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豆瓣
作者: 梁思成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3 - 1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
1932年至1937年,梁思成及营造学社同仁调查了137个县市的古建筑1823座,详细测绘了206组,完成测绘图稿1898张…即便是在“七七事变”后艰难困苦的流徙岁月,他也从未放弃。梁先生基于调查写成的 《中国建筑史》是首部由中国人自己书写的本民族建筑史,它既是一部迄今无法取代的中国建筑技术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居住艺术
与生活方式的变迁史。
2023年10月21日 已读
梁在古建筑的时候,先从文献入手,介绍古籍中有名的壁画中记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的规模年代,之后介绍现存实物。介绍实物时候,大概按照的是先介绍木构建筑,再介绍砖石建筑的顺序;在地理空间上,则是先北方后南方的顺序。每章最后则总结所对应历史时期的建筑特点进行。

文献中,多记载皇家的宫殿,园林。只有极其少量民宅记载。

中国人的崇古似乎没有表现在建筑上。朋友引《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中国读带建筑原则”一文说,古人尊“夫宫室之制,本以便生人”的原则,认为建筑是为活人方便的。既然是从“便生人”之观念,于是不喜欢就推到重建,重建也不会尊古,而是当下什么技术时兴就怎么来。王朝更替,往往拆旧殿取材盖新宫,要么就一把火烧掉,宣泄内心恨意。导致元代帝王宫殿几乎没有留下的,只存在于文献中。而留下的实物,多是庙宇,祠堂,陵墓。大概是历代造反的人们对神佛祖先还有些敬畏。

因为自己是建筑和古物的双重门外汉,所以此书读来,颇为吃力。为了消解阅读的苦闷,就一边读一边去查找书里提到的实物建筑是否现存。所幸的是大部分砖石多数建筑还在。而木构建筑往往就容易遭破坏。拿书中提到的我的家乡(天津)的两个古建筑来举例:天津独乐寺的观音殿是梁思成重新发现的,经他考证是辽代建筑。后来人考证是唐代的。文革中独乐寺没有被毁也跟梁思成的冒险保护有关。而他在宝坻县发现的另一古建筑三大士殿,则没能逃过被毁的命运,战争时期被拆了取木架桥了。虽原址重修,但也是假古迹。

在中国当下,建造学科被统称为土木工程,应该是因为中国历史上的建筑,多为土木构造(砖瓦也来自土的烧制),用石少。用石头做建筑材料时,也常常是把石头当木头用。

对比柯布西耶在1923年已在西方提出要走向新建筑,梁思成在中国从1932年才开始田野调查,重新发现自己的古老经典建筑语言,可谓唏嘘。

约翰 杜威在1934的《艺术即体验》一书中提出,一件艺术品或一座建筑,如果没有经过人的体验,那就相当于没存在过。我们没法通过一本书去全面的体验建筑,只能通过一本书去体验一本书,或者体验体验作者的体验。在《中国建筑史》,我们跟梁思成去体验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和建筑语法。也许可以将此书当作索引,去实地看一看所列实物。
建筑学
认识建筑 豆瓣
Understanding Architecture
8.8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麦卡特 / [芬] 尤哈尼·帕拉斯玛 译者: 宋明波 后浪 |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 - 6
全球首部以体验为核心的建筑类入门读物
精选五千年来72座建筑典范,开启环球云游建筑之旅
👩 编辑推荐
🌟以体验为核心,提供理解建筑的绝佳途径
两位作者均为执业建筑师,同时又都在欧美知名高校从事建筑理论的研究和教学。他们从自身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出发,坚信只有通过切身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建筑。本书以体验为核心,以文字、照片和平面图三者结合的方式引领读者展开一场仿佛亲身参与的“田野调查”。
🌟12个建筑主题,72座伟大的建筑
全书以空间、光线、地景和场所等12个和建筑密体验密切相关的主题为框架,精选72座极具代表性的建筑杰作,涵盖全球各种建筑风格。既有古老的埃及金字塔,也有现代化的悉尼歌剧院,既有装饰华美的神圣家族大教堂,也有纯几何形的流水别墅,既有非洲的多贡人村落,也有富有东方风情的伊势神宫。
🌟近400张建筑照片,80余幅建筑平面图,搭配精心绘制的路线图
为了让读者更直观的体验这72座建筑,作者精选了大量建筑照片,既有宏观的全景图也有微观的细部图,再搭配大量标有参观路线和照片拍摄位置的建筑平面图,让读者不用到现场也能领略建筑的全貌,打造沉浸式的纸上建筑之旅。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为大众读者撰写的建筑入门读物,目的在于为他们提供一种理解和体验建筑的全新的途径。全书根据关键的建筑主题划分为12章,精心挑选包括埃及金字塔和悉尼歌剧院在内的72座代表性建筑,引领读者展开一场仿佛亲身参与的“田野调查”。每章有一篇简短的引言介绍相关概念和背景知识,然后用6个建筑实例详解该主题,搭配精美的建筑照片和带有观赏路线的平面图,为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和身临其境的在场感。
✨ 媒体推荐
本书带你参与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探索之旅,重新认识伟大的建筑。
——《天窗》,美国建筑师协会期刊
2023年10月31日 已读
本书带我们从空间,时间,物质,中立,光线,声音,居所,房间,仪式,记忆,地景,场所等十二个概念去认识建筑,每个概念所属章节,由一段引言介绍此概念与建筑的关系,然后通过通过建筑实例的照片,平面图和解说词的方式,带领读者通过照片,如同旅游一般的,去欣赏西方古典和现代建筑。

