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my - 标记
浪潮 (2008) IMDb 维基数据 豆瓣 Min reol TMDB Eggplant.place
Die Welle
8.6 (1228 个评分) 导演: 丹尼斯·甘塞尔 演员: 于尔根·福格尔 / 弗雷德里克·劳
其它标题: Die Welle / 恶魔教室(台)
赖纳•文格尔(Jürgen Vogel 饰)是德国某所高中的老师,该学校正在进行“国家体制”的主题活动周。由于他最喜欢的“无政府主义”课被另一位老师捷足先登,因此他只能主讲“独裁统治”课程。
对于自由散漫的学生们来说,任何课程都只是为了学分而上。他们在课上大声聊天,无心听讲。文格尔别出心裁提出假想“独裁”的实验。在为期一周的实验中,文格尔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们对他要绝对服从。从最初的玩乐心态,这些青年男女渐渐沉湎这个名为“浪潮”的组织中,他们体会到集体和纪律的重要性,却在不知不觉中滑向了“独裁”与“纳粹”的深渊……
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并荣获2008年德国电影杰出剧情片和最佳男配角奖(Frederick Lau)。
2009年2月18日 看过
在“民主自由”的今天,培养纳粹,只需五天
2009年2月19日 评论 结局到底好不好? - 看到有些人认为本片虽然不错,但有个败笔的结局,搞得像校园枪击案一样,最好应该一枪毙了文格尔,这样更有效果些。 我不同意这种观点。 首先,这样说法本身就是对校园枪击事件的轻描淡写,这些人“心比天高”地谈纳粹、谈政治、谈国家、谈社会、谈人类的前途,却在潜意识里对身边的暴力现象不以为然; 再者,我觉得这部片子的结局是再好不过了,从片尾来看,尽管文格尔宣布解散“潮流”,但许多学生还没有从“浪潮”的激情中回过神来,如果一枪杀了文格尔,对学生来说不过是幻想破灭,但让他们亲眼看着他们心目中高大全的“元首”,被警察押着送上警车,如同押送一个小混混一样地离去,同时让文格尔亲身体会这个荒诞的收场,显然这样的安排更有震撼力,也更能显示“浪潮”只是一场闹剧而已。 因此,这样的结局,远比什么一枪暴了文格尔更好。既不做作,也不装逼。
9分 反战 德国
葛底斯堡 (1993)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Gettysburg
9.2 (15 个评分) 导演: 罗纳德·F·麦克斯维尔 演员: 马丁·辛 / 史蒂芬·朗
其它标题: Gettysburg / 盖茨堡之役
1863年7月1日,十五万名士兵在命运安排下,聚集在了葛底斯堡。他们各自为了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结果有三分之一的人倒在了寂静的麦田中。他们用生命的代价制造了南北战争的转折点,这场就是历史上的葛底斯堡战役。
2009年2月18日 看过
剧情续着《众神与将军》
2009年2月18日 评论 更大的世界 - 更大的世界——美国人的内战反思     这里埋葬的,不是63万北军和48万南军,而是100多万美国人。 他们居住在同一片土地上,信仰着同一个上帝……     19世纪中叶的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成为南北战争时期的北方领导者。以林肯为首的北方军与南方军展开了一场十分残酷的战斗。 一天,刚结束了一场战斗,林肯遇见了一位狂热的北方军支持者。“这场战役中,他们死了2700人,而我们只牺牲了800人,这对我们来说是大获全胜的一战啊!太棒了!”该女士激动地欢呼道。 林肯对她的评论很是震惊,严肃地说:“3500个同胞手足为此丧生,这样的战斗能称之为大获全胜吗?” “哦,总统先生,您可别这么说。”女士辩解道,“事实上,我方只损失了800人,不是吗?” 林肯低下头,泪水流出了他的眼眶。他用简短又有力的声音回答道:“女士,看来我只能说,这个世界远远大于你的心灵世界。”     林肯的话,似乎不止是局限于美国人,这个支持北方军的女士,为“歼灭”3500个南方人而欣喜若狂,却没有为“牺牲”的800名她眼中的“同胞”感到悲哀,在她看来,这些士兵的死亡数量,不过是用来衡量双方利弊的而已。     林肯是虚伪的,有多少所谓“雄才伟略”的政治家,不是在双手沾满鲜血的情况下登上权力的顶峰的呢。 然而在美国人的心目中,林肯始终是最杰出的一个总统,比罗斯福和“我心疼”更倍受尊重。林肯也的确有资格让人去尊重他,因为,用日常人们的“道义”去衡量一个政治家是很幼稚、很愚蠢的,如果“道义”可以决定一切的话,那么全世界所有“很有作为”的领导人,都应该切腹谢罪。 政客如此之多,但能称为“政治家”的并不多,林肯就是一个政治家,他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美国、还有他的权力机构最有利的。林肯所提倡的南北平等的价值观,对美国的发展无疑是正确的,尽管他很讽刺地死于激进者的子弹之下。     美国诞生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除了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本土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其他战火。 如果说独立战争美国人还可以因为性质是“御外”而感到自豪的话,那么南北战争留给美国人的,就只有创伤了。 100多万美国人的死亡,意味着至少会有200多万人为他们流泪,这100多万人,有谁不是父母生的呢?况且他们还会有兄弟姐妹、子女和朋友。     在美国人拍摄的南北战争电影中所折射出来的主题,不是北方军“正义必胜”,也不是南方军“壮志未酬”,而往往会绕开政治上的是非,去着重渲染“手足相残”的悲剧,因此你经常可以在美国的内战片看到,影片安排了两个立场完全不同的主角,效力于相互敌对的政治势力,彼此挥戈相向,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最后留下的,只有尸山血海,还有亲人朋友的眼泪。 北方人会抱着同伴的尸体痛哭,南方人亦会对战友的死去感到悲伤;北方人会对飞来的子弹感到恐惧,南方人亦会躲在掩体下畏缩不前;北方人打仗英勇沉着,南方人亦视死如归;北方人追求自由理想,南方人亦誓死保卫家园;北方人会抢掠民宅,南方人亦会奴役黑人;北方人会喊“战斗下去,兄弟们!”,南方人亦会如此呐喊…… 在美国人的电影中,南方人的价值观依然像过去那样,很难令人认同,但你却可以清楚地感觉他们也是活生生的人。当子弹射入南方士兵胸口的那一刻,他们是“死亡”,而不是被“消灭”了…… 这些电影的描写,早已超出了所谓“正统”与“反叛”之间的区别,从而上升到人性刻画的阶段。     一个人,首先是人,然后是美国人,再之后才是北方人、南方人、美国黑人。     近些年来,美国拍摄了不少反映南北战争的影片,其中不乏优秀之作,除了《光荣战役》和《冷山》这些公认的经典,还有两部片子亦具有相当的可观性:《盖茨堡之役》和《众神与将军》。     好莱坞现在老拍“史诗巨作”,结果看来看去却发现,叫一万个人跑到广场上打架就叫“史诗”,坐上飞机飞到空中转一圈就叫“大场面”,男女走在一块必定接吻就叫“爱情悲剧”,敌人的子弹如蜜蜂群般飞来时主角居然还有空去聊天讲大道理就叫“人性光辉”,BOSS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还要摆酷浪费时间最后被主角反过来干掉就叫“精神”…… 于是乎现在,无论好莱坞的还是国产的,每当我听到“史诗巨作”时,总会免不了感到鸡毛皮刺刺,立马避退三千舍。     可是,《盖茨堡之役》和《众神与将军》的出现,却让我着实一回感受到了真正史诗之作的魅力。 这两部片子其实是改编自“美国内战三部曲”,剩下的最后一部作品是《终极衡量》,目前还在拍摄中,估计2010年会上映。     “任何人去评价一群人都是片面的,你一次只能评价一个人。” 以上这句话,来自《盖茨堡》,说的是对黑人的看法,但也适用于美国的北方人和南方人。 史书总喜欢简单地将这场战争中的人,片面地划分为南派或北派,但实际上,南方人有亲人在北方,北方人也有亲人在南方,《盖茨堡》一片里就揭示了,南北战争中存在过亲人朋友因效力于不同军队,结果挥戈相向的悲剧。 还有就是历史上,并非所有的南方人都支持奴隶制,相反北方倒也有不少显贵之人拥有庄园、并养着一大堆奴隶,比如“某个”北方的常胜将军就是其一。 正当我们中国的砖家们在“爱憎分明”地评价美国人的内战时,美国人自己却已经在认真地思考这场内战换来的得失,在美国人看来,南方亦有不少人是发自内心想保卫他们的家园的,他们只是不愿接受北方军的统治。 简单对南北战争作出评价、以一个概述去衡量南北双方所有人,本身就只是以偏概全而已。在灾难面对,暴风雪绝不会因你信仰共产主义而优待你,子弹亦不会因为你供奉资本主义而赐予你金刚不坏之身。     《众神与将军》里有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战火停歇之时,有个南方士兵闲着无聊,就与对面的北方士兵搭起话来,结果处在远方时,两人彼此戏谑、嘲讽对方的价值观,可相互靠近时,却又相视无语。最后,两人送给对方一点东西,然后一声不响地回到自己的阵营里。 因为离得太远了,不了解敌人,所以觉得“敌人不是人”,只是一个应该被歼灭的对象,可是靠在一起时,就会发现,所谓的“敌人”,不过是一个意识形态与自己不相同的活人。     对生命的高度尊重,是这些影片共同的特点。还有,就是影片里的角色,都很人性化。这两部影片对人性的高度还原,完全不亚于《帝国的毁灭》和《从海底出击》。 人性化并不等于美化。所谓的美化,是指为南方的奴隶主制度擦粉、辩护、翻案、吹嘘其合理性。