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七真传 豆瓣
作者: 黄永亮 1999 - 11
重刻七真祖师列仙传叙
昔汉武帝谓“天下本无神仙,尽妖妄耳!”不知堪舆之大,何所蔑有?麒麟于走兽,凤凰于飞鸟。犹能出于其类。况人秉天地精英之气,负山川灵秀之材,诚能清净寂灭,不难煮金炼石。即未腾云驾雾,亦可换骨脱胎。彼黄石之升云,赤松之随雨,虽属飞驰。而《论语》之言“窃比老彭者”,不有明证欤?余游方外数十年,空受慈云法雨,身如蝇痴,非无诚意正心。性实鸠拙。火枣交梨让,十二碧城之客。郁葱赤薤逊,三千珠阙之人。加以烽烟遍乎三秦,疠气染于两教,萍踪靡足,絮语难宣。虽马蹄鹿苑之书,无所不读。而于身心性命之源,终未有以采其旨趣。近来十方缘化,道履羊肠。七祖经睹,喜同雀跃。字挟风霜,非芸编瓠史之可比。声成金石,岂宋艳班香之能同。万缘俱净,八垢皆空。读百回之不厌兮,舌本生莲。览一字之莫减兮,头点顽石。于是廉泉让水之地,偏求善男;圣域贤关之旁,多延信女。窃幸履忧顿释,断简残编之改观;燕贺告成,琳篆琅玕之并美。愿世人照此奉行,不必嚼金玉之津液,不必服日月之精华。无劳尔形,无摇尔精。窈窈冥冥,安知不羽化登仙。同赴玉楼之宴也。是为序。
新刊七真因果传目录
卷上
第一回 怜贫困偶施小惠 入梦寐深指迷途
第二回 万缘桥真传妙道 大魏村假装中风
第三回 受天诏山东度世 入地道终南藏身
第四回 谈真空孙氏诲夫主 求大道马钰访名师
第五回 马员外勤奉养师礼,王重阳经营护道财
第六回 孙渊贞劝夫舍家财 马文魁受赂通权变
第七回 贿族长马钰立舍约 谈玄工重阳传全真
第八回 谈先天真一妙理 除魔根不二法门
第九回 王重阳分身化度 孙不二忿怒首师
第十回 讲三乘演说全真道 损面容甘做丑陋人
第十一回 降冰雹天公护法 施妙算真人指迷
第十二回 指坐功申明妙理,学真道喜逢明师
第十三回 散坛场学人归家去 换道装师徒往南来
卷下
第十四回 试凡心屡施叱责 顺师意常秉皈依
第十五回 示羽化先生归隐 送灵柩门人服劳
第十六回 大魏村三老谈往事 晋安桥一言指迷途
第十七回 戏喜红妙计脱身 难浑然当真盘道
第十八回 王玉阳以真复假 谭长真说古证今
第十九回 论玄机四言契妙 开山洞一人勤劳
第二十回 炼色相烟花混迹 说妙语道念纯真
第二十一回 孙不二洛阳显道术 马丹阳关西遇友人
第二十二回 分蒲团大道不恋情 问相法当面把人量
第二十三回 化强梁改邪归正 谈至理因死得生
第二十四回 苦根尽相随心变 阴魔起幻由人生
第二十五回 真阳足群阴退散 恶贯盈合家沉沦
第二十六回 祈甘霖回天转日 施妙术换凤偷龙
第二十七回 谕吾人谆谆告诫 论修行层层做来
第二十八回 赐鸩酒皇后试道,戴金冠真人吟诗
第二十九回 受丹诏七真成正果 赴瑶池群仙庆蟠桃
七真因果传目录终
2024年7月25日 已读
故事梗概:钟汉离吕洞宾化乞丐点化王重阳。重阳装作中风不出门不见客,闭门修行一十二年。得道功成,土遁离家。遵师命,创全真教法,度七为真人。其中渡化马丹阳,孙不二和丘处机三人故事最细。丘处机原是王重阳不愿收的弟子,因思维活络行动聪明,而处处被聪明误。有相面高人断定他必被饿死,于是他主动求死而不得一节最为有趣。后受仙人点化,才明白仙乃人修来,修行必改命,才定了心,破了心魔。丘处机修成之后与白云禅师斗法的故事更藏深意。佛道本一家,争论为了啥。

