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my - 标记
哆啦A梦:新·大雄与铁人兵团 (2011)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Bangumi TMDB
新・のび太と鉄人兵団 〜はばたけ 天使たち〜
8.1 (52 个评分) 导演: 寺本幸代 演员: 水田山葵 / 大原惠美
其它标题: 도라에몽: 진구와 철인군단 날아라 천사들 / 映画ドラえもん 新・のび太と鉄人兵団 ~はばたけ 天使たち~
胖虎和小夫炫耀机器人玩具令大雄既生气又羡慕,他恳求哆啦A梦帮助自己,结果哆啦A梦烦躁难耐跑到了北极。大雄随之进入北极,却发现类似机器人的巨大零件。在此之后,他和哆啦A梦将零件带到镜之世界组装,并邀请静香一起来玩,然而他们竟意外发现机器人具有十分强大的火力和破坏力。为免出现不可预料的事情,小伙伴们将机器人永远留在了镜之世界。不久,神秘女孩莉露露找到大雄索要机器人,大雄背着哆啦A梦带她来到镜之世界,谁知莉露露却奉命策划者一个地球人捕获计划。地球危在旦夕。
2011年9月2日 看过
《铁人兵团》新版在制作上很有诚意,相比旧版各有千秋,优点是画面处理得很唯美,缺点就是说教色彩太浓了、而且俗套场景更多。让人遗憾的是,小夫的机器人在新版中的戏份几乎被删光了,这个角色的存在无疑给旧版的剧情起到了点缀作用,特别是误踩警戒线和吃烧烤的那几段很有意思,删掉可惜。
2011年9月2日 评论 和大雄作对是木有好下场的!! -     每年一度的剧场版,我最期待的并不是《柯南》或《海贼王》之类,而是《机器猫》这部伴随我整个童年的作品。     众所周知80后们熟悉的“大山版”到05年就中止了,06年之后开始的新作品被称为“水田版”,以翻拍旧版的作品为主。     大山版的各部剧场版都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回忆,尤其《梦幻三剑士》、《铁人兵团》、《魔界大冒険》、《宇宙开拓史》、《猫狗时空传》、《银河特快列车》等作品可谓百看不厌。     单从画面的角度来说,水田版不用多说的华丽,毕竟是最近几年的新作,但一部动画作品的好坏,不能只看画面,剧本和分镜之类也很重要(近几年的大多国产动画在这点上还远不如60年代的日漫……)。水田版为了避免完全照搬旧作,经常会添加一些原创剧情,但很多时候败笔恰恰败在这些“新内容”上边……     现在就来总结一下个人对水田版的各部剧场版的看法。     2006年:《大雄的恐龙新版》(翻拍自本系列的初作:1980年的《大雄的恐龙》)     新版相比旧版可以说只是延长了一点剧情,翻拍度达99%,只有画面因时代技术比旧版好看了一些。大概是因为缺乏新意才引起那么多人不满吧?但如果你是初看这个故事,还是相当可以的。国语版由上译配音。(话说水田版大雄摘下眼镜后的样子很帅,恐怕仅次于出木衫。大雄也明显比过去懂事了不少,但大家似乎还是喜欢那个经常把事情办砸了的超级迷糊虫……)PS:和旧版一样,大雄的逆天本领在初作中就已展现出来……     2007年:《大雄的新魔界大冒险》(翻拍自1984年的《大雄的魔界大冒険》)     相比上一作,这次的改动相当大,尤其是增加了女主角美夜子的妈妈的戏份,再加上华丽的场景,让本作很受好评。上译版的国语配音也很不错,片名译作《大雄的奇幻大冒险》。不过我个人不喜欢剧组擅自修改美夜子的一些设定,比如片尾她说自己想留长发,美夜子与其他“雄女郎”不同的是多了一点清爽和帅气,她留短发更为好看(《铁人兵团》里的莉璐璐则更适合长发)。PS:相比旧版,大雄更威武了,亲自上阵PK大魔王……     2008年:《大雄与绿巨人传》(水田版新作,翻拍自短篇《再见了树小子》)     很多人对这一集很不满,并认为风格抄袭吉卜力,其实并不正确,因为剧组中的很多人和宫崎骏最初都是在“世界名著剧场”里打拼的,都不同程度地继承了名著系列的理念,片渊须直的《空想新子》与吉卜力风格相似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吉卜力只能说是从名著系列里跑出来的派系中最有名的一支。从剧情上来看,《绿巨人传》也不是一无是处,我很喜欢大雄在剧中的一句台词,面对莉蕾质问他在危难时刻所做的努力有何用处,他只是回答:“不知道,但我能做的只有这样而已”。当然本片的风格很偏离传统的《机器猫》确实是真的。PS:大雄这回真的逆天了!!     2009年:《大雄的新宇宙开拓史》(翻拍自1981年的《大雄的宇宙开拓史》)     在水田版的几部翻拍中,目前我最满意的是这一作,旧版很出色,但缺少了漫画版最后大雄与BOSS的决斗,新版中补上了这一段剧情。至于新加的女主角莫利娜,个人不置可否,感觉无所谓好坏(但她的存在多少削弱了罗布鲁和江姆的戏份)。整体上剧情依然很好看,但可惜的是,旧版中一些带有批判性的社会内容在翻拍版中被删掉了。PS:《宇宙开拓史》和《银河特快列车》告诉我们,大雄一拿枪,特种兵也玩完,所以千万别在此时招惹他……     2010年:《大雄的人鱼大海战》(水田版新作)     绝对是《机器猫》所有剧场版中,最差劲的一作。如果能在第40分钟左右就宣告结束的话,我会给高分。令人汗颜的是,大雄等人完全沦为龙套,稍微有点核心作用的叮当(哆啦A梦)也戏份不多,整个故事的唯一主角只有苏菲娅,未免太过喧宾夺主了(其他作品大雄一行人中至少有一人会很重要)。最令人头疼的是,本作的台词极其啰嗦,听得叫人一个烦。     2011年:《大雄与铁人兵团新版》(翻拍自1986年的《大雄与铁人兵团》)     旧版《铁人兵团》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女主角莉璐璐在当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新版在制作上很有诚意,相比旧版各有千秋,优点是画面处理得很唯美(不是简单的“提升了”,这只是时代技术没什么了不起的,而是很用心地去处理画面效果),缺点就是说教色彩太浓了、而且俗套场景更多,反而降低了剧情的新鲜度。铁球杰特这次被具体设定为一个有性格的角色(旧版只是一个模糊概念),应该说剧组对这个角色的定位有好有坏,增加杰特的戏份本身无可厚非,但剧组在处理杰特和大雄一行人的关系时,有些地方过火了,给人一种太刻意的感觉,而这种不同种族之间由敌人变成朋友的设定,早在手塚治虫的时代就已经被反复演绎过了,近些年来也屡见不鲜,新版的这些剧情显得毫无新意可言,相比之下旧版(与莉璐璐之间)只是点到为止,没有过多的渲染,反而让人觉得自然。还有一点让人遗憾的是,小夫的机器人在新版中的戏份几乎被删光了,只剩下几个龙套画面,虽然是配角,但这个角色的存在无疑给旧版的剧情起到了点缀作用,特别是误踩警戒线和吃烧烤的那几段很有意思,删掉可惜。综合来说,新版有不少可取之处,但单纯从剧情的角度,旧版更为出色、细节安排也更为合理。PS:翻拍版告诉我们,大雄在没有哆啦A梦、没有持枪的情况下也照样牛B死人,能够淡定地躲过枪林弹雨后救出伙伴并安全脱逃!!!     截止直2011年为止,我个人最喜欢的十部剧场版是(不含电影短片《大雄的结婚前夜》):     1:《梦幻三剑士》 2:《铁人兵团》 3:《猫狗时空传》 4:《魔界大冒険》 5:《宇宙开拓史》 6:《新宇宙开拓史》(水田版) 7:《银河特快列车》 8:《白金迷宫》 9:《海底鬼岩城》 10:《新铁人兵团》(水田版)     以上作品中,我最希望《梦幻三剑士》被翻拍,旧版虽然很出彩,但多少有点虎头蛇尾(当然这不影响我对这个故事的喜欢程度)。     最后,我想说的是:小样们,和大雄作对是木有好下场的!!大雄如果是《圣杯》里的人物,只要不当魔法师基本就是出来虐菜的!!
