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Throwing Rocks at the Google Bus: How Growth Became the Enemy of Prosperity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Douglas Rushkoff Portfolio 2016 - 3 其它标题: Throwing Rocks at the Google Bus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meets
The Second Machine Age
in this stunning and optimistic tour de force on the promise and peril of the digital economy, from one of the most brilliant social critics of our time.




Digital technology was supposed to usher in a new age of endless prosperity, but so far it has been used to put industrial capitalism on steroids, making it harder for people and businesses to keep up. Social networks surrender their original missions to more immediately profitable data mining, while brokerage houses abandon value investing for algorithms that drain markets and our 401ks alike--all tactics driven by the need to stoke growth by any means necessary. Instead of taking this opportunity to reprogram our economy for sustainability, we have doubled down on growth as its core command. We have reached the limits of this approach. We must escape the growth trap, once and for all. 

Media scholar and technology author Douglas Rushkoff--one of today's most original and influential thinkers--argues for a new economic program that utilizes the unique distributive power of the internet while breaking free of the winner-take-all system the growth trap leaves in its wake. Drawing on sources both contemporary and historical, Rushkoff pioneers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old economic paradigm, from central currency to debt to corporations and labor.

Most importantly, he offers a series of practical steps for businesses, consumers, investors, and policymakers to remake the economic operating system from the inside out--and prosper along the way. Instead of boycotting Wal-Mart or overtaxing the wealthy, we simply implement strategies that foster the creation of value by stakeholders other than just ourselves. From our currency to our labor to the corporation, every aspect of the economy can be reprogrammed with minimal disruption to create a more equitably distributed prosperity for all.

Inspiring and challenging, Throwing Rocks at the Google Bus provides a pragmatic, optimistic, and human-centered model for economic progress in the digital age.
贫穷的本质 豆瓣 博客來 谷歌图书
Poor Economics: A Radical Rethinking of the Way to Fight Global Poverty
7.5 (38 个评分) 作者: [印]阿比吉特·班纳吉 / [法]埃斯特·迪弗洛 译者: 景芳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9 其它标题: 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修訂版)
他们曾被说成是白人的负担,是弱国劣政的牺牲者。
他们是最底层的10亿人,生活在每天0.99美元的贫困线之下。
数万亿美元的援助未能救他们于水火之中,
他们,依然深陷贫穷的陷阱,前路不明……
为什么贫穷?
为什么他们吃不饱饭还要买电视?为什么他们的孩子即使上了学也不爱学习?为什么他们放着免费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却要自己花钱买药?为什么他们能创业却难以守业?为什么大多数人认为小额信贷、穷人银行没什么效用?
15年以来,为了弄清为什么会贫穷,贫穷又会导致哪些特定问题,从而不断让穷人陷入无法逃离“贫穷陷阱”的怪圈,两位作者深入五大洲多个国家的穷人世界,调查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从穷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创业、援助、政府、NGO等生活的多个方面,探寻贫穷真正的根源。
同时,本书也对关于贫穷的一些流行观点进行了反思,比如援助越多穷人的依赖性越强,外部援助不起作用等等。他们指出,多年来的扶贫政策大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于贫穷的理解不够深刻,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他们通过大量的实例,提出了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建议,寻找那些经得起检验的扶贫方案,为政策制定者、慈善家、政治家及所有希望天下脱贫的人提供了重要指导。
好的经济学 豆瓣
Good Economics for Hard Times
6.3 (7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比吉特·班纳吉 / [法] 埃斯特·迪弗洛 译者: 张缘 / 蒋宗强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4
为什么移民给经济带来的影响,不遵循供求规律?为什么贸易会导致失业率上升和工资下降?谁曾经真正解释了增长的原因和发生的时机?
