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
地球之美 豆瓣
Le Beau Livre de la terre
作者: [法] 帕特里克·德韦弗 文 / [法] 让·弗朗索瓦·布翁克里斯蒂亚尼 图 译者: 秦淑娟 / 张琦 新星出版社 2017 - 6
★一部看得见的地球简史!
★200个改写地球命运的时刻,呈现46亿年漫长的地球史!
★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法国地质学会、法国国家地质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专家权威撰写
★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 提供素材
★200余幅史前遗迹、生物、地貌高清还原图
★世界最丰富、最罕见动植物和矿物标本
★在这个地球环境屡遭破坏,PM2.5爆棚的时代,这是一本让我们回味地球之美,期待美好未来的读物。
★四色大开本精美彩印,适合收藏!
--------------------------------------------------------------------------------------------------------
翻开这本书 有如坐上时光机
亲身经历这颗美丽星球令人惊叹的阶段
炙热的岩浆地球,如何冷却成巨大的雪球,又是何时变身美丽的蓝色?
氧气曾经是一种毒气?
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种人类?
巴黎是用货币虫的骨骼建造的?莫奈钟爱的象鼻海岸事实上是一团巨大的动物粪便?
3570万年前的一次陨石坠落,在今日的俄罗斯形成了巨大的钻石坑?
垃圾将汇聚成第七大陆?
地球是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地方,你真的了解她吗?
2025年2月17日 已读
地球46亿年的年龄,被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每个宙都是几亿几十亿年。人处于的显生宙又分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又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泥盆,石碳,二叠,三叠,侏罗,白垩纪,古近纪,新近纪...离现在越近,分的越细。

本书由一系列千字左右的科普配图文章构成,按照时间顺序从冥古讲到当下,每篇文章回答一个问题,文末指出书中与当下章节相关的部分,形成内联网络(倒是很像当下笔记界流行的双向链接)。

此书对显生宙之前的内容很快略过,而与现在时间越近,则记述越详尽。这一点上,此书可以作为<地球故事>的补充,因为地球故事中对远古的时候着墨颇多,却略写了有生命以来的世界,对人类与的确的互动几乎略过。

地球之美的文章选题,有明显的生命中心或人类中心的倾向。文章的出发或落脚点往往落在了对生命留存的意义。字里行间,美丑的原则清晰流露:把促进生命出现发展繁荣的地球地质气候现象为美,引起生物灭绝危险因素为丑。

