史、臺灣族群史、臺灣法律史、歷史社會學。
2021年12月11日 想读
借命而生 豆瓣
7.6 (12 个评分) 作者: 石一枫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4
一桩1988年的盗窃案,两个越狱的嫌犯,让看守所管教杜湘东从此走上了追捕之路。
随着时间拉长,这场追逐渗透进当事人的生活,甚至改变了他们命运的底色。
平淡岁月,泛起波澜,他们强硬地面对生活,演绎出别样一番惊心动魄……
2021年12月3日 想读
帝国的技艺 豆瓣 Goodreads
9.1 (9 个评分) 作者: 郑非 一頁folio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11
大众政治兴起,统治压力剧增
帝国,作为一种主要的人类政治构造,航行在民族主义时代的风暴中。
帝国的掌舵者们,并没有温柔地走进那个良夜。
有些船搁浅了,有些船则被时代大潮打成了碎片。
他们所遭遇的困难,现在仍然困扰着一些多民族国家,
而对我们而言,观察这些水手的举动,
即使是他们在礁石上撞得粉碎的时候,仍然是有益的。
【编辑推荐】
※大众政治兴起,古代帝国失效,当代读者更应关注近代帝国
大众政治到来,掠夺型政府消失,以前被“官民关系”遮掩的族群问题必须在大众政治的框架内得到解决。近代之前,几乎没有一个人类社会有和异己携手共建政治共同体的经验,古代帝国是机械堆积的结果,依赖的是人民的政治冷漠与顺从。从这个角度讲,古代帝国都几乎不是什么让人惊异、眼睛一亮的创举。我们很难说,古代帝国的治理术对现代政治实践能有什么借鉴作用,真正需要观察的,是那些活动在大众政治年代里的帝国。
各近代欧洲帝国的多元性更强,观察它们如何应对大众政治年代所带来的压力,不仅能使我们看到人类政治想象与政治设计的界限,同时也能为现代一些限于多元社会纷争的国度提供某些历史教训,因为它们有的时候也是在“统治不可统治之地”。
※详述近代帝国的统治压力与应对之道,提纲挈领勾勒帝国的技艺
帝国压力来自内外两个层面 :在内,帝国的扩张、发展与维持会冲击核心区既有的社会、文化与经济形态,从而破坏本地的政治平衡。在外,近代环境下,核心区对边缘区的统治不能只是简单地以军事优势为基础的统治,而必须有一定的法理基础 ;过去那种上下统治关系,必须以“群群关系”替代,而此群群关系自然也对帝国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挑战。
为了应对帝国压力,帝国会在正式/非正式、吸纳/隔离两个维度上移动,以此来避免或减弱帝国压力。
帝国可以选择一个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制度框架,这决定了帝国是否有一个等级式的集中控制体制,帝国中心与属地之间的政治关系是否得到明确说明,权责划分是否明确,边缘属地的官员是由中央指定还是地方产生,以及,在非正式管道层面,中央—属地政府官员之间的交往是重在协商一致还是依靠律令。
此外,帝国的本部人群对待属地人民也可以持两种态度。一种是“内外有别”,将属地的人民与本部的人民分别看待 ;另一种则不做此区分,赋予所有人群以统一的政治公民身份(或认为他们有资格获得此身份)。前者是一种政治隔离,后者则有吸纳/同化的含义。
※直击英、法、奥、俄罗四大帝国治理困境,指陈帝国统治利弊得失
各个近代帝国都有一些根子上的东西使它们偏爱某种设置,使得它们在一段时期对一些地方、人民的处置具有一致性,呈现某种特色。
英国在北美及澳洲的诸殖民地被当时的英国人看成帝国的核心区域,在对它们的处置上,一而再、再而三地体现出英国的保守主义政治文化。
法帝国的建立与设置主要是一个政治行为,所以受到法国共和主义意识形态的极大影响。
哈布斯堡王朝在启蒙时代后在内莱塔尼亚地区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官僚政体,但由于德意志人始终占据人口少数,没法向法国学习,只能另寻他途。
俄罗斯帝国实际上是从一个相当古典的传统帝国演变而来,自然在边陲地区统治薄弱,但又受到一个民族主义时代的推动。
这些都使这些帝国在一段时间内,在一些其认为最重要的区域推行了一些富有特色的政策、制度。
本书所描写的四个帝国,虽则各自失败,但都并非被民族主义一击便摧枯拉朽式地瓦解。这四个帝国都进行了某种反抗,虽成效不一,但足以给后人留下历史教训。
那么,对当下的民族国家来说,这些近代帝国的民族治理方略具体能有什么教益呢?如果帝国是在“统治不可统治之地” —那些被它统治的地方和人民,因为种种限制,无法被纳入现代民族国家的设定之中,那么,对于处在较相似境地的人们来说,就要学会突破既有的政制设定,在国家的设置中加入足够的弹性。
【内容简介】
帝国,作为一种主要的人类政治构造,航行在民族主义时代的风暴中。帝国的掌舵者们,并没有温柔地走进那个良夜。有些船搁浅了,有些船则被时代大潮打成了碎片。他们所遭遇的困难,现在仍然困扰着一些多民族国家,对我们而言,观察这些水手的举动(即使是他们在礁石上撞得粉碎的时候),仍然是有益的。
《帝国的技艺》想要探讨的,正是这样一些问题:近代帝国是如何统治其多民族属民的?在统治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内在的困难?它们的应对之道是什么?
