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
从大都到上都 豆瓣 谷歌图书
所属 作品: 从大都到上都
8.4 (65 个评分)
作者:
罗新
新星出版社
2017
- 11
生动还原八百年前元朝两都间辇路的真实面貌,一本多角度的历史大散文。
一座历史名城大都(今北京)和一颗草原明珠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由这条路相连。
这条路尘封了八百年,当年皇帝仪仗浩浩荡荡、溪流清澈、青草茂美、骏马奔腾。如今已是沧海桑田。八百年前的辉煌,隐没在 平凡的村庄和深山荒草间。
这条路是元代的辇路,是皇帝往返两都之间的专属性道路,设有十八处纳钵。
这里是山川的终点,草原的起点,贯穿长城内外,是自古以来从蒙古高原进入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
享受历史的丰富,探寻生命的意义,重新发现中国。
北大教授罗新,一位中国中古史和中国古代边疆民族史的专家,在华发之年,自北京健德门启程,沿着古代辇路北行,经龙虎台,过居庸关,行黑谷,越沙岭,背着行囊,徒步穿越北京、河北的重叠山谷,进入内蒙古草原,不畏烈日、暴雨、尘土飞扬、山路艰辛,穿行于田垄与山谷间,一步一步走完了从健德门到明德门的四百五十公里山川河流,抵达上都,完成了他十五年前的夙愿。
“我,作为一个以研究中国历史为职业的人,真了解我所研究的中国吗?我一再地问自己。”
作者的叙述平静从容,充满古典气息,给人以思想的启迪,美的享受,读来欲罢不能。在作者的讲述中,历史与现实交错,呈现出迷人的色彩。
大历史与个人小历史在书中错落交汇。
在这条路上,一边是历史,一边是现实。一边是遥远的史书上的沧桑印迹,一边是近处几十年的悲喜人生。年少时不为人所知的暗恋,三十年前的半途而废的远足,二十年前暴风雪中被倒提双脚走出黑松林,风华正茂的女学生突然离世,浅淡之交故人的神奇失踪,记忆里一朵牵牛花的摇曳,都因某一地点某一场景,在路上被恍然忆起。作者五十年的人生,也零星散落在这条徒步之旅上。
后工业时代,当时间和空间被压缩得几乎不值得测量时,徒步是对主流的抵抗。
本书汇集了许多的旅行家对于徒步的思考和意义。所引用的国外旅行家的段落,几乎都出自作者的优美译笔,且金句叠出:
“挣扎多年以后,我们明白了,不是我们成就了旅行,而是旅行成就了我们。”
“旅行就好比婚姻,如果你以为你能加以控制,那必定大错特错。”
本书配以精美手绘插图,以及手绘地图,生动表现沿途历史遗迹和人文风貌。
一座历史名城大都(今北京)和一颗草原明珠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由这条路相连。
这条路尘封了八百年,当年皇帝仪仗浩浩荡荡、溪流清澈、青草茂美、骏马奔腾。如今已是沧海桑田。八百年前的辉煌,隐没在 平凡的村庄和深山荒草间。
这条路是元代的辇路,是皇帝往返两都之间的专属性道路,设有十八处纳钵。
这里是山川的终点,草原的起点,贯穿长城内外,是自古以来从蒙古高原进入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
享受历史的丰富,探寻生命的意义,重新发现中国。
北大教授罗新,一位中国中古史和中国古代边疆民族史的专家,在华发之年,自北京健德门启程,沿着古代辇路北行,经龙虎台,过居庸关,行黑谷,越沙岭,背着行囊,徒步穿越北京、河北的重叠山谷,进入内蒙古草原,不畏烈日、暴雨、尘土飞扬、山路艰辛,穿行于田垄与山谷间,一步一步走完了从健德门到明德门的四百五十公里山川河流,抵达上都,完成了他十五年前的夙愿。
“我,作为一个以研究中国历史为职业的人,真了解我所研究的中国吗?我一再地问自己。”
