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
罗马考古――永恒之城重现 豆瓣
所属 作品: 罗马考古――永恒之城重现
作者: (法)Claue Moatti 译者: 郑克鲁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8 - 11
毁坏,重建;再毁坏,再重建。罗马从来没有完全消失过。寻宝的人、考古学家、文人 、教皇、政客,前来猎奇,研究,体会,统治,侵略。历经劫难和掠夺,这座永恒之城仍然 保持了她的标记:大竞技场、图拉真圆柱、万神庙。罗马古城,经历了中世纪的劫掠,终于 保存下来。在它的废墟之上,传说的面纱逐渐褪下……。精彩的描绘,让我们从废墟的古城 之中走进人文主义年代,拿破仑的年代,理性的年代……�
拜占廷 豆瓣
作者: (法)卡普兰(Kaplan,M.) 译者: 郑克鲁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4 - 1
《拜占廷》以画册形式展现这一建立于330年的罗马帝国新都城。《拜占廷》展示了作为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的数个世纪的辉煌,直至在1453年被外族推翻。
2016年9月15日 已读
虽然被很多人说成是入门级,但最好还是事先了解下大概历史进程,不然有些内容会看晕(可配合特里高德的《拜占庭简史》一起看)。书价较高,内容较少,不过彩色插图丰富,书尾有部分文献(那个啥……反犹情绪很浓……)。翻译很流畅,就是部分名称不够约定成俗 ,但这是中文翻译外国人名的通病,多多注意外语原名就行。
历史 希腊 罗马
独特的拜占廷文明 豆瓣
作者: 陈志强 1999 - 1
本书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统治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近千年的拜占廷文化,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本书综合阐述了拜占廷帝国史;介绍了帝国的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军事、宗教等;论述了拜占廷文化的魅力及其对世界各国的深远影响,使读者对拜占廷文明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
2016年9月13日 已读
老陈虽然写过很多本拜占庭史书,但内容大同小异,新书只是作些观点修正。这本不用看了,真正值得读的只有两本:《拜占“庭”帝国通史》和《拜占“廷”学研究》。前者是本书历史进程部分的扩展,内容是对《拜占“廷”帝国史》作了一些修改;后者是本书历史研究部分的扩展,观点虽旧但内容丰富。
历史 希腊 罗马
拜占庭简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拜占庭简史
作者: [美]沃伦·特里高德 译者: 崔艳红 2008 - 10
本书作者通过对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和文化史的叙述提供了帝国兴衰的全景图。他特别着力驳斥了关于拜占庭帝国的错误观点,强调在中世纪的欧洲,帝国的政治管理、经济、文化都处于领先地位;拜占庭的元素,通过天主教的理论、罗马法、古典希腊的学术著作仍然在今天得以存在,尤其是在东欧和俄罗斯。
2016年9月5日 已读
内容侧重时代兴衰而不是王朝更替,皇帝一个接一个地塞给读者却很难让人留下具体印象。总的来说本书主要介绍历史进程和帝王成败,几乎没有对社会面貌和民众生活的介绍,所以最好配合一些侧重文明的作品(如卡普兰的《拜占庭:东罗马帝国的辉煌岁月》)一起看。
历史 希腊 罗马
罗马人的故事 15 豆瓣
所属 作品: 罗马人的故事 15
8.1 (14 个评分) 作者: 盐野七生 译者: 田建华 / 田建国 中信出版社 2013 - 8
《罗马人的故事15:罗马世界的终曲》是《罗马人的故事》系列的最后一卷,盛者必衰,诸行无常。这就是历史之理的话,那么我们后人正冠整衣目送历史,正是我们对先人孜孜努力积累起来的历史应有的礼貌。罗马世界,灭亡于地中海不再是“内海”之时,消失于地中海不再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通途,而变为隔离人与人的界海之时。从现在开始,您将阅读的是悲惨时代的罗马人的故事。当您并未放弃而读完故事时,我敢说,您会看懂罗马人之死。盛极必衰,而罗马在众多“盛者”中别具一格,没有“伟大瞬间”的灭亡会更好些,这种“必衰”的方式也与众不同。罗马行省一直与本土命运与共,他的灭亡也许会给您别样的启示。
