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
美丽新世界 豆瓣
Brave New World
8.8 (4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阿道司·赫胥黎
译者:
黄津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14
- 3
公元26世纪,在一个“新世界”里,近乎所有人都住在城市,并说着同一种语言。这些人在出生之前,就被预设成为贵、低、贱几种种姓,于工业化的育婴房里成批生产。在乌托邦集权主义者的统治下,新社会“安定、本分、稳定”,偶有对现状产生怀疑或叛逆心态者,均被视为不安定因素放逐到边远地 区。
在那里,人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但家庭,个性,甚至喜怒哀乐却消失殆尽……
著名学者作家刘瑜作序推荐
全新译本,更符合原文、文笔更流畅
本书封面使用2013年,英国《美丽新世界》插画大赛,优胜奖获得者Nathalie Moore的独家授权
在那里,人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但家庭,个性,甚至喜怒哀乐却消失殆尽……
著名学者作家刘瑜作序推荐
全新译本,更符合原文、文笔更流畅
本书封面使用2013年,英国《美丽新世界》插画大赛,优胜奖获得者Nathalie Moore的独家授权
就说你和他们一样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美] 乌文·阿克潘
译者:
卢相如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
- 7
《就说你和他们一样+44号孩子(套装共2册)》包括了《就说你和他们一样》和《44号孩子》两册。
《就说你和他们一样》是一个卢旺达小女孩的自述,故事背景是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书名“就说你和他们一样”就是小说里一位母亲为了保护她的孩子免受暴民所杀,而叮嘱女儿的话。面对图西人和胡图人的暴戾争端,小女孩只记得母亲最后的嘱咐:无论任何人问起你的身份,记住,就说你和他们一样。
“就说你和他们一样”这句话背后有种为求生存而不得不妥协的悲恸,阅读时就像在心里投了一颗未爆炸弹般地感到沉重及震慑。在恐惧、同情及羞耻心的作用下,书中角色引发了我们内心强烈的无助感。或许我们没有力量去改变什么……可是,你至少能做到的是,珍惜,珍惜你所拥有的,更加爱自己,爱生活,更加幸福的活着。
《44号孩子》:这是一个被宣称没有犯罪的天堂,但生活在“天堂”里的人们却不知道,自己何时就会跌入地狱。里奥,“天堂”最忠诚、勇敢的卫士,为了它,可以奉献自己的生命,为了它,可以奉献别人的生命。然而,在目睹了无辜的人被审讯,自己的妻子受到牵连,甚至一个又一个年幼的生命暴尸荒野,国家却坚决不承认这是犯罪之后,他的信念发生崩塌!他决定不顾一切寻求真相,过程中,他惊讶地发现,真正的危险不是来自谋杀者,而是来自他一心保护的国家……
在这个彼此怀疑、人人自危,随时面临生存危险的残酷世界里,主人公里奥经历了命运的大翻转,迷失的自我慢慢觉醒。因为44号孩子,他看到了他一直忠诚效命的国家的真相;因为44号孩子,他得以窥破他与妻子关系的真相;因为44号孩子,他看到了自己一直不愿正视的与家人关系的真相。
其实救赎,也是自救。
