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右脑超常记忆术 豆瓣
作者: (日)品川嘉也 译者: 王兆仁等 北京日报出版社 1988
2011年3月12日 已读
多年前读过这本书。
2011年3月12日 评论 记忆术 - 【我初中时看过这本书。现在又看一遍,觉得好亲切啊。只是他介绍左右脑功能的部分,我看不下去了。因为我现在学的就是脑功能相关的专业...经过时间的洗礼,右脑超常这四个字可以从书名中去掉了。】 这是一本写记忆的书,也是一本写学习的书。 学习需要记忆,学习好的人几乎都是对所学知识记忆的牢固的人。 这本书里,记忆与学习其实是一个概念。 我此书时经常不由自主的觉得,作者如果是在这个年代,应该是不错的博客写手啊。因为他写的这书,由70几个被称为记忆术的小短文组成,每篇都跟现在的似的。文章不长,只讲一个道理。 我觉得这本书最有用的就是目录,因为每篇文章的小标题,便是这个文章的主旨。而正文则是据一些例子来证明他的观点就是了。因为这些例子很少是科学研究(不是完全没有,不过书中完全没有参考文献,你也不知道他取的证据是否有效,所以跟没有一样。),多是个人经验之谈,不看也不会损失什么。 虽然他的证据并非完美,但是书里的记忆方法还是非常值得应用于工作和学习中的。 至于右脑和超常两个词,个人认为是不折不扣的噱头。这些记忆术,同左脑和右脑没有太大关系。所有方法无非是强调一点:对所需记忆的材料进行深加工,而不是停留在复述这样的“死记硬背”上。比如,看书时根据当前也的内容预测下一页的内容。学习“数学”公式时看看用已经学到的东西能否做些怎样的推论。学习外语时靠听歌,角色扮演来联系。 给难于记忆的东西(对我来说是数字)赋予一些形象,或者结合自己熟悉的事物来学习。图解知识,向他人讲述,等等,这其实跟右脑没啥关系,只是要把需要记忆的东西进行反复多次的深层次的加工。 另外需要注意的还有,记忆时要专注(focus)用心(mindful)。还需要注意休息和饮食。 我个人以为,在所有的这些“记忆术”上,应当加上一个编故事的方法。我自己觉得,几乎所有人都喜欢故事。听过的故事也容易再给别人讲出来。如果在记忆枯燥的东西的时候,把需要记忆的些材料自己编一个有趣的故事,那你多半不会忘记它。如果有机会再给别人讲一讲,那就更好了。 看这本书,关于左右脑的东西,你看看可以,不必全信,因为,那不全是真的。
学习 记忆
30岁前的每一天 豆瓣
水湄物语
6.3 (35 个评分) 作者: 水湄物语 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2
梦想,是专属于青春的烂漫色彩,倘若在30岁之前不能实现它,随岁月尘封,只剩唏嘘。
你离30岁还有多久,有哪些事情,30岁前不做一定会后悔呢?
这本书是豆瓣红人水湄物语的首部作品。
写给年轻人的,最现实的梦想管理指南: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变得有钱,变得有时间,有对幸福感知力。
“自我规划”+“理财投资入门”+“记事本的时间管理”是这本书提供给我们的有效方法。激情加技巧,聚集正能量,打败梦想道路上的小怪兽。
在30岁以前,改变自己,养成好习惯,每天离梦想近一点。在30岁以后,过上你想要的生活,或许你还可以影响别人,改变世界。
学会写作 豆瓣
6.4 (5 个评分) 作者: 粥左罗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9 - 5
大多数人都理解错了写作,认为只有依靠写作为生的人才需要学习这门技能。其实,写作是生存技能,人人都需要,人人都能学好。如今普通人改变命运、实现阶层越迁的机会越来稀缺,写作正是当下最好的机会之一:不需要强大的资源和背景以及人脉积累,只需要一台电脑和一颗想要改变、敢于尝试的心。
2018年3月,在人人都说微信红利殆尽时,作者创立自媒体粥左罗,仅靠写原创文章,1年就积累了40万粉丝,基于3年爆文写作经验,他系统总结了最具操作性的写作技巧,希望让更多人学会写作,而且能靠写作赚钱。如何从零开始成为写作高手?这本书就是最好的解释,而你需要做的就是马上行动,开始学习,开始写作。因为,这项具有明显复利的技能越早开始学习越好,一旦形成,别人无法在短时间内超过你,时间就是壁垒。
卡片笔记写作法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7.5 (146 个评分) 作者: [德] 申克·阿伦斯 译者: 陈琳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1 - 7
轻松写就58本书和上百篇论文的卡片盒笔记写作法!