作者的叙述平静从容,充满古典气息,给人以思想的启迪,美的享受,读来欲罢不能。在作者的讲述中,历史与现实交错,呈现出迷人的色彩。
大历史与个人小历史在书中错落交汇。
在这条路上,一边是历史,一边是现实。一边是遥远的史书上的沧桑印迹,一边是近处几十年的悲喜人生。年少时不为人所知的暗恋,三十年前的半途而废的远足,二十年前暴风雪中被倒提双脚走出黑松林,风华正茂的女学生突然离世,浅淡之交故人的神奇失踪,记忆里一朵牵牛花的摇曳,都因某一地点某一场景,在路上被恍然忆起。作者五十年的人生,也零星散落在这条徒步之旅上。
后工业时代,当时间和空间被压缩得几乎不值得测量时,徒步是对主流的抵抗。
本书汇集了许多的旅行家对于徒步的思考和意义。所引用的国外旅行家的段落,几乎都出自作者的优美译笔,且金句叠出:
“挣扎多年以后,我们明白了,不是我们成就了旅行,而是旅行成就了我们。”
“旅行就好比婚姻,如果你以为你能加以控制,那必定大错特错。”
本书配以精美手绘插图,以及手绘地图,生动表现沿途历史遗迹和人文风貌。
大汗之怒 豆瓣
所属 作品: 大汗之怒
8.0 (8 个评分)
作者:
周思成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9
- 3
数次遣使,两度出兵。忽必烈执着于征服日本,除了军事野心的驱使,更有着复杂隐秘的政治动机。
著名历史学者刘迎胜、张帆、李新峰、党宝海鼎力推荐。
融合多方视角,揭秘“元日战争”中鲜为人知的野心、阴谋与闹剧,以及历史的偶然。
作品精彩看点:
一、视角广阔,将小说般的生动情节与学术研究的细致分析融为一体
◎本书作者是当今蒙元史研究领域的后起之秀,更是不可多见的语言天才,通晓英语、法语、德语,还能阅读日文、俄文、拉丁文、波斯文等十余种文字。正是以杰出的语言能力为基础,本书综合多种语言的相关资料,融合了元朝、日本、高丽等多方视角,提出了新见解。
二、完整呈现“元日战争”全貌
◎一代雄主忽必烈与幕府政治强人北条时宗隔海博弈
◎威震欧亚蒙古铁骑与勇悍狂热日本武士的正面交锋
◎蒙古铁骑威震四方,横扫欧亚大陆,让人闻风丧胆。面对强大的元帝国,偏居一隅的日本有何底气、有何考虑,敢于斩杀元朝使者,表现出强硬姿态?
◎被日本方面称为“神风”的飓风,对元军失利有着怎样的影响?若未遭遇飓风,元军是否能取得征日之胜?
◎在第二次征日战争中,元朝东征军的内部矛盾,尤其是将帅不和,对战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两场征日战争,元军一共损失了多少士兵?
◎为应对元朝大军压境,日本方面采取了哪些应对举措?又曾计划出了怎样的报复措施?
◎元军征伐日本,对日本政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三、探讨元朝军队失利原因,对战争性质及相关问题,提出新见解。
◎当忽必烈为征日本失败而震怒的时候,他仍未彻底弄清楚,自己面对的是怎样的对手;或许更未曾意识到,战败暗示着元帝国的军事扩张之势,已膨胀到了某种极限,面临难以逾越的门槛——这或许是无法逃避的历史法则?
◎数次遣使,两度征伐,甚至曾计划第三次出兵。已据有广袤大陆的忽必烈,为何对征服“僻居海上”的日本如此执着?
◎当时的日本,有着怎样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状况?幕府的政治强人北条时宗,是个怎样的人物?
◎朝鲜半岛的高丽政权,在这两场征伐日本的战局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如何认识这两场战争的性质?什么是元帝国扩张之路上的“奥古斯都门槛”?