七真传 是一本有意思的书,有修真故事、法术神通,更是把道教的道法义理和打坐吐纳的修炼之途都融入进去。借着真人的口,阐述比较了儒释道三教的共通之理。有心人可以在其中淘到不少宝贝。

有“科学脑”的人可能不喜欢里面的神仙法术,认为是无稽之谈。书中吕祖其实已经言明,神通确实已经成了修道的阻碍。要先修玄理,再去了解神通。修道之法,积功累行是下乘,虔诚礼拜是中乘。至于上乘,直面虚无。
修行 宗教 小说 道家
佛陀纪事 豆瓣
作者: 朱岩 吉林出版集团 2007 - 5
本书以佛陀为叙事核心,从文献学、社会学的角度对早期佛教发生与发展历程了做了全新挖掘与探讨。作者从佛陀降生起笔介绍了这个来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肩负宗族振兴使命的王子的生世、成长、苦行、漫游、宣讲佛学的人生历程,并全面考察了释迦牟尼49年的传法历程及早期佛教的特点与发展状况。书中所引材料翔实引经据典,从跨度、深度都颇见功力。本书以传记体的叙事风格行文,举重若轻文风从容干练,是一部既有学术价值又能轻松阅读的好书。
2024年4月20日 已读
我没有此书全本,只评读到的前六章。

作者写作的目的,就是尽量还原佛陀的本来面目,佛陀是人,是觉悟者,不是神。

佛陀本名乔达摩 悉达多,属释迦祖,牟尼乃是圣人,称其为释迦牟尼相当于我们成孔子为孔圣人,称老子为李真人。佛陀的意思是觉悟者。他生为王子,出生时有人预言其若在家则成一代圣主“转轮法王”,出家则必成大觉悟者。他的父亲自然把他向前者培养,为其娶妻成家。而他却对求真更感兴趣。身为王子的他知道喜乐不在世间繁华,于是在妻子生子时,离家求道。

他天赋过人,曾几次拜师,很快尽得传授,却认为所得并非终极真相。后又入丛林漫游苦修,修绝吸,修绝食,无论听闻怎样的方法,都会亲身的去试一试。最终得出结论,苦修与纵欲均不通,不苦不乐的“中道”,才值得一试。走出丛林,得一些食物供养,进入禅定,修不二法门,悟“缘起”之理。

释迦摩尼觉悟之后,决定传法,使得众生都醒觉。先是和他一起苦修的五位修士听法,成功。后来慢慢越来越多的人追随他,于是便建立僧团。人多起来,聚集一处需要管理,于是有戒律。

佛陀传法讲究平等,打破印度当时的等级观念,无论种姓贵贱均接受。也破天荒的允许女子成立比丘尼僧团。僧团事务平等协商解决。

佛陀教法是无神的。后世佛教寺庙中将佛陀当做神一般,造像敬拜,为其事迹添加神话。然而早期佛教经典所记佛陀言行教法,是无神的,是反祭祀敬拜的。修佛甚至不用出家。讲究的是以智慧抵达觉悟,认识三法印。觉悟后便能知,什么是所谓的神。

佛陀不是第一个佛,也不是最后一个。
传记 佛教 宗教
The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豆瓣
作者: William James Routledge 2002 - 8
In this classic work William James explores the psychology of religion, applying scientific method to a field that had previously been treated as theoretical, abstract philosophy. This 2002 centenary edition celebrates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is landmark text. It includes new introductions by Jeremy Carrette and Eugene Taylor, as well as a fully revised index. James believed that individual religious experiences, rather than the precepts of organized religions, were the backbone of the world's religious life. His discussions of conversion, repentance, mysticism and saintliness and personal religious observations and experiences all support his thesis. James' pluralistic view of religion led to his remarkable tolerance for extreme forms of religious behaviour, a willingness to take risks in formulating his own theories, and a welcome lack of pretentiousness in his observations on how an individual stands in relation to the divine.
2024年2月6日 已读
我其实好奇詹姆斯 是否有过“宗教体验”。但行文之中看不出。