《就说你和他们一样》是一个卢旺达小女孩的自述,故事背景是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书名“就说你和他们一样”就是小说里一位母亲为了保护她的孩子免受暴民所杀,而叮嘱女儿的话。面对图西人和胡图人的暴戾争端,小女孩只记得母亲最后的嘱咐:无论任何人问起你的身份,记住,就说你和他们一样。
“就说你和他们一样”这句话背后有种为求生存而不得不妥协的悲恸,阅读时就像在心里投了一颗未爆炸弹般地感到沉重及震慑。在恐惧、同情及羞耻心的作用下,书中角色引发了我们内心强烈的无助感。或许我们没有力量去改变什么……可是,你至少能做到的是,珍惜,珍惜你所拥有的,更加爱自己,爱生活,更加幸福的活着。
《44号孩子》:这是一个被宣称没有犯罪的天堂,但生活在“天堂”里的人们却不知道,自己何时就会跌入地狱。里奥,“天堂”最忠诚、勇敢的卫士,为了它,可以奉献自己的生命,为了它,可以奉献别人的生命。然而,在目睹了无辜的人被审讯,自己的妻子受到牵连,甚至一个又一个年幼的生命暴尸荒野,国家却坚决不承认这是犯罪之后,他的信念发生崩塌!他决定不顾一切寻求真相,过程中,他惊讶地发现,真正的危险不是来自谋杀者,而是来自他一心保护的国家……
在这个彼此怀疑、人人自危,随时面临生存危险的残酷世界里,主人公里奥经历了命运的大翻转,迷失的自我慢慢觉醒。因为44号孩子,他看到了他一直忠诚效命的国家的真相;因为44号孩子,他得以窥破他与妻子关系的真相;因为44号孩子,他看到了自己一直不愿正视的与家人关系的真相。
其实救赎,也是自救。
奥菲利娅的影子剧院 豆瓣
9.3 (9 个评分)
作者:
[德] 弗里德利希·海西尔曼 图
/
[德] 米切尔·恩德
译者:
何珊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05
- 5
这套绘本汇辑作者的经典短篇,共7册,包括《犟龟》、《苍蝇和大象的足球赛》、《月圆夜的传说》、《吃噩梦的小精灵》、《光屁股的大犀牛》、《奥菲莉娅的蚊子剧院》、《出走的绒布熊》。各册绘画均出自名家之手,风格迥异,各具特色,与精美的文字相得益彰。 奥菲莉娅是一个不幸运的人。奥菲丽娅是一个虽然登不了舞台,在卑微的木箱子里也努力和喜悦的人。奥菲丽娅是一个得不到关怀,却知道应该怎样关怀别人的人。奥菲丽娅是一个不喜欢争争吵吵,喜欢戏剧的诗意,喜欢诗意和宽容地面对生活的人。奥菲丽娅是一个乐意站在边上,欣赏别人表演,并总是帮助着表演顺利和成功的人。奥菲丽娅是一个走在艰辛的路上,脸上却总有笑容,每天高高兴兴继续往前走的人。奥菲丽娅是一个热爱生命却又在死亡面前豁达和从容的人。……所以你看见了吗,归根到底,奥菲丽娅不能算是一个真正不幸运的人。故事里的奥菲丽娅到天堂里去了,而生活里的奥菲丽娅们,也一定会受到簇拥和爱戴。 奥菲丽娅的一生,是最感人的悲剧,最平凡的开始,最精彩的结尾。 记住这个哲学:热情和善良的人, 总会拥有自己的“剧院”。
可爱的骨头 豆瓣
The Lovely Bones
7.5 (38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丽斯·西伯德
译者:
施清真
作家出版社
2004
- 6
一个十四岁的女孩遭一名连环杀人的歹徒奸杀并碎尸,这样一桩案件如果见诸美国媒体,或许已然引不起耸人听闻的效果。若是以之为素材敷衍成一部小说,可能会是一个以情节取胜的警探侦破故事。但女作家艾丽斯・西伯德却独辟蹊径,倾注了诚挚的深情,抒发出一曲催人泪下的亲情之歌。
作为父母爱情首次结晶的苏茜,天资虽不如妹妹琳茜聪慧,却是一个乖女孩。她帮爸爸业余做玻璃瓶中的帆船工艺品,从中体会到父亲对祖父的怀念;在为妈妈拍摄瞬间快照时,理解了妈妈受过高等教育却不得不充当家庭主妇的郁闷心情;她与小她一岁的妹妹有着难分难舍的手足之情;在小弟巴克利病危之时,挺身而出送他到医院急救;她甚至能和嗜酒贪杯、性情有些浮华的外婆做知心的交流。