德国著名学者卢曼基于学习心理学的洞察,借鉴久经考验的笔记技术,使用卡片盒笔记写作法,积累了 9万张知识卡片,一生中写了 58本书和上百篇论文。
本书是该系统的第一本中文综合指南和说明,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从写作知识、写作准备、写作能力和注意事项四个角度概述写作的基本问题;第二部分总结了有效写作的四个原则;第三部分是成功写作的六个步骤。详细解释了卡片盒笔记写作法的工作原理和具体写作方法,这一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将精力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思考、理解和提出新的写作思路,而不用将时间浪费在寻找笔记、资料或参考文献上。
无论你喜欢用笔和纸,还是喜欢在Windows、Mac或Linux上做笔记都没关系,这个方法都能够轻松应用。
 德国的卢曼被称为“当代黑格尔”,是马克思和韦伯之后,百年一遇的具备天才卓识的大师。作为20世纪社会理论界的一颗明星,卢曼以其辉煌作品的灿烂光芒,照耀着整个20世纪下半叶西方当代社会理论的发展进程。他的写作方式别具一格,37岁才投身学术界,并只用了一年时间就获得了在德国很难获得的博士学位。他生前发表了58本书,及数百篇文章,不仅高产,而且《社会的社会》、《社会的艺术》等都成为影响深远的新经典。在本书中详细公开他成就背后的秘密——卡片笔记写作法,即使普通人不一定能够著作等身,但一定不再为写作发愁。
 从根本上改变写作难,学会卢曼的卡片笔记写作法,将会发现无论是写论文、还是写书都不再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传统先定写作目标和计划,自上而下地写,所以会感觉被逼无奈、事倍功半,而卡片笔记法是从平日就已经在构建自己的知识库,等有灵感的时候,才提取储备的知识,所以写起来兴致盎然。
 本书的作者借鉴了卢曼的卡片笔记写作法,所以这本书也算是一个学习成果,每个见解都综合了许多商业、心理学的相关研究,不仅提高了写作技能,也全面提升学习技能。英文版豆瓣评分8.8,想读近3000人,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2020年,有两件事情深刻影响了我。阅读本书的英文版,便是其中的一件。多少年记笔记过程中的痛点,都被这本书娓娓道来,并且采用了令人信服、可执行的方法来破解。笔记不再是那“被忘却的纪念”,而是构成了一张硕大的思维之网,可以找到,可以积累,可以偶遇。这种方法升级的快感,我已经多年没有体会到了。感谢译者陈琳将本书原汁原味地翻译成了中文。让更多读者有机会重新找回记笔记的激情与乐趣。
——王树义,天津师范大学副教授,玉树芝兰公众号主理人
卢曼的“盒中笔记”通常很简短,因为这些只是他庞大繁杂研究中的索引,等需要时,他会借由这些线头进行延伸思考,然后不断链接知识要点,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树。你也可以试试。
——姬十三 果壳CEO
很有趣的书,用这个方法可以不断积累笔记,形成终身学习、提高自我的习惯。
——亲子手帐达人、笔记大V温言
每天写6张卡片笔记,一年就可以完成博士论文,你信吗?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理论学家卢曼教授就是这样做的。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卢曼从阅读到记笔记到写作的整个工作流程及其背后的认知原理。真希望十年前的自己知道这个卡片盒笔记法,强烈推荐每一个学生、科研工作者、作家、终身学习者都阅读这本书并认真地实践它。
——李娟 北京大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雪小豹说公众号主理人
卡片写作有很多流派,卢曼卡片盒写作法尤其合适学术写作与信息密度大的写作。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如何将卢曼盒卡片写作法应用到写作中的图书,值得向读者推荐。期待你从此成为一名卡片写作爱好者,享受写作的乐趣。
——阳志平 安人心智董事长,心智工具箱公众号作者
这是一本教会你如何从思考到整理,最后形成个人知识结构过程的书。让信息生长并自然地形成网络,如同人类大脑一样,你会重新认识“笔记”这件事。
——马锐拉,wolai我来笔记 创始人
把《卡片笔记写作法》当作一本写作书籍看,当然不错,但如果把它看作一本思考方法书,可能收获更多。不过,我认为它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可能性:如何建立一个有生命的组织系统来应对不确定的未来。我从这个视角的阅读中受益良多,相信你也能从这本书中找到自己的乐趣。
--成甲《好好思考》作者
2021年7月27日 已读
