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出轨的王朝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押沙龙 2007 - 4
《出轨的王朝》一书有助于我们对历史的重新认识。我很怀疑我们以前过于强调的所谓封建专制,实际上,那时皇帝的权力可能相当有限。古代中国大部分时间很有可能都是一个民间百姓自给自足、自娱自乐的时代。我很赞成《出轨的王朝》对那段历史的努力理解。作者的文采与渊博让人惊叹。——《天涯杂志主编》 李少君
社会混乱黑暗却风韵流动,士人出路艰难却个性张扬。这是一个残酷而神秘的朝代,也是我们民族的一次巨大的转型期。这本书吸取一些人、一些事有趣的细节,让读者真切感受那个朝代的贵族、庶民、军阀和文人的欢乐、痛苦与无奈。——十年砍柴
晋代的特点如果让我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乱,爽。而一本书是不是值得读,依我看也就是两个标准:是否有意思,是否有趣。历史大约不是押沙龙的本行,但这厮见识、文采都不错。他的书既有趣,也有些意思;乱是乱,可是爽。——梁由之
用个相当恶俗的句式说明一下对作者文章的感觉:让押沙龙去读史,我们来读押沙龙。如果一个人可以把历史这么解读的话,读他的书就已经铁路职工了。——五岳散人
对魏晋时代的最深印象是竹林七贤的故事以及《世说新语》的雅致风度,而押沙龙的《出轨的王朝》则把我带入那个有着历史血腥的现场——这个现场还带有作者本人的气息,未必客观,然而好看。——朴素
中国历史上也许没有一个时代像晋朝一样,让令人感到充满趣味、冒险和表演感。晋朝是中国历史的一次“红杏出墙”:皇帝登基邀请臣子并坐;士族掌权却以过问政事为耻;嗜食毒品的文化人行为放诞;美男成为全民偶像,贵族女子放肆地追求自己的情郞;两军对峙下庞大的军队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从一个奔跑的士兵那里开始了大规模的溃败;匆匆赶往“圣地”的天师道教徒亲手把自己的孩子投进井里;帝王们热衷搞双性恋,末世英雄转瞬落魄身首异处……历史在这里出轨得放纵而怪诞。
这不是一部按部就班的王朝史,更不是史料翻译,而是从一个现代人的角度去平视两千年以前的社会。书中既从经济和管理的角度考证了著名的淝水之战和让人哭笑不得的晋朝政治怪局,也考证了一个普通晋朝人的吃喝拉撒:买房需要多少钱,吃饭时流行的酒水饮料,出行时的车辆款式,五石散的化学成分,男女交合的宗教仪式,还有那个时代的爱情,散发着华丽飘忽的光彩……一个普通人所关心的历史细节无出其外,每个人都可以细品身处其中的悲欢。
明朝那些事儿 豆瓣 Goodreads
8.6 (97 个评分) 作者: 当年明月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1 - 12
《明朝那些事儿》这篇文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Sapiens 豆瓣
8.8 (26 个评分) 作者: Yuval Noah Harari Harvill Secker 2014 - 9
100,000 years ago, at least six human species inhabited the earth. Today there is just one.
Us.
Homo sapiens.
How did our species succeed in the battle for dominance? Why did our foraging ancestors come together to create cities and kingdoms? How did we come to believe in gods, nations and human rights; to trust money, books and laws; and to be enslaved by bureaucracy, timetables and consumerism? And what will our world be like in the millennia to come?
In Sapiens, Dr Yuval Noah Harari spans the whole of human history, from the very first humans to walk the earth to the radical - and sometimes devastating - breakthroughs of the Cognitive, Agricultural and Scientific Revolutions. Drawing on insights from biology, anthropology, palaeontology and economics, he explores how the currents of history have shaped our human societies, the animals and plants around us, and even our personalities. Have we become happier as history has unfolded? Can we ever free our behaviour from the heritage of our ancestors? And what, if anything, can we do to influence the course of the centuries to come?
Bold, wide-ranging and provocative, Sapiens challenges everything we thought we knew about being human: our thoughts, our actions, our power ... and our future.