2016年7月4日 已读
不太出彩的最后一作。本册的主角是三个在传统史书中提到的“最后的罗马人”。不过盐野对三人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对斯提利科是无限同情,对艾提乌斯是大加指责、并说他没资格被称为“最后的罗马人”,对贝利萨留则是肯定其军事才能,但痛批查士丁尼和拜占庭对意大利的暴政……
历史 罗马
希腊罗马古代社会研究 豆瓣
所属 作品: 古代城邦
作者: 古郎士 译者: 李玄伯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 5
精神生活乃人类不可或缺之生活内容,某种程度上讲,较之物质生活似更为重要。因为物质需要的满足可通过努力从外界获得,且多与寡并非生活幸福的决定因素;而人类精神必寻得寄托之所,方能感到安定、满足与幸福。由此可以说,正是精神寄托之欲望产生了信仰。然信仰从何而来?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物质决定意识,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了其精神生活的需要及空间。古代希腊、罗马社会亦不能例外。远古时代,生产力欠发达,人们对自然界的变幻莫测无从寻找到解答,对生活安宁、幸福的欲望,遂生出许多对自然、对死者、对神灵的崇拜之情感。认为神灵法力无边,不容侵犯。敬祀他,他护桔你;亵渎他,他则危害你。他用无形之手支配着现实世界的生活,并决定着现世生活的范围及质量。由此,家神、居里神、邦神随之产生,宗教随之出现。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的进化,宗教观念及类型也业已发生巨变,但追忆人类信仰的历程,仍不失为窥视人类社会,政治、法律制度演变过程的一个独特视角。
信仰固然重要,但人类的生活仍是现实的。人的自然属性和繁衍后代的能力,使“家”成为必要,父子间的事实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成为可能;而人的社会属性,又使古希腊、罗马的“居里”、“邦”、“城”的制度渐次产生,从而形成与这些制度相适应的宗教礼节、典祀、仪注,以及大主教、教士等不同等级宗教职务与客人、平民、奴隶等相对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由于宗教的绝对的威权,因而“宗教既管理政府、司法、战争,教士亦然同是官员、审判官、大将。”“王的威权亦出自宗教”。政权组织、官员的设置,与外邦的关系,外邦人的地位,战争与媾和,殖民地等等,均与宗教制度具有不可分割的关联;而“法的制定,即为宗教内容。”因而所有权、继承权、贵族、公民、平民、外人的法律地位,均依宗教规则及秩序而确定,古希腊、罗马的制度,深刻着宗教的烙印。
一切均在变化,宗教观念亦同。变化之原因,有的出自内部,有的源于外部。下等阶级为争夺平等权的反抗,是促使社会制度及法律制度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公民权的获得,选举制度的产生,男女继承权的革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阶级斗争对历史的推动作用。缓和的内部变革与激烈的阶级冲突的交织进行,渐次推动了古希腊、罗马社会制度向着更高阶段发展。邦制度最终被摧毁,旧式宗教被新的基督教所替代,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本书共分五卷,依次为“古代信仰”、“家庭”、“邦”、“革命”、“邦制度消灭”。作者以宗教变化为经线,对古希腊、罗马社会发展的各阶段及相关制度作了史实性描述,尤其对各制度产生的社会、信仰基础作了客观的叙述和分析。作者主张,“万不可”以今人之眼光、思想,对待、解释古代希腊、罗马存在的事物及制度,而应设身处地地在当时的历史环境条件下观察。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治学态度,尤其值得倡导和重申。