看到有的短评说书里没有具体讲怎么记笔记。我想了想,书里说的很清楚,就是用自己的话把读到的书里有启发的地方详细阐述清楚。这种训练,上过小学初中的人,都接受过这种训练:就是我们上语文课时的总结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这里不同的是,你记得笔记没有标准答案,一切以你自己的答案为准。本书的重点是,在有了笔记之后,如何使用它们,使其成为思考,研究,和表达的有力辅助工具。简单来说,就是将笔记之间建立联系,并且时时回顾之。在这套流程里,新想法会因为笔记的丰富而产生,新文章会因为笔记的联系而自己冒出来,也会让人更容易查漏补缺,完善自己的思想。 这套笔记系统,就是让卡片帮助大脑完成其不擅长的记忆功能,从而解放大脑,让其做其擅长和不可替代的任务:思考!
2021年8月3日 评论 用什么软件工具 - Ryan Holiday,也算是一位高产作家,同样喜欢用卡片记笔记。在他的网站上,他说自己用6寸卡片。有人问,用数字工具记笔记岂不是更容易些?他的回答说,是会容易些。但他不想让记笔记变得容易。手写卡片迫使他慢下来,而且让他再次回顾卡片。在Kindle上(或者其他电子工具)中记录笔记太容易了,而太容易了就是问题所在。能够摆弄那些实体卡片,组合整理它们对于顺利地完成一个项目或者书来说,至关重要。将卡片从一个分类移到另一个分类,在卡片中游走时,我会重新发现我已经忘记的那些…… 所以,记笔记不要追求用起来特别容易的工具。关键是,他能让你去回顾它们,重排它们,偶遇它们。 卡片上写什么? 你的系统,你做主。你觉得什么重要,你就写什么。读书的时候,你可能很容易发现一些作者想要你知道的东西。如果那些东西你已经知道,或者对你没用,你就不用记录。如果你觉得喜欢,或者有用,或者感动,就写下来,记到你的卡片上。用自己的话记录。卡片上再写上内容的主题和出处,就可以放起来了。 所以,结论就是,让你自己记录笔记的过程别那么容易。纸片卡片完全够用。你如果特别在意便携性,可以在记录完卡片之后,过一段时间再整理到软件里。这样,可以多一到工序,也就多一次和你的卡片见面的机会。这也挺好。 更多的内容见下【英文】 https://ryanholiday.net/the-notecard-system-the-key-for-remembering-organizing-and-using-everything-you-read/
写作 学习 方法论 笔记 阅读
如何度过一天24小时 豆瓣
作者: (英)阿诺德・贝内特 译者: 卢苇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2 - 6
2021年8月31日 已读
2021年8月31日 评论 在一天有24小时的条件下,该如何生活 - 这本书篇幅短小精悍,精悍到,把英汉双语放到一起,合成一本书出版,也才不过区区170页。实际上我读的译本,是译言上的网友翻译的版本,字数也就两万,早晨开始读,通勤到单位,就读完了。 虽然本书题目说的是如何度过一天24小时,但其实际的内容,却不是这样。至少,你上班的时间如何度过,不在他的讨论范围。你睡觉的时间,也不在他的讨论范围内。假设你睡觉8小时,工作8小时,那一天里的三分之二,其实都不在讨论范围内。对于996的同学们来说,一天可能也就有四个小时在他的讨论范围内了。当然,如果把范围从一天扩大到一周的话,他谈论的时间可能还多点儿(作者也是这么做的)。所以,这本书其实是谈的,如何度过你上班和睡觉之外的那些时间。 那么,为什么还给书起个“如何度过一天24小时”这么个题目呢?这其实是个翻译问题。 “How to live on 24 hours A day”这句话,我并不同意翻译成“如何度过一天24小时”。反向翻译是验证翻译精度的一个方法。如果你找100个人试着把“如何度过一天24小时”翻译成英文的话,我才没有人会给翻译成““How to live on 24 hours A day”。让我做这个反向翻译的话,我大概会说“how to live the 24 hours in a day"。 我觉得,“How to live on 24 hours A day”其实是“How to live on the fact there is 24 hours A day”的简化写法。意思 也就是说,在一天有24小时的条件下,人们该如何生活。 类似的书名还有“How to Live on Bread and Music”(如何靠面包和音乐生活),“How to Live on Almost Nothing and Have Plenty”(如何几乎一无所有的生活却拥有许多),和“How to Live on a Low Income”(低收入怎么生活)。 我特意的要来做题目翻译的辨析,目的就是告诉你,这本书不是告诉你要如何度过一天二十四小时的。它的目的,是要探讨怎么生活,而探讨的前提是,一天有24个小时。 一天有24个小时,这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书中在开头的时候反复提及。时间对人们是公平的,不因为你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个人品格,生活习惯,而有所不同。帝王将相,贩夫走卒,在时间的富有程度上,都是一致的。