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文学
卡拉马佐夫兄弟 豆瓣
Братья Карамазовы
9.8 (97 个评分) 作者: [俄]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荣如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5
《卡拉马佐夫兄弟》系19世纪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卡拉马佐夫兄弟》通过一桩真实的弑父案,描写老卡拉马佐夫同三个儿子即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老卡拉马佐夫贪婪好色,独占妻子留给儿子们的遗产,并与长子德米特里为一个风流女子争风吃醋。一天黑夜,德米特里疑心自己的情人去跟老头儿幽会,便闯人家园,一怒之下,差点儿把老头儿砸死。他仓皇逃离后,躲在暗中装病的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悄然杀死老爷,造成了一桩震惊全俄的扑朔迷离的血案,从而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的事件。作品展示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家庭、道德和人性的悲剧,体现了作家一生的最高艺术成就。
多余的人 豆瓣
当代英雄
8.2 (6 个评分) 作者: [俄]莱蒙托夫 译者: 力冈 云南美术出版社 2019 - 7
内容简介:
他们彷徨、丧气、迷茫
他们受过良好教育,生活优裕
他们是一代年少有为,却对时代背景无力改变的年轻人
他们灵魂早衰,厌倦生活,对一切漠然
他们找不到活着的意义,觉得自己被时代所排斥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多余的人
毕巧林是个帅气多金的贵族军官,本有着大好前程,却过着空虚无聊的生活。先后遇到了王爷女儿贝拉,海边小城漂亮的走私女,老情人维拉,梅里公爵小姐,但因为他的心不可餍足,在不断找寻活着的意义中造成了自己和身边人的苦难和不幸。
————————————————————————————
编辑推荐:
渴求意义的人突然面对无意义的世界,首先表现出两种心态。
听 天由命地接受无意义:颓废。
慷慨激昂地反抗无意义:悲壮。
还有第三种心态:厌倦。 十九世纪俄国贵族精英知识分子,家有庄园与农奴,生活优裕受到良好教育。在高压统治下,社会意识初启蒙,他们空怀一腔热血,不满现实、渴望有所作为,却又屡屡碰壁无力改变阶级现状而变得痛苦、消沉、愤世嫉俗、蔑视一切生活道德规范。这种不肯接受又不肯反抗的厌倦情绪体现到俄国文学上,是一系列“多余的人”形象的出现。
总是在追求意义,却总是求而不得。他们不是十恶不赦的坏人,甚至是诚实正直的。所做的任何努力,带给别人的都是伤害。最终自己的灵魂也在这种深不可测的失落中渐渐被腐蚀掉,变得更加行尸走肉。
但这种厌生慕死的心理,似乎很贴近于当下的“小确丧”。每个时代都有这样“多余的人”,因为找不到活着的意义,以致于觉得自己被时代所排斥,是一个可有可不有的人。
上承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是不可绕过的一个“多余的人”形象,浓缩了俄国一整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莱蒙托夫《多余的人》,是俄国社会心理小说的开端之作,是一部游记,也是日记、爱情历险和忏悔录。
2022年12月25日 已读
为什么说主角儿毕巧林是一个“多余的人”呢?西方的哲学或者宗教传统认为,人活着就要做与社会和他人有益的事儿,为人类这个集体做贡献,不然,就多余。斯多葛主义哲学甚至认为,当人不能运用理性,并做与他人有益的工作的时候,自戕也是可以的。而毕巧林不想做有益的人,他想做多余的人。他做事儿没有什么目的性,如果说有,那就是反目的性。他追求女孩,不是因为他要她们的爱或者爱她们。相反,他专找已经有追求者的姑娘,为的就是遇到哪个追求者来要自己的命。他拒绝做有意义的事儿因为越是有意义的事儿在他那样的人看来,越不值得去做。他多余,是因为他只想给别人造成麻烦,最好在这个过程中要了自己的命。究竟是一切有定数还是自己能自由掌控自己的命运?他就靠着做一个不停惹麻烦的人,一个多余的人,看看命运会带给他什么。
俄国文学 小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