地球之美 用的读法,我用的既不是精读,也不是泛读,而是读杂志式的快翻。科普文章短小精悍易读,精致图片清晰优美易翻。
地球科学 科普
地球的故事 豆瓣
The story of earth:The First 4.5 Billion Years, from Stardust to Living Planet
7.2 (5 个评分) 作者: 【美】罗伯特·哈森 译者: 刘小鸥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3
★生命从岩石中进化而来?这是真的!
★一部极具颠覆性的地球传记,美国矿物学家写给大众的地球科普书
★从“矿物与生命协同演化”视角,重新认识我们栖居的星球
★入选《科克斯书评》2012年最佳非虚构图书,附赠大幅超炫“地质年代表”
/////////////////////////////////
【内容简介】
地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星球。从第一个原子到分子,从矿物到岩浆,从花岗岩地壳到单细胞生物,一直到蓬勃兴盛的生命景观,这颗星球始终动荡不定、变化从未停歇。这是一个激进的、全新的地球传记,美国卡内基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畅销书作家罗伯特·哈森向我们揭示了岩石圈和生物圈的协同演化如何将地球塑造成太阳系中独一无二的行星。
45亿年前,地球从原始太阳系的尘埃云盘之中形成,经历了漫长、复杂而剧烈的演化历程,在每一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面貌:陨石坑遍布的原始地球、玄武岩覆盖的黑地球、汪洋恣意的蓝地球、经历大氧化的红地球、矿物爆发的沉闷地球、冰雪包裹的白地球、陆地生物圈崛起的绿地球,直到今天地貌多样、物种缤纷的生命地球。最后,作者还对未来50亿年的地球命运提出超然设想。
罗伯特·哈森与团队根据多年研究和考察的经验,提出了震动科学界的新理论:矿物演化假说。在哈森的笔触之下,地球变成一个充满故事的场域,生命不再是静默孤单的存在,正是由于矿物与生命的协同演化、共同作用,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栖居的世界。
/////////////////////////////////
【编辑推荐】
★一部全新的、颠覆性的地球传记,从岩石和矿物中读懂地球的历史和未来。
关于地球,我们听过很多大同小异的故事。这本书从一个全新、激进的立场出发,用来自岩石的证词,呈现地球每一个阶段的兴衰与演变、生存与灭亡、停滞与变迁的历程。岩石是地球的纪录者,包括岩石、海洋、大气和生命在内的地球系统,都复杂地关联在一起。
★生命从何而来?倾听地球上生命圈和无生命圈相互交织的浪漫故事。
矿物与生命之间,并不是两条彼此独立、平行的线,而是相互作用、共同演化。矿物为生命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矿物改变了生命,生命也改造着矿物,完成从地球化学到生物化学的演变。
★美国矿物学家、畅销书作家罗伯特·哈森写给大众读者的地球科普书。
他创造性地提出“矿物与生命协同演化理论”,震动了科学界。他将地质学和生物学进行融合,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相连接,为我们认识地球和生命的演化带来全新启示。哈森具有雄厚的学术基础和大众科学写作背景,他的语言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性,读起来令人豁然开朗。
★地球的故事也是科学探索开拓者的故事。
你将会遇到撒哈拉沙漠黑市上的陨石小贩,保卫阿波罗任务月球灰尘的持枪联邦探员,以及二战中海军军官从军事装备中回收的超压“炸弹”——首次模拟了地幔的熔融岩石。作为新一代科学家的导师,哈森介绍了勇敢的探险者如何用切身经历改变地球科学。
★蕴涵深切的人文关怀,从更宏大和绵长的时间线上,理解“拯救地球”的意义。
温室效应、臭氧层被破坏、白色塑料污染,这些话题表面关乎地球保护,其实指向人类存亡。几十亿年间生物经历多次兴起和灭绝,地球都安然无恙。地球不会终结,而人类会。
★封面浮雕工艺,内文全彩印刷,随书附赠炫酷“地质年代表”和书签。
文中大量图片充满视觉震撼,帮你更好理清时间线和文意;随书附赠炫酷“地质年代表”,清晰呈现每个时间段对应的地质时期和生物种类,一眼纵览45亿年地球历史。
/////////////////////////////////
【媒体推荐】
哈森对他所研究的地理科学充满热情,他向读者介绍了地球的一些决定性时刻,他认为,了解地球地质和生物历史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我们星球上生命的未来,并为之做好准备。
——《发现》(Discovery)
哈森是一位会讲故事的大师,他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伟大而悠远的故事。从恒星中元素的诞生,到关于我们这个世界未来宜居性的思考,这是一个包罗万象、气势磅礴的宏大图景。任何想要了解地球历史的人,都会发现哈森带来的启示。
——《科学》(Science)
简洁而丰富。哈森利用时新的研究成果,在天体生物学前沿进展的影响下,采取了一种激进的立场,告诉我们这个星球上生物和非生物圈相互交织的发展和演化历程。
——《自然》(Nature)
我断定这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如果你对这门学科的了解只限于古老而沉闷的岩石,那你应该来读一读这本书,它比你想象中要生动得多。
——比尔·麦吉本(Bill McKibben),《自然的终结》作者
2025年2月8日 已读
当前科学界相信,宇宙年龄138亿年,地球年龄45.66亿年。这是大到超越想象的时间尺度。本书按照时间顺序,介绍当前科学对地球演化的认识。

活超不过45亿秒的人类,依靠放射测年法测量地球上最古老的球粒陨石,估算出地球年龄。其中假设,球粒陨石可以代表地球,放射性测量法可靠。岩石中存着地球的年轮。

地球的形成,作者采信的是由星子碰撞聚合说。地球目前的轨道上,原本有许多小天体,后来逐渐碰撞聚合成一个地球。月球就是由星子撞击早期地球而产生的,因而与地球同样都绕地轴旋转。而随着时间发展,月球在远离地球,地球的自转也慢了下来,从原始地球的5小时变成了现在的24小时。但早期地球与月球引力之间的互相拉扯之间,形成了早期地球地貌。

地球最初5亿年称为冥古宙。地球其8%的质量由氧、硅、铝、镁、钙和铁组成,内部火热炙烈高压高温,外表冷却结晶成岩石。地球深部的岩石中含水份,总量可能超过海洋80倍。地壳在不停的生成并消失,大陆在数亿年内发生移动,碰撞,经常是塑造地貌的巨大力量。统治地球的,是物理化学力量。地球经历了至少五次超大陆组合和分裂的循环。

