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学问的创造 豆瓣
作者: 福井谦一 译者: 那日苏 2000 - 9
《学问的创造》内容:作者站在世界学术的前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从中提炼出了自己关于学术活动中创造性思想产生的独特见解。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豆瓣
作者: Scott A. Huettel / Allen W. Song Sinauer Associates Inc 2004 - 1
This textbook provides a true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which has become the dominant research technique in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lthough there is extraordinary interest in fMRI among researchers, instructors, and students alike, its instruction has faced a set of challenges. Existing texts are targeted toward practicing scientists in the field, and assume a level of expertise not possessed by most students. Furthermore, most students do not have access to fMRI equipment and data, so they have no opportunity to gain hands-on experience. This textbook overcomes these limitations by presenting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all aspects of fMRI, designed with undergraduate students, graduate students, and beginning researchers in mind.
The book progresses through 15 chapters. It begins with an introduction to fMRI and its history, principles, and technical requirements. The following several chapters cover the physics of fMRI, with careful attention devoted toward relating abstract concepts to research applications. Subsequent chapters cover the basic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fMRI signal, including its spatial and temporal properties and its variability. Systematic discussions of research design and experimental analysis are included, and will be of particular interest to the many students with graduate or medical school aspirations. The book ends with discussions of future directions for fMRI, not only in terms of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the brain and methodological improvements, but also in the integration of fMRI with other research techniques.
Included with every copy of the book is a comprehensive CD-ROM containing study questions for each chapter of the book, suggested lab exercises, fMRI data sets including both functional and anatomical data, a tools section, and compete glossary.
The authors' goal was to create a book that is sufficiently scientifically rigorous for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 but also accessible enough to be easily read and understood by beginning students. All chapters are copiously illustrated, with key terms described in a marginal glossary, and have annotated lists of references. The book can be used as the primary text for classes in fMRI, or as a secondary text for cognitive neuro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or other courses.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豆瓣 Goodreads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From the Big Bang to Black Holes
8.1 (11 个评分) 作者: Stephen Hawking Bantam 1998 - 9
Book Description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published in 1988, has been a landmark volume in scientific writing and in worldwide acclaim and popularity, with more than nine million copies sold. That edition was on the cutting edge of what was then known about the nature of the universe. Since its publication,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extraordinary advances in the technology of observing both the micro- and the macrocosmic world, confirming many of Professor Hawking's predictions. Eager to bring to his original text the new knowledge revealed by these observations, Hawking has written a new introduction, updated chapters throughout, and added an entirely new chapter on Wormholes and Time Travel.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has guided nonscientists everywhere to confront the supreme questions of the nature of time and the universe, taking them to distant galaxies, black holes, alternate dimensions — as close as man has ever ventured to the mind of God. This anniversary edition makes vividly clear why Professor Hawking's eloquent classic has transformed our view of the universe.
Amazon.com
Stephen Hawking, one of the most brilliant theoretical physicists in history, wrote the modern classic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to help nonscientists understand the questions being asked by scientists today: Where did the universe come from? How and why did it begin? Will it come to an end, and if so, how? Hawking attempts to reveal these questions (and where we're looking for answers) using a minimum of technical jargon. Among the topics gracefully covered are gravity, black holes, the Big Bang, the nature of time, and physicists' search for a grand unifying theory. This is deep science; these concepts are so vast (or so tiny) as to cause vertigo while reading, and one can't help but marvel at Hawking's ability to synthesize this difficult subject for people not used to thinking about things like alternate dimensions. The journey is certainly worth taking, for, as Hawking says, the reward of understanding the universe may be a glimpse of "the mind of God."
--Therese Littleton
From Library Journal
A new edition?with pictures?for those who couldn't fathom the original.
About Author
Stephen Hawking, who was born on the anniversary of Galileo's death in 1942, holds Isaac Newton's chair as Lucasian Professor of Mathemat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Widely regarded as the most brilliant theoretical physicist since Einstein, he is also the author of Black Holes and Baby Universes, a collection of essays published in 1993, as well as numerous scientific papers and books.