但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却横遭歹徒蹂躏,死后还被肢解,只有一截臂肘被人们发现。
沙蒙一家遭此惨祸,立即就崩溃了。父亲杰克精神恍惚,屡为警方提供可疑线索遭拒之后,在一次夜间去捉嫌犯时被误伤致残;母亲艾比盖尔无法忍受失女之痛,竟和探长苟且,然后离家出走;妹妹在哀伤之中一夜成人,不顾性命之忧去凶犯家窃取证据;年仅四岁的小弟在得知长姐已死之后,成长中心灵受到创伤;外婆义无反顾地来女婿家操持家务,以她的乐观豁达为这个家庭注入活力。而街坊四邻和学校师生更是自发地组织了一个追思仪式,大家悼念亡者,更为了安慰亲人。
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苏茜原先的同学先后从大学毕业,走上各自的生活道路。连她的家人似乎也淡忘了家中失去的这名成员,尽管由于她的遭难给家庭带来的不幸和悲哀始终笼罩着全家,挥之不去。……父亲一次突发心脏病,母亲闻讯匆匆赶回,与家人相见难免一番尴尬;父亲从医院回到家中,全家人再次团聚。在一旁偷看的苏茜的魂灵,这时意识到:一个家庭,犹如人的周身骨骼,即使有一块破损了,缺失了,但骨架终会长全,作为缺损部分的她,固然依恋这个家庭,大家也都在忆念中感到遗憾,但全家经历了这场灾难与悲痛之后,终于融溶和合。《可爱的骨头》的书名,点出的正是这一主题。
或许是有感于当前美国的家庭危机,近年来颇有些美国作家致力于家庭题材的小说创作,不过多以青年和中年的婚恋为骨干故事,因此更像是言情小说。
作为父母爱情首次结晶的苏茜,天资虽不如妹妹琳茜聪慧,却是一个乖女孩。她帮爸爸业余做玻璃瓶中的帆船工艺品,从中体会到父亲对祖父的怀念;在为妈妈拍摄瞬间快照时,理解了妈妈受过高等教育却不得不充当家庭主妇的郁闷心情;她与小她一岁的妹妹有着难分难舍的手足之情;在小弟巴克利病危之时,挺身而出送他到医院急救;她甚至能和嗜酒贪杯、性情有些浮华的外婆做知心的交流。
但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却横遭歹徒蹂躏,死后还被肢解,只有一截臂肘被人们发现。
沙蒙一家遭此惨祸,立即就崩溃了。父亲杰克精神恍惚,屡为警方提供可疑线索遭拒之后,在一次夜间去捉嫌犯时被误伤致残;母亲艾比盖尔无法忍受失女之痛,竟和探长苟且,然后离家出走;妹妹在哀伤之中一夜成人,不顾性命之忧去凶犯家窃取证据;年仅四岁的小弟在得知长姐已死之后,成长中心灵受到创伤;外婆义无反顾地来女婿家操持家务,以她的乐观豁达为这个家庭注入活力。而街坊四邻和学校师生更是自发地组织了一个追思仪式,大家悼念亡者,更为了安慰亲人。
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苏茜原先的同学先后从大学毕业,走上各自的生活道路。连她的家人似乎也淡忘了家中失去的这名成员,尽管由于她的遭难给家庭带来的不幸和悲哀始终笼罩着全家,挥之不去。……父亲一次突发心脏病,母亲闻讯匆匆赶回,与家人相见难免一番尴尬;父亲从医院回到家中,全家人再次团聚。在一旁偷看的苏茜的魂灵,这时意识到:一个家庭,犹如人的周身骨骼,即使有一块破损了,缺失了,但骨架终会长全,作为缺损部分的她,固然依恋这个家庭,大家也都在忆念中感到遗憾,但全家经历了这场灾难与悲痛之后,终于融溶和合。《可爱的骨头》的书名,点出的正是这一主题。
或许是有感于当前美国的家庭危机,近年来颇有些美国作家致力于家庭题材的小说创作,不过多以青年和中年的婚恋为骨干故事,因此更像是言情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