而人性化,则是将南方人士重新还原为普通人,展现他们的七情六欲,而不是将其片面地塑造成三头六臂的妖魔鬼怪。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他们的价值观都有一个形成的过程——这是一句废话,但许多废话都是真理。也许南方人是恶魔,可一味地谴责恶魔,而不去思考恶魔形成的过程,那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     《众神与将军》第一场战役结束后,当北方军的演讲人念出“相比较之下,你们的牺牲人数更少一些”时,没有一个北方士兵感到兴奋,没有一个人认为这是件值得庆幸的事,他们清楚地、痛心地感觉到,那些与自己相处多年的朋友们,在炮火中转眼之间就消逝了,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不会再与他们说话,不会再与他们一起生活。他们是一群生命,是活着的人,但在政治家和史学家眼里,只是数字而已,当这个数字的减少速度低于敌方时,就是胜利,就应该吹捧,高于敌方时,则只是被“感慨一番”而已,然后高喊几句漂亮口号,自然会有人继承他们的“不朽遗志”。     除了对生命的思考,两部影片还将这一人性的反思延伸到了政治领域,以及战争的残酷。     首先,许多南北战争电影在批判南方的奴隶制的同时,也不避讳北军真实存在过的抢掠民宅的暴行,而北方劳工的境遇,恐怕并不比南方黑奴好多少。但总的来说,北方军队还是更有资格自称代表“正义” 可是,黑白却不总是那么分明,更多时候人们总是处在灰色地带,只不过北方军民比较偏白,南方军民比较偏黑。 如果说政府是“父母”的话,那么国民则是“子女”,因此“父母”只要打着一个“为子女着想”的旗号,就可以赢得“子女”的支持——不管这个“支持”,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     《盖茨堡》中有个情节是一个北方军官向士兵讲述战争的目的,解放黑奴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一般而言,这个情节之后就是听众们大受感染,纷纷挥手请缨参战,但导演却没有这么处理,他只是让军官讲完话后,默默地走开了,留下了一群正在思考的听众。 那些听众,就是缅因的北方士兵,正如一位网友所评论的:“他们认为同缅因州所签订的从军协议已经到期,理应回家退出战争,根本顾不上什么解放者的崇高使命。最后出于上校的恳求才重返战场,并且在战斗中证明了他们不是懦夫。而被俘南军士兵的一席话也说明战争并不象宣传的那样简单,试问谁能不为自己的家园而战?——即使他身着南军制服。在这里,他己不单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叛军,而是一个保卫家园的战士。”     也许在某些文人墨客看来,北方军“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在美国人民的眼中,北方军在这场无情的战争中,失去了无数的战友和亲人,流过无数次的血和泪,抛下了父母和子女,当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后,得到的,仅仅是在史书里写上“胜利”二字,以及无聊文人们的歌功颂德,此外无它,可实际上战争带来他们的心灵创伤却数之不尽,南方军亦是如此,普通老百姓和黑人更是如此。 当东条英机舒舒服服地坐在桌子前写下几句蹩脚的歪诗,然后再喊上一句“武运长入”时,当小不死用一大堆漂亮的爱国口号鼓励别人去为他送死时,当魏巍、张宏志这些御用文人之流在撰写一篇篇华丽的马屁大作时,他们是否曾体验过战争最前线的残酷?他们是否曾感受到子弹飞来的那一刻,生命即将消逝的绝望?他们是否感受到长期在外扎营的士兵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任何一场战争,抛开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余下的就不过是“有效率地杀人”而已。 我并没有因为看了这两部影片,而重新认为南方军就代表了正义,正如《众神与将军》里所说的,南方人追求自由,是可理解的,但如果将这种自由,建立在黑人的痛苦上,那就是错误的。然而,这两部影片,促使我更加平静地去看待这些历史。 这只是两部客观的影片,两部近乎伟大的影片——我很少使用“伟大”这两个空虚的字眼。     期待“内战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附1:两个敏感问题……     其一:关于“成王败寇”     相信很多看了美国内战片的国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我们自己的内战来,并思考为什么美国人能够如此深刻、真诚地去反思内战给全体美国人带来的伤痛,而中国人却不能呢? 其实,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形成的过程,何况是对战争的思考。 德国人认真地反思二战,赢得了世人的称赞,但实际上德国人的反思道路是很曲折、很漫长的,而并非一开始就能像现在这样全面地去反思二战。战争结束后,德国人开始时是不甘失败,接着是勉强认罪,再接着是摇摆不定、感到迷茫,然后是开始片面地反思、将所有责任怪罪到纳粹身上,再之后是意识到战争不是单独由希特勒发起的,到了现在,德国人民的反思可以说已经日渐成熟化,不再简单地谴责,也不为自己作辩护,而有着更为全面的思考。近几年的一些德国二战电影,如《过客》、《浪潮》等,则将这种反思升华为对人性的探索。而数十年前的德国人,是拍不出这样有意义的片子的。 只要时机成熟,那么反思的时刻也会跟着到来。韩国佬也是在金大中访问北朝鲜后,才开始让朝鲜军以比较正面的形象在电影中出现。美国人能够反思南北战争,是因为美国拥有反思的资本,而《盖茨堡》、《光荣》等影片的出现,则反映了美国人在“这一方面”的反思日益成熟化。 反思内战,对目前的中国而言,是一种奢侈,原因不必多讲了。     其二:关于美国人的自由价值观     美国人的民主、自由、客观、公正,只属于白人内部,有时也属于黑人,但很多时候并不属于黄种人和印地安人,直到今天,美国影视作品中妖魔化中国人、丑化印地安人的印象依然随处可见。而在批判中国的弊端上,美国媒体从来不会手软——尽管西方列强先是依靠铁血殖民主义强盛起来,然后才高喊“人权”。 黑人能够获得美国主流社会一定的尊重,是黑人自己争取来的,他们虽然人数较少,但团结一致,马丁·路德·金,只是一个代表性的人物。 相比之下,华人在美国社会争取权益时,很多时候只是单枪匹马,而且还经常闹窝里斗。华人圈里没有马丁·路德·金。 美国也有反映黄种人受到歧视的影视作品,这很大程度上还得归功于李小龙,在他出名之前,许多美国影视里的华人,无非都是些猥琐、丑陋、疏着辫子、面黄肌瘦的病夫而已。 李小龙能够在外国受到尊重,并不止是他的功夫。可惜,国人不会利用李小龙所创造的条件,直到今天,外国人对李小龙的敬重,也只停止在对李小龙本人身上,华人并没有因为他的努力而形象获得改善。     除了种族歧视,美国人也善于玩双重标准,他们指责中国人对XI-ZANG的“暴政”,把打赖吹嘘成“自由民主斗士”,毫不吝啬地给打赖颁发一大堆奖章,可是他们似乎“忘记”了,他们自己是如何处理弗吉尼亚的独立问题的。有些中国网友很聪明,把这些存在的事实搬出来反驳美国人,可是,任何一个政府,只想让本国人听到有利于自己的话,美国也不例外,所以中国网友的反驳,自然不会传到美国佬的耳朵里。 别以为“河蟹法”只是中国才擅长,老外也精得很,日本的小右们前几年就把漫画《国家燃烧》里那段反映南京XXX的情节给“河蟹”掉了。     有句大道理是说,尊重,是靠自己去争取来的,而不是等待别人施舍。     中国强盛起来了,中国自会得到想要的尊重,其实比起几十年前,现在的中国要好很多了,阮次山去某些东南亚国家访问时,对方还得派人恭恭敬敬地迎接。只是泰国等周边国家还认为我们很穷,以致中国人去那边做生意时他们竟吓得唯恐避之不及,犹如见到了无赖的乞丐(我的一个亲戚的亲身经历)。 缺乏交流和自我宣传,也许是偏见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吧。国内许多媒体的宣传攻势,只针对本国人。     我不是哈美帮,也不是仇美派,但我对美国始终谈不上有多大好感,原因倒不是什么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之类,这些都离我很遥远,我只能从书本上看到这些,而书本上的观点往往很片面,对于追求“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我来说,这些书籍不利于我了解美国。 真正使我对美国产生反感的,还是来源于1999年美军轰炸我国大使馆的事,那时我的家乡还暴发了反美YOU行,记得当时,我的反美情绪可谓达到了极限。 但是,我没少接触过美国人的东西,尤其是影视作品,从小时候看的动画片《猫和老鼠》,到那些得奖无数的“美国大片”,我都数不清到底看过多少了,如果说美国人的价值观对我一点影响都没有的话,那纯属扯淡。 因此,我可以说始终是保持着距离去看待美国,避免自己对其过于献媚,或者过于盲目仇视。 至于像战史沙龙上某些霉粉所摆出的“爹亲娘亲不如美国人亲”的姿态,只让我感到恶心。     无论如何,反思是有意义的,反思万岁,感谢老美拍出了这些好片子:《盖茨堡》、《众神与将军》、《细细的红线》、《纽伦堡大审判(特别版)》、《现代启示录》、《野战排》、《全金属外壳》……     附2:美国经典南北战争影片     内战三部曲1:《众神与将军》 内战三部曲2:《葛底士堡(盖茨堡之役)》 (内战三部曲3《终极衡量》拍摄中) 《光荣战役Glory》 《乱世佳人(飘)》 《冷山》 《与魔鬼同骑》 《南北乱世情》
9分
众神与将军 (2003)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Gods and Generals