我发现自己对建筑的兴趣并不在建筑本身,而在其地景,而地景中必须有水。日本北海道的水之教堂,莱萨-达帕尔梅拉海洋游泳池,美国宾州的流水别墅,日本京都的桂离宫等都是我喜欢的建筑。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滨水。光影声音,居所房间,仪式记忆,都比不得一汪活水的生命力,让我醉心。

有研究表明,人类潜意识都会对平原上的湖水的景色心生亲近,而那正是人类学发现的人类在非洲的起源地的景色。所以,我心之向往的,乃是人类共同的故乡。与之相比,什么样的建筑,都逊色不少,或者,没有那么重要了。

本书没有激起我要去看那些建筑的心,倒是提醒我,可以注意一下自己周围的建筑。

我为十二个主题各写了几句话,罗列如下。

空间:人制造建筑,在自然空间中隔出人造空间,装载自己的身体——身体何尝没有一个内在空间?自然无限,内在无限,建筑空间则有限。当人痴迷建筑,就离开了自然,也离开了自己。

时间:一座建筑如何彰显时间?它本身就凝聚时间。站在古老的建筑前你无法不感到古老,现代建筑也有着自己的时间烙印。而有些建筑,比如博物馆,本身就承载各种人类再时光中遗留的造物。你可以在其中,遭遇不同的时间。

物质:物质主题下的建筑,几乎都是石头建筑。建筑并不隐藏它们原本的质料,哪怕经过岁月而有所侵蚀:那正是它们光荣的勋章,一种与自然交辉的美。

重力: 提到重力,立即就想到支撑。人靠骨骼支撑起身体,建筑靠墙,柱,梁,梯支撑处空间。支撑就是反重力。突破重力就是飞翔。鸟类和飞机,是飞行的空间。

光线:光与影,明与暗。如果人觉得危险,则光明会减轻焦虑,黑暗则会使人害怕。安全时,则不必特别明亮,暗影也会增加亲密感。建筑应当使人安全。窗如眼,白天阳光照进心灵,夜晚,心灵照亮黑暗。

寂静:在地球上,寂静不存在。即便外部一切都平静下来,我们的心跳依然驱动血液在身体中流淌。寂静只存在于不听的人的脑中。建筑不用声音,靠存在说话,诉说岁月,岁尾寂静之声。建筑靠体验,如果它能让你沉静下来,听见自己,那是寂静的力量的彰显。

居所:建筑营造空间。当人住进去,它就成了居所,当把感情注入,它就成了家。它最终承载我们的生活,并幻化成自我的一部分。然而,书中介绍的住宅,却没有一个是我想搬进去的。现在住的地方,就很好。

房间:人,在远观的时候能体验建筑,在建筑内部,只能体验房间,一次一间,在此时此刻。那间房间最重要?“我的那间”。

仪式:一个人或许已经忘记了仪式的来源,但它仍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甚至固化在建筑中。仪式,让人超越于生活,把神圣感带入日常,聚集非常的能量。

记忆:如果没有记忆,就不会有我,有时间,有空间,有建筑。而记忆,并不可靠,可篡改,可粉饰,可擦除。但建筑可以帮助我们,记住重要的,逝去的。回忆,则需要我们重新走进去,激活。

