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
无敌蝇家 豆瓣
Super Fly: The Unexpected Lives of the World’s Most Successful Insects
8.7 (7 个评分) 作者: 乔纳森·巴尔科姆 译者: 左安浦 2022 - 8
果蝇、蚊子、食虫虻……面对嗡嗡飞舞的双翅目昆虫,我们往往会不耐烦地试图杀死它们。动物行为学家乔纳森·巴尔科姆一反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局限,他沿着万千双翅目昆虫隐秘的生活轨迹,揭开这些进化历程中终极机会主义者的传奇身份:它们是破坏农作物的害虫,也是精于传粉的植物学家;是带来恼人瘙痒的吸血恶魔,也是破译遗传密码的幕后英雄;是狂热的污秽爱好者,也是高明的废物处理大师。
双翅目昆虫的命运与人类彼此交织,这些无名的千千万万构成了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基石,它们的成功秘籍将永远改变我们看待自然的方式。
2025年6月13日 已读
这本书需要读者打开心胸来读,因为它的主角是双翅目昆虫,蚊、蝇、蚋、蛉、虻、蠓,我敢说以上的每一个名字,都不大可能引发愉悦的感受,除非,你是向作者那样的昆虫迷。

我呢,读这本书时,忽然想起《西游记》盘丝洞一劫。拜盘丝洞蜘蛛精为干妈的那一班叮人的飞虫小妖儿,是不是都是双翅目呢?查了一下,把猪八戒好一顿叮咬的“蜜、蚂、蜍、班、蜢、蜡、蜻”中,却原来只有蜢是双翅目。看样子《西游记》的七种,只是咬人比较厉害的。双翅目这个名字,据说是亚里士多德给的,同时他也注意到“两只翅膀的昆虫尾部都没有刺”。从伤人能力上讲,双翅目中的昆虫大多都比不了西游记中的蜂、甲虫、蜻蜓类。

即便如此,人类对双翅目昆虫仍是厌恶情绪居多。有时,这也怪不了人类,双翅目昆虫食性杂,一些植食性的与人类争食,另一些食腐性的长与污秽肮脏相伴,一些食肉类的不介意吃人的肉。本书第一章就是从介绍作者被一种蝇类把幼虫产在皮下生吃他的肉……瞧,读这本书是得有些定力,耐得住恶心。

然而,双翅目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们是大自然中的清道夫,没有它们,这个世界会肮脏许多。它们有能力将排泄物,腐烂物变成生命。它们同样充当植物传粉的媒介。在遗传学研究中,果蝇引起快速繁殖换代的特性,而成为首选的研究对象。

另外一个有趣的观察是,人类罕达的地方,生物多样性会高。因此,人类对双翅目昆虫的厌恶,使得它们成为阻挡人类入侵自然的一种生物力量。当然,人类也发明了很多方法对付这些“害虫”。这些方法往往给人类自身造成伤害的同时,也因为抗药性的原因使得昆虫越来越难以控制。

双翅目昆虫物种多样性和绝对数量占据优势,加以研究利用,它们可以是我们人类生活的绝好助手。

多数人包括我自己,是“昆虫盲”。书中许多昆虫的名字,对我来说几乎不具有任何意义。但这其实又没有什么关系。人类不去插手它们的生活,未尝不是一种彼此尊重。我们与他们在地球上共栖。它们有时候是我们,我们有时候是它们。
昆虫 生物学 科普
寻蜂记 豆瓣
Bee Quest
8.9 (7 个评分) 作者: [英]戴夫·古尔森(Dave Goulson) 译者: 王红斌 / 冉浩 译林出版社 2021 - 11
机智幽默、对大自然充满孩童般热爱的昆虫学家戴夫·古尔森绝对是理想的旅行伴侣,从英国索尔兹伯里平原的巨石阵到萨塞克斯郡的灌木丛,从东欧的波兰到南美洲的厄瓜多尔,跟随他的脚步,我们得以发觉,原来在那些不起眼的角落里,丰富多样的蜂儿正嗡嗡谱写着生命的乐章。非凡的昆虫世界里,隐藏着令人着迷的博物学真相。这是一段纵贯全球的寻蜂旅程,也是献给坚韧自然的生命赞歌。
2025年6月11日 已读
孩子们天生热爱自然,好奇心推动他们观察或收集各种植物、动物、虫子……有些到人成年仍保持了同样的热情,他们适合做生物学家。作者是这样的人。他研究熊蜂(Bumble Bee),一种浑身长满绒毛的蜂。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四处旅行,去寻找罕见蜂种。

