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
77街的神龛 豆瓣
作者: 薛茗 上海三联书店 2024 - 9
这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博物馆人类学著作,也是一份博物馆邀请函。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世界各地游客到纽约打卡的热门景点。然而,很少有游客会去专门拜访博物馆南侧靠近77街的人类学展厅——尽管这里是美国最著名的人类学博物馆之一。哪怕很多到博物馆来考察的学者也不知道,这里收藏的一些佛像、面具、神衣和法器都是有“灵性”的,甚至连研究人员也不敢轻易触碰。
全书共五个章节,通过介绍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里五个具有代表性的主题藏品——萨满的神衣、《西游记》皮影、西藏的唐卡、墨西哥的亡灵及“镇馆之宝”独木舟,来讲述其背后的一系列故事,也融入了人类学家的故事。书中每一章的切入口虽不大,但内容涉及面很广也很深,除了博物馆学的变迁,更有人类文化史、民族志、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史等各方面的内容。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由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主导的一系列远征为美国带回了丰富的人类学收藏。一百多年后,这些收藏如同“时间胶囊”,既拥有无可取代的历史价值,同时也接受着现代人类学“去殖民化”“去西方中心主义”目光的尖刻审视。全书既在介绍这些不为人知的藏品,也在探索这些藏品的命运,以及人类学博物馆在现代社会扮演的角色。
作者的讲述生动有趣,为我们打开了这间博物馆鲜为人知的一面。
推荐人:
今天许多人在国外参观博物馆,看到原产中国的藏品,很容易就会产生疑问:“这是否都是当年西方殖民主义抢回来的东西?”读完本书,就知道答案并不简单。薛茗以深刻而又生动的的写作能力,在这里所要诉说的,绝不只是一座博物馆的历史,更是百多年来人类学在智识旅途上那精彩万分的的冒险故事,以及在这条路上不断的踌躇、批判与自省。
——梁文道(著名作家、评论家)
作者笔下的77街博物馆,乃是萨满的神衣、西藏的唐卡、墨西哥的亡灵等诸多文物的生命文化之旅。这样的博物时空,不再是文物的孤独,而是生灵的碰撞;不再是殖民的典藏,而是思想的释放。它是人神的阈限,也是人类的祈望;既是多元的视角,亦是“栖居”的殿堂。77街的故事,是作者凝视“生命”的学术场域,淋漓展示人类的过往,尽致叙述“文明”的迷茫。本书借博物民族志反思了人类如何失去自然天泽之恩,背离自由正义之本;同时也尽情于博物馆人类学者们的文化保护之德,深邃洞察之作,起死回生之责。正是博物世界,让人类看到了自己曾经的生命远征,并努力让今天的绝望变成未来的希望……
——张小军(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社会学系教授、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中心主任)
薛博士对北美最大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人类学收藏之一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讨论,重点关注了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鲜为人知的当代实践,包括中国研究对这段历史的重要性。她从收藏、归档到展览全方位介绍了博物馆的工作,同时也意识到其中的诸多挑战与新的可能性。通过这本书,薛博士证明了自己讲叙故事的天赋,我们不仅感受到她对博物馆工作的热情,还受惠于她就艺术人类学与物质宗教研究发表的重要观点。
——劳瑞•肯德尔【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学部亚洲民族学策展人、哥伦比亚大学兼职教授、前亚洲研究学会(AAS)主席】
2024年11月1日 已读
77街的神龛 更适合做恐怖小说的题目,然而本书是一本关于人类学博物馆的随笔性质的书。作者文笔很好,内敛细腻。然而其行文非常西方化,让我一度以为是在看翻译的文字,几经确认才知道,作者是北大毕业,美国留学,在纽约自然博物馆做研究策展和教学工作。西化的文字风格大概是学术阅读、写作和教学所致。

第一章和第二章讲述百多年前搏厄斯和劳弗出于自身研究和为自然博物馆丰富馆藏的目的,分别对北美西北原住民和当时的中国进行的科学“远征”。借此说明早期人类学的的样子:深入其他文化,记录其中人的活动,搜集相关器物,记录声音影像,撰写田野调查和民族志。博物馆和人类学期刊,则分别成为向公众展示器物的场所和向学术界公布布发现的阵地。

在我看来,博物馆与动物园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将物从他们原本的环境中拿走,在集中起来供人们猎奇。而布展,就像是养动物一样,常常要重新营造其原本的文化环境。

正在我觉得这是本历史向的书时,书的三四章一下子跳到当代,讲述作者如何提博物馆收藏唐卡<冥想观音>的故事和西班牙亡灵节神龛的布置的反思,反映出作者不仅写作西方化,视角也是西方左派化的Woke。作者认为物的灵韵来自背后人的故事则有一些人类中心主义的味道。

最后一章提出人类学该如何布展的问题。没有确定的答案。博物馆常常囤积许多器物,却不知怎么用。做成展览,让人与器物产生联系,似乎是博物馆的目的。可博物馆的神龛禁止供养参拜,物品禁止触摸,更别提使用。对器物来说,博物馆更像坟墓、监狱或加州旅店。"You can check out anytime you like, but you can never leave."
人类学家常常有一种抢救心理,似乎他们不出手,某些文化就消失了。此心理也蔓延至某种程度的救世主心态在作者为代表的人类学家们身上流出来,选唐卡时要选女艺人的,亡灵节展览则引发了对美国边境政策的牢骚和非法移民的同情,在罗斯福的雕像看出种族主义,把夸富宴办出赎罪宴的味道...同时作者看不出,这与让原住民的雨神穿上吊带裙是一样的行为,即以现今的审美去评判过去的传统。
人类学 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全3册) 豆瓣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
8.7 (2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尼尔·麦格雷戈 译者: 余燕 新星出版社 2014 - 1
◎ 从大英博物馆800万件馆藏中精选100件藏品 / 讲述人类200万年历史
◎ 大英博物馆、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 联手打造
◎ 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格雷戈亲自撰写 / 历时4年,动员100多名馆员,400余位专家参与
◎ 以广播形式在BBC播出时,创下1100万人口同时收听的纪录
◎ 全世界只有大英博物馆才能办到的世界史撰写计划,人类史上空前绝后的巨献。——《纽约时报》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由大英博物馆和BBC联合打造,由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格雷戈亲自撰写,动员100多名馆员、400多名专家,编撰时间长达4年,从大英博物馆800万件馆藏中精选了100件最具代表性的物品,全面展现 了人类200万年文明史。
这是一项“全世界只有大英博物馆才能办到的世界史撰写计划”,以广播形式在BBC播出时,创下了1100万人口同时收听的纪录,《纽约时报》盛赞其为“空前绝后的巨献”。
以完美的冷静笔触穿越各个大陆、各种文化与各个时期,本书是以收藏全球文物为宗旨的博物馆在当今世界上何以仍能保有重要地位的明证。本书让人欲罢不能,充满了深厚的人文关怀,文明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应该阅读。——《华尔街日报》
世上其他的博物馆可能想要效仿大英博物馆的这项巨献,但恐怕“没有一个能够与大英博物馆的收藏广度相比拟”。——《纽约时报》
大英博物馆拥有真正的全球视野,既具严谨的智识,又有开放的心胸,这个项目所达到的成就远远超过了博物馆的藩篱。——“艺术基金奖”颁奖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