法律制度源于社会生活,源于思想进化。在法制发展史上,古希腊、罗马的法制(其代表者,《十二铜表法》、叟伦立法也)影响后世至今,地位举足轻重,自不待言。然若不清楚古代希腊、罗马社会之基本状况,亦难以说清其法制之产生、发展、变化,我们对古代法制思想的了解,就只会停留在肤浅处、文字上,而不可能把握到深刻处、精神上。因此,本书虽不是一部介绍古希腊、罗马法制的专著,但对研究古希腊、罗马法制的法学同仁必大有助益。
罗马人的故事 14 豆瓣
所属 作品: 罗马人的故事 14
8.3 (14 个评分) 作者: 盐野七生 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3 - 6
《罗马人的故事14:基督的胜利》内容简介:君士坦丁大帝逝后,留下他亲手改造的罗马帝国。此时,东方波斯的威胁与蛮族的不时南下入侵已成为常态。这对于庞大的罗马帝国仍非最沉重的打击,更厉害的对手来自内部──急速壮大的基督教。君士坦提乌斯追寻父亲的脚步,一手继续提振基督教会的地位,一手开始排挤罗马传统宗教。传统神祇宙斯、奥古斯都,都成了被禁止的偶像,诸神的神殿也被封闭。罗马即将变天之际,叛教者尤里斯豋场,为众神力挽狂澜。尤里斯的幼年在王位争夺的风暴中渡过,如同幽禁的生活使他可以徜徉在希腊罗马的哲学世界中,然而,他最后还是被推上了政治的最高舞台。对蛮族出乎意料的战功和推动政策大刀阔斧的态度,为他赢得军民爱戴。他做的不仅于此,他下定决心要反抗五十年来强力来袭的基督教潮流。试图扭转乾坤的他,身殉波斯战役,好不容易重启的神殿大门,再度紧闭。
2016年6月19日 已读
这一卷长达60年,主角却是只活跃了7年的叛教者尤里安。第一次看到狄奥多西的大名是在希腊史中,正是丫大搞文革废除了奥运会和摧毁众多希腊雕像(包括恺撒),对丫一直没好感,但在盐野笔下狄奥多西并不是什么扶植基督的大帝,而只是基督教养的一条狗而已,想来也挺可怜的。
历史 罗马
卢比孔河 豆瓣
Rubicone 所属 作品: 卢比孔河
8.9 (7 个评分) 作者: (英)汤姆·霍兰 译者: 杨军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6 - 8
公元前49年,高卢总督恺撒率大军渡过意大利北部的卢比孔河,向罗马进发。这是一场豪赌,恺撒押上的不只是个人的身家性命,还捎带着共和国的命运。究竟出现了什么样的政治态势,促使恺撒作出这一决定?包括恺撒在内的“前三头同盟”是怎么一回事?在那个时代,为什么军方豪强能够左右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元老院的权力和作用如何体现?在共和国的晚期,罗马已经控制了意大利之外的广大地区,变地中海为内湖的前景已日渐清晰,这一事实对共和国有何影响?渡过卢比孔河后,还发生了哪些事?
一卷在手,激荡的古罗马共和国晚期百年风云尽收眼底。
卢比孔河是罗马共和国时代山南高卢与意大利的界河。公元前49年,恺撒冲破不得越出所驻行省的法律,渡河宣告与罗马执政庞培决战。《卢比孔河》描画了罗马共和国鼎盛时期的生动画面。
这是恺撒大帝的世纪,这个征服欲强烈的赌徒渡过了卢比孔河,成就了伟业;这是西塞罗的世纪,他对自由的雄辩让他成为演家的化身;这是斯巴达克斯的世纪,他敢于对抗强权;当然,这也是绝代佳人克里奥佩特拉的世纪。这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世纪,罗马从一个地区发展为超级大国,曾经为自己叛逆传统而自豪的罗马精英们,甘愿放弃过去的责任和个人自由,向皇帝俯首称臣。政治阴谋、张扬个性、戏剧性突变,全都汇聚在这一个世纪的血河中。
但是,由于这个时期留下来的资料并不多,要用生动的语言真实再现这段历史,并非易事。作者汤姆·霍兰不得不依靠西塞罗留下来的回忆录、书信、演说片断。事实上,霍兰正是通过西塞罗这个“配角”的视角,写活了那些罗马强人:苏拉、庞培,恺撒等等……
罗马人的故事13 豆瓣
所属 作品: 罗马人的故事13
8.2 (19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盐野七生 译者: 麋玲 中信出版社 2013 - 6
一个不朽帝国行将末路,帝政时期即将走向尾声,走出三世纪危机的迷雾,罗马该何去何从?罗马帝国开始东西分治,头政治体系虽然为帝国带来和平,但很快两位皇帝也无法负荷外族的侵扰和盗匪的骚动,双头政治只好再扩大成四头政治。容易倾颓的平衡使罗马再度遭到内战的蹂躏,直到君士坦丁胜出,成为罗马唯一的皇帝。同时基督教此时的成长更是突飞猛进。罗马帝国进入一个关键时刻,复苏罗马,却需要将其转换成另一个帝国,才能继续走下去。延续帝国必须创造权威,权力从人类转向上帝。面对基督教,罗马人该消灭它?忽略它?或是接受它?这是否是罗马帝国延续国运的最后一搏?