在探讨这些问题之前,《帝国的技艺》有几个基本假设:
第一,近代帝国并不只是征服—统治的等级关系,也不只是一撮人以某个地方及其人群为本部向外申延政治影响的工具和实体,其统治者、统治阶层通常都能超越狭隘的地区、人群本位,有切实的(当然同时也是自私的)整体考虑。
第二,在许多帝国统治者眼中,帝国并不是一次短期投资,而是长期持有的一项事业。因此,凭借武力驾凌一方并不是长久之策。“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这不只是陆贾与刘邦才能理解的中国古代智慧,也是所有近代帝国的治国之道。
第三,诸帝国的构建模式本身很复杂,并不一定是一个由帝国中心出发对边缘区、社群进行管制的同心圆。
简而言之,近代帝国并不是古代的遗迹,也不是急就章式的多民族、多地域的拼凑之物,而是有正经政治考量的多元政治实体。
《帝国的技艺》将按如下线索展现对上述问题的思索。
引言中,《帝国的技艺》将介绍帝国的定义,解释为什么应该研究近代帝国而不是古代帝国。
第一章,《帝国的技艺》将陈述本书所面对的基本问题和假设—在近代,帝国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诸帝国又是通过调整哪些政制、政策来应对这些挑战的。
第二章至第五章,将英帝国、法帝国、奥地利—哈布斯堡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作为历史案例,以之来验证《帝国的技艺》的基本假设。
在结语中,主要是将各个帝国的应对之道做一比较,指出异同,也简略讨论了帝国民族方略之间的关系、帝国选择各自方略的依据,以及帝国属民对帝国方略的反应。
2021年12月2日 想读
名侦探原田亘 豆瓣
名探偵のはらわた
6.9 (16 个评分) 作者: [日] 白井智之 译者: 吕文开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
自从被助手背叛过一次,明治年间的“半脑推理天才”名侦探古城伦道下定决心,此后再也不雇助手。机缘巧合之下,古城伦道来到现代,遇到了自己的崇拜者原田亘。二人光看外表的话,年龄相仿,但实际年龄相差甚远。想当名侦探助手的原田亘与只想让他当“随从”的古城伦道,横在二人面前的是上世纪悬而未决的难案。
2021年12月2日 想读
迷影 豆瓣
La cinéphilie:Invention d’un regard,histoire d’une culture 1944-1968
8.7 (6 个评分) 作者: [法]安托万·德巴克 译者: 蔡文晟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21
《电影手册》前主编讲述关于电影之爱的历史,重建一个“疯狂地怀抱雄心,且疯狂地真诚”的时代
【编辑推荐】
◆ 《电影手册》前任主编撰写,大量一手文献、私人档案、当事人谈话,为法国迷影史上的各派人物树碑立传,重构一代迷影文化的精神脉络和社会背景。
◆ 一部以《电影手册》 为支点,以巴赞、侯麦、朗格卢瓦、特吕弗、戈达尔等“电影恋人”为核心的迷影史。
◆ 法国电影文化研究领域不可不读的翘楚之作,数次再版,讲述一段关于如何发现电影、观看电影、放映电影、收藏电影、保护电影、评论电影和捍卫电影的文化史。
◆ 为热爱电影的人重述一种观看的方法,提供一种关于如何沉迷、如何创造乃至如何从过去获取某种永续精神力量的迷影路径。
【专业推荐】
安托万·德巴克教授如他所形容的巴赞一样,在电影和历史的“辐辏地”持续关照和还原着这一群影响了当代巴黎、法国乃至世界电影的影迷,这令他的《迷影》一书居于不可或缺的“汇流处”,它让电影与总体艺术、与人的行动,尤其是与现实的关系显现出来。由此,蔡文晟老师的深入、准确又富于灵性的译介,让曾经和当下的中国影迷得以循踪历史及其复杂性,更恰在、也唯有在其“汇流处”了悟迷影运动的深远意味。
——王方,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教授,法兰西艺术与文学骑士
德巴克的经典《迷影》既像一双穿透历史的眼,亦如一双兼具诗意评论的手,更是一颗电影思想的大脑。
——孙松荣,台湾电影学者,北艺大教授
初识蔡文晟是在夏尔·泰松(曾任《电影手册》主编、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艺术总监)的研究生读书会,他总是问题最多,思路最快的学生。获得硕士学位后,他对我说,要跟随安托万·德巴克(曾任《电影手册》主编,现为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电影学教授)攻读博士。即将学成归来时,他又一次来到安德烈·巴赞的墓前,诉说着传播电影文化的夙愿。如果“迷影”是一种信仰,他也许就是一个“天选的传灯人”吧。
——李奇,巴黎第三大学电影学博士,目前任教于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
【内容简介】
“迷影之于我的意义,乃是一种涵盖了对电影、电影导演、影评人以及观影者的爱。”——安托万·德巴克
那些活动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的狂热影迷究竟是怎么看电影的?