9分 动画 治愈系
手冢治虫物语 我的孙悟空 (1989) 豆瓣
手塚治虫物語 ぼくは孫悟空
7.8 (12 个评分) 导演: 手冢治虫 演员: 石井邦和 / 草尾毅
其它标题: 手塚治虫物語 ぼくは孫悟空
在全球首发式上,日本“手塚动漫制作有限公司”总裁松谷孝征接受了《国际先驱导报》的采访。他披露了一段颇让人感慨的往事。
手塚治虫1952年就开始创作这个不一样的孙悟空,并做成漫画《我的孙悟空》在杂志上连载。在创作时,手塚治虫也曾经考虑过使用京剧脸谱形象,但最后还是画成了像小熊一样的孙悟空。也许为了以示区别。1989年他去世时,将动画片《我的孙悟空》草案留在人间,这也是手塚治虫的最后一部动画作品。
而手塚治虫与孙悟空的不解之缘还要追溯到他上中学时。当时,他看了由中国动画始祖万籁鸣兄弟制作的动画片《铁扇公主》,遂下定决心,将动漫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因此,才有了后来的《铁臂阿童木》、《森林大帝》等伴随一代人成长的动画片和动画人物。正是他的漫画和动画,拯救了当时频临崩溃的日本动画产业。
《我的孙悟空》还记载了手塚治虫与万籁鸣之间的友情。
松谷孝征说:“万先生是手塚先生最尊敬和佩服的人。很多人认为手塚先生受迪斯尼动画的影响比较大,实际上,他受中国动画,尤其是万先生动画的影响更早,也更深远些。”
1988年,手塚治虫来到中国,特地拜访了已是古稀之年的万籁鸣。回到日本后,手塚治虫完成了他最后一部动画片《我的孙悟空》的草案,并在扉页上写下了“这是我的孙悟空”。
“他拜访万先生之后已经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完成《我的孙悟空》,是在去世之前用作品和万先生打个招呼,告诉万先生‘我去了’。”说这话时,松谷孝征的语气有些沉重。
2003年,为纪念阿童木诞生50周年,手塚公司推出了手冢治虫倾注了特殊感情的动画片《我的孙悟空》。
2011年8月30日 看过
单从剧情的角度,并非手冢的上乘之作,但可以说是最有纪念意义的作品之一。前半段是手冢的个人传记,讲述《铁扇公主》给手冢带来的影响(万籁鸣还在片中跑龙套);后半段是科幻冒险剧情,主角是三藏一行人(但感觉三藏就是手塚本人,他们都在最后逝去了)。
8分 动画 手塚治虫
咏春 (1994)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詠春
6.7 (40 个评分) 导演: 袁和平 演员: 杨紫琼 / 甄子丹
其它标题: 詠春 / 红粉金刚
云南某小镇。
咏春(杨紫琼)年轻时被垂涎其美貌的恶霸逼婚,因不甘委身,她拜高人为师习得一身好武艺,回乡后不但将恶霸击退,还将时常骚扰乡邻的山贼打得落花流水,并从他们手中救下万艳娘(洪欣),后者被咏春开豆腐店的姑姑芳姑(苑琼丹)打扮成新一代豆腐西施招徕顾客。万艳娘的美貌将邻镇富商黄学州(李子雄)吸引,但对她心怀欲念同时,他也生出娶咏春作妻以保护家产的想法,殊不知对他钟情的只有芳姑。
与咏春订下娃娃亲的梁博滔(甄子丹)千里迢迢来将她找,却误认万艳娘为未婚妻,咏春更因一身男儿打扮被他视作情敌,不过与万艳娘相处时,他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其后山贼头领夜入豆腐店欲掳万艳娘,只被咏春打成废人,山贼大王飞天猩猩为替他报仇,率领所有山贼策马入镇抢走万艳娘,咏春无奈只得应战。这刻令梁博滔恍然醒悟谁才是自己的爱侣。
2011年8月30日 看过
以前看过,挺搞笑的,只是略嫌剧情有点白………………
7分
变脸 (1997) 豆瓣 TMDB Min reol 维基数据 IMDb
Face/Off
8.1 (705 个评分) 导演: 吴宇森 演员: 约翰·特拉沃尔塔 / 尼古拉斯·凯奇
其它标题: Face/Off / 夺面双雄(港)
凯斯特(尼古拉斯•凯奇 Nicolas Cage 饰)是一个恐怖分子,他本想杀死探员西恩(约翰•特拉沃塔 John Travolta 饰),却误杀了西恩的儿子,西恩更与凯斯特结下不共戴天之仇。在逮捕凯斯特归案之后,他以为可以划上句号,却得知凯斯特已经把一枚毒气炸弹投放在某个人群密集的角落。
为了查出炸弹地点,西恩决定利用整形手术,将昏迷中的凯斯特的脸换在自己身上,去假扮凯斯特身份套出他弟弟说出真相。这件事属于FBI高度机密,只有寥寥几人知情。
凯斯特醒来,此时他有着西恩的面相。于是他决定将计就计,将知情人杀掉之后,他就变成了西恩……
2011年8月28日 看过
很久以前看过这片,不过那段换脸的情节在当时给我留下心理阴影
7分
清凉寺钟声 (1991) 豆瓣
7.3 (16 个评分) 导演: 谢晋 演员: 濮存昕 / 尤勇智
其它标题: 清凉寺的钟声 / 乳泉村の子
1945年8月,日寇无条件投降。羊角大娘(丁一 饰)在回村的路上捡到一个弃婴,从包裹婴儿的衣服上看,这应是一个日本小孩,犹豫再三,她还是把他抱回了家。村里乡亲和家人处于对日寇的痛恨,坚决反对她收养这个敌国婴儿,但人性善良的羊角大娘最终留下了他,取名狗娃,当孙子养着。渐渐长大的狗娃善解人意,他把羊角大娘的哑巴儿子葫芦(尤勇 饰)视为父亲,不料葫芦在一次筑路事故中遇难,无奈之下狗娃被送给无儿无女的牛金川(祝士彬 饰)。再后来,日渐年迈的大娘为给女儿秀秀(李婷 饰)换回一笔出嫁的彩礼,把狗娃送给了清凉寺。二十年后,随国家佛教代表团出访的明镜法师(濮存新 饰)到达日本,大岛和子(栗原小卷 饰)从那根腰带上认出了眼前的明镜法师就是自已失散了几十年的儿子......
2011年8月26日 看过
7分
无情战地有情天 (1958) 豆瓣 IMDb TMDB 维基数据
A Time to Love and a Time to Die
导演: 道格拉斯·塞克 演员: 约翰·加文 / 莉泽洛特·普尔韦尔
其它标题: A Time to Love and a Time to Die / 战地情鸳(台)
1944年,一队德国士兵在俄国前线受尽惊恐与恶劣环境的折磨。大兵厄斯特·盖博经过漫长等待,终于盼到了假期。回到德国,他发现自己的家园被炸毁,他孤独地找寻着自己的双亲,途中邂逅了迷人的伊丽莎白·克鲁斯,一个政治犯的女儿。他们两人在充满仇恨的世俗中求生,努力使灵魂重新归正!
In 1944, a company of German soldiers on the Russian front are numbed by the horrors and hardships of war when Private Ernst Graeber's long awaited furlough comes through. Back home in Germany, he finds his home bombed. While hopelessly searching for his parents, he meets lovely Elizabeth Kruse, daughter of a political prisoner; together they try to wrest sanity and survival from a world full of hatred.
