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
癌症密码 豆瓣
The Cancer Code
作者: [加拿大]杰森·冯 译者: 杨诚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3 - 1
✺给每个人的生命健康常识课
✺揭示癌症奥秘,直抵医学真相
✺国际知名医师杰森·冯对癌症的全新见解
✺北京大学肿瘤学博士吴舟桥审校并作序推荐
✺医学博士、脑科学专家、北京积水潭医院副主任医师金铂郑重推荐
——————
作为人类疾病史上最古老的医学奥秘,癌症备受世人关注。所有的癌症都起源于人体正常细胞,这是癌症特别令人恼火和反常的地方——它最初来自我们自身。癌症不是外敌入侵,而是一场内部叛乱。抗癌战争实为一场与我们自己的战争。
《癌症密码》汇集了医学博士杰森·冯关于癌症的研究结晶。冯博士结合大量实例与数据,指出了癌症研究史上前两种理论范式的不足之处,并以进化论的视角提出第三种范式,回答了最根本的问题:什么是癌症?是什么导致了癌症?癌症治疗的希望在何处?
我们对癌症的理解正在慢慢地经历一场革命。癌症的“种子”存在于所有人体内,但改变“土壤”的力量却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2024年10月7日 已读
此书改变了我对癌症的认知,发人深省。作者是网红,科普能力一流,擅长把复杂的科学描述用比喻简化,便于人们理解。此书非常值得一读。

对于癌症的认知,目前人类经历的大约三个阶段,一是认为癌症是过度生长,应对策略就是切除、放疗、化疗等这种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方式。二是认为癌症是基因随机突变的积累,应对方法是找出突变,用靶向药物制敌。此两种范式以及基于它们发展出的疗法,在面对突变类型多到难以应对的癌症大军时,只有少数局部成功案例但多数仍是失败。

作者用大部分篇幅介绍了第三种被称为进化/生态范式。对癌症的理解更新到如此:人是多细胞生物,体细胞彼此合作坚守岗位,以获取生存优势。然而,体内总有细胞试图重返单细胞的生存方式:无限制的生长,通过自我复制达到永生,四处移动,用无氧方式获得能量。体细胞脱离本职追求自由,就是癌变,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癌变的原因,可能是外界的刺激对细胞造成的慢性非致死性损伤,而非细胞DNA的随机突变。比如致癌物造成体细胞生存环境恶略、生长因子发出”他处“更利于生存的信号,免疫系统变弱或出错等。这些,不但促使体细胞癌变,更会使得事情向有利于癌细胞增生的方向发展。突变的细胞是癌症的“种子”,但不利的外界环境是“土壤”。二者合力才造成癌症。

但癌症转移的过程,特别符合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终于脱离本职进入血液的癌细胞,在探寻“新大陆”的过程中多数会被扑杀。一开始,它们几乎不能找到落脚点。但少数幸运儿会回到适应它们生存的”祖庭“,它们的出发地。这些适应了旅行的家伙们在“祖庭”大量繁殖后,再次出发探险,经过险恶旅途的拣选,回来繁殖。经过数年的无数次的循环,它们就变得越来越强大,适合远征,直到它们终于获得远端定居的能力,转移成功。

癌症细胞与其他体细胞的关系,就是互相杀戮。人类应对癌细胞的方法,也是杀戮。放化疗,基因靶向药物,都是要找出癌细胞将它们杀死。此类疗法都没有考虑到,细胞之所以癌变,正是因为它们不想死。新的癌症认知范式出现了创新的例外,免疫疗法和适应性治疗都开始考虑不再对癌细胞赶尽杀绝,而是允许他们在可控的范围内存在,并在免疫系统和癌细胞之间找到平衡。