他们会坐在放映厅的哪个位置?用什么姿势?他们如何主持电影俱乐部?
他们的团体活动具体是怎么进行的?
他们如何借由谈话、书信,以及私人或公开的写作去分享自己的观影日记?
……
迷影曾是一种属于法国的热情,影迷不仅为之阅片无数,更奉献身心——就看过的片子交流雄辩、撰写评论、谒见导演、创刊办报,甚至是主持电影俱乐部。据说,正是这股极其特殊的风气,让20世纪那些大师级导演在解放时期到1968年间的巴黎无不名重一时。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恰恰是所谓的迷影文化“造就了”希区柯克、霍克斯、罗西里尼、雷诺阿等多位电影艺术家,是影迷将他们拱进严肃作者和知识分子之列,从而跟阿拉贡、毕加索、约翰·凯奇等人一样,成为20世纪文化的创造者。
这些影迷究竟是何方神圣?在本书中,安托万·德巴克将逐一为这些日后纷纷当上批评家、导演、作家、记者的“电影恋人”立传、画像,尤其是巴赞、侯麦、朗格卢瓦、特吕弗、戈达尔、里维特、夏布洛尔、达内等人。他在巨细靡遗地描绘这几个伟大身影的生命历程、热情理想和奋战事迹的同时,更以一种超越电影及其历史的眼界去加以审视之:毕竟,这些深受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文学传统、结构主义影响的影迷,确实能从一个另类的视角去观照那些涌现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思想潮流、艺术形式以及重大的论题。
2021年12月2日 想读
天才们,请注意 豆瓣
作者: [美] 伍迪·艾伦 译者: 宁一中 / 李伯宏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 - 10
“心术不正者,大概明白些什么。”
★ 伍迪·艾伦脑洞大开的“文学脱口秀”,四十年高冷幽默全呈现
★ 调侃婚姻、焦虑、爱情、性、死亡、肥胖,戏谑查拉图斯特拉、培根、梵•高、福楼拜……
★ 反转连篇的戏剧《中央公园西路》+金句浓度超高的《纽约客》妙文合集
……
欢迎来到伍迪•艾伦 的“文学脱口秀”现场。
这里几乎囊括了伍迪•艾伦所有的文字作品。作为《纽约客》、《新共和》等杂志独树一帜的撰稿人,他的文字作品如他的电影,在奇思妙想的场景中极尽讽刺戏谑,展现他眼中可怜又可笑的世界。
《中央公园西路》——
三部关于出轨的独幕剧。一群典型的纽约人,开始看上去单纯无辜,随后却会遇上出乎意料的麻烦,或因卷入丑闻而陷入窘境。他们不断为自己找理由,掩盖自己的所作所为,却不可避免地陷入不忠和骗局。
《扯平》——
收录的文章没有一篇名为《扯平》,却篇篇点题。将严肃形象一一解构,描绘出落魄的死神、倒霉的德古拉伯爵、在乎发型的希特勒、喜欢恶作剧的拿破仑、歪打正着获取胜利的革命者……同时又煞有介事地将一些不入流的人和事物拔高,例如为三明治发明者立传、让胖人为肥肉正言、大赞仿冒水墨画的功用。
《无羽无毛》——
“希望是有羽有毛的东西”,埃米莉•迪金森如是说。作者改为“无羽无毛”,戏谑地表达出无望的悲观。文章大多为对名家名作的戏仿,如《早期随笔》一文模仿培根的《随笔》讨论死亡,《印象派画家若是做了牙医》一篇仿写梵•高和弟弟提奥的通信。
《副作用》——
以寓言方式将社会现象和日常趣事写入小说中。一位以苏格拉底为榜样的“哲人”真正面临死亡时却原形毕露;一名中年已婚男子为实现出轨的愿望与魔法师做交易,进入《包法利夫人》的故事里与包法利夫人展开了一段“浪漫”的婚外情……
《乱象丛生》——
从独特的视角切入各种文化事件,如热门电影改写成畅销小说、替身演员被错当明星绑架、尼采的食谱和线性理论;挖掘社会新闻,如售卖祷告、能给手机充电的导电西服和苏富比拍卖天价松露;讲述生活琐事,如保姆写书曝光雇主、进高档幼儿园的各种门道、天才少年和虚假广告……让人在“愚蠢”和“荒谬”中找到无限乐趣。
2021年11月26日 想读
我们自夜暗的酒馆离开 豆瓣
作者: 骆以军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1
为华丽而荒芜的世纪末认真悲伤
华语文学领军人物骆以军短篇代表作
《红字团》+《降生十二星座》合集
♈️编辑推荐
《我们自夜暗的酒馆离开》是台湾“小说一哥”骆以军一九九〇年代的出道早期短篇小说合集,这次是初次引进大陆。作家写作生涯早期的幽默感、生动活泼的语言、天马行空的想 象力、驳杂跳跃的叙事方式,在本书收录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收录的短篇小说《降生十二星座》是骆以军的成名作,被视为是二十世纪末中文小说经典作品。星座、电玩、酒吧、三角恋等元素在作家笔下不只反映都市生活的多彩,更深入触碰到人们感情疏离的孤独和无法摆脱自身命运的恐惧,追寻在光鲜表面之下深藏在人心幽微处的心灵样貌。