2011年8月26日 看过
《西线无战事》作者雷马克的二战之作(近期可能上传本片,有需要的朋友请给我留言)
2011年8月26日 评论 《无情战地有情天》:东线有战事 -     《无情战地有情天》虽然是一部美国片,但剧组中的许多骨干是德国人。其中编剧不是别人,正是《西线无战事》的作者雷马克,而导演则是德国名导道格拉斯·塞克。     看片名就知道这是一个讲述“战争与爱情”的故事。剧中以一条爱情线索串连起了整个故事,但又不像《珍珠港》那样让爱情喧宾夺主。爱情不是控诉战争的辅助,战争也不是爱情悲剧的布景,两条主线相辅相成,让战争的残酷性得到了升华。所以这部作品不但适合喜欢战争片的男性观众,也适合喜欢爱情片的女生。     当年看了描写一战的《西线无战事》,深深地被影片折射出来的反战思想所震撼,一直就想着雷马克会不会也写过关于二战的作品,后来得知他不但写过,而且还被拍成了电影,我就毫不犹豫地网购了这部作品     雷马克不愧是真正体验过战争的人,他看待战争的角度不像其他人那样浮于表面的谴责,也不故作深奥地装逼,而是切切实实地描绘出了战争的非理性,甚至是以理性的方式去解读非理性。     《西线无战事》给观众展现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地狱。保罗一行人怀着报效祖国的热情踏上战场,不料那里带给他们的只有恐惧和死亡,战友们一个个相继死去,到了最后他们都不知为何而战。 保罗在一次战斗中负了伤,本以为脱离了战场到了医院,他就能获得安宁,可医院是一个更可怕地狱,到处是呻吟声,断手的、断腿的、失明的、终身残废的数之不尽,更要命的是因为伤员太多,床位经常不够用,而医生、护士、药品也严重缺乏,为了保持床位数量,一些伤势严重的人员被拉去特别室“处理掉”…… 保罗本以为到了“和平地带”,就能获得安宁,可这里比战场和医院更恐怕、更叫他恶心。从来没上过战场的市民们,一个个拿着地图“运筹帷幄”,争论着战争应该怎样怎样打,才能顾全“大局”。大人们正在用军国口号鼓动孩子们到战场上去送死,当保罗对此提出抗议时,孩子们非但不理解他,反而骂他不爱国、胆小鬼……     在现实中,雷马克也曾被人说成是胆小鬼,只因不敢上战场才喊反战,这话完全是井底之蛙的看法,雷马克在一战中数次负伤、还曾拼死抢救过战友,他这一生,无论是从军人、还是从反战的角度,都是一个英勇之人,绝不是懦夫、或者只会天天躲在安全地带喊爱国口号的小丑。 《西线无战事》对战争的态度并非“害怕”,而是“厌恶”。剧中保罗在一个法国士兵面前的自白,正是一种超越民族的世界观。 历经了战争带来的各种折磨后,保罗恨透了冷血的医院、恨透了这个病态的社会,他选择了重新返回战场,宁愿到前线去自取灭亡,那个当初令他恐惧不已的鬼地方,才是他的心灵寄所,至少那里有与他同甘共苦的朋友们。     小说版及79彩色版《西线》,保罗死后,因为那天德法“停战”,两军没有发生激烈战斗,只有零星的枪声(可有一枪却打死了保罗),在这天德军前线司令部的战报上,清楚地写着:“西线无战事”。 这就是作品名称的来源,对整个故事炮火不断的最大讽刺。     《西线无战事》当年给我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片尾的墓碑画面中间,死去的人们一个个一脸茫然地回头,当初的他们并不知战场的险恶。     这股震撼使得我对《无情战地有情天》有着特别的期待,整部片子看了下来后,它让我感到意外,但并没有失望。     《无情》的叙事风格完全不同于《西线》,它不再刻画血腥的枪林弹雨,格调更为平静。影片对德军的批评含蓄而尖锐。     《西线无战事》主要描写血淋淋的战场生活,而《无情战地有情天》则主要描写战场以外(实际不是“以外”)的生活。     说来也是,雷马克对战场的思考,在《西线》中已经得到了最大体现,并没有必要换个时代重说一遍,所以在《无情》中他换了个思考角度。     这两部影片都能唤起你对主人公的同情,但并不是那种拙劣的“德国人民也是战争受害者”的同情,则是对小人物被整个历史所绑架的同情,个体的愿望在集体的失控面前显得如此的苍白。     《无情》的剧情中频频出现空袭警报和城市被盟军炸毁的画面,但它并不同于《再见萤火虫》那样一味地强调平民受到的伤害,这部影片的视角非常特别,更偏重描述警报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工作、散步、吃饭、与女友约会,这种在和平时期让人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事情,总是被警报声中断,日常生活根本不得安宁,让人倍感和平岁月的珍贵。     《异域孤军》中,战友们在玩吹牛游戏的时候,邓克保“吹”了一个让所有人都为之下泪的“牛皮”:在一个安稳平静的家里,每天都陪着家人一起吃三餐…… 比《异域》早拍几十年的《无情》,不也是传达了这种价值观吗?     大概也只有雷马克这种真实体验过战争的人士,才能在当时用这么“特别”的视角看问题吧,而他这种对战争时期日常生活的另类思考,往往被其他战争片所忽略,日本虽然拍过不少关于东京轰炸和原子弹的影片,却也没怎么触及到了这一点,即便有触及也显得概念很模糊。     《无情战地有情天》还有一点是很难得的,就是同情了苏联人。对德国人来说,这是对战争的反思,而对美国人来说,当时处于冷战期间,能够在普遍敌视苏联的环境中怜悯一下俄国人民,已属不容易。     而雷马克对战争中的仇恨和疯狂也描写得非常到位,苏联人不因你的拼死相救而不记恨你,德军士兵们对同伴的自杀表现得无动于衷,某些军官炫耀着自己对弱者的蹂躏,饱受空袭的普通民众变得麻木不已,深爱孩子的母亲们把眼泪挥在送孩子上列车、而不是控诉不义上……战争的疯狂已经将众人的心扭曲得不成样。     总的来说,雷马克的《无情战地有情天》和《西线无战事》,两者的叙事方式虽然不同,但却异曲同工,同样达到了反战目的,直视了人性的脆弱面。     纳粹上台后,实行(和谐字眼),对文化人进行(和谐字眼),许多文化人因(和谐字眼)不得不离开心爱的祖国,辉煌灿烂的魏玛影坛遭到了极其严重的毁灭。     雷马克因为宣传反战思想,被迫逃往国外(他的妹妹后来在战时因反对战争而被判处死刑)。导演塞克因其天才受到了小黄(戈培尔)的赏识,但为了保护犹太妻子,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出国。     这两人只是德国本土受害人中的冰山一角,如果要列一个名单的话,它可以长到与我国的(和谐字眼)相比。从中你可以看到魏玛时代德国文化人的创造力、以及纳粹对德意志文明的破坏力。     可你要知道,用十几年的时间来破坏文化,不代表你只需十几年就能重新创造它,所以二战后德国电影的水平一落千丈,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能恢复元气,极(和谐字眼)毒害之深一目了然。     有些人换了国籍,可他们依然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雷马克和塞克就是这样。有些人留在国内,却干着卑鄙无耻的事,他们摧残着本国的文明,束缚着本国的思想,是文化上的卖国贼,戈培尔就是这样。     最后,就以《西线无战事》的一段名言来作结尾吧:     “这不是一次谴责,也不是表达内心的忏悔,更不是在描述一场冒险,对于那些经历过生死的人来说,战争绝不仅仅是冒险。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虽然侥幸从战争中生还,但还是被战争毁掉了,战争给他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痛苦记忆……”
9分 反战 德国
再见中国 (1978) 维基数据 TMDB IMDb 豆瓣
再见中国
7.1 (33 个评分) 导演: Shu Shuen Tong 演员: Chi-Lu Tseng / Hsiao-Ling Shaw
其它标题: China Behind / Zai jian Zhongguo
A group of Mainlanders flee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risk all to reach the adjacent British ‘haven’ of Hong Kong; yet what they find there is a far cry from their dreams of liberty.