从新德里到达喀尔,从巴黎到华盛顿特区,移民问题、收入差距、全球化困局、技术颠覆、经济增长放缓、气候变化加速等问题随处可见,如何妥善处理这些问题,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核心挑战。我们已然拥有了应对这些挑战的资源,但缺乏能够帮助我们消弭分歧、重建互信的理念,以及,我们常常错用了经济学。
在这本革命性的著作中,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经济学家班纳吉和迪弗洛直面上述挑战,以明晰优雅的笔触阐述了经济学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提出了诸多富有创新和启发性的解决方案,以令人信服的理由阐释了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明智之举,以应对经济增长、移民、贫困等迫切挑战。
2021年3月16日 已读
2021年3月16日 评论 作者想要人们了解经济学家如何回答社会问题 - 作者们的上一本书,叫做《 Poor Economics》,副标题是A Radical Rethinking of the Way to Fight Global Poverty,专注讲作者们在全球贫困问题上所做的一些工作,也兼顾讲这个议题下其他的科学,政策,商业,政府,民间等组织,为客服贫困问题所做的工作。重点在经济学研究。 作者们的这一本书,叫做《Good Economics for Hard Times》。取名字时,其实是和上一本书做了呼应。Poor除了是贫穷的意思,也有“不好”的,蹩脚,差的意思。比如, I speak poor English的意思就是“我英语说不好”。 除了这一点小心思,小文字游戏,两本书的内容其实一脉相承。比如,本书的最后一章,仍然专门讲了贫困问题。在本书第一章的介绍之后,讲移民问题的时候,也是从贫穷问题入手的。比如,贫穷并不足以让人们离乡背井去移民或搬迁。移民不会使得当地工资降低。 但这一本书的野心,其实比前一本书大。前一本书,其主要目的还是在如何改变消除世界贫困,并对一些观点看法用数据和实验的形式予以指导和验证。但是这本书,明显是想给当下欧美的政治开药方。 《Good Economics for Hard Times》中的hard times,不是其他什么时候,就是指当下的美国,西欧等国家出现的政治分裂。作者们似乎对特朗普当政,英国脱欧和其他一些国家民族主义抬头很不安。他的这本书里的“Good economics”专门用来试图debunk这些当权者的一些政治言论,比如,移民是不好的,移民都是穷人。比如特朗普的贸易战是否会使得美国工人受益。资源(金钱,教育机会等)如何在不同种族阶层之间进行再分配。如何在穷国和富国实现经济增长。如何面对自动化带来的工人失业和再就业问题。如何面对气候变暖和其他的环境问题,政府如何制定政策帮助人们有尊严的战胜贫困。还探讨了UBI的问题。 作者尽量克制了自己的政治倾向,而试图提出问题,对争论的各方的意见和方法均有呈现。他想要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好的”经济学,向读者呈现经济学家大体上是如何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的。然而,他们还是某些地方,明显了表达了自己的政治倾向:比如在援引特朗普在Virginia 的Charlseton的暴力事件之后的反映时,他他们采取的是美国左派媒体的对事件的解读,认为Trump支持白人至上。 对待移民问题的的看法,也同样没有区分非法移民与合法移民见的区别。 这种偏见很容易让作者在右派读者中非常容易引起怀疑,丧失说服力。 无论怎样,作者其实非常聪明的采取了不回答问题,只是展现其他学者的看法和方法上。只除了最后一章回归自己的本专业,扶贫问题的时候,才重申了自己的工作发现。 对于我个人来说,本书让我了解了经济学家们都是在做些什么的。但并没有是我对经济学家更信任,虽然作者试图达到的目的,就是提高民众对经济学家的了解,而增加对他们的信任。 问题在于,对这些问题之所以有争论,就是因为经济学的研究很少只有一种确定答案的情况。也很少能找出因果关系。社会经济问题纷繁复杂,经济学有经济学的看法,政治家有政治家的看法,普通民众有普通民众的看法,都是没问题的。不像是物理化学这样的学科,是有唯一答案,而没有个人看法的生存之地的。即便是经济学家之间,对同样的问题,也常常做出不同的解读,给出不同的建议。 **但是,用实验的方法,数据分析的方法去探索人人都能发表意见的领地,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儿。 基于此,书仍值得一读。**
移民 经济 经济学 美国 贫穷
传统十论 豆瓣
9.2 (23 个评分) 作者: 秦晖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9 - 10
◎《传统十论》是著名历史学家秦晖治学经历中对“传统社会”(近代以前的社会)研究第三阶段的产物,自问世以来,多次重印,备受读者推崇。