体验,很难通过听闻交流,却能在有过同样的体验的人之间确认。如果你没有痛过,无论怎么跟你描述牙痛,你也不会知道。而痛过的自然知道。

本书讨论的“宗教经验”,大多数人没有经历。未经历过的人,看这样的讨论,将如水中捞月,得不到什么。但千万别将其贴上个迷信或神秘或经验主义的标签,就走开了。个人认为本书非常重要,心理学应当继续将个体的“宗教体验”作为研究对象。个人也可以去多多亲近,了解人类体验的可能性。

书中的“宗教经验”,是因为经历者或者听闻者对那些神奇“经验”做了宗教性的归因和解释。但其与宗教的关系并非那么紧密。处在非基督教文化圈的拥有此般体验者,有很多并不对其做宗教性解释。此种经验的作用很多,其中一项是可以使人“离苦得乐”。

作为科学家,作者詹姆斯注重的是对体验而非宗教的进行方方面面的讨论和解释。“宗教经验”比”宗教“本身更重要。其有疗愈作用,获得它的人常常同时获得智慧,勇气与目的性,消除恐惧。对于没有过的人,它是神秘的体验性的。对于经历过的则不会有怀疑。书中多次提到了斯多葛主义哲学。

詹姆斯 以一部 《心理学原理》构建了科学心理学的体系,被誉为美国心理学之父。但我认为这本 《宗教经验种种》 却更加重要。此书很少在当今的被科学心理学中被提及,无疑是心理学的损失。
宗教 心理学
Resurrecting Jesus 谷歌图书
作者: Adyashanti Sounds True 2016 - 11
For almost two millennia, the story of Jesus has shaped the lives of countless people. Yet today, even though the majority of us grew up in a culture suffused by the mythos of Jesus, many of us feel disconnected from the essence of his teachings. With Resurrecting Jesus, Adyashanti invites us to rediscover the life and words of Jesus as a direct path to the most radical of transformations: spiritual awakening.

Jesus crossed all of the boundaries that separated the people of his time because he viewed the wor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hat unites us, not what divides us. In Resurrecting Jesus, Adya embarks on a fascinating reconsideration of the man known as Jesus, examining his life from birth to Resurrection to reveal a timeless model of awakening and enlightened engagement with the world. Through close consideration of the archetypal figures and events of the Gospels, Adya issues a call to "live the Christ" in a way that is unique to each of us.

"When the eternal and the human meet," writes Adya, "that’s where love is born—not through escaping our humanity or trying to disappear into transcendence, but through finding that place where they come into union." Resurrecting Jesus is a book for realizing this union in your own life, with heart and mind wide open to the mystery inside us all.

With an all-new foreword by Episcopalian priest and scholar Cynthia Bourgeault.
2023年11月19日 已读
- 本书认为耶稣受难记暗合个人灵性觉醒阶段,于是从灵性觉悟者的角度解读圣经中耶稣受难记。

灵性开悟阶段大致为:接受召唤,觉醒,试炼,净化,舍弃,升华。

在耶稣故事中,他先是寻找施洗约翰(召唤),经施洗后觉醒(觉醒),觉醒后有40天对抗撒旦的各种诱惑(试炼),净化身心获得永久宁静并在生活中疗愈启发他人(净化),被当时宗教所不容而被钉上十字架死去(舍弃),三天后复活(升华)。

耶稣受难故事,有人当作事实相信,有人认为是传说不足为信。无论怎样,若做文本分析的话,其的确是一种英雄故事的范本,类似的故事不停的在每个人的身上不停上演。只是落在个人身上,人们往往获得不了觉醒,更别提通过试炼了。人世许多事情似乎也都可套上去。作者把耶稣看作灵性开悟的人解读他的故事,目的不限在让人了解耶稣,更重要的是要让是在西方基督教文化熏陶下长大的求道者,去了解灵性开悟。他说的对不对,无法凭借头脑评判,只能待开悟者去印证。

然而,要知道,耶稣与佛的开悟之路如此不同。开悟并无一定法。耶稣的路与佛陀的路也不见得在所有求道者身上复现。

我学到的:灵这个词对应的乃是佛门的空,道家的无。

作者在书中回答了我读完《佛陀传》之后的一个疑惑,即佛陀在开悟之后在菩提树下静坐,在想啥。他说耶稣在沙漠40天,佛在菩提树下49天,分别面对的是撒旦和Maya(幻境)的试炼。我一下想起乔斯坦 贾德的小说《玛雅》和《红楼梦》。