地球上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分子组合,它们能稳定的存在一段时间。然后,有些分子具备了复制的能力,方式是柠檬酸循环、自催化网络,或自我复制的RNA。这是生命来源的分子进化说。它离不开大气,岩石和水,作为其环境。或者说,它们协同演化。一开始的化学过程,是氧气与各种元素结合,释放能量并形成各种氧化矿物。在25亿年前光合微生物出现,开始逆转这个过程:它困住能量,呼出氧气。地球大气从基本没有氧气,经几亿年累积变化,大气的氧气含量开始升高。接下来,地球有可能进入各种竞争的力量保持平衡的停滞期。

地球的气候,也经历多次冰期到温室的循环。最近的5亿年中,气候的变化就导致了至少五次生物大灭绝。而它们的发生,与人类毫无关系。据估算,地球还有大概50亿年的寿命,这则是根据太阳的寿命估计的。如果是真的,那人类似乎正出现在地球的中年,太阳的中年。

地球是活的,不仅仅是生物圈。大气,水,地壳,地下,各个部分都在不停的变化。人们所知道的关于地球遥远的过去的一切,都来自锁在矿物中的证据。我们的行动,也正在被记录。也许能由过去现在推知未来,也许不能。未来一定是在当下作为开始。但,按照地球的时空尺度,人类太渺小。有何可为?
地球科学 科普
46亿年的地球物语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约翰•H.布瑞德雷 译者: 吴奕俊 哈尔滨出版社(阅文) 2016 - 4 其它标题: 46亿年的地球物语
到现在,地球已有46亿年的历史。大气、山川、海洋、火山等地球上的一切都在述说着她传奇的生命历程。随着时间的流逝,生命在地球的大舞台上不断地交替变换、历经沧桑。但倘若因此便认定世界麻木不仁,那只是因为你没能看清真相。年复一年,在貌似死寂的星球上,冲突四起,矛盾更迭,留下了万物逆旅的痕迹。这些痕迹中,有些属于动物和植物,有些则属于它们脚下的泥土。
这本书既是一本科普读物,又是一本文化读物:它讲大气的运行、地貌的变迁、河流的缘起与影响、海洋、火山、地震、金属矿物,还讲亚里士多德对生命的看法、人类文明的更迭、诺亚的方舟、人的欲望、大航海时代等。在介绍地球知识、普及科学的同时,也带我们体验了一场人类文明的形成之旅。
2025年2月11日 已读
中文版2016年出版,译自出版于1935年的《Autobiography of earth》。本书有点儿“名不副实”。

比如,本书中提到地球年龄时,采用的时20亿年的说法。而书名中的地球年龄46亿年的说法,是在原书出版19年后的1954年测定的。题目明显是中译本自己加的。这也可以理解,毕竟从原书出版到中文版发行,80年过去了。而这80年中,关于地球演化的知识更新了好多。一些被现在的人当成常识的事,当时还没有发生。1935年,人类还未登月取回月岩标本,全球气候变暖也不被看作是重大问题。

用时间做书名,似乎暗示本书要进行历史书写。但,本书也没有讨论地球随着时间的演化过程,而是先把影响地球地貌的诸多力量进行了巡礼,再从地球于人类的关系出发探讨了人类的演化中重要的矿物。

影响地貌的地水火空之力:作者按照从空中到地下的顺序,介绍了风对山川的风化作用,地表水对高山大地的侵蚀切割,地下水对地下岩层的溶消瓦解,地表冰川对大地到磨损造型,大海对海岸线的吞吐塑造,地下熔岩喷涌而出的造地运动,以及岩层变形断裂产生的地震灾难。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而人类则不停的向着地球索取。最早的工具来源于对岩石的利用,生存之外,作为珠宝的宝石,则反映了人的另类需求。人类对各种金属矿藏和矿物燃料的开发,使得人类空前繁荣。

作者的流畅的文笔和理性的乐观令人印象深刻。正如他在结尾处所写:哪怕前方的人类将被不可靠近的旋涡吞没,哪怕地平线那头的人类将会落入灭绝的深渊,前进的路上依然可以无比欢乐。宇宙世界充满了未解之谜、疯狂的举止和令人战栗的美丽,面对这一切,唯有人类能够依然保持智慧、怀揣梦想,积极乐观地走下去。
地球科学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