◎本次再版,增加增订版序言及两篇附录(《关于“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的讨论》,作者对瑞士“森林州”地区进行考察后写作的《瑞士之路》),有助于读者加深对相关重要问题的理解。
◎《传统十论》曾被列为法国国家汉语水平考试的参考书。
名家点评:
《传统十论》让我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豁然开朗之感。
——刘瑜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的系列文章,其中有对于“反封建”“平等”这类“关键词”在历史文化进程中演变过程的分析,但更主要的是对传统社会与文化本身的结构性研究。笔者不满于过去流行的“租佃神话”和“宗族神话”,主张在社会—经济分析与思想—文化分析的综合与融会中把握传统时代真正具有规定性的那些规则,跳出“反儒”与“尊儒”对峙的传统观之争,在社会结构上摆脱大共同体本位的传统桎梏而走向公民社会,在文化—象征符号体系中主张“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以“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人格资源与民主宪政—人权保障的现代制度安排来消除那种专制制度下强权—犬儒互补的人格弊病。
《传统十论》此次再版,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了增订版序言及两篇附录(《关于“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的讨论》《瑞士之路》)。
2023年1月10日 已读
用事实反驳了中国的传统是宗法社会宗族自制的观点。从宏观历史的角度对中国文化做出了“外儒内法”的判断,复议了“其上申韩者,其下必佛老”的观点。秦晖教授指出中国千年来提倡儒家,但实际上的社会政治经济运行遵循的则是法家的基于“人性恶”提出的生活哲学。秦教授提出将西方思想与儒家思想融合,解构“法道互补”的弊端,或许是中国能进入公民社会的一个出路。所以,认为中国社会是“温情脉脉”的家族自治是一个错觉,表面上提倡儒家思想,让人民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实际上却是法家的威权极权统治。被儒家思想教育出来的人进入社会,面对威权,要么加入它成为恶龙,要么选择佛老消极避世。真是呜呼那个哀哉!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史 思想 文化 社科
中国是部金融史 豆瓣
6.7 (12 个评分) 作者: 陈雨露 / 杨忠恕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3 - 3
《中国是部金融史》内容简介: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教授全新力作,《世界是部金融史》姊妹篇,透过金融读懂中国三千年把金融那些事儿一次说清楚,三千年来谁著史——文明盛衰的密码是什么?人间沧桑的正道为何物?金权有着怎样的规则?贫富有着怎样的逻辑?
全书以时间为纲,以朝代、人物、事件为目,围绕金融实践这个核心,用生动诙谐的语言,条分缕析中华文明进程中的盛衰密码和进退定律。无论是“文景之治”、“开元盛世”的海晏河清,还是“五胡乱华”、“五代十国”的浑浊乱世,都有金钱的力量在背后驱动。在“皇权—封建官僚—小农”框架下分割社会财富,所谓盛世,不过是给大部分人一个公平赚钱的机会,而皇权和小农最后无论如何变招,都会被霸气外露的封建官僚逼入绝境。在盛世与乱世的循环交替中,以货币为工具的金融是那双看不见的手。
一部上下三千年的中国史其实就是一部金融史,透过《中国是部金融史》,你能将它看明白。
2023年1月16日 已读
用通史的写法,从周朝一直写到唐朝,围绕金融,货币,税收,经济政策来写王朝更替,权力利益流转。表面是说经济,实际是说政治。
经济,说白了就是如何创造财富。在古代创富的主要资源就是土地,人力。政治,则是财富如何分配调拨使用,其中涉及的则是皇权,官僚和人民三种力量的博弈。中国传统社会基本是皇权与官僚的博弈,从而出现了集权-分权,土地兼并和抑制兼并,货币官铸-私铸等等的政治经济循环怪圈儿。而皇权与官僚势力的平衡游戏则很少考虑民权。前面二者若势均力敌,且同时放松对人民的巧取豪夺,经济就会好一些,人民还可安心的做几年治世的韭菜。而无论哪一方做大,都不免加重对小民的盘剥。一旦小民破产,流民四起,一个王朝也就差不多到头了。
历史 经济 金融 非虚构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豆瓣 Goodreads
8.1 (57 个评分) 作者: 郭建龙 鹭江出版社 2017 - 4
“国富”一定“民强”?帝国“盛极而衰”背后的历史逻辑到底是什么?
