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
77街的神龛 豆瓣
作者: 薛茗 上海三联书店 2024 - 9
这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博物馆人类学著作,也是一份博物馆邀请函。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世界各地游客到纽约打卡的热门景点。然而,很少有游客会去专门拜访博物馆南侧靠近77街的人类学展厅——尽管这里是美国最著名的人类学博物馆之一。哪怕很多到博物馆来考察的学者也不知道,这里收藏的一些佛像、面具、神衣和法器都是有“灵性”的,甚至连研究人员也不敢轻易触碰。
全书共五个章节,通过介绍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里五个具有代表性的主题藏品——萨满的神衣、《西游记》皮影、西藏的唐卡、墨西哥的亡灵及“镇馆之宝”独木舟,来讲述其背后的一系列故事,也融入了人类学家的故事。书中每一章的切入口虽不大,但内容涉及面很广也很深,除了博物馆学的变迁,更有人类文化史、民族志、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史等各方面的内容。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由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主导的一系列远征为美国带回了丰富的人类学收藏。一百多年后,这些收藏如同“时间胶囊”,既拥有无可取代的历史价值,同时也接受着现代人类学“去殖民化”“去西方中心主义”目光的尖刻审视。全书既在介绍这些不为人知的藏品,也在探索这些藏品的命运,以及人类学博物馆在现代社会扮演的角色。
作者的讲述生动有趣,为我们打开了这间博物馆鲜为人知的一面。
推荐人:
今天许多人在国外参观博物馆,看到原产中国的藏品,很容易就会产生疑问:“这是否都是当年西方殖民主义抢回来的东西?”读完本书,就知道答案并不简单。薛茗以深刻而又生动的的写作能力,在这里所要诉说的,绝不只是一座博物馆的历史,更是百多年来人类学在智识旅途上那精彩万分的的冒险故事,以及在这条路上不断的踌躇、批判与自省。
——梁文道(著名作家、评论家)
作者笔下的77街博物馆,乃是萨满的神衣、西藏的唐卡、墨西哥的亡灵等诸多文物的生命文化之旅。这样的博物时空,不再是文物的孤独,而是生灵的碰撞;不再是殖民的典藏,而是思想的释放。它是人神的阈限,也是人类的祈望;既是多元的视角,亦是“栖居”的殿堂。77街的故事,是作者凝视“生命”的学术场域,淋漓展示人类的过往,尽致叙述“文明”的迷茫。本书借博物民族志反思了人类如何失去自然天泽之恩,背离自由正义之本;同时也尽情于博物馆人类学者们的文化保护之德,深邃洞察之作,起死回生之责。正是博物世界,让人类看到了自己曾经的生命远征,并努力让今天的绝望变成未来的希望……
——张小军(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社会学系教授、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中心主任)
薛博士对北美最大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人类学收藏之一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讨论,重点关注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鲜为人知的当代实践,包括中国研究对这段历史的重要性。她从收藏、归档到展览全方位介绍了博物馆的工作,同时也意识到其中的诸多挑战与新的可能性。通过这本书,薛博士证明了自己讲叙故事的天赋,我们不仅感受到她对博物馆工作的热情,还受惠于她就艺术人类学与物质宗教研究发表的重要观点。
——劳瑞•肯德尔【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学部亚洲民族学策展人、哥伦比亚大学兼职教授、前亚洲研究学会(AAS)主席】
2024年11月1日 已读
77街的神龛 更适合做恐怖小说的题目,然而本书是一本关于人类学博物馆的随笔性质的书。作者文笔很好,内敛细腻。然而其行文非常西方化,让我一度以为是在看翻译的文字,几经确认才知道,作者是北大毕业,美国留学,在纽约自然博物馆做研究策展和教学工作。西化的文字风格大概是学术阅读、写作和教学所致。

第一章和第二章讲述百多年前搏厄斯和劳弗出于自身研究和为自然博物馆丰富馆藏的目的,分别对北美西北原住民和当时的中国进行的科学“远征”。借此说明早期人类学的的样子:深入其他文化,记录其中人的活动,搜集相关器物,记录声音影像,撰写田野调查和民族志。博物馆和人类学期刊,则分别成为向公众展示器物的场所和向学术界公布布发现的阵地。

在我看来,博物馆与动物园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将物从他们原本的环境中拿走,在集中起来供人们猎奇。而布展,就像是养动物一样,常常要重新营造其原本的文化环境。

正在我觉得这是本历史向的书时,书的三四章一下子跳到当代,讲述作者如何提博物馆收藏唐卡<冥想观音>的故事和西班牙亡灵节神龛的布置的反思,反映出作者不仅写作西方化,视角也是西方左派化的Woke。作者认为物的灵韵来自背后人的故事则有一些人类中心主义的味道。

最后一章提出人类学该如何布展的问题。没有确定的答案。博物馆常常囤积许多器物,却不知怎么用。做成展览,让人与器物产生联系,似乎是博物馆的目的。可博物馆的神龛禁止供养参拜,物品禁止触摸,更别提使用。对器物来说,博物馆更像坟墓、监狱或加州旅店。"You can check out anytime you like, but you can never leave."