Book Dimension :
length: (cm)22.8             width:(cm)15.5
点击链接进入中文版:
时间简史(插图本)
注:该书有2个封面内容完全一致,货品随机发送
一想到还有95%的问题留给人类,我就放心了 豆瓣 Goodreads
We Have No Idea: A Guide to the Unknown Universe
7.9 (22 个评分) 作者: [巴拿马] 豪尔赫•陈 / [美] 丹尼尔·怀特森 译者: 苟利军 / 张晓佳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12
这是一本“逆向科普”的科普书。你以为你知道的事情,其实连世界顶尖科学家都不知道。这本书告诉你那些“顶尖科学家都不知道的事情” 。但这并非一本“答案”之书。本书旨在告诉你人类最前沿科学的边界,带领你一起从未知探索到已知。
这是一本趣味和严谨并存的科普书。一个科学家,放弃科研,改画漫画。20年后,他邀请一位顶尖科学家共同创作了这本“科普未知”的科普书。
这是一本你不看就会“落伍”的科普书。为什么“黑洞” “暗物质” “暗能量”“宇宙”“平行空间”等概念对人类有着深深的吸引力?那是因为它们是“未知”的。只有未知的事物才能勾起人类强大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正是人类发展的源动力。
自私的基因 豆瓣
The Extended Selfish Gene
8.8 (5 个评分) 作者: [英]理查德·道金斯 译者: 卢允中 / 张岱云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6
【内容简介】
《自私的基因》于1976年首次出版之后便畅销全球,是20世纪百大经典名著之一,是一部不仅在基因领域更在社会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典作品。
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生命有何意义,我们该如何认识自己?《自私的基因》以充满想象力的叙述回答了这些重要命题。道金斯在本书中提出大胆创见:我们生来是自私的,任何生物,包括我们自己,都只是求生的机器。这本书是实实在在的认知科学,复制、变异和淘汰这简单的三种机制可以演变出大千世界所有生命现象的林林总总。
《自私的基因》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世界观。道金斯在书中将进化论从基因层面升华至文化层面,创造了“觅母”(meme,即文化基因)这一新型的复制因子名词,特指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文化进化,并提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因子的暴政。
《自私的基因》出版之后,在社会各界引发了重大争议。本书为40周年精装增订版,在30周年版的基础上,新增道金斯对于这些争议的回应,共计6万余字,主要探讨了人们在基因决定论、基因选择论,以及基因适应性上存在的普遍误解,进而从基因的视角正确理解生命及其意义,更加完善了道金斯对于“自私的基因”的经典论述,形成这本特别的“延伸的”40周年精装增订版《自私的基因》。
《自私的基因》40周年平装增订版已于2018年11月推出,此为精装增订版,封面设计元素源于平装版的封面插画,这一富有想象力的插画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戴斯蒙德·莫里斯特别为英文首版的《自私的基因》而绘制。精装增订版封面也取用了画中的重要元素并进行重构,让这部经典作品再次焕发生机,这也是本书的核心主题——基因——这个象征性意象赋予和传达的。
--------------
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
01《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02《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美]约翰·R.麦克尼尔
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4《资本的年代:1848—1875》[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5《帝国的年代:1875—1914》[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6《极端的年代:1914—1991》[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7《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美]丽贝卡·D. 科斯塔
08《1913,一战前的世界》[英]查尔斯·埃默森
09《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10《基因传:众生之源》(平装+精装)[美]悉达多·穆克吉
11《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美]格雷戈里·柯克伦 [美]亨利·哈本丁
12《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美]伊斯特万·迪克
13《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
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装+精装)[美]雅克·巴尔赞
15《瘟疫与人》[美]威廉·麦克尼尔
16《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美]威廉·麦克尼尔
17《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1908—1923》[美]西恩·麦克米金
18《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平装+精装)[美]戴维·伍顿
19《内战:观念中的历史》 [美]大卫·阿米蒂奇
20《第五次开始》 [美]罗伯特·L.凯利
21《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精装+平装) [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22《黑暗大陆:20世纪的欧洲》[英]马克·马佐尔
23《现实主义者的乌托邦:如何开创一个理想世界》[荷]罗杰·布雷格曼
24《民粹主义大爆炸:经济大衰退如何改变美国和欧洲政治》 [美]约翰·朱迪斯
25《自私的基因(40周年纪念版)》(平装+精装) [英]理查德·道金斯
26《权力与文化:日美战争1941—1945》 [美]入江昭
27《犹太文明:比较视野下的犹太历史》 [美] S. N. 艾森斯塔特
28《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 [美]尼尔·波兹曼
29《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 [美]欧阳泰
30《起源:万物大历史》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31《为什么不平等至关重要》 [美]托马斯·斯坎伦
32《认知工具:文化进化心理学》 [美]塞西莉亚·海斯