祝愿各位早日勘破幻境,于大梦中觉醒。
基督教 宗教 觉醒
我是谁,或什么 豆瓣 博客來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he Mind's I: Fantasies And Reflections On Self & Soul
9.0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侯世达 / [美] 丹尼尔·丹尼特 译者: 舒文 / 马健 上海三联书店 2020 - 7
“心灵/心智(mind)是什么?我是谁?纯粹的物质能思考或感受吗?灵魂(soul)在哪里?面对这些问题时,人人都会陷入困惑之中。我们编纂此书,为的是尝试展示这些困惑,让它们变得生动鲜明。我们的目的不是要直接回答这些大问题,而是要动摇世人的思维:既包括那些有着严肃坚定的科学世界观的人,也包括那些对人类灵魂怀有宗教或者灵性主义想象的人。我们认为,目前要想回答这些问题并不容易,我们首先要对问题进行根本反思,然后才能期望人们在‘我’这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上达成共识。因此,本书旨在刺激、扰乱和迷惑读者,让显而易见的东西变得奇异起来,也许还会让奇异的东西变得显而易见。”
出于上述动机,二位主编为本书选文27篇,包含了从科幻小说、戏剧对话到哲学论文多种文体,除两位编者的作品外,更有图灵、博尔赫斯、道金斯、内格尔等重要人物的代表作。各篇文章围绕自我感、精神是否存在及有否特性、身心关系、自由意志、自我意识和“自我”特性等经典问题分类编排,每篇结尾均附主编者的评论反思。选文、反思及二者间的隔空对话,各有精彩与妙趣,对理解相关哲学认知问题、生物问题、人工智能问题等应大有助益。
2023年9月20日 已读
这是一本文集,所收录的文章有小说,有灵性经验,有思想实验,有哲学论文,共27篇,提出问题,摆出不同思想者的观念,引读者思考,去探寻答案。

我是我是被“我是谁,或什么”这个题目吸引的来读此书的。此书原名: The Mind's I: Fantasies And Reflections On Self & Soul, 可见书中想要探讨的问题是,自我是什么,灵魂是什么,以及思维是什么。中译本书名显然认为这三个词都可以被“我”这个词替代,我同意。对我来说,中译本书名更高超。但显然,本书的原来的编纂者认为自我,灵魂和思维是不同的。

如果让我给书中27篇文章排个序的话,哈丁的《无头有感》第一,斯穆里安的三篇《上帝是道家吗?》、《一个不幸的二元论者》和《一桩认识论噩梦》并列第二,博尔赫斯的《博尔赫斯与我》第五。哈丁与博尔赫斯的文章不能用理性去解读,斯穆里安做的则是试图引领具有哲学和科学头脑的人去认识哲学与科学的局限。从侯世达和丹尼特的点评来看,他俩只是将这几个人的文章当作玄想或哲学,着实时小看了他们。