8.7 (12 个评分) 导演: 罗纳德·F·麦克斯维尔 演员: 罗伯特·杜瓦尔 / 杰夫·丹尼尔斯
其它标题: 戰役風雲 / 신의 영웅들
《众神与将军》作为《葛底士堡》的前传,几乎完全由《葛底士堡》原班人马演出,只不过扮演传奇李将军的演员已由马丁·辛改为另一奥斯卡级的老演员罗伯特杜瓦尔担任,而导演、摄影等幕后人员则基本不变。

影片讲述了南北战争中发生在葛底士堡战役前的四场重要战役。

第一场主要战斗发生在弗吉尼亚的马纳沙斯(Manassas),因而这场战斗经常被历史学家们称为"第一次马纳沙斯战役"(First Battle of Manassas)。从整个内战的尺度来衡量,双方似乎是在试探对方的实力,因此没有投入很多兵力。当时北军处于麦克道威尔将军的领导之下,而南军的李将军并没有实际指挥这场战斗,不过南军虽然看起来非常松散,但最后还是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因南军习惯以在战斗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河流和小溪来为战斗命名,所以这一战役被南军称为"第一次牛奔河战役"(First Battle of Bull Run),在通俗文学中也广为流传。

在马纳沙斯获胜之后,李将军决定向北挺进马里兰州(这是他第一次主动北伐),不料作战计划落入了北军之手,双方在安蒂特姆(Antietam)附近的夏普斯堡(Sharpsburg)展开了激战。北军以三比一的优势兵力强攻李将军的部队,结果南军不得不败退。1862年9月17日的这场战斗是整个南北战争中单日伤亡最多的一天,共造成双方23582名士兵伤亡,而其中北军损失略多,堪称是美国历史上最血腥的一天。由于此战的失利,本来想浑水摸鱼的大不列颠推迟了对南方邦联政府的承认。同时,本次战役还有另一个最具历史意义的后果:林肯总统借此机会推出了《奴隶解放宣言》。

时间到了1862年11月,由于不满意北军总指挥麦克林纳的无能,林肯启用了伯恩塞得将军,后者发起了志在必得的冬季攻势,在弗雷德里克斯堡(Fredericksburg)这一战略要地与李将军的部队打了一场恶仗。在这场战斗中,北军士兵人数依然压倒南军,但由于指挥和联络非常混乱,虽然伯恩塞得对南军驻守的弗雷德里克斯堡发起了多达14次的不间断猛攻,但仍然没有冲破南军阵线,最后只能无功而返。这场战斗可以说南军全面胜利,他们造成北军多达13000人的伤亡,而己方仅损失约5000左右。此役过后,北军士气急剧下降,而南军的士气则达到了顶点。

为了整顿士气,北军又换了约瑟夫·胡克将军作总指挥。1863年4月底到5月初,在115000对60000的优势兵力状况下,北军还是在钱瑟勒斯维尔(Chancellorsville)打了个大败仗,伤亡高达17000余人。本次战役一般被认为是李将军最伟大的胜利,但他这个胜利也来之不易,不仅南军也损失了约14000名士兵,而且还失去了绰号"石墙"的杰克逊将军。一部分历史学家甚至认为杰克逊将军的意外牺牲才是整个南北战争的真正转折点。
2009年2月18日 看过
(9/10)这片一定要看DVD繁体字版的!网上的中英双字版翻译太烂了!!!!!!!!!!
(最近看了280分钟加长版,感觉挺一般,新增的剧情很鸡肋,而且还频频打断了主线。220分钟的公映版就是最好的版本了。)
2009年2月18日 评论 更大的世界 -     这里埋葬的,不是63万北军和48万南军,而是100多万美国人。 他们居住在同一片土地上,信仰着同一个上帝……     19世纪中叶的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成为南北战争时期的北方领导者。以林肯为首的北方军与南方军展开了一场十分残酷的战斗。 一天,刚结束了一场战斗,林肯遇见了一位狂热的北方军支持者。“这场战役中,他们死了2700人,而我们只牺牲了800人,这对我们来说是大获全胜的一战啊!太棒了!”该女士激动地欢呼道。 林肯对她的评论很是震惊,严肃地说:“3500个同胞手足为此丧生,这样的战斗能称之为大获全胜吗?” “哦,总统先生,您可别这么说。”女士辩解道,“事实上,我方只损失了800人,不是吗?” 林肯低下头,泪水流出了他的眼眶。他用简短又有力的声音回答道:“女士,看来我只能说,这个世界远远大于你的心灵世界。”     林肯的话,似乎不止是局限于美国人,这个支持北方军的女士,为“歼灭”3500个南方人而欣喜若狂,却没有为“牺牲”的800名她眼中的“同胞”感到悲哀,在她看来,这些士兵的死亡数量,不过是用来衡量双方利弊的而已。     林肯是虚伪的,有多少所谓“雄才伟略”的政治家,不是在双手沾满鲜血的情况下登上权力的顶峰的呢。 然而在美国人的心目中,林肯始终是最杰出的一个总统,比罗斯福和“我心疼”更倍受尊重。林肯也的确有资格让人去尊重他,因为,用日常人们的“道义”去衡量一个政治家是很幼稚、很愚蠢的,如果“道义”可以决定一切的话,那么全世界所有“很有作为”的领导人,都应该切腹谢罪。 政客如此之多,但能称为“政治家”的并不多,林肯就是一个政治家,他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美国、还有他的权力机构最有利的。林肯所提倡的南北平等的价值观,对美国的发展无疑是正确的,尽管他很讽刺地死于激进者的子弹之下。     美国诞生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除了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本土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其他战火。 如果说独立战争美国人还可以因为性质是“御外”而感到自豪的话,那么南北战争留给美国人的,就只有创伤了。 100多万美国人的死亡,意味着至少会有200多万人为他们流泪,这100多万人,有谁不是父母生的呢?况且他们还会有兄弟姐妹、子女和朋友。     在美国人拍摄的南北战争电影中所折射出来的主题,不是北方军“正义必胜”,也不是南方军“壮志未酬”,而往往会绕开政治上的是非,去着重渲染“手足相残”的悲剧,因此你经常可以在美国的内战片看到,影片安排了两个立场完全不同的主角,效力于相互敌对的政治势力,彼此挥戈相向,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最后留下的,只有尸山血海,还有亲人朋友的眼泪。 北方人会抱着同伴的尸体痛哭,南方人亦会对战友的死去感到悲伤;北方人会对飞来的子弹感到恐惧,南方人亦会躲在掩体下畏缩不前;北方人打仗英勇沉着,南方人亦视死如归;北方人追求自由理想,南方人亦誓死保卫家园;北方人会抢掠民宅,南方人亦会奴役黑人;北方人会喊“战斗下去,兄弟们!”,南方人亦会如此呐喊…… 在美国人的电影中,南方人的价值观依然像过去那样,很难令人认同,但你却可以清楚地感觉他们也是活生生的人。当子弹射入南方士兵胸口的那一刻,他们是“死亡”,而不是被“消灭”了…… 这些电影的描写,早已超出了所谓“正统”与“反叛”之间的区别,从而上升到人性刻画的阶段。     一个人,首先是人,然后是美国人,再之后才是北方人、南方人、美国黑人。     近些年来,美国拍摄了不少反映南北战争的影片,其中不乏优秀之作,除了《光荣战役》和《冷山》这些公认的经典,还有两部片子亦具有相当的可观性:《盖茨堡之役》和《众神与将军》。     好莱坞现在老拍“史诗巨作”,结果看来看去却发现,叫一万个人跑到广场上打架就叫“史诗”,坐上飞机飞到空中转一圈就叫“大场面”,男女走在一块必定接吻就叫“爱情悲剧”,敌人的子弹如蜜蜂群般飞来时主角居然还有空去聊天讲大道理就叫“人性光辉”,BOSS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还要摆酷浪费时间最后被主角反过来干掉就叫“精神”…… 于是乎现在,无论好莱坞的还是国产的,每当我听到“史诗巨作”时,总会免不了感到鸡毛皮刺刺,立马避退三千舍。     可是,《盖茨堡之役》和《众神与将军》的出现,却让我着实一回感受到了真正史诗之作的魅力。 这两部片子其实是改编自“美国内战三部曲”,剩下的最后一部作品是《终极衡量》,目前还在拍摄中,估计2010年会上映。     “任何人去评价一群人都是片面的,你一次只能评价一个人。” 以上这句话,来自《盖茨堡》,说的是对黑人的看法,但也适用于美国的北方人和南方人。 史书总喜欢简单地将这场战争中的人,片面地划分为南派或北派,但实际上,南方人有亲人在北方,北方人也有亲人在南方,《盖茨堡》一片里就揭示了,南北战争中存在过亲人朋友因效力于不同军队,结果挥戈相向的悲剧。 还有就是历史上,并非所有的南方人都支持奴隶制,相反北方倒也有不少显贵之人拥有庄园、并养着一大堆奴隶,比如“某个”北方的常胜将军就是其一。 正当我们中国的砖家们在“爱憎分明”地评价美国人的内战时,美国人自己却已经在认真地思考这场内战换来的得失,在美国人看来,南方亦有不少人是发自内心想保卫他们的家园的,他们只是不愿接受北方军的统治。 简单对南北战争作出评价、以一个概述去衡量南北双方所有人,本身就只是以偏概全而已。在灾难面对,暴风雪绝不会因你信仰共产主义而优待你,子弹亦不会因为你供奉资本主义而赐予你金刚不坏之身。     《众神与将军》里有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战火停歇之时,有个南方士兵闲着无聊,就与对面的北方士兵搭起话来,结果处在远方时,两人彼此戏谑、嘲讽对方的价值观,可相互靠近时,却又相视无语。最后,两人送给对方一点东西,然后一声不响地回到自己的阵营里。 因为离得太远了,不了解敌人,所以觉得“敌人不是人”,只是一个应该被歼灭的对象,可是靠在一起时,就会发现,所谓的“敌人”,不过是一个意识形态与自己不相同的活人。     对生命的高度尊重,是这些影片共同的特点。还有,就是影片里的角色,都很人性化。