33《简明大历史》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美]威廉·麦克尼尔 主编
34《专家之死:反智主义的盛行及其影响》 [美]托马斯·M.尼克尔斯
35《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 [荷]弗雷德·斯皮尔
36《人性中的善良天使》[美]斯蒂芬·平克
37《历史性的制式》[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38《希罗多德的镜子》[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39《出发去希腊》[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40《灯塔工的休息室》[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后续新品,敬请关注……
---------------
【编辑推荐】
1、《自私的基因》40周年平装增订版已于2018年11月推出,此为精装增订版,封面设计元素源于平装版的封面插画,这一富有想象力的插画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戴斯蒙德·莫里斯特别为英文首版的《自私的基因》绘制的。精装增订版封面取用了画中的重要元素并进行重构,让这部经典作品再次焕发生机,这也是本书的核心主题——基因——这个象征性意象赋予和传达的。
2、全球极具影响力的科学家道金斯经典代表作,20世纪百大经典名著之一,热销全球40载,是一部不仅在基因领域更在社会科学领域具重要影响力的经典作品。2017年,在庆祝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30周年的民意调查中,被列为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科学书籍,领先于达尔文《物种起源》和牛顿《数学原理》。
3、本书为40周年增订版,在30周年版的基础上新增道金斯对于《自私的基因》出版以来所引发争议的重要回应,针对基因决定论、基因选择论和基因适应论进行了详细的辩驳,共计6万余字,更加完善了道金斯对于“自私的基因”的经典论述。
4、从基因理解生命,更阐明人类久远而深刻的过去;不只是实实在在的认知科学,更以充满想象力的绝妙论述回答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生命有何意义,我们该如何认识自己?并提出大胆创见:我们生来是自私的,任何生物,包括我们自己,都只是求生的机器。复制、变异和淘汰这简单的三种机制可以演变出大千世界所有生命现象的林林总总。
5、本书出版40年来一直是极富争议的话题,改变几代人的世界观,更将进化论从基因层面升华至文化层面,创造了“觅母”(meme,即文化基因)这一新型的复制基因名词,对于文化进化的意义影响甚巨,道金斯提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基因的暴政。
6、美国投资家查理·芒格、英国进化科学家汉密尔顿、知名科幻作家刘慈欣、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教授、企业家罗永浩、文化名人梁文道、豆瓣创始人阿北等激赏推荐。
---------------
【名人推荐】
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非常了不起,对人类境况给出了最基本的解释,就投资来说,生物推理是非常有用的。交易进化与生物进化非常类似,因此,我们能够预测出交易进化过程的结果。
——美国投资家查理·芒格(Charlie Thomas Munger)
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道金斯的这本《自私的基因》,而且也能读懂这本书。书中运用丰富的技巧,展示出了进化论崭新的一面。道金斯成功地完成了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运用简单易懂的非专业语言,向大众介绍了新近出现的进化论思想中颇为深奥的准数学主题。通篇阅读本书之后,就连怀着广阔视野、自认为知识渊博的生物学研究专家,都会为之惊叹,感觉耳目一新。至少,此书令笔者甚为惊喜。再次重申,此书对于没有科学基础的读者来说,也是轻松易懂的。
——世界知名进化科学家汉密尔顿(W. D. Hamilton)
每一个对宇宙及其所处位置感兴趣的读者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畅销书《动物行为》作者杰夫瑞·R.贝利斯(Jeffrey R. Baylis)
达尔文的进化论100多年后,又在新的科学水平上出了更新的版本,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就是一个饶有兴味、颇富挑战性的新版本。他提出进化的单元可能既不是物种,也不是群体,甚至也不是个体,而是基因。所谓自私,不过就是争取自身的生存。
——吴国盛/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
《自私的基因》最大的特点就是冷,比冷静更冷的冷,不动声色地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尽管这种结论不一定正确,却告诉了我们一种可能:生命和人生以及世界与文明的最终目的,可能是我们根本想不到的东西。
——刘慈欣/科幻作家、《三体》作者
我其实是断断续续读过些别的进化论、基因和进化心理学的流行读物以后才看了这本经典的。虽然悬念少些,但经典就是经典,每页都非常值得。如果你想找出“生命的意义”来。这是很考验人的,这本书帮不了你,但我个人只是希望能早十几年看到这本书。
——阿北/豆瓣创始人
道金斯创造的觅母(meme)与基因相对。如果说生物基因能决定我们的行为,但还是会有一种文化基因影响生物,也许能解释文化传播的过程。
——梁文道/文化名人
这本重要的书令人不能更兴奋!
——《经济学人》
《自私的基因》是那种让读者觉得这真是天才的科普写作!
——《纽约时报》
《自私的基因》的精彩之处在于简洁明了,对任何一个年龄段的读者来说都是可以理解的。
——《美国科学家》
道金斯的处女作《自私的基因》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最棒的是,道金斯用高超的技巧和清晰的表达将它展示出来。毫无疑问,这是有史以来最好的科普作品之一。
——《纽约书评》
杂食者的两难 豆瓣
The Omnivore’s Dilemma: A Natural History of Four Meals
8.4 (38 个评分) 作者: [美] 迈克尔·波伦 译者: 邓子衿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7
自从人类开始围坐在一起共同进餐,饮食之道就与文化而不仅仅是生理需求,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类透过饮食,将自然转化为文化。数百万年来,人类已经整合汇编了明智的饮食之道,包括饮食的禁忌、仪式和烹调方式。让我们避开有害的食物,摄取有益的食物,身为杂食者的人类便无须餐餐面对吃与不吃的两难。
然而,20世纪后半期,在工业化食品和不成熟营养学的推波助澜下,人类创造了新的食物链。餐桌上的食物与它的源头越来越远,而人类则萎缩在工业化食物链的末端,丧失了与自然之间的原始记忆,更无从判断哪些食物该吃,哪些不该吃。于是我们发现自己在的卖场与餐桌前面临杂食者的两难:要吃有机苹果还是普通苹果?如果要吃有机苹果,那要吃本地的还是进口的?要吃野生鱼还是养殖鱼?应该吃肉还是吃素?
