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国家与社会革命 豆瓣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8.9 (1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西达·斯考切波 译者: 何俊志 / 王学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3
在本书中,斯考切波要揭示的是,国家结构、国际力量和阶级关系这三种要素是如何结合在一起,共同导致了社会革命转型的起源与成就。从18世纪90年代的法国到20世纪70年代的越南,社会革命虽然很少发生,但却在现代世界历史上具有无可否认的重要性。《国家与社会革命》提供了一种新的参照框架,以分析这种革命的原因、冲突和后果。而且、该书对三个主要的案例进行了深入而严肃的比较历史分析,这三个案例是:从1787年到19世纪初期的法国革命、从1917年到20世纪30年代的俄国革命和从1911年到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革命。    作者认为,现有的革命理论,不适合用来解释革命的实际历史模式。因此,作者力促我们采用一种新的分析视角。她主张进行结构性论而非意志论的分析,强调跨国性世界-历史背景对国内政治冲突的重要作用。首先,她坚持认为,国家应该被看成是一套行政和强制组织、在阶级控制和阶级利益面前具有潜在的自主性,因此,在解释社会革命时,必须把国家置于核心地位。    为了解释法国、俄国、和中国旧制度的导向革命性政治危机的内在矛盾,斯考切波主要集中考察了国家在两个方面的基本关系:一方面是国家的统治者及其官员与国际竞争者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国家的统治者及其官员与支配阶级之间的关系。在解释革命的后果时,她着重关注的是,在阶级冲突和反革命军事威胁的背景下,革命领导集团建立新国家组织的方式。在革命政权得以巩固之后,她强调的是国家权力被用来改造社会的方式。在社会革命转型的模式方面,法国、俄国和中国被当成是基本类似的案例。对那些把法国革命当成是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或者是把俄国革命基本上看成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家而言,作者的这种观点必然会引出激烈的争论。
2018年8月26日 已读 方法论意义应该远大于个案分析。强调国家的作用,历史环境的因素,以及社会结构中的阶级分析。阶级的关系则强调不同阶级之间的权力分配问题。就具体而言,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是革命从破坏旧制度开始,到建立新制度结束。
历史 历史社会学 政治学 斯考切波 方法论
Landscapes of Power 豆瓣
作者: Sharon Zuki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 3
This study analyzes five different types of American urban communities to demonstrate the manner in which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ower have constructed the urban landscape. It uses such examples as Disneyworld and Henry Ford's industrial complex to show how powerful interests have shaped the land.
2018年12月2日 已读
2018年12月2日 评论 标题 - 1、马克思定义异化,在流水线上,工人劳动生产出的商品并不属于工人,而代之以工资。如果认定人类的本质是由劳动组成,那么资本家拿走工人劳动的成果,就会造成异化,即人的活动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分离。 2、此后异化逐渐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中泛化为分化之意,只要活动与本质之间出现不匹配,就会产生异化。当代最典型的异化现象,建立在消费这个行为之上。消费,只是购买别人生产的东西,但却被人用以作为定义自身的存在——穿上潮牌的人就变得很潮——成为被批判最多的异化现象。 3、Zukin 的这本书大致沿着上面的路子去批判资本主义。她选取的城市景观作为切入口,寻找异化在当代新自由主义框架下——而非是传统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表征。而被看中的城市景观就是市集。 4、市集在中世纪的欧洲城镇中,既是交易的场所,也是社交的场所。在同一个地理空间中,其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都能够完成,因此被看作是一种非异化的象征。而在当代社会中,市集做承载的交易功能和社会功能分离,因而形成一种异化。 5、这种异化表现在人的内心状态中。Zukin 援引小说,厄普代克笔下的兔子先生,原本是一名工人,后来成为了一名汽车交易商。他在变动的社会中感受到的惆怅与不安,正是城市景观变化的一种写照。 6、而在外在的城市景观,即表现在汽车交易这样的行业取代传统工业成为城市的支柱,而相应的,为了支撑这些行业,城市必然会拥有不同的景观。 7、由于 Zukin 所处的环境并不是 18 世纪资本主义刚刚发展的阶段,因此她对于新自由主义的批判也自然直接进入后现代的语境,而非传统马克思主义的语境。