2016年6月7日 已读
病治好了,可病人却死了。很多极端的罗马主义者将戴克里先(或叛教者尤里安)视为罗马最后的皇帝,而将基督化的罗马排除出罗马史。其实中国也有相似的经历,以唐朝为分界线,会发现此前、和之后的中国完全不一样,这就是唐宋变革论。基督罗马是否罗马,终究还是由人的心态去评论。
历史 罗马
罗马人的故事12 豆瓣
所属 作品: 罗马人的故事12
8.4 (19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盐野七生 译者: 朱悦玮 中信出版社 2013 - 4
《罗马人的故事12:迷途帝国》内容简介:《罗马人的故事12•迷途帝国》介绍了三世纪的罗马皇帝,嗅不出雍容大度,也没有器宇轩昂的风采。出身良好的的皇帝看来高雅但文弱,草莽出身的皇帝却又满脸暴戾之气,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透露出三世纪的变局与危机。日耳曼民族势力强大,已不是当年偶尔南下劫掠的蛮族;东方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更是虎视眈眈,不断窥伺刺探,甚至公然挑战。三世纪的皇帝无法留恋舒适繁荣的罗马皇宫,他们的责任在边界,在遥远的外族面前,他们在解决国内的社会问题和国外的外患侵扰中疲于奔命。
这是个不再需要全人的时代,只要有军队、只要有功勋,人人都可能成为罗马的主人。军队凌驾元老院,决定了皇帝的人选,而三世纪皇帝就在军队拥立、不满、谋杀、再立新皇帝的恶性循环中不断更替,军事强人成为皇帝的唯一标准。在社会动乱不断、人心惶惶的不安气氛之下,基督教成为一盏明灯,照亮人心,提供心灵的抚慰。虽遭到官方的压迫,但同时也成为一股新兴的社会力量。面对逐渐步入衰老的罗马帝国,基督教是否能成为一剂强心针?或是加速罗马的瓦解?巨大的变动考验罗马的韧性。
2016年5月21日 已读
历史的大转折时代,同一时期欧亚大陆的三大强国,西方罗马陷入三世纪危机,东方中国暴发三国混战,中东帕提亚(安息)亡国。
历史 罗马
罗马人的故事11 豆瓣
所属 作品: 罗马人的故事11
7.9 (15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盐野七生 译者: 陈涤 中信出版社 2013 - 2
告别了贤君的世纪,帝国的光环褪色了吗? 罗马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实现了柏拉图的理想。沉醉哲学的他肩负起庞大帝国的重担,责任感的鞭策,使他为罗马帝国鞠躬尽瘁。然而高尚的品德和绝佳的能力却无法力挽狂澜,心灵细腻真挚的皇帝不好杀戮,却因蛮族侵扰而陷入长期战事,心中的无奈可想而知。奥勒留燃烧心力延续了帝国的生命,虽赢得后世称道,夕阳的余晖却渐笼罩帝国。
相较于贤能的父亲,其子似乎符合一切昏君的形象:不体下情、近视短利、猜疑心重、重用私人,甚至多部电影着墨于其继承的正当性,不相信贤明如奥勒留者,会将带领罗马帝国的重任交付给能力不足的亲生儿子。随着儿子被暗杀,罗马帝国更陷入危机,长期的军事紧张使军人掌握强大的力量,严守边境的军事领袖成为皇位角逐者,同胞相残彷佛一世纪末的重演。最后军人柏提那克斯夺得最后的胜利,军人皇帝异于以往的强硬手腕,也代表着罗马帝国将走上不同的道路,帝国内外势必面临更严酷的考验,罗马似乎已在道路的尽头。
2016年4月30日 已读
一直觉得《沉思录》得配合马可·奥勒留本人的经历来看会更好些,看过此卷后更加深了这种想法。最厌恶战争的哲学家皇帝,在位期间却一直在被迫打仗,所谓囚徒皇位莫过如此吧。在一些资料中提到马可奥勒留曾派使者出访中国,不过本书并没有提到。
历史 罗马
罗马人的故事10 豆瓣
所属 作品: 罗马人的故事10
8.2 (14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盐野七生 译者: 韦平和 中信出版社 2012