癌症的早期筛查,被证明弊大于利,只是查处了许多并不需要治疗的病人。

面对癌症,普通人的应对方式,就是照顾好身体,别让体细胞处在容易造成慢性非致死性的环境下,不给体细胞制造致癌环境。照顾好自己的身、心、灵。吃喝拉撒睡,锻炼身体,清洁卫生,爱自己,爱家人,爱生活,心情愉快,减少压力。戒烟酒,喝绿茶,减肥。
健康 医疗 科普
超越想象的GPT医疗 豆瓣
The AI Revolution in Medicine:GPT-4 and Beyond
作者: [美] 彼得·李(Peter Lee) / [美] 凯丽·戈德伯格(Carey Goldberg) 译者: 芦义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3 - 5
解析GPT落地实践,揭示 “人机关系”重要范式
彼得·李及其他两位合著者分享了以GPT-4 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在医学领域的诸多应用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向大家展现了一种可能出现的人- 机相结合的“关系”范式,在本书中,这种“关系”范式被描述为结合了医生、患者和机器的“三方模式”。基于此,本书不只是提出了见解,也不只是阐述了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些见解和问题会促使我们每一个读者作为人类个体,重新审视我们自己“何以为人”和机器“何以为机”的本质问题,进而也会拓展至“何为新型人- 机关系”的问题。
重新定义未来医疗——以GPT-4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将如何颠覆医疗行业,甚至重塑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研究院负责人彼得·李全球首部力作,探讨以GPT-4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将如何颠覆医疗行业。全书以前沿研究为起点,探讨了GPT-4将为医疗行业带来的积极改变:一是帮助医护人员更高效地为更多患者提供实时和精准的诊疗服务。二是为患者提供更丰富、更准确的医学知识、医疗建议和保健指引。三是帮助医疗后台支持体系的相关人员更快地处理医疗健康服务请求或是从各种诊疗数据中提炼洞察和结论。四是帮助研究者推进医学和生物科学的前沿探索,如新的靶向药的研制、测试、患者匹配及新的临床试验等等,加速医疗领域新技术、新产品从创想到应用的整个过程。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重磅推荐!OpenAI创始人萨姆·奥尔特曼、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洪小文、微软(中国)公司首席技术官韦青倾情作序力荐!百川智能创始人兼CEO王小川、苇草智酷创始人合伙人段永朝、未尽研究创办人周健工等一众大咖集体盛赞!
比尔·盖茨看过本书之后盛赞, GPT的问世如同个人电脑一样具有革命性意义,它将彻底改变我们的工作、学习、交流方式,甚至颠覆医疗保健行业。事实上,AI 已经在提升疾病检测和诊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未来,它将助力更多研究突破,并让那些无法获得医疗服务的人也能获得准确、可靠的医学建议。
萨姆·奥尔特曼在他的推荐中称,本书展示了GPT-4 在医学和医疗保健领域的众多应用场景及其带来的价值,同时也揭示了每个受AI 影响的领域在应对此类转变时所需付出的努力。同时,它还表明,如果能够运用AI 提高全球人类健康水平,这将带来巨大的收益。
洪小文博士更是指出,这是一本对各个圈层的读者均有益的著作:信息技术和生物医疗等行业的专业人士或许会从本书中获得方向指引与创造灵感,而非专业读者也可能被书中描摹的、极可能成真的未来图景所吸引和鼓舞。
韦青提出,机器能力的进步,不仅仅关乎技术,也不仅仅关乎简单的机器会不会代替人类的疑惑和担忧,而是需要在众人共同实证的基础上,发起“一场全人类都应参与的关键讨论”。这将是又一场解放人类思想桎梏、以人为本的文明复兴和一场塑造新型人- 机关系的启蒙运动。
王小川说,从AI 到AGI,如何为生命健康服务,一直是最性感的课题。GPT医疗会有什么样的突破和局限性?彼得·李的这本《超越想象的GPT 医疗》给出了大量的案例和深度的思考。不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能够受益于GPT。
段永朝说,横空出世的GPT,让大语言模型成为数字时代极富想象力的一场革命。这部独具特色的著作,让尚未亲身体验GPT-4 强大能力的人们,感受到倾泻而下的巨大冲击。
周健工说,医疗健康一直被公认为AI 最值得应用的领域。人类需要探索如何与AI 建立起新型协作关系,如在医疗服务中建立医生、患者、AI 的三方模式。正如书中所说:“有可能我们尚未理解的某种深刻变化正在发生。”
2023年7月26日 已读
我本人是在医疗领域工作的数据科学家。GPT的应用chatGPT发布以来,我已经尝试在工作中使用它帮我完成一些文书工作。读本书是想要学习了解一下专家们怎样使用和看待GPT在医疗领域的现状和潜能。

从书中我学到,GPT4.0在知识的广度上,可能超过绝大多数人。同时,它也像绝大多数人一样,会犯错,而且很可能犯错的时候找借口,也常常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然而,如果用两个GPT,一个作为问题解决者给出答案,另一个负责检查,通常错误会被检查出来(但可能仍无法修正)。

作为技术或工具的GPT横空出世了,人们对于它的普遍反应,是兴奋夹杂着质疑。许多人研究能力极限,有的人诱导它出错。我们知道它并非完美,但人类也不完美。可人类犯错可以作为承担责任的主体,AI则不行。这大概是人们对它有苛刻要求的原因。

AI肯定比我更多知识,表现得也更清醒。普通人如我,可以将它当作第二大脑,助手,让它负责提供一些知识,解答,选项。让它帮助我训练自己的头脑。

无论如何,它来了,夹带着未来。责任在我们自己手中,用或是不用,怎样用?管或是不管,怎样管?只能边用边思考了。
人工智能 医疗
医生的修炼 豆瓣
8.6 (1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阿图·葛文德 译者: 欧冶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 - 8
新手医生阿图满怀抱负进入梦想中的白色巨塔,他将遇到哪些意想不到的试炼?硬着头皮第一次拿起手术刀的他,将如何处理突如其来的变故?在错误切开病人气管的时候,他如何面对从手边一丝丝逝去的生命?在“成功是常态,失败就是一条人命”的职业生涯中,在每一个或者温暖或惊悚的病例故事背后,都是生与死的殊死较量。
本书精选了14个主题,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医生所面对的世界的不确定性,和做抉择时需要考虑的复杂因素。一个个医学现象背后,是外科医生群体的自我审视与修炼。
适合医疗界人士、政策制定者和普通大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