人类学家常常有一种抢救心理,似乎他们不出手,某些文化就消失了。此心理也蔓延至某种程度的救世主心态在作者为代表的人类学家们身上流出来,选唐卡时要选女艺人的,亡灵节展览则引发了对美国边境政策的牢骚和非法移民的同情,在罗斯福的雕像看出种族主义,把夸富宴办出赎罪宴的味道...同时作者看不出,这与让原住民的雨神穿上吊带裙是一样的行为,即以现今的审美去评判过去的传统。
人类学 博物馆
大分离 豆瓣
The Great Divde: History and Human Nature in the Old World and the New
作者: [英]彼得·沃森 译者: 孙艳萍 译林出版社 2023 - 5
【内容介绍】
从公元前15000年前古代先民进入美洲大陆,到公元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一场不为人知的伟大实验。在此期间,新旧大陆的人类先祖生活在彼此隔绝的时空里,面对着各异的地理、气候、动植物群落,各自发展出截然不同的人性、思想和社会。《大分离》是英国思想史学者彼得·沃森探究人类历史和命运的新锐作品。沃森汲取了新近的人类学、考古学、神话学、生物学、伦理学成果,论述了人性在不同环境中所实现的不同潜能,也呈现出新旧大陆人类社会殊途命运的综合图景。
本书探究了诸多影响人类社会的大历史变量,综合出一套关于人类生活、习俗和思想的演进架构。无论是大陆构造和可供驯化的动植物资源,还是气候模式和致幻剂的异常分布,都给人类的社会形态、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语言结构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构成了我们当今社会的思想底色。
【编辑推荐】
○接续《枪炮、病菌与钢铁》的线索,重述人类的大分离故事
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中论述了不同文明因宏观因素的差异而走向疏途的故事,以其恢弘的视野探索了人类生活的不同可能性。本书将着眼点进一步拔高,截取同一批人类被分隔在新旧大陆关键性时刻,以大分离为线索,探究了欧亚大陆文明模式和美洲大陆文明模式的关键差异,探讨这两大类文明的路径差异以及影响因素,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也理解那些我们赖以发展出复杂文明的关键条件。
○为什么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而不是相反?探究现代文明的始源要素!