她认为,在钢铁工业仍然是美国支柱工业的时代,当时的城市景观即是大钢铁公司主宰整个城市方方面面的时代。 8、随着新自由主义带来的全球化渗透,钢铁工业逐渐衰败,造成城市景观大幅变化。在这过程中,有的城市沦为锈带。但也有城市通过组织工人购买大公司钢铁厂产权重获新生。Zukin 似乎是相信,这一案例说明在新自由主义框架下,仍然有能够弥合异化的空间。 9、但在更多情况下,城市景观进入一种更深层次的异化过程当中,包括士绅化,或者迪士尼化。后者指的是大公司将城市完全改造成为一种基于消费主义、基于视觉文化的景观城市。代表就是洛杉矶和迈阿密。 10、Zukin 对于这样的城市景观持有一种批判态度,认为这是一种加深的异化,使得人们沉迷于消费,并且被社会控制。而在传统的社会价值、社交价值,失去了实现的空间。 11、最后,Zukin 提出的是在城市规划中,要重新加入对于公共价值 (public value) 的关注。然,什么是公共价值,Zukin 并没有定义,只是说这是一个困难的事情。“市场文化,将消费者的价值看得高于公民的价值。” 12、Zukin 所有的书都是一个结构。铺陈理论,案例分析,总结陈词。相对来说,总结成词的部分是最弱的,通常只有一些空洞的理念。案例分析倒是写得很精彩,条分缕析。理论的部分,还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吧。
城市研究 文化研究 景观 社会学
欲望与尊严 豆瓣
8.0 (25 个评分) 作者: 肖索未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10
本书以婚外包养关系为棱镜,考察市场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亲密关系及其背后的情感逻辑与伦理实践。基于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作者细致描绘与分析了包养关系对于商人阶层和工薪阶层男性的不同意涵,以及本地女性和外来打工妹在这些关系里的不同轨迹和经历。通过一个个耐人寻味的个人故事的讲述,本书将私人生活的选择和体验嵌入阶层变迁、城乡流动、消费文化和性别关系等社会文化背景中,探讨亲密关系如何成为人们实践“欲望”和获得“尊严”的重要方式。
2019年9月16日 已读 田野和理论的差距有点大;以及两个核心概念,欲望和尊严的关系也没有建立起来
人类学 社会学
购物凶猛 豆瓣
作者: 孙骁骥 东方出版社 2019 - 2
一个世纪以来,消费主义的大潮让人无法独善其身,消费已经成为人们构建身份认同的渠道。本书紧扣“消费”这一线索,讲述了20世纪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诸多变化。在20世纪历史光影的诡谲多变中,购物和消费主义如何把这个古老的国家改造成今天的模样,消费者的集体面孔又是如何被一次 次地篡改与重塑。本书重新梳理了这背后繁复纷乱的历史线头与社会群像。
作者认为,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还隐藏着一个小体量的历史,它真实而琐碎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隐藏于每个家庭的锅碗瓢盆里,潜伏于我们目光无法达及的晦暗幽深处。由这些历史细节编织而成的,是消费主义在中国“本土化”的历史进程。每个消费者都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他们在购物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并改变着这段历史。
2019年8月14日 已读
前半本好于后半本,因为后面的观点、叙述和写作多少落入了文宣系统的陈词滥调当中。另外就是整本书的副标题,“20 世纪中国消费史”,多少有点名不符实。一方面在于,就像书中观点一直强调的,在中国消费始终受政治摆布。另一方面在于,这本书更像是关于中国消费的三十个断面。
中国 历史 消费主义 社会学
城中城 豆瓣
Gang leader for a day
7.9 (19 个评分) 作者: [美]素德·文卡特斯 译者: 孙飞宇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1
问题1:作为穷困黑人的感觉怎么样?( )
A.很差 B.有点差 C.不好不坏 D.还不错 E.非常好。
“妈的,你一定是在搞笑。”
“我不是黑人,也不是非裔美国人。我是一个黑鬼。黑鬼就是住在这栋楼里的人,非裔美国人住在郊区。非裔美国人打着领带去上班。黑鬼们找不到工作。”
“你不应该四处问人们这些愚蠢的问题,没人会回答的。你应该和我们混在一起,你应该去理解年轻人是怎么在街上讨生活的。”
就这样,跟着这位黑帮老大,开始了他长达十年的“街头生活”,甚至当了一天管理黑帮业务运作的老大。
文卡特斯变身“流氓社会学家”,亲自打入黑帮内部,曾冒着生命危险,周旋在由黑帮老大、打手、毒贩、军火贩子、牧师、警察、社工以及各色人等交织而成的地下社会交际网络之中,取得第一手的资料,真正了解并体验了贫民们的日常生活完成了博士论文,顺利毕业且找到了教职,甚至变得小有名气。之后,文卡特斯怀着对贫民窟人们的内疚与感激离开了街头。临近离别时,研究地点面临拆迁,人们又将面临怎样的生活……
本书中的多数人物姓名与身份都做了匿名化处理,但其中所有的人物、地址与机构都真实存在,绝非虚构。
想象的共同体 豆瓣 谷歌图书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8.8 (6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吴叡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8