穿越百年中东 豆瓣
7.8 (10 个评分) 作者: 郭建龙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1
现代中东问题的起点,是首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崩溃。在一战前,几乎整个中东地区都在奥斯曼帝国的羽翼之下,随着帝国的崩溃,一系列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但由于新建国家的政治不成熟、经济不平衡、宗教冲突频发,导致了近百年来纷争不断。本书以游走、研究的方式,讨论了百年中东纷争的来龙去脉。以历史的脉络为经,将中东问题总结为几个大的题目进行分章,穿插以作者的现场观察,以故事的形式再现百年中东的矛盾和冲突。
世界的凛冬 豆瓣 Goodreads
Winter of the World
8.4 (108 个评分) 作者: [英] 肯·福莱特 译者: 陈杰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 - 3
一切都始于那个裂变中的大时代——希特勒上台,爱德华八世退位,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爆炸……世界剧烈改变,我该怎么办?这正是他们的困惑——一群处于人生黄金时代的少男少女,来自德国、美国、英国、苏俄和威尔士的五大家族,他们父辈的命运因一战而彻底改变。如今,世界再次破碎,甚至更加暴烈和残酷。然而,这就是他们的时代!在时间的永恒流动中,每个人都在创造历史。所以,为什么不一起来,会一会命运?
西方的衰落 豆瓣
The Great Degeneration
作者: 尼尔·弗格森 译者: 米拉 中信出版社 2013 - 1
本书是基于尼尔?弗格森在英国广播公司电台四台里斯讲座系列(Reith Lectures)创作整理而成,该系列播出时题为“法治与其敌人”。
早有人预言到西方社会的衰落。如今,这些衰落的迹象看似无处不在:经济增长放缓、债台高筑、人口老龄化问题、反社会行为等等不一而足。但是西方文明究竟欠缺在何处?尼尔?弗格森认为是制度的衰落难辞其咎,是制度正在导致社会的繁荣或衰败,制度就是在其中发挥作用的错综复杂的框架体系。
代议制政府、自由市场、法治和文明社会,这些原本是西欧和北美社会的四大支柱。正是因为这些制度优势,而非地理或气候上的原因,使得西方社会在公元16世纪前后在世界上独领风骚。然而,现如今这些制度的衰退令人扼腕。
我们的民主制度打破了代际契约,将高额的债务转嫁到我们的子子孙孙。我们的市场被过于繁杂的监管政策所日益扭曲,后者其实就是自己本意想要治愈的顽疾。法治也业已沦为律师之治。公民社会日益变得不再文明,人们只是出于惰性把问题一味推给政府去解决。
《西方的衰落》一书振聋发聩,也会引发争论,它是对这个自鸣得意和对问题视而不见的时代的迎头一击。当阿拉伯世界正在为民主而奋斗时,当中国努力从经济自由化迈向法治社会时,欧美社会却在挥霍几百年来制度优势的积淀。弗格森提出这样的警告,若要遏制西方社会一度称雄世界的文明日益衰落的势头,只能寄希望于强大的领导力,并要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美国的故事 豆瓣
作者: 房龙 译者: 端木杉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7 - 9
在《美国的故事》中,作者以其渊博的学识,简洁、流畅的笔触叙述了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至20世纪30年代在北美大陆上的风云变幻。对美利坚合众国的形成、诞生和发展叙述颇详。对历史事件,西方文明、科技发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美国的政治生活都有祥尽的阐述,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涉及范围广泛、知识量大,非一般美国历史书籍所能及。本书文笔生动、活泼,写人述事,栩栩如生,不乏奇文妙语,读来饶有趣味。
这这本书中,房龙说了很多历史学家不敢说的真话:“历史如同生活,总是充满了讽刺意味。你若参与了政治动乱,抓住后就要被当作叛徒处死;而你若带头进行暴动并赢得了胜利,那么日后世世代代都将尊你为国父。”
“上帝总是站在最大的大炮一边。如果双方都得到了火炮,胜利必定属于在争吵中有着切身利益的人。跟随华盛顿经历过特拉华州的雨雪天气,这些佛蒙特州人和罗得岛州人深深明白,如果他们不竭尽全力,他们的农场将被敌人烧毁,他们的牛就会被牵走,他们的妻小则很可能被送到加拿大或新斯科舍。”总之,全书妙语连珠,十分深刻睿智。
The Right Side of History 豆瓣
作者: Ben Shapiro Broadside Books 2019 - 3
America has a God-shaped hole in its heart, argues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author Ben Shapiro, and we shouldn't fill it with politics and hate.