罕见蜂种有两类来源,一个是在陌生之地发现的陌生物种;一种是熟悉之地的常见物种因各种原因逐渐迁移消失。为了见罕见物种,作者到被用作军事基地的索尔兹伯里探访尖叫熊蜂,到地处偏远的本贝丘拉岛查访卓熊蜂,去农业欠发达地区的东欧戈尔茨山脉观察黄腋蜂,去加利福尼亚和俄勒冈的山间寻觅富兰克林熊蜂,去厄瓜多尔的云雾林保护区研究当地昆虫,到英国的宗地雨林和奈颇见证再野化所带来的生态恢复的奇迹。

字里行间,作者在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单一作物为主的大规模集约化的现代化农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重大损失。而因特定目的而规划的自然保护区也常常难以完成动植物保护的目的。人类的退出之地,如因军事目的而退耕的平原,因种种原因而造抛弃的工业棕地,和停止规划且减少人类介入的奈颇城堡,反而在自然的作用下“再野化”,招致了许多罕见物种重新出现,生态多样性蓬勃发展。

换句话说,为了某种单一目标而进行优化,往往带来各种生态问题,进而伤害目标。比如,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养活更多人的集约化农业,短时间内的确提高了产量,但紧接着的病虫害问题,授粉类昆虫减少的问题,水源缺乏问题,土地肥力下降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破坏问题,等等,很快会使得粮食面临减产威胁。环境保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减少人类意志对自然的干预。人类退出之地,生态复苏。

我虽现在生活在城市,也把孩子送到了森林学校。从小时候上户外幼儿园开始,到现在四年级了,仍然可以,一周两次的从公立学校脱身,去在野外学习。妻子为此办了个野外学校,为孩子们提供这种户外教育的机会。感恩西雅图还有几处大片的林地与海滩作为公园,可以让孩子接触山川大地,海洋河流,小草大树,清风白云...

读这本书,也让我给后院除杂草的热情大减。看着那些绽放的野花,就知道它们在养活一些昆虫,其中,一定也有熊蜂。
生物学 科普
王立铭进化论讲义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王立铭 新星出版社 2022 - 3
🔸文津图书奖得主王立铭 重磅新书
🔸40亿年生命进化史的全景式呈现,用进化之眼重看世界
🔸刘慈欣、刘擎、数位中科院院士推荐
1859年,生物进化的观念在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中正式成形。过去的一百多年中,作为科学理论的进化论本身一直在进化,进化论思想也在持续地“外溢”到人类思想的各个角落。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熟悉几个和进化论相关的概念,不少人还习惯于用这些概念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但不得不说,进化论可能是被人们误解最多、误用最多的科学理论之一。
进化论的正知正见是什么?它的前沿发展又有哪些?更重要的是,作为非生物专业的读者,为什么也要了解进化论?
答案尽在这本讲义里。作者王立铭从复杂的生命现象中抽取出一套简洁的公理体系,并用它穿越40亿年进化历程,呈现了生命起源、增长、适应环境和形成复杂组织的关键要素和完整过程。
你会在许许多多的惊奇、死亡与新生中,领悟生命世界给予人类生存的启示。你还会在进化论的“外溢”,也就是它对商业、医学、社会学等领域的深刻影响中,了解这套复杂系统的独特性,掌握进化思维,指导你的行为与决策。
本书全面展示了生物进化论,对这个深刻影响人类思想的理论进行了严谨和深入的科学阐述。同时,作者用生动绚丽的笔触,描述了大量的生命进化的范例和场景,引人入胜。这40亿年的生命历程,是终极的传奇,其曲折与壮丽、宏伟与浪漫,让任何一首史诗相形见绌。本书在让我们了解生命的亿万年演进的同时,也让我们重新看待自己,让我们知道人生中每天经历和感受的这一切,在本源上来源于何处。
——刘慈欣,《三体》作者
能够把复杂的科学用通俗的语言讲明白,还能确保科学的严谨性,作者靠的绝不仅是语言的技巧,渊博的知识和科学的思维应当缺一不可。
——周忠和,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
作者借助新近的前沿学术研究,精湛阐述了进化论本身的进化历史,继而探索自然进化与文化进化的复杂关联,力图建立理解生命起源、适应与演变的整全性理论框架,最终揭示作为思维方法的进化理论对于人类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具有何等丰富启示。在一部行文晓畅、书名朴素的讲义中,作者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视野与雄心,远远超越了通常“科普读物”的意义。
——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这是一本野心勃勃但又异常谦逊的著作。作者以科普的名义写了一本讲义,不动声色地对进化论的理论体系进行了综合创新,厘清了整个学科的基础和脉络,描绘了这门科学的路线图。他的野心不止于此,这本书还试图打通进化论和社会科学的界限,让我们看到,自然界中物种的进化和人类社会中众人的纷扰互相映照,互为启发。读完这本书,敬佩之余,我更坚信:未来,经济学的基础不再是牛顿体系的物理学,而是历久弥新的进化论。
——何帆,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教授,《变量》作者
2025年5月10日 已读
在开讲进化论之前,作者先把它提高到了现代人思想基石的地位,至少是聪明人的思想基石。这反映了作者是进化论的拥趸、布道者。但他清醒的认识到进化论不是数学、逻辑、物理、化学那样具有先验性、确定性、还原性、建构性的科学,而是有些后现代理论的边界性、不确定性、还原性、涌现性的特色。