条条大道通罗马,罗马帝国的道路从罗马出发,北至严寒的北海,南至酷热的撒哈拉,西之大西洋,东到幼发拉底河。再从英国到叙利亚,从德国、巴尔干到埃及,延伸直罗马世界的各个角落。
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基础设施更能体现罗马人的天赋。对于同样认识到基础设施重要性的现代人来说,罗马人堪称“基础设施之父”。罗马作为庞大帝国的心脏,循着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不仅将资源及政令源源不绝的送至帝国的各个角落,也将罗马人引以为傲的公共建设推广至西方文明世界。硬件的大道、桥梁、水道,打通了帝国血脉,也滋养了每一寸土地;软件的医疗、教育、邮政制度,给予人民最舒适健康的环境和知识的力量。罗马人证明了道路并非仅能靠双脚踩出来,水不一定只能依靠人工打水取得,鬼斧神工的工艺技术加上脚踏实地的民族精神,创造出文明伟大的里程碑。
2016年4月5日 已读
很乐意看到盐野花一册的篇幅讲述罗马的建筑。我不认为历史等于统治者八卦史,所以我读三国时,不仅要了解孙曹刘三人的成败,也想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特点。不过盐野批评同时代其他文明若还能理解,那么批评现代文化就过火了,今天的医院不如罗马宽阔,但看病更容易的事实不能忽略啊
历史 罗马
罗马人的故事9 豆瓣
所属 作品: 罗马人的故事9
8.8 (14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盐野七生 译者: 计丽屏 中信出版社 2012 - 11
这是一个罕见的幸福年代。公元二世纪是当代罗马人口中的黄金世纪,图拉真、哈德良和安敦尼连手将罗马帝国带入新的高峰,成为后世贤君的典范。他们三人为罗马人所提出的罗马皇帝三大责任:外交、内政和基础建设,并为此鞠躬尽瘁,在个人特质差异中展现出优秀领袖的多样风貌。身为首位行省出身的皇帝,图拉真的眼光自然不只落在本国;他并吞达其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将国土扩展至极致。而战功彪炳也无法掩盖他在内政上的成就,他消弭了中央及地方的对立,使帝国的结合更加紧密。继位的哈德良为了视察和重建帝国,展开前所未见的旅行,足迹踏遍不列颠、地中海、东方和北非,所到之处为地方带来了希望,重建了统治体系。个性温和的安敦尼,稳健的人格完美落实了帝国统治,恢复帝国愈趋浮动的秩序,也安定了人们的心灵。
2016年2月26日 已读
无趣的皇帝,往往才是最好的皇帝。
历史 罗马
罗马人的故事8 豆瓣
所属 作品: 罗马人的故事8
7.9 (17 个评分) 作者: 盐野七生 译者: 葛奇蹊 中信出版社 2012 - 10
罗马人的故事8:危机与克服》讲述了尼禄死后的故事,再也没有神君的血统可以继承庞大的罗马帝国。在纷乱的公元69年,军人掌握政权的动向,由军团推举三人先后称帝,日耳曼和犹太民族也趁机争取独立。内战的动荡和皇位的不确定,使罗马公民陷入疲乏,他们的热情不再,冷眼看待这即将崩解的世界。公元69-98年,这是一段塔西佗笔下充满苦恼与哀怨的时代。罗马帝国面临许多冲突-帝位的争夺、同袍兵刃相向、边民伺机而动,在这一连串的考验之下,罗马能否浴火重生?或是陷入混乱的分裂,告别昔日光辉?要想克服类似“制度疲劳”的这种危机,依靠健全的常识回到原点重新出发才是最好的办法,罗马又一次迎来了符合时代要求的领导者。
2016年2月2日 已读
很久以前在基督史里看到过图密善,当然从基督教的视角来看图密善是十恶不赦的,从元老院的角度来看也是个一无是处的暴君,但这些很大程度上还是统治者自身的权力斗争,若把视野放大到整个社会的建设的话又可能得出很多不同的结论。维基对图密善的描述也要比百度百科靠谱的多。
历史 罗马
罗马人的故事7 豆瓣
所属 作品: 罗马人的故事7
8.4 (20 个评分) 作者: 盐野七生 译者: 涂华忠 中信出版社 2012 - 9