受到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风格的影响,不同于传统小说着重于诉说一个完整的故事,通过虚构文本展示作家对创作本质的探讨和现代人对自身身世的追寻,是这些小说的核心课题。
本书书末收录了两篇骆以军十几二十年前为当时作品出版所写的序,展现了作家创作的心路历程和面对自己早期作品的感悟。
♈️名人推荐
《降生十二星座》这篇短篇杰作业已是世纪末台湾中文小说经典之一。
——作家 黄锦树
《降生十二星座》叙述着杨延辉对电动世界的耿耿一念,其令我感动惊异的程度完全不逊于诸多前人伟大作品中对大价值的重量级辩证。
——作家 朱天心
骆以军是以笑:讪笑、苦笑、不明所以的笑,来回应生命的悲伤。
——哈佛大学教授 王德威
于骆以军的《降生十二星座》中,“道路十六”是我最喜欢的段落之一……没有入口。无法进入。人终究是孤独的……这是“道路十六”极其成功的意象与情节设计。而类似主题则反复出现在骆以军的作品之中
——作家 伊格言
♈️获奖记录
☆ 台湾省巡回文艺营创作奖小说奖(《红字团》)
☆ 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推荐奖(《底片》)
☆ 时报文学奖甄选奖(《手枪王》)
☆《降生十二星座》获选尔雅出版社1993年短篇小说选
作者曾获:
☆ 第五届联合报文学大奖
☆ 2019 年台北书展大奖小说奖
☆ 2018 年 OPENBOOK 年度好书
☆ 第二届北京大学王默人-周安仪世界华文文学奖
☆ 第三届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首奖
☆ 时报文学奖短篇小说甄选奖
☆ 台湾文学奖长篇小说金典奖
☆ 开卷年度十大好书
☆ 亚洲周刊中文十大好书
☆ 读书人年度十大好书
2021年11月26日 想读
西方神秘学指津 豆瓣
8.6 (41 个评分) 作者: 乌特•哈内赫拉夫 译者: 张卜天 商务印书馆 2018 - 1
《西方神秘学指津》是一部导论性的著作,本书将西方神秘学作为一个学术研究领域,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着重考察了神秘学领域中的定义和划界问题,梳理了该领域主要的历史潮流、关于神秘学的重要争论、神秘学的世界观、神秘学关于知识的观点、神秘学实践,神秘学对现代化的影响以及这一领域的跨学科性。
2021年11月24日 想读
自转时公转的都小姐 豆瓣
自転しながら公転する
8.6 (5 个评分) 作者: [日]山本文绪 译者: 汪诗琪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1 - 10
★ 直木奖得主山本文绪暌违7年全新代表作。
★ 新海诚感动推荐,林真理子力赞!
★ 自转时公转,是每一个平凡女性的生存现状。一边要做家务,一边要照顾家人,一边还要开足马力地去工作……身为女性,就必须结婚生子、打拼事业、照顾父母吗?本书写出了所有平凡女性的心声,和那些不曾被理解的琐碎和孤独。“兼顾工作与家庭”,或许是对女性励志又残忍的谎言。
★ 日本女性主义文学全新里程碑,横扫日本各大文学奖项。获2021年日本书店大奖第5名,摘夺第27届日本岛清恋爱文学奖、第16届中央公论文学奖桂冠。
★ 无论20岁、30岁还是40岁,我只想过自己的人生。
- - - - - -
32岁的都小姐,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
明明是为了照顾患有更年期疾病的母亲才回到家乡,但与父母同住的日子怎么会日渐压抑?职场生活也让人无比想逃避,性别歧视、工作压力已经够烦恼了,偏偏在这时,还遭到了上司的性骚扰。就连一直相处愉快的男友,也好像从没考虑过与自己的未来,初中学历、收入不定的他是否靠得住?父母会不会接受他?……
一边自转一边公转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这是她的故事,是我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
2021年11月15日 想读
米拉的猜想 豆瓣
Dead White Men and Other Important People
7.3 (23 个评分) 作者: [英] 安格斯·班克罗夫特 / [英] 拉尔夫·费弗尔 译者: 金芳旭 后浪丨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1 - 10
💫人是社会的动物,那么社会又是什么呢?