2011年8月24日 看过
反映文革的影片,拍摄于1974年。影片虽然为彩色,但风格明显更接近于黑白片时代的表现主义。导演的拍摄技巧让人惊厥,看了下资料居然还是个低产导演,作品看一部少一部的类型……
9分
钢的琴 (2010)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钢的琴
8.4 (1052 个评分) 导演: 张猛 演员: 王千源 / 秦海璐
其它标题: The Piano in a Factory / 鋼的琴
上世纪90年代初,东北某重工业城市。原钢厂工人陈桂林(王千源 饰)在下岗后,独自拉起了一支乐队,终日奔波在婚丧嫁娶、店铺开业的营生之中,生活勉强维持。他的妻子小菊(张申英 饰)离家出走,转投有钱的假药商人怀抱。如今小菊光鲜回归,不仅要与桂林离婚,还要争夺独生女小元的抚养权。桂林慨叹自己失败的命运,于是一心要将女儿培养成钢琴家。为了得到女儿,他四处筹措买钢琴的钱,甚至和女友淑娴(秦海璐 饰)以及当年钢厂的好哥们夜入学校偷钢琴。
当所有的办法都失败后,桂林偶然翻到一本关于钢琴的俄国文献,于是叫上伙伴们在早已破败的厂房中开始了手工制造钢琴的征途……
2011年8月23日 看过
实在对桂林大叔无语,这么长的一段时间,他都把空闲花在制造钢琴这种浮于表面的努力上,很少跟女儿进行心灵上的交谈,还拉上一帮讲义气的朋友跟着一起发神经。相比之下小菊则天天陪女儿一起出去玩,给了物质和精神双重安慰,女儿会选谁不必说……从桂林摔木板钢琴的那个情节看,他并非一开始就没有胜算
9分 治愈系
魁拔之十万火急 (2011)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魁拔之十万火急
7.3 (251 个评分) 导演: 王川 演员: 竹内顺子 / 关俊彦
其它标题: 魁拔 / Kuiba
在偏远的兽国窝窝乡,蛮吉(刘婧荦 配音)和蛮大人(王凯 配音)这两个“独行族妖侠”,整天为了取得象征着成功和光荣的“妖侠纹耀”而刻苦修炼“脉术”,却把他们所生活的“窝窝乡”弄得鸡犬不宁,村民们绞尽脑汁想把他们赶走。一天,消灭魁拔的征兵令突然传到窝窝乡,村民们惊愕之余,村长(李立宏 配音)趁机忽悠蛮大人和蛮吉从军参战。
然而,在这个一切都以“纹耀”来说话的世间,仅凭蛮大人现有的一块杂牌纹耀,不要说参军,就连住店的资格都没有。因此在树国客栈,受尽歧视的蛮吉和蛮大人决定,混上那艘即将启程去消灭魁拔的巨型战舰——曲境一号,直接去挑战魁拔,用热血获取至高的荣誉。
绿叶港码头,龙国妖侠卡拉肖克•潘(张杰 配音)被军官(张震 配音)责打羞辱却不敢还手。已经和蛮大人成功混上战舰的蛮吉挺身而出,替潘打抱不平却受到了粗暴打压。正当蛮吉陷入挣扎与绝望时,巨大的魁拔脉兽突然出现并将蛮吉“吞噬”……
2011年8月23日 看过
个人的感想都写在影评里(《万老师,我先走了……》: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073049/)_x000d_
2011年8月22日 评论 万老师,我先走了…… -     手冢治虫望着桌面上的一堆漫画草稿,他的眼里已经充满了泪水,纸张上的主人公们,有铁臂阿童木,还有《天闹天宫》里的孙悟空。     在许多稿纸上,署着“手冢治虫”这个名字。“虫”字很得俏皮,框里还含着两个小点,仿若两只眼睛。     在手冢的心目中,有一部作品对他而言是最为特别的,这就是《我的孙悟空》。     40年了,他以悟空为始,以悟空而终。正是他的偶像的孙悟空,让他拿起了画笔,选择了漫画。悟空伴随了他的一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告诉万籁鸣先生”他对好友松谷孝征说,“我先走了……”     松谷两眼湿润了,回忆起手冢临终前的话,他的心情很沉重,但他知道自己接下来的岁月里,就是完成《我的孙悟空》——这部“必须”完成的作品。     《我的孙悟空》被分成两次制作,89版带有纪录片性质,讲述孙悟空给手冢带来的影响,后来的03版则是剧情片。     2004年11月3日,在万赖鸣的忌日上,剧情版《我的孙悟空》在中国上映,这场具有纪念意义的公映,并没有引起中日双方漫迷的关注,这一年,大家的心在宫崎骏的《哈尔的移动城堡》,大家都忘了本国动漫的最辉煌的缔造者,忘了彼此之间的动漫交流,忘了他们之间的友情。     《魁拔》上映后,有些中国媒体夜郎自大地说“中国动画首度超越了日本动画”。     好一个“首度”,好一个“超越”。     证明自己的强大,有很多种方式,懦弱的人以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自信的人则以赞美别人来突出自己。     我非常反感某些中国媒体围绕着《魁拔》的各种不切实际的吹捧。     而相比之下,手冢治虫从来不吝啬于对中国水墨动画的赞美——甚至是“膜拜”,但丝毫不影响他“动漫之神”的地位,相反,手冢的虚心让他越发伟大,让所以研究他一生的人视为美谈。     我个人对《魁拔》的画面、人设、世界观、主题都没有一丝的不满,而对主角魁拔(蛮吉)更是非常喜欢,正如国内很多人一样,我对这些都给予了理解和宽容,但我不满本片拖沓的剧情、啰嗦的台词、拙劣的剪辑、粗糙的分镜、和过多刻意安排的场景。(而单论画面,《魁拔》并不比剧情饱受非议的《风云诀》更出色。)     作为一个深度的动漫中毒者,我早已被各种日本动画和好莱坞大片的特效轰炸得无比疲劳,现在对我而言,无论动画还是电影,剧情是第一,其他都是其次。所以《魁拔》的导演王川,更早之前的另一部作品《小明和王猫》,更能引起我的共鸣,尽管这部作品画面比较粗糙,但它更能体现动画人的认真精神。     我说以上这些,纯属个人感受,没有全盘否定的意思,《魁拔》有出续集的话,我依然会看、依然会期待。     ……     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的一生是多么的短暂。可在生命的火花熄灭之前,人是不是应该做些什么呢?     抗战时期的1941年,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动画片上映了,这就是万籁鸣的《铁扇公主》,这也是我国的第一部动画长片。     因为是在沦陷区拍摄的作品,按照政策不能发表批判日军的言论,但万籁鸣却在影片中倾注了反法西斯的思想。这部作品改编自唐僧一行人路过火焰山时智斗牛魔王的片段,在国人心目中无所不能的孙悟空到了本片中,只是力量的一部分,他的许多功劳被万籁鸣“分配”到了猪八戒和沙僧身上,结果大家各显神通,却都不是牛魔王的对手,这时唐僧站出来说,只有团结力量、万众一心,才能打倒牛魔王,于是众人一齐起来反抗,最终让牛魔王跪地求饶。影片的隐喻之深,就在于此。     导演有国籍,但艺术无国界,《铁扇公主》最大的知己,是一个日本人。那是在二战还未结束的1943年,他看了此片后无法掩饰自己对万籁鸣的崇拜,于是他弃医从画,并一举奠定了现代日本动漫的基础、而且创造了它的辉煌,没有他,就没有日本动漫的神话,他就是:手冢治虫。     日本动漫的启蒙老师,就是万籁鸣,手冢从来不否认这一点,更不否认他对万籁鸣的敬佩。     回顾手冢治虫的一生,他不但是日本现代漫画的奠基者,也是日本动画片的奠基者,是少年动漫的奠基者,也是少女动漫的奠基者……     手冢走了,可他的身影却从来没有消失。     我想,没有一个日本人,能够否定掉手冢的作用和影响力,包括最讨厌他的宫崎骏。     “手冢治虫对日本动画一点贡献也没有!”在手冢的葬礼上,宫崎骏恨恨地说道。     宫崎骏恨手冢,有他的理由。在宫崎心目中,动画片的每一秒都应该做到最精致,可是手冢干了些什么呢,他创造了TV动画,让动画片成为商业竞争,市场上的作品因为利益争夺,充斥着各种赶工、崩坏、粗糙和拖泥带水。     日本动画在TV上的成就,掩盖不了它在大银幕上的苍白,吉卜力的辉煌始终只是块遮羞布。票房和上座率,始终属于美国,而《阿拉丁》等美国动画电影,在日本这个“动漫大国”的DVD发行量,似乎在嘲笑着每一个日本的动画人。     如果日本动画一开始就着重于电影方面,以这个民族聪明的创造力和想像力,也许现在就能和迪斯尼抗衡了吧?     想到这点,宫崎骏是何等的不甘心、何等的愤慨。他认为,这是手冢治虫的错。     可是,手冢的最大继承者,舍宫崎骏其谁?     在宫崎骏的作品中,始终可以看到无处不在的手冢理念,尤其是对大自然的赞美。     而且,有多少动漫人士,是因为手冢才拿起了画笔啊,他宫崎骏只不过是其中之一。