在人类大分离的结尾,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由此结束了新旧大陆彼此隔绝的历史,也使得两种文明模式走向融合。但是为什么是旧大陆发展出航海科技,进而打开了新大陆的大门,而不是相反呢?沃森告诉我们,新旧大陆各自相异的文明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取决于大陆板块走向、气候模式、致幻植物的分部等基础自然条件的差异。
○知名学者刘擎推荐,《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刊文力赞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哲学与思想史教授盛赞了本书开阔的跨学科视野,通过人类学、考古学、神话学、生物学、伦理学的多学科对比分析,达成了一种人类文明史的综合描摹。《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力赞作者在连接不同学科发现上所起的关键作用,延续了作者一贯的宏大历史写作风格。
【名人评价及推荐】
为探究美洲新大陆与旧大陆的命运殊途,沃森超越了狭义的思想史领域,在开阔的跨学科视野中,结合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生产组织、以及宗教文化观念等多重因素,在对比分析中达成综合,绘制了一幅从人类起源到近代早期的文明史画卷,恢弘壮阔,精彩纷呈。
——刘擎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哲学与思想史教授
彼得·沃森的这部鸿篇巨制横跨了约16500年的历史,阐释了许多遥远异国之间令人着迷的差异,颠覆了许多今日的我们视作理所应当的事物。
——克里斯托弗·布雷 《文词杂志》
沃森的写作从考古学、气候学、遗传学和宗教象征学等学科中汲取了大量复杂的证据,他的推测着实令人着迷。
——彼得·福布斯 《独立报》
像沃森这样博采众长的作者在传播和连接科研发现上起到了宝贵的作用。
——彼得·科茨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一部关于人类历史进程的富有原创性的作品。
——《科克斯书评》
2023年11月27日 已读
本书让我对北美古代文化/文明、萨满教、致幻剂有些了解,也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新旧大陆之分是人为划分,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的,但大陆并无新旧。作者从公元前15000年的远古开始溯源,从人类产生到迁徙到全球各处的历程推测了各地人类的来源,认为北美的人类是从白令海峡曾经是路桥的时代从旧大陆迁徙来的。气候,地理,植被,动物分布的不同,造成了两个大陆的宗教祭祀,思想文化,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方式的不同。作者十分注意,只描述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的“实然问题”,而不涉及应该怎样哪个更好的“应然问题”,只是在附录中综述了发现新大陆之后一些著名学者们做过的比较和评价。

但要注意一点,作者虽然尽力采用可信的资料,来讲出一些有条理的故事,但学界共识未必是真相,有条理未必是真理。

发现新大陆之后,人类不可避免的开始了文化融合。一开始的方式野蛮,造成了玛雅文化,阿兹克文化的许多损失。但我相信,北美有许多秘密,就在我们眼前。我们也许正因为不知道该看什么,而正对他们视而不见。
世界史 人类学
人类与垃圾的历史 豆瓣
作者: 卡特琳・德・西尔吉 / 刘跃进 译者: 刘跃进 / 魏红荣 2005 - 5
本书讲述了生活垃圾的奇遇和不幸,它们的存在给人类带来灾难,也唤起了人们把废弃物改变成为可利用的再生资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描述了垃圾正在扼杀、吞食着城市,同时也改变着城市的风景,给葡萄园带去生机,用于住宅取暖,延续千万贫困人口的生存,提供千百种小职业,养肥群猪,供孩子们玩耍,排解囚犯的孤独,给疯子和艺术家们以灵感,与朋友们纵情欢乐……
Sapiens 豆瓣
8.8 (26 个评分) 作者: Yuval Noah Harari Harvill Secker 2014 - 9
100,000 years ago, at least six human species inhabited the earth. Today there is just one.
Us.
Homo sapiens.
How did our species succeed in the battle for dominance? Why did our foraging ancestors come together to create cities and kingdoms? How did we come to believe in gods, nations and human rights; to trust money, books and laws; and to be enslaved by bureaucracy, timetables and consumerism? And what will our world be like in the millennia to come?
In Sapiens, Dr Yuval Noah Harari spans the whole of human history, from the very first humans to walk the earth to the radical - and sometimes devastating - breakthroughs of the Cognitive, Agricultural and Scientific Revolutions. Drawing on insights from biology, anthropology, palaeontology and economics, he explores how the currents of history have shaped our human societies, the animals and plants around us, and even our personalities. Have we become happier as history has unfolded? Can we ever free our behaviour from the heritage of our ancestors? And what, if anything, can we do to influence the course of the centuries to come?
Bold, wide-ranging and provocative, Sapiens challenges everything we thought we knew about being human: our thoughts, our actions, our power ... and our future.