资本、劳动、性别、媒体如何塑造我们?
社会学版《苏菲的世界》,看小说读懂社会学
30位社会学巨擘,80个社会学大观念透射社会本质
带你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让日常决策更理性
荣休教授40年讲学精华,与时俱进修订7年
每章配有漫画小结、思维导图,通俗亲切,拒绝枯燥
💫编辑推荐
◎ 你知道吗,他们都是社会学家!
笛卡尔、涂尔干、马克思、弗洛伊德、乔姆斯基、巴特勒、福柯、萨义德、戈夫曼、克克勒、齐美尔、……现代思想史公认“出格”的前沿思想家,以社会学之名贡献超强大脑。人生和社会的本质是什么?理智、情感、惯习、性别、权力、资本、阶级、媒体如何构造我们,又如何为我们所用?书中已为你准备答案:
社会何以可能?我们是自私的个体,还是集体的一员?
你如何了解自己的感觉,或其他人的感觉?人和人如何相互理解?
你能成为谁?是被人摆布的傀儡,还是演员?
你在为别人创造经济价值,还是反过来?
……
◎ 继《苏菲的世界》后,又一备受赞誉的知识小说
本书延续乔斯坦·贾德开创的小说形式,构建主人公,18岁女孩米拉的虚拟世界,通过讲述故事教授社会学的大观念。米拉和所有年轻人一样,对世界和人生充满好奇、热爱思考,想要找到解锁社会迷雾的钥匙。透过她的生活、反思和对话,作者融汇40年执教实践中广受学生喜爱的知识片段,涵盖本科阶段社会学概论的全部内容(近30位社会学家和80个重要的社会学理论),并为每章搭配漫画小结、思维导图,让读者更易理解掌握。
出版十余年来,本书持续推出修订版,成为悉尼大学、塔斯马尼亚大学、布里斯托大学、阿伯丁大学、摩拉维亚学院等社会学教师的备课参考书,堪称社会学版《苏菲的世界》。适合文科学生和对社会学入门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内容简介
十八岁这年,雷雨倾泻在米拉的世界:父亲因涉嫌股票诈骗入狱,母亲似与父亲的同事不轨,哥哥纸醉金迷,姨妈们无法掩饰的同情……一时之间,过去的生活恍如隔世。米拉成了臭名昭著的“罪人之女”,只好乔装化名,东躲西藏。在这难堪狼狈的时期,她却结交了知心的友人和恋人。
面对公众谩骂,米拉应该站出来袒露心声吗?理想主义的失落靠什么挽救?一名脆弱的青年,还能否向他人伸出援手?米拉猜想,或许是社会学救济了自己。
💫媒体推荐
“请大家准备享受这场带领初学者探索社会学的发现之旅吧:引人入胜的叙事与社会学思想完美结合,鼓励初学者将习得的观念付诸生活境况。本书新奇有趣,具有教学示范意义,能够激发社会学及相关巧思,真是一本好书!”
——戴维·英格利斯,阿伯丁大学社会学教授
“米拉的故事让我着迷!这本书展示了如何将以社会学解释生活,温和、透彻,让我这个‘社会学小白’理解了讲座和研讨会上的内容。”
——莉迪亚,社会学专业学生
“作者擅长借助戏剧性的对白表达观点,行文通俗易懂,用有趣的角色将社会学和社会学家的核心思想和知识旨趣传递了出来。”
——格雷戈尔·麦克伦南,布里斯托大学社会学教授
“此书无疑为社会学书写开创了新奇之径。在书中,我可以找到备课所需的全部素材,清晰简洁的解读,其风格、基调、精致程度以及讨论的观点都十分适用于资历尚浅的社会学学生。”
——卡特里奥娜·艾奥德,悉尼大学社会学高级讲师
“这本书竟然囊括了我为新生准备的全部课程内容。它为那些被可能面对的繁重课业压力所慑,认为自己还不足以攻读社会学学位的人们提供了一条便捷的渠道。”
——乔·内森·罗森,美国摩拉维亚学院社会学副教授
“我认为这本书会大受欢迎!它有精彩的线索和将宏大理论应用于日常生活的灵动写法。世界各地的讲师都可以从中汲取资源……它做到了!”
——阿德里安·富兰克林,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
2021年11月14日 想读
拉斐尔的异象灵见 豆瓣
Les Visions de Raphaël
作者: [法] 丹尼尔·阿拉斯 译者: 李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5
在拉斐尔笔下,那些圣徒们,看到了哪些奇异的景象?
从拉斐尔的画中,阿拉斯那双奇异的眼睛,看到了哪些从未看到的景象?
透过拉斐尔和阿拉斯的画与文字,我们又能看到什么?