没有手冢,就没有宫崎。     他对手冢的恨,也许还包含了妒嫉,还有敬爱。     手冢治虫是个和平主义者,他曾痛苦地说:“我时常感到迷惑,自然被不断破坏,战争必定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发生着,无数宝贵的生命被剥夺,我所期盼的和平,真正的和平,已经在这个地球,甚至宇宙当中不复存在,我心中所期盼的真正的和平,并抱着这个信念一直坚持漫画制作动画至今,这个正是我的梦想,可是,我有时候会想,这个梦想会不会永远就是个梦想,而不会有实现的一天呢?”     这种迷惑,宫崎骏何尝没有呢?如果宫崎不是对手冢的价值观如此的认同,他又如何拍得出那些动人的作品呢?     ……     其实,手冢不但是日本人的骄傲,也是世界人的骄傲,瞧瞧《狮子王》,不正是对手冢的《森林大帝》的致敬么?     手冢治虫与万籁鸣之间互赠过几次漫画作品,他们都很珍惜对方送来的礼物。     在万籁鸣的家里,摆放着几副手冢的漫画。有一副是阿童木和妹妹乌兰的合影,有一幅是阿童木和森森大帝雷欧的奔跑像,而最有意义的一副,当属阿童木与孙悟空的合影,画纸上签着“手冢治虫”和“万籁鸣”的字样。     收藏家储祖诒对此非常羡慕,万赖鸣见状,将阿童木兄妹的合影画送给了他,然后郑重地写下:“此画是日本动画系列片阿童木导演手冢治虫画给我,我以个人名义转赠祖诒同志。”     80年代中期,中国漫迷评选出了自己最喜爱的几个日本动漫人物,其中阿童木与一休并列首位。     成就前者的,是手冢,成就后者的,是辽艺。     那个时代,我们无需以贬低日本动画来达到抬高自己的目的,我们是如此的自信而不自大。     我们曾经拥有不亚于日本的动画技术和配音水准,而中国动漫和日本动漫曾经是彼此互动的阴与阳,相互催促着对方的成长,平等而互敬地交流着。《熊猫的故事》可谓说是中日动漫交流的一个结晶。     其实中国到了现在,依然有极为出色的动画技术,且不说很多日本动画是中国人加工的,在中国难道就没有杰出的动画吗?只不过,有人认为国产动画的希望不在官方,而在民间,这种看法稍显偏激但并非没有道理,瞧瞧《李献计历险记》、《打,打个大西瓜》、《水脑袋》、《小胖妞》、《功夫兔》……     如果不是动画人的错,那么国产动画在哪个环节上出了错呢?     也许可以套用一句俗话:“让没文化的人管理文化,是文化的最大悲剧。”     我以《魁拔》而荣,但它可以做得更好。     而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我将《魁拔》的日式风格视为对日本动漫技术的借鉴,正如手冢也曾借鉴中国动画的技术,是属于中日动漫的交流,而不是简单的山寨或抄袭,在这点上,《魁拔》并不同于“只抄了百分之一”的《心灵之窗》、和“同步率突破400%”的《高铁侠》。     手冢治虫和万籁鸣都走了,他们带走了中日动漫的携手成长,带走了平等和互敬,留下了无休无止且无意义的口水战,留下了恶劣的抄袭,留下了艺术屈从于政治的鄙视和谩骂。     大家都忘了,一个国家动漫的强大,并非以抵制、而是学习他人的长处而成长的,美国动画影响了万籁鸣,而万籁鸣影响了手冢治虫,手冢则奠基了日本动漫,而日本动漫今日又被美国动漫所频频借鉴,这样的一个互动过程,不正是如此吗?     1988年,手冢治虫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再一次访华,与万籁鸣见了最后一次面的不久后,他就去世了。他临终前说的“万赖鸣先生,我先走了”,是一句充满人间温暖的话,当中包含了对动漫——而不仅仅是“日本动漫”——的无尽的爱。     成就中日两国动漫辉煌的,是爱与包容,而不是恨与妒嫉。     如今手冢的这份爱,已经化作火鸟,向看不见的远方飞去…… 附:阿童木与孙悟空的合影 (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1175927734/ )
7分 动画 国产动画
藏獒多吉 (2011)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Bangumi
チベット犬物語 ~金色のドージェ~
7.2 (49 个评分) 导演: 小岛正幸 演员: 刘婧荦 / 阿兰
其它标题: The Tibetan Dog / 초원의 왕 도제
少年田劲的父母早年为了将西医带入藏地做出了无数的牺牲,由于无法适应高原的生活,田劲的妈妈带着尚在襁褓中的儿子返回内地,爸爸拉格巴则在高原继续着他的事业。数年过后,妈妈病故,无依无靠的田劲来到高原寻找爸爸,然而心中却藏着无数的怨恨。拉格巴终日忙碌行医,任凭儿子自行学习牧羊。某天,田劲遭到狗熊的威胁,幸亏一只金色的藏獒相助,后来更因种种机缘让他与这只名叫多吉的藏獒成为最亲密的朋友。与此同时,草原上出现了专门残害生灵的恶魔,牧民的平静生活被彻底打破……
本片根据杨志军的小说《藏獒》改编,由中日两国联合制作,日本著名漫画家浦泽直树还担任了人设和导演的工作。
2011年8月23日 看过
中文配音颇为出色,主题曲也很不错。漫画家颜开评价本片“没想到中国题材和日本画风可以结合的那么好,电影超越了我的期待。”这也是我的观后感。
9分 动画 治愈系
红领巾 (2011) TMDB 豆瓣
红领巾
7.6 (165 个评分) 导演: Ge Xiang 演员: Chi Chi / Qinghong Zeng
Zhang Xiaoming is grandson of a Korean War hero. Due to morning reading comics peep at the same table as the captain discovered and reported teacher confiscated his red scarf. Then Zhang Xiaoming pride was badly hit, everywhere frowned upon and is considered losers. Later, he was later informed that the class teacher is a lot of red scarf, called to the playground left standing. Zhang Xiaoming coerced during the school bully, was forced to climb the flagpole, the flag fell accidentally grabbed the injured. Teacher went to the hospital for criticism and education, after Zhang Xiaoming know the father is the Secretary for Education, teacher immediately corrected himself, his father's face in front of Zhang Xiaoming praise. Later, Zhang Xiaoming is portrayed as heroic and deserving protect the flag, not only took back the red scarf, which they also won in class red flag. But Zhang Xiaoming so the state has not changed, still morning reading comic books when, at the same table again snitch captain. But this time the teacher not only did not criticize Zhang Xiaoming, a captain who actually ripped off the red scarf, saying not concentrate on reading, and accused him of slander "protect the flag guards" Zhang Xiaoming. At this time Zhang Xiaoming's face evil smile
2011年8月21日 看过
虽然开头很那个,但还是不得不承认它是神作……咳咳咳,片中有些剧情可是我的亲身经历,比如被老师说“你配戴红领巾吗?”