进化论的公理体系包括四个要素——可遗传的变异、生存竞争、自然选择、生殖隔离,而其前提假设则是生物是自私的,世界是匮乏的。在这个基础上,对于生物本身来说,重要的就是活到获得生殖能力的时候,繁衍后代。随着书中解释的展开,读者留心的话,会发现四个要素都不是那么严格,可遗传的变异收到表观遗传学的挑战,生存竞争中合作也无处不在,自然选择过程中会有遗传漂移,生殖隔离也尝尝是个不可验证的特性。

进化论并非铁板一块,在许多问题上仍有许多争论,但作者对一些问题都选择了站队。进化有没有方向?作者认为有,表现在多细胞生物出现在单细胞生物之后——有点把时间上的方向混淆为进化的方向的纤细。自愿选择作用单元是个体、群体 还是基因?作者认为是个体——尽管许多问题得在群体和基因层面才能得到合理解答。他还认为生命有且只有两个核心特征是无可替代、必须在生命诞生之初就出现的——秩序的出现和秩序的稳定传承。后来又说生命现象的底层约束条件是能量+信息。但仔细想想,非生命不也是能量和信息?这样说来,似乎生命的核心特征只剩稳定的传承了...

进化论的公理体系之后,作者用大量篇幅介绍了各种生物现象,用以展示进化论在生命的起源,进化论在基因(分子),细胞,个体与种群等各个层次中的环境适应策略等等各种问题总的应用。对抗中的竞争掠夺,博弈中的合作共生,对环境信号的处理装置,学习新技能,利用冗余备份防范风险……对着种种现象,作者提出进化论的解释。书终于对细菌型,蚂蚁型和大象型组织形式的特点介绍及其对人类组织形式和商业创新的启示。

世界不停变化,而头脑一直想找出不变的东西来。进化论是这种探索的一次的尝试,获得了许多人的认可,并引起了神创论者的反对。有趣的是,自诞生之初,它本身也变了不少,到真是符合“不确定性”的特征。其实挺期待作者对进化论的边界性和涌现性多说几句的。对于他毫不犹豫的将其应用于解答商业问题的同时,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将其用于社会改造上的观点来看,他自己未必有个清醒的认识。
生物学 进化论
人类的未来,AI的未来 豆瓣
人間の未来 AIの未来
作者: [日]山中伸弥 / [日]羽生善治 译者: 丁丁虫 2021
人工智能,不断进化的机器,iPS细胞带来的医疗革命••••••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山中伸弥 VS 史上最强永世七冠天才棋手羽生善治
双视角跨界交锋,预言十年后的世界
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山中伸弥与被称为史上最强棋士的羽生善治,两位拥有顶尖智慧的名人围绕着“十年后,百年后的世界将变得如何”展开对谈。
人工智能、不断进化的机器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带来的医学革命……话题从生命科学的最前沿,扩展到人工智能的界限与可能性。人类的直觉究竟是什么?人类将来是否真的能够不老不死?两人运用了各自领域的专业知识,热烈讨论了人类永恒的主题。
两人运用了各自领域的专业知识,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各自领域未来的发展以及可能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两位大师慎思敏行的作风、突破挑战的精神,对话时生动的语言、幽默的表达,共同构成了整本书独特的魅力。
2023年12月2日 已读
本书是山中伸弥和羽生善治在2017年的对谈。前者是2012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后者将棋棋圣。二人对谈的有趣之处在于,他俩即在各自领域中做到顶级成就,又是对方领域的外行,谈话中必须用外行能听懂的语言介绍自己所擅长之事,又能在彼此的领域内发现共通之处。对读者来说,此书话题广博,浅显易懂。