以故事的方式诠释中国历代财政制度之得失,拨开两千余年帝国制度的迷雾,把握王侯将相之外更深层的历史脉络。
本书作者以中国历代王朝为经,以现代经济学理论为纬,上至秦汉,下至晚清,详细梳理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央帝国的财政制度之流变,分析历代财政制度之得失,力图从田赋制度、货币制度、官营经济三方面说明中国传统政治之兴衰与帝国财政状况密切相关。
本书分为三部分,以中国历史上三次社会与财政的重建为划分阶段的标准。第一部分聚焦于秦汉到南朝时期,以汉武帝建立的国有体制,汉武帝、王莽的金融垄断,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和户籍制度为线索,解读这段时期的财政现象;第二部分以北魏的土地国有制改革为始,论及唐代土地国有制所引起的巨大混乱,以宋代金融改革引起的大崩溃收场;第三部分自元代政府试验性的财政政策起,随后论述明清时期的保守财政,以晚清财政近代化的努力和惰性为终。
2023年1月24日 已读
本书从秦开始,总结中国的帝王为了建立中央集权儿采用的财政政策和其重要作用。中国从秦开始建立大一统帝国,而这一切都需要用钱。民间管生产,官府分配。中央政府的财政来源,主要是收税,但收税需要对耕地和人口有明晰的统计,秦汉之前常常做不到这些。于是,政府常常通过铸币来收割民间财富。后来发行纸币,收割民间就更容易了。但也直接造成民间对货币的不信任。到了明朝,政府竟然发行没有准备金的货币,使得民间而转向了使用白银做结算,一直到了清朝。再者,就是官府专营某些项目,比如盐铁,赚取利润以养财政。不过,到了明清,政府的官僚组织已经能非常高效的对民间征税,到清朝,税种上也逐渐从依赖土地专项了有商业税种。清代也用用上了借贷和对外贸易的关税税收,从而降低了对土地税的依赖。王朝更替,往往是民间经济崩溃,产生流民和外敌
历史 经济 经济史 非虚构
货币缩水 豆瓣
Why Is the Dollar Shrinking? A Study in the High Cost of Living
作者: [美]欧文•费雪 译者: 李佳楠 2022 - 6
生活成本为何居高不下?
费雪在本书提出著名的交易方程式,揭示了决定物价的三大因素,用于分析当下政策、事件对物价的影响。
本书还探讨了货币的本质及价值支撑,破除了对货币的误解;用资产负债表逐步展示银行信用不断扩张的过程;以辩论方式论证历史上复本位制究竟能否让币值稳定;并用交易方程式推演物价变动如何触发经济周期,并提出措施降低经济危机的次数和后果;最后对导致“生活成本高昂”的近30种流行说法一一驳斥,并说明持有这些错误信念的后果。
货币幻觉 豆瓣
The Money Illusion
作者: [美]欧文·费雪 / Irving Fisher 译者: 曹乾 2022 - 4
觉得生活成本越来越高,工资涨了还是不够用?这说明你出现了货币幻觉。货币幻觉是人的一种心理错觉,即决策时只看到货币的名义价值,而忽视了实际购买力的变化。
费雪列举了大量存在货币幻觉的生动例子,并认为这种错觉源于货币单位的不稳定——即货币购买力的波动。他继而分析波动的原因和对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危害,分别站在个人、银行和政府的角度提出补救办法。比如用指数衡量货币购买力,并根据指数调整工资等;或直接用指数创造商品本位,取代当时的金本位。
本书能加深人们对货币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能帮助个人在生活、投资决策时少受货币幻觉的影响。
*名家推荐
费雪一生扮演过许多角色——社会哲学家、经济工程师、教师、发明家、商人,还有他坚信在很多方面对人类福祉至关重要的改革活动家,但不管是哪个角色,我斗胆预测,他会作为这个国家最伟大的科学经济学家载入史册。
——熊彼特
本书活泼、清晰,又有趣,延续了费雪教授一贯的写作特点。而教授正是用这样的写法,令经济学的门外汉不仅能够理解货币幻觉,还让他们准备好为破除幻觉出一份力。
——沃伦·伦道夫·伯吉斯
前纽约花旗银行董事长,美国银行家协会前会长
纯从可用的理论衡量费雪的贡献,二十世纪的经济学家无出其右。费雪是经济学中的莫扎特。无论是功用分析、指数分析、货币理论、利息理论,此君皆立竿见影。他平生论著无数,皆天才之作也。
——张五常
从经济分析的贡献来看,欧文·费雪是美国经济学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名字。
——萨缪尔森
在我看来,费雪是到目前为止美国最伟大的经济学家。
——弗里德曼