9分 喜剧
小胖妞3 (2011) 豆瓣
8.1 (45 个评分) 导演: 何伟锋 演员: 小胖妞
其它标题: The Big Girl3
在线播放地址:

上一集中,小胖妞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拿到魔王的魔棒,最终却不幸被砸晕过去。而邪恶的魔王在关键时刻转身离开,继续干着罪恶的勾当。机缘巧合,魔王、小胖妞、王子这三个冤家再次相遇,结果引发一场大混乱。魔王和王子都想摆脱小胖妞的纠缠,为此他们躲进电影海报、电视机乃至食品包装袋中。可是痴情的小胖妞一追到底,既要用爱赢回王子的“芳心”、又要通过魔棒的力量重新获得曼妙的身材。魔王盛怒之下,在房间内胡乱施起魔法,结果周边的食物、电器全部获得了生命,邪恶的半导体变形金刚恰是其中最最邪恶的敌人。一场巨大的混乱由此展开……
2011年8月18日 看过
制作水准无可挑剔(国产动画的希望在民间,而不在官方),效果极佳,只是个人觉得这部作品第1集就已经很好了,拍续作反而降低深度
7分 动画 国产动画
啊!陆军:隼战斗队 (1969) 豆瓣
あゝ陸軍隼戦闘隊
导演: 村山三男 演员: 佐藤允 / 藤村志保
其它标题: あゝ陸軍隼戦闘隊 / 陆军隼战斗队
2011年8月17日 看过
和很多右翼片一样,不怎么好看,编剧拙劣,表演单调。不过作为早期的作品,对军国主义的渲染相对没那么严重,反战力度也相对较高,剧中的主要角色还有一个是中国人赵恩新。
5分
凶手就在我们中间 (1946) 豆瓣
Die Mörder sind unter uns
7.7 (6 个评分) 导演: 沃尔福冈·施多德 演员: 恩斯特·威赫姆·博彻特 / 海蒂嘉德·纳福
其它标题: Die Mörder sind unter uns / 刽子手就在我们中间
苏珊娜于二战后返回从集中营回到已成废墟的柏林,却发现她的公寓里住了其他人,即汉斯•默滕斯医生。他被战争弄得消极不堪,酗酒成性。苏珊娜叫他离开,但对方不想走,于是他们在苏珊娜的公寓里合住起来,甚至开始对彼此产生好感,直至相爱。这稍稍鼓舞了默滕斯,然后他得知布吕克纳上尉还活着,并且就住在柏林。布吕克纳上尉在二战中是他的头头,他在圣诞节那天曾经下令杀害一百多条无辜性命,包括许多妇女和孩子……
该片位列最伟大的一百部德国电影第六位。
2011年8月16日 看过
东德早期的作品,由于当时还没有形成斯大林主义,风格方面更接近魏玛时代。前半部有点闷,但仅凭后半部就值得我打一个高分(在此感谢晚安和翻译人员)。影片原定的结局是枪杀刽子手,但剧组后来接受了苏联官方的建议,于是修改了结局。
9分 反战 德国
樱花盛开 (2008)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TMDB
Kirschblüten - Hanami
8.7 (28 个评分) 导演: 多丽丝·德里 演员: 艾尔玛·韦伯 / 汉内洛勒·埃尔斯纳
其它标题: Kirschblüten - Hanami / 快乐的伤逝(港)
鲁迪(艾尔玛·韦伯 Elmar Wepper 饰)和杜莉(汉娜萝蕾·艾尔斯纳 Hannelore Elsner 饰)是一对相濡以沫的老夫妻,但噩耗突然来临,杜莉得知鲁迪已经身患癌症且无救治希望,于是暗自隐瞒实情,说服他一同回到柏林,完成他长久以来的心愿。到了柏林的两位老人发现子女已经有了自己的忙碌生活,根本无暇顾及他们二人,于是其意去波罗的海度假,不料二人刚到达目的地住进旅馆的第二天,杜莉却在睡梦中去世了。伤心的鲁迪决定独自完成妻子未偿的心愿,他来到东京,看到杜莉一直向往的樱花盛开和富士山,并认识了一位年轻的传统舞者优(入月彩 饰),由她带他寻找杜莉曾经的日本舞梦想……
2011年7月25日 看过
开头部分有点沉闷,但越看到后边越有感觉,讲述老人家之间的爱情,穿插两代人之间的恩怨,很感人的一个故事,堪比《飞屋环游记》最初的那十几分钟(不过个人认为《飞屋》后半部是多余的)。鲁迪的儿子一定是宅男啊,要不然他怎么会有日本H漫画叻~~~
9分 德国
凯尔经的秘密 (2009) IMDb 豆瓣 TMDB 维基数据
The Secret of Kells
8.3 (354 个评分) 导演: 汤姆·摩尔 / 诺拉·托梅 演员: 伊万·麦克奎尔 / 克里斯滕·穆尼
其它标题: 켈스의 비밀 / ブレンダンとケルズの秘密
12岁的少年布兰登(伊万·麦克奎尔 Evan McGuire 配音)跟他的叔叔艾伯特·塞拉奇(布莱丹·格里森 Brendan Gleeson 配音)住在爱尔兰凯尔斯坚固如堡垒的修道院里,身为修道院院长的塞拉奇,每天都要带领布莱登和其他的修道士维修和加固修道院外围的围墙,以抵抗北欧海盗的袭击。布兰登每天都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叔叔总是严厉警告他不准离开修道院。直到一位传奇画师艾丹(米奇·拉里 Mick Lally 配音)的到来,他所在的修道院被海盗夷为平地,因此来这避难了。艾丹同时也带着自己尚未完成的绘本——《凯尔经》。艾丹发现了布莱登在绘画方面的才华,他告诉布兰登知识可以化黑暗为光明,他开始要求布兰登和他一起完成这部巨作。为了完成《凯尔经》,布兰登不得不违反叔叔的命令走出修道院的围墙,到树林中寻找做墨水的浆果,他们能成功吗……《凯尔经》是爱尔兰历史上经典的基督教插图手抄本。
2011年7月24日 看过
欧洲拍的动画电影,对于看惯日美动漫的人士可能会有些不习惯本片的叙事风格,但画面非常唯美,还有片中的歌曲很好听,值得欣赏一下。
7分 动画 治愈系
蜂蜜与四叶草 L特别篇 (2005) 豆瓣
ハチミツとクローバー L話
9.4 (17 个评分) 导演: カサヰケンイチ 演员: 神谷浩史 / 工藤晴香
其它标题: ハチミツとクローバー L話 / Honey & Clover Special Chapter L
ハチミツとクローバー DVDは初回限定盤のみに数々の特典がついており、特に第5巻には「ローマイヤ先輩スペシャル」、9巻に「藤原デザイン事務所スペシャル」と完全新作エピソードが収録されている。
种树的牧羊人 (1987) Bangumi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L'homme qui plantait des arbres
9.3 (43 个评分) 导演: 弗雷德里克·贝克 演员: Philippe Noiret / Christopher Plummer
其它标题: L'homme qui plantait des arbres / The Man Who Planted Trees
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着一己之力和数十年的时间,在荒漠中种出了大片的树林,把土丘变成了绿洲。《种树的牧羊人》是Frédéric BACK先生1987年出品的一部代表作品,动画的剧本改变自法国作家Jean Giono在1953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整部动画片充满了诗意的叙述。与其说这是一个动画片,不如说它是一个精致的散文。淡泊而又意味深长,风格简约而又意味深长。叙事代替了色彩和形式成为主角。
2006年6月在法国安锡(Annecy)国际动画电影节上评选出的“动画的世纪·100部作品”荣登第五名。
2011年7月5日 看过
开头似乎很闷,但后半部有如神来之笔,超唯美而诗意的画面,诉说着一片森林的变迁。
7分 动画 治愈系
欢迎光临宇宙秀 (2010)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宇宙ショーへようこそ
7.4 (18 个评分) 导演: 舛成孝二 演员: 黑泽朋世 / 生月步花
其它标题: 宇宙ショーへようこそ / 欢迎来到宇宙SHOW
故事发生在美丽的小村庄村川村,时值暑期,夏纪、小周以及小清等五名小学生,在校舍里进行暑期合宿活动。为了找回失踪的宠物小兔,五人进入深山探寻,意外发现了深山里的神秘怪圈,而且还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小狗。被五人救下的小狗醒后居然开口说话,他自称是来自犬星的宇宙人,名字叫波奇,他来地球为了一种早已绝种的植物。
为了报答五人的救命之恩,波奇决定实现他们探索宇宙的愿望。于是,一个外形像小狗的外星人,以及五名小学生,展开了他们精彩纷呈的宇宙之旅。
2011年7月4日 看过