作品简介:
1274年和1281年,忽必烈两次派遣军队,跨越海洋征伐日本。长久以来,由于史料相对缺乏,以及研究者立场和角度不同,关于这两场战争的真相扑朔迷离。
作者在广泛阅读中文、日文、英文等各语种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元朝、日本、高丽等多方视角展开叙事,还原了当时东亚地区的政治局势,完整呈现了两场战争的全貌。书中清晰叙述了元军的战争意图、备战过程、进军路线和撤退状况,也展现了当时日本方面的权力格局和军事防御措施。
本书既有对大时代背景的宏观描绘,又在微观层面对个体命运有着细致展现,融小说般的生动情节于学术研究的细致分析之中。作品围绕元军内部矛盾、面临的天气状况、作战策略等诸多因素,对元军失利的原因进行了全面探讨,并对如何认知这两场战争的性质,提出了独特见解。
名家推荐:
亚洲海洋历史的重要篇章。
——刘迎胜(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曾任“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考察队队长)
这场战争在日本家喻户晓,在中国却少为人知。本书大概是第一部系统描述这场战争的中文读物,在注重可读性的同时,细节考证和宏观分析均有创见,也具备学术价值。
——张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教授)
亦庄亦谐,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囊括中外,纵论古今,发人深思。
——党宝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这是我看过的学到东西最多的历史通俗读物。这不是蒙元史学者对一个跨度过大话题的专业论述,而是在一个不大可能存在的、出自一个头脑的多重专业视角下的一次重新解读。作者对战争背景浓墨重彩的刻画,多多少少重塑了我对蒙元世界的感受,可能是全书最具启发性的章节。
——李新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著名历史学者刘迎胜、张帆、李新峰、党宝海鼎力推荐。
融合多方视角,揭秘“元日战争”中鲜为人知的野心、阴谋与闹剧,以及历史的偶然。
作品精彩看点:
一、视角广阔,将小说般的生动情节与学术研究的细致分析融为一体
◎本书作者是当今蒙元史研究领域的后起之秀,更是不可多见的语言天才,通晓英语、法语、德语,还能阅读日文、俄文、拉丁文、波斯文等十余种文字。正是以杰出的语言能力为基础,本书综合多种语言的相关资料,融合了元朝、日本、高丽等多方视角,提出了新见解。
二、完整呈现“元日战争”全貌
◎一代雄主忽必烈与幕府政治强人北条时宗隔海博弈
◎威震欧亚蒙古铁骑与勇悍狂热日本武士的正面交锋
◎蒙古铁骑威震四方,横扫欧亚大陆,让人闻风丧胆。面对强大的元帝国,偏居一隅的日本有何底气、有何考虑,敢于斩杀元朝使者,表现出强硬姿态?
◎被日本方面称为“神风”的飓风,对元军失利有着怎样的影响?若未遭遇飓风,元军是否能取得征日之胜?
◎在第二次征日战争中,元朝东征军的内部矛盾,尤其是将帅不和,对战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两场征日战争,元军一共损失了多少士兵?
◎为应对元朝大军压境,日本方面采取了哪些应对举措?又曾计划出了怎样的报复措施?
◎元军征伐日本,对日本政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三、探讨元朝军队失利原因,对战争性质及相关问题,提出新见解。
◎当忽必烈为征日本失败而震怒的时候,他仍未彻底弄清楚,自己面对的是怎样的对手;或许更未曾意识到,战败暗示着元帝国的军事扩张之势,已膨胀到了某种极限,面临难以逾越的门槛——这或许是无法逃避的历史法则?
◎数次遣使,两度征伐,甚至曾计划第三次出兵。已据有广袤大陆的忽必烈,为何对征服“僻居海上”的日本如此执着?
◎当时的日本,有着怎样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状况?幕府的政治强人北条时宗,是个怎样的人物?
◎朝鲜半岛的高丽政权,在这两场征伐日本的战局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如何认识这两场战争的性质?什么是元帝国扩张之路上的“奥古斯都门槛”?
作品简介:
1274年和1281年,忽必烈两次派遣军队,跨越海洋征伐日本。长久以来,由于史料相对缺乏,以及研究者立场和角度不同,关于这两场战争的真相扑朔迷离。
作者在广泛阅读中文、日文、英文等各语种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元朝、日本、高丽等多方视角展开叙事,还原了当时东亚地区的政治局势,完整呈现了两场战争的全貌。书中清晰叙述了元军的战争意图、备战过程、进军路线和撤退状况,也展现了当时日本方面的权力格局和军事防御措施。
本书既有对大时代背景的宏观描绘,又在微观层面对个体命运有着细致展现,融小说般的生动情节于学术研究的细致分析之中。作品围绕元军内部矛盾、面临的天气状况、作战策略等诸多因素,对元军失利的原因进行了全面探讨,并对如何认知这两场战争的性质,提出了独特见解。
名家推荐:
亚洲海洋历史的重要篇章。
——刘迎胜(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曾任“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考察队队长)
这场战争在日本家喻户晓,在中国却少为人知。本书大概是第一部系统描述这场战争的中文读物,在注重可读性的同时,细节考证和宏观分析均有创见,也具备学术价值。
——张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教授)
亦庄亦谐,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囊括中外,纵论古今,发人深思。
——党宝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这是我看过的学到东西最多的历史通俗读物。这不是蒙元史学者对一个跨度过大话题的专业论述,而是在一个不大可能存在的、出自一个头脑的多重专业视角下的一次重新解读。作者对战争背景浓墨重彩的刻画,多多少少重塑了我对蒙元世界的感受,可能是全书最具启发性的章节。
——李新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