有什么奇异的景象,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这是一部讨论奇异景象的书,更是一部发现奇异眼光的书。
2021年11月14日 想读
三島由紀夫書信教室 豆瓣
三島由紀夫レター教室
作者: 三島由紀夫 译者: 吳季倫 大牌出版 2021 - 10
肉慾橫流的求愛、中傷情敵,
借錢卻被拒絕,連懷孕也能以書信通知?
超越老派的告白,三島為書信創造更辛辣の舞台!
從戀愛、人生、男人與女人,
百無禁忌的書信教室人間喜劇
三島由紀夫超犯規級的娛樂之作,紙上精采引爆啦!
以《假面的告白》、《金閣寺》等硬派純文學作品聞名的三島,本書是他截然不同的文學面向。用人物交換書信的形式構成這部極具特色的娛樂作品,生動描繪了五名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男女生活經歷與交集。僅靠書信推展的故事節奏,不僅精彩又滑稽,亦展現出其文學功力,深藏其中的三島式輕浮,必將大力顛覆過去你的刻版印象並樂在其中。
「這五個人的生活有歡笑有淚水、有愛情有心碎、有借款有拒付。
他們喬裝高尚地寫下通篇社交辭令的信函,卻又彼此憎恨、相互譏諷,
將自己收到的情書與他人共賞。
他們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變化莫測,乃至於撲朔迷離、糾纏不清。
然而,每一封信各自展現出其饒富個性的一方天地……」
千變萬化的書信所交織成的人性圓舞曲,一開始平淡無奇的人際關係,因戀愛、嫉妒、背叛等各種感情而變得複雜,三島就在這交錯的感情中層層深入刻畫出人類心理的微妙,並透過角色之口,以一貫毒舌犀利的風格提出種種直白見解,百無禁忌無所不談。專為現代人打造的書信教室,由最有趣、最具綜藝喜劇性,以及最有才華的天才文豪三島由紀夫,獨家首度授課!
如果寫文章像在澡堂裸體,寫信則等於在另一個人面前一絲不掛。
而讀別人的信,又是另一回事了。
世紀文豪點燃的書信溫度──即將沸騰 。

「愛情這種東西就和疾病一樣,只要注射過一劑強效的疫苗,這輩子就不會再生大病了。」──冰真間子(45歲,所有角色當中最難以對付的麻煩人物,年輕時貌美如花,而今是身形富態的寡婦。)

「人們回頭看昔日的愛情,往往要啐罵自己傻氣。就算您現在和他重逢,定然也要納悶為何當年會愛得那般狂烈呢?如今的他,想必已淪為每天晚上把孩子抱在膝上呆愣地看著電視的無聊男人了。」──山鳶夫(45歲,服裝設計師。情史豐富,蓄著一撮小鬍子,喜歡賣弄文才,可惜難掩土氣。)

「再怎麼聰明伶俐的女人,也總會在某種情況之下變成一個無可救藥的大傻瓜。我不想讓您一起操心,所以在您面前總是裝作無憂無慮的樣子,這一點您可得好好稱讚我喔。」──空美津子(20歲,粉領族,職業只是在嫁為人婦之前用來消磨時間,毫無工作熱忱可言。)

「所謂的互助合作只存在於窮人之間。富人背叛的起因,絕不會出自於互助合作這類愚蠢的動機。晚輩抱著一絲希望,但願有位充滿知性的人士能願意給予金援。」炎丈流(23歲,在拮据貧困的生活中努力鑽研戲劇的青年。)

「今晚選中了您陪我殉情。再怎麼說,一個人尋死未免有點寂寞。這種心情有點像小時候不敢一個人去上廁所,總要有人陪著一塊去才好。況且和您這樣一位妖豔的中年夫人一起輕生,如此一來我也臉上有光。」──丸虎一(25歲,圓滾滾的青年,生性憨傻笨拙,愛做白日夢。)
三島由紀夫寫給讀者的信:
「寫信時一定要先了解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收信人根本不在乎寫信人的一切。這是最重要的關鍵。直到你深切體悟世上的每一個人只顧朝著自私自利的目標邁進、除了極少數的例外幾乎不會在意其他人,這時你的文字才有躍然紙上的力量,能夠寫出憾動人心的書信。」
2021年11月13日 想读
新感觉电影 豆瓣
作者: 韩帅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2020 - 3
全球首部娄烨电影研究专著,内附娄烨导演、梅峰老师、孔劲蕾女士三篇万字独家访谈。
2021年11月8日 想读
夜游神 豆瓣
作者: 孙一圣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9
逆时代趣味的风格崛起之作,灵光闪烁的曹县故事集。
*
以叛乱的语言,游走于叙事的沟壑。贴身于经验,捕捞被我们遗漏的生活;又不断在语言的激荡里撑破经验的外壳,迸发摄人心魄的力量。情节犹如一张团成一团的纸缓缓摊开,意外获取细碎的折痕。故事里有试图证明自己存在的人,也有证明存在以后又撕裂自己的人。五篇风格各异的小说,相互勾连而成一部灵光闪烁的曹县故事集。