这两部影片对人性的高度还原,完全不亚于《帝国的毁灭》和《从海底出击》。 人性化并不等于美化。所谓的美化,是指为南方的奴隶主制度擦粉、辩护、翻案、吹嘘其合理性。而人性化,则是将南方人士重新还原为普通人,展现他们的七情六欲,而不是将其片面地塑造成三头六臂的妖魔鬼怪。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他们的价值观都有一个形成的过程——这是一句废话,但许多废话都是真理。也许南方人是恶魔,可一味地谴责恶魔,而不去思考恶魔形成的过程,那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     《众神与将军》第一场战役结束后,当北方军的演讲人念出“相比较之下,你们的牺牲人数更少一些”时,没有一个北方士兵感到兴奋,没有一个人认为这是件值得庆幸的事,他们清楚地、痛心地感觉到,那些与自己相处多年的朋友们,在炮火中转眼之间就消逝了,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不会再与他们说话,不会再与他们一起生活。他们是一群生命,是活着的人,但在政治家和史学家眼里,只是数字而已,当这个数字的减少速度低于敌方时,就是胜利,就应该吹捧,高于敌方时,则只是被“感慨一番”而已,然后高喊几句漂亮口号,自然会有人继承他们的“不朽遗志”。     除了对生命的思考,两部影片还将这一人性的反思延伸到了政治领域,以及战争的残酷。     首先,许多南北战争电影在批判南方的奴隶制的同时,也不避讳北军真实存在过的抢掠民宅的暴行,而北方劳工的境遇,恐怕并不比南方黑奴好多少。但总的来说,北方军队还是更有资格自称代表“正义” 可是,黑白却不总是那么分明,更多时候人们总是处在灰色地带,只不过北方军民比较偏白,南方军民比较偏黑。 如果说政府是“父母”的话,那么国民则是“子女”,因此“父母”只要打着一个“为子女着想”的旗号,就可以赢得“子女”的支持——不管这个“支持”,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     《盖茨堡》中有个情节是一个北方军官向士兵讲述战争的目的,解放黑奴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一般而言,这个情节之后就是听众们大受感染,纷纷挥手请缨参战,但导演却没有这么处理,他只是让军官讲完话后,默默地走开了,留下了一群正在思考的听众。 那些听众,就是缅因的北方士兵,正如一位网友所评论的:“他们认为同缅因州所签订的从军协议已经到期,理应回家退出战争,根本顾不上什么解放者的崇高使命。最后出于上校的恳求才重返战场,并且在战斗中证明了他们不是懦夫。而被俘南军士兵的一席话也说明战争并不象宣传的那样简单,试问谁能不为自己的家园而战?——即使他身着南军制服。在这里,他己不单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叛军,而是一个保卫家园的战士。”     也许在某些文人墨客看来,北方军“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在美国人民的眼中,北方军在这场无情的战争中,失去了无数的战友和亲人,流过无数次的血和泪,抛下了父母和子女,当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后,得到的,仅仅是在史书里写上“胜利”二字,以及无聊文人们的歌功颂德,此外无它,可实际上战争带来他们的心灵创伤却数之不尽,南方军亦是如此,普通老百姓和黑人更是如此。 当东条英机舒舒服服地坐在桌子前写下几句蹩脚的歪诗,然后再喊上一句“武运长入”时,当小不死用一大堆漂亮的爱国口号鼓励别人去为他送死时,当魏巍、张宏志这些御用文人之流在撰写一篇篇华丽的马屁大作时,他们是否曾体验过战争最前线的残酷?他们是否曾感受到子弹飞来的那一刻,生命即将消逝的绝望?他们是否感受到长期在外扎营的士兵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任何一场战争,抛开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余下的就不过是“有效率地杀人”而已。 我并没有因为看了这两部影片,而重新认为南方军就代表了正义,正如《众神与将军》里所说的,南方人追求自由,是可理解的,但如果将这种自由,建立在黑人的痛苦上,那就是错误的。然而,这两部影片,促使我更加平静地去看待这些历史。 这只是两部客观的影片,两部近乎伟大的影片——我很少使用“伟大”这两个空虚的字眼。     期待“内战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我不是哈美帮,也不是仇美派,但我对美国始终谈不上有多大好感,原因倒不是什么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之类,这些都离我很遥远,我只能从书本上看到这些,而书本上的观点往往很片面,对于追求“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我来说,这些书籍不利于我了解美国。 真正使我对美国产生反感的,还是来源于1999年美军轰炸我国大使馆的事,那时我的家乡还暴发了反美游行,记得当时,我的反美情绪可谓达到了极限。 但是,我没少接触过美国人的东西,尤其是影视作品,从小时候看的动画片《猫和老鼠》,到那些得奖无数的“美国大片”,我都数不清到底看过多少了,如果说美国人的价值观对我一点影响都没有的话,那纯属扯淡。 因此,我可以说始终是保持着距离去看待美国,避免自己对其过于献媚,或者过于盲目仇视。 至于像战史沙龙上某些霉粉所摆出的“爹亲娘亲不如美国人亲”的姿态,只让我感到恶心。     无论如何,反思是有意义的,反思万岁,感谢老美拍出了这些好片子:《盖茨堡》、《众神与将军》、《细细的红线》、《纽伦堡大审判(特别版)》、《现代启示录》、《野战排》、《全金属外壳》……     附:美国经典南北战争影片     内战三部曲1:《众神与将军》 内战三部曲2:《葛底士堡(盖茨堡之役)》 (内战三部曲3《终极衡量》拍摄中) 《光荣战役Glory》 《乱世佳人(飘)》 《冷山》 《与魔鬼同骑》 《南北乱世情》
9分
罗拉快跑 (1998) IMDb TMDB 豆瓣 Min reol ReviewDB 维基数据
Lola rennt
8.1 (831 个评分) 导演: 汤姆·提克威 演员: 弗朗卡·波滕特 / 莫里兹·布雷多
其它标题: Lola rennt / 疾走罗拉
罗拉(弗兰卡•波滕特 饰)和曼尼(莫里兹•克雷多 饰)是一对年轻的恋人,其中曼尼是一个不务正业的小混混,而罗拉则是相信“天大的事情有爱情顶着”的爱情至上主义者。
一天,曼尼为老大完成一项钻石交易,带着装有10万马克的钱袋等候罗拉的接应,然而罗拉的自行车被人抢走,耽误了约定的接应时间,曼尼只好乘地铁回去。在地铁车厢里,曼尼扶起身边的乞丐,同时,看见两名警察向他走来。慌乱中,曼尼下了车,竟然把钱袋忘在了车厢里。显然,钱袋被乞丐拿走了。此时距离曼尼和老大约定见面交钱的时间只剩下20分钟,如果20分钟之内筹集不到10万马克,曼尼就会被老大杀死。走投无路的曼尼打电话向罗拉求救,如果罗拉20分钟之内不能赶到,曼尼只能铤而走险抢劫电话亭对面的超市。
考验罗拉爱情的时候到了,为了在20分钟内筹到10万马克,救出曼尼,她狂奔在向银行家父亲求助的路上。
2009年2月14日 看过
上译的配音不如以前了……
7分 德国
穿越时空的少女 (2006) 豆瓣 TMDB Min reol IMDb 维基数据 Bangumi
時をかける少女
8.4 (1180 个评分) 导演: 细田守 演员: 仲里依纱 / 石田卓也
其它标题: 時をかける少女 / 跳跃吧!时空少女(台)
17岁少女绀野真琴是一个活泼跳脱的少女。在一次普通值日工作中,真琴不小心摔倒了,自此她发现自己拥有了穿越时空的能力。她兴奋不已,掌握了穿越时空的方法后,她经常用这个方法去解决生活中许多令她困扰十分的事。
喜欢棒球的真琴与同班的两名男生千昭与功介有着共同爱好。一天,与她本是好朋友的千昭突然向她表达爱意,手足无措了她再次穿越时空希望可以躲避这件事的发生。但没想到,千昭会跟同学友梨在一起了,而友梨也是一直喜欢千昭的。此时,暗恋功介的果穗误以为真琴是功介的女友。
为了帮忙解决朋友的问题,真琴不断以同样的方法回到过去。她突然发现自己手臂上的数字原来是穿越时空的次数,次数变得越来越少,与此同时她也发现了千昭的秘密……
2009年2月14日 看过
《穿越时空的少女》是日本科幻小说史的一个传奇,曾被无数次改编成漫画和影视作品,历代的版本都体现了当时的特点。我在这里指的是贞本义行参与制作的动画剧场,此片虽然是小规模产品,却是当年的黑马之作,出人意料地击败了声势浩大的《地海传说》。
9分 动画 治愈系
异邦人:无皇刃谭 (2007) 豆瓣 Bangumi IMDb TMDB 维基数据
ストレンヂア 無皇刃譚
8.3 (203 个评分) 导演: 安藤真裕 演员: 长濑智也 / 知念侑李
其它标题: ストレンヂア 無皇刃譚 / Stranja: Sword of the Stranger
在天下失序、列强割据的战乱时代,僧人祥庵将一名孤儿从中国带到了日本。孤儿名叫仔太郎,他背负着一个惊人的秘密。与祥庵失散后,孤苦无依的仔太郎带着爱犬飞丸前往赤池之国的万觉寺,在途中遇见了神秘剑士“无名”。仔太郎遭到追杀,危急时刻无名救了他一命。从此两人结伴同行。性格乖僻的浪人和紧闭心扉的少年虽然磕磕碰碰不断,但渐渐成了好朋友。
白鸾率领的追杀组织还是抓住了仔太郎,他们开始着手筹备某种仪式。金发碧眼的剑士“罗狼”也是追杀组织中的一员,他虽然听命行事但并不真正在意组织的目的,对他来说,寻找可以与自己匹敌的对手才是生命的意义。罗狼与无名之间的生死对决拉开了帷幕……
2009年2月13日 看过
难道此地,就只有此等好色吗?