山中的研究方向是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iPS),通过改变功能固化的组织细胞基因使其恢复干细胞的功能,也就是能变成任何细胞的能力。他谈的内容在科研,创新,科学家职业,日本人才培养。

羽生除了是将棋大师,意外的对机器学习和AI也不是外行。他介绍了软件开源对将棋的影响,AI的局限和未来畅想,AI与脑科学的关系。

科研和下棋,其共同的地方都是问题解决。二人发现他们的思考方式,有很大一部分并不是理性主导,而是直觉。并主张无论AI如何发展,人类都不可放弃自己的思考方式,启发方式。在人在培养上提倡注重螺旋形也就是兴趣广泛的创意性人才。
人工智能 生物学
The Gene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Siddhartha Mukherjee Scribner 2016 - 5
From the Pulitzer Prize-winning, bestselling author of 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a magnificent history of the gene and a response to the defining question of the future: What becomes of being human when we learn to “read” and “write” our own genetic information?
The extraordinary Siddhartha Mukherjee has a written a biography of the gene as deft, brilliant, and illuminating as his extraordinarily successful biography of cancer. Weaving science, social history, and personal narrative to tell us the story of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ceptual breakthroughs of modern times, Mukherjee animates the quest to understand human heredity and its surprising influence on our lives, personalities, identities, fates, and choices.
Throughout the narrative, the story of Mukherjee’s own family—with its tragic and bewildering history of mental illness—cuts like a bright, red line, reminding us of the many questions that hang over our ability to translate the science of genetics from the laboratory to the real world. In superb prose and with an instinct for the dramatic scene, he describes the centuries of research and experimentation—from Aristotle and Pythagoras to Mendel and Darwin, from Boveri and Morgan to Crick, Watson and Franklin, all the way through the revolutionary twenty-first century innovators who mapped the human genome.
As The New Yorker said of 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 “It’s hard to think of many books for a general audience that have rendered any area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 such intelligence, accessibility, and compassion…An extraordinary achievement.” Riveting, revelatory, and magisterial history of a scientific idea coming to life, and an essential preparation for the moral complexity introduced by our ability to create or “write” the human genome, The Gene is a must-read for everyone concerned about the definition and future of humanity. This is the most crucial science of our time, intimately explained by a master.
跟动物交换身体 豆瓣 Goodreads
カメの甲羅はあばら骨~人体で表す動物図鑑~
7.8 (33 个评分) 作者: [日] 川崎悟司 著 译者: 董方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1 - 9
★ 人气插画师、古生物研究者川崎悟司重磅作品,尚未出版就已走红网络!
★ 风靡日本的科普神作震撼上市!魔性画风+专业知识+奇趣解读,以独一无二的脑洞向你展示跟动物交换身体是怎样一种体验。
★ 绝佳脑洞创意,前所未有的“体感型”动物图鉴,内容独特,画风清奇,吸睛搞笑!
★ 图解4大类20余种动物的身体结构、成因、特殊功能、生活方式、进化故事等,专业知识全掌握。
★ 知名古生物学者、科普作家邢立达作序审定,日本游戏制作人小岛秀夫特别推荐!
《跟动物交换身体》是日本人气插画师、古生物研究者川崎悟司创作的一本以人体作为参照的“体感型”动物图鉴。全书用多幅生动幽默的插画描绘了爬虫类、两栖类、哺乳类、鸟类4大类,乌龟、大象、长颈鹿、企鹅等二十多种动物的身体结构及背后的演化奥秘,通过将动物的特征与人类一一对比,将专业的生物解剖学知识转化成夸张、冲击力超强的画面,产生真实有趣的对照,带你走进一场跨物种体验的惊奇之旅!
2022年4月30日 已读
动物之间,许多相似之处。人有的各种器官、结构,在别的动物身上都能找到对应的。可是,如果的器官和结构,拥有动物的那个样子,人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这本科普画册,就是接着回答上面的那个问题,引导人们学习有关动物的身体的知识。 这是好科普的一个样子,用非常有趣方式,讲述生物形态学的故事。
生物学 科学 科普 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