In 2016, Ben Shapiro spoke at UC Berkeley. Hundreds of police officers were required from 10 UC campuses across the state to protect his speech, which was -- ironically -- about the necessity for free speech and rational debate.
He came to argue that Western Civilization is in the midst of a crisis of purpose and ideas. Our freedoms are built upon the twin notions that every human being is made in God’s image and that human beings were created with reason capable of exploring God’s world.
We can thank these values for the birth of science, the dream of progress, human rights, prosperity, peace, and artistic beauty. Jerusalem and Athens built America, ended slavery, defeated the Nazis and the Communists, lifted billions from poverty and gave billions spiritual purpose. Jerusalem and Athens were the foundations of the Magna Carta and the Treaty of Westphalia; they were the foundations of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Abraham Lincoln’s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 and Martin Luther King Jr.’s Letter from Birmingham Jail.
Civilizations that rejected Jerusalem and Athens have collapsed into dust. The USSR rejected Judeo-Christian values and Greek natural law, substituting a new utopian vision of “social justice” – and they starved and slaughtered tens of millions of human beings. The Nazis rejected Judeo-Christian values and Greek natural law, and they shoved children into gas chambers. Venezuela rejects Judeo-Christian values and Greek natural law, and citizens of their oil-rich nation have been reduced to eating dogs.
We are in the process of abandoning Judeo-Christian values and Greek natural law, favoring instead moral subjectivism and the rule of passion. And we are watching our civilization collapse into age-old tribalism, individualistic hedonism, and moral subjectivism. We believe we can reject Judeo-Christian values and Greek natural law and satisfy ourselves with intersectionality, or scientific materialism, or progressive politics, or authoritarian governance, or nationalistic solidarity.
We can’t.
The West is special, and in The Right Side of History, Ben Shapiro bravely explains that it’s because too many of us have lost sight of the moral purpose that drives us each to be better, or the sacred duty to work together for the greater good, or both. A stark warning, and a call to spiritual arms, this book may be the first step in getting our civilization back on track.
进击的智人 豆瓣
7.0 (34 个评分) 作者: 河森堡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特别会讲故事的博物学者”河森堡首部作品。同名演讲《进击的智人》播放量破亿次。
★ 用故事表达人文之趣。国家博物馆讲解员8年知识沉淀,听河森堡讲故事,知百万年人类史。
★ 文化界、历史界、科普界倾力推荐。他的作品让马未都感叹后生可畏;蔡康永说“他一张嘴就能带你追溯上千上万年的历史”;陈晓卿评价“河森堡的文字会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个世界的过往和人类拥有的巨大能量。”行走的科普教科书尹烨一口气读完30万字,感叹道“出众的讲故事能力,酣畅淋漓”;众多青少年表示河森堡让他们爱上了历史。
★ 《进击的智人》是一部充满少年感的《人类简史》,将刷新我们对华夏文明的认知:匮乏贯穿着人类进化史,我们究竟如何走到今天。
★ 《进击的智人》是一张充满知识点的寻宝图。奇趣的历史故事,融汇博物学、化学、生物学、进化心理学等众多领域知识点,是一部难得的跨学科知识佳作。
“现代人类都是早产儿?瓜子脸的审美是自古有之?“会制作工具”并不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男性为什么永远分不清楚女友口红颜色的细微差异?你竟然还没有听说过“外祖母假说”?……
★ 读完这本书,你将成为这个周末聚会上特别有趣的人。“所谓进击,就是与匮乏的对抗中,一边搏斗,一边前行”。
内容简介
复杂多样的自然界本身就是一个无穷无尽的知识宝库。
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一个被大自然筛选的人种——智人,伴随着各式各样的匮乏压力,逐渐成为世界的主宰者。十万年后的我们,依然生活在巨大的历史惯性之中。
智人是如何顺利通过造物主的层层考验,*终拥有了主宰世界的力量?而同一时空的其他人种比如直立人和尼安德特人呢?为何会逐渐被大自然淘汰,成为智人在漫长进化过程中的陪跑者?
河森堡笔下的旧石器时代,充满了灵动的色彩,有混沌初开的蛮荒,有人性乍现的智慧,还有一种来自大自然的底层力量——匮乏,塑造着人类和历史。
匮乏的环境筛选出拥有足够脑力的智人,他们中的一部分走出非洲,来到亚洲大陆,创造了辉煌的华夏文明,然而自然的匮乏始终存在,不同时空的人类又该以何种姿态应对,实现与大自然的交流和对抗,实现自我的平衡与进化?