颇为好莱坞风格的动画电影,剧情偏低龄化,场面宏大且华丽十足。个人很喜欢夏纪,拥有男生般的梦想却又不失女孩子的纯真,可惜就是戏份太少了,实际主角是那只狗……
7分 动画 旅行 治愈系
战争与青春 (1991) 豆瓣
戦争と青春
导演: 今井正 演员: 工藤夕贵 / 树木希林
其它标题: 戦争と青春 / Sensou to seishun
《战争与青春》 1991 日本
今井正 1921年1月8號出生於東京都涉谷區元廣尾丁
39年以<沼澤兵學校>的導演出道,從<再見相逢之日>到<小菊與小修>,在這十年裡一共獲得了五次電影院旬報第一名
91年<戰爭與青春>成為了他的遺作,因腦膜出血在同年的11月22日逝世。
《战争与青春》War and Youth (aka Senso to Seishun):1991
日本1991年日本社会派大导今井正遗作,工藤夕贵一人分饰两角,技惊四座,荣获蓝丝带最佳女主角奖。 简介:暑假将至,高中二年级的由香里(工藤夕贵饰)的暑期末珙O「战争再体验」。原来,由香里所住的地区是1945年美军空袭东京时受灾最严重的一区,老师要同学趁着暑假,向父母请教当时的经历,写成十页以上的报告。一直认为战争乃「事不关己」的由香里,想起经常呆坐在公园的早季子姑妈,可惜她只不停地凝望着电柱,哼着童谣,由香里无法与她沟通。后来,她从爸爸的口中得知年轻时的早季子(工藤夕贵饰)在二战的惨痛经历,而她那未满一岁的女儿就是于空袭当晚在那支电柱旁边失踪,而她四十多年来一直在守候在那电柱旁,期待女儿有一天会出现。可惜,早季姑妈不久便去世了。此时,从韩国来了一个会说日文的女士,她声称自己是空袭时的孤儿,可能正是早季子一直在找的女儿……
2011年7月4日 看过
今井正的遗作,片中批评了日军对中国的侵略
2011年7月7日 评论 真正的“再见萤火虫”——《战争与青春》 -     不明白这部佳作为什么在中国知名度这么低,同样是讲述东京空袭、同样涉及萤火虫,论故事水准《战争与青春》完全不比《再见萤火虫》逊色,论反战力度更是远非后者能比。可是在大陆网上却很难找到这部影片,就算在淘宝网上也只有少得可怜的几家商店在卖。     (很遗憾,本文的完整版原本已经通过豆娘审核,但后来又被荷鞋掉了,不得不删掉大部分观点,重新发表这个太监版……)     东京大轰炸是日本二战书籍重点描述的事件之一,数量之多只有原子弹事件、以及南京大虐杀能够相比(日方认为1937年的南京惨案中,日军的暴行并不止有屠杀,也包括一些很残忍的虐待,故称作“南京大虐杀”)。     作为二战时期的一大悲剧,日本向来不缺乏以东京空袭为题材的作品,其中最有名的大家都知道,高畑勋老爷子的《再见萤火虫》,当然大家上豆瓣时也大概知道,尽管我个人很崇拜高老,但却一直对《萤火虫》持批判态度,有些观点现在改变了,“态度”则依然不变。     《批判&lt;再见萤火虫&gt;》是我好几年前写的文章,现在回过头来看,有些观点还是显得很偏颇的,比如当时我认为凡二战片就应该提起战争原因,但事实上,有些不提战争起因的作品,同样可以拍得令人深省,比如以日军为主角的《海军特别年少兵》、以德军为主角的《从海底出击》、以意军为主角的《血战阿拉曼》。     这些佳作重在反思战争和军国主义的非理性,二战只是作为一个时代背景而存在。叙事风格与《西线无战事》更为接近。     《战争与青春》不同于其他以东京空袭为题材的影片,不局限于描述“一场悲剧”,而是在描述“一个时代的悲剧”。     为了突出时代悲剧的特点,影片分成好几个片段来阐释。     其一:东京空袭事件本身的状况、及其影响。 其二:东京空袭之前,日本社会的政治氛围。 其三:二战结束多年后,当代年轻人的心态。     对于第一点,也就是东京空袭这一事件本身,就不必我重复了,很多人都看过《再见萤火虫》,都知晓具体的过程。 《战争与青春》的导演今井正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对所有战争受害者都给予了同情,将东京空袭升华为战争灾难而不只是日本自身的一次不幸。     剧中有句台词尤为难得,一位日本老人对由香里说:“孩子们,当你们在记住日本自身的灾难时,也别忘了日军在世界各地干过同样的事,制造着无数个‘早季子’,战争的残酷就是如此,记得要把这一点写到笔记本中去。” 早季子是本片的女主角之一,在东京空袭中逃到一根电杆旁时丢失了自己的孩子,母女俩从此再也没有见过面。早季子因为受到打击变得精神失常,后半生一直呆呆地望着那根电线杆。     (此处删去N段原文)     第二点(即战争氛围的描述)无疑是相当有意义的,我个人批评《再见萤火虫》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该片少了这一点描述。 《战争与青春》提示了几段毫无人性的惨剧。 一是日本政府对外国劳工的虐待,以前凤凰卫视就曾花一期节目介绍了这些事件,许多中国和韩国(朝鲜)的劳工受到的对待可用奴役来形容,剧中登场的受害劳工主要为朝鲜人。 一是日本的极端右翼份子(俗称“五毛”)对反战人士的迫害。 大家也许看过《白玫瑰在行为》和《希望与反抗》这两部电影,这些作品讲述的是真人真事,二战时间的德国,有一些学生因为发了几张反战传单,就被纳粹政府的“银民法院”以“垫付郭嘉罪”的名义残忍地斩首(其中索菲·朔尔是只有二十来岁的女孩子)。这些遇害的学生大多来自有组织的反战团体,尤以“白玫瑰”最为有名。 我本来以为“白玫瑰”的遭遇已经够夸张了,没想到在日本更恐怖。 二战爆发前在日本反对战争的人其实还是不少的,但他们的下场都极其悲惨,军国政府什么样的酷刑都想得出来,虐待起自己的子民也是毫不手软,严刑拷打那只是属于“仁慈”级别的。 当然,单纯的刑罚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二战后军国份子使出了更恶毒的手段:谁喊反战谁到最前线去。 很多反战派就这样被当成了炮灰,而他们在战场上被打死后,又被军国份子以“光荣捐躯”的名义大肆宣扬,沦为法西斯“无言的工具”。     也许有人会疑问,既然这些人反战,为什么他们不逃,而是等着被充军呢?首先,你看一下地理位置就知道了,日本是个岛国,外逃难度很高,尤其你得想到,反战人士也是人,也是有家庭有亲人的,而带上家属,无疑增加了外逃的难度,独自一人逃的话,你别指望着那个年头他的家人会得到什么“人道”的待遇(若不明白,可参考我国的“XXX十年”)。 可以说二战时对于反战派而言,在日本有种无处为家的意味,所以像绿川英子、原清志、鹿地亘等反战等人,他们是干脆逃到中国再喊反战口号,因为在日本已经没有了他们的容身之地。 由于地理位置所限,当时反战人士的主要外逃地点是中国东北(满州),该地区处于关东军控制之下危险程度不必多说,然后在满州地区再找机会逃往上海或香港,想参与政治活动的话就前往重庆或严安(不是我想写错别字,是……)。     (此处删去N段原文)     说到反战人士的家属,是绝对不能忽略的,因为他们的遭遇尤为凄凉,《战争与青春》和《我对青春无愧》都曾提到,反战人士被处死后,家属也会被有意无意地打上与“非国民”勾结的烙印。 “非国民”,这个词用中文念起来没什么感觉,但在日本那边可是很糟糕,严重起来的话“死啦死啦”,要杀头的,因为“非国民”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卖国贼”,而二战时期最卖国的行为,就是不响应政府的爱国号召。 何谓二战时日本的“爱国”。无条件听从政府的命令就是爱国,不质疑政府就是爱国,不批评政府就是爱国,不与政府唱反调就是爱国,坚信日本人民会在伟大政府的带领下走向富强就是爱国,鄙视一些外国人特别是“奴役亚洲人民的美英鬼子”就是爱国,光荣从军为国“捐躯”(“为国”很多时候是“为朝廷”、“为陛下”)就是爱国…… 敢胆对以上任何一条提出丝毫不同看法,就是卖国。 “爱国”是神圣的,政府是至高无上的,是绝对不容质疑的,政府的任何命令,只要冠以爱国的名义,那就是绝对正确的,是要绝对执行的,是绝对不能作出否定的! 《战争与青春》中,早季子的丈夫就因为拒绝服兵役、不愿杀人,而成为了“非国民”,也就是卖国贼,很快就被日本五毛给“突突”了,而早季子则成了与卖国贼“通奸”的贱妇(他们是合法结婚),所生的孩子也就是国贼的孽种了,周围的邻居、大妈、孩子,没有一个不对这下贱的、不爱国的一家人投以鄙视的目光。而早季子的弟弟勇太,也为自己有这么一个“非国民”的姐姐感到难过。     (此处删去N段原文,总之我的原文意思就是,二战的日本把“军国”当“爱国”。)     第二点说得好长,现在来说第三点。     