地景:地景既是地理环境也是文化氛围,建筑无论是融或是突出,都无法脱离地景而存。人们喜欢开阔的视野的地景,同时与拥有建筑的庇护。

场所:场所处于地景之中,具有体验连贯性和某种意义。作为场所的建筑在讲述故事,且要求人参与进故事中去。也许很难用语言说清,但一旦你走进一个场所,就会被其所蕴含的气场所影响,赋予自身角色去扮演。服从或退出,本能会替你做出选择。
建筑学
走向新建筑 豆瓣
作者: [法] 勒·柯布西耶 译者: 陈志华 商务印书馆 2016 - 6
“20世纪20年代初,石头缝里迸出了一个孙猴子,柯布西耶出版了《走向新建筑》,造了玉皇大帝的反。”——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学家陈志华教授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城市规划家和作家,现代建筑运动的主将和旗手。
《走向新建筑》被称为“一本奇书”、“一本极重要的书”、“一本永远不会磨灭的书”,“它把几千年来的建筑价值观颠倒过来了”。
几千年的建筑史无非是帝王将相宫殿庙宇的历史……
他关心为普通而平常的人使用的普通而平常的住宅,将其当作建筑学的基本层次,而任凭宫殿倒塌。
他关心人的尺度,强调恢复人道的基础,需要的标准、功能的标准、情感的标准,认为这就是一切。
他提出了建筑必须走平民化、工业化、功能化道路,反对搞虚假装饰的古典主义;提出“住宅是住人的机器”这句划时代的名言,并建立了现代建筑的美学观念“工程师美学”。
他的彻底性和坚定性,他的石破天惊的理论和观念,对世界现代建筑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2023年10月6日 已读
人类对自然的秩序并不满意。

也许,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开始于在洞穴岩壁上划出一条直线,又一条平行的线,再加一条与这两条垂直的线,然后再画一条垂直线。在火堆散发出的摇曳光照下,盯着那个“#”,忽然觉醒,说,这才是世界该有的样子。

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初是在1923年出版,正是在工业革命约百年后。当时,人文主义正在各个方面瓦解古典主义,人的精神逐渐开始取代神,被奉上神坛。柯布西耶无疑是在建筑上吹响人文主义趋势的号角的人。他说,建筑是工具。不要装饰,要简洁,要数学,要学工程师的审美。他认为工程师的,数学的,简洁的,无装饰的,为了平凡大众而建的,工业化大生产的住宅,才是建筑的未来,才是美的。“任神庙坍塌把”,他这样说。他赞赏工程师制造的轮船,飞机,汽车,以它们为美。然后按照井字,造起了钢筋混凝土“盒子”。

站在本书出版的一百年后的你我,见过了不少犹如钢筋混凝土丛林的城市建筑。你怎么想?我同意建筑师应为大众建住宅,也同意工业化的大生产,构件化的建筑原料,是解决“向大批量的人短时间能提供舒适住宅”这一的问题的解决方案。但是,对不起,别告诉我那是美的,或者那才是建筑,才是人的精神。

工程师的工作真的就美吗?我是读心理学的,我知道,心理学有个专业叫做人的因素,专门给工程师的“非人”工作擦屁股的。现在的互联网做App的公司,几乎都要请懂心理学的去做UI(用户界面)研究,而不是让工程师想怎么来怎么来。工程师的创造,必须适应人的习惯,人的因素。工业的设计,工程师的数学,数学的简洁并不总是让人适应。人来自于哪里?来自于自然。人在自然里才是人,在钢筋水泥盒子里,成了被豢养的兽。

柯布西耶没有明说,但他似乎一点儿也不喜欢自然。他把自然的或复杂的元素(译者陈志华将其译作花活)视为说非人的,不必要的。他看不到,百年后,机器般大批量生产的建筑,那些线、面、体,那些钢筋水泥构件,搭成的无非是牢笼。令人生厌,将人异化,与自然割裂。我们已经被囚禁。难道这还不够,难道我们还被要求赞美它,还要自嗨,还要奉理解不了自然的复杂之美的简单头脑为人类之精神……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不断想起安 兰德的小说《[[源泉]]》中刻画的建筑师形象,霍华德 洛克。《[[源泉]]》对与人类精神的推崇,与这本书的的作者如出一辙,同样是将人的精神作为神来塑造,崇拜的。查了一下,源泉中建筑师的原型似乎不是*勒·柯布西耶*,而是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不过,我有这种感觉也并非无风起浪:柯布西耶与赖特同是现代建筑和设计界并列的四大师之一(另外两人是格罗皮乌斯和密斯)。

我当初是多么喜欢《[[源泉]]》。现在不了。

此书原文是法文,且译本众多。我先读的陈志华的译本,应该是从英文版转译的,书后附了英译者序。我还快速浏览了一遍从法文直接译出的,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陈红译出的版本。我感觉后者翻译和编排都比前者更好。
建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