*
阿乙、但汉松、董啸、何平、胡桑、李静、林培源、赵松推荐阅读
*
本书收录了孙一圣近年来写的五个中短篇小说。虽然风格各异,但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大都在他的故乡曹县以及这个县城位处的更为广阔的平原。孙一圣的这些小说,呈现出一种不为目的所缚的自由流淌的状态。生活以日常的方式向我们敞开它的步履与投影、隐痛与暗伤、无知与领悟,以及当它迎面撞来时,我们的措手不及、恍然失神。孙一圣把自己浸没于细微的事体,不惮烦琐,往往以不同视角、时点彼此观看,反复涂抹、修正、涂抹,在这个过程中,真实的质感缓缓浮现。他小说里的人物总是影影绰绰,情节乍然而起又默默消失,物事也在闪烁的笔触下不甚分明。或许,人物、情节、物事,均非小说的主角。他所写的,毋宁是那向着天际漫溢开去的平原,以及从那平原流逝而过的时间。
2021年11月7日 想读
密茨凯维奇书信选 豆瓣
作者: [波兰] 亚当·密茨凯维奇 译者: 张振辉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1 - 11
波兰民族诗人密茨凯维奇不仅创作了《塔杜施先生》《先人祭》等具有世界影响的一系列经典作品,也将平生的精力乃至生命都献给了为波兰民族从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的压迫下获得自由和解放的斗争。他的影响力已经超越文学,覆盖了文化和政治等多个方面。
本书是汉语中的首个密茨凯维奇书信选本,精选其具有代表性的117封书信,从波兰语直接翻译,并对内容做了必要的注解。书信内容涉及密茨凯维奇不同时期的人生方面,有对亲友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真挚的爱,有流亡、侨居时期对故乡的思念;有文学创作状况的记录,有对文史哲著作的翻译与研究,有对所见所读和同时代作家、诗人的评价;还有投身民族解放事业的活动组织、政治交往与人事斗争。通过这些书信,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诗人辉煌的人生。
——————————
密茨凯维奇之于波兰人,就像歌德之于德国人、普希金之于俄罗斯人。尚有一个额外因素,也即他作为朝圣者、领袖、战士的生平。因此,如果说拜伦在死于希腊之后激发了早期浪漫派(包括密茨凯维奇本人)的想象力的话,那么可以说,密茨凯维茨通过他一生为波兰人的事业服务而成为了“民族诗人”的化身和未来世世代代的精神领袖。密茨凯维奇对我永远是很特别的。自从青少年时代起,我就一直在谈论密茨凯维奇,把他与前卫运动对比。这意味着密茨凯维奇扮演了特洛伊木马的角色,因为他帮助我抵制各种过度前卫的倾向。—— 切斯瓦夫·米沃什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只要你保持心平气和,甚至感到高兴,你就能够战胜它。我希望你每天早晨都要想到你是能够战胜一切困难的,如果心中没有感到轻松愉快,那就不会平静:这是作为一个战士一定要有的真正的武装和养给。轻松和愉快并非别的,而是要进行深刻的忏悔,不是用虚假的言辞,而是要作为 一个战士,进行真正的忏悔。……如果没有人引导,我们自己就要走在前面,只有我们自己走到前面去了,才会看到周围的一切是怎么样的。( 致康斯坦齐亚·乌宾斯卡-沃德波洛娃,1850年10月27日)——亚当·密茨凯维奇
2021年11月1日 想读
浮世绘女儿 豆瓣
8.2 (17 个评分) 作者: [日] 朝井真果 译者: 蕾克 一頁folio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9
🌊【编辑推荐】
★ 直木赏得主朝井真果 时代小说代表作 首度绝赞引进!日本迷人俳优 宫崎葵 · 松田龙平 联袂主演同名日剧
本作2016年获中山义秀文学奖,2017年NHK改编成日剧,豆瓣8.6高分。
日本时代小说以历史时代为背景,多以传奇卓越人物为主角,耳熟能详的作家有司马辽太郎、藤泽周平、吉川英治等,同时他们也多擅写历史中的男性角色。而本作作者朝井真果堪称“时代小说女王”,从出道起就致力于时代小说的写作,她以独特细腻的视角描写历史中一贯被忽略的女性人物,斩获日本各类文学奖项:“小说现代长篇新人赏奖励赏”“直木赏”“织田作之助赏”“司马辽太郎赏”“舟桥圣一文学赏”“中央公论文艺赏”“大阪文化赏”“本屋选时代小说大赏” “中山义秀文学赏”等。