进击的智人 豆瓣
7.0 (34 个评分) 作者: 河森堡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特别会讲故事的博物学者”河森堡首部作品。同名演讲《进击的智人》播放量破亿次。
★ 用故事表达人文之趣。国家博物馆讲解员8年知识沉淀,听河森堡讲故事,知百万年人类史。
★ 文化界、历史界、科普界倾力推荐。他的作品让马未都感叹后生可畏;蔡康永说“他一张嘴就能带你追溯上千上万年的历史”;陈晓卿评价“河森堡的文字会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个世界的过往和人类拥有的巨大能量。”行走的科普教科书尹烨一口气读完30万字,感叹道“出众的讲故事能力,酣畅淋漓”;众多青少年表示河森堡让他们爱上了历史。
★ 《进击的智人》是一部充满少年感的《人类简史》,将刷新我们对华夏文明的认知:匮乏贯穿着人类进化史,我们究竟如何走到今天。
★ 《进击的智人》是一张充满知识点的寻宝图。奇趣的历史故事,融汇博物学、化学、生物学、进化心理学等众多领域知识点,是一部难得的跨学科知识佳作。
“现代人类都是早产儿?瓜子脸的审美是自古有之?“会制作工具”并不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男性为什么永远分不清楚女友口红颜色的细微差异?你竟然还没有听说过“外祖母假说”?……
★ 读完这本书,你将成为这个周末聚会上特别有趣的人。“所谓进击,就是与匮乏的对抗中,一边搏斗,一边前行”。
内容简介
复杂多样的自然界本身就是一个无穷无尽的知识宝库。
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一个被大自然筛选的人种——智人,伴随着各式各样的匮乏压力,逐渐成为世界的主宰者。十万年后的我们,依然生活在巨大的历史惯性之中。
智人是如何顺利通过造物主的层层考验,*终拥有了主宰世界的力量?而同一时空的其他人种比如直立人和尼安德特人呢?为何会逐渐被大自然淘汰,成为智人在漫长进化过程中的陪跑者?
河森堡笔下的旧石器时代,充满了灵动的色彩,有混沌初开的蛮荒,有人性乍现的智慧,还有一种来自大自然的底层力量——匮乏,塑造着人类和历史。
匮乏的环境筛选出拥有足够脑力的智人,他们中的一部分走出非洲,来到亚洲大陆,创造了辉煌的华夏文明,然而自然的匮乏始终存在,不同时空的人类又该以何种姿态应对,实现与大自然的交流和对抗,实现自我的平衡与进化?
2020年12月25日 已读
以匮乏作为主线,回顾人类历史和中国历史。
因为天灾引起的匮乏而导致的战乱,社会秩序崩坏,草芥人命,让人不寒而栗。而这一切,也只不过过去了一百来年。

结合LifeSpan那本书一起看,别有风味。
人类学 历史 进化
自私的基因 豆瓣
The Extended Selfish Gene
8.8 (5 个评分) 作者: [英]理查德·道金斯 译者: 卢允中 / 张岱云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6
【内容简介】
《自私的基因》于1976年首次出版之后便畅销全球,是20世纪百大经典名著之一,是一部不仅在基因领域更在社会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典作品。
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生命有何意义,我们该如何认识自己?《自私的基因》以充满想象力的叙述回答了这些重要命题。道金斯在本书中提出大胆创见:我们生来是自私的,任何生物,包括我们自己,都只是求生的机器。这本书是实实在在的认知科学,复制、变异和淘汰这简单的三种机制可以演变出大千世界所有生命现象的林林总总。
《自私的基因》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世界观。道金斯在书中将进化论从基因层面升华至文化层面,创造了“觅母”(meme,即文化基因)这一新型的复制因子名词,特指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文化进化,并提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因子的暴政。
《自私的基因》出版之后,在社会各界引发了重大争议。本书为40周年精装增订版,在30周年版的基础上,新增道金斯对于这些争议的回应,共计6万余字,主要探讨了人们在基因决定论、基因选择论,以及基因适应性上存在的普遍误解,进而从基因的视角正确理解生命及其意义,更加完善了道金斯对于“自私的基因”的经典论述,形成这本特别的“延伸的”40周年精装增订版《自私的基因》。
《自私的基因》40周年平装增订版已于2018年11月推出,此为精装增订版,封面设计元素源于平装版的封面插画,这一富有想象力的插画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戴斯蒙德·莫里斯特别为英文首版的《自私的基因》而绘制。精装增订版封面也取用了画中的重要元素并进行重构,让这部经典作品再次焕发生机,这也是本书的核心主题——基因——这个象征性意象赋予和传达的。
--------------
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
01《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02《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美]约翰·R.麦克尼尔
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4《资本的年代:1848—1875》[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5《帝国的年代:1875—1914》[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6《极端的年代:1914—1991》[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7《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美]丽贝卡·D. 科斯塔
08《1913,一战前的世界》[英]查尔斯·埃默森
09《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10《基因传:众生之源》(平装+精装)[美]悉达多·穆克吉
11《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美]格雷戈里·柯克伦 [美]亨利·哈本丁
12《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美]伊斯特万·迪克
13《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