本书作者将比较史、历史社会学、文本分析与人类学融于一体,提出一个解释民族与民族主义问题的具有哥白尼革命特质的新理论典范,把民族、民族属性与民族主义视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作为研究起点,而民族这种特殊的人造物就是“想象的共同体”。接着论证了民族主义是如何从美洲最先发生,然后再向欧洲、亚非等地逐步扩散的历史过程。
我们的孩子 豆瓣
Our kids: The American Dream in Crisis
8.7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帕特南 译者: 田雷 / 宋昕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7 - 5
在一个阶级固化的社会里,寒门为什么再难出贵子?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理解美国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是如何影响下一代人的生活机遇的,哈佛大学帕特南教授组织研究团队,以数年之功,追踪访问了生活在美国各地的107位年轻人,呈现出美国社会在过去大半个世纪以来的变迁图景,书写了一则关于“美国梦之衰落”的警世恒言。
正如《纽约时报书评》所言,“读罢此书,没人还能相信美国还有机会平等这回事。”帕特南用“以点带面”的叙述方式,生动地展示了美国社会在过去半世纪以来日渐扩大的“阶级鸿沟”。在《我们的孩子》一书中,帕特南依次讨论了穷孩子和富家子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全方位差距。中上阶级的父母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给予引导、提供资源,而寒门子弟,不仅是经济上“穷”,还更有可能生活在残缺不全的破碎家庭,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双全的关爱或在隔代教养的环境中长大。全书反复出现的一个意象——贫富阶级之间的“剪刀差”——在家庭结构、父母教育方式、学校教育、邻里社区内都有鲜明的反映。在这个生而不平等的时代,仅仅谈机会均等都是不公正的!
2013年,帕特南曾因“深化了我们对美国社区的理解”而得到总统颁布的国家人文勋章。本书在此意义上又是一次学术的跃进,它更生动地展示出美国社会的全幅图景:当寒门子弟发现自己再努力也是徒劳时,美国梦已碎。对于当下的中国人而言,这本书以手术刀般的锐利所进行的批判,是我们千金难买的经验和教训。
城市发展史 豆瓣
9.3 (9 个评分) 作者: 芒福德 译者: 宋俊岭 / 倪文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 1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是美国著名的城市理论家、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的重要理论著作之一,它着重从人文科学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的起源和发展,并展望了远景。《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史料丰富,为提高实用性,书后编了中文索引,便于读者检索。
跨越边界的社区(修订版)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6 (97 个评分) 作者: 项飙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3 其它标题: 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持续至今的真实“北漂”史。转型中的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经济与社会。北京“浙江村”与“浙江村人”三十年生活记录研究。
“浙江村”,20世纪80年代起渐次于北京天安门以南5公里的 南苑地 区汇聚成形。30年来,其经济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的特殊面貌、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演变,已成为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动人口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体制、权力与政策的鲜活样本。
作者借同乡之便,于90年代中期6年时间里对“浙江村”进行实地调查,深入“浙江村人”的日常生活,以近乎白描的写作手法,细致呈现了“浙江村”这一流动群体的落地、发展和变化中的诸多细节。对于“浙江村”的形成、结构、运作、变迁,“浙江村人”作为“外来人口”在北京的生活、生产经营、乡情民愿、与流入地及户籍所在地管理部门的互动等等,均加以极近距离的分析记录。
本书时隔20年后修订再版,除对前版内容进行补充订定外,于新增序言部分特别回顾了“浙江村”和中国社会自2000年以来的变化,对“正规化”及“分割—攫取模式”进行了分析阐述。同时为便于历史比照,增绘了2017年“浙江村”疏解前分布示意图。
2019年11月15日 已读
比起前面那本《饕餮之欲》就是更标准的当代学术写作方法了,理论加田野调查再加最后阐释的部分,虽然项飙 / 飚自己说自己没有遵循这种方法。毕竟是六年田野下来的东西,时间的厚度就摆在这里。
浙江村 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