其他的文章,包括侯世达和丹尼特写的,多是科学家哲学家玩的、来自头脑的文字游戏,漏洞百出。不再对我有启发性。我到希望,人们真的能专注于回答“我是谁,或什么”。如此,就可以超越博尔赫斯困惑,见识哈丁的所见的实相,理解斯穆里安的玩笑了。
人工智能 哲学 宗教 意识
美国众神 豆瓣 Goodreads
American Gods
7.6 (147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尼尔·盖曼 译者: 戚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4
你崇拜什么,你就是什么。
-----------------
奥丁、洛奇、安纳西……古老的神明们其实一直居住在美国,以人的姿态生活在我们身边,但他们失去了人类的信仰,变得衰弱。
高科技、汽车、媒体……新一代的神从这些事物中诞生,凭借人类的依赖和信仰而越发强大。
美国这片 土地上,新神与旧神的纷争不断升级。为了夺回人们的信仰,北欧主神奥丁穿越整个美国去联合旧神,与新神决一死战。一场众神之战即将爆发。
-----------------
◆十周年作者修订版!
◆6项世界幻想文学大奖大满贯!囊括雨果奖、星云奖、轨迹奖、斯托克奖、SFX奖、格芬奖!
◆修订15075处,增加12000字全新内容!
◆同名美剧正在席卷全球,作者亲自担纲编剧!
◆《纽约时报》畅销榜冠军作品,全球发行近200个版本,粉丝遍布全世界!
◆斯蒂芬•金:尼尔•盖曼是故事的宝库,拥有他是我们的幸运。
◆你崇拜什么,你就是什么。
-----------------
媒体推荐:
尼尔•盖曼是故事的宝库,拥有他是我们的幸运……他的创作力之丰沃与作品整体的水准之高,既神奇又吓人。——惊悚大师 斯蒂芬•金
-
尼尔•盖曼是英国之宝,现在他也同样成为了美国之宝。——科幻大师 威廉•吉布森
-
《美国众神》近乎奇迹……尼尔•盖曼用令人无比信服的方式,讲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奇幻作家 乔纳森•卡罗尔
-
这是一个神吃神的世界。——奇幻作家 特里•普拉切特
-
尼尔•盖曼把死去的神灵、死去的金钱和死去的感情暴露在我们眼前。这部小说为我们展开了一幅从人类创生至今的地图。——奇幻作家 斯蒂芬•埃里克森
-
《美国众神》向世界重新宣告了幻想文学的重要性。它黑暗而有趣,并且滋养着我们的灵魂。——迈克尔•查邦
-
只要你思考过世界何以成为今天这样,就一定会被《美国众神》的魅力俘获。——《今日美国》
-
尼尔•盖曼总是用灵巧的手,为我们编织神话。——《纽约时报》
-
悬疑、讽刺、恐怖、浪漫,还有诗意,《美国众神》拥有这一切,让读者无法释卷。——《华盛顿邮报》
-
令你沉吟、欢乐、不安、振奋、惊恐、愉悦的迷人故事,有时还会以古怪的方式让这些情绪一齐迸发。喜爱盖曼作品的人,会满意地发现,这是一部由熟悉的故事大师所创造的传奇。第一次接触他的读者,则会惊讶于他的优异。——《圣路易斯邮报快讯》
-
说尼尔•盖曼是个作家,犹如说达芬奇懂一点儿艺术。——《明尼阿波里斯明星论坛报》
-
盖曼创造了一部独特、充满文学性又非常易读的小说。千万别错过。——《洛基山新闻》
-
文学界的摇滚巨星……尼尔•盖曼总能在那些该死的地方发现魔法。——《迈阿密新时报》
-
让读者一口气读下去、无法放弃的作品。——《华盛顿邮报》
-
机锋叠出,幽默风趣,间以惊悚,而且移步换景,不断发展,始终紧紧抓住读者的心……这是一部强有力的小说,一方面使读者不忍释卷,另一方面又迫使他们不断停下来,惊叹一声:“哇!”——《今日美国》
2023年7月31日 已读
是一本现神话为皮,自我探索为核,悬疑公路小说为经纬的现代成人小说。可做多种解读。但评悬疑小说最忌剧透,所以不讲剧情,只说几句人物。

主人公影子,单亲家庭长大,不知父亲为谁,母亲去世。世间唯一深爱的妻子,在他出狱前边出轨边遭车祸死去。影子心碎,外界牵挂已无,至此却一边遭遇奇遇,一边开启内在探索。外在的奇遇是与众神推进小说故事情节的主要因素。而他的自我探索之旅才是故事的内核。

众神,世界五大洲的各个旧神祇,随着各自的信众漂洋过海来到原本自有其神灵的美国,来共建这个移民国家。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旧神逐渐失去信众,而大众的信仰逐渐转向科学、技术、资本,造出了新神。新神旧神全是伪神(伪字并无褒贬,意指“人为”),为人所造,从人的信仰中汲取力量。新旧利益冲突,必有一战,战场在人心。诸神之中,并未提及世界三大宗教的耶稣,佛陀,穆罕默德。也许是因为祂们并未失势吧。

作为个人,我学到的是,不要盲目追随任何伪神,追随的话,至少知道你需要献祭什么。
宗教 小说 幻想
道教史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许地山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 - 5
书名:道教史(蓬莱阁典藏系列)

上海古籍“蓬莱阁典藏系列”,

作者:许地山 著,刘仲宇 导读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5月
装订方式:精装
分类:哲学/宗教|宗教|道教
2023年7月1日 已读
许地山的道教史本打算上编写道教的形成,下编写道教的教理。但作者英年早逝,只完成了上编,讲道家形成的条件。