如果吃素,要吃纯素还是乳素食?
作为美国饮食界的引领者,迈克尔·波伦长期关注饮食议题,企图在工业社会与田园自然中寻求调和。在本书中,他以田园调查的方式走访农场、研发室、牧场、食品加工厂和超市,从产地一路追踪到餐桌,如侦探般地揭开现代食品的面貌,追寻现代饮食如何成为人类疾病的来源,给出了杂食者“到底要吃什么”的答案。
跟动物交换身体 豆瓣 Goodreads
カメの甲羅はあばら骨~人体で表す動物図鑑~
7.8 (33 个评分) 作者: [日] 川崎悟司 著 译者: 董方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1 - 9
★ 人气插画师、古生物研究者川崎悟司重磅作品,尚未出版就已走红网络!
★ 风靡日本的科普神作震撼上市!魔性画风+专业知识+奇趣解读,以独一无二的脑洞向你展示跟动物交换身体是怎样一种体验。
★ 绝佳脑洞创意,前所未有的“体感型”动物图鉴,内容独特,画风清奇,吸睛搞笑!
★ 图解4大类20余种动物的身体结构、成因、特殊功能、生活方式、进化故事等,专业知识全掌握。
★ 知名古生物学者、科普作家邢立达作序审定,日本游戏制作人小岛秀夫特别推荐!
《跟动物交换身体》是日本人气插画师、古生物研究者川崎悟司创作的一本以人体作为参照的“体感型”动物图鉴。全书用多幅生动幽默的插画描绘了爬虫类、两栖类、哺乳类、鸟类4大类,乌龟、大象、长颈鹿、企鹅等二十多种动物的身体结构及背后的演化奥秘,通过将动物的特征与人类一一对比,将专业的生物解剖学知识转化成夸张、冲击力超强的画面,产生真实有趣的对照,带你走进一场跨物种体验的惊奇之旅!
2022年4月30日 已读
动物之间,许多相似之处。人有的各种器官、结构,在别的动物身上都能找到对应的。可是,如果的器官和结构,拥有动物的那个样子,人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这本科普画册,就是接着回答上面的那个问题,引导人们学习有关动物的身体的知识。 这是好科普的一个样子,用非常有趣方式,讲述生物形态学的故事。
生物学 科学 科普 绘本
后基因组时代的思考 豆瓣
作者: 吴家睿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 1
本书内容是作者为《科学》杂志设立的“后基因组时代的思考”专栏撰写的30篇文章,以及作者在其他报刊上发表的数篇文章,共分为:“系统生物学面面观”、“新时代、大科学”、“后基因时代的交叉科学”、“创造历史的人”四大板块。作者通过自己在认识过程中的轨迹,进一步体会到了那句名言:“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以明日之我否定今日之我”。也给读者提供了一份真实的心路历程。
笔者看到了自己认识过程的运动轨迹,这其中有许多不成熟的想法,有许多前后不一致之处,更有许多有待完善之处。笔者在重读这些文字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了那句名言:“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以明日之我否定今日之我”。为了给自己和读者提供一份真实的心路历程,笔者决定在编辑这本书时,除了文字的校对和体例的修订外,尽可能地保留文章的本来面目,即使文章中的某些论点看上去已经过时甚至不正确。
科学发现纵横谈 豆瓣
作者: 王梓坤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5 - 11
《科学发现纵横谈》是一本漫谈科学发现的书,篇幅虽然不算大,但作者王梓坤同志纵览古今,横观中外,从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挑选出不少有意义的发现和事实,努力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分析总结,阐明有关科学发现的一些基本规律,并探求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应该力求具备一些怎样的品质。这些内容,作者是在“四人帮”形而上学猖獗、唯心主义横行的情况下写成的,尤其难能可贵。今天,党中央率领我们进行新的长征,努力赶超世界科学作者是一位数学家,能在研讨数学的同时,写成这样的作品,同样是难能可贵的。
王梓坤院士是我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科普作家,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本书中,他以一个科学家的眼光,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纵谈古今中外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和过程,横谈成功者所具备的品质——德、识、才、学。书中许多保人的思想、经验、警句和诗话,读后让人爱不释手,备受启迪。是一本名副其实的励志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