2020年12月25日 已读
以匮乏作为主线,回顾人类历史和中国历史。
因为天灾引起的匮乏而导致的战乱,社会秩序崩坏,草芥人命,让人不寒而栗。而这一切,也只不过过去了一百来年。

结合LifeSpan那本书一起看,别有风味。
人类学 历史 进化
历史的温度 豆瓣
6.8 (19 个评分) 作者: 张玮 译者: 有2017年10月9印本 中信出版社 2017 - 8
历史是万花筒,每个人看到的不同,每个角度看到的也不同。有的人看到了残酷,有的人看到了温情。有的人看到了杀戮,有的人看到了救赎。有的人看见了别人,有的人看见了自己。有的人假作真,有的人真作假。
史书上的一段话、一个名字,在张玮的笔下呈现出一张张意想不到的面孔。
张玮书写的历史,亦正亦暖。正,是因为,在“馒头说”的一个个历史故事中,张玮都尽量用一种第三方、不带感情色彩的口吻还原当时的历史事件。很多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跳出当时的历史环境,现在用“上帝视角”去评价当时的人和事,这对当时的人来说,不公平。
而暖,是有趣、有温度,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生人勿近的,看似由时间、地点和一连串数据组成的历史事件,背后的主角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人性、有故事、有真的性情,风趣的文字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变得活色生香。
2021年4月21日 已读
算是公众号里写的好的。
历史 随笔
历史的温度2 豆瓣
6.8 (8 个评分) 作者: 张玮 译者: 张玮 2018 - 2
尼古拉•特斯拉,到底是神还是人?抗战期间,整个国家只剩两架轰炸机了,为什么还是要轰炸日本?真实的潜伏,究竟是什么样?……
史书上的一段话、一个名字,甚至一张图,在张玮的笔下,呈现出一张张意想不到的面孔。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年份和数字,而是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
是人,就有正反面,就有优缺点。张玮尽可能地用辩证的眼光,结合当时客观的环境,设身处地去看待那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而不是先入为主地带入立场,或者用“上帝视角”来评判一件事或一个人。
看起来枯燥的历史,其实活色生香,带着故事,带着血肉,带着彷徨,带着信念。
历史,有真实的温度。
历史的温度3 豆瓣
7.0 (6 个评分) 作者: 张玮 2018
坚守气节、自诩为“海上苏武”的叶名琛,为何最终还是背了“千古骂名”?严复的人生,因何最终拐了个弯?达•芬奇,真的是从现代穿越回去的吗?拿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丘吉尔,他又有着怎样的另一面?
叶名琛、丁汝昌、沈荩、张作霖、黎元洪、严复、拉贝、丘吉尔、达•芬奇、格瓦拉……这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他们的故事又折射了什么样的时代?
在张玮抽丝剥茧般的描述中,史书上的一个名字、一件事,都能呈现出一幅幅生动而鲜活的画面,以自己的方式改变着历史,或者被历史改变着。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年份和数字,而是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
作者尽可能地用辩证的眼光,去还原那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让看起来枯燥的历史,带着它的血肉、它的彷徨、它的闪光、它的信念,展现真实的温度。
历史的温度4 豆瓣
6.0 (5 个评分) 作者: 张玮 中信出版社 2019 - 10
长销历史大众读物《历史的温度》系列第四本,前三册累计销量超过60万册。
那年,中国为什么只派一个人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清末为何那么多留学生扎堆去日本?那些从月球回来的宇航员,都怎么样了?
从宏大的叙事,走向历史的细节,寻找时代的真实故事。当历史风起云涌,风云人物又如何改变时代,或被时代改变?