道教形成的渊源复杂,汉家文化几乎无所不包。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但也有神仙家,方技家,阴阳家,农家,甚至融合进了了儒家,墨家,佛家的东西,更是包括了官家和民间祭祀的巫祝、治病的医家,占卜的天文家,观星家,庞杂无比。

本书的历史观察是在文本上下功夫,对道德经,庄子,淮南子,吕氏春秋等书中的道家思想做了很细致的梳理。后面几章对于阴阳家等学派如何慢慢融入道家思想,并且结合巫术,祭祀等形成道家为思想,祭祀为仪式,为道教的产生做了准备。

本书前有导读,后有附录,提纲携领的写出本书的主旨,皆可一读。许地山说本书主要是总结当时学说,不发议论,也基本做到了。偶有议论,并不高明。
历史 哲学 宗教 道教
禅海蠡测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南怀瑾 东方出版社 2016 - 4
南怀瑾*重要的著作。南师有言:要真正了解南怀瑾,就要看懂这一本《禅海蠡测》。
2023年6月24日 已读
此书很见功力,前面部分介绍禅宗历史、发展、宗旨、教理、宗派、宗师、方便法门、神通妙用。后面又论禅宗与佛教内其他宗派(净土和密宗)的异同,论禅宗与道教,儒家,西洋哲学的关系,同时捎带着对道家,儒家,西方神学,古希腊哲学,伊斯兰教等这些“外道”的历史,主要人物、著作、教理都做了简单的介绍和评价。可以说读此一本,世界主要宗教的知识,都可获得一些。对我来说是意外收获。

南先生最难能可贵的是,尽管他认为佛教更胜一筹,但在阐释禅宗与其他教派、哲学的异同时,并无一丝一毫的门户之见。先是分而析之,比之较之,后多采取尽力合一的态度,肯定”外道“的积极作用。若世界上的所有宗教都能摒弃对彼此的踩踏争夺,向共同的目标努力,人类才有希望。