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装+精装)[美]雅克·巴尔赞
15《瘟疫与人》[美]威廉·麦克尼尔
16《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美]威廉·麦克尼尔
17《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1908—1923》[美]西恩·麦克米金
18《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平装+精装)[美]戴维·伍顿
19《内战:观念中的历史》 [美]大卫·阿米蒂奇
20《第五次开始》 [美]罗伯特·L.凯利
21《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精装+平装) [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22《黑暗大陆:20世纪的欧洲》[英]马克·马佐尔
23《现实主义者的乌托邦:如何开创一个理想世界》[荷]罗杰·布雷格曼
24《民粹主义大爆炸:经济大衰退如何改变美国和欧洲政治》 [美]约翰·朱迪斯
25《自私的基因(40周年纪念版)》(平装+精装) [英]理查德·道金斯
26《权力与文化:日美战争1941—1945》 [美]入江昭
27《犹太文明:比较视野下的犹太历史》 [美] S. N. 艾森斯塔特
28《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 [美]尼尔·波兹曼
29《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 [美]欧阳泰
30《起源:万物大历史》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31《为什么不平等至关重要》 [美]托马斯·斯坎伦
32《认知工具:文化进化心理学》 [美]塞西莉亚·海斯
33《简明大历史》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美]威廉·麦克尼尔 主编
34《专家之死:反智主义的盛行及其影响》 [美]托马斯·M.尼克尔斯
35《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 [荷]弗雷德·斯皮尔
36《人性中的善良天使》[美]斯蒂芬·平克
37《历史性的制式》[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38《希罗多德的镜子》[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39《出发去希腊》[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40《灯塔工的休息室》[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后续新品,敬请关注……
---------------
【编辑推荐】
1、《自私的基因》40周年平装增订版已于2018年11月推出,此为精装增订版,封面设计元素源于平装版的封面插画,这一富有想象力的插画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戴斯蒙德·莫里斯特别为英文首版的《自私的基因》绘制的。精装增订版封面取用了画中的重要元素并进行重构,让这部经典作品再次焕发生机,这也是本书的核心主题——基因——这个象征性意象赋予和传达的。
2、全球极具影响力的科学家道金斯经典代表作,20世纪百大经典名著之一,热销全球40载,是一部不仅在基因领域更在社会科学领域具重要影响力的经典作品。2017年,在庆祝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30周年的民意调查中,被列为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科学书籍,领先于达尔文《物种起源》和牛顿《数学原理》。
3、本书为40周年增订版,在30周年版的基础上新增道金斯对于《自私的基因》出版以来所引发争议的重要回应,针对基因决定论、基因选择论和基因适应论进行了详细的辩驳,共计6万余字,更加完善了道金斯对于“自私的基因”的经典论述。
4、从基因理解生命,更阐明人类久远而深刻的过去;不只是实实在在的认知科学,更以充满想象力的绝妙论述回答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生命有何意义,我们该如何认识自己?并提出大胆创见:我们生来是自私的,任何生物,包括我们自己,都只是求生的机器。复制、变异和淘汰这简单的三种机制可以演变出大千世界所有生命现象的林林总总。
5、本书出版40年来一直是极富争议的话题,改变几代人的世界观,更将进化论从基因层面升华至文化层面,创造了“觅母”(meme,即文化基因)这一新型的复制基因名词,对于文化进化的意义影响甚巨,道金斯提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基因的暴政。
6、美国投资家查理·芒格、英国进化科学家汉密尔顿、知名科幻作家刘慈欣、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教授、企业家罗永浩、文化名人梁文道、豆瓣创始人阿北等激赏推荐。
---------------
【名人推荐】
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非常了不起,对人类境况给出了最基本的解释,就投资来说,生物推理是非常有用的。交易进化与生物进化非常类似,因此,我们能够预测出交易进化过程的结果。
——美国投资家查理·芒格(Charlie Thomas Munger)
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道金斯的这本《自私的基因》,而且也能读懂这本书。书中运用丰富的技巧,展示出了进化论崭新的一面。道金斯成功地完成了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运用简单易懂的非专业语言,向大众介绍了新近出现的进化论思想中颇为深奥的准数学主题。通篇阅读本书之后,就连怀着广阔视野、自认为知识渊博的生物学研究专家,都会为之惊叹,感觉耳目一新。至少,此书令笔者甚为惊喜。再次重申,此书对于没有科学基础的读者来说,也是轻松易懂的。
——世界知名进化科学家汉密尔顿(W. D. Hamilton)
每一个对宇宙及其所处位置感兴趣的读者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畅销书《动物行为》作者杰夫瑞·R.贝利斯(Jeffrey R. Baylis)