一个个历史小故事,讲述课本之外的过去时光,读完多一些典故,涨一些知识,变成有趣、有见识的人。
亦庄亦谐的文字,丰富的历史知识,活色生香的历史故事,有血有肉、有人性、有故事、有真的性情,还原历史应有的温度。
六神磊磊、罗振宇、马勇、徐达内、严锋、张伟等力荐
徐霞客、麦哲伦、容闳、张伯苓、刘长春、马拉、陈公博、伊藤博文……不管是这些在史书上留下了名字的人,还是那些没有留下名字的普通人,其实都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梦想。只是,如果把时间轴拉到足够长,大多数人的信念和梦想都随时间而湮灭了。留在史书上的那些人,有的是因为历尽艰辛,坚持的信念最终成真,而有些人所谓的“信念”本身就是个妄念,最终不光是撞了南墙,甚至还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翻看历史的长卷,回顾这一个个故事,以及故事中的那些人、那些事,你会发现,人生的转折,有时真的只在一念之间,不管这些“念”,是信念还是妄念,是文念还是情念。
每个历史人物或者事件,背后都曾有不为人熟知的故事,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把这些故事告诉你。在张玮抽丝剥茧般的描述中,历史被还原成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这之中,有热血,有残酷,有真实,当然,也有温度。
裸脊锁线装帧(封面和内里不黏在一起,详见封面图),能翻开摊平,比胶装更牢固,内文双色印刷。
历史的温度5 豆瓣
作者: 张玮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11
畅销百万册的大众历史科普读物《历史的温度》系列第5本,有颜、有料、有趣。
喜闻乐见的故事写法,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有意思的历史故事,落笔客观、有温度。
脱离常规历史的宏大叙事,走向细节,寻找时代的真实故事,讲述我们所不了解的人物和事件。饱含丰富的历史知识,读完可以多一些典故,涨一些知识,变成有趣、有见识的人。
复旦大学博导严锋教授、社科院研究院马勇教授、六神磊磊、二混子、张伟、徐达内等推荐。
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美墨战争、石油大战……不管是二战史上那些看似各方团结一致的会议,还是放在明面上的争端,其幕后是否还有我们不了解的故事?
邓稼先、陈嘉庚、奥本海默……那些不曾屈服于时代和环境的人,在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是否也有各自的独特之处?
翻看历史的长卷,回顾这一个个人与一件件事,你会发现,博弈和抗争,可以算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不管是利益的博弈,还是人性的抗争。
在谈判桌上,是筹码的较量;在谈判桌外,很可能就是炮火的怒吼。国家与国家之间有较量,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有博弈。即便是归结到某一个具体的人,包括你、我、他,也有“天人交战”:和自己的私欲,和自己的信念,和自己的理想。
2020年,我们又一次清醒地认识到:在这个星球上,所谓的“较量”和“博弈”,并不是只在于人类彼此之间。
而越是在这样的时刻,我觉得,可能我们越需要读一些历史。
奥斯维辛 豆瓣
Auschwitz: A New History
9.5 (63 个评分) 作者: [英] 劳伦斯·里斯 译者: 刘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9
有奥斯维辛,就不能有上帝的存在。——普里莫•莱维
无论我在思考什么,总要思考奥斯维辛。感谢那些要求、甚至逼迫我们讲述一切的人,因为他们想听到、想知道发生在奥斯维辛的那些人、那些事。——凯尔泰斯•伊姆莱
我们要知道“人”真正是什么,毕竟,这是发明奥斯维辛毒气室,也是祈祷着走进毒气室的“存在”。——维克多•弗兰克
本书力图以一个具体场所为切入点,对人类历史上最深重的罪行进行最透彻的诠释,这就是奥斯维辛。
历史不是剧本,真相永远不止一个。奥斯维辛并不是专门用于杀害犹太人的灭绝营,也不仅仅与“最终解决”有关——奥斯维辛,是集中营指挥官霍斯等纳粹官员的奋斗史;是波兰人、吉卜赛人、苏联战俘、耶和华见证人的情感炼狱;它是一个八岁德国女孩一天起床,突然发现自己成了吉卜赛人,被扔进奥斯维辛的故事;它是战后幸存者回到家乡,却发现外面的世界比奥斯维辛更糟的故事……这部书没有孤证,每一个说出来的字,都出自两处以上的历史记录,包括苏联解体后的解密档案和亲历者访谈。
“人们问我,你在奥斯维辛学到了什么?我想我只能确定一件事:没人真正了解自己。”1944年11月,希姆莱要求艾希曼停止驱逐匈牙利犹太人,并说:“到目前为止你一直都在灭绝犹太人,但我现在命令你从今天起变成犹太人的拥护者。”人的行为和信念能顷刻颠倒,因应自身处境(situation)而朝着没有预料到的方向演变,这恰恰是所谓的“人性”。
奥斯维辛是一个更大的故事,我们从未真正了解它。这里所涉及的故事,有不少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
2022年3月14日 已读
人类的堕落没有底线,因为有理性作为邪恶的加持!杀害人类同胞或许是为了执行上峰的命令,可把集中营打造成高效人类灭绝营,确是底层奥斯威辛等纳粹集中营管理者的主动“创新”!
