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
华夏边缘 豆瓣 谷歌图书
9.0 (14 个评分) 作者: 王明珂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7 其它标题: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 什么是中国人?华夏认同如何发轫演变?
· 著名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成名作,理解中国历史与民族的关键读本
· 以边缘视角理解族群,在历史记忆中反思认同
· 人文社科研究必读书目
· 全新修订再版,增补长篇序言
王明珂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当我们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图形时,事实上是它的“边缘”让它看来像个图形……他的研究并非只是描述华夏的汉民族史,也不是描述一个少数民族的少数民族史。而是以“华夏边缘”的历史变迁来说明古代华夏到近代中国的深刻变化,并由此旁及“边缘”内外群体间的资源竞争、垄断、冲突,以至于在当代民族概念下的再整合、分享的过程。
——罗丰
这是一部对中文世界的人类学、民族学和历史学研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著作。作者从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变迁这个特殊的角度,来探讨华夏民族生长和扩张的历史,从而以十分新鲜并充满魅力的论证,为推进中国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范例。
——罗新
基于对华夏形成一元论和多元论的质疑,作者利用多种工具,提出并论证“边缘理论”在华夏形成、变迁中的重大意义。“族群认同”、“历史记忆”,是支撑此一理论的两个关键概念,作者对此所做的历史、逻辑叙述,令人信服。我更想指出的是作者学思的根本立脚点和志向,即学问与生命的关系——在学术职业化、工具化的今天,这一学术立场尤为可贵可敬。本书为华夏一族通向自我认知的道路打开了一扇大门,远非就事论事者所能比拟。我由衷地向作者致敬!
——刘苏里
内容简介:
《华夏边缘》是著名学者王明珂讨论中华民族族群认同与历史发展的重磅研究,为回答“什么是中国人”提供了全新路径。王明珂认为,“当我们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圆形时,事实上是它的‘边缘’让它看起来像个圆形。”他视“华夏”为长程历史中的人类生态,而“华夏边缘”不仅是时间上的边缘、地理上的边缘,也是认同上的边缘。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环境分配中,在集体性的记忆塑造与失忆选择中,华夏边缘的形成、变迁、维持,亦可说明华夏族群及认同的形成与变迁。
《华夏边缘》是具有理论范式意义的经典著作,出版多年畅行不衰。书中第一部分主要陈述了全书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第二部分利用考古材料,说明了华夏族群边界形成的人类生态背景;第三部分阐述了华夏族群的重要形成基础,即周人的族源传说与历史记载,并通过荆楚吴等例子,说明了边缘族群华夏化与非华夏化的往复游移;第四部分着眼于近代华夏边缘的再造,通过40年代民族调查过程中的微观事例,分析了个人、族群与社会在认同建立过程中的张力。王明珂运用社会人类学理论、考古发掘报告、历史文献史料等各学科理论与资料,结合个人在羌族的田野考察经历,深入探讨了资源环境与族群边缘关系,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的相互滋长,个体与集体记忆和认同的差异,等等问题,以期为当下的民族与族群认同问题提供更多反思和新知。
2023年7月12日 已读
作者对族群的定义是一群人的主观认同形成族群。

换句话说,一群人觉得自己是华夏民族,就是。是否说得清什么是华夏民族,华夏民族有什么内涵,并不重要。所以他对民族的研究采取的边缘理论,是看看那些不自称为华夏的人们是怎么和华夏民族互动的,然后把华夏的边缘“画出来”。这样的做法,在我看来,就是为了解海洋,只在海岸转一圈,水面看一看就完了。又像是为了了解一个人,朋友亲戚邻居同事问一圈儿,就是不跟本人对话。说没啥能定义海,定义你,定义民族……

但是他又反对中华民族近代构建的说法。哪怕书里的证据都指向构建说。

他定义不了,我定义:华夏民族,就是华夏统治阶级能统治的所有人。在华夏民族之上构建56个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也是“为人民服务”所需的,不是吗?
历史 民族学 社会学 社科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历史中国的认知与实践 Goodreads
2020 - 3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将中国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根源追溯到中国人对世界的原初认识,追溯到在这种认识之上的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的契约关系,以及为了遵守这种契约关系而形成的关于人与人之间、个人—共同体—社会—国家四者之间、文化与政治之间、权威与权力之间、民族属性与文化属性之间关系的认识。在这 一宏观认识的基础上,作者梳理了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脉络、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在各个时代的发展演变。
2023年7月5日 已读
本书从先秦到1949年按照时间线索梳理了各个朝代中原、中国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认识与应对,兼论中国如何同天下国家转为民族国家。

天下的概念是周的时候出现的,我猜是周文王想出来,为的是解决的伐纣的合理性和之后周统治的合法性问题。儒家继承周礼,拾起了这一套。对造反者而言,天下的概念都非常好用。因为凡接受了这个概念的人民,都非常好统治。秦朝没有重视儒家,二世而亡。汉武帝开始尊儒,开启了中原王朝外儒内法的统治。

无论朝廷如何更替,儒家的天下思想,一直是中原王朝的粘合剂,即便统治者变为异族成为人们也没有太多反抗。凡接受了儒家教育的少数民族地区,皆被同化。清朝的时候,统治者并未向藏蒙回满新疆推行儒家教化,中原文化对这些地区和民族并未产生向心凝聚力。

到了清末,反清的革命党没用天下思想,而是拿起了民族主义的旗帜,将清王朝推翻了。天下主义比较开放,而民族主义这东西,对内凝聚对外则排斥。孙中山的提出的民族政策,经历过允许独立,到五族共和,到汉族为主,经过一系列的思想流变。民国面对民族问题,还并未曾解决,就因内战失败失去了中原而将民族问题遗留给了共产党。

共产党在采取的是西来的共产主义,一定程度上是超越民族的。但面对民族问题,其思想和政策经历了跟国民党类似的变化过程,先是支持独立,接着提出联邦,且当接近掌权时,最终还是决定允许高度自治,但不允许独立。

本书的史料很丰富,对此我很满意。但是作者的论断偶有脱离史料、没有证据的个人意见。
历史 文化 民族学 社会学 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