《罗马人的故事7:臭名昭著的皇帝》内容简介:从美丽的卡普里岛到罗马大火,罗马四位臭名昭著的皇帝相继登场。作者一方面根据塔西佗的《编年史》、苏维托里乌斯的《罗马皇帝传》,一一展示罗马人眼中罗马皇帝的恶行;另一方面颠覆以往史家的说法,通过当时希腊人与犹太人的叙述,重新评断非罗马人眼中罗马皇帝的德政。短短五十四年间罗马皇帝几番更迭,是英雄创造的时代已远?或是暴君当道的世纪来临?
2016年1月7日 已读
本卷几位主角并不陌生,看基督史时就屡屡提到他们,不过我倒觉得他们的最大罪行是:剿匪不力……印象深刻的是科塔吃饭时说了提比略几句坏话,结果被同桌人告发,但提比略却只说:餐桌上这点破事也能拿来检举人,真叫人悲叹。PS:拜蘑菇所赐,尼禄篇一直脑补红SABER……
历史 罗马
罗马人的故事6 豆瓣
所属 作品: 罗马人的故事6
8.2 (23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盐野七生 译者: 徐越 中信出版社 2012 - 6
《罗马人的故事6:罗马统治下的和平》内容简介:自“恺撒时代”之后的公元前29年,供奉战神的神殿终于关上,象征罗马脱离战乱状态。屋大维开始运用卓越的政治手腕,宣布回归共和政体,受赠“奥古斯都”的尊称,确立由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多语言并存的“罗马和平”。这一卷的主人翁——奥古斯都并没有像苏拉那样大放异彩,痛快淋漓;也不像恺撒那样性情愉悦外放,令人无法忽视他的存在。然而从33岁退出沙场,到77岁迎接死亡的这段漫长岁月中,深谋远虑的奥古斯都一直在另一个战场努力不懈。天才之后的凡人继承者,如何完成了天才没有实现的目标,这就是书中所讲的故事。
罗马帝国的第一个皇帝屋大维,一个非天才人物却开创了天才所不能完成的伟业;通过罗马开国皇帝一生,可以了解到天才恺撒的理想是如何一步步实现的。创业容易守业难。此书正式进入罗马帝政时代,奥古斯都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对于罗马帝国这首超级战舰的发展意义非同寻常,值得现代人深思。作为恺撒指定的继承人,奥古斯都和恺撒有着相同的目标,但是手段却和恺撒完全不同。他如何维护大帝国罗马统治下的和平。
2015年12月1日 已读
奥古斯都的一生注定在很多战争英雄史的爱好者眼中是“无趣”的,但我觉得这一卷反而写得比上一卷出色。盐野对奥古斯都虽然持正面评价但不像对凯撒那样脑残粉,这样一来倒可以平静下来理性地分析奥古斯都一生的功过是非,多了些“个人看法”,少了些第五卷那种强加于人的演义手法。
历史 罗马
罗马人的故事5 豆瓣
所属 作品: 罗马人的故事5
8.8 (21 个评分) 作者: [日] 盐野七生 译者: 谢茜 中信出版社 2012 - 3
罗马人的故事5:恺撒时代(下)》内容简介:公元前49年,恺撒渡过卢比孔河,在两个月的时间内,迅速地控制整个意大利半岛,继而进攻马赛,出击西班牙,平定地中海西部,随后转战马其顿,追击庞培,最终在北非战线彻底降服以庞培为首的元老院派,为将罗马帝政化而进行全面改革。本册充分展现恺撒的理性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以现代的观点,重新诠释恺撒和埃及女王克丽奥佩脱拉以及西塞罗的情、义关系,栩栩刻划恺撒故事性的一生。恺撒一贯宽容败者的精神,是罗马史上最动人的足音。
2015年11月10日 已读
盐野偏爱恺撒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把和主角有点摩擦的人物一个不留地黑出翔,我不喜这种写史态度,把安东尼和埃及艳后的政治写成狗血言情剧我无法苟同,而西塞罗这种牛津罗马史得给他留一整章的文豪,在盐野笔下不但戏份少得可怜还被明褒暗贬。相较下《汉尼拔战记》反而更出彩。
历史 罗马
罗马人的故事4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罗马人的故事4