那么在这个条件下,你要怎么度过一天呢? 下面是作者提到的一些可能可以改变你的认知与行为的观点和建议。 人的一天有24个小时,而不是工作的8小时。不应该以过度强调工作的重要性。工作外的时间不是工作的序曲和尾声。它们是你的生活的重要部分。 你实际上能控制的,只有现在你做什么。你不能提前度过明天,甚至下一个小时。你可以做计划,但是要保持计划的灵活性,不要把自己的时间排满。做当前的事情却想着以后要做啥,对当下的体验是一种戕害。 睡觉和工作以外的时间,要进行积极的休息,而要如行尸走肉般度过(rest actively,not idely)。 每天早上通勤的时间,不要放任你的大脑胡思乱想或者放空。你练习控制的思想的内容。具体做法,就是每天有意识的思考一问题,一旦发现自己分心,就把思绪拉回来,继续思考。持续做这件事。 每周六天,每天早上半个小时,每周三天下班后一个半小时,拿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儿。这就是额外的7个半小时,来发展自己的兴趣。其他下班后的时间,你仍可以做其他的休闲活动,也不会太多的影响你的其他社交活动。 至于做什么事儿,可以锻炼身体,可以反思自己的生活,行动,想法,原则。 拿出时间发展对艺术的兴趣,音乐,绘画,建筑,书法,表演,都可以。 迎合自己的好奇心,去收集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让自己的好奇心引导自己去认识世界。 读书。你可以阅读特定的主题。哲学,科学,历史,地理,文化。要选略高于自己当前水平的读物。枯燥一些也无妨。只有在完成有挑战的性的阅读之后,人才能真正体会到知识获取的甜头。但要注意边读边思考,一定留出时间来想。慢不是问题,慢点儿好。读好的小说也可以了解人性。切不可把读书做一般的休闲,哪怕是读小说。要思考。读书的态度要端正,你要做的事寻求对你有帮助的内容。读完了书,你要能说出他的好处,而不是指出他的坏处。如果你的眼里只看得到不好的地方,你读书就浪费了时间。 开始新的习惯时,一定要注意,你无法在保持以前生活的前提下开始新习惯。你必须有所舍弃,有所改变。 但改变,看上去简单,但行动起并不容易。这需要有一定的毅力,得有意的去做出努力。一开始不要求猛,不要设定宏大的计划。因为这样做,出师未捷的风险会被拉高。在改变习惯的开始阶段,人非常容易被小小的挫折打败,而回到比以前更差的状态——为做改变之前,至少自尊心没有受到伤害。所以,要从小处开始,循序渐进。 …… 最后,作者明显对斯多葛主义相当推崇。所以,如果你接受作者的建议,想过改善自己的生活状态,但又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的话,不妨从阅读一些斯多葛学派的书开始。 《沉思录》就很好。 与本书同一主题的好书还有:维克多 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威廉 欧文的《像哲学家一样生活》 如果你确实想读一本关于“ 如何度过一天24小时”的书,你可以试试《 Own the Day, Own Your Life 》,这本书 我读过,并做了10篇笔记 。
个人管理 学习 成长 时间管理 管理
Being Logical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D.Q. McInerny Random House Trade Paperbacks 2005 - 5
From Publishers Weekly
"In logic, as in life, it is the obvious that most often bears emphasizing, because it so easily escapes our notice," McInerny argues in this pithy guide to applying logical thinking to everyday life. Modeled after Strunk and White’s indispensable handbook, The Elements of Style, McInerny’s primer offers valuable counsel on making a clear and effective point. He calls attention to the tremendous importance that language holds in the crafting and presentation of an argument, advising readers to "make your words as precise and sharply focused as possible" and to keep arguments, or at least their essential purpose, simple. Readers need not have a background in philosophy to follow McInerny’s remarkably