书中对佛教证悟的修定和参禅法门都有提及。读者不妨选一两种尝试修行。
佛教 宗教 思想史 禅宗
七宗罪 (1995) IMDb TMDB Min reol 豆瓣
Se7en
8.5 (1617 个评分) 导演: 大卫·芬奇 演员: 摩根·弗里曼 / 布拉德·皮特
其它标题: Se7en / 火线追缉令(台)
“暴食”、“贪婪”、“懒惰”、“嫉妒”、“骄傲”、“淫欲”、“愤怒”,这是天主教教义所指的人性七宗罪。城市中发生的连坏杀人案,死者恰好都是犯有这些教义的人。凶手故弄玄虚的作案手法,令资深冷静的警员沙摩塞(摩根•弗里曼 Morgan Freeman 饰)和血气方刚的新扎警员米尔斯(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 饰)都陷入了破案的谜团中。他们去图书馆研读但丁的《神曲》,企图从人间地狱的描绘中找到线索,最后从宗教文学哲学的世界中找到了凶手作案计划和手段的蛛丝马迹。凶手前来投案自首,这令众人都松了一口气,以为案件就此结束,怎料还是逃不出七宗罪的杀人逻辑,这次凶手瞄准的目标,是那个犯了“愤怒”罪的人……
穿越百年中东 豆瓣
7.8 (10 个评分) 作者: 郭建龙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1
现代中东问题的起点,是首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崩溃。在一战前,几乎整个中东地区都在奥斯曼帝国的羽翼之下,随着帝国的崩溃,一系列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但由于新建国家的政治不成熟、经济不平衡、宗教冲突频发,导致了近百年来纷争不断。本书以游走、研究的方式,讨论了百年中东纷争的来龙去脉。以历史的脉络为经,将中东问题总结为几个大的题目进行分章,穿插以作者的现场观察,以故事的形式再现百年中东的矛盾和冲突。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豆瓣
Les formes éle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9.4 (19 个评分) 作者: 【法】爱弥尔·涂尔干 译者: 渠东 / 汲喆 商务印书馆 2011 - 4
爱弥尔·涂尔干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为涂尔干晚年之作,意图为从原始初民社会的基本互动方式,建构出社会构成的最基本元素,加以认识。正如导言中所说,“本书的宗旨,就是要研究实际上已经为人所知的最原始和最简单的宗教,分析这种宗教,并尝试做出解释”。
2022年9月29日 已读
读涂尔干的这本书,是因为Johnathan Haidt 在其著作中引用了其对宗教心理以及宗教起源的论述。本书中,涂尔干回答宗教生活的最简单形式都包括哪些特性,观念,行为,思想,仪式,以及所有这些的来源和意义。人似乎生来就有神圣与世俗的观念,且二者绝不混淆或接触,因为接触会造成亵渎。神圣需要人的祭祀供养,人又通过修行祭拜仪式接近神圣并获得力量。宗教的热情似乎是从集体的行动中被激发出来,使人从凡俗生活脱身,从理性中释放。宗教是人类社会化的需要,凝聚起人心与力量。它是生活又负责解释生活。现代社会中科学负起了解释的责任,但仍无法替代宗教,因为科学不是生活本身,也无有凝聚人心的力量。
宗教 社会学
狂热分子 豆瓣
True Believer : Thoughts on the Nature of Mass Movements
8.6 (15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埃里克·霍弗 译者: 梁永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这本书主要探讨群众运动的一些共有特征,重点是陷入狂热的乌合之众的人格。长期与下层民众打交道的生活经历使作者发现,积极投身群众运动的往往是一些失意者。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已无可救药地失败,渴望逃离自我寻求重生,将生命托付给某项神圣伟业让他们感觉不错,整齐划一的集体生活令个人的责任、恐惧、无能得以掩埋。运动的领导者则刻意培养参与者的罪恶感,号召自我牺牲以获救赎。
自1951年出版后,《狂热分子》即被视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经典之作,短期内行销50万册以上,被译成10余种语言,是多所大学政治系的必读书。书中俯拾皆是充满智慧的思想火花与一针见血的比喻,风格酷似法国思想家蒙田与帕斯卡尔的随笔。至今,其佳言警句仍不断被引用、辑录。
2022年10月2日 已读
本书虽以《狂热分子》为题目,但实际主题还是群众运动。群众运动其实涵盖面比较广,包括政治运动,宗教运动,革命运动,罢工运动。其实也可以统称为集体运动。与涂尔干在《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提出的一样,霍弗也看出,人需要参与集体活动获得活力,但他说那往往是失意人,缺乏自我意义感,创造性。需要投身集体活动,追求某种神圣事业来完成自己的认同与实现。集体主义采取种种高压与怀柔手段控制起成员,采取暴力对待反对者,鼓励自我牺牲。集体运动需要言辞人来引发,狂热者来推动和行动人来巩固。本书是洞见式写作,不以举证逻辑见长,但直击人心,箴言俯拾皆是,让人不得不击节赞叹。好书!
哲学 宗教 社会科学 群众运动 集体狂热
道德经 豆瓣
作者: 老子 译者: 高文方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 7
2022年12月30日 已读
短时间内把道德经过一遍,目的是对其有个总体概念。
总体说来,这本书是写给统治者的,教给统治者如何平天下,治理百姓。道经部分是讲这世界如何运行类似于西方哲学里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s)。徳经部分就是要告诉君主圣人当如何顺应天道以达长治久安的目的。
普通人拿道德经来做修身,也并非不行,但要明白这书写来,不是指导民的,而是指导君的,指导领导者的。要拿来修身,也是要把自己往领导者那方面修炼时,更有用。