7分 动画
钢之炼金术师:香巴拉的征服者 (2005)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鋼の錬金術師 シャンバラを征く者
7.7 (149 个评分) 导演: 水岛精二 演员: 朴璐美 / 钉宫理惠
其它标题: 鋼の錬金術師 シャンバラを征く者 / 鋼之鍊金術師:香巴拉的征服者
分隔在两个世界的爱力克兄弟二人,使用各自的手段尝试着兄弟再会。
哥哥爱德华穿过“门”来到真实世界。公元1923年的德国慕尼黑,一场世界大战即将到来。无法在这个世界使用炼金术的爱德华,与长相酷似弟弟的青年爱尔凡斯一起研究火箭的科技,希望借助火箭回到原来的世界。另一边的炼金术世界,弟弟阿尔冯斯修行炼金术,打扮宛若曾经的爱德华,与国家炼金术士们一起寻找找回哥哥的方法。
而暗地中,慕尼黑的一个神秘组织开始了寻找理想国“香巴拉”的仪式,连接炼金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门”被打开了。
兄弟二人的命运与两个世界的危机交织在一起,爱力克兄弟要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
2009年2月13日 看过
旧版《钢炼》大结局,片中有德国名导弗里茨·朗登场……
7分 动画
虎!虎!虎! (1970) IMDb 豆瓣 TMDB 维基数据
Tora! Tora! Tora!
8.4 (113 个评分) 导演: 理查德·弗莱彻 / 深作欣二 演员: 马丁·鲍尔萨姆 / 山村聪
其它标题: Tora! Tora! Tora! / 偷袭珍珠港
这是一部真实的电影,真实展现了日军偷袭珍珠港的历史。美军插手太平洋战场,日军最高将领山本五十六(山村聪 Sô Yamamura 饰)认为美军实力强大,应速战速战,不宜和美国人打长久战。于是,由他一手策划的偷袭珍珠港行动正式启动了。
虽然美军从此前截获的日军密电中得知了日军可能进行突袭的消息,但多数人都对此不屑一顾,密电的内容也没进行上报。即使在突袭当天美军一个士兵发现了雷达上不寻常的飞机群,美军将领仍然认为那是自己的飞机在执行巡逻任务。最终使得日军偷袭行动一举成功,美军损失惨重。山本五十六也成了美国人最大的眼中钉。
2009年2月1日 看过
比《珍珠港》好太多
8分
无间道 (2002) IMDb TMDB 维基数据 豆瓣
無間道
9.1 (2117 个评分) 导演: 刘伟强 / 麦兆辉 演员: 刘德华 / 梁朝伟
其它标题: 無間道 / Infernal Affairs
1991年,香港黑帮三合会会员刘健明(刘德华)听从老大韩琛(曾志伟)的吩咐,加入警察部队成为黑帮卧底,韩琛许诺刘健明会帮其在七年后晋升为见习督察。1992年,警察训练学校优秀学员陈永仁(梁朝伟)被上级要求深入到三合会做卧底,终极目标是成为韩琛身边的红人。2002年,两人都不负重望,也都身背重压,刘健明渐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陈永仁则盼着尽快回归警察身份。
重案组从陈永仁手中获悉一批毒品交易情报,锁紧目标人物韩琛,没料情报被刘健明泄出,双方行动均告失败。但此事将双方均有卧底的事实暴露,引发双方高层清除内鬼的决心。命运迥异又相似的刘健明和陈永仁开始在无间道的旅程中接受严峻考验。
2009年1月30日 看过
大陆版和港台版结局不同
2009年1月30日 评论 被主角光芒掩盖了的两个小人物 -     第一次看《无间道》时,虽然觉得故事剧情还不错,但那时总觉得两个主角之间的较量不够精彩、不够过瘾,纵观整部片子,不算入韩琛死后两人的正式见面,之前隐藏身份时的暗中较量也就只有一次而已,之前期待的那种你来我往的多次生死对决并没有出现,不免有点失望。不过随着时间的过去,几年后我已经厌倦了那些虚无的所谓“刺激”、“火爆”、“华丽”的特效场面,再回过头来看这部作品,我似乎已经不太计较这“不精彩”的对决了,从而放松下来细细体会警匪两方的斗智斗勇(顺道说下,由于看了太多老外的CG特效,以致我观赏京奥开幕式时竟没有感到半点新鲜感,罪过,罪过~)。     刘健明和陈永仁是光辉四照的主角,关于他俩之间的恩怨是非,早已被无数影评说烂说臭,所以我还是识趣点,绕开二位大虾来谈谈充当陪衬的两个小人物吧,他们分别是:     杜汶泽饰演的傻强,以及林家栋饰演的大B。     从理性的角度来讲,这两位都是反面人物。     选说说杜汶泽扮演的傻强,人如其名,很傻,但傻得可爱,可是别忘了,他终究是个黑道小混混,肯定干过不少犯科之事,不管他如何“忠肝义胆”,黑道就是黑道,始终不是真正善良的好人(尽管事实上绝对的好人不可能存在)。由于他舍身救了陈永仁,于是乎观众们也就不去细想他的所作所为了,也许反而会有些同情。这个角色最终留给人们的,大概只有“无奈的叹息”了吧。     如果说傻强的存在价值是为了陪衬陈永仁高大的形象,那么大B的存在价值则是为了张显刘健明复杂的个性。 大B的结局是被刘健明轰爆脑袋,估计很少人会去同情这个角色,因为他是被刘健明轰爆的,所以死不足惜。不过在我看来,刘健明和大B并没有多少本质上的区别,身份的多重早已注定了他们性格的多重,大B在看到黄警官倒下的一刻,未必内心深处就没有过“感慨万分”。     总之,这两个角色都是为了陪衬主角而存在的,他们也都尽了“本分”。     再来谈谈两位扮演者吧。 最早识知杜汶泽这个演员,已经不太清楚是什么时候了,大概是《精武门》或者《千王之王》吧?反正我就只记得他扮演过一些悲剧性的小人物。不过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出演《宝岛春梦》“陈小扁”一角,不用多说了,这个角色就是讽刺阿扁的,剧中的故事发生在2000年的“宝岛大选”时期,陈小扁在“父皇”李大辉的庇护下击败了竞选对手宋子瑜和连沾荣登领导宝座,可上台后阿辉伯和小扁扁“父子俩”之间却频频发生了矛盾……总之,这是个搞笑故事,除了以上四位仁兄,登场的主要角色还有吕秀玲、吴秀珍、吴一明、唐非、马英八等等。有趣的是,剧情几乎与现实中的台湾大选“同步”进行(拍摄时间大概比现实中晚了一两个星期左右)。     至于林家栋,要不是他在《叶问》中的表现太过精彩,也许我很难会记住这个演员。其实我很早以前就看过他参与演出的影视作品了,最早是在《神探李奇》,片中林家栋饰演“谢四”(其人物原形就是谢庭锋的老豆谢贤),后来他还出演过《四大才子》等作品,但由于这些片子的制作水准实在很平庸,从而掩盖了他出彩的演技。 《无间道》让林家栋有了证明自己的机会,人们也因此将他列入“大器晚成”一类,只是他的角色很不讨好,最终只能让人们记住大B而已。这次《叶问》里的那个有血有肉的“李钊”让很多人关注到了林家栋本人,终于让他真正地扬眉吐气了一回。《叶问》的封面上特地注上了几个主要演员的名字,同时附着所饰演角色的头像,这算是对演员的一种尊重吧。 《无间道》中的大B在临死之前曾说过:“其实我并不笨,只是琛哥看不上我……”,这话也可以说是现实中对林家栋的真实写照,其实林还是挺不错的演员,只是他实在没有主角相。     哦,对了,还有吴延烨,就是片中和刘德华吵架的那个,很早以前我就注意到他了——也许是从甄子丹的《精武门》,或者更早之前吧。不过他留给观众们印象最深的一个角色,还要属《我和僵尸有个约会》里的堂本静。     至于黄秋生、曾志伟、郑秀文、陈慧琳等等等等就不多说了,这些角色虽然不像两位主角那么“万千光芒”,但至少也是“千丈光芒”了。     好了,就到这里吧,就到这里。
10分 刘德华
活着 (1994) IMDb TMDB 维基数据 豆瓣
活着
9.0 (1333 个评分) 导演: 张艺谋 演员: 葛优 / 巩俐
其它标题: 人生 / Lifetimes
根据余华同名小说改编。
富少福贵(葛优)嗜赌成性,妻子家珍(巩俐)屡劝无果后带着女儿凤霞离开了他,当夜,福贵输光所有家产气死父亲,被迫靠变卖母亲首饰租间破屋过活。一年后,家珍手拉凤霞怀抱刚出世的儿子有庆回到家中,福贵痛改前非,开始靠演皮影戏过起安份守己的日子。
但好景不常,内战时期,福贵被国民党抓去当劳工,一番辗转终回到家乡与一家人团圆后,凤霞因病变成哑巴,而在后来的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他虽获某些小福,逆境却也一直与他如影相随。
2009年1月30日 看过
老谋子以前拍的片都不错,现在越来越让人讨厌了
9分
死亡笔记 后篇 (2006) IMDb 豆瓣 TMDB 维基数据
Death Note - Desu nôto: The Last Name
7.6 (189 个评分) 导演: Shûsuke Kaneko 演员: Tatsuya Fujiwara / Ken'ichi Matsuyama
其它标题: Death Note: The Last Name / Death Note - Desu nôto: The Last Name
上篇中,夜神月(藤原龙也 饰)设计除掉了女友和跟踪自己的FBI的探员,趁机混进了调查本部,但是,L(松山健一 饰)对他的怀疑并没有结束,新一轮的智力游戏继续进行。与死神硫克个性迥异的死神雷姆把另外一本“死亡笔记”扔到人间,得到它的是极度崇拜“基拉”的少女弥海砂(户田惠梨香 饰),她还以一半性命为代价得到了夜神月所没有的死神之眼。并主动和夜神月联系,答应协助他除掉L,条件是让月做自己的男朋友。聪明的L先发制人,将弥海砂关进了基拉对策室,夜神月为了救弥海砂,也为了自保,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同时,因为跟踪报道“基拉”事件而风头大劲的樱花电视台发生了一连出人意料的事情,主播高田清美(片濑那奈 饰)追踪基拉的过程中发现了不为人知的秘密,随即第三名基拉出现了......两个死神,两本“死亡笔记”,三个基拉,一切扑朔迷离;两个算无遗漏的天才,谁最终能够洞悉事实的真相?谁才是“死亡笔记”上最后的名字?