提到浮世绘,就避不开大名鼎鼎的《神奈川冲浪里》,这正是由江户时代的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所作。而鲜为人知的是,在这位浮世绘大师盛名光芒的背后,还有一位江户时代的女性浮世绘师的身影。她就是葛饰北斋的三女儿——葛饰应为。她天真倔强,不畏独行,浮生绘梦;她为画痴狂,梦想成为超越父亲葛饰北斋的绘师……
★ “光之浮世绘师”葛饰应为一笔入魂、一生悬命:她是浮世绘巨匠葛饰北斋之女,更是时代困局中以艺术劈开命运的坚韧女性
“我要把人生在世刹那的如火如荼,都托付给光亮与暗影。”
在葛饰应为的绘画生涯中,她留下的个人作品极为有限,却被后世尊称为“光之浮世绘师”。在她的肉笔画(直接在纸或绢上手绘彩图)作品里,融入了强烈明暗对比、细节刻画等西洋技法,对光影的精准把握堪称一绝。
★ 江户风情×浮世艺术×创作者群像:在时代局限中如何造就自我?以生命烈焰燃尽梦想,照亮被历史遮蔽的女性之名
《浮世绘女儿》展现了江户时代女性创作者长期被压抑的处境和为之付出的努力。葛饰应为对画画,从来都是抱着“仅有一次的此生,不如燃烧殆尽。踏上窄至无人能走的道路,绝不回头!”的心情。
因时代小说的特点,本书字里行间充分流露出江户时代的风情风俗,以及当时环境下不同性别、身份、社会阶层的创作者遭遇的不同困境,记录下浮世艺术中的人物浮沉与时代价值。
★ 封面匠心设计:撕开时代束缚的坚韧之手,应为浮世绘作品首次授权
葛饰应为代表作《夜樱美人图》得到日本美术馆首次授权,设计师汐和巧妙设计把葛饰应为的作品与封面结合。正封是劈开时代束缚,一只握着笔的手、一颗只想画画的心;内封则是通过挣扎与努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最美光影作品《夜樱美人图》。内文使用瑞典轻型纸,手感熨帖、细腻护眼。
*
🖌【内容简介】
“除了画笔,我什么也不想拿。”
于时代小说的波澜壮阔背景下,刻画女性意识的觉醒,写尽困在时代局限里的女性艺术家的梦想与执着,命运与自我,爱与愁。
本书以赫赫有名的日本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的三女儿葛饰应为为主角。应为是一位悖离传统、我行我素,对自己理想一往无前的女性。即使经历离婚归家、情人英年早逝、至亲离去、旁人误解等人事艰难,都不曾动摇过她坚定的信心——要成为一位超越父亲的画家,倾其一生追随艺术,寻找绘画中的光影色彩之路。
2021年10月28日 想读
千年愉乐 豆瓣
作者: [日本] 中上健次 译者: 王奕红 / 刘国勇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10
★早逝的日本纯文学旗手
第74届芥川奖得主
“日本的福克纳”
——中上健次短篇小说集代表作
★同名电影成为先锋导演若松孝二遗作
高良健吾、染谷将太、寺岛忍等主演
入选第69届威尼斯电影节,并正式上映
★1992年被翻译成法文在法国出版
==================
群山深处,低贱又高贵的美男子们
在生、死、欲望的轮回中
上演着浓烈、野性的宿命故事
“仿佛撕开书页,就会迸出鲜血”
==================
★故事简介
被熊野群山包围的纪州南端,聚居着日本身份低微的被歧视部落民,他们生活的地方叫作“路地”。这是一个贫穷、封闭、混沌的世界。路地唯一的接生婆阿龙婆在弥留之际,回忆起高贵却拥有不幸宿命的中本一族年轻人们的故事。中本一族的年轻男人个个容姿出众,却如同受到诅咒般注定早夭。玩女人,也老老实实被女人玩的美男子半藏,总想用偷盗释放激情的小混混三好,遭遇过神隐、同巫女结合的文彦,梦想开辟新世界的东方康,远渡南美寻找白银之河的义贼新一郎,与北海道阿依努小伙子互换身份的达男……他们短暂的人生熊熊燃烧,模糊了生与死、善与恶、真实与虚幻的界线,仿佛远古神话时代的投影。
==================
★名家推荐
我几乎不读同时代日本年轻作家的作品,除了中上健次和村上龙,而且是在村上龙的推荐下开始读中上的。……中上健次是同时代日本作家中最能激发我文学思考的作家。——[日]村上春树
中上健次和大江健三郎是日本现代文学的双峰。——[日]三田诚广
中上健次是一位在现代和后现代纵横阔步的匠人。——[法]雅克·德里达
边境其实是世界的中心。中上健次以熊野为舞台,创作描写欲望、悲伤、愤怒这些人类本能的系列作品,构筑了他的“小宇宙”。——[日]池泽夏树
中上健次的去世宣告了昭和时代的终结。——[日]柄谷行人
==================
女人怀孕 孩子出生
路地的人不停地增加
人生此世总好过黄泉来世
活着本身就值得高呼“万岁”……
2021年10月27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