历史 社会学
叫魂 豆瓣
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
9.4 (192 个评分) 作者: [美] 孔飞力 译者: 陈兼 / 刘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上海三联书店 2014 - 6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盛世妖术”的故事。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乾隆皇帝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他建立并巩固起来的大清帝国达到了权力与威望的顶端。然而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搅得天昏地暗。在1768年由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竟然冲击了半个中国,百性为之惶恐,官员为之奔命,连乾隆也为之寝食难安。作者孔飞力细致入微的描写令人颤栗,他生动地再现了各省的恐慌是如何演变成一场全国性的除妖运动。
本书也表现出了一种更为宏大的学术视野,在构建以“叫魂”案为中心的“大叙事”的过程中,在方法论的层次上将社会史、文化史、政治史、经济史、区域分析、官僚科层制度分析以及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在一起。
2022年8月28日 已读
叫魂案原本就是谣言造成的冤案。这样的谣言比比皆是,从未断绝。然而这个案子却能直达圣听之后,获得皇帝的关注,以至于牵连几省大员,动用中枢力量会审。为什么?不得不说,作者敏锐的捕捉到案件的重要性,并通过案卷分析,历史研究,追溯出当时中国社会从底层民众,各级官场,中央部门,直到皇帝等各个阶层的情状于思维状态。作者治史,以小见大,功力非凡。读史观今,不禁唏嘘。
历史
翦商 豆瓣 Goodreads
8.2 (120 个评分) 作者: 李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10
本书主要讲述华夏文明的萌生与转型。从距今四千年前夏朝(二里头文化)的出现,到三千年前商朝的灭亡、西周建立,时间跨度一千余年。
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华北地区形成了杀人献祭的原始宗教。第一王朝夏朝(二里头)也沿袭了这种人祭文化,并在随后的商朝登峰造极。周族僻处西部,本没有人祭传统,但他们曾投靠商朝,为商朝捕猎用于献祭的羌人。周文王因受到商纣王怀疑,被作为人牲拘禁在殷都,最后,文王的长子伯邑考被纣王献祭。文王学习了商人的易卦占算技术,发展出《易经》的卦、爻辞体系——记录周文王亲历和认知的诸多事件,最终目的是推算“翦商”的战略。
武王灭商后,曾模仿商人的人祭行为;武王死后,由周公辅政,彻底禁绝了人祭宗教,销毁了有关商代人祭的文献记录,并制造出一套没有人祭的理想化历史叙事,以及基于“德”的世俗政治与道德体系。
周公的这些举措,开创了新的华夏文明。五百年后,孔子编辑儒家“六经”,系统整理周公的理论成果。周公和孔子塑造了儒家学派,其影响一直持续到现代。
概而言之,本书借助考古材料和传世文献,梳理了上古人祭风俗产生、繁荣和消亡的全过程,以及人祭与华夏早期文明从伴生到分离的伟大转折,再现了古人(周人)为终结商朝和人祭风俗付出的巨大努力,使我们对华夏文明的起源有了全新的认知。
2023年2月14日 已读
对中国上古史文本史料和考古发掘的一次梳理新见解,在此基础上提出无数新见解。

商朝灭夏,也许是因为统治需要,也许就是崇尚暴力威慑,信奉神明的他们使用人牲献祭,用人殉葬,给建筑物奠基。周人也曾为商朝猎俘献虏,供献祭使用。

然而商王献祭,不仅用俘虏,还开始用自己属地领袖甚至本国贵族,于是是朝野内外,离心离德。周从文王开始酝酿翦商大计,到牧野之战,周武王与商贵族里应外合以少胜多。纣王在露台自焚,将自己献祭给了诸神,完成了一个大概是最高规格的献祭,献祭了君主自己。

周取得政权后,从周公开始,有意识的消除商朝人祭宗教的证据,改变王朝的的集体记忆,建立周礼。到春秋时,周文疲敝。孔子编六经,恢复周文。老子作道德经,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开始文化觉醒。中华文化的认知中人祭不见踪影,正是周朝诸公的努力。
中国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史 历史
中国是部金融史 豆瓣
6.7 (12 个评分) 作者: 陈雨露 / 杨忠恕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3 - 3
《中国是部金融史》内容简介: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教授全新力作,《世界是部金融史》姊妹篇,透过金融读懂中国三千年把金融那些事儿一次说清楚,三千年来谁著史——文明盛衰的密码是什么?人间沧桑的正道为何物?金权有着怎样的规则?贫富有着怎样的逻辑?