2009年1月27日 看过
上集的调调很附和我的阴暗心理……
8分
死亡笔记 (2006) IMDb 豆瓣 TMDB 维基数据
デスノート
7.4 (281 个评分) 导演: Shûsuke Kaneko 演员: Tatsuya Fujiwara / Ken'ichi Matsuyama
其它标题: デスノート / Death Note
死神硫克把一本“死亡笔记”遗落人间,被天才少年夜神月(藤原龙也 饰)拾到,月利用“死亡笔记”制裁了许多法律的正义无法制裁的犯人,他自称以“KILLER =基拉”为名的“救世主”,利用自己的双手制裁犯罪者,构筑理想中的世界;一连串杀人事件引起了ICPO(国际刑警组织)的注意,派出了天才侦探L(松山健一 饰)进行调查,步步逼近,和月斗智斗勇……两个自认代表正义的天才的对决。
北逃 (2008)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크로싱
7.6 (61 个评分) 导演: Kim Tae-gyun 演员: Cha In-pyo / Shin Myeong-cheol
其它标题: 크로싱 / 逃北者
2007年,北韩咸镜道某村一家三口——父亲龙修、母亲容花,还有年仅十一岁的儿子俊伊生活清贫,却倍感幸福。某天,母亲容花突然累倒,得了肺结核。一家人连最便宜的感冒药都买不起,父亲龙修决定冒险远赴中国。经过一番磨难,龙修终于在一个伐木场找到了工作。由于该木场进行非法伐木行为,后被发觉,龙修不仅丢失了钱财,还不得不接受被警察追击的命运。一天,修龙听说只要参加一个“访问”就可以得到报酬,于是欣然前往。没想到,修龙就此和家人天各一方…… 修龙走后,容花的病情逐渐加重,终于不治,离开人间。无依无靠的俊伊决定不顾一切地找到父亲。已经身在韩国的龙修也通过经纪人寻找儿子的下落,盼望父子重逢。然而,这对父子两人却一次次擦身而过……
现代启示录 (1979) 维基数据 豆瓣 IMDb TMDB Min reol Eggplant.place
Apocalypse Now
8.9 (559 个评分) 导演: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演员: 马丁·辛 / 马龙·白兰度
其它标题: Apocalypse Now / 当代启示录
越战后期,美军上尉威拉德(马丁•辛 Martin Sheen 饰)奉命沿湄公河而上,搜寻脱离美军在柬埔寨建立了自己的王国的科茨(马龙•白兰度 Marlon Brando 饰)上校,将他带回或杀死。科茨上尉曾经是美军在越战中的英雄,战功赫赫。然而,忽然有一天,他失踪了。随 后,情报指出他在柬埔扎建立了自己的王国,自己的军队,专门反对美军。
威拉德与几名士兵一路沿河而上,途中他们目睹了种种暴行、杀戮,目睹了无论美军士兵还是当地人在长期的战争中精神扭曲,做出的种种非正常的行为,威拉德感到了极大的震撼。
威拉德最后在柬埔寨科茨的王国中被当地人捉住,见到了科茨。然而,科茨竟欲求一死,叫威拉德将这里炸为平地……
2009年1月19日 看过
本片的内容其实与《拯救大兵瑞恩》一样,但要完爆瑞恩
8分 反战
雍正与年羹尧 (1980) 豆瓣
雍正與年羹堯
导演: 方翔 演员: 龍方 / 徐少強
其它标题: 雍正與年羹堯 / The Rebellious Reign
康熙晚年,众太子觊觎帝位,其中四太子胤祯与十四太子胤禵相争最激烈。康熙预立密诏传位于十四子,胤祯乃命年羹尧设法篡位于十四子,胤祯后以大将军职位。年助雍正得帝位后,受命西征,战无不胜,声名远播,雍正引以为忧,乃借机于一日之内连年羹尧十八级,由大将军降为城门的“外委把总”。年与志士密谋起义,却因事泄络被雍正所杀。
2009年1月17日 看过
龙方少有的演主角的片子(另一部是《活宝闯天下》)
2009年1月17日 评论 “奸神”龙方:也有演好人时 -     在网上看到不少人说龙方“从没演过好人”,其实龙方至少在《雍正与年羹尧》和《一对活宝跑天下》这两部影片中演过好人,而且还是主角。     “龙方”这个名字,也许很多人会感到很陌生,但若提到《赌神》里最后那个被周润发设计打死的高义、《上海滩赌圣》里最后那个被打死的汉奸、《至尊无上》里最后那个被打死的日本人、《雷洛传》里被刘德华解决了的赌场大哥、《龙的传人》里被周星驰等人海K一顿的大老板、《天子门生》里的大飞、《无期徒刑》里的好色狱警、《警网雄风》里的恶霸、《富贵兵团》里被洪金宝搞定的日本军官、《奸人世家》最后报警把自己抓起来的BOSS……相信人们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是他!” 龙方演过太多太多的反面人物,都可以被奉为“奸神”了,绝对称得上石坚和谷峰的最佳传人,为此,他曾经很无辜地走上大街上被人吐口水,曾经被妻子怀疑他真的入了黑帮,曾经无奈地苦笑着自嘲:“我是奸人世家,谁能奸过我?”……但现实中的龙方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好人,和他相处过的人都称他为人诚恳、谦虚,与银幕上的他大相庭径。毕竟电影,只是电影而已。但这恰恰也说明了龙方的“奸人”形象是多么的“深入人心”,以致他还曾拿自己来开涮,在影片《奸人世家》中,龙方不但恶搞了自己在其他影片中演过的桥段,而且在与主角们大战一场后居然报警把自己给抓起来,原因是电影片中坏人都得死,他想当一回不死的坏人。这个桥段是多小时候印象最深的电影情节之一。 龙方是一片绿叶,由于他频频出演反派,从而进一步捧起了成龙、周润发、刘德华、周星驰等一大堆为民除害的正义使者。而面对主角们的平步青云,龙方又是如此的低调,以至他的贡献是如此之大,却又始终默默无闻。 不过,我总喜欢去欣赏被主角的光芒掩盖了的配角们的精彩表演,主角是月亮,而配角只是星星,众星的存在价值很多时候只是为了捧月。欣赏一个主角并不难,因为主角总是光芒四照,但欣赏一个配角却并不容易,稍不注意,他们就会成为消逝的星星,一闪而过,不会再出现在你的脑海里。诸如龙方、刘家辉、李子雄、元华、张耀扬、吴延烨等等等等,早在他们陪衬下的红花大红大紫之时,我就已经很注意这些香港电影中的钻石配角,因此我初识元华,不是在《功夫》,初识张耀扬,不是在《古惑仔》,初识刘家辉,不是在《唐伯虎点蚊香》……   龙方代表作其一:《雍正与年羹尧》     导演:方翔 主演:龙方、徐少强     《雍正与年羹尧》这部影片可谓红极一时,但如今却已被人遗忘,究其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只因为后来同一题材的《君临天下》从各方面都超越了本片的艺术成就,从而取代了本片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经典。 由江华主演的《君临天下》的故事主题,是建立在《雍正与年羹尧》的基础剧情上所扩展出来的一部长篇电视剧,在当时创下了不错的收视成绩。的确,这类场面宏大、具有史诗感的题材并不是一部只有1个半小时的电影所能轻易表达出来的(个人认为两个小时以上更好一些,不然情节发展显得很仓促),所以篇幅更长、且剧情毫不拖沓的《君临天下》一经推出就获得了成功。当然《君临天下》也有作了很大改动,主要是删掉了年羹尧参与造反的剧情,将年羹尧重新成雍正的忠臣,年羹尧参与造反的戏份最终被其他角色所代替。 虽然《雍正与年羹尧》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是若没有这部在当时看来很杰出的作品,也就不会有后来更辉煌的《君临天下》。     也许会有人认为这部影片的武打画面算不上最精彩,但细心一点的观众也许注意到了,龙方的许多高难度的武打动作只用一个镜头一气呵成,而无需任何剪辑,这是具有一定武术功底的人才能够办到的(李小龙之后能够办到这一点的人并不是很多),相比之下陈国坤在《李小龙传奇》的前期经常得不断地利用镜头剪切来完成动作的连贯性,但愿陈国坤以后继续加油吧。 龙方不但在武打表演上可圈可点,在文戏上也比较出色,人们总忘不了年羹尧最后时刻遭雍正亲自围剿时那孤独绝望的眼神,此时的年羹尧可谓一个孤胆英雄。