达尔文的进化论100多年后,又在新的科学水平上出了更新的版本,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就是一个饶有兴味、颇富挑战性的新版本。他提出进化的单元可能既不是物种,也不是群体,甚至也不是个体,而是基因。所谓自私,不过就是争取自身的生存。
——吴国盛/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
《自私的基因》最大的特点就是冷,比冷静更冷的冷,不动声色地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尽管这种结论不一定正确,却告诉了我们一种可能:生命和人生以及世界与文明的最终目的,可能是我们根本想不到的东西。
——刘慈欣/科幻作家、《三体》作者
我其实是断断续续读过些别的进化论、基因和进化心理学的流行读物以后才看了这本经典的。虽然悬念少些,但经典就是经典,每页都非常值得。如果你想找出“生命的意义”来。这是很考验人的,这本书帮不了你,但我个人只是希望能早十几年看到这本书。
——阿北/豆瓣创始人
道金斯创造的觅母(meme)与基因相对。如果说生物基因能决定我们的行为,但还是会有一种文化基因影响生物,也许能解释文化传播的过程。
——梁文道/文化名人
这本重要的书令人不能更兴奋!
——《经济学人》
《自私的基因》是那种让读者觉得这真是天才的科普写作!
——《纽约时报》
《自私的基因》的精彩之处在于简洁明了,对任何一个年龄段的读者来说都是可以理解的。
——《美国科学家》
道金斯的处女作《自私的基因》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最棒的是,道金斯用高超的技巧和清晰的表达将它展示出来。毫无疑问,这是有史以来最好的科普作品之一。
——《纽约书评》
The Dawn of Everything 豆瓣 Goodreads
8.0 (5 个评分) 作者: David Graeber / David Wengrow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21 - 10
A trailblazing account of human history, challenging our most fundamental assumptions about social evolution--from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cities to the emergence of the state, political violence, and social inequality--and revealing new possibilities for human emancipation.
For generations, our remote ancestors have been cast as primitive and childlike--either free and equal innocents, or thuggish and warlike. Civilization, we are told, could be achieved only by sacrificing those original freedoms or, alternatively, by taming our baser instincts. David Graeber and David Wengrow show how such theories first emerged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as a conservative reaction to powerful critiques of European society posed by Indigenous observers and intellectuals. Revisiting this encounter has startling implications for how we make sense of human history today, including the origins of farming, property, cities, democracy, slavery, and civilization itself.
Drawing on pathbreaking research in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 the authors show how history becomes a far more interesting place once we learn to throw off our conceptual shackles and perceive what's really there. If humans did not spend 95 percent of their evolutionary past in tiny bands of hunter-gatherers, what were they doing all that time? If agriculture, and cities, did not mean a plunge into hierarchy and domination, then what kind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did they lead to? What was really happening during the periods that we usually describe as the emergence of the state? The answers are often unexpected, and suggest that the course of human history may be less set in stone, and more full of playful, hopeful possibilities, than we tend to assume.
The Dawn of Everything fundamentally transform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past and offers a path toward imagining new forms of freedom, new ways of organizing society. This is a monumental book of formidable intellectual range, animated by curiosity, moral vision, and a faith in the power of direct action.
Includes Black-and-White Illustr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