8.0 (27 个评分) 作者: 盐野七生 译者: 张伟 中信出版社 2012 - 3
《罗马人的故事4:恺撒时代(上)》内容简介:公元前100年,恺撒降生。青少年的恺撒历经马略的杀戮、苏拉的独裁,致力于建立集权力与权威于一体的新秩序。时势造人,随后恺撒征战高卢,远征不列颠,击退日耳曼。并决意渡过卢比孔河,与庞培对战。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因为他能超越时代的藩篱;但天才之所以能超越时代,也正是拜当时的时势所赐。本册讲述从出生到渡过卢比孔河之前的恺撒,如何巧妙地利用罗马国家、政局、社会重重的危机,将个人推向颠峰,创造罗马历史的辉煌。
2015年10月10日 已读
盐野毫不掩饰对恺撒的偏爱,让他当了一卷半的唯一主角,当然恺撒确实并非一介武夫,他像刘邦一样确立了新的制度,比亚力山大出彩。克拉苏是个很容易招黑的娃,尤其斯巴达克斯的粉更是对他恨之入骨,盐野同样不忘了把他给黑出几斤翔来,但客观地说克拉苏不过是有功有过罢。
历史 罗马
牛津古罗马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牛津古罗马史
作者: 约翰·博德曼 / 贾斯珀·格 译者: 郭小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9
牛津大学出版社是世界大学出版社中规模最大的社,出版物种类众多,尤以辞典工具书、普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教材、高端学术期刊与著述的出版闻名于世。近10年来,该社组织著名历史学家编写的一套牛津历史丛书,冠以“Oxford History”标记,集中有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走与剑桥历史丛书不同的路线,面向普通读者。由于各书编著者均为欧美学界的学术带头人,学术功力深厚,史料扎实严谨,观点相对客观,叙述深入浅出,具有经典、扎实、权威的史书色彩。自出版以来,先后被翻译为多国文字,在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中被广泛采用与征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罗马人的故事3 豆瓣
所属 作品: 罗马人的故事3
8.8 (33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盐野七生 译者: 刘锐 中信出版社 2012 - 3
无论多么强大的国家,都不可能持续保持长久的国泰民安。即使没有来自外敌的威胁,也会出现产生于内部的敌人。这就如同人体一样,强健的体魄可以抵御外来疾病的入侵,但是内脏器官的疾患,却会制约身体的健康成长,并使人饱受折磨。
公元前二世纪中叶,受到罗马霸权扩张到地中海全境的刺激,罗马经济结构发生剧变。一方面,骑士阶级兴起,失业人口增加,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另一方面,由元老院所主导的寡头政体,在面临汉尼拔战争的危机时,高度发挥机能,权力不断集中,而开启“平民派”与“元老院派”抗争的世纪。作者以人物和事件交错的叙述方式,突显公元前133年~前63年这个革命动荡的世纪。成功是必须付出代价的,成为霸者之后罗马人的种种困境与混乱,值得经营现代生活的你我深切反思。
2015年9月7日 已读
改革就是重新分配利益,但旧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往往不会乖乖地让出利益,所以历史上的每次改革都是铁血的较量。此时如果改革者无法对旧势力办到“民主之后杀你全家”,那么下场好点的就像商鞅,被旧党杀全家但改革保留了下来,下场不好的就像格拉古兄弟,被杀全家改革也被废。
历史 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