可惜这部片子实在太短了,限于篇幅没能更鲜明地塑造年羹尧这个人物形象,龙方没能借助这个角色证明自己出色的演技,倒是徐少强饰演的雍正形象更为丰满一些。个人认为片子的情节发展显得很仓促,如果片长加到两个小时以上会更好一点。     影片出于艺术创作的需要,将年羹尧塑造成悲剧英雄,其实历史上的年羹尧谈不上反清复明,历史上的雍正也不可能像影片中那样篡改遗诏,因为康熙时代的诏书是用汉文、满文、蒙古文三种语言写成的,即便雍正能够像传闻中那样将“十四阿哥”改成“于四阿哥”,那么其他两种语言他又怎么改法呢?还有别忘了一点,当时官方使用的汉字是繁体字。雍正很有可能就是康熙心目中的正式接班人。     龙方代表作其二:《一对活宝跑天下》     导演:鲁江 主演:龙方、郑富雄、武文秀     除了严肃悲壮的《雍正与年羹尧》,龙方还主演过功夫喜剧《一对活宝跑天下》。 如果说《雍正与年羹尧》被人遗忘是因为被后来者《君临天下》超越的话,那么《一对活宝跑天下》被人遗忘则是因为缺乏新意。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正是功夫喜剧盛行之时,那时此类影片精品频出,尤其以成龙的作品最为著名,这似乎就注定了《一对活宝跑天下》这部在当时制作水准并不差的影片不会很顺利地脱颖而出,但若抛弃了这一意识形态,单单来欣赏这部影片的话,还是颇有可观性的。 其实《一对活宝跑天下》这部作品的名气并不算小,很多人只是不熟悉这个片名,但对片子本身的内容应该不会陌生,以前没少在凤凰卫视、星空卫视等TV上播放过。片中的一些台词堪称经典,如算命先生说的“有命算到没命,有财算到没财”,还有龙方的那句后来经常被模仿的经典台词:“好(拖音)……难啊!”。     《一对活宝跑天下》一片中除了那两个大反派还有一开始就挂掉的表少爷,整部片子几乎找不到一个神经正常点的人。游手好闲的龙方,“调皮”的死胖子,再加上一个泼辣的老姑娘,这样的组合还不闹出笑话那真是天理不容。 最终BOSS的实力很强很牛X,无奈他遇到了两个脑子透逗的BT,在实力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被两个家伙病急乱投医来了招什么“声色犬马”,于是就这样被搞定了…… 除了与最终BOSS的决战“精彩万分”,影片中间还有不少武打场面很有看头,其中胖少爷与强盗头头在“翘翘板”上的那场对决简直是卓别林再世。     由于这部片子的风格实在太像成龙的作品了,再加上龙方在片中的打扮比成龙还成龙,以致我小时候看了本片时还误以为是成龙演的,殊不如此君就是后来的一代“奸雄”龙方。 不得不说龙方真是个天才演员,在本片中他的表情可谓丰富之极,实在很难将片中的他和后来那些大反派联系起来,要不是王晶惹的祸,估计龙方更可能成为演啥像啥的实力派演员,不过实际上龙方在主演完《雍正与年羹尧》和《一对活宝跑天下》后就淡出演艺圈做生意去了,可算是在他颠峰的时刻急流勇退,如果没有王晶后来重新启用他的话,龙方的演绎生涯大概至此就得划上句号了。     龙方出演主角的作品,只有三部: 《上海滩大亨》、《雍正与年羹尧》、《一对活宝跑天下》     演主角,而且还是演好人的,只有两部: 《雍正与年羹尧》、《一对活宝跑天下》     演主角,而且是演好人,最后还能保证不死掉的,只有一部! 《一对活宝跑天下》     除了在上边说到的两部片子,龙方还在《狱中龙》里扮演一个算是比较正面的律师,不少人因为片中龙方和刘德华唱对手戏,而将这个律师理解为一个反派,其实这个律师顶多只能说他有自己的立场,而不能简单地论其为坏人。此外龙方还在70年代的一些电影中出演戏份不多的好人配角。     最后还得提一下《奸人世家》,这部影片由龙方出品并亲自监制,片中汇聚了不少香港影视中的“奸人”,如:石坚、陈惠敏、李兆基、成奎安、黄子扬等等,这些恶人们现在都一个个弃恶从善了,还有那个“想演好人就得去韩国整容”的何家驹,居然也演了一回警察,不过龙方本人依然一奸到底,继续演大反派,只是这次他没有挂掉就是了。在这部影片中,你能看到这些反角们过去的一些“似曾相识”的镜头被重新搬了进来,如最终决战时那老女人对龙方说的那句“赌你的左手和左脚”,就是恶搞《至尊无上》里的那句“赌你的右手和右脚”的,更雷人的是,龙方听了此话后竟然说了句“这话好像在哪里听过?”Orz...     在线观看地址(来自“百度视频”):     《雍正与年羹尧》 http://so.ku6.com/v/q%E9%9B%8D%E6%AD%A3%E4%B8%8E%E5%B9%B4%E7%BE%B9%E5%B0%A7     《一对活宝跑天下》: http://so.ku6.com/v/q 一对活宝跑天下     如今龙方已经去世了,他的形象已经彻底地被定格在了过去那些影视作品上,他的死也没有引起像张国荣、柯受良、肥姐的那种轰动,他始终只是默默无名。但在我心目中,龙方是个出色的演员。     龙方的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323149.htm#4 附:龙方出演正面角色的作品 《雍正与年羹尧》(主角) 《一对活宝跑天下》(主角) 《狱中龙》 (不完整,待补充)……
7分
叶问 (2008) TMDB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葉問
7.4 (794 个评分) 导演: 叶伟信 演员: 甄子丹 / 任达华
其它标题: 葉問 / 一代宗师·叶问
1930年代,中国武术之都佛山。
这日,武功了得的北方武师金山找(樊少皇 饰)率众来佛山踢馆,各大武馆馆主皆成他手下败将之后,他找上习得一身武艺却为人低调未设馆授徒的叶问(甄子丹 饰)。在巡警李钊(林家栋 饰)、好友武痴林(行宇 饰)等乡邻的请求及妻子张永成(熊黛林 饰 )的鼓励下,叶问用咏春拳以柔克刚将金山找制服,确立在佛山的大师傅地位,李钊更私下将他视作师父。之前叶问挚友周清泉(任达华 饰)有心拉他合开纺织厂,但怕与爱妻及爱子分开的他只在资金上将周支持。
几年之后,侵华日军将佛山攻占,叶问同幸存下的乡邻一样,被迫携妻儿移居废屋。生计面前,叶问混在人群争抢去煤矿做苦力的机会,李钊则成为日军翻译官。日军将领三蒲(池内博之 饰)是名武痴,他以一袋白米作奖赏,派李钊四处搜寻能打国人在打斗场上与日军切磋,多名昔日武馆馆主及武痴林因此惨死。这将叶问激怒,他走入打斗场。
2008年12月31日 看过
可惜结局被广电局修改了
9分
精武门 (1972)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精武門
7.9 (141 个评分) 导演: 罗维 演员: 李小龙 / 苗可秀
其它标题: 精武門 / Fist of Fury
大侠霍元甲头七之日,日本虹口武道场翻译胡恩(魏平澳 饰)受铃木宽(桥本力 饰)委派,带人上精武馆挑衅。霍元甲五弟子陈真(李小龙 饰)不堪其辱,孤身赴武道场应战,大败数十人。铃木宽大怒,派人打砸精武馆,并限三天交出陈真。为保陈真性命,大师兄(田丰 饰)命令陈真离开上海。当夜,陈真意外发现师父被毒害的线索,盛怒之下手刃凶手(黄宗迅 饰)及其内应(韩英杰 饰),并决定挖出幕后主使……
2008年12月29日 看过
这部电影有两个国语版配音,03年后的大陆版和谐掉了原来的许多台词,还超无良地把“中国人不是病夫”改成了“精武馆的人不是病夫”
9分 李小龙
我爱夜来香 (1983)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我愛夜來香
7.4 (27 个评分) 导演: 泰迪·罗宾 演员: 林子祥 / 林青霞
其它标题: 我愛夜來香 / All the Wrong Spies
二战时期,纳粹铁蹄蹂躏世界每一个角落。德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铀分裂的超级武器,该武器可导致人类灭亡。犹太人科学家哈巴枸偷偷将超级武器的图纸带出德国,逃往美利坚,得知消息的希特勒派出盖世太保追杀。哈巴枸只得转道香港,与美国特工接头。