全书以时间为纲,以朝代、人物、事件为目,围绕金融实践这个核心,用生动诙谐的语言,条分缕析中华文明进程中的盛衰密码和进退定律。无论是“文景之治”、“开元盛世”的海晏河清,还是“五胡乱华”、“五代十国”的浑浊乱世,都有金钱的力量在背后驱动。在“皇权—封建官僚—小农”框架下分割社会财富,所谓盛世,不过是给大部分人一个公平赚钱的机会,而皇权和小农最后无论如何变招,都会被霸气外露的封建官僚逼入绝境。在盛世与乱世的循环交替中,以货币为工具的金融是那双看不见的手。
一部上下三千年的中国史其实就是一部金融史,透过《中国是部金融史》,你能将它看明白。
2023年1月16日 已读
用通史的写法,从周朝一直写到唐朝,围绕金融,货币,税收,经济政策来写王朝更替,权力利益流转。表面是说经济,实际是说政治。
经济,说白了就是如何创造财富。在古代创富的主要资源就是土地,人力。政治,则是财富如何分配调拨使用,其中涉及的则是皇权,官僚和人民三种力量的博弈。中国传统社会基本是皇权与官僚的博弈,从而出现了集权-分权,土地兼并和抑制兼并,货币官铸-私铸等等的政治经济循环怪圈儿。而皇权与官僚势力的平衡游戏则很少考虑民权。前面二者若势均力敌,且同时放松对人民的巧取豪夺,经济就会好一些,人民还可安心的做几年治世的韭菜。而无论哪一方做大,都不免加重对小民的盘剥。一旦小民破产,流民四起,一个王朝也就差不多到头了。
历史 经济 金融 非虚构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豆瓣 Goodreads
8.1 (57 个评分) 作者: 郭建龙 鹭江出版社 2017 - 4
“国富”一定“民强”?帝国“盛极而衰”背后的历史逻辑到底是什么?
以故事的方式诠释中国历代财政制度之得失,拨开两千余年帝国制度的迷雾,把握王侯将相之外更深层的历史脉络。
本书作者以中国历代王朝为经,以现代经济学理论为纬,上至秦汉,下至晚清,详细梳理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央帝国的财政制度之流变,分析历代财政制度之得失,力图从田赋制度、货币制度、官营经济三方面说明中国传统政治之兴衰与帝国财政状况密切相关。
本书分为三部分,以中国历史上三次社会与财政的重建为划分阶段的标准。第一部分聚焦于秦汉到南朝时期,以汉武帝建立的国有体制,汉武帝、王莽的金融垄断,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和户籍制度为线索,解读这段时期的财政现象;第二部分以北魏的土地国有制改革为始,论及唐代土地国有制所引起的巨大混乱,以宋代金融改革引起的大崩溃收场;第三部分自元代政府试验性的财政政策起,随后论述明清时期的保守财政,以晚清财政近代化的努力和惰性为终。
2023年1月24日 已读
本书从秦开始,总结中国的帝王为了建立中央集权儿采用的财政政策和其重要作用。中国从秦开始建立大一统帝国,而这一切都需要用钱。民间管生产,官府分配。中央政府的财政来源,主要是收税,但收税需要对耕地和人口有明晰的统计,秦汉之前常常做不到这些。于是,政府常常通过铸币来收割民间财富。后来发行纸币,收割民间就更容易了。但也直接造成民间对货币的不信任。到了明朝,政府竟然发行没有准备金的货币,使得民间而转向了使用白银做结算,一直到了清朝。再者,就是官府专营某些项目,比如盐铁,赚取利润以养财政。不过,到了明清,政府的官僚组织已经能非常高效的对民间征税,到清朝,税种上也逐渐从依赖土地专项了有商业税种。清代也用用上了借贷和对外贸易的关税税收,从而降低了对土地税的依赖。王朝更替,往往是民间经济崩溃,产生流民和外敌
历史 经济 经济史 非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