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隐性动机 豆瓣
The Why Axis 所属 作品: 隐性动机
作者: [美] Uri Gneezy / [美] John List 译者: 鲁冬旭 中信出版社 2015 - 5
两位未来诺奖经济学得主”得意之作,四大诺奖得主联袂推荐
将行为经济学从“学者的象牙塔”带到“你家的客厅里”!
近400年前,伽利略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科学实验,此后,实验成为科学研究的基石。著名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说过,“实验是检验科学真理的唯一途径。”如今,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也意识到了实验的价值,他们开始借鉴自然科学领域的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类的行为。
但是,到目前 为止,实验方法的应用主要局限于实验室。现在,新一代的经济学家正在用实地实验的方法来探索世界,《隐性动机》一书的两位作者便是其中的一分子。他们认为,不管是提高你的退休养老金、督促孩子好好学习,还是带领一家跨国企业从“优秀”到“卓越”,实地实验的方法都非常有效。
原因就在于,生活是最大的实验室,只有在现实生活中做实验,挖掘出人类行为背后的隐性动机,政府、公司、学校、家庭、个人才能有的放矢地设计出激励机制,才能真正解决困扰社会和人类的种种问题。
在《隐性动机》中,两位作者针对女性职场待遇问题、公立学校教育质量滑坡问题、慈善事业的持续发展问题、大公司的利润低下问题、无处不在的经济歧视问题等,都展开了针对性的实地实验,更重要的是,这些实验结果对于解决这些社会“痼疾”大有裨益且成本较低。
经济学家们并不仅仅是在进行枯燥的科学研究,他们的工作也是充满激情的。这其中倾注了他们个人的兴趣和心血,涉及人类各种复杂的感情和行为,其研究结果更有可能改变我们的世界,让越来越多的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精力管理 豆瓣
The Power of Full Engagement: managing energy, not time, is the key to high performance and personal renewal 所属 作品: 精力管理
7.4 (34 个评分) 作者: [美] 吉姆·洛尔 / [美] 托尼·施瓦茨 译者: 高向文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5 - 8
不是时间不够用,而是精力没管好!传统的时间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的社会节奏,实现个人质的提升,关键是精力管理。
每一天的时间量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我们可用的精力的储备和质量却可以改变。认识到这一事实就会让你拥有颠覆生活方式的力量。
遵循书中的理念和步骤,你的生活会出现如下变化:轻松调动四种精力源:体能、情感、思维、意志;驾驭劳逸结合的生命脉动节奏;和精英运动员一样系统发展自己的能力;建立起高度精确、积极的精力管理习惯。
Google工作整理术 豆瓣
Getting Organized in the Google Era:How to Get Stuff out of Your Head, Find It When You Need It, and Get It Done Right 所属 作品: Google工作整理术
5.7 (7 个评分) 作者: (美)道格拉斯•梅里尔 / (美)詹姆斯•马丁 中信出版集团 2015 - 11
谷歌前首席信息官分享风靡谷歌的信息整理术,帮助现代人彻底告别无序工作,学会利用数字工具为大脑减压。
《Google工作整理术》告诉你:
不要花太多时间给信息归档,用的时候学会去搜索;
在数字信息文档中加上关键词,方便日后检索;
从前,知识就是力量,现在,共享知识才是力量;
把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而不是力图在二者之间求平衡。
这些实用Tips都揭示了:信息整理才是高效工作的关键,信息整理已是现代人的工作必备技能!
2020年2月16日 已读
全书的主旨是通过各种工具和方法将工作整理得井井有条,对当前状态有用的几点:面对巨大压力,通过体育锻炼或者其他方式适当放空,轻装上阵;做事情目标要清晰,才能有的放矢;大脑尽量不要储存太多信息,及时整理搬出可以减轻压力,并且在记录信息同时加上背景批注,有助于及时回忆和应对(善于记录笔记);主动筛选信息;给事情排序,将优质精力时间投入到解决困难复杂的事务,疲惫或者效率低下时候处理简单事务;大部分人每天的精力是有波动的,如果实在很疲惫不要强撑,可以适当小憩;建立电子化信息归档系统,可以是邮件,或者是在线的表格(介绍的Google Desktop和Google Reader前几年早关掉了,确实很可惜);工作和生活完全隔绝开不可能,可以在休息时间处理工作事务
方法论 管理
赋能 豆瓣
所属 作品: 赋能
6.7 (6 个评分) 作者: 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 / 坦吐姆•科林斯 译者: 林爽喆 中信出版社 2017 - 11
在错综复杂的新生态下,预测已经成为不可能,运营的关键已从控制—命令式转变为赋能——分布式,唯有如此才能在新生态下取得成功。
一手打造了全球最强战斗力的美军特种作战司令部指挥官的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摒弃掉存在了一个多世纪的常规思维,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对特遣部队进行重塑,将其打造成新物种:一张在沟通上极度透明、在决策上去中心化的网络。“深井”间的壁垒被摧毁。领导者们看着运转最小团队的最佳操作方式,并且找到方法把这些操作方式推广到上成千上万的人身上,同时运用一些10年前还无法想象的技术将这些人捏合成一个整体。
就像华为的任正非号召华为17万员工向美军学习一样,你也一定需要这样一部经过战火和鲜血考验的管理运营法则,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下取得成功。
2019年3月29日 已读
是本好书,但是灌水太多,4个作者都有强烈的倾诉欲。赋能的关键有3点:让参与的所有人了解项目的背景,不同部门直接共享信息(哪怕使得泄密风险增加,但是收益高于成本),团队去中心化并且赋能(给予下属足够行动的权利,信赖团队每个个体的决策力和行动力)
团队 管理
策略思维 豆瓣
Thinking Strategically: The Competitive Edge in Business, Politics, and Everyday Life 所属 作品: 策略思维
作者: 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 / 巴里·J·奈尔伯夫 译者: 王尔山 译 / 王则柯 校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 4
耶鲁大学教授奈尔伯夫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迪克西特的这本著作,用许多活生生的例子,向没有经济学基础的读者展示了博弈论策略思维的道理。试看一例:
奈尔伯夫大学毕业的时候,在剑桥大学的正式舞会上参加轮盘赌游戏并且以700:300的大比数领先。眼看大奖在望,鬼使神差他却无视已经具有的后动优势,在最后一轮大意先行,结果功败垂成。事后他回忆那天酒喝多了,忘记了博弈论的教导:领先的时候要采取让对手先行的保守策略。这位博弈论的高才生,就这样输在原来处于第二位并且曾经求和建议分享奖励的女士手下(参见本书第1章)。
人生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决策过程。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怎样打理一宗生意,该和谁结婚,怎样将孩子抚养成人,要不要竞争总裁的位置,都是这类决策的例子。你不是在一个真空的世界里做决定。相反,你身边全是和你一样的决策制定者。虽然冲突的成分很多,但是合作的因素也不少。本书将帮助你学会策略地思考,在人生博弈中扩大胜面。
本书以讲故事取胜。它的学术根源,是迪克西特教授在普林斯顿大学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开设的“策略博弈”课程。简而言之,这是关于了解对手打算如何战胜你,然后你战而胜之的艺术。怎样打赢一场网球,少数如何战胜多数,为什么要“喜爱”你最讨厌的对手等等,都在讨论之列。
这是一门新兴的策略科学,由一些简单的基本原理组成。不同背景和行业的读者掌握了这些原理,运筹帷幄取得胜利的本领就会上升一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