comprehensible explanation of the methods used to construct a valid case, including the syllogistic argument, the conjunctive and disjunctive arguments and the conditional argument. The author also dedicates considerable discussion to the sources and the principal forms of illogical thinking, from such common ruses as begging the question and using tears as a diversionary tactic to the more ethically questionable ad hominem strategy, in which a person ignores an argument and attacks his opponent’s character instead. McInerny recommends that people hone their logical thinking skills by using them in real life situations, but perhaps one of the best ways his audience can learn to clearly express their views is by examining the crisp, articulate writing in this slender but richly informative guide.
Copyright © 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 a division of Reed Elsevier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text refers to an out of print or unavailable edition of this title.
From Booklist
"Major Premise: Sixty men can do a piece of work sixty times as quickly as one man. Minor Premise: One man can dig a posthole in sixty seconds; therefore-Conclusion: Sixty men can dig a post-hole in one second." Ambrose Bierce's satire on the syllogism belongs to one of many species of specious reasoning that college professor McInerny takes to task in this precis on logic. Remarking that logic is rarely taught "as such" in American education, he presents this makeup course consciously modeled on Strunk and White's Elements of Style (1959). In concise language, McInerny's guide distributes the elements of logic among short, admonitory headings, such as "Avoid Vague and Ambiguous Language." McInerny also provides definitions of the tools of logic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arriving at truth. Inculcating this noble and, in principle, attainable aim, McInerny's explanatory outline of sound thinking will be eminently beneficial to expository writers, debaters, and public speakers. Gilbert Taylor
Copyright ©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This text refers to an out of print or unavailable edition of this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