《战争与青春》一片采用插叙——也就是两个时空互相交替的方式来进展剧情。     历经了多年的发展后,日本新一代青年的价值观和兴趣已经完全改变,对他们而言,父辈们的思想已和自己无关,时尚和娱乐潮流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当老师布置的作业主题是反思二战时,学生们都觉得很无聊。 这点在十年前(1981年)山本萨夫的《阿西们的街》就已经得到了体现,片中一个日本老兵(故事的主要反派)对二战的失败耿耿于怀,但旁边的一个摇滚青年却感到不可思议,认为二战时日本没有言论自由可言,难道现在会比过去不如吗? 其实这种心态很正常,无关所谓正视或不正视历史问题,就像在中国,也不是每个人都关心历史问题,大多数人更在乎八卦新闻和娱乐,即便我能花大把时间写这种文章,我的本质还是一个享乐主义者、一个腐朽的资产阶级,在工作时间之外,音乐电影动画肥皂八卦充斥着我的整个空闲时间。     如果今井正导演能多活二十年的话,那么片中的现代元素,大概就得换成萌妹子、BL、后宫、御宅文化……了。     在《战争与青春》中,随着作业调查的深入,影片“现代”线的女主角由香里开始明白,其实战争离自己并不遥远,战争的创伤还留在老一代人的心中,而新一代的人们的使命就是记住这些悲剧,记住战争中的受害者们(包括非日本人),避免战争再次吞噬人的生命。 我欣赏影片的这种格调,作为日本年轻的一代,他们的责任,并非自作主张地“代替”父辈们去道歉,而是记住并反思历史。 年轻的一代没有经历过二战,他们的“道歉”是没有意义、更没有代表性的,即便有意义,如果他们道歉,而当年的加害者却不道歉,那也不过等于毫无价值的自作多情罢。     (此处删去N段原文)     我在过去的文章中重点批评的是日本政府,尽管有些人提到日本政府曾公开致歉过,并非像大陆宣传的那样“不认罪”,但正因如此,我对日本政府更加持批判态度,我认为他们的道歉比不道歉更可恶,原因再简单不过了,他们一边道歉,一边参拜着靖国神社,不是说不能参拜,而是里边供奉着甲级战犯。强盗的后代固然无罪,但把老子放在公共场合大加歌颂就很无耻了。 这些甲级战犯不但是受害国所不能容忍的,就算对日本人而言,他们也是罪人,他们对自己的子民进行洗脑,剥夺人们的话语权,不允许有不同意见,把所有敢胆质疑政府的人打入地牢甚至处死,这样的一群鸟人,谈何“英灵”可言?凭什么被崇拜?日本政府祭拜他们是什么意思?(所以我顺道鄙视一下同样由一群鸟人、一群自称“左翼”的右翼份子组成的“鸟”有之乡) 日本政府的道歉,无论从国际政治还是民间道德,都毫无诚意可言,它不是用实际行动来履行歉意,而是我认错了,所以可以祭拜军国份子了。     不管国家的文化有多大区别,人性是共通的,任何地方都会有人唱反调,所谓鸟大了,什么林子都有,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但怎么处理这种现象,还是“态度问题”。 德国正视历史的作风赢得世人的敬佩,但德国人自己也承认,他们无法办到所有人的想法都一模一样、坦诚地承认二战时德国的错误(详见德国电影《过客》),甚至给纳粹翻案的亦有之。 我曾多次对比过德日两国处理二战敏感问题的手法,并盛赞德国在法律中,明文规定不允许否认屠杀犹太人的言论存在。因为这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一个国家对一个民族的尊重,否认犹太大屠杀,就等于鼓吹种族主义。德国法律的这种国家形式的尊重,是不能用所谓“言论自由”来否定掉的。我们一直强调言论自由,但这个“自由”是有条件的,它不能突破底线,不能宣扬杀人犯罪有理。 德国政府是做得很好的,他们的国式道歉并非浮于表面,而是用法律来作为后盾,强制履行这一义务。而在民间,德国一直很积极地参与各种反映受害国灾难的二战片。德国有新纳粹并不影响政府本身的贡献。 可是呢,日本右翼、以及讨好右翼的政府,却以所谓“参拜神社自由”为借口,去祭拜东条英机等人。日本政府既然要认东条这个爹,为什么不能批判他们?     不过,正如我以往反复提及的,看问题得广阔点。首先我们要知道,现在日本政府的暧昧态度,是因为右翼势力很大,然而右翼势力的上台,却是因为东京审判不够彻底的缘故。 回顾一下历史,是谁保护了这些右翼份子的火种?当时的美国都干了些什么?     (此处删去N段原文)     我早已过了愤青之年,对于再怎么叉蛋的事,我也不会像过去那样一味地谴责或泄愤。对于日本,我哈过,也反过。如今面对日本,已经无所谓爱与恨,日漫照看,日右照抗,已经成了我的生活片断。     我写这篇文章,意不在摆架子说教,文章中的很多观点,请当作“建议”或“意见”来看。 很大程度上,现在来审视愤青,我已经不想再像过去那样强硬地否定他们,谁人没有狂热过?有野性未尝不是一件坏事,只是,狂热几年后,还是回归正常人类吧,否则你只会落个没头脑的结果。     我认为多元化的国家才是有趣的,最好的中国并非只有左派存在、或只有右派存在的中国,而是一个有左派、右派、不左不右、忽左忽右、装逼文青、超女快男、网游族、御宅族、基佬、腐女……统统都存在的中国,这样的国家才是丰富多彩的、才是健康的。     一个国家如果只允许一种价值观存在,那它一定很没趣,丫不灭亡没天理。二战时的日本就是这样一个无趣的国家、这样一个要别人当奴隶也要自己人当奴隶的烂国家。     日本人应该感谢战败,没有这次“该哥开饭”,哪有今日的盐轮基友,更别谈“资本主义的腐朽生活”了(“腐”是腐女的腐……)?至少现在日本人发表什么观点,顶多就在网络上被口诛笔伐,不必担心被日本五毛们拉去“突突”了。     战争很无聊,让人不可理喻,这是《战争与青春》里由香理的感慨。战争的概念放在今天,就是让你丢下有温暖三餐有电视机的家庭、让宅男丢下萌妹子、让腐女丢下耽美图、让豆瓣网友丢下基情文……然后跑到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在那个连厕纸都成问题的地带坑爹一阵,有时在战壕里还得不吃不喝不拉屎地蹲上好几天,这还好,一不小心还会有一颗榴莲把你丫给爆了,不死也得断手断脚断奶断第三只脚……     请问各位宅男、腐女、豆子们,请你们看着我的字句时顺便联想联想一下画面,你们受得了吗?“受”得了吗?兽得了吗?!     所以,战争是不好的。     《战争与青春》这部影片跳出了狭隘的“一场悲剧”,演绎成了战争的非理性、以及盲目“爱国”的毒害。     影片的最后,早季子还是没能看到与自己失散了的孩子,这不但是个人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这场悲剧所代表的意义远远地超过东京空袭这一事件的本身。正如剧中的人物所言,不管理由多么冠冕堂皇,战争的本性,就是在世界各地制造着一个个早季子。     我很喜欢今井正导演的冷静镜头,作为一名日本共产党员,他所呼唤的和平是以人类的名义、而并非只有日本,超出了纯粹的政党主义。     本片最牛的地方,就是“过去”线的主角早季子、及“现在”线的主角由香理,都是由工藤夕贵饰演,两种风格迥然不同,让人感叹演员和导演的功底。     今井正导演在拍完《战争与青春》不久后就去世了,今年正好是第20周年,在纪念七七事件的同时,也缅怀一下这位左翼导演。     这部影片的片尾曲《昭和》很好听,由谷村新司编曲,后来郭富城的《其实我真的爱你》,正是翻唱自这首歌。     工藤夕贵主唱版: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5hKyeoRcng/ 谷村新司主唱版: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H-x2Ejs6UnA/ ============================== 最后,截止至2011年为止,选出我最喜欢的十部日本二战片(排名不分前后): 《战争与青春》(今井正执导,工藤夕贵主演两角) 《战争与人》(总片长9个半小时,分三集播出,山本萨夫执导) 《何以为人》(总片长9小时,又名《做人的条件》,小林正树执导) 《大地之子》(CCTV和NHK合拍,分14集播出) 《望乡》(熊井启执导) 《川岛芳子》(黑木明纱主演) 《李香兰》(上户彩主演,分上集“满洲篇”和下集“上海篇”播出) 《溥杰与王妃》(原名《流转的王妃,最后的皇弟》,分两集播出) 《虎!虎!虎!》(日美合拍) 《广岛之恋》(日法合拍)
9分 反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