会再次精读的
中国文化 中国文学 哲学 宗教 经典
金刚经 心经 坛经 豆瓣
9.2 (12 个评分) 作者: 陈秋平 / 尚荣 中华书局 2007
在传介到中土的大量佛教经典中,《金刚经》是译介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典之一。《心经》是佛教中最基础、最核心的一部经。《坛经》是绝无仅有的一本被称作是“经”的由中国僧人撰述的佛典。因此,如果你想深入佛教研究或是想对中国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此三部经是一个基础,是必须一读的经典。 本书译注了这三部佛经,希望能指引方向,使读者由浅入深,略窥佛教及中国文化的要旨,并从先贤的智慧中汲取养分。
2023年2月28日 已读
我只读了金刚经和心经。金刚经五千多字,乃是般若波罗密经的总纲;而心经二百六十多字,乃是般若波罗蜜多经的核心和咒。心经大概是被人诵念最多的经文了吧。我以后也会常常诵念。然而,佛经教人如何脱苦,度己度人,若已经脱苦,便不必非要执着于经文诵年了。就如同乘船过河之后,便不用再想船的事儿,而要想行路的事儿了。金刚经心经,若缩为一字,则是空,二字,则是“见空”,四字则是“诸法皆空”。修行之人,先要行般若波罗密,“悟空”。之后,可以放下般若波罗密,去做“行者”。佛有大智慧开悟了焐,可灭度众生。众生,且灭度自身,然后可以。
佛教 佛经 宗教
不离:上师人生开示录 豆瓣
作者: 法王晋美彭措 译者: 索达吉堪布 华文出版社 2014 - 1
当今时代,如此振聋发聩的教言,对许多人来讲,应该说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不离:上师人生开示录》中一些教言似乎尖锐,个别人看后或许有如坐针毡之感。但正如阿底峡尊者所言:“击中要害的批评,是最殊胜的教言;指摘弟子过失的师父,是最好的上师。”爱之深,才会责之切。
法王对某些人的严厉,犹如慈母呵斥犯错的独子,一切只因慈悲。
2023年3月3日 已读
法王晋美彭措的言论结集。法王大师谈话的对象,应当都是其弟子或者追随者。做这样的猜测是因为他讲话的口气有时候很不客气。他也比较善于之处别人的过错之处,告诉人们不要做什么。不要心猿意马,不躁动,不贪嗔痴愚,不忘恩,不耍小聪明,不要攀缘太多,不要以貌取人、喜新厌旧、随便诽谤,不要妄言,不要得意忘形。所以,看这本书,必须把自己放低,才能获得真言的好处。赞叹自己、轻视别人更是不足取但法王教你的,跟有佛心,就是利他之心。要依止上师,思闻佛法,然后实际修持。要有慈悲心,感恩心。即便有所开悟,也仍不改初衷。书中还有许多佛像,可供读者观想。
佛教 宗教
金花的秘密 豆瓣 Goodreads
7.8 (16 个评分) 作者: [瑞士] 荣格 / [德] 卫礼贤 译者: 张卜天 商务印书馆 2016 - 7
本书为荣格对道家经典《太乙金华宗旨》的长篇评述,为东西方思想深度碰撞的经典著作。20世纪20年代,德国著名汉学家卫礼贤将《太乙金华宗旨》译成德文,荣格读后大为赞叹,声称此书帮他解决了研究集体无意识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如荣格所说,中国用朴素的语言揭示出深刻的真理,带来了金花的优雅芬芳,使西方人对于生命和道有了新的感受。
2023年4月1日 已读
本书从德文版翻译出,原书分为这样几部分:容格对《太乙金华宗旨》翻译者汉学家卫礼贤的纪念文章,容格对《太乙金华宗旨》的评述,卫礼贤翻译的《太乙金华宗旨》并简介和《慧命经》部分。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来自两本经书,读经读得很开心,不能说全读懂了,但《太乙金华宗旨》和《慧命经》讲的是冥想和运气的法门,技术的部分并没有特别难的地方,可以照着练。荣格的评述,对着西方人讲东方,无论是哪方的人,读起来都不容易懂。本书需要你懂些西方宗教,心理学,再知道些东方的智慧看得懂一些经文,才能看明白。我能读得开心,大噶是因为自己书读得杂,在东方文化中度过生命中的前二十多年,后又在西方生活。我对通过读西方人讲东方的书,教我认识自己的来处,有种回家的感觉。这种感觉非常奇妙。
哲学 宗教 心理学 灵修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 豆瓣
Les formes éle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10.0 (5 个评分) 作者: Emile Durkheim 译者: Fields, Karen E. Free Press 1995 - 6
"Karen Fields has given us a splendid new translation of the greatest work of sociology ever written, one we will not be embarrassed to assign to our students. In addition she has written a brilliant and profound introduction. The publication of this translation is an occasion for general celebration, for a veritable 'collective effervescence.' -- Robert N. Bellah "Co-author of "Habits of the Heart, " and editor of "Emile Durkheim on Morality and Society" "This superb new translation finally allows non-French speaking American readers fully to appreciate Durkheim's genius. It is a labor of love for which all scholars must be grateful." --Lewis A. Co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