为了确保这张代号为“野兽”的图纸安全交接,中国最高间谍“天字第一号”(林青霞 饰)委托夜来香事务所的私人侦探夜来香(林子祥 饰)为哈巴枸保驾护航。正愁无米下锅的夜来香认为这是一个赚钱的好机会,但等待他的则是一场紧张刺激却又笑料不断的图纸争夺战……
2008年12月27日 看过
电视上不知播过多少次了……
2008年12月27日 评论 中国版《虎口脱险》…… - 看到网上许多网友对本片不是很熟悉,感到有些意外,小时候这部片子在我老家那里热播的程度完全不亚于《黄飞鸿》、《英雄本色》等经典巨作。后来才知原来香港回归前大陆能够接收到香港电视台的地方并不多,而大陆的电视台又很少播放这部作品,也许是本片的内容太cult了吧?的确,虽然故事背景设定在抗日战争年代,但影片中的人物尤其是夜来香和罗宾探长这两个主人公的性格设定实在很雷人,作为“抗日英雄”,他们非但不再是高大全的红色巨人,反而有些“人品问题”。无论夜来香还是罗宾,他们之所以投身到全民抗战的洪流中来,既不是想“成为无名英雄”,也不是想获得“国际联盟的感谢”,更不是想“全世界的人都会爱上自己”,而是:50万美金。当然,两位仁兄最终并没有得到钱,这笔巨款被片中唯一的正面形象——林青霞饰演女英雄拿去援助抗战了。本片虽然极尽恶搞之能,但当中的某些剧情还是能激发观众们的爱国热情,像故事中间广州沦陷后,夜来香等人高唱《八百壮士歌》的情节就很令人振奋,其实这个情节是模仿《北非谍影(卡萨布兰卡)》的,这个段子既是恶搞,也是致敬,不过很雷人的是,片中夜来香常去的餐厅居然就叫“北非餐厅”! 当然,更为让观众们印象深刻的,还是那段令人捧腹的暗号:“我是女人!;我也是女人!;姑娘十八一朵花;男生十八玩泥巴;女人四十好年华;男人四十豆腐渣;阿婆八十顶呱呱;阿公八十软趴趴……” 二战结束后,法国人一直极力逃避自己曾与纳粹合作迫害犹太人的不光彩历史,少有的反映出这一历史问题的电影《孩子们,再见》也被扣上了一顶“法奸”的帽子,倒是《虎口脱险》通过搞笑的方式,折射出了诸多法国人不敢面对的敏感话题,以搞笑之法“瞒天过海”,让法国人求得“自慰”,在这点上,《我爱夜来香》亦并非纯粹的搞笑片,而与《虎口脱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夜来香》片中充当反派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是日本人,而是给日军充当跑腿的中国人,即“日伪”(“日军‘的’伪军”)。 抗战时期,伪军的人数比日军还要多,其数量大约为日本正规军的1.5倍。 参加伪军的大多是被日军招募的普通老百姓,过去不少红色经典中对伪军人物的形象塑造过于脸谱化,性格片面简单,但实际上现实中这样漫画式的人物当然是不可能存在的。 杨靖宇将军在一次逃亡的过程中被一个普通老百姓收留,那个老百姓听说杨靖宇被追杀,就苦心劝他向日本人投降,保住命要紧,杨靖宇将军耐心地向对方解释他不能投降的原因,因为他是个军人,如果军人都屈服了,那么就意味着中国人是软弱可欺的。杨靖宇将军并没有责怪这个老百姓的“软弱想法”,他深深地知道,持这种想法的人,又何止一个、两个,他们之所以屈服于侵略者的淫威,不是因为他们“卖国”,而是普通人总有一股保存自我的想法,而这就是人性,这也是为什么南京大屠杀中两个日本士兵就可以用枪喝着数百人弯着腰走、这也是为什么一匹狼为什么可以追着几十只羊到处乱跑的根本原因(我并不认为这是“中国人的劣根性”,而是人性的通病,因为同样的情况,也曾出现在红色高绵和其他灾难中)。 正因为充当伪军的人往往具有“草根性”,所以这些人的思想也往往很单纯,他们站在抗战人士一方时可以充当最有力的后勤,而站在日军一方又能成为“皇军坚不可摧的防线”。《夜来香》里秦沛饰演的警察局长在听到《八百壮士歌》时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也是反映出了伪军人物性格的单纯性,他们距离真正的大汉奸仅有一步之遥,但内心深处却还有一丝抹之不去的爱国之心,阻挡一个人跑去当汉奸的最后一道防线,往往不是外力,而是人心灵深处的善恶观。 说起影片中间出现过的《八百壮士歌》,林青霞和这首歌的缘分还真够深的,她当初就是凭借出演抗战影片《八百壮士》一举成名,剧中她扮演一个给八百壮士首领谢晋元将军送旗的女学生杨惠敏(林青霞和她本人曾见过面)。谢晋元将军就是《八百壮士歌》里唱到的那个“你看民族英雄谢团长”,他是国民党黄埔军系的一个将领,淞沪会战中率领八百壮士(实际上只有400多人)在四行仓库阻击了日军的多次猛攻,成功掩护了中国军队的后撤,当时有个英国士兵评价八百壮士是“勇敢的中国敢死队员”,而曾经讽刺过蒋介石的何香凝女士亦对他们盛赞有加。谢晋元将军也是少数国共两党都给予敬爱的抗日将领,不幸的是,谢晋元没有死在沙场上,却被汪伪政权的人暗杀了。 林青霞后来还出演过《八百壮士》的姐妹篇《旗正飘飘》,加上这部《我爱夜来香》,她是第三次与《八百壮士歌》结缘了。 最后,把这首歌的歌词发一下吧: 《八百壮士歌》(又名《中国不会亡》) 中国不会亡 中国不会亡 你看民族英雄谢团长 中国不会亡 中国不会亡 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斗守战场 四方都是炮火 四方都是豺狼 宁愿死不退让 宁愿死不投降 我们的国旗在重围中飘荡飘荡 飘荡飘荡 飘荡 八百壮士一条心 十万强敌不能挡 我们的行动伟烈 我们的气节豪壮 同胞们起来 同胞们起来 快快赶上战场 拿八百壮士做榜样 中国不会亡 中国不会亡 中国不会亡 中国不会亡 不会亡 不会亡 不会亡 (国民政府后将“中国不会亡”改为“中国一定强”)
8分 喜剧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1991) 豆瓣 IMDb TMDB 维基数据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9.2 (1336 个评分) 导演: 杨德昌 演员: 张震 / 杨静怡
其它标题: A Brighter Summer Day /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结识小明(杨静怡 饰)前,小四(张震 饰)是典型的乖孩子。作为父母的希望和兄妹的骄傲,全家人都指望他考上名牌大学。他有一个喜欢摇滚乐的自称“小猫王“(王启赞 饰)的好友,两人虽会去树林看人幽会,但过的却是与周围那些在“小公园”里混的少年人完全两样的生活。
喜欢上小明后,小四便像跌进一个无底深渊,开始被外界的各种力量牵着鼻子走。新结识的仰慕对象honey(林鸿铭 饰)猝死,一向敬重的父亲的自尊与精神因为某次事件严重受损,再加上“看透”了小明一次次“欺骗玩弄”他的感情,血气方刚又有很强道德感的小四终于走上犯罪的道路,期望用自己的刀结束事件的根源。但小四不知的是,他眼中的根源只是这条食物链中微不足道的一环……
2008年12月27日 看过
真实事件
9分
杀破狼 (2005) 维基数据 豆瓣 IMDb TMDB
殺破狼
7.2 (302 个评分) 导演: 叶伟信 演员: 甄子丹 / 洪金宝
其它标题: 殺破狼 / SPL
刘国忠(任达华 饰)是一个身患绝症的警察,他的前途暗淡无光,他接到任务要保护一个证人的女儿。督察马军(甄子丹 饰)是身手了得的武术家,一心要接替忠的位置。忠派去黑道大哥宝爷(洪金宝 饰)身边的卧底意外死亡,原因不明,忠怀疑是宝爷所为。于是把宝爷押送到警局盘问,苦于没有证 据,忠迫不得已开始捏造证据控告宝爷,全警局都深谙此道,只有军蒙在鼓里。
然而,证据神秘消失,宝爷走出警局时,扬言要杀掉忠的所有手下,果然他身边的冷血杀手Jack(吴京 饰)干掉了忠一帮下属,马军意外发现,忠的下属和宝爷之间原来还另有恩怨,马军怒火中烧,决定与宝爷和Jack决一死战。
2